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二十九卷)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12-017-0029

  請掀開經本第十五頁,我們接著看第四句:

  【一切如來得菩提處。常在其中親近不捨。】

  這段經文是讚歎菩薩的行德。經文裡面每一個字的意思我們都要清楚,然後才能學到東西,經才不至於白念。讀經最重要的是要解義,解義之後要有觀行,我們才真正能得到佛法的利益。如果不解其義,不知道觀行,經讀了之後,不能說沒有利益,利益很少,要是以佛家通常來講,只是種善根而已,這一生當中得不到受用。如果這一生當中得受用,一定是解其義,有觀行,隨文入觀,也就是說真正能夠隨著經文、隨著文字,或者你聽講經,隨著音聲你能夠契入境界,那是你真正得利益。像這一段第一句,菩薩有能力將一切諸佛的功德變成自己的功德,昨天已經跟諸位詳細說過了。像這些地方我們一定要懂得學習,他能,我們為什麼不能?如果把不能的原因找出來,把這個原因消除,換句話說,我們也能。

  第四句,『一切如來得菩提處』。我們看了這句經文,會不會聯想到釋迦牟尼佛當年示現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豁然大悟?隨文入觀!給諸位說,這個不叫隨文入觀,叫隨文打妄想;這不是入觀,這隨文打妄想,你想起釋迦牟尼佛的故事了。怎樣才叫隨文入觀?記得前面講過,前面講到維摩居士講道場,維摩居士所說的道場就是諸佛如來得菩提處。不得菩提怎麼叫道場?所以菩提是覺悟,只要能幫助你開悟,處處都是道場、時時都是道場,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是幫助你證道的增上緣。維摩居士一番開示,很值得我們玩味,一定要在其中細心去體會。這一句我們要怎樣學習?『常在其中親近不捨』,這句話什麼意思?幫助佛教化眾生,菩薩不離開佛,佛在什麼地方,菩薩一定在那個地方。我們如果明白這個道理,就知道應當如何學習。

  佛是示現的,菩薩也是示現的,誰作佛、誰當菩薩?「總在遇緣不同」,善導這句話很有味道。我們這一會,這一會不是說現在這一會,釋迦牟尼佛這一會,這一會的法運一萬二千年,釋迦牟尼佛作會主,他以佛的身分出現,作會主、作主席;一切諸佛示現為菩薩來擁護他、來讚歎他,大家都來捧他。為什麼這樣做法?做給眾生看,這個意思深了。什麼人能在一生當中聞法修行而能夠證果,證果就是入佛的境界,諸位要曉得,第一個是信心。你對這個老師沒有信心,你什麼成就都沒有,這是一定的道理,世出世法沒有例外的,你的成就跟你對老師的信心決定是成正比例。老師再高明、再有學問、再有德行,你對他沒有信心,你跟他一輩子,聽他講經說法,你什麼都得不到。所以《華嚴經》上才說「信為道元功德母」,道是什麼?成佛之道,成佛之道的根源。前面我們講過,一切如來功德大海。功德之母,母是比喻能生的意思,能生無量無邊的功德,就在一個信心。

  世尊示現成佛,誰認識他?誰能對他產生信心?這一定要許許多多菩薩來做榜樣,這才所謂是「一佛出世,千佛擁護」。他要沒有千佛,千不是個數字,實在講是無量佛菩薩擁護,不止一千,千是說多;許許多多佛來擁護,讓這些眾生看到這麼多人都來聽釋迦牟尼佛教誨,大概釋迦牟尼佛是一個有學問的人,是個有德行的人。如果沒有這些人來擁護的話,釋迦牟尼佛雖有學問德行,沒有辦法讓一切凡夫對他生起景仰之心。所以這些諸佛如來、諸大菩薩示現為佛的四眾弟子,出家二眾、在家二眾都是佛菩薩再來,不是凡人,才能成就度化眾生的事業。而度化眾生的事業,是一切諸佛菩薩的本願,所以哪一個人示現作佛沒有關係,自他不二。不一定要自己作佛,不一定,任何人作佛都行,都是一樣,心都是那麼清淨、都是那麼平等。我們這裡是看到佛、菩薩、法身大士。

  可是有同學來問我:佛弟子當中菩薩示現,為什麼還有作惡的,還有專門跟釋迦牟尼佛搗蛋的,還想種種方法障礙的?障礙的是兩種人︰一種是大權示現,跡象上是障礙,實際上是幫釋迦牟尼佛的忙。譬如六群比丘,這是佛弟子很不聽話、頑皮,天天在外面造作一切罪業,都是大菩薩。他為什麼這麼做?讓大家看了,到釋迦牟尼佛那裡告狀,「你的學生在外面幹殺人的事情,在那裡幹犯罪的事情」,釋迦牟尼佛聽到之後,制訂戒律。所以說沒有他們造罪業,戒律怎麼制法?他們故意造作許許多多的過失,讓釋迦牟尼佛一條一條訂戒律,大權示現。另外一個障道的是魔,魔王眷屬,他為什麼障道?嫉妒、瞋恚,從嫉妒、瞋恚裡面生的這是魔,魔障道。魔不希望大家道業成就,魔喜歡看到人受罪受苦,他就歡喜,看到人離苦得樂他就不高興。我們自己要想想,我們是魔還是佛?如果我們是佛弟子,看到一切眾生離苦得樂會生歡喜心,看到一切眾生遭難受苦,我們會有憐憫心,不忍心見到,這是佛弟子。如果看到別人受苦受難歡喜,看到別人得福、得利益,心裡起嫉妒心,我們是魔一類,不是佛一類。魔一類的也不怕,魔會回頭,不再當魔,我再作佛弟子,那就對了。所以佛法長時間的薰習,魔也會覺悟,也會回心轉意來擁護佛法。

