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九六五卷)  2008/5/10  華嚴講堂  檔名:12-017-1965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須彌頂上偈讚品第十四」,經文第三段偈讚分,第四小段北方功德慧菩薩,十首偈從第一首看起:

  【諸法無真實。妄取真實相。是故諸凡夫。輪迴生死獄。】

  這首偈清涼大師給我們一個提示,「說凡迷緣起之無性,執著相而輪迴」。文字不多,把這首的意思給我們說出來了,經文雖然只有二十個字,它的義理深廣無限。『諸法』是說一切法,大,佛法講的遍法界虛空界,小,講到微塵。今天科學裡面所講的宏觀的宇宙,量子力學,這微觀世界,全都包括在「諸法」兩個字裡面。佛告訴我們,這一切法裡面沒有真實,你決定找不到真實。實在說,這個事實都在我們面前。我們總想找真實,真實有沒有?真實有,在哪裡?就在現前,你不認識。禪宗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的時候就是把真實找到了,求人印證是不是真的找到真實,老師說「道一句來」,出了個題目,你說一句給我聽聽。學生剛要開口,老師用個巴掌把他嘴巴捂起來,這悟了,真的恍然大悟,真的說不出來。真的是什麼?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你能說得出就不是真的,你能想得到的就不是真的,不但不能說,想都不能想。所以老師出這個題目出得好,「道一句來」,你說一句來,學生剛要開口,嘴巴一捂,叫你不能說,「開口便錯,動念即乖」,真實在哪裡?沒有一樣不是真實的。

  你們諸位想想看,這些諸法叫法相,佛法裡面說的,法相從哪來的?法相是法性變的。古來祖師大德用比喻跟我們說,不好懂,把法性比喻作黃金,法相是金器,黃金做的這些金器,琳琅滿目。我們過去有個同修專門做首飾,不是真的首飾,是假的。但是假的,它是鍍金的,做得非常美,它是鍍黃金。這種首飾在全世界銷路非常好,比真正金首飾還要好看,但是價錢很便宜,丟了不會傷心,十幾塊美金就可以買個項鍊、手鐲,所以它銷路非常好。也能戴個二、三年,二、三年之後它就褪色了,這個好,確實是非常之美。他帶我去參觀他的展覽廳,展覽廳裡面做各種不同的花樣,沒有相同的,一萬多件,真是珠光寶氣,琳琅滿目。他帶著我跟韓館長一起去參觀,韓館長還挑了大概有十幾件,喜歡的挑了,他贈送。這是用金跟金器來比喻。金在哪裡?金是能現的,金就在器裡頭,離開器哪有金?離開金沒有器,離開器沒有金。你這個比喻懂得了,性在相中,法性是能現能變,法相是所現所變,就跟器一樣。真的在哪裡?真在妄中,妄在真中,真妄不二。什麼時候你能夠見到真的?大乘教裡面佛講得太多了,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真的完全現前。你所看的那個境界就是一真法界,法法平等,都是黃金,法法平等,沒有絲毫差別。然後你才曉得,十法界平等,佛跟阿鼻地獄平等。你用黃金,同樣是黃金,造一個佛像、造一個阿鼻地獄的像,造得很像、很美,都是高級藝術品,分量一樣,價錢一樣,平等。不平等從哪裡造出來?是你的分別執著裡造出來的;離開分別執著,平等性就現前,所以相宗教導我們轉識成智。我們凡夫不知道用真心,真心沒有分別執著、沒有妄想,那是真心,是你的本性,《三字經》上講的本性本善。可惜凡夫迷了,清涼大師講「凡迷緣起之無性」,無性之性就是真性、就是法性。著相就有輪迴,這句話說得好,六道輪迴從哪來的?執著來的,不執著六道輪迴就沒有了。我們能相信嗎?在經教裡面薰習這麼久,能信了。

  佛告訴我們,這三種煩惱,從煩惱的延伸,最初是妄想,由妄想生分別,由分別生執著,這是有次第的,雖有次第,但是速度太快,速度是剎那之間,所以在我們感官世界裡好像它是同時的。它確實是有速度,這個速度是億萬分之一秒,太快了。彌勒菩薩說得很好,那些話我們都要牢牢的記住,要常常在日常生活當中起觀照的作用,你就容易開悟。念就是無始無明,就是妄想,念是妄想,念生起來之後它就生起物質,有念物質就產生了,有物質,那個物質就是此地講的諸法、法相。法相裡面就有法性,法性是什麼?識,你看,「念念成形,形皆有識」,識是法性,法性變了,變成什麼?變成見聞覺知。如果沒有念?沒有念,見聞覺知也沒有,物質也沒有,見聞覺知是心理現象;佛法講心法、色法,現在學術界講物質、精神。所以沒有念的時候,精神跟物質都沒有,那才是真正的一真法界。要知道,連一真法界的名也沒有,你有這個名,你已經起心動念、已經有分別執著。

