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四八七卷) 2001/11/18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0487
諸位同學,請看「世主妙嚴品」,道場神偈頌第六首:
【眾生行海無有邊,佛普彌綸雨法雨,隨其根解除疑惑,華纓悟此心歡喜。】
這是華纓垂髻道場神他的讚頌,他所修學的法門是「隨根說法令生正念」。在上面一首偈裡面是清淨燄形道場神,給我們說的是形象。這一大科對我們學佛的同學來講,無論是在家出家都非常重要,義理很深,境界微細、廣大,不但關係我們自己修學之成敗,也關係到正法在世間的興衰。我們讀經文,再看我們四眾同修的表現,我們修行將來有什麼樣的結果,佛法將來如何演變,大概都能夠預料幾分。
我們的煩惱習氣確實太重,真的改不過來,我們對於宇宙人生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的看法想法、言語造作,不順法度。法是自然之法,不是人為的法度,是自性本具自自然然的法度,就是天然的法則、天然的秩序。現在在台灣、在海外有不少人提倡兒童讀經,是好事。教兒童的人自己做不到,要求別人做到,這個事情不容易。古時候這些大德們,自己做到之後再教人,聖人;我學了盡量努力要做到,這是賢人;學了做不到,儒家稱這是小人,小人也還算不錯,理跟他講,他懂,事他做不到。在佛法修學上,李炳南老居士常說,這樣的心行來學佛,該怎麼生死還是怎麼生死,該怎麼輪迴還是怎麼輪迴。也就是古大德所說的,於生死分上毫無干涉,意思就是說沒有幫助,不能幫助你了生死出三界。
形象不能說不重要,佛法固然是講求重實質不重形式,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但是形象被破壞了,佛法就不能存在這個世間。重實質不重形象是個人修行,重實質又重形象是自行化他。佛法要度眾生,佛法要常住世間,如果我們只重實質不重形象,佛法就不可能常住世間,正法久住就做不到。這個話我已經講得很多,不好意思再說,只能說到此為止。世間人常說顧大體,什麼是大體?大體是整個佛法,如果對於整個佛法有傷害,道場神要護持、要護法,不能因為自己小小的利益,顧全自己小的利益,把整個佛法破壞了。幹這種事情的人不是沒有,現在很多。
世尊當年在世,僧團裡頭有六群比丘,就幹這個事情。但是我們曉得六群比丘是示現的,他們這樣作法,讓釋迦牟尼佛來為大眾解釋,說明哪些作法是對的,哪些作法是錯誤的,制戒的因緣因此而興。佛為什麼去制這些戒律?六群比丘他們促進制戒因緣,那是大權示現,那是真實功德。那我們要問,示現這些都是負面的,都是不善的,他們要不要受果報?肯定是要的,提婆達多生身墮地獄,他是五逆十惡都做了,不能不墮地獄。因為是大權示現,他也是佛菩薩再來的,好像唱戲一樣的,唱反派,所以果報還是要受;但是雖墮地獄,他不受苦報,這功德大,教化眾生從負面教化。所以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他在地獄裡面的享受跟忉利天一樣,這個於情於理講得通。他的示現讓我們曉得哪些事情決定不能做,給我們高度的警覺,我們要懂得這個意思。如果我們造這些罪業,我們墮地獄是受地獄苦報,不可能有提婆達多那麼大的福報,我們自己要曉得。
佛法之興衰、正法住世就在我們一念,稍稍犧牲自己一點點,一切眾生都得福,諸佛如來稱讚;自己一分一毫都不肯犧牲,諸佛看到都流眼淚,知道、清楚魔住世,他不是佛。魔王波旬子孫,末法時期示現在佛門裡面出家,破壞佛教,所以佛看到怎麼能不流眼淚?我們自己讀到這個經文,一定要認真反省,我是佛弟子還是魔弟子?