  我們讀了這句經文,應當怎麼學習?今天這個地方道場,諸位知道是個希有難逢的道場,最難得的上下一心一德,不為自己,為利益眾生、利益社會,全力以赴,這是一個正法道場。現在四樓的念佛堂,每天上午九點到十二點,下午兩點到五點半,天天不中斷。現在念佛的人數,才開始沒有幾天,已經有二百五十人到三百人,每天這個樣子,比一般佛七還殊勝,星期六、星期天,四、五百人。今天下午李木源居士告訴我一個好消息,我再告訴你們,隔壁大樓買下來了,彌陀村落實了。彌陀村落實,將來那邊要住三百八十四個人,大家住在這個地方,我們念佛堂晚上就開放,日夜不斷。我們遵從諦閑老和尚的教誨,諦老教他的學生念佛,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趕緊接著念,決定不懈怠,你會念得法喜充滿,你會念得跟阿彌陀佛相應,跟諸佛如來相應。這是世間希有的選佛場。一切如來得菩提處,在哪裡?就在此地。你在這個地方念佛往生成佛,那你不就是在這個地方得菩提處嗎?所以你想念佛,到哪裡念?到此地來念。

  我今天下午打電話到美國,通知達拉斯、休士頓那邊的同修,趕快組團到這兒來念佛。因為這個地方是一切如來得菩提處,我們應當「常在其中親近不捨」,這一句我們這樣學就如法了。所以同修,你們在家裡念佛,決定沒有在此地念佛殊勝;家裡念佛固然不錯,但是此地念佛就是示現給沒有學佛的人看。這個念佛堂這麼多人念佛,天天都在念佛,日夜不斷,大概念佛有好處,他就來了。如果這麼大的一個念佛堂,只有三個、五個在那裡念,人家一看,這個法門沒什麼,不來了。諸位曉得,我們到這個地方來念佛是自他二利,你自己在家裡念佛,只有自利不能利他。來這個地方念佛是利他,上諸佛接引,幫助佛接引眾生;第二是利益一切眾生,不僅是自利,利益一切眾生、利益社會,確實能把這個世間的災難減輕、減緩。現在災難太多太多,一些同修們來跟我見面的時候,都給我說他們是在哪裡看到電視,在什麼地方看到的消息,來告訴我,到處都是災難。我們應該要有高度的警覺心,如《無量壽經》上所說善護三業,要端心、要端身。佛教給我們做的,我們一定要認真努力去做,要懂得經上給我們講的,教我們是些什麼事情,不是說念了就算,念了沒用處,念了要曉得怎麼做。我們念這句經文就曉得,有時間到這個地方來念佛,到這個地方來聽經,這就是常在其中親近不捨。末後這一句:

  【恆以所得普賢願海。令一切眾生智身具足。】

  這一句是明白的告訴我們,以大慈大悲幫助一切眾生,絕不是給眾生小利益。昨天我們這邊現場網路的開放,昨天開始,所以我們現在在此地講經,大家不要看到我們這個講堂只有這麼多人,不止,全世界現場聽到;不在這個道場,電腦網路上,連手提的電腦都能接收我們講經的音聲。有些同修告訴我,電腦裡面所聽的比現場聽的還要清楚。我問他:什麼原因?現場擴音器有回音,電腦裡沒有雜音,全世界聽到。這是佛法在我們這個世界、這個地區,這個地區是這個地球,弘法方式上一個新的紀元、一個新的開端,過去沒有的。這個開端之後,實在講對弘法利生方便太多,而且省了許許多多的費用。將來我們要不要印書?不要印書,CD、卡帶都不必做,全都在電腦裡面。而且每一次所講的都儲存在電腦裡面,去年講的、前年講的,往年所講的,你都可以收聽。今天我們就發了一百多封信,把網址告訴大家,以後不要寄書,省很多郵費,省很多的麻煩,那麼笨重。以後諸位要真正想學教、真正想聽經,買一個小電腦就可以,什麼都不需要,行李就很簡單,幾件換洗衣服,小電腦就像書包一樣,你看看多自在,旅行多瀟灑。哪裡還要去寄行李,還要大包小包,還要付超重的費用,那麼麻煩。這是科技給我們帶來的方便,我們要會用。