  這個事實真相不但佛說得清楚,你看中國《老子》第一句話就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他也講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你才能真正看到,見到道。道是什麼?道家講的太極,法性。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萬物,萬物就是此地講的諸法。太極怎麼會生兩儀?太極是不動的,一動就產生兩儀,再動就生四象。跟我們佛法講的很接近,佛法講法性,它說太極就是佛法講的法性。這個念頭一起,法性就變成阿賴耶,阿賴耶是第八識,阿賴耶再一動就變成第七識、變成第六識,再變成前五識,有先後次第,但是速度太快,我們沒有辦法辨別這些次第。而且佛講得透徹,道沒有佛講得那麼透徹,講得清楚、講得明白,講的什麼?念念不相知,前念不是後念,後念跟前念有相似的相,不是完全相同。這個現象,我們在講席報告的時候常常跟諸位提起,是個什麼現象?相似相續,不是完全一樣的,相似相續,如果我們念頭沒有了,這個境界就沒有了。境界是什麼?境界是念頭生的,有念就有現象、就有識,無念,相沒有了,識也沒有了。那是什麼境界?那是說不出的境界,佛法有個名詞叫「大光明藏」,還有一個名詞叫「常寂光淨土」。

  諸位要曉得,常寂光淨土裡,精神現象跟物質現象都沒有,那科學講的一句話,宇宙沒有開始之前是什麼樣子?就是常寂光淨土,沒有宇宙、沒有諸法,那是什麼?那是自性的本來面目。一動呢?一動就變成實報莊嚴土,實報莊嚴土我們也稱它作一真法界。真正的一真是常寂光,為什麼?實報莊嚴土有相,諸法現前,雖有相,它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所以那個相也是剎那剎那在變化,但是它變化很小,當然也是念念不相至。但是它那個相續相是很相似,我們可以說你簡直沒有辦法辨別,好像這些相都常住,永遠不衰,永遠不變,其實還是在變,哪有永遠不變,剎那剎那在變,它變化的太小了,分別變化就大,執著變化最大。我們用水來做比喻,常寂光淨土好像水完全是平靜的,一點風浪都沒有,水乾淨、澄清,從上面能看到底,一點波浪都沒有,像一面鏡子一樣,這好比是常寂光。起了一念,變成阿賴耶,也就是變成實報莊嚴土,它有微波,水真的是動了,有微波,可是我們沒有發現到它動,動的幅度太小了,確實在動,沒有不動的。這個道理佛講得很清楚,這都屬於科學,現象沒有不動的。

  佛說這個物質世界有四大,四大就是它有四大種的性質,第一個它是物體,叫地大,它是物質現象,你能看得到它,第二個性質是它帶電,帶陰電、帶陽電,陽電佛法裡面叫火大,陰電是水大,或者我們講它有溫度、它有濕度,溫度是火大,濕度是水大,還有個風大,風大是它是動的,它不是靜止的。你就曉得,所有物質都是動的,不動哪來的物質!這個原理現在科學家也發現了,物質從哪來的?物質是無中生有,那個無不是無,是從性,性不是物質也不是精神,但是動它就會變物質、變出精神,精神、物質都是這麼變出來的。這個動就是佛法裡面講一念不覺,一念不覺那個一念就是無明,所以你有念就錯了。

  大徹大悟是什麼境界?沒有念頭,念頭沒有了,這就成佛了,回歸自性。他還能起一點微微的念頭,那就是實報莊嚴土,有了分別就不叫實報莊嚴土,方便有餘土,有了執著叫凡聖同居土,講得這麼清楚。凡聖同居土是六道,方便有餘土是四聖法界,你就曉得,如果我們把執著去掉,我們不再對這些相執著,知道這些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有為法就是現象,它有生有滅,這個講得更細,有為就是有生滅的,你說哪一法沒有生滅?剛才講了,實報莊嚴土還是有生滅,它有生滅才有相;沒有生滅,相就沒有了。常寂光淨土沒有生滅、沒有相,這個說得好。所以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包括常寂光淨土,你也不能執著。為什麼不能執著?它根本就沒有,所以你的執著是錯的,這叫迷惑顛倒。這個事實真相幾個人認識?太少了!認識的人是菩薩,證得的人是如來。

