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八九七卷)  2008/1/24  華嚴講堂  檔名:12-017-1897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華嚴經》「升須彌山頂品第十三」,請看經文第五段「請佛居殿」,我們將經文念一遍:

  【爾時帝釋。奉為如來敷置座已。曲躬合掌。恭敬向佛。而作是言。善來世尊。善來善逝。善來如來應正等覺。唯願哀愍。處此宮殿。】

  在這一段經文裡面,帝釋天主說了三句『善來』,善來是古印度歡迎貴賓、歡迎嘉賓的稱詞。佛的十號說了三種,『世尊』、『善逝』、『如來應正等覺』,所以我們將如來的十號,要略略做個解釋。在早年,這個早年很早了,諸位知道佛經上講大時,時間講最大的是說劫。我們現在居住的這個時代,在佛法裡面稱為賢劫,聖賢的賢。為什麼稱為賢劫?這個大劫裡面有一千尊佛出現在世間,聖賢特別多,稱為賢劫。本師釋迦牟尼佛是賢劫第四尊佛,下面一尊是彌勒佛,彌勒菩薩到這個世間來成佛。佛說在劫初的時候,聖人的德號,稱讚聖人的德號,都有一萬個名稱,叫萬德莊嚴,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可是眾生隨著時代轉變愈迷愈深,根性也愈來愈遲鈍,萬德承受不了,也沒人相信,所以說千名。現在人間沒有千名了,天上還有,像忉利天,忉利天就有千名,這是稱讚。

  到了世尊降世的時候,我們能想到劫初的時候,人的壽命多長?八萬四千歲。佛告訴我們,每隔一百年減一歲,從八萬四千歲,一百年減一歲減到人壽十歲;然後從十歲,十歲是最低的,再每一百年加一歲,又加到八萬四千歲。這樣一增一減叫一個小劫,二十個小劫是一個中劫,四個中劫是一個大劫。所以劫初,我們就曉得人的福報大、壽命長,八萬四千歲,這是一般的年齡。降到我們現在,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人壽百歲,這減劫,百歲。世尊去我們到現在,在中國歷史上記載是三千年,一百年減一歲,那現在人的壽命,我們講平均的壽命應該是七十歲,中國古人也常說「人生七十古來稀」,這個說法是一般的說法。而人的壽命除這個因素之外,更重要的一個因素是心地的善惡,心地善良壽命會往上增加,心胸險惡他的壽命會縮短。這是屬於因果的定律,諸位細讀《了凡四訓》你就明白了。

  孔先生給了凡先生算命,他的壽命只有五十三歲,算得真準,一生富貴、際遇幾乎都是命中注定的,命裡有不用愁,它自然得到;命裡沒有,你不要強求,求不到。了凡先生被孔先生算了之後,二十年年年跟他算的都一絲毫不差,每年考試考多少名都注定了,每年領公家多少糧食,一斤一兩都不差。他完全明白了,所以心地清淨,妄念沒有了,打妄念沒有用,所以什麼都不想,跟雲谷禪師在禪堂裡面坐了三天三夜,不起一個念頭。禪師對他很佩服,一個人三天三夜不起一念,這是相當功夫,問他修學的方法。他說他沒有功夫,了凡先生說,因為我的命被人算定,我打妄想也沒用,所以不如什麼都不想。雲谷禪師聽了哈哈大笑,我以為你是聖賢,原來你還是個凡夫。了凡先生向他請教,禪師說這個話是什麼意思?禪師說,只有聖人沒有念頭,凡夫哪有沒有念頭的道理?那麼了凡先生有沒有念頭?還是有念頭,有一個「什麼都不想」的念頭,「想了也沒有用」,這是他的念頭,念頭沒有斷。然後禪師教給他改造命運的方法,跟他講這個理論跟方法,他覺悟了,斷惡修善,全心全力幫助需要幫助的人,他的命運馬上就轉了。明年去考試,孔先生算他第三名,他考到第一名,這就不準了。算他五十三歲壽命到了,五十三歲那一年沒事,平平安安度過,他活了七十四歲,延壽二十一年,這是自己修的。命裡沒有功名,他考取舉人、考取進士,這功名有了,都是修來的。命裡面沒有兒子,他積功累德求兒子,真被他求到了,兒子很好,天啟。雖然只有一個兒子,可是天啟給他生了六個孫子,後代非常繁榮,這是求得的。

