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二一九卷) 2004/1/8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1219
諸位同學,請看「光明覺品」,光照百界偈頌第五首看起:
【或見師子吼,殊勝無比身,示現最後生,所說無非實。】
清涼大師要我們參考「離世間品」,第五十九卷「菩薩師子王」這段偈頌,參考這一段。一共十首偈,前面五首我們讀過,現在從第六首看起,「為發大悲心,廣說對治門,八萬四千種,滅除眾苦患」,這首偈是師吼的內容。『師子吼』代表說法教學,教學當然有對象,對象裡面最主要的就是發大悲心的,我們通常講發菩提心。但是說發大悲心比菩提心還要低一層,菩提心是圓滿的,這大悲心不見得圓滿,用現代的話來說,愛心。真正能夠懂得愛護別人,愛護眾生,這就是菩薩應化的對象。這種人幫助他提升,那就是發菩提心了。菩提心,諸位要記住就是五種菩提心,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真正發出來了。
由此可知,我們在現代讀到許許多多的經典,這各個不同宗教的經典沒有不說愛心的。因此愛心是所有一切宗教教化眾生中心的主題,佛法講「慈悲為本,方便為門」;基督教、猶太教、天主教這是一家,《新舊約》裡面講的「神愛世人、上帝愛世人」;伊斯蘭教《古蘭經》說「真主確實是仁慈的」。所以我們可以說全世界所有宗教,它的宗旨就是仁慈博愛,全都包括到了,它的目的都是幫助眾生離苦得樂。在這個大原則、大前提之下,宗教是一家人,哪有不能團結合作的道理?只要把我們的心量拓開,去接觸不同宗教的經典,學習不同宗教的儀規,你就會發現無不是以愛心幫助眾生離苦得樂,絕對沒有給眾生帶來痛苦的,決不會給眾生帶來災難的,沒有這種宗教。
所以這個經上這樣說「為發大悲心」,這句話很有道理,這是諸佛菩薩教化眾生的當機者,也就是說第一個對象是有愛心的人。為什麼?這種對象這一提升,他肯定有成就。在佛法裡面講,這種人有善根、有福德。有愛心的人有善根有福德,佛來給他做增上緣,幫助他一生成就。雖然如此,這世間人真正有愛心的人並不多,即使是佛教徒(老佛教徒)學佛幾十年了,怎麼樣?心量沒拓開,分別執著沒放下,他有慈悲心,他慈悲心不大。佛家講四種慈悲心,他是愛緣慈悲,我喜歡你,我對你就慈悲,我不喜歡你,對你完全沒有慈悲,愛緣慈悲。這不是真的,佛家講四種慈悲這是最低的,可以說一切眾生統統都有。
第二種眾生緣慈悲,這種人就不多了。眾生緣慈悲是什麼?能夠推己及人,我愛自己,我也愛別人,這是眾生緣慈悲。譬如,我愛我的族群,我愛我的國家,這個心量就拓開了;我愛人類,這就拓開到整個地球;我愛眾生,這個範圍大了,這些都是屬於眾生緣慈悲。所以眾生緣慈悲裡面的心量也有大小不相等,但是比愛緣慈悲大得多,愛緣慈悲是自私自利,這擴大了。世間所謂是英雄豪傑,他們都有眾生緣慈悲,所以他得到社會大眾的擁護,能成就一番事業。
第三種法緣慈悲,這是聲聞、緣覺、菩薩他們有,凡夫沒有。什麼叫法緣?他了解諸法實相,知道情與無情同一體。這是佛法學多了,所以他這個慈悲心發出來比眾生緣要真實。知道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跟自己的關係,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是一不是二。這是真正覺法了,在法裡頭覺悟了,這個慈悲心發出來,這是菩提心裡面的慈悲。六道眾生沒有!《華嚴經》說六道眾生也有一種人,哪一種人?叫大心凡夫。大心是什麼?就是此地講的大悲心。大悲心一接觸佛法,說老實話,他的眾生緣馬上提升到法緣。
最後一個也是最高的,叫無緣慈悲,如來果地覺行圓滿了,他的愛心沒有條件。菩薩還有條件,到佛沒有條件,真實永恆,絕對不會變卦的,諸佛如來。從廣義上來講,法身菩薩都可以稱為諸佛如來,也就是說這不是十法界,這是一真法界。我們在《華嚴經》上講,從圓教初住到等覺位四十一個階級這些菩薩,法緣慈悲,也可以稱是無緣慈悲。我們要稱這個為無緣慈悲,四聖法界是法緣慈悲,聲聞、緣覺,十法界裡面的菩薩、佛,這還都是有條件的。這是說出佛教化眾生要教這樣的人。