  所以對眾生我們幫助他,絕不是以小乘幫助他,絕不是以權教幫助他,這裡佛告訴我們要以普賢大願幫助他;普賢的願行是真實究竟圓滿。海是比喻,普賢大願是什麼?諸位聽了這句話,一定又想到十大願王,那又叫打妄想,又著了相。普賢行願無量無邊,這部《華嚴經》自始至終所說的字字句句都是普賢行願,給諸位說,不止是末後十大願王,不止是「離世間品」所講的兩千法門,不止。兩千法門是歸納,後面十大願王是總歸納,每一願裡面所攝的行門都是無量無邊。普賢行跟一般大乘菩薩行,差別在哪裡?這一點非常重要,不能不知,差別是心量不一樣。普賢的心沒有障礙,所以是盡虛空遍法界,他是清淨心、平等心,所修任何一個法門,功德都是遍虛空法界。大乘菩薩沒有到這個境界,依舊還有分別、還有妄想,這就是比不上普賢菩薩。普賢菩薩的心與自性是圓滿的相應,大乘菩薩與自性是部分的相應。佛在經上舉的例子舉得好,佛用月光來比喻菩薩的境界。初發心的菩薩,這是大乘圓教初住菩薩,發心住,那就像月牙一樣;初二、初三,我們看月亮彎彎的,像月牙。雖然是月牙,你要曉得那是真月,不是假的;那是真的月光,不是假的。等覺菩薩就像十四的月亮,快圓滿了。普賢菩薩的光明是滿月,十五的月亮。普賢菩薩是滿月,等覺以下其餘的大乘是十三、十四、十二的月亮,光明不能跟滿月相比。諸位從這個比喻裡面去體會,什麼叫普賢行。由此可知,大乘菩薩。

  善導大師在《觀無量壽佛經》上品上生那一段經文裡面,給我們開導註解,他老人家舉例子給我們說:這個世間大善知識,有修持、有智慧、有德行,來告訴你,「淨土法門是世尊的方便教,不是究竟教」,勸你捨棄這個法門,你去修別的法門,你聽了動不動心?聽說這個人是名氣很大,真善知識,你心動搖了,你錯了。世尊在入滅之前,知道末法時期的眾生沒有慧眼,沒有能力辨別真妄、沒有能力辨別邪正,特別憐憫給我們開示四依法。告訴我們依法不依人,法是什麼?法是經。佛經上沒有這個說法。依法不依人還要注意到,你修學是依哪一部經。一切經都是佛說的,佛說的這些經意思都是圓滿的。可是凡夫不行,凡夫的心不圓滿,凡夫有偏陋執,偏見、陋執,孤陋寡聞,執著自己的成見,往往壞事;你誤了你自己沒話說,你再要誤導別人,你的罪過就是阿鼻地獄,這個不能不知道。法法是圓融的,但是世間人沒有這種真實智慧,往往看到佛法是衝突的,互相矛盾的,互相牴觸的。

  我初學佛的時候,也常常往來,不算是親近,常常見面,台灣大學一位教授嚴一萍先生,他是教考古學的,人也很聰明。我初學佛,他告訴我:佛法沒什麼,矛盾。我說:什麼地方矛盾?他說不說別的,他讀過《金剛經》,《金剛經》從頭到尾就像兩桶水一樣倒過來倒過去,一會兒說空、一會兒說有,自相矛盾。你看看大學教授,還是有名的教授,我聽了只笑笑,他是長輩;我那個時候二十幾歲,他四十多歲,不好意思跟他辯。你看看,大學教授,知識分子,尚且是這樣的知見,何況等而下之的人。說到這個地方,師承重要!師承是:我只相信一個老師的話,我跟定這個老師,什麼事情我要向老師請教,有疑惑問老師,決定不肯輕易相信別人的話。我要是聽了別人的話,相信別人的話,那問我到底是跟哪個學?老師有智慧、老師有德行,所以對我們防範非常嚴格。現在師道沒有了,你們大家跟到我,我們是朋友,我不敢稱老師,我沒有這個德行;我們是朋友、我們是同學,我比你早學幾天。如果是師生的關係,那就完全不一樣。

  現在有沒有師道?沒有了。師道是學生對老師百分之百的服從,沒有二話好說。我這個年齡在這個時代,還沾到一點師承的邊緣,我非常幸運。我學哲學,跟方東美先生,一個老師,他老人家有善巧方便防範,不准我親近別的這些老師,不准我接近他的學生。他在台大教書,我想聽他的課,他每個星期天撥兩個小時的時間在家裡給我上課,他不讓我到學校去。什麼原因?到以後才明白,老師對我很愛惜、很重視,重視什麼?我是一張白紙,沒有被污染過。我對哲學有興趣,很想學,沒有讀過哲學書,沒有接受過任何哲學家指導過,所以是一張白紙。他對我這麼愛護,怕我到學校裡面去聽他的課,一定會認識其他的教授,認識很多同學,跟這些同學、教授混在一起,我們知見就雜了、就亂了,這一亂他就沒法子教,所以他把我管得很緊、管得很嚴。我那個時候還要上班工作,自己得養活自己,生活非常清苦。星期天兩個鐘點到他那裡去,別的地方就不能去。用這種方法來教導,我終身感激,聽一家之言。以後學佛,章嘉大師也是這個態度對待我。所以我的老師是一個,不是兩個,不是很多。真的是一門深入,我們基礎根基才能夠紮得穩。