  求要懂得理論、要懂得方法,我在初學佛的時候,章嘉大師教給我這個方法。我的命不如了凡先生,比他差遠了,我的壽命只有四十五歲,他的壽命五十三歲,我不如他。我這一生是依照章嘉大師的教誨、李老師的教誨,我沒有求富貴,也沒有求功名,也沒有求長壽,只是發一個願,弘護正法、續佛慧命。章嘉大師教我學釋迦牟尼佛,出家了就要以佛為師,向釋迦牟尼佛學習,我依教奉行學了五十七年還不像;希望再多活幾年,讓我能學像,釋迦牟尼佛所做的我也都能做到,這個重要,不能搞佛學,一定要學佛。所以,我這些年來到處勸大家,學佛從哪裡學起?要從落實《弟子規》、落實《感應篇》、落實十善業,出家落實《沙彌律儀》,你是真佛弟子。如果都做不到,那你是冒充的佛弟子,諸位要知道,冒充有罪!佛很慈悲,菩薩慈悲,不會責怪你,可是護法神不會饒過你。你冒充佛弟子,護法神是最看不慣的,他會找你麻煩,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

  到世尊出現的時候,人壽百歲,眾生愈來愈迷惑,千名不能承受,所以世尊出世只講十個名號,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十個名號,在這裡我們必須知道,世尊有,一切諸佛都有,再告訴諸位,我們大家每個人都有。為什麼?這是自性的德號,佛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這是佛性的德號,而我們自己迷了自性,這十個號都沒有了。看到這十個號就要想到自性無量功德,我們學佛求的是什麼?世出世間一切法都放下了,我們所求的是明心見性,我們所希求的是恢復自己的性德,這十個德號是性德。十號裡面第一個是如來,第二個是應供,第三個是正遍知,第四個是明行足,這四個德號我們上一堂課學過了。

  今天我們從第五個學起,「善逝」。什麼叫善逝?你看印度人歡迎人的時候,「善來」是歡迎詞,一般人講你來得太好了,這個意思淺。佛之來,佛從哪裡來?佛從自性感應當中來,眾生有感,佛就現前,《楞嚴經》上說得好,「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這善來。感要是消失,佛相就不見了,來無來處,去無去處,佛法裡面講隱現,沒有感的時候他隱了,他回歸到自性。自性不是物質,不但不是物質,也不是精神,精神跟物質都是自性裡面變現的。佛法講心法、講色法,現在科學裡面講精神跟物質,精神、物質都是從自性裡面變現出來的,同一個根源。所以它能夠相即相融,它沒有障礙,《華嚴經》裡面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就是這個道理。

  善逝就是回歸自性,你說這個多好!自性像什麼樣子?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面講得清楚、講得明白,自性像什麼樣子?「本來清淨」,自性的樣子一塵不染,「本不生滅,本無動搖」。淨土宗裡面常講四土,自性就是常寂光土,《華嚴經》上稱為大光明藏,一片光明。沒有染污,沒有生滅,沒有動搖,遍法界虛空界,連時間、空間都是它變現出來的,它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從來沒離開我們。好像我們看這個屏幕,它是白色的屏幕,那是自性,屏幕裡面所有現的色相,相都是妄相。所以《金剛經》上說得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不要把相當作真的。迷了的人把相當作真的,他這虧吃大了,明白的人知道相是虛妄的,相不是真的,諸佛如來現相也不是真的。相從哪裡來的?是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就是《壇經》上講的第三句,「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你自己心裡面具足一切諸佛菩薩形像。所以你見佛,佛從哪裡來的?是你心有感,相就現前。像我們在屏幕上按頻道一樣,按對了,形像就現前,就這麼個道理;不按了,不按形像就沒有了,沒有來去。善來是不來而來,善逝是不去而去,沒有來去,這跟你講真話。我們迷得太久,迷得太深,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一無所知,說真的我們都茫然,都感覺到奇怪,說假的我們都點頭,這叫迷惑顛倒。

  古大德有這麼幾句話說,「以一切智為大車,行八正道而入涅槃,故名善逝」,這個說得也沒錯,但是不好懂。我跟諸位講的好懂,是一個意思。一切智是什麼?一切智是知空,萬法皆空,這個智慧叫一切智。唯有一切智現前的時候,你才能夠入大般涅槃,大般涅槃就是不生不滅,這叫善逝。他說了一句話很重要,說得好,就是「行八正道」,這是教我們怎麼回頭,怎樣回歸自性。這個不是對佛說的,這是對我們講的。真正明白這些事實真相,我們的心就清淨了,放不下的也放下了,為什麼?不願意再造業。