沒有慈悲心那屬於一闡提,叫自私自利到了極處。一闡提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叫無善根,沒有善根的人。佛菩薩沒有法子度他,他不相信,他也不能理解,這是暫時放在一邊。為什麼?他有佛性,只是迷得太重,迷得太深,迷得太久了,一下覺悟不過來,慢慢的來。對這種人只給他下種子,讓他見到佛像、聽到佛號,阿賴耶裡頭落佛的種子。除此之外,沒有辦法再把他提升一層,這是對一闡提。一闡提也不捨棄,給他下種子,這就是佛法裡頭常講的「佛氏門中,不捨一人」,慈悲到極處。
所以諸位必須要曉得,諸佛菩薩確實是大慈大悲,不是不度我,是我自己有障礙,你自己必須把障礙除掉。這個障礙是什麼?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執著叫情執,情是什麼?情是迷,迷情。迷得太深,嚴重的執著,沒有辦法接受佛的教誨。佛天天教,但是不懂,天天讀經,天天聽講,沒懂,也不能說你完全不懂,似懂非懂,所以搞成這個樣子。在日常生活當中,你所學的佛法統統用不上。從什麼地方去觀察?你觀察自己觀察不出來,你看別人,這都是最好的教學方法。你看別人,小小的事情、不值得計較的都大發脾氣,煩惱習氣現行了;雞毛蒜皮的事情,不值得一提的事情,居然大發雷霆。佛法講「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你所學的佛法統統丟光了。佛教你布施,教你持戒,教你忍辱,沒有一條做到,忘得乾乾淨淨。也就是說天天在學,不能應用在生活當中,與你的工作、處事待人接物統統不相關,但是你也能上台講得頭頭是道。這就是古德所說的似懂非懂,半信半疑。李老師以前常常講的,這樣學佛,該怎麼生死還怎麼生死。為什麼?你沒轉得過來,你還是被業力牽著走。真的是起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
學佛的同學,這我們是經歷過來的,這個路是走過來的,初學佛的時候是這個樣子。煩惱習氣很重,所謂看得破,忍不過,不能不發作。但是長時間親近善知識,接受善知識的薰陶,久而久之起作用了。我起作用是比較快一點,我跟李老師學教三個月就起作用,我自己就很清楚,那個毛病習氣就改了不少,六個月可以說上軌道了。這個裡頭怎麼樣?得力在哪裡?得力在尊師重道,對老師尊敬。對老師尊敬的實質是什麼?是依教奉行。老師教導的會認真去做,你才能得受用;老師教你,你不肯去做,沒用處。
我第一天拜訪章嘉大師,承蒙他老人家教我六個字「看得破,放得下」,教我從布施下手。那一天大概是坐了有兩個小時,離開的時候,他老人家送我到大門口,拍著我的肩膀告訴我:今天我教你六個字,你好好的去做六年。我真聽話,真做!這就是善知識攝受的力量,真正是大德。那個時候老人大概六十一、二歲,我二十六歲,真正受感動,真正依教奉行。從這一天以後,每個星期天都去拜訪他,都去聽他開示,沐浴他那個磁場,我們中國人講氣氛,那真好,真是享受!跟他坐在一起,你的心會寧靜,你的妄念會少,你的意志會集中。接觸過幾次之後,你會覺得欲罷不能,常常想去看他。這是自己過去生中總是有一點善根,善根發現。緣,什麼叫緣?真誠的愛心。從他的眼神,從他的言語態度,對你是一種真誠愛心,感人至深,深深的受了感動。他說的每一個字我們都會記住,不但記住,能理解、能奉行,真正把它落實到生活上去。看得破、放得下就不再跟人計較了,想到要跟人爭執計較就會想到老師講的看得破、放得下,心就平了,在工作生活、待人接物,管用。所以菩薩示現為這種人,這種人好教。
「廣說對治門」。佛法就是對治法門,八萬四千法門從哪來的?諸佛菩薩哪有法門可說!眾生有八萬四千煩惱,這是真的,《佛學大辭典》、《教乘法數》裡面你們去找,確確實實八萬四千,一條都不少,八萬四千種。佛說法對治八萬四千種煩惱,所以就有八萬四千種法門;眾生有無量無邊的煩惱,所以佛法就有無量無邊的法門,這麼回事情!如果眾生沒有煩惱,佛是一個法門也沒有,我們要懂得這個道理。所以眾生有病,佛菩薩像大夫一樣,他就處方就用藥,你要沒有病的話,哪來的藥?病跟藥是相對建立的,沒病就沒藥了。這是讓你知道這八萬四千法門從哪裡來的,從眾生煩惱來的。