  善導大師說得好,世間人,你有這個定力,你不會被他輕易動搖,如果來了一個阿羅漢,怎麼辦?他是聖人,他證了果,他也來說這個法門不是究竟法,你相不相信?善導大師講還是不能信他。不但阿羅漢,菩薩、地上菩薩、十地菩薩,他如果說這個法門不是究竟圓滿,我們都不能夠聽他的。最後他老人家說:如果十方諸佛來,怎麼辦?佛來了,哪一尊佛來?釋迦牟尼佛自己來,來告訴你,還有一個法門比這個更好、更殊勝、更快速,你聽不聽?也不能聽,應該跟釋迦牟尼佛講,「我修這個法門我修到底就好了,你有好法門教別人吧!我不學」,你才能成功。善導說得很好,真的是諸佛來,佛佛道同,佛與佛說的一定是一樣,不會是兩樣。佛的智慧是平等的,菩薩的智慧不平等。一個人在一生當中能夠成就,不是簡單。釋迦牟尼佛示現成道,八相成道的降魔。釋迦牟尼佛其實久遠劫就成佛,《梵網經》上告訴我們,這一次到這個世間來示現成佛是第八千次,到這個世間來是第八千次。為什麼要示現降魔?這個意思就告訴我們,任何一個人在修學途中,必定遭遇魔來擾亂,不可能避免。你要懂得「以定慧力,降伏魔怨」,你要有定功、要有智慧。你沒有定慧,你就上魔的當,你就淘汰了,你這一生得度的機緣就喪失掉,那是無比的損失。所以我們要堅定信心,決定不可以動搖,要相信我們選擇本門的經論。

  我們修淨宗,你依靠什麼?五經一論。如果別人所說的跟五經一論不相應,我們決定不能接受。實在講,五經一論,依其中任何一部,你能信、能解、能行,最後你就能證。淨宗的證,是往生不退成佛,這是我們證果。淨宗就是普賢行,《無量壽經》在第二品,第二品還是序分,經文上明白告訴我們「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乾隆年間彭際清居士,這是我們佛門了不起的一位大居士,在家菩薩。他給我們講《無量壽經》即是中本《華嚴》,這個話是他說的,《阿彌陀經》是小本《華嚴》。換句話說,《華嚴經》、《無量壽經》、《阿彌陀經》是一部經,大本、中本、小本而已,這就說明淨宗所修的是普賢行,淨宗所修的是菩薩圓滿的大法。一句佛號,攝盡諸佛如來一切菩薩無量無邊的功德利益,名號功德不可思議。

  怎麼不可思議法?隋唐時代有些大德們下了一番功夫,將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細心的去做一個比較,哪一部經第一?第一就是這部經能夠包括一切經,幾乎大家公認是《華嚴》。所以稱《華嚴》作根本法輪,一切經是華嚴眷屬,《華嚴》是根本,《華嚴》是佛法的源頭。然後再將《華嚴經》跟《無量壽經》做個比較,也是大家公認,《無量壽經》第一。何以故?《華嚴》到最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華嚴》才圓滿。如果不往生極樂世界,《華嚴》就始終不能夠圓滿,不能夠圓成佛道,所以《無量壽經》是《華嚴經》的總結、總歸結。不容易!這些祖師大德,實在講也是菩薩示現。如果他不做這種示現,怎麼能夠堅定我們的信心?我們對這些人感恩戴德。

  《無量壽經》有四十八品,我們再做仔細的比較,這四十八品哪一品最重要?當然是第六品,第六品發大誓願,就是著名的四十八願。四十八願是阿彌陀佛自己說的,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轉述,那不是釋迦牟尼佛說的,阿彌陀佛自己宣說的。四十八願,這四十八條哪一條最重要?幾乎也是古大德公認,第十八願。第十八願的內容是什麼?十念必生,這就說出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可見得所有一切佛法,歸納到最後就是一句阿彌陀佛。今天念佛堂這一句佛號,還得了!這一句佛號總攝一切法門。第十八願總攝四十八願,四十八願總攝《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字字句句沒有離開四十八願,換句話說,是四十八願的詳細介紹。《無量壽經》再展開就是《華嚴經》,《華嚴經》再一展開就是世尊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經。然後我們讀《華嚴》,經上說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一是什麼?「阿彌陀佛」四個字,一句佛號。世尊四十九年所說,一句佛號總攝了。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所說的無量無邊法門,也不出一句佛號。所以一句佛號總攝諸佛如來一切法門,名號功德真實不可思議。