  《華嚴》大乘教裡面說得好,如果我們能夠放下世出世間一切法,對世出世間一切法放下執著,不再執著,你就成正覺。所以要不要學很多東西?學與不學沒關係。釋迦牟尼佛給我們示現,他老人家學了十二年,從十九歲離開王宮出去參學,當時印度所有宗教裡面的大德、學術界裡面的高人,他都參訪過,都跟他們學習過。學了十二年,到三十歲,十九歲到三十歲是他求學的時代。中國孔子說,孔夫子在《論語》裡面說過,夫子十五歲有志於學,三十而立,三十而立就等於說畢業了,孔子學了十五年,十五歲到三十歲;世尊學了十二年,十九歲到三十歲。最後還是在菩提樹下,把自己所學的東西放下了,這才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是表演學過的。

  我們知道在中國也出現了一尊佛,跟釋迦牟尼佛平等,沒有兩樣,六祖惠能大師。惠能大師給我們表演的是不認識字,沒有學過,一生沒有聽過一堂經。他在黃梅住了八個月,五祖分配他的工作是在碓房裡面舂米破柴,做義工,修苦行。黃梅八個月當中,講堂他沒去過,禪堂他沒有去過,最後五祖的衣缽傳給他。他聽五祖講經是半夜,三更之後,五祖跟他約好了,到方丈室裡面去見面。我們估計頂多只講兩個小時,講《金剛經》的大意,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你們去看經文,大概三分之一,他就豁然大悟,沒學過。成阿羅漢、成菩薩、成佛,要不要學?不需要!這是個說明,這樁事情跟學不學不重要,重要的是什麼?重要是你能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

  為什麼說學不學不重要?因為你自性裡面,六祖開悟的時候不是說了嗎?「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具足什麼?第一個具足無量的智慧,第二個具足無量的神通,第三個具足無量的德能,第四個具足無量的福報,你什麼都現成的。而且怎麼樣?人人平等,《華嚴經》上說了多次,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你現在變成這個樣子,就是因為你有妄想分別執著這三種煩惱,把你自性裡面本來具足的智慧德能全部障礙掉了,它不起作用,所以變得這麼可憐。這兩位佛給我們示現的,我們就看得很清楚,世尊學了十二年,如果要不把它放下,他所學的就變成所知障;障礙有兩類,自私自利、貪瞋痴慢叫煩惱障。釋迦牟尼佛的經典你可以學,學了之後你要放下,你要不放下,全變成所知障,這你要懂。你懂得之後,學可以,不學也可以;你要不懂,學不行,不學也不行,你什麼都不行。所以,佛法稱為內學,不能向外學,要向自性裡面去學,要拓開心量。

  有人問我,儒釋道三家差別在哪裡?我常常給他們解答,儒家著了有。儒家講求五倫十義,講求三綱五常,講求四維八德,這是儒家的總綱領總原則,教你依照這個標準斷惡修善,總綱裡面以孝道為核心。道家講虛無,講無為,但是它講因果,所以有佛門小乘的味道,偏真涅槃。可是大乘佛法,空有二邊不著,二邊不離。我們淨土宗最高的指導原則,這個非常好,不能不知道,是《觀無量壽佛經》裡面的「淨業三福」,佛怎麼樣教我們?第一句話,「孝養父母,奉事師長」,這八個字意思很深,永遠學不盡;接著跟我們說,「慈心不殺」,這是講因果。我們今天為什麼學《弟子規》?《弟子規》教給我們孝親尊師,《感應篇》裡面教給我們慈心不殺,有了這個基礎才能學「十善業道」。

  現在佛教在全世界,我們看到衰到極處了,如果再沒有人才出來,二十年之後,佛教在這個地球上消滅了,就沒有了,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念經救不了佛教,講經也救不了佛教,要真正有行道的人,什麼叫行道的人?依教奉行的人,也就是說,把淨業三福做出來的人。這人是什麼?這人是羅漢、是菩薩、是佛,這才能救得了佛教。我們今天真正發心,諸佛菩薩感謝你,你續佛慧命,一切眾生感謝你,有佛住世,眾生有福了。我們肯不肯發心?肯不肯把自私自利放下?肯不肯把名聞利養放下?肯不肯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放下?如果放不下,那你怎麼樣修學都不得其門而入,佛法與你無分,這個道理你不能不知道。