第六首偈頌,華纓垂髻道場神,他所修學的法門是「隨根說法令生正念」。說法是一切時一切處,我們與人相處的時候不能離開言語,言語盡是說法,閒話家常也是說法。法有正有邪,如果能教聽的人生起正念,這就是佛法;如果教別人起了邪念,這就是魔法。法分這兩大類,不是佛就是魔。所以學佛學了之後要會用,就用在日常生活當中,就用在處事待人接物之處。我們六根所對的境界,常存這個心,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這個心是菩薩心,這個心是佛心,佛時時刻刻在那裡提醒眾生,幫助他覺悟。魔恰恰相反,魔是時時刻刻幫助眾生迷惑,幫助眾生生煩惱、生貪瞋痴慢疑、生惡見,這是魔。如果幫助眾生生起正知正見,幫助眾生遠離煩惱染習,像佛在《十善業道經》上所說的,能令一切眾生「晝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觀察善法」,這就是佛菩薩。
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面對一切大眾,我們是幫人生善法、還是幫人生惡法?是幫人生正念、還是幫人生邪念?這個原則明白了,我們再看偈頌裡頭菩薩教導我們的,『眾生行海無有邊』,這個話不難懂,一切眾生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行是行為,他的行為、他的活動沒有邊際。『佛普彌綸雨法雨』,佛菩薩,「普」是平等普遍,沒有分別執著。眾生有妄想分別執著,佛菩薩沒有,所以對一切眾生平等的教誨,平等的尊敬,平等的幫助他們。「雨法雨」三個字,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幫助眾生以正法、正知、正見,以善法、善心、善行幫助眾生。諸位一定要懂這個意思,自己必須具備正知正見、善心善行,如何幫助眾生把眾生的正知正見、善心善行引發出來?一切眾生本性是正知正見、是善心善行,連《三字經》頭一句「人之初,性本善」,這是真的,一點不假。
六道眾生可憐,他的本善迷了,顯現不出來。是有本善,被邪知邪見、惡心惡行蓋覆住了。我們用什麼方法去幫助他,讓他醒悟過來、覺悟過來。這是佛菩薩應化在世間,就幹這一樁事情。那問眾生領不領情?不見得!根熟的眾生感激,根性沒有成熟的眾生,不但沒有感激的念頭,還要排斥、還要毀謗,還要做種種障礙,造謠生事,毀謗你、侮辱你、陷害你。菩薩遇到這種情形怎麼辦?菩薩清楚明瞭,根性沒成熟的眾生必定如是,他要不如是,他不就成佛、作菩薩了嗎?他哪裡還是凡夫!他怎麼會墮三途?如果從《地藏經》上來看,我們就更清楚,這些人是從三途惡道而來,帶有嚴重的惡習氣。真的,菩薩在惡道裡度他,好不容易他生一念善心離開惡道,總算過去生中還有善根福德因緣,得人身遇佛法,但是習氣實在太重,雖聞佛法,又造毀謗三寶的罪業,所以臨命終時又到惡道去了。惡道裡鬼王看到都搖頭,「出去沒幾天,你怎麼又回來了?」你們看看《地藏經》上說的。
諸佛如來一心期盼我們這一次得人身聞佛法,就要有一個圓滿成就。什麼是圓滿成就?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圓滿成就,這是一切諸佛菩薩對我們真實的期望、盼望。我們自己要爭一口氣,不辜負菩薩的好意。這一生當中要成就,決定要依教奉行。從哪裡學起?儒家教學從《弟子規》教起,佛法的教學從「淨業三福」教起。淨業三福你不要看就是那十一句,這十一句裡面,我們以最簡單最淺顯的角度來觀察,「孝養父母,奉事師長」這兩句話你們想想看,儒家《弟子規》是不是完全包括盡了?於是《弟子規》不能不學,不學《弟子規》你就不懂得孝親尊師。「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你們想想是不是《佛說十善業道經》?我們用最淺顯的角度來觀察,四句話講了兩部經:儒家的《弟子規》,佛家的《十善業道經》,你這兩樣東西要不好好的讀、好好的去奉行,這四句話你沒有做到。