所以佛說八萬四千法門,目的是「滅除眾苦患」。這個眾苦患,眾多的苦患、眾生的苦患都講得通。「眾」在此地是雙關語,苦患無量無邊,無量無邊苦患歸納為八萬四千。八萬四千不好講,所以菩薩把它再歸納,歸納為百八煩惱。我們現在用的念珠一百零八顆,有很多人問:為什麼一百零八顆?就是八萬四千煩惱歸納為一百零八,百八煩惱。這個念珠就是代表百八法門對治百八煩惱,這個念珠數是這麼來的。可是百八對初學還是嫌太多,天親菩薩在《百法明門論》裡頭又把它做個歸納,歸納為二十六,六個根本煩惱,二十個隨煩惱,這就是教下常常講的。你要知道這個一展開就是八萬四千煩惱,從對治上來說,那就是八萬四千法門,菩薩教化眾生的內容。
這八萬四千法門在哪裡?現在我們所讀的經典就是!經典字字句句都是幫我們開悟的,都是對治我們煩惱習氣的,所以你要會學,學到要會用。真的把煩惱斷掉了,就好比病人服了大夫開的藥,果然病就好了,這有效。這種人能夠跟大夫合作、能夠相信大夫,真的是藥到病除。可是這個世間還有不少的眾生,尤其是現代這個時代,不能接受的,不相信的人愈來愈多了。遇到這麼好的大夫,他不相信,這麼好的藥不用,他不吃,那就沒有法子了。煩惱習氣是病,天天發作,每個人天天發作也習慣了,這習慣之後就好像這是正常的事情。這個發作是什麼?喜怒哀樂愛惡欲,這就是你煩惱的發作。你的情緒不穩定,你妄念非常多,妄想多!你要知道正常的人,佛菩薩是正常的人,沒有妄念,沒有昏沉,我們講永遠保持清醒、清心寡欲,沒有自私自利,沒有憂慮,沒有牽掛,沒有煩惱,沒有得失,念念生智慧。
惠能大師參五祖的時候,二十四歲,你看他跟五祖講的「弟子心中常生智慧」,二十四歲。我們如果要見五祖一定會跟他講:弟子心中常生煩惱。常生煩惱是凡夫,常生智慧是菩薩,不是普通人。難得惠能大師二十四歲就常生智慧,就不生煩惱了,真的是沒有人能跟他相比。我們是凡夫,在佛法裡頭我常講薰習了半個世紀,今年二00四年,我學佛五十三年了。五十三年的薰陶,現在還生不生煩惱?偶爾還生煩惱,你才曉得不容易。可以說常生智慧,偶爾生煩惱,而且煩惱現行自己有能力控制得住,就是六波羅蜜裡頭忍辱起作用了。五十多年的薰習才能成功。
同學們看我過去處事待人接物,尤其是館長往生之後,今年是第七年,你在這裡面細心觀察,我怎樣落實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這幾年非常明顯,感應不可思議,真的是得諸佛護念,善神擁護。憑什麼?給諸位講,真誠。這是李老師教的,李老師給我四個字「至誠感通」。真誠到極處,跟諸佛菩薩起感應道交。我學佛的時候,等於說章嘉大師給我授記,佛法裡可以這樣說法。授什麼記?他說你一生交給佛菩薩,佛菩薩替你安排。我接受了,我一生都是佛菩薩安排的,順境是佛菩薩的安排的,逆境也是佛菩薩安排的,所以統統都要歡歡喜喜的接受。順逆境緣當中,提升自己的境界,章嘉大師教的。這個教導讓我無論在什麼境界裡面,心都能保持平靜,現在人說的話,不會衝動,這老師教的。
老師教你,真懂,你會做,你要不懂,你不能落實,那沒用處。老師教我的,我常常在這裡教大家。你遇到事情還會不會衝動?你為什麼會?你也常常聽,甚至於你也會說,你做不到。勉勉強強說一句,你的業障很重。這句話也沒有說錯,實實在在的,你真的是沒有聽懂。為什麼?真正聽懂哪有不依教奉行的道理!我自己是個例子,我親近方東美先生、章嘉大師、李炳南老居士,我這一生就三個老師。他教導我的,我懂、我明白,我會很認真努力去做,我做出成績來報答老師。因為那個時候我非常貧窮,財物上的供養,真的是一塊錢都拿不出來,而且老師對我這麼愛護,我感恩。用什麼來報答?實踐老師教誨,我用這個報答。永遠不忘老師的教訓,一生依教奉行。這是真正一個好老師想找的學生,老師不要名聞利養,老師要學生傳他的法、傳他的道。