  放下執著,不執著了,你就成正覺,正覺是阿羅漢。再進一步,不但不執著,分別也放下了,你就是菩薩。最後再把起心動念放下,我們常講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那是無上正等正覺,這成佛了,《華嚴經》上講的法身大士,法身大士是無上正等正覺。放下執著,你不在六道,六道沒有了,你有執著就有六道。所以這個我們常常要記在心裡,我對一切人事物還有執著,我決定脫不了六道輪迴;我只要把執著放下,六道就沒有了。六道沒有了,生釋迦牟尼佛的方便有餘土,就是四聖法界,十法界的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這是四聖法界,是釋迦牟尼佛的方便有餘土。能夠再把分別放下,把起心動念放下,十法界就沒有了,你生到哪裡?生到華藏世界,華藏世界是釋迦牟尼佛的實報莊嚴土。極樂跟華藏給諸位說是在一起,是一不是二,極樂世界是華藏世界裡面最好的一個區,華藏世界裡面最殊勝的一個地區,我們一般講最繁榮的、最興旺的小區,那是極樂世界。

  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容易,你想想看,你放下妄想分別執著,難!說得容易,做起來難。可是生西方極樂世界,雖然不要你徹底放下,你得有本事把妄想分別執著伏住、控制住,別叫它起作用就能往生,這個實在是容易太多了。如果你控都控制不住,你這一生跟阿彌陀佛結了緣,阿賴耶識裡頭有西方極樂世界的種子,這一生去不了,還要搞輪迴。你要問哪一天能往生?哪一天你放下,哪一天就往生,沒有時間表的。放下重要!你放下,你什麼都得到,你得到的是整個宇宙;你放不下,得到的就是芝麻粒一點點。所以佛菩薩看眾生,不要看我們這些人間富貴,他看大梵天王、看摩醯首羅天王那種富貴,佛說可憐憫者,太少太少了,微不足道。你自性裡頭是大圓滿,不成對比,這個不能不曉得。學佛要知道我們學的是什麼,我們希望得的是什麼,這些都搞不清楚,你到哪裡去學?

  再看下面第六個德號,「世間解」,這是講智慧,「能解世間之有情非情事」。有情是有情眾生,非情是無情眾生,換句話說,這個不好懂,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你沒有一樣不知道。世間講有情世間、器世間、智正覺世間,佛經上講三種,這三種世間你都能通達明瞭,這叫世間解。有情世間是六道;智正覺世間是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器世間是宇宙,我們今天講太空、講星系,講星球,在地球上講山河大地,一切萬物,沒有一樣你不知道。沒有學都知道嗎?知道。為什麼知道?因為這些東西都是你自性變現的,六祖在《壇經》末後一句話說,「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宇宙從哪裡來的?你自性變現的。萬事萬物從哪裡來的?也是從自性變現的。自性變現,哪有不知道的道理?所以這是你的本能。你的本能是被妄想分別執著障礙住,變成無知,變成什麼都不曉得。所以佛說:只要把妄想分別執著除掉,你的智慧、你的德行、你的能力、你的相好福報統統現前。像什麼樣子?像《華嚴經》上講的毘盧遮那如來、極樂世界上講的阿彌陀如來,那是自己,不是別人。

  所以我非常感謝老師。我第一天跟章嘉大師見面,向他老人家請教,我說方老師把佛法介紹給我,把佛經介紹給我,我知道佛法殊勝。我向他老人家請教,有沒有方法讓我很快的能夠契入境界?他告訴我,看破、放下就契入了。你看多麼直截了當。看破是智慧,放下是功夫,要怎樣看破?必須放下;從哪裡放起?從放下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從這裡下手。只要這個一放下,你智慧就現前,小智慧,很管用,這個智慧現前,你就更容易放下。所以凡夫成佛,從初發心到如來地,沒有別的,就是看破,從放下開始,放下幫助看破,看破幫助放下,放下再幫助看破,這個方法相輔相成,一直到究竟佛果。到等覺菩薩,他還有一品生相無明,還要放下,這一品生相無品放下了,生相無明是無始無明最微細的習氣,放下之後他就圓滿成佛。所以諸佛菩薩教給我們,沒有別的,放下而已。