「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你們想想看,在家學佛,《南山在家學佛律要》,這三句話就講的這個;出家,那就是古大德為我們編輯的《戒律全書》。《戒律全書》是專門為中國人編的,實在講是簡單扼要。頭一本《沙彌律儀增註》,比丘戒、菩薩戒的講解註解,出家受過三壇大戒,有沒有認真的去讀誦受持、依教奉行?末後一條「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這三句是說的大乘經論,太多太多了!那就看你學哪一個宗派,這幾句話就是說哪一部經典。像我們修淨土宗的,「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我們所受持的是淨土三經,或者是現在講的五經一論,這三句話把五經一論全都包括在其中。《無量壽經》世尊教給我們往生的條件,不管是上輩、中輩、下輩或者是一心三輩,經典上教給我們統統都是同樣一句話:「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下輩也是這一句,中輩也是這一句,上輩也是這一句,你才曉得,不發菩提心不能往生,不能一向專念不能往生。
帶業往生說起來好像是很容易,也不是你想像當中那麼容易,而是與其他宗派法門比較,那它就顯得容易了。什麼是菩提心?我們籠統的說一句,真正覺悟,真正有了生死、脫三界這個心,這是覺悟;真正有厭棄娑婆,不想在這個世界上住,一心一意想求生淨土,這個心是菩提心。既然不想在這個世間住了,這個世間事決定是不聞不問,徹底放下,這就對了。受一點小小的委屈,心裡頭念念不平,這樣的人不能往生;你的冤家對頭對你的態度不好,你還懷恨報復,你不能往生。他為什麼對別人好,為什麼對我不好?過去生中有怨,這個怨要是不能化解,這一世當中是小怨,來生怨比這個更大一點;往後下去,生生世世冤冤相報,到最後慘不忍睹。只有佛看得清楚,講得透徹。我們如果真正懂得佛所講的意思,「願解如來真實義」,我們要跟一切眾生把這個怨恨化解。
我學佛,我感激佛菩薩,我感激老師、感激善知識,一生當中幹的是什麼?沒有別的,化解怨恨而已!無論什麼人,無論他用什麼態度對我,我都恭恭敬敬承受,歡歡喜喜的承受,我這個怨結化解了,不再結冤仇。心地清淨,禁得起打擊。每一次受侮辱迫害,我的境界都會向上提升一層,法喜充滿,永遠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這是我在一生修學當中能有這麼一點成就,得力於經論的教誨。我每天讀誦,我懂得意思,我能夠把佛菩薩教誨落實到生活當中,落實到自己的心地,與人為善,不與人為惡。別人作惡,我們遠離,遠離不是說身離他遠遠的,不是,是心地清清楚楚,不受他的干擾;用現在的話來說,不受他的影響,這叫遠離。孔老夫子教人「敬鬼神而遠之」,也是這個意思。鬼神他也是一類眾生,既是眾生就有佛性,他也是未來佛,我們對他要尊敬,對他要供養。怎麼遠離?他的不善我們不讚歎,這就是遠離。他們的善行,我們讚歎;不善行,不讚歎不隨喜,這就是遠離,這個我們要懂得。
在這個末法時期,諸位看看《楞嚴經》上所講的「邪師說法,如恆河沙」,這邪師從哪裡來的?魔王子孫,因為在這一個階段,聖賢教誨被一般人誤會、輕視,不再去讀誦,這個時候魔得其便,魔王的邪知邪見自自然然就滲透在人心。凡夫好奇,喜歡神通喜歡感應,很容易迷著,這是魔的法,不是佛法。魔的法很能夠誘惑人,為什麼?他有些小神通,有些小感應,凡夫一接觸,「這個了不起!」甚至於學佛把佛法也忘記了,跟著魔走了,這個人可憐!讀《楞嚴經》的人就清楚就明瞭,往後的苦報痛不可言。所以我們在此地讀這一段經文,要學菩薩,要幫助一切眾生生正知正見、生善心善行。