所以你要曉得,經典之可貴就在此地,不但是佛經,所有宗教經典都不例外,還包括古聖先賢的典籍,在中國儒家的、道家的,在西方古來的聖哲他們的教訓,都是幫助人對治煩惱,都是幫助人開智慧,都是幫助人離苦得樂。我們以真誠平等的尊敬,以真誠平等心去學習,這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成就圓滿的後得智。這個後得智就是一般講的善巧方便,善巧方便是屬於後得智。你要不能夠到處參學,圓滿的善巧方便你就得不到。所以文殊菩薩教善財去參學,文殊菩薩難道沒有能力教他嗎?有能力。但是那個教是在課堂作業,你沒有通過實習。參學是實習,好!有善知識教導你,又通過了實際生活上的鍛鍊,真實學問,這個學問不是假的。
方東美先生一生非常愛好《華嚴》,他把《華嚴》介紹給我,說這是佛教最圓滿、最完備的哲學概論。他說這裡頭有圓滿的理論,有細密的方法(修學方法),後面還帶表演。這是世間教科書裡面從來沒有過的,有理論、有方法、又有表演。這是早年把《華嚴》介紹給我,我對於《華嚴經》有了基本的概念,產生了莫名的愛好。莫名是對《華嚴》內容真的不清楚,但是聽到老師講這裡頭有道理,有究竟圓滿的道理,這太難得了;又有很好的方法,精細的方法。文殊、普賢、善財童子,你看看這麼多善知識來唱這台大戲,做出來給我們看。確實這種教材希有難逢,世間找不到。講經目的滅除眾苦患,這不就是令一切眾生離苦得樂!
再看下面一首,「菩薩為法王,正道化眾生,令遠惡修善,專求佛功德」。這首偈的意思很明顯,我們同學們體會,我想都沒有很大的困難。菩薩為法王,這句說什麼?示現成佛。諸位要知道法王是對佛說的,菩薩是法王子。我們在大經上常常念到的文殊師利法王子,佛稱法王。菩薩為法王就是菩薩示現成佛,應以佛身而得度之,即現佛身而為說法。什麼樣的菩薩能夠為法王?就是有這種能力,有這種條件示現三十二相,八相成道,示現這個來教化眾生。法身菩薩統統都有這個能力,都有這個條件,只是在緣不同,有這個緣他就示現了。
「正道化眾生」,絕對不是邪道,所以佛不以神通為佛事。雖然佛示現種種神通,八相成道不就是神通嗎?雖然這是神通,他跟一切眾生業報的形相他能相應,眾生在這個世間,你看投胎,胎生,講這四種生,胎、卵、濕、化,最高級的是化生,沒有苦。胎、卵、濕都有苦,胎是最苦,化生沒有苦,變化的。菩薩為什麼不化生用胎生?恆順眾生。如果菩薩化生來的,跟眾生講經說法,眾生不相信,眾生說;你是神人,我們是凡夫。我們到這個世間來是投胎來的,你變化來的,那我們怎麼能比得上你?所以菩薩教化眾生也示現胎生,來教導你什麼?你看看你是胎生我也是胎生,我跟你一樣,我能成就,你為什麼不能成就?大家聽聽有道理,這容易接受。
所以到人間來這種八相這是正道,決不用現在人所講的特異功能,不用這個。也就是說我們世間人認為什麼是正常的,佛用正常的。孔老夫子常常批判怪力亂神,這是什麼?不正常的。倫理道德這是正常的,佛也用倫理道德,佛裡頭也沒有怪力亂神,正道。佛教化眾生,我們講倫理道德,你想想看「淨業三福」是不是具足了倫理道德?前面兩句就是教我們「孝養父母,奉事師長」,這兩句八個字,儒家所講的倫理道德統統包括在其中,正道!《無量壽經》裡面講得更詳細,從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用正道化眾生,令遠惡修善。你不用正道,人家不相信,人家很難接受。神通,菩薩具備圓圓滿滿,用它來做輔助,不用它做正道,神通來輔助,所以有時候也用一下。一定次數很少,時間很短,正常的一定是用正道。這個道理我們要懂,不能不知道,特別是發心學經教,將來走弘法利生這個行業,你一定要曉得。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接著看「菩薩師子王」十首偈頌,第七首,第七首沒有講完。「菩薩為法王,正道化眾生,令遠惡修善,專求佛功德」。法王、正道跟諸位介紹過了。第二句裡頭還有個重要的字,就是「化」,化眾生。我們學習、接受菩薩的教誨,真正把它消化了,得到它的滋養,那是真實的功德。中國古人常講「讀書在變化氣質」,這是中國古人讀書的目的,跟現在人完全不一樣。古人是以這個目標,他的成就有三等,最高的稱為聖人,比聖人次一等的稱為賢人,比賢人次一等的稱為君子。所以說讀書志在聖賢,這是正道。現在人讀書他志在哪裡?志在名利。你看看學生考大學選科系,他選什麼科系?這個科系學了將來容易賺錢,他從這裡考慮。他沒有想到學這個科系將來成為聖人、成為賢人,沒有這個想法。實實在在講,現在學校也沒有成聖成賢的科系。所以今天世界的動亂不安,災禍頻繁,其來有自,不是沒有原因的。細細觀察教育,教些什麼東西?學些什麼東西?世運治亂興衰一目了然。你怎麼教的。