  我們今天也曉得一點這些常識,這些常識是聽來的,聽釋迦牟尼佛說出來的,我們才知道有這麼一樁事情。雖然知道,不得受用,為什麼?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的真心還是做不了主,當不了家,一切還是妄心在擺布,就是說妄想分別執著支配了你,你受這個擺布,這是妄心。三個都有,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有,這個心叫輪迴心,無論做什麼事都是輪迴業,這個不可以不知道。學佛、講經說法、念佛、參禪、修定,只要執著沒有放下,輪迴心。學佛、講經、參禪,世間裡面的善法,果報在三善道而已,出不了六道輪迴。這一生修的一點福,來生享福,享福的時候很容易迷惑,迷了又造罪業,福享盡了罪業現前,業力現前,就又回到三途去了。佛跟我們說得清楚,佛對得起我們,在六道裡面的眾生,決定是在三途時間長,在三善道的時間短。所以六道眾生的家,三途是他的老家,三善道是出來旅遊,觀光旅遊,時間很短促。這個事實真相,佛要不是為我們說出來,我們沒有辦法想像得到。

  如何出離六道?放下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的執著,六道就沒有了。所以清涼大師這句話好,執著相而輪迴。為什麼你會執著?迷緣起之無性,不知道一切萬法的真相,一切萬法的真相沒有自性,所以相有性空、事有理無,這是說萬法皆空。可是裡面又有一個現象,叫因果不空,為什麼?它有報應,你行善有福報,你造惡有惡報,善惡果報是隨著相續相下去的,這個東西都在,它不會消滅的。經上有一句話說,假使百千劫,這個時間長,你所造的業不亡,因緣聚會時,果報還自受。你要是真正懂得這首偈,你就會在起心動念很謹慎,不能有一點惡意,有一點惡意是你自己在造業,將來自己要受果報。可是不起惡念難,妄想止不住,佛教給我們一個方法,你要起念就念佛、想佛,代替你那些妄念,「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這個太好了。所以我們佛門弟子平常供奉一尊佛像,這個佛像天天不能離開;如果佛像太大,你旅行行動不方便,現在可以照相,你帶一張照片,無論走到哪裡,佛像跟著自己走,本尊供在家裡。天天看它、天天想它、天天念它,其他的都不要再念了,你念其他的都吃虧了。

  許多同學聽我講經,都想跟我見一面,沒有意思,這個念頭錯誤。你應當常常想我要跟阿彌陀佛見一面,我要到極樂世界去,這就對了。你天天來找我,你去不了極樂世界,你錯了,你迷了,這個道理要懂。我念佛到極樂世界,你念佛也到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再見面很好!何必在此地?這個地方見面就去不了極樂世界。這個世間是無常的,極樂世界比這個地方時間長久,時間長久什麼原因?我們現在人懂得有時差。宇宙之間真的有很奇特的時差,這個奇特的時差是什麼?時間是講快慢不一樣。我們這個世間一百年,忉利天才一天,你看這個時差多大。極樂世界的一天,是我們娑婆世界的一劫。《觀無量壽佛經》告訴我們,下品下生的人到西方極樂世界要修十二劫,十二劫是我們這個地方的時間,不是他們那個地方的時間,十二劫才能花開見佛,生實報莊嚴土,從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生到極樂世界實報莊嚴土,花開見佛。那是什麼地位?《華嚴經》上講的初住以上的地位,《華嚴經》初住菩薩就是生實報莊嚴土,需要十二劫,在極樂世界呢?在極樂世界十二天,我們這裡一劫他們一天,你就曉得成佛多快。所以我們看他們不老,他時間過得太慢了,不老。

  都是一個妄想生起的分別,這個境界如果你細細的去觀察,在我們這個世界能看得出來,我們人能活到幾十歲,壽命長的可以活到一百多歲,我們看看水上的蜉蝣、小蟲,在水面上跑來跑去的蜉蝣,牠的壽命只有幾個小時。所以要用牠的一生來看我們人的壽命,那就如我們人看天人、看佛菩薩,無量壽,不就這個意思嗎?牠那幾個小時就是牠的一生,牠的幾十年、一百年。你從這個地方就看到時間不是一定的。蜉蝣看我們人身就像我們看天人,非想非非想處天人壽命八萬大劫。我們從這些地方細密的去觀察,能夠了解佛所說的諸法實相。不管時間長也好、短也好,全是假的,都不是真實的。時間不是真實的,空間也不是真實的,連一真法界、十法界都不是真實的,真實的是常寂光淨土,真實的是大光明藏,那是真實的。