  所以經上講的「能解世間一切事」,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不需要學。你看惠能大師他老人家開悟之後,也就是放下了,他是怎麼開悟的?就是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凡夫成佛一念之間。過去老師告訴我,佛法在哲學上講屬於知難行易,你要想把它搞清楚、搞明白太難了,永遠做不到,可是你真正幹的時候太容易了,放下就是。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全通了,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一樣不知道。惠能大師在五祖方丈寮裡面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也全懂了。他在逃難的時候,路上遇到無盡藏比丘尼,諸位要記住,那個時候六祖大師二十四歲,還是在家相。無盡藏比丘尼一生受持《大涅槃經》,《大涅槃經》的分量很大,有兩種版本,一種四十卷,一種三十六卷。她在念經,能大師在旁邊聽了就懂意思,講給她聽,她聽了很高興,拿著經向他請教。他告訴她,他說:我不認識字。她說:你不認識字,你怎麼能講?他說:這樁事情與文字沒有關係。所以她念,他講給她聽,無盡藏比丘尼開悟了。六祖一生度了四十三個人,這《壇經》上有記載,四十三個大徹大悟的,也就是說四十三個人徹底放下的。其他跟六祖的時間再長,他放不下就沒有法子,雖放沒有徹底。當然他也放下一些,譬如放下執著,分別妄想放不下,或者能夠放下分別,起心動念沒有辦法,這種人就太多了。這四十三個是連妄想都放下,也就是《華嚴經》初住以上的境界,沒放下的,十信位,在十信位的人很多。所以同學們一定要記住,我們要想真正成就,你不放下是決定不行的。你放下,你所得到的智慧、德能、相好是你無法想像得到的。

  可是你聽了這個不要生起貪心,我為了要開智慧、為了要得德能、相好,我才放下。你這個念頭在心裡面就是個疙瘩,就是個嚴重障礙。你要知道,世出世間一切法,像《般若經》上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大般若經》說得更好,「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你才能入境界。「我要想求得智慧,我要想像釋迦牟尼佛一樣,像六祖大師一樣,一切經擺在我面前一聽就明瞭了」,你有這個念頭,你永遠不能入門。為什麼?妄想當家,這樁事情真的是差之毫釐、失之千里,所以要用真實心去做,不能用妄心。所以學,還是老老實實去學《弟子規》,慢慢由迷去開悟。頓悟是頓不了的,千萬不要把路子走錯,按部就班學《弟子規》、學《感應篇》、學十善業、學沙彌律儀、學菩薩戒,從這個地方奠定基礎,踏踏實實你才會真有成就。心量要拓開,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中國諺語所謂量大福大,心量小的人哪裡有福報?

  第七個德號,「無上士」,士是讀書人,我們現在講知識分子。經上說,「在諸法中,如涅槃無上」,這是古印度一切法裡面,涅槃是至高無上的。涅槃是梵語,翻成中國是滅,就是四諦裡頭苦集滅道,翻作滅,又翻作寂滅,或者翻作圓寂,圓是圓滿,寂就是寂滅。滅什麼?給諸位說,就是滅妄想分別執著,這三樣東西統統沒有了,就叫涅槃,這是一切法當中至高無上。「在一切眾生中,佛亦無上,故名無上士」,一切大眾當中為什麼佛無上?因為佛證得涅槃,也就是佛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滅盡,完全沒有了,所以在一切大眾當中,佛稱為無上。在中國翻成士,士是士大夫階級,知識分子,就像前面世間解,知識分子裡頭至高無上的。奇怪的,他不學他就懂,我們一般人學了還學不懂,學了一輩子都還不懂,他不學就懂了。

  世尊在《華嚴.出現品》上告訴我們,「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跟六祖所說的完全相同。如來智慧,如來是自性,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沒有限量,沒有邊際,真的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那是你自己自性裡頭有的,只要你把障礙去掉,除了智慧之外,還有德能、還有相好。後頭說「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把我們的毛病說出來了。我們跟佛沒有兩樣,是一不是二,只是現在什麼?因為有了妄想分別執著,變成個糊塗佛,這真的不是假的。雖然糊塗,他是佛,他不是假的,他只要哪一天把他的障礙去掉,他自性就現前。障礙不是真的,智慧德相是真的,永恆不滅,妄想分別執著是假的,像烏雲遮住太陽一樣,太陽是真的,烏雲是假的,它總有散掉的時候。因此,我們對於任何一個眾生不可以輕慢,你要輕慢,就是輕慢佛陀,連蚊蟲螞蟻都不可以輕慢。牠的業障比我們重,變成這種身相,如果牠要是真能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牠立刻就成佛,那牠在我們之上,我們比不上牠,你怎麼可以小看了牠?普賢菩薩教我們「禮敬諸佛」,一切恭敬,這有道理。恭敬是性德,尊重是性德,對一切人事物應當要恭敬,應當要尊重,應當要敬愛。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我們的性德自然流露,這就是你的成就。從這些地方能看得出來你修行的功夫、你的境界,處處表現的是自私自利,你是凡夫,你在造業,那就錯了。