『隨其根解除疑惑』,你要幫助眾生斷疑生信。信正法不是一個容易事情,太難太難了!你把人家的正信打斷,讓他對正法生起疑惑,這個罪過是斷人法身慧命,比殺人身命不知道要重多少倍!殺個人沒什麼了不起,罪不重,為什麼?假如這個人是個善人,諺語說得好,二十年之後他又是一條好漢,這意思是什麼?你把他殺了,他馬上就投胎又來了。他是個善人,他決定得人身,死了以後他又來了。可是聞佛法的機緣難得,這要法身慧命,他來生得人身、得天身,能不能遇到佛法不一定,所以斷人慧命的罪過比殺人不曉得重多少倍!你要懂得這裡面的果報,你就好好的讀戒經。世間居然有一些真的連鬼神都說膽大妄為,敢斷眾生的法身慧命,障礙佛法流通,毀謗正法;因緣,往往就是為自己一點的小利,真叫蠅頭小利,他就敢毀滅佛法,就敢斷人法身慧命。
菩薩「隨其根解除疑惑」,你要知道眾生的根性,要知道眾生的程度。「解」是他能夠理解的,幫助他斷除疑惑,這就對了!千萬不能夠增長他的疑惑。所以我們幫助眾生,特別是幫助初學,或者學佛雖然很久,但是對於佛法真正的道理、真正修行方法、境界,他並不十分了解,但是他很虔誠,對這樣的人,你能夠增長他的信心,功德很大;你要是把信心破壞了,那相對的,罪過就很大。佛在《十善業道經》上講得好,「不容毫分不善間雜」,我們在講這部經的時候,這一段經文不長,這幾句我們用了很長的時間,為什麼?它不僅是全經的核心,它是整個佛法修行的根本。
我們常常想想,我們自己修行為什麼不能成就?就是夾雜不善太多。我們確實是在斷惡修善,惡斷不乾淨,善修不圓滿,什麼原因?夾雜不善太多。有的時候夾雜的不善超過我們修善,夾雜一個嚴重的不善,把一生的善行都毀掉了!真有,不是沒有。我們有意無意的一句話說錯了,就把佛法毀滅了,有這麼嚴重嗎?有!古人講:「一言興邦,一言喪邦」。一句話可以招來國家滅亡,這不善的話;一句好話,國家可以興旺。我們佛法也是如此,一句話障礙正法弘護,佛法就滅了。一句話讓大家聽了,都發心來護持佛法、弘揚佛法,佛法不就興了嗎?一句話!菩薩在此地教導我們的這個意義非常非常之深。說實在話,不是這個境界,這經看不懂,意思體會不到。你能看懂,你能體會得到,你的境界又提升了,這是在我們多年修學經驗當中,非常明顯的感觸到。
過去《華嚴經》我講過一遍,這些統統都講過,但是沒有講完,講了一半。當時不但沒有錄像,連錄音的設備我們都沒有,所以這一次是發心重講。但是這一次所講的跟我上一次所講的不能比,為什麼?上一次我看不出經文裡頭的意思,我的講解只能講文字表面的意思,看清涼大師的註解,找其他參考書來解釋經裡頭的名相。為什麼?沒有契入境界,這裡頭甚深的義理、深密的義趣,看不出來,想像不到。所以雖然對這部經教非常歡喜、非常愛好,這是過去生中的善根因緣,大概過去生中學過這個經,可能也講過這個經,而這一生為煩惱習氣所遮蓋。很難得這一生當中有緣分認真修行,淘汰一些煩惱習氣,於是這個經文字字句句的深密義趣這才發現,自己歡喜讚歎,深得利益,這才能將這一點利益貢獻給同學們。『華纓悟此心歡喜』,要不能夠悟入,歡喜心就生不起來。這一句就是「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
道場神偈頌第七首:
【無量法門差別義,辯才大海皆能入,雨寶嚴具道場神,於心念念恆如是。】
這是雨寶莊嚴道場神的讚頌,也是他的修學報告。他所修的法門是「能以辯才普雨無邊歡喜法」,跟偈頌裡面的報告完全相應。『無量法門差別義』,這是很不容易的一樁事情,絕對不是我們凡夫能夠學得到的,這一點我們一定要知道。眾生無量無邊,眾生的根性無量無邊,眾生的嗜好無量無邊,眾生的樂欲也是無量無邊,一個法門度不了一切眾生,所以諸佛如來、法身菩薩要度無量無邊眾生,一定要說無量無邊的法門。「法門無量誓願學」,如果你只會一個法門,在一切眾生裡面,你只能度與這個法門相應的一類眾生,不能廣度。由此可知,「法門無量誓願學」是不能不學,你要不學,與性德就不相應。但是是不是現在就學?不是的!