  說真實也不是真的真實,說虛妄也不是真的虛妄,這個話大家能聽懂嗎?真實跟虛妄也不是真實的,只要你放下妄想分別執著,你就見到諸法實相,諸法實相是什麼?沒有差別相,你才見到真實。你才見到真實是什麼?一真,也叫做不二,入不二法門,證一真法界。還有二,你就不能入佛門,佛門是不二法門,有我、有他,入不了不二法門。什麼時候你能懂得,眾生跟佛不二,凡夫跟聖人不二,天堂跟地獄不二,真妄不二,是非不二,也就是說找不到對立的,整個宇宙是一體,哪來的二?這時候是你真正契入,《華嚴經》上稱為「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法是什麼?諸法是自己,這就是法身,虛空法界森羅萬象不是別人,是自己。

  法相跟法性徹底的明白了,隨順是德,違背是造業。懂得這個道理,我們才能夠接受佛菩薩在《地藏經》上說了一句話,「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無不是業」,我們聽到這句話肯定了,為什麼?閻浮提眾生哪個不執著、哪個不分別?分別心、執著心是輪迴心,無論幹什麼他都在造業。放下執著,不再執著了,他證阿羅漢果,他叫正覺,他不造業了,所以六道沒有了。他們生活的那個境界叫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他沒有執著,他有分別,他有妄想,不是究竟、不是圓滿,在佛法修學裡面叫小有成就,因為法身、般若他都沒有,只是有少分解脫。解脫什麼?六道裡面這種見思煩惱的苦他沒有了,大乘教裡面常講,八十八品見惑、八十一品思惑,這個沒有了。

  我們修行從哪裡著手,不也很清楚的告訴你了嗎?從我們自己內心深處把跟人對立這個念頭消除掉,把跟事、跟一切萬物對立把它化解,從這裡下手,你是真學佛。要化解對立,在我們學習課堂裡面,不要執著言說相、不要執著名字相、不要執著心緣相,化解對立從這裡開始,在課堂裡頭。學隨喜功德、學隨緣不攀緣,你當下就得自在,輕安自在你當下就得到,煩惱輕、智慧長。所以第一句話很重要,你要有這個認識,你沒有這個認識你放不下,這就說到哲學上的一句話,「知難行易」。怎麼知道行易?釋迦牟尼佛給我們示現的,菩提樹下夜睹明星,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就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行易。在中國惠能大師給我們做了試驗,也是示範,他不認識字,他也沒學過經教,佛門裡面什麼儀規他也沒學過,黃梅住了八個月,在碓房裡面做義工,每天幹活,舂米破柴,他就幹這個。在五祖方丈室裡面,半夜三更,這《壇經》裡面記載諸位都熟悉。五祖給他講《金剛經》大意,我相信沒有經本,因為惠能不認識字,可以說沒有經本。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徹悟了,為什麼?放下了,放下就是!這一放下,他說出二十個字,這二十個字是什麼?二十個字說明他見性了。性是什麼樣子?本自清淨、本不生滅、本自具足、本無動搖、能生萬法。五祖一聽,行了,不必再說了,衣缽就給他了,叫他趕快走,怕人害他。為什麼要害他?嫉妒、障礙,多少人想做祖師,多少人想要衣缽,沒想到五祖把衣缽給他了,他在道場裡面沒有一個人瞧得起他。

  他到獵人隊躲避躲了十五年,你想想看,十五年大家才把這樁事情淡忘,他出來了。出來有護法,沒有護法不行,護法是誰?印宗法師,那時候在南方的大德,就是參禪講經的法師,都不是凡人。印宗法師知道這回事情,知道他是從黃梅那裡得到衣缽來的,給他剃度,所以印宗是惠能大師的剃度師。剃度之後,印宗法師又拜惠能法師為師父,這可不得了,這一下就把能大師的地位提升起來了,人家說他是印宗法師的師父,哪個不尊敬、哪個不聽話!所以能大師一生的成就就是印宗法師的成就,沒有印宗他出不了頭,誰知道他?印宗沒有嫉妒心,護持正法,無量功德。所以崇拜禪宗六祖,你不能忘掉印宗法師的大恩大德,沒有他就沒有惠能,這是我們要知道的。所以護法比弘法還要重要。今天佛法衰,為什麼?沒有護法的。弘法人才我們相信有,不可能沒有,問題是出不了頭來是沒有護法;如果有印宗這種人出來,我相信弘法的人才不會少,沒有真正護法的人。現在的人都希望自己一定是站在別人頭上,別人再高也不能高過我,最好比我差一等級,是這種想法,人才出不來。不像印宗,印宗發現這個人比我高,馬上把他抬出來,自己回過頭來當學生。這個事情在中國也只出現那麼一次,沒聽說有第二次的。所以我們的心目當中很清楚、很明白,六祖是菩薩,印宗是佛,只有佛才愛護菩薩,才能成就菩薩,這是值得我們深思、值得我們學習。