  佛在經上講,這句名號「唯佛與佛方能究竟」。等覺菩薩如果要不得佛力加持,他也不知道。我們明白這個道理,這句經文就好學,我們就會了。我們用什麼方法幫助一切眾生?念佛法門。隔壁大樓買下來,彌陀村我們這個願望落實了。我想彌陀村想了十六年,從八三年在舊金山講經起了這個念頭。難得李木源居士幫忙,我一個人想還不行,他又幫我想,他想了一年多。他想不是單單想,他告訴我,每天在居士林二樓辦公室,讀一部《無量壽經》,就是求這個感應。他念了一年多,每天念一部《無量壽經》,求阿彌陀佛,求三寶加持,彌陀村落實了。現在買這棟房子,價錢不算少。有些人告訴我,房地產還要落價,再等幾個月更便宜。說這個話也不無道理。可是李居士的議論非常中肯,早一天買下來,就有不少人早一天成佛;早一天成佛,絕對不是金錢這個價值能夠衡量,這是真的。我們的念佛堂,原來我們兩個人的想法,都是想彌陀村落實之後,我們來開念佛堂。為什麼念佛堂提前?東南亞經濟的風暴,使我們提高警覺,感覺到念佛堂立刻要辦、立刻要開,決定不能夠延緩,再延緩就不得了!所以我們的念佛堂提前開幕,才有這個感應。這筆錢數字很大,李居士有信心,我也有信心。我們沒有福報,我們沒有錢,阿彌陀佛有福報,阿彌陀佛有錢。後台老闆是阿彌陀佛,儘管放心,我們都是替阿彌陀佛做小工,我們是替佛菩薩打雜。能有這樣的信心,全心全力為佛法、為眾生,為減緩世間一些災難,一定得諸佛護念、龍天善神保佑。所以我們聽到這個消息,念佛要更認真、更努力,才對得起佛菩薩。

  經文『令一切眾生智身具足』,這是智慧德行都能,足就是圓滿的意思。最後這一句是總結︰

  【成就如是無量功德。】

  這是「總結多門」。菩薩無論是他的果德、他的行德,都是說不盡,所以總結一句『如是無量』。如果要多知道一些,全經所說皆是,皆是菩薩圓滿功德,我們要細心去體會。這段經文到此地是告一個段落了。

  與會這一百七十個團體,第一個團體是菩薩。這個團體很大,人數很多,是主要的一個團體。所以讚歎他們的智慧德能文字也比較長,我們講了不少次。向下李長者在《合論》裡面,他有他的領悟處,也很值得我們做參考。道霈禪師將長者這一番開導,也節錄在《纂要》裡。他說這一段,從有十佛世界微塵數菩薩以下,一直到我們剛剛講完的這段經文,在《華嚴經》經本總共有三十行。他老人家很仔細,一共有五百一十一個字,說明菩薩這個團體,參加這個法會菩薩這個團體。在這一分裡面,顯示初會裡面一共有四十七個團體;佛經裡面叫眾,四十七眾;用現在的話來說,四十七個團體。我們現前這個法會也是團體,出家眾是一個團體,男眾是一個團體,女眾是一個團體;在家受過五戒是一個團體,受過菩薩戒也是一個團體,受過三皈也是一個團體。沒受三皈,初來聽經,你跟幾個朋友一起來,三個、五個一同來聽經,你們也是一個團體。這個地方參加法會的大眾,不算一個一個人,算人太多太多,說不清楚,講大小團體。初會有四十七個團體,都是參加世尊《華嚴》的法會,建立佛陀利益眾生的事業。佛召開這個會幹什麼?利益眾生,利益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這個法是圓滿大法,必須要得這麼多菩薩來護持,用現在的話來講,要這麼多菩薩擁護,要這麼多菩薩來捧場,這個場面才壯觀。所以菩薩在這個裡面,實在講都是屬於影響眾,作影響眾而來的。

  因為諸佛如來無盡的慈悲,普度眾生。菩薩是佛的學生,是佛的入門弟子,我們世間講入室的弟子,關係非常的親密。何況每一尊菩薩都發度眾生的誓願,今天看到老師慈悲度眾,學生哪有不擁護、哪有不全心全力協助的道理?佛說無上道,菩薩們證得了,給我們做榜樣、做模範;佛說菩薩行,他們都做到,做出一個榜樣來給我們看。而做得最明顯的,是末後五十三參。五十三參,大家要記住,每一位善知識不是代表一個法門。代表一個法門的話,法門只有五十三個,哪有那麼少?不是說法門無量無邊,怎麼只有五十三?歸納。所以每一位善知識都是代表無量無邊的法門,他這一類,這一類就無量無邊。這一類裡面修學的菩薩,在這一類裡面修學成佛的人,又不知道有多少,那個數字都是不可說不可說。我們要懂這個事實真相,然後你才能夠體會,法會無比的殊勝莊嚴。