佛法的修學跟我們世間讀書是一樣的一個道理。你看看一個小朋友上學了,現在大概四五歲就上幼稚園,幼稚園學習一些基礎,準備上小學;小學是中學的基礎,中學是大學的基礎。到大學所學的科系愈來愈狹,到研究所往往只研究一個科目、一個科題。所以現在學位最高的是博士,實際上來說,他一點都不博,名副其實的他是「專士」,他在學術裡頭專精一門,第二門他就不通了。為什麼還用博士這個名詞?外國名詞裡頭是不是這個意思我不知道,我們中國「博」的意思那跟他學的恰恰相反,但是中國古時候確確實實是有「博士」這個名詞,那是真博不是假博,博古通今。在我們佛門裡面稱為「通家」,佛門稱通家就是現在真的是博士,通宗通教,廣學多聞,這個人才是博士。他怎麼修成的?他從專精一門學成的,專精而後才博通。所以我們中國古時候教學跟佛教教學是完全一樣的,理念是一樣,方法是一樣,成就也差不多。跟西方人做學問不一樣,觀念方法都不相同。
西方人教學,從小一開始他就博,他就學得很多。小學有許多科目,中學科目更多,到大學慢慢就專,研究院就更專。所以有一些人做個比喻,西方人做學問像金字塔,下面是又廣又大,最後到尖端上就變成一點,不能再往上面突破,所以西方這個智慧是有限的,金字塔它就是有限的。東方這個是無限的,東方做學問的方法像一棵大樹一樣,先栽種子扎根,根生出來是一個本,本裡面再長枝條,枝條再長梢葉花果,年年這個樹會擴大,年年會長高,它沒有極限,它是活的。金字塔是死的,中國的是活的。
所以廣學多聞在什麼時候?悟後起修。當你沒有開悟的時候,你專攻一門,「一門深入,長時薰修」,目的是什麼?目的是戒定慧三學,很單純!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智慧開了之後,才能夠廣學多聞。因為那個時候學習容易,就不難,一接觸就明瞭就通達,這個很有道理。沒有開悟之前,你要學,學得太辛苦,學得太難了。說實在的話,你用了許多的時間精神,能不能得到?得不到,肯定不能得到,不能成就智慧。能成就的,那就是儒家所講的「記問之學」,你只能說我記得很多,全是別人的,與自己不相干,所學都是別人的。
儒跟佛它學習的旨趣,是藉著別人的東西引發自己的智慧德能。譬如說這個經,釋迦牟尼佛講的《大方廣佛華嚴經》,如何我們能夠藉著這部經把自己自性裡面本具的「大方廣佛華嚴」引出來?自性裡面的《華嚴經》跟釋迦牟尼佛講的《華嚴經》相應,一樣的!儒跟佛教學的目的在此地,這就是開悟。大乘法裡頭常講「佛佛道同」,凡是開悟的人,道都是相同的。你悟入這個境界相同,所以你的智慧相同,你的德能相同,你的相好相同,自性本具的,這個才有用處,自己得到真實的受用。這西方人得不到,西方人是聰明,佛經裡面講的世智辯聰。確實世智辯聰可以說達到了登峰造極,我們從這些科技上的發明能夠看得到,這是世智辯聰的成就,能不能給自己帶來幸福?不能!說老實話,今天世界上無論從事哪一種科學技術的研究,他有什麼樣的成就,自己生活並不快樂,「常樂我淨」得不到,還是有名無實。可是在佛法上修學,法身、般若、解脫,常樂我淨四淨德真的得到了。至少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生從哪裡來,死了以後到哪裡去,宇宙人生、十法界依正莊嚴的真相清楚明白了。一切眾生所作所受,因緣果報,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西方人沒有法子的。在東方稱之為「實學」,實實在在的學問,有真實的受用,前途展現的是一片光明,心行純淨純善。