  第八個德號,「調御丈夫」。佛某時候,這是不一定,有時候用「柔軟語」,又有時候用「苦切語」,「能調御丈夫,使入善道」。這個丈夫是對人的尊敬,就是大眾,調御大眾,幫助他入善道,所以叫調御丈夫。我們讀了之後,用中國一句俗話很簡單的說明,「和事佬」,你們想對不對?諸佛菩薩是和事佬,凡是有衝突的地方,他去了就能把它調解。調是調解,御是統御,他能夠把紛爭化解,能夠教導大家和睦相處、平等對待。我們要知道,我們周邊的人對佛法修學的根底很脆弱,功夫不得力,煩惱習氣非常嚴重,我們要用很長的時間去調解、去幫助。這個很長的時間你要忍耐,你沒有耐心怎麼能成就?所以六波羅蜜裡面,你看《金剛經》裡面講得很好,講得最多的是布施、忍辱。布施什麼?放下自己的身段,耐心為別人服務,連羞辱都要忍受,你才能幫助人回頭,你不能忍就不能行菩薩道了。為什麼不能忍?因為有自私自利你就不能忍,如果沒有自私自利,忍辱度就不難!我們現在一般人講你有自尊心、有傲慢心,那就不能忍;如果一個人沒有貪瞋痴慢疑,那這忍辱度是很正常的現象,忍辱是性德,自然流露。

  所以我們想想,釋迦牟尼佛不是這一生修成的,《梵網經》上講,他這一次到這個世間來示現成佛是第八千次,我們從這個地方就知道,釋迦牟尼佛是久遠劫早就成佛了。他到這裡來是表演的,是做樣子給我們看的,表演得很辛苦,八相成道、降魔、苦行、日中一食、樹下一宿,講經教學四十九年從來沒有中斷過,要沒有忍辱波羅蜜,怎麼能做到?他為誰?是為一切苦難有緣眾生。所謂有緣,能信、能解、能行、能證,這有緣,他不相信的那就沒法子了,畢竟還是不相信的人多,相信的人不多。世尊當年在世,相信他的大概三分之一,跟他修行的,聽他教誨跟他修行的,又是相信裡面的三分之一,所以到最後成就的人數並不是很多。這是什麼?這是眾生的緣不一樣,雖然一生不能成就,總是給他種了善根。這些有善根的人,有些人在正法時候成就,有些人或在像法時候成就,有些人在末法時候成就,有些人必須到來生來世其他佛出世的時候善根成就。佛幫助眾生,生生世世永無休息,於眾生一無所求,確實像慈母對她的嬰兒一樣,照顧得無微不至,她那個時候的心有求嗎?除了全心全力那種深情熱愛之外,沒有一個妄念。而佛菩薩的恩德超過慈母,慈母對我們是一生,佛是生生世世。眾生不知道感佛的恩,不知道感恩是因為不知道佛對我們有什麼恩。

  所以,調御我們要非常的重視,要認真學習;換句話說,永遠不能跟人家有爭論。調解、化解衝突,你怎麼可以跟人家起衝突,那不就錯了嗎?《大方廣佛華嚴經》完全講的是性德,性德裡面從來沒有跟人對立的,絕對沒有衝突。特別是我們生活在現前這個世間,現在的社會,整個世界,各種方方面面的衝突,從家庭到社會、到國家、到整個世界,說得更深一點,自己身心的矛盾,也就是我們常講的本性跟習性的衝突,達到最嚴重的程度。怎麼化解?除了通達大乘的道理,沒有第二個方法。七十年代,英國湯恩比博士說大乘佛法能拯救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很有道理,大乘確實能把問題化解掉。儒是勸善規過,叫你做好人,真正問題還不能化解,講得不夠深入。用儒來治標,用佛來治本,標本兼治,確實對這個社會有最大的利益。可是現在學儒的人少了,學大乘的人更少,湯恩比博士雖然是這麼說法,在這個時代能不能收到效果?得看這個時代有沒有人,這是很值得我們去反思的。