  《華嚴》是不二法門,我們要進入這個門,要怎樣入?一心,一心就能入不二法門。古大德說得好,「迷唯一念,悟止一心」,起一念就迷了,把一真法界變成十法界,迷了。所以一真法界就是十法界,十法界就是一真法界,迷悟不同,迷的人看是十法界,悟的人看是一真法界。為什麼?悟的人沒有妄想分別執著,迷的人有妄想分別執著,差別就在此地。迷就有生死輪迴,悟是無量壽、常寂光,怎麼會一樣!這個道理我們要明瞭。

  所以佛在此地,功德慧菩薩是佛。《金剛經》江味農居士的《講義》,江居士告訴我們《金剛經》裡面所講的諸佛是指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諸是多,四十一是多數,他講得很有道理。天台大師講六即,第一個講理即佛,從理上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是從理上講的,從法性上講的,這是平等的,哪個不是佛?不但有情是佛,無情也是佛。可是從事上講就不一樣,事上講他講了五種,第一個是名字即佛。我們現在一般學佛的人,你在哪個等級?在名字這個級別裡,有名無實,不但沒有真修,連佛是什麼都不知道,這很重要。所以我們道場現在學佛的同修出家在家這麼多人,要從我們道場做起。你看每天到這邊來參學的人不少,最低限度,我們要把什麼是佛給這些人講清楚,他到我們這裡來這一天沒有白來,什麼是佛、什麼是菩薩,給他做介紹。

  向上提升叫觀行即佛,這是真修行,真正懂得佛法的理論與修學的方法,他真幹。你看真幹,他用的名詞用觀行,這不容易。觀是什麼?觀照。什麼叫觀照?最低的限度,沒有執著的心才是觀照,你要有執著,執著是輪迴心。用觀照就不是研究,你看我們世間人講研究,研究是用心意識,用觀照就是不用心意識用智慧。心是妄想,意是分別,末那是執著,所以研究,世間真有聰明人,世智辯聰,不是沒有,他為什麼沒有辦法認知諸法實相?就是因為用心意識,心意識是決定不可能見到諸法實相的,這叫方法上錯誤了。諸法實相要怎麼見到?要離心意識,不要用心意識,那叫照見。初學的時候叫觀照,觀照再升級,照住,照住是得三昧,就得定了,再升級叫照見,照見是大徹大悟,智慧開了。由此可知,這三個等級,觀照是初級的功夫,這裡面持戒的成分多,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持戒裡頭最重要的,讓我們不但是在聽經、學教不要執著言說、名字、心緣,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都不要執著,你的功夫才得力。我們在講堂裡面學的這個東西在生活上用不上,那學它幹什麼?那學了有什麼用處?學以致用,我要把在講堂上學的用在我生活上、用在工作上、用在處事待人接物上,這個學的東西有價值了,這是真幹。所以佛門叫參究,不叫研究。世間人遇到困難問題,你去研究研究,佛門不是的,佛門遇到走不通的時候,你去參。參跟研究有什麼不一樣?差別就在此地,參是觀照。所以事上講,第二個是觀行即佛,你學佛了,無論學哪個法門,功夫得力了。

  在念佛法門裡面,功夫成片就是觀行即。功夫成片雖然不是很高的,他決定得生淨土,生哪裡?生凡聖同居土。功夫成片裡面高的就能自在往生,想什麼時候去一點障礙都沒有,生死自在,多住幾年,有緣多住幾年不礙事,什麼時候都可以走,這是觀行即,所以並不是很高的功夫,這是我們一般人統統能做得到。觀行即上面是相似即佛,這不容易,相似即佛照住了、得定了,是哪裡的?四聖法界的。觀行即佛是六道裡的,沒出六道,相似出六道了,執著心真斷了,觀行執著有,壓住,你用念佛功夫把它壓住,不執著了,並沒有真的轉過來,真轉過來六道就沒有了。所以相似即佛,很像佛,還不是真的,他是在照住的這個境界裡面。再提升,照見,照見叫分證即佛,那是真的,不是假的。圓教初住菩薩是分證即佛,所以是真佛,不是假佛。江味農居士《金剛經》上講的諸佛是講這些分證即佛,為什麼?他們妄想分別執著全放下了。即使應化在十法界,十法界有情眾生,眾生有感他有應身去,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無論現什麼身,他絕對不會起分別執著,他要起分別執著就墮落了,他又變成凡夫了。