因此「四弘誓願」這四句它是有次第的,決定不能顛倒。頭一個要發心,為什麼?你要不發心,你的煩惱斷不掉,這是老老實實的話。一個人起心動念為自己,往往會墮在懈怠懶散。「為自己有什麼關係?無所謂!我早一天成就,晚一天成就無所謂。」不容易積極。如果為眾生不是為自己,人就能振奮起來,我在長行裡面也提到比喻,像《地藏經》上的婆羅門女、光目女,她要為自己,很難精進,她這一生當中念佛能不能念到功夫成片,說實在話,很難講;她知道她母親墮在惡道受苦,一心一意要救她,佛菩薩教她用念佛這個方法,她勇猛精進,那是什麼?救母親苦難的心切。我早一天成就,母親早一天脫離苦海,我晚一天成就,她多受一天罪。你要懂得這個意思,你才曉得四弘誓願次第裡面的含義。
我們要把一切眾生看作父母親人一樣,現在他們在哪裡?他們在惡道,在地獄、在餓鬼道,痛不可言。地獄裡狀況不忍心說,跟《地藏經》上講的一模一樣。說老實話《地藏經》是略略講一個大概,如果我們真的能夠想到地獄裡受苦難眾生都是我的過去父母、家親眷屬,我的心振奮起來了。從哪裡下手?「煩惱無盡誓願斷」,只要我們把煩惱斷掉,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再也不執著、再也不分別,只要做到這一點,九法界眾生都得福。你要問他得的是什麼福?得的什麼好處?我們這兩個煩惱斷掉,九法界這個障礙沒有了。今天科學家所講的不同維次的空間,不同維次打破了,我們的善心、我們的善願、我們的善行,都要曉得心有波動,念有波動,行有波動,這些純淨純善的波發射到那裡,他們能感受。這種感受我們也不難懂,現在人所講的磁場,「這個道場氣氛很好,磁場很好」,有一些同修到這個地方來感到很歡喜,這就是他的感受。他在別的地方感覺得一身都不舒服,他到這個地方感覺得很好。
諸位同修要知道,我們凡夫煩惱習氣很重,我們能感受得到的好的磁場、好的氣氛,我們能感受得到是很粗很明顯,極其微細的、極其殊勝的,我們還沒有感覺到。九法界裡頭的眾生,人道以上他們的心清淨,他們煩惱輕,智慧比我們高,我們這個磁場到他那裡,現在人講加持,我們加持他。「我們只求佛加持,我們怎麼能加持佛?」彼此互相加持。我們的純善純淨這個波動到他那個地方,他接收到了,增長他的威力,增長他的智慧德能,你曉不曉得這個意思?
在惡道裡面的眾生,惡道只要有懺悔的心、有改過的心,我們這種波動對他的加持,能夠增長他的善心善念,對他的利益就大了。如果我們妄想妄念很多,那就沒有法子,我們那一點善心善願的波發不出去,他收不到,為什麼?我們這個妄念就是障礙,妄想就是障礙;等於說是我們自己這個心波、思想波的發射台有障礙,我們發射出去的東西亂七八糟的,對他們是負面的影響,不是正面,諸位細細想想這個道理不難懂。這個道理要是想不通,我再舉一個淺顯的比喻:有兩個人,兩個人都很聰明,都是辯才無礙,一個是正法,一個是邪法。說正法的這個大德,如果他的聽眾多,擁護的人多,他力量自然就大,影響就大了,就能夠接引很多眾生;那個說邪法的,如果他的聽眾多、信徒多,他的勢力就大,多一個信徒多增長一分力量,這個應該好懂。他的人才多、錢財多,他的事業就可以做遍全世界。你自己德行再好、學問再好,如果沒有徒眾擁護,孤家寡人一個,沒有人才又沒有錢財,你什麼事都不能成就。諸位從這個比喻上面你再去想想。
我再舉現實的例子,供給諸位做參考:中國的藝術是正法,是教你觀賞,在觀賞裡面幫助你生正知正見,就跟這部經上前面所說的「令生正念」。中國文藝的演出,像從前崑曲、京劇,這是正法,這些演員成就不容易,比起外國演藝人員,那簡直不能比。但是現代一般人看不懂,文化水平太低看不懂,看不懂當然他就沒有興趣,觀眾少了。外國這些演藝人員,他表演的內容非常膚淺,現在人看了很歡喜,觀眾多,觀眾多收入就多,表演一場可能都是美金上百萬、幾百萬;中國演藝人員表演一場很可憐,要能夠拿到一兩千塊錢就很不錯了,簡直不能比!從這些地方我們就曉得,佛教導我們廣學多聞是為了接引廣大眾生,意思在此地。