佛法是聖賢的教育,大聖,究竟圓滿的大聖,他這個教導是教你成佛,教你成菩薩,最低的階位也是阿羅漢。所以阿羅漢相當於佛陀教育裡面的學士,菩薩是碩士,佛等於博士。所以在佛法裡面,一切眾生皆當成佛,要是換句話說,一切眾生都應當拿到博士學位,就這個意思。所以佛不是神、不是上帝,上帝不可以有第二個。上帝多了,這不就亂掉了,像國家一樣,國家的領袖只可以一個,不能有兩個。一個國家,現在民主時代總統只可以有一個,不能選兩個總統。但是博士就可以多了,全國都是博士好,這個教育水平高。所以佛法是教育,不是神道。
「化」是變化,這是教育。化惡為善,化迷為悟,化愚為智,這講變化;化凡為聖,這個教育的目的就達到了。如果學生學了之後,一點變化都沒有,你這個教育失敗,這教育辦不下去了,一點都不錯。學生眾多,如果裡頭一個人都沒有,有一個人就行,有一個人,老師教的就是教他一個,其他的同學,旁聽的。旁聽有多少成就沒有關係,老師不問。老師只要這個當機的人,一心一意成就他。
老師在眾多學生當中怎麼樣選當機的?這個人對老師尊敬。不是說對我尊敬我要好好教他,不是這個意思。這個尊敬是從尊敬的態度看出他學習的認真,所以尊師必定重道,他對於他所學的看得很重。所以老師要全心全力去幫助他,這個人是來真學的,他不是搞假的,他是搞真的。真學你要不幫助他,你對不起他。印光大師講的「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所以老師觀察學生,看學生學習的態度,學生重視道業學業,對老師一定尊重。古今中外,這樁事情好像都是真實的,這個觀察決定是正確的。這是什麼?在佛法裡面講這是法性,這是性德,自然而然,不是裝出來的,不是虛偽做出來的。虛偽不能長久,時間久了,馬腳就露出來了,那不是真的。真學、真幹,你觀察他的成績,他的成績年年不一樣,月月不相同,他變化了。
正道化眾生,眾生真的被正道感化了。你看看三皈,三皈是教學的總綱領,叫翻邪三皈。皈依佛,化迷為覺;皈依法,化邪為正;皈依僧,化染為淨。把迷邪染的眾生,用正道把他化成覺正淨的眾生,你們想想這是教學的味道。一個好的老師能把這一個人轉過來,從迷邪染轉成覺正淨,你說他多快樂。一生當中教多少?教一個人就夠了,其樂無窮,這一個人就是傳法的弟子。傳法的弟子可遇不可求,到哪裡去找?找不到。
有人聽到有這麼一樁事情來找我:法師,我做你的傳法弟子好不好?我對他笑笑,我沒有法,我要有法,我當然希望有傳法弟子,我沒有法。我今天在傳老師的法,所以我歡迎你一同來參與傳老師的法。我們傳哪個老師的法?傳印光老師的法,傳夏蓮居老居士的法。印光大師教我們「敦倫盡分,閑邪存誠,信願持名,求生淨土」,我們傳這個法。夏蓮居老居士教導我們,《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這個會集的功德不可思議。我相信、我肯定末法九千年修淨土而得往生,這部經是無比的功德。依照這個經去修行,發菩提心,你看看「三輩往生,往生正因」,佛在經上是怎麼說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就這八個字。所以大家要細心去觀察,不可以粗心大意。
一心專念上面是有發菩提心,什麼是菩提心?「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你具足這個心一向專念,你才能往生。你要沒有菩提心,單單只是念佛不能往生。古大德講得好,喊破喉嚨也枉然。為什麼?你沒有菩提心。你依舊迷而不覺、邪而不正、染而不淨,你在迷邪染裡頭。念佛有好處,阿賴耶裡面種下淨土的種子,跟阿彌陀佛結了善緣,這一生不能成就。這一生要成就,你一定要知道,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是比什麼都重要。你要求往生沒有障礙,能夠預知時至,自在往生,我下聯這十個字你就要好好學了,「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你就能夠得自在往生。臨命終時如入禪定,沒有一絲毫恐怖,你真放下了。