  從這個地方我們就能夠理解,釋迦牟尼佛當年示現真的沒有妄想分別執著。祖師大德在中國做的示現,世尊當年在印度是應以佛身而得度他現佛身而為說法,這些諸佛菩薩到中國來示現多半是示現比丘身、居士身、長者身,在中國是這種身分最多。他有沒有分別執著?跟諸位說,決定沒有,真的沒有,但是在事上,有的時候我們看他跟我們好像沒有兩樣,也有,要曉得,那是善巧方便,不是真的。普賢菩薩所說的,「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這兩句話說得好,到十法界來示現,尤其到六道,要隨順眾生,隨順眾生的執著、隨順眾生的分別,你才能跟他溝通,才能跟他打成一片。隨順是什麼?像舞台表演,唱戲,假的,不是真的。凡夫幹的是真的,佛菩薩是假的,所以凡夫造業,佛菩薩不造業,他沒有分別執著就不造業。

  這裡頭的密義我們要懂,你懂的時候,對於祖師大德你會有真正的誠敬心,你沒有懷疑,你也不會有毀謗,你知道那是大聖大賢,不是普通人。他隨順我們,裝出這些樣子,給我們做榜樣,我們看到了、聽到了、接觸到了,知道怎樣學習,慈悲到極處!能體會到幾分,才真正理解佛菩薩那種慈悲,真的是無時不在,無處不在。到底在哪裡?在你面前你不認識。應身,像我們人一樣,他也來投胎,在人間住個幾十年,這叫應身,化身就不是。特別是化身附在一個人身上,跟你講幾句話,你一聽就開悟,那個話說得真好,是佛菩薩附在身上說的,講完了他就走了,痕跡都找不到,這個事情就太多了。不但附在人身上,附在畜生身上,附在花草樹木身上,為什麼古人參禪的看到花開花謝他開悟了?那是佛菩薩現的相,他平常為什麼開不了悟?所以你才曉得,諸佛菩薩幫助人是無處不現身,然後你才知道恩德不可思議、慈悲不可思議,佛氏門中不捨一人。問題是他天天在示現,時時在示現,我們是麻木不仁,沒法子接受,看不懂也聽不懂,這要怪自己業障深重,什麼是業障?妄想分別執著是業障,從這裡面變成最粗顯的,那就是貪瞋痴慢,你見不到佛。佛真的是無處不在、無時不在,你能把妄想分別執著捨掉,或者我平常講的,你能把自私自利放下、把名聞利養放下、把貪圖五欲六塵享受放下、把貪瞋痴慢放下,你就見到了,你在日常生活當中,六根接觸外面境界,你能夠感受到,我們時時刻刻沒有離開佛菩薩,時時刻刻沒有離開真實法。

  他第二句說得好,『妄取真實相』。你看看,前面說諸法無真實,這裡又說真實相,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這文字好,說得太好,你要是沒有妄取,它就是真實相,取就錯了,取是什麼?我們最明顯的,我要佔有、我要擁有,那真實相就變成妄相,不能取、不能執著。我常常講到這些地方我就用看電視、看電影來做比喻,你看電視、電影裡面如果有文藝表演,你可以欣賞,你不能擁有,你決定不能佔有,這個道理是相通的。雖然知道不能佔有,還想先從電影我們把它錄下來保存,還是想擁有,這個念頭錯誤了,這個念頭是無始無明,是與生俱來的,不是你現在學到的。連幾個月小孩,你去看他,三、四個月的小孩,兩個小孩擺在一起,當中擺一塊糖果,他兩個就在搶,都想擁有,搶不到他就哭了,你就看到這是與生俱來的煩惱,阿賴耶裡頭根深蒂固。