  這一段經文裡面,一開端給我們說十個同名的菩薩,我們也曾經詳細介紹過。同名的菩薩,這裡面的意思,就是說自古至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全是修普賢行而成就的。這個意思我們要能夠體會得到,經文上所講的密義。首先介紹普賢,然後介紹九位同名普的菩薩,接著又介紹十位異名菩薩。異名,異是同中之異,同是異中之同,同異不二。十普裡面,普賢是本,普賢菩薩是根本。同名為普,這個意思說明,本與末是一,本是末之本,末是本之末,處處都是給我們顯示出一真法界。同異、總別,本是總,末是別;別是總中之別,總是別中之總,總別是一不是二,同異是一不是二。從這裡面我們就一下悟過來,世出世間一切萬法是一不是二,漸漸讓我們體會一些一真法界的那些狀況。一真法界在哪裡?沒有離開我們當下。我們是在迷,迷而不覺。

  三世諸佛修普賢行,大悲大智,顯示在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華嚴經》上講的菩薩五個等級,五十個位次,無論在哪個位次上,無不是自利利他。我們今天在什麼位次?我們今天沒有入位。好像念書,正科生,一年級是正科生。一年級是誰?初信位的菩薩。我們今天不是菩薩,經上講得很清楚,我們是大心凡夫,不是菩薩。大心凡夫是什麼?是預備班的,還沒有上一年級,一年級的預備班,準備要升到一年級了;我們今天在這個地位,自己要清楚。大心,我們的智慧德能沒有辦法入位,煩惱習氣沒有斷,所以沒入位,可是我們的心跟初信位菩薩的心沒有兩樣,這叫大心凡夫。什麼心?念念為佛法、念念為眾生,這是大心凡夫。

  我說彌陀村,我說了十六年。每到一個地方講經我都要說,都說好多遍,希望大家能做。為什麼統統做不成?沒有感應。很想做,許許多多人想做,真想做,他做不成,沒有感應,什麼原因?他不是大心凡夫。他要做個彌陀村,是他道場的彌陀村,莊嚴自己的道場,這就沒有感應,心小了。今天在此地,為什麼能做得成?李木源居士是大心凡夫。他建這個道場給誰用?盡虛空遍法界一切念佛眾生,所以他就搞成功了。他不是給居士林建的,他不是給新加坡建的,他是給盡虛空遍法界建的,所以感得一切諸佛護持,感得龍天善神守護,這叫大心凡夫,他有感應。我們修行生生世世都不能夠有一個結果,原因就是心量太小。小到什麼程度?小到不能容人。不但小到不能容人,小到不能容自己,自己還跟自己發脾氣,自己還跟自己過不去,你說有什麼法子?他能辦什麼大事業?佛法事業是世出世間第一等大事。大心凡夫雖然沒有證果、沒有契入境界,他相應,他得諸佛護念,他得善神擁護。

  既發心了,心一定要落實在行上,否則的話,那個心是空的、是假的。落實在行上,真修六度,那不是假修,真修,你發的心是真的。今天世間人哪一個人肯講真話?我問你,你現在有多少錢?你一定不肯說。社會上講隱私權,自己私人祕密不可以暴露,還要搞隱私,這一隱私,就隱到三途去。還有事情不能告訴別人的,那當然不是好事情,好事情為什麼不能告訴別人?有什麼祕密可言?佛法裡沒有祕密,只有深密,沒有祕密。你要學佛,你還要處處瞞著別人做壞事,你怎麼會有感應?你能夠欺騙世間人,你不能欺騙鬼神。中國諺語常講「舉頭三尺有神明」,你怎麼能欺騙神明?你用欺騙人的手段,人被你欺騙了、被你蒙蔽了,對你尊敬,鬼神在那裡笑話你,瞧不起你。我們讀《無量壽經》,讀到經上所講西方極樂世界人數之多,沒法子計算。而每一個往生的人,即使下下品往生的人,神通道力幾乎跟阿彌陀佛沒有兩樣;天眼洞視,天耳徹聽,他心遍知。我們起心動念,西方極樂世界每一個人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想求願往生,臨終時來接引,不是容易事情,要有條件。什麼條件?心清淨。心淨則佛土淨,唯有念佛念到心清淨,臨終時候佛與大眾才來接引。還有隱瞞不能告人之事,你的心不清淨,臨命終時佛不來接引。

  諸位同修要曉得,這個法門一點假都不能做,不是給你講過,念佛不懷疑、不夾雜,一點假都不可以夾雜。夾雜一點假、夾雜一點虛妄、夾雜一點私心,你這一生就不能往生。不是佛不慈悲,不是佛不接引你,你自己把自己障礙住了。這個話我不能不跟大家講清楚、講明白,我這個話講過很多遍,希望提醒同修們,真正想在這一生往生,一定要把虛偽斷得乾乾淨淨,念念與佛心願相應,我們才真有把握往生。真的有把握往生,品位高下不要去計較,下下品往生也好,不要去斤斤計較品位;斤斤計較品位,恐怕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這個人太執著了,太好高了,我們不能要你,到這兒你還來爭地位,那不是鬧笑話嗎?總得要心地清淨,心平氣和,一塵不染,我們才能辦這個大事,這一生當中永脫輪迴,再不搞三惡道。所以,要認真修菩薩行。