但是度人必須先要自度,佛在經論講得太多了,「自己未度而能度人,無有是處」,沒有這個道理。一定要先自度而後才能度人,換句話說,先斷煩惱,後學法門。我們今天在沒有開悟之前學法門,學法門目的是幫助斷煩惱的,要懂得這個意思。要怎麼學法?決定是一門深入,一門你才能成就戒定慧。學多、學雜了,把戒定慧破壞掉了。這就像樹一樣,樹一定是從根,根再生本,本再生幹,幹再生枝,枝再生條,條再生梢,梢再生葉,它一定這一個順序,你不能搞顛倒了。我先來生樹葉,慢慢再生樹梢,哪有這種樹?本末倒置那就錯了!所以我們一開頭從廣學多聞,那就本末倒置,好像種樹一樣,先搞什麼?先搞樹葉,再搞樹岔,然後再搞枝條,顛倒,錯了,沒這個道理。一定是先成就自己,成就自己一定要斷煩惱習氣。為什麼?煩惱習氣是性德上的障礙,除障礙而已。障礙除了之後,自性本具的圓滿智慧現前,圓滿德能現前,圓滿的相好現前,那個時候學無量法門,一接觸就通達。
古時候龍樹菩薩給我們表演,龍樹是初地菩薩。釋迦牟尼佛很辛苦,講經說法四十九年,留下來這些經典,龍樹菩薩看到比我們多,我們在傳記裡面看到的,他用三個月的時間把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教全都讀完了,三個月!我們今天翻譯的《大藏經》,說實實在在話,大概只有世尊當年留下來這些經教的十分之一、二,大量的東西沒有傳到中國來,什麼原因?交通不方便。這些法師大德,有一些是印度高僧到中國來,把法寶送來;有一些是中國法師到印度去留學取經,分量太多,總是很細心的精挑細選,選最好的,選我們中國人迫切需要的,帶回到中國。回來之後再一次的篩選、翻譯,所以並不是統統傳到中國來全部都翻成中文,沒有,沒有翻的很多。因為翻譯的工程也很大,也不是容易的,所以可以說中文翻譯的經典是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精華。龍樹菩薩以戒定慧三學的基礎學習起來就很容易,不難;我們今天沒有戒定慧的基礎,學得好辛苦好困難,一生往往一兩部經都沒有辦法成就,什麼原因?煩惱沒斷。從這個地方,我們才真正體會到「淨業三福」的重要。
淨業三福前面兩條都是屬於斷煩惱,「煩惱無盡誓願斷」,第三條才是學法門。而學法門前面還有兩個條件,「發菩提心,深信因果」,如果不具足這兩個條件,你學法門都有障礙,你沒有辦法懂得佛的真實義。開經偈上講「願解如來真實義」,只有發菩提心、深信因果的人,才能解佛真實義。如果沒有發菩提心,不能夠深信因果,他會把佛的意思錯會了,我常說:曲解如來真實義、誤解如來真實義。解都解錯了,當然他說錯了、他做錯了,自己不知道,你跟他講,他還要跟你辯論。真正是覺悟的大德,遇到這些人一句話不說,不能用言教,要用身教,知道他這一生不能成就。「佛氏門中,不捨一人」,冷靜在觀察,觀察他受果報,觀察他在果報裡吃盡苦頭的時候回心轉意,這個時候才教他。現在不能教,教了收不到效果,反而造成障礙。
『辯才大海皆能入』,這是具足「無量辯才」。無量辯才從哪兒來的?真實智慧。沒有真實智慧,哪裡有辯才?辯才如何顯示?給諸位說,真實的無礙辯才,語、默、動、靜都顯示出來。他給你說是辯才,他不說也是辯才;他做出動作是暗示你,他端端在那裡打坐也是在暗示你,語默動靜無不是顯示出無礙辯才。古大德講稱性,與性德相應;再給你說得明白一點,與性體相應,與性相相應。自性體相用周遍虛空法界,菩薩的辯才也是周遍虛空法界,所以用海來比喻。