  過去我曾經參加過十次這種世界和平會議,我在大會裡面提出這個大問題,幾十年大家都在談消弭衝突、促進社會安定、世界和平,這是大問題。從哪裡做起?從內心化解對一切人事物的對立做起,真功夫!我們還有跟人、跟事、跟物對立的念頭,化解衝突是永遠做不到的。找誰?除了找自己之外,找不到別人,所以一切要從我心做起。我有救了,社會就有救,眾生就有救,世界就有救了。我救自己都救不了,還能幫助別人嗎?講到終極還是一個放下,放下跟人的對立,他跟我對立可以,我不跟他對立,他跟我衝突可以,我不跟他衝突,問題就化解了。這是佛菩薩教化九法界眾生,完全是出於自性、出於性德,智慧、能力、方法都是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不在外面,外面找不到。中國古人又說「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換句話說,我們的誠意有沒有?所謂精誠,這個誠裡面一絲毫摻雜都沒有,我們講純淨純善,這是精誠。用這個心對人對事對物,沒有行不通的,再嚴重的矛盾都能化解,再嚴重的衝突都能夠融合。

  下面第九個德號,「天人師,佛為人及天之導師,能教示其應作不應作,故名天人師」。所以出家不是容易事情,古人有所謂「出家非將相之所能為」,將是什麼?元帥,相是什麼?總理、首相。他們做不到,你能做到,你比他高很多,為什麼?你的思想、言行是天上人間的好榜樣。試問問,你做到了沒有?我們現在很僥倖出了家,做了佛門的出家弟子。我說很僥倖,為什麼?如果在清朝之前,明朝那個時候,再以前的,我們沒有資格出家。為什麼?出家要經過考試,考試非常嚴格,普通科目你要能夠達到進士這個水平,還要考佛法。最後的一關,面試是皇上,皇上要親自面試,看看你有沒有資格做我的老師;皇上的老師,你才能代替皇上教化眾生,真的是天人師。他認為你德行、學問、言談舉止他都很滿意,他發給你文憑,叫度牒。你拿到這張度碟你才能出家,至於你到哪個廟出家,跟哪個和尚出家,皇上不管。你在任何地方出家,你的剃度師一定要問你有沒有度牒,沒有度牒要是給你剃度,他犯罪,他犯國法。這樣的限制,我們哪有資格出家?那太難了。所以出家人的素質高,皇上的老師,出家人在社會地位受大眾尊敬,它有道理的。

  這個制度是順治皇帝,清朝入關第一個皇帝,順治他把它廢止,從此以後不考試。這樁事情印光大師在《文鈔》裡面,有好幾篇的文章對於這樁事情是嚴厲批評,順治皇帝這樁事情做錯了。在當時雖然有些方便,真正有德行、有學問的人想出家,但是考試通不過,這一廢除之後,這些人都能出家了。可是演變到今天,佛門素質一落千丈,把整個佛法毀掉了。印祖說得很有道理。可是現在我們要想一想,我們已經出家了,為什麼出家?出家之後又是為了什麼?總得想清楚。早年我講經也常說,這個世間的飯最不好吃的就是佛門。我做乞丐,我去討飯,這個飯好吃,人家布施給我的、施捨給我的,不要求我回報。唯獨佛門,在家居士的這些供養,他求的是什麼?求福、種福,出家人是福田僧。我們真的是福田嗎?真的能給他種福嗎?這個要想一想。如果我們自己做得不如法,那就是古大德所說的,「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所以世間最難吃的,是佛門裡面的這一碗飯難吃,相信因果的人懂得。

  再想想世尊當年在世那種苦行,歷代一些高僧他們過的是什麼生活?我們今天過的是什麼生活?我們今天幹的是什麼?人家幹的是什麼?兩個一比照,我們的前途不堪回想,想到前途毛骨悚然。可是也真正佛法到今天是存是亡、是興是衰,關鍵就在這個時候,如果我們真的發心把佛法起死回生,那真的是無量功德,祖師大德都不能比。如果我們做不到,那肯定是阿鼻地獄,絕對沒有第二個地方好去,往生淨土那是你的願望,是一廂情願。所以,總要了解事實真相,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我們應該如何修學。