斷惡修善,你看看這不就是《十善業道經》所說的!上一次講《十善業道經》,講得相當詳細,留著有光碟、有錄相,要多聽。為什麼教你多聽?你沒有做到。你沒有做到,肯定對於經義你沒有了解,你沒有記住,所以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你還是隨順煩惱,你沒有隨順佛陀的教誨。《無量壽經》在序分裡面,還算是通序,還不是發起序,佛教導我們善護三業,這一句經文「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這三句就是十善業道,這三句就是沙彌律儀,你學了之後你要會落實。
中國人是大乘佛法的根機,佛法傳到中國,修行開悟證果的人比在印度那個時代還要多,什麼原因?中國人在沒有接受佛法薰陶之前,受儒家的教育,有儒家教育的底子。儒家教育是什麼?它的根、它的底是《弟子規》。這些典籍不是教你背的,不是教你記的,當然你要依照這個修行,你一定要背、一定要記。但是記跟背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依教奉行,你要統統把它落實,統統做到。《弟子規》做到了,這個人就是聖人的胚胎,就是聖賢的基礎。他有聖賢的根基,只要他努力,只要他有緣,將來他就能成聖成賢。為什麼?他有這個條件,有這個基礎。所以這個小冊子,我在講席當中說了不曉得多少遍,常常提醒大家。因為小冊子教童蒙的,最容易疏忽的,我們這麼大的年歲了還學這個東西嗎?是的,你這麼大年齡你從小沒學過。沒有學過,你現在要想作聖作賢,你還要拿這個來補習。你沒有這個基礎,所以你在大乘佛法裡沒有成就。大乘佛法的根基就是《十善業道經》,就是《沙彌律儀》,你做不到!做不到又不肯學,這叫自暴自棄,生生世世還要搞輪迴,還要搞流轉。
佛祖常常教導我們斷一切惡,修一切善,祖師想得太周到了,方法太善巧了。教我們從什麼地方學習?從吃飯。你們受過戒的人,在戒壇裡面,講解儀規的是引禮師,引禮師有沒有教你吃飯?供養咒念完之後,飯端在手上,不是先吃菜,先吃三口飯。這三口飯觀想,第一口斷一切惡,第二口修一切善。他就把你放在這上面,叫你每一餐吃飯的時候都要想到斷一切惡、修一切善、度一切眾生,用這個方法。你每天不能不吃飯,你吃飯就要想著,方法實在太妙了。惡不能不斷,善不能不修,不斷惡,障道,障礙你開悟;不修善,沒有福報,不能幫助眾生。雖然斷惡修善,那是助緣,主要的「專求佛功德」。我們今天用什麼方法專求佛功德?用持名念佛。佛號具足圓滿的功德,我們天天念佛,有沒有得到佛的功德?給諸位說,沒有。所以古大德在旁邊笑你,喊破喉嚨也枉然,為什麼?你那個佛號裡頭不具佛功德。
怎樣念佛,佛號裡頭才具足佛功德?我在講席裡面也是講了很多很多遍。現在這個錄相帶、錄音帶在衛星電台裡頭不斷的在重播,你要會聽。這一句佛號具足圓滿的佛功德,一切諸佛功德都具足在裡頭。怎麼學法?狹義的學,這一句佛號具足四十八願。我念這一句佛號,這一句佛號裡頭有沒有具足四十八願?這你就曉得了,四十八願裡面具足全部《無量壽經》,全部《無量壽經》具足了全部《大方廣佛華嚴經》,《華嚴經》裡面具足了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經,就佛號。佛號只是總綱領,最低限度你要具足四十八願,當然你能夠具足全部《無量壽經》,更好。《無量壽經》上講的道理,《無量壽經》裡面的教訓,這一句佛號統統提起了。念念相應,古人講的「一念相應一念佛」,佛功德;「念念相應念念佛」,念念都是佛功德,你這個佛號沒有白念。