  對於一切大眾要以善巧方便,學佛的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用種種方便把佛法介紹給大眾,那是無量功德。只要是認識的人,現在就方便了,現在我們可以把網路介紹給他、道場介紹給他。我在這裡做,也希望每一個同修都要認真努力去做。你這個做法,替佛做事情。我們哪有能力接引眾生?我們勸人到這個地方念佛堂來念佛,就是你代表佛接引眾生,他在這裡成佛,這是我們要做的。勸人到這個道場來念佛,勸人到這個道場來念經、來聽經,絕不是為道場,絕不是為我,你們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為什麼?為整體的佛法,要懂得這個道理。這個道場是整體佛法的一個模型,我們這個道場人人都是以清淨心、真誠心來修學。不僅是自求多福,是要做一個好樣子給社會大眾看看。

  我們的總題目,對聯還沒做出來,我們的對聯就是我們的總題目,「學為人師,行為世範」,這八個字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圓滿的內容。作佛、作菩薩是什麼意思?就是做一切眾生的好榜樣、一切眾生的典範。希望別人到這個地方來參學,多看我們、多批評我們、多指教我們。我們做的難道就沒有缺點嗎?沒有過失嗎?缺點、過失太多了,自己不知道。別人指點我們、批評我們,我們立刻就改進,知過必改,希望我們做得更圓滿,希望我們做得更如法。我們歡喜批評、歡喜指教,無論你的批評是善意的、還是惡意的,我們統統都接受,我們都會認真努力來改進,使這個道場具足軌範。希望到這裡參學的人,都能把這個道場的模式,帶到世界各個地區城市,你們也去建這樣的道場,沒有一絲毫的私心,不為名聞利養。今天道場需要花這麼多錢,我們還是堅守原則,不向信徒化一分錢的緣。我們接受樂捐,對於一切人決定沒有壓力,不會分派你要出多少,你要出多少,沒有。真的沒有錢怎麼辦?求阿彌陀佛,這個大老闆在後面,我們很有信心。

  以四攝法接引一切大眾。我們勸人到這兒來念佛,是為佛法、為眾生,絕對不是為這個道場,你這樣想法就錯了,就不會有感應。這十幾年當中,很多人想建彌陀村、建念佛堂,為什麼沒有感應?「為我這個道場」,他不是為佛法,不是為眾生,所以他搞不成功。我們今天這一念初心非常可貴,一念初心要堅持到底,永遠是為佛法、為眾生、為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心量縱然不能像諸佛如來,也一定要具足真正的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慈是與樂,悲是拔苦;喜是隨喜功德,特別著重這一門,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捨是能放下一切,身心世界一切放下。這個世間如夢如幻,沒有一樣是真的。

  有了這個道場,我們心就安了。我前面曾經跟諸位說過,因為世間沒有一個如法的道場(十方常住),所以逼迫著我們出家人不能不積蓄一點私財。為什麼?怕生活沒著落,沒人照顧你,總得有一點儲蓄,世間人所講養老。現在有了這麼一個道場,這個道場是十方常住,剛才講了,盡虛空遍法界十方常住,我們出家人到這個地方來,四事供養它負擔,我們什麼都不要,徹底放下了。我們做一個如法的佛弟子,真正如法的佛弟子手上不過錢財,身上帶著錢你就破戒;別說比丘戒,沙彌戒都破了。我們在現實社會裡是被逼的,沒有辦法,佛也可憐我們。可是今天有這麼一個道場,佛就不會可憐我們,我們再有私財,佛就罵我們了。過去你是不得已,現在有道場供養你,你還要私財,你還積蓄,那你就有過失了。所以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一切統統歸常住,把身體也捐給常住,一心一意就在這個道場工作,做義工、做小工,念佛往生,不退成佛。所以這個地方是一切如來得菩提處,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希有因緣。我們在這個地方行的就是普賢道,一切菩薩是這個行法,我們今天也是這個行法,將來的成就就可以預期。

  李長者說:如來是正覺之果,普賢與這些菩薩們是諸佛的行果,如來所居的是華藏淨土,華藏淨土是報得的依果,一切眾生以自己的根性,觀察如來三種因果,學習佛菩薩的行門,從這個地方生起信心,建立大願。所以佛法也不離因果,前面跟諸位報告過因果不空。