  如何把這些煩惱讓它減輕?最有效果的方法就是聖教的薰修、薰習。我自己是個過來人,我有這個經驗,要不是五十七年天天在經教的薰修,不但習氣轉不過來,連這裡面真相都不清楚,確實是迷惑,天天讀經,讀了一輩子迷迷糊糊。學了一定要落實在生活,在生活上盡量的把它減輕,現在講降溫,煩惱習氣有,希望一年溫度比一年低,相對的,智慧一年比一年增長。像這些地方,我想同學們如果你們留意,聽我講經的時間長,你能夠曉得,我跟大家講的東西年年不一樣。我沒有筆記、我沒有講稿。只是在初學的時候,老師要求的,一定要寫講稿,所以我也寫了幾份講稿,學著做科判。我離開講稿很早,三十三歲出家之後在佛學院教學,我寫大綱我不寫講稿,講稿是最初在台中跟李老師學講經那個一年三個月,寫過一部最完整的講稿《普賢行願品》。那是一個同學,他們兩個人發心講這部經,他們工作也很忙,一個星期要八千字的講稿,他寫不出來,只有頭一篇頭一天講題他自己寫的,完了之後他就來找我,希望我幫忙。我就答應他,藉這個機會練習,一個星期八千字,《普賢行願品》寫了完整講稿。其他的,在學講《楞嚴經》的時候,前面大概二十多次,每次都有完整的講稿,以後就學著李老師用表解、大綱,講的時候就會更活潑。可是這要靠理解跟記憶,如果沒有好的記憶力、理解力就做不到。這都要通過老師的認定,老師不許可那就沒法子,老師同意我們才能這樣做。

  所以經文裡面像這些地方我們要特別注意。諸法無真實,迷的時候沒有真實,覺悟的時候都是真實。所以說真實、說不真實,都不可以確定,這就是說佛無有定法可說,為什麼?法根本就不定,剎那生滅,它哪有定法?我們感官世界是這種剎那生滅的相續相。確實,《般若經》上所說的,「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這是事實真相。所以一切法可以受用,不可以執著,不可以分別,於一切法裡面不能起貪愛,也不能起瞋恚,更不可以起佔有,有這些那都叫造罪業,就是《地藏經》上講的「無不是罪」。可以受用,沒有執著、沒有分別。順自己意思不起貪心,不順自己意思沒有瞋恚心,永遠以平常心對待,這就是道。平是平等,常是永恆,永遠以平等心對待,這是真學佛,這裡頭有真受用。沒有分別是平等的,沒有執著是清淨的,《無量壽經》上清淨平等覺現前。可是此地說的是凡夫,妄取就是執著,「妄取真實相」,這裡頭有兩個意思,真實相是什麼?是法性、是法相,法性法相都是空寂的,這個空寂是真實相,有而非有,非有而有,性是真空,相是妙有,這叫真實相。真空不空,妙有非有,你執著它以為是真有,這就錯了。

  希望你常常記住《金剛經》上有一句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如果我們對這個境界相喜歡,想貪圖、想擁有,你把這句話念幾遍,「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就能放下了,得不到!你能夠回光返照,我們的身、我們的心都得不到,都是假的。身你能擁有嗎?真的能擁有,十八歲很好,年年十八多好,天天衰老你就不能控制它,你得不到它,它有生老病死,我們不想老,我們也不想死,你得不到。了解真相,我們的身、我們的心都得不到,都是假的,身外之物哪一樣是真的?在這一點我的緣也許比一般人好一點,什麼緣?沒有家,一生過流浪生活,所以對於放下體會就很深,為什麼?你不能不放下,沒有一個地方是自己的,你能夠擁有的,沒有。所以在哪個地方我都把它看作這是旅館,住一天很好,住一個月也很好,總而言之,這與我不相干,所以就可以隨緣了,什麼都好,過幾天就走。現在年紀這麼大了,再過幾天走是到極樂世界去,這個世界還有什麼好貪戀的?幫助道場建一個書院,供養大眾的,不是我在這裡享受,供眾的。

  最近台灣商務印書館要重印《四庫全書》,我聽到這個訊息非常歡喜。我請楊老師跟書店裡面接洽,我跟他預約一百套。不是我念的,我現在這麼大年紀,不想再念書了,供養大眾。世俗間的話,這一生已經過去了,修來生福。修來生福好不好?不好,學佛之後知道,修來生福脫離不了六道輪迴,來生福也不要了才能到極樂世界,還要想求來生福,極樂世界就沒分了。所以,斷惡修善不著斷惡修善的相,從這裡頭把分別執著放下,我們才能得自在,才能與大乘教有少分的相應。