  學習的環境各人緣分不一樣,真正肯學,無論在什麼環境當中都有成就,你看古來這些高僧大德、這些祖師們你就明白了。中國自古以來傳法這些大師,哪個人是佛學院畢業的?古時候沒有佛學院,到民國之間才有所謂佛學院,古時候沒有。世世代代弘法講經的,連我都不是佛學院出身的。我記得一九七七年,三十年前,我第一次到香港講經,在香港住了四個月。正好遇到演培法師,我們也是老朋友,他到香港來觀光旅遊,我陪他,我們有十幾個法師陪他。他是個講經的法師,談到當代幾個講經的人,他說你們想想看,我們現在當代這幾個講經的,哪一個是佛學院出身的?他還指著我,包括你在內,真的都不是佛學院出身的。自古以來,講經法師怎麼培養的?都是講小座出身的。聽老師講經,講完之後明天複講,把聽老師所講的東西重複講一遍,用這個方法,自古以來是用這方法。這個方法是誰教的?給諸位說,阿難尊者教的。佛陀圓寂了,結集經藏的時候,主持人是大迦葉尊者,找誰來複講?找阿難,阿難的記憶力特強,讓阿難上台把釋迦牟尼佛所講的經重複講一遍。他聽得多,他是世尊的侍者,等於說一堂課沒有缺,由他來複講。所以,世世代代我們就用複講這個方法培養弘法人才。

  我們在台中跟李老師學講經,老師用的是這個方法。複講有規矩,只能講老師所講的,不許可你參考任何資料,你說加一點東西進去,不行;不准你自己發揮,完全照老師,老師怎麼講你就怎麼講。老師講錯了你也講錯,老師負責任,你不可以加,你說不記得,漏掉了,漏掉可以,不能添加。老師講一個小時,你至少要能講四十分鐘算及格,如果講不到四十分鐘,你就被淘汰掉,你沒有能力學經教。最好的,老師選中的,應該至少要講到五十分鐘,這個老師會把你選拔出來。那就是什麼?多給機會給你練習,你能夠成就,你是放在第一優先。老師沒有私心、沒有偏愛,完全看你學習成就給你排順序。不容易,相當不容易,為什麼?老師講只講一次,不講重複的,你記不住你就沒有辦法,所以要有很好的記憶力。我在年輕時候,記憶力還算不錯,我聽老師講一堂課,我的記憶力能保持一個星期,可以能夠記到百分之九十。我上台去講,老師講一個小時,我至少可以講五十五分鐘,有這個能力。不准記筆記的,完全是強記,有這個能力你才能學講經,沒有這個能力不行。可是現在方便,現在有錄相、有錄音,同學們聽了一遍可以聽第二遍、聽第三遍,聽十遍、聽二十遍,換句話說,中等根性的人都可以出來學。像從前,這些工具沒有,我們學經教的時候不但沒有錄相,錄音都沒有,那個時候台灣沒有錄音機,五十年前。現在方便,現在一個小時的經你可以聽二十遍、三十遍、四十遍,漸漸就聽會了、聽熟了。老師不讓記筆記還是有好處,為什麼?就是叫你專心,第一個把意思聽懂,第二個把老師的話記住,這個在佛法叫持戒。絕對不容許你去蒐集參考資料你去補充,那個學不到東西。所以它是持戒。持戒因戒得定,你就專一,資料都不要去查,你心清淨,有個二、三年你就得定。定個二、三年,人就開智慧,智慧開了就通達,不能像六祖那樣一切通達,你可以通達一部分。所以,還是依照戒定慧三學這最高的指導原則,你才不會錯,你才能做到天人師。不吃苦頭不行,不真幹不行。

  最後一個名號,「佛世尊」。佛翻作智者,翻作覺者,也就是無所不知的人、無所不覺的人。世尊,世是世間,就是天上人間,尊是尊重,我們現在一般講尊敬的,就是這個意思,為世間所尊敬,為世間所尊重。佛跟世尊這裡頭是兩個名號,兩個名號那就變成十一個。古德有說,從「如來」到「佛」十個號,具足這十個號,為世間所尊重,這稱之為世尊,由此可說世尊是具足十個號的總稱。這個說法很圓滿,我們一般可以採取。這一段經文裡面說了三個德號,第一個是世尊,這總稱,第二個是善逝,第三是如來應正等覺,也可以說應是應供,等正覺也是德號。

  『唯願哀愍,處此宮殿』,這是請法的儀規。清涼大師註解我們把它念一念,「於中三業崇敬,以為請儀」,這是請法的儀規。「言善來者,應機來故,不來相而來故,帶法界會來故」,這個意思我們下一堂再解釋,因為「帶法界會」是什麼意思,需要說明。「三稱善者,喜之至故」,歡喜極了。「舉三號者,略歎德故」,我們把十號都說明了,這歎德的圓滿。「願哀處者,希仗勝田」,希望我們要依靠如來佛陀的勝田,「生大福故」,唯有如來這麼大的福報,才能給眾生帶來真實的大福。大福必定有大智,沒有大智哪來的大福?所以福智永遠是連在一起。這一句我們下一堂再略略的加以解釋,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