同學聽到我這個話會感到困難,四十八願記不住,縱然記住了,四十八願不曉得從哪裡下手。真的一點沒錯,說這個話都是老實人。怎麼辦?我們還有方便門,這個方便門就是淨宗行門的五個科目,這個容易。第一個「淨業三福」。這你能記住,能,這不多,三條十一句。第二「六和敬」。這行,六條不難,能記住,見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利和同均。「三學」,戒定慧,「六度,普賢十願」,這容易記,行!你能夠聲聲佛號都具足這五個科目,那就是佛功德。你這樣念佛就會有感應,就沒有白念了。這五個科目是一切諸佛教化眾生的真實功德。聲聲佛號裡頭有,聲聲佛號都印心裡,佛家講印在阿賴耶識裡頭,念念不捨,行行不捨。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他真的跟五個科目相應,這個人叫真正念佛人。
現在幾乎全世界的人都在討論,都在祈求,人與人當中怎樣和睦相處,大問題,嚴重問題!什麼原因?你仔細要去觀看,夫妻不和,父子不和,兄弟不和,族群不和,宗教也不和,這怎麼辦?不和這裡頭就產生對立矛盾,競爭、鬥爭、戰爭這一擴張就是世界末日。世界末日的根源,根源就是人與人不能夠和睦相處。今天下午南昆大的兩位教授來訪問,也就是談這個問題。佛教給我們六和敬,六和敬跟淨業三福這是佛法的根本教學,基本的科目,學佛從這裡學起。有了這個,才能夠再提升到三學、六度、十願。佛法裡面這個六和敬,頭一個見和同解,這是和睦相處的理論依據,現在人講建立共識。佛法的見和同解是怎麼講?我放下了妄想分別執著,跟一切諸佛見和同解,跟一切法身菩薩見和同解。為什麼?沒有意見不就相同了,有意見就不會相同。這佛法高明,妙極了!
所以佛跟佛在一起,一句話都沒有,見到面每個人笑嘻嘻的歡歡喜喜,一句話沒有。為什麼?沒有意見,沒什麼好談的,一個個輕安快樂無比。這個境界,六道凡夫沒有辦法想像。我們初學,我們初學實在講到不了這個功夫。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了,這什麼人?法身菩薩,法身菩薩的境界。我們今天是博地凡夫,煩惱習氣非常重,我們從哪裡學?有,也有下手之處,從經教,經教學一種就行了。佛對於大乘小乘,顯教密教,宗門教下,頭一部的科目,第一個課程就是十善業道。十善業道是通的,等於說是八萬四千法門共同科目,無量法門的共同科目。共同科目你不能不學,就像儒家的《弟子規》是共同科目,基本的料目,必修的不是選修的。八萬四千法門是選修的,這個不是選修的,這是共同的,非修不可。沙彌律儀,只要你出家,必修課,這不是選修的。那是佛功德。
所以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與十善業道相不相應?十善業道裡頭最高的原則就是純淨純善。晝夜是不間斷,從來沒間斷的常念善法,心善;思惟善法,思想善;觀察善法,行為善,不容毫分不善夾雜。這一段經文一開頭「菩薩師子王,白淨法為身」,這我前面講得很清楚,白是善,白淨就是善跟淨,純善純淨是菩薩的法身。所以我常常勉勵同學,我們的心要純淨,不能有絲毫染污;我們的行要純善,不能有絲毫不善夾雜。這是我們的目標,這是我們的方向。純淨純善,哪有不和睦的道理!這是我們和睦的基礎。
我跟大眾相處,特別是跟許許多多宗教、不同族群往來,我提出六和敬裡的見和同解,我用《三字經》頭一句話「人之初,性本善」。這一句話六個字我省掉兩個字,我用四個字,人性本善。人之初取了一個人字,性本善,人性本善,這是我們見和同解的根本,我要肯定深信不疑一切人的性本善。所以我要尊敬他,我不敢輕慢他。佛家講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佛性是智慧,佛性是大覺。他現在變成不善,現在變成不覺,那是他的習性,他被染污了。佛菩薩看一切眾生的佛性,看一切眾生的本性,他不看他的染污。為什麼?染污是假的不是真的,它會變,真的是永恆不變。一切眾生永恆不變是至善,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所以那個恭敬之心油然而生,從這個地方生的,哪有不包容的道理!