『雨寶嚴具道場神,於心念念恆如是』,這是講念念相應。我們念佛人,古德常說「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雨寶莊嚴道場神他念念都相應,所以他有能力普度一切眾生,真是隨心應量,應機說法。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應該說什麼法,他就說什麼法。第八首:
【於不可說一切土,盡世言辭稱讚佛,故獲名譽大功德,此勇眼神能憶念。】
這是勇猛香眼道場神他的讚頌,他所修學的法門是「廣稱讚諸佛功德」。我們從這偈頌裡面來看,給我們顯示出因果不空。如是因得如是果,他讚佛,他得的果報是得名譽,『故獲名譽大功德』。菩薩在此地給我們很大的啟示:種善因,得善果。前面兩句是種因,第三句是得果報。這個道理很深,不但世間一般人不知道,我們學佛,甚至於學到老、學到死都不知道,這就是從前李炳南老居士跟我說的,他是跟我講「要信佛」。我出家受戒之後到台中去看老師,向他報告受戒的情形。他一見我,就指著我:「你要信佛」,連說了好幾句。我感覺得很詫異,我學佛七年出家,出家就講經、教佛學院,又過了兩年才受戒。老師看到我的時候,我剛剛走進門,遠遠的指著我「你要信佛」,然後叫我坐下來告訴我:信佛不容易,不要說你上台講經了,你教佛學院了,你以為你信佛了嗎?他就說許多老和尚活到八十、九十到死還不信。信佛的標準在哪裡?在依教奉行,你才是真正信佛。你沒有能做到是你不信,你相信,哪有做不到的事情?我這才恍然大悟,才知道這個「信」字不容易。
過去我們雖然讀過蕅益大師《彌陀要解》,也聽過法師大德講過,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講信願行,講信講了六個:信自、信他、信事、信理、信因、信果。實實在在說,講的人未必信,這個未必信就是未必懂,聽的人更不必說了,只可以說阿賴耶識裡頭種個善根而已,你才曉得有多難!唯有真正信佛的人、真正理解的人,他的心行一致,表裡一如,不但一生一世,生生世世讚佛功德。
『於不可說一切土』,「不可說」是比喻數量,我們常講無量無邊一切諸佛剎土,就是這個意思。『盡世言辭稱讚佛』,世間言辭很複雜,我們不要講其他的世界,單單講我們這個地球,我們地球上眾生語言就很複雜。在一個國家裡面還有不同的方言,中國幅員很大、族群很多,五十六個族群,每一個族群言辭都不相同。北方人到廣東來就像到外國,言語不通;廣東人到上海也言語不通,還得要找翻譯,就跟到外國沒有兩樣。這一個地球上一個國家裡面,言語都這麼複雜了。我小時候在福建念書,福建是丘陵地帶,交通相當不方便,城裡人跟城外鄉下人言語就不通,相隔不過幾十里,言語就不一樣。所以單單福建這個省,言語就有十多種;十方無量無邊諸佛剎土裡面所有一切眾生,那世間言辭也是無量無邊。菩薩有能力,菩薩都能夠通,這一位菩薩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是語言學專家,真的是無礙辯才,言語沒有障礙。各個不同族群,他們通常在一起所習慣用的成語也很複雜,那個成語即此地講的「辭」,都能通達。他在哪一個地區哪一種不同的言語,他就用他們相同的言語稱讚佛功德。稱讚佛功德就是為眾生講經說法,這種的因,所以獲得殊勝果報,「名譽大功德」。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這一首偈的意思未盡,我們下一堂接著再做一點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