  後面這兩句,『是故諸凡夫,輪迴生死獄』。輪迴生死後頭加個獄,這都是真話、老實話。這個獄是兩個意思,一個是形容苦,地獄最苦,把六道輪迴比喻作地獄,另外一個是真話,六道裡頭確實有地獄道,墮地獄是真容易,不難,可是墮到地獄之後再出來可不是個容易事情。地獄裡面比較容易出來的是什麼人?學佛的人,學佛的人造業墮地獄,他阿賴耶裡面有佛法種子,所以遇到這些超度法會的時候他這個種子起現行。如果他的罪業比較輕一點,真的容易得度,為什麼?他嘗到苦頭,太苦了。所以在這方面人很麻木,這個苦還沒有嘗到,他還不相信,他還存一個僥倖的心理,還敢造惡業,對於業因果報這個事情半信半疑,這是現在社會大眾難回頭的第一個因素。過去舊社會一般大眾對於業因果報他都相信,所以那個氛圍不一樣,縱然做壞事,還提心吊膽,還害怕,容易回頭。

  諸位看《俞淨意公遇灶神記》,這篇東西不是寓言,是真有這個人。俞淨意在歷史上查得到,他是明朝時候人,跟了凡先生同時代,大概比了凡先生大十幾歲。他的回頭,他是真遇到灶神,真的被灶神點化了,自己迷惑,沒有智慧,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他雖然是個讀書人,沒有能力辨別。灶神這一點化他才曉得,原來以為自己天天在做善事、做好事,這一點醒才曉得天天在造業,什麼原因?事好像是好事,念頭不正,名利心太重,煩惱習氣太重,見到別人做好事心裡不平,嫉妒、障礙、毀謗、侮辱。自己貧窮,怨天尤人,不知道貧富貴賤是你前生修積的善福這一生所得的果報,你怎麼可以怨天尤人?他被灶神一點醒,徹底改過自新,他晚年的運馬上就轉了。這就說明一切法從心想生,只要你念頭一轉,真的善福報應就現前。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有沒有這個情形?可能很多,你自己沒有看破,自以為是,用你自己的標準。佛菩薩的標準跟我們凡夫標準不一樣,所以要知道我們的標準是錯誤的。

  佛菩薩的標準我們怎麼知道?現在祖師大德為我們指出來,《弟子規》是世間聖賢的標準,《感應篇》是業因果報的標準,《十善業》是佛菩薩的標準,這個標準現在我們拿到了,拿到天天去對對。所以同學們你們每天半小時的懺悔好,能夠這樣做,諸佛歡喜,龍天讚歎,善神擁護,這肯定的。用這個標準來檢點自己這一天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是善多還是惡多,天天檢點、天天改過、天天自新,這就是聖人的基礎。果然能夠持之以恆,一生都不改變,你是當代的大聖大賢,這是真實的,你的德行、你的學問能教化眾生。無論是學儒、學佛、學道都好,儒釋道三家構成中國傳統文化核心,根在此地。如果不扎根,縱然你一生精進不懈,專修專弘,你自己沒有把聖學落實在生活,那就是講的學術,你一生所搞的是佛學、是道學、是儒學,你沒有真正學佛、學儒、學道,你得不到受用,用佛法講,你還是用的輪迴心,你在六道輪迴裡面造一點善業,來生能得人天福報就不錯了,所以這不是辦法。

  聰明人一定要學佛,學佛,釋迦牟尼佛是我們最好的榜樣,祖師大德也是我們的好樣子。我學佛的時候老師介紹我學印光法師。印光法師早已往生了,他的著作在。現在出了七冊,《印光大師全集》,常常看,常常讀誦,依教奉行,做印光法師的私淑弟子,學印光法師,這個沒錯。我們研究佛的經教決定不能離開祖師,我們沒開悟,經教裡面豐富的義理我們看不出來。我們學《華嚴》,我們的指導老師是清涼大師的註解、李長者的《合論》,我們有兩位指導老師。我們的學習不離開老師指導的範圍就不會有偏差,就不會錯誤。淨宗我們一定要依靠《無量壽經》、《彌陀經》、《觀無量壽佛經》、《普賢行願品》,最精要的是《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我稱它作淨宗的心經。我們平常念是《般若心經》,大般若的心經,《大勢至圓通章》是淨宗的心經,言簡意賅,這是我們常常要讀誦,常常要講解、要學習的,不能用輪迴心造輪迴業。所以這首是提醒我們,凡夫、小乘不知道諸法實相,分別執著造成輪迴。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