又學過,這《華嚴經》裡面所說的,宇宙的起源,生命的起源,眾生從哪裡來的?佛在這個經上告訴我們,虛空法界剎土眾生,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識是一不是二。這句話說明宇宙眾生跟我的關係是一體。我常常比喻說,把我們這個身體比作宇宙,我們是什麼?我們是身體裡面一個細胞,他也是身體裡一個細胞,我們共同一法身。覺了,相親相愛,互助合作,迷了的時候產生對立,產生歧視,產生不能夠相容;這不能相容,我這個地方生病了,麻木不仁了。諸位常常想我這個比喻,所有一切眾生、所有一切萬物都是身體裡頭的一個細胞。所以我用生命共同體來說,大家好懂。他跟我,你跟我,是生命共同體,比一家人還親切。誰這麼看法?諸佛如來、法身菩薩他是這樣看法,所以他對一切眾生的慈悲是沒有條件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兩句話諸位常常聽過,你也會說,無緣是沒有條件,要講包容已經是可憐可悲了,你不了解事實真相,你了解事實真相,怎麼還會講包容?本來就是包容。本來包容,再說一個包容,你已經不包容了。
整個宇宙是一體,本來就是包容,本來就是尊敬,本來就是敬愛,本來就是信賴,本來就是關懷照顧、互助合作,本來就是。六和敬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怎麼會不和?現在的現象確實不和,不和從哪裡發生?迷失了本性,大乘佛法裡面講迷失了自心,心性裡面無量的智慧德相統統扭曲了。這個我在講席裡常常跟諸位談到,把自性本具無量的智慧扭曲變成了無量煩惱,把無量無邊的德能扭曲變成了業障,把無量無邊的相好變成了眼前的報土、報身,我們現在這個身跟居住的環境,變成現在這樣的身土。如果放下妄想分別執著,扭曲的立刻恢復原狀,原狀是極樂世界,原狀是華藏世界。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不止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給你說再高明的畫家都畫不出來。高明畫家筆下只能夠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那就了不起。實際上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
現在咱們真的是迷邪染,為什麼不回頭?為什麼不專求佛功德?現在人是怎麼樣?專求名聞利養,專求五欲六塵,這個糟透了。求這些東西,那個心就變成貪瞋痴,你的本性裡頭具足的不是貪瞋痴,是戒定慧,戒定慧轉變成貪瞋痴。所以大乘經教裡頭常講,煩惱即菩提,貪瞋痴跟戒定慧是一,一體。正面看是戒定慧,反面看是貪瞋痴,反面是扭曲了,扭曲了就變成貪瞋痴;還原了,它就是戒定慧。著重在化,怎麼樣能夠把它轉化。
下面第八首,「一切諸佛所,灌頂授尊記,廣施眾聖財,菩提分珍寶」。這首偈菩薩示現成正覺。一切諸佛所,灌頂授尊記,這兩句菩薩得諸佛授記作佛。像經上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的,他在作菩薩的時代,等覺菩薩,燃燈佛給他授記。燃燈佛是一位古佛,給菩薩授記。這授記就是預告,預先告訴你將來在什麼時候,你在哪個世界成佛,你的名號叫什麼,住世多久,度多少眾生,預先告訴你,這叫授記。
釋迦如來給我們大家也普遍授了記,在什麼地方?在《無量壽經》流通分最後這一章裡頭。世尊說,娑婆世界念佛眾生,往生到極樂世界,將來在極樂世界修行成佛,到十方世界去教化眾生,哪個地方有緣你就到哪裡去,統統都稱妙音如來。所以我們現在淨宗皈依的同學,法名都用妙音,妙音是從這來的,不是我給大家起的,釋迦牟尼佛起的。將來你們成佛在十方世界教化眾生,都叫妙音如來,現在叫妙音居士,因果相應。妙音是什麼?妙音是南無阿彌陀佛。你是念佛成佛的,將來你在十方世界教化眾生,還是教一切眾生念佛成佛,不忘本,因果相應。所以妙音如來是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的,給我們授記的。這是授記的名號,不是普通名號。有很多人不知道:師父,你都用妙音如來,你給我起個別的名號。起個別的名號,佛就不給你授記了,你用這個名號,你是得佛授記,他不知道。所以念《無量壽經》念了多少遍,還沒有覺察到。我講經提醒不少遍了,《無量壽經》講了十一遍,第十一遍沒有講完,至少前頭提過十次,你還不覺悟。現在時間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