  在這一會裡面,這一開端普光明殿,到第二會《賢首品》,總共有十二品經,這十二品經在《華嚴經》裡面是最難講的。一般講《華嚴經》的法師,這一段是沒有一個不畏懼,往下的經就好講了,解分好講,這一分非常非常難。難在什麼地方?全是佛菩薩鬼神的名號,全是他們讚歎的這些話,而讚歎都好像大同小異,經文又這麼長,怎麼講法?真難,不是假難。而這段經文,給諸位說,非常重要。毘盧遮那佛成了佛,把他的依正莊嚴展覽出來給我們看,展覽出來之後我們看不懂,不知道它的好處。就如同我們參觀博物院一樣,中國故宮的博物院,諸位去參觀,展覽廳裡面擺的是什麼?破銅爛鐵,磚頭瓦塊,擺這些東西。你看那東西,那有什麼味道?你為什麼看不出來?不識貨。那些東西是幾千年的古物,所有展覽廳裡面最珍貴的,世間人不懂,看那個沒興趣,看這個破爛東西,給我都不要,一文不值,實在講無價之寶。喜歡什麼東西?明清的玉器,真好,看到真可愛、真不捨得。明清玉器跟破銅爛鐵一比,那個價值是天壤之別,我們不懂也不會欣賞,雖然說有那麼高的價值,給我我還是不要。《華嚴經》一開端這就是展覽會,我們凡夫看到這個依正莊嚴不懂,看得眼花撩亂,不知道它是什麼意思?雖然不知道什麼意思,但是羨慕之心會生起來,這太好了、太莊嚴了,我們這個世間沒有;不但世間沒有,天上也沒有。所以你能夠生起嚮往之心,你才想到作佛好,才生起作佛這個念頭。要想作佛怎麼辦?那得學佛,學佛這個念頭油然而生。所以這一大段經文,這麼長的經文,講經的目的在哪裡?目的是叫人生起學佛的心,這段經文你就講成功了。如果這段經文講完之後,人對於學佛這個念頭生不起來,你講這個經就全盤失敗。因為它全是事,這個事怎麼講法?一定要把事裡頭一些理講出來,事裡面的因果講出來,事裡面所包含的功德利益講出來,那就有味道了。這一分難處在這個地方。

  從下面經文,下面是第二類,第二個類別的團體,「海月光大明菩薩」,到底下我們就會看到。接著給我們講「執金剛神」,神眾有九個團體,這是說十住因果。這些人是什麼人?給諸位說,全是普賢菩薩,這一點大家要記住。前面給我們說總、說別、說同、說異,這裡頭意思很深很深。他們在十法界裡面,示現的身分不一樣,全是大權示現。金剛神,金剛是護法,以這種身分來出現。所以李長者講,他們也是普賢等眾,等就是等流的人物,也是普賢一類的人物,等流的人物。不過他的名稱不一樣,他的名稱變成神眾。如果真的是些神眾,沒有能力參加這一會,這一會我們曉得,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聽佛講《華嚴經》。如果不是法身大士,不能入佛的境界,這是佛境界。所以在這個裡面,無論看到他是什麼身分,我們都知道他是法身大士變現的身分,我們懂這一點。他們所示現的,也就是像《普門品》裡面所講,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應以金剛神得度,他就現金剛神;應以山神、海神得度,他就現山神、海神;應以天神得度,他就現天神。同樣一個道理,應以人身得度者,他就現人身。理跟事,前面都跟諸位報告過了。諸佛菩薩與一切眾生感應道交,只有一個目的,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回頭是岸。

  菩薩在此地表演,表演一個凡夫,演一個凡夫從初信位開始建立信心,信仰佛法。如果信心殊勝、信心清淨,他真的覺悟了,相信如來正覺的果地跟我們自己的心性無二無別。我們雖然在凡夫地,雖然是煩惱習氣一品都沒斷,可是佛說,我們每個人有真心、有本性,我們的真心本性跟諸佛的真心本性沒有兩樣。心性在凡不減,在聖不增,「不增不減」;「不垢不淨」,不是說在佛菩薩他的心性就清淨,在我們凡夫心性就污染,不是的,在凡也不染,在聖也不淨,那才叫真的。如果有染有淨,那是假的,不是真的。佛在經上講有染有淨,染淨講什麼?講阿賴耶識。阿賴耶有染有淨,真如本性沒有染淨,這個道理要曉得。我們才明白過來,我們的真如本性跟諸佛如來沒有兩樣,這是我們修學所依的根本法。我們的信心是從這個地方建立的,從自性清淨心上建立的,你說這個信心多麼堅固,所以才有不思議的成就。

  末後長者給我們講,這部經裡許許多多的因果法門。說異名菩薩眾,這是十住初心,十住初心不離舊法。「初發心時,便成正覺」,這個意思很深很深。我們想想,我們初發心是不是成正覺?初發心決定成正覺,但是你沒發心。你自己以為你發心,那是增上慢,那是錯誤,不是真的。什麼叫初發心?初發心是發菩提心。菩提心一發,在《華嚴經》上是什麼果位?初住菩薩的果位。你要曉得,初住菩薩不但已經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他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叫初發心。初發心的人是什麼樣子?你要想知道初發心人的形象,他的生活行為表現出來的樣子,給諸位說,《大乘起信論》是初發心的形象,大乘起信;《楞嚴經》上所講「二十五圓通章」,那二十五位菩薩是初發心的。楞嚴會上觀世音菩薩是初住菩薩位,初住的觀音菩薩;《華嚴經》上觀音菩薩,七迴向的觀音菩薩;《法華經》上的觀音菩薩,是等覺的觀音菩薩。觀音菩薩,五十一個階級他是在哪個階級,是表現什麼樣的形象。我們今天沒有發心,一發心你就入了菩薩位。但是大心凡夫往發心位這個方向目標逐步接近,這個功德就不可思議,決定沒有偏差,決定沒有回頭。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