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0六九卷)  2003/8/3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069

  諸位同學,請接著看清涼大師下面的疏文。

  「今了陰入皆如,無苦可捨,無明塵勞,即是菩提,無集可斷,生死即涅槃,無滅可證,邊邪皆中正,無道可修」。我們就念到這一句。這一段的意思很深很深,大乘圓教確確實實通達、曉了諸法實相。今是今天,了就是覺悟,這才明瞭,徹底的明瞭,五陰六入皆如,這一句就是《楞嚴經》上所說的,四大,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七大,皆是妙真如性。這個如就是妙真如性,真如本性,就是!這什麼人的境界?是明心見性菩薩的境界,不是凡夫境界。凡夫,我們今天聽說了,在這個經上聽佛這樣講,現在五陰六入如不如?不如,不是我們的境界。

  五陰是一切諸法把它歸納,歸納到最後為五大類。這五大類再要歸納,歸納為兩大類:一個是色法,一個是心法,就成兩大類,現代世間人所說的物質、精神;色法是物質,心法是精神。今天講物質、精神,跟佛法講的色心是一個意思。但是世間人講,講得很籠統,佛法講得很清楚,講得很細緻。色,這是物質。物質,我們現在借重科學的幫助,生在現代的人多少有一點科學常識,知道這一切物質的現象不是真的,正是佛家講的緣生。一切的物質,科學家用分析的方法,把它分成了分子,這個分子就有很多種類,學過化學的人、學過物理的人,概念就很清楚。這時候再分析成了元素,元素再分析就變成原子,原子再分析就變成電子、粒子。愈分愈細,分到最後才知道,宇宙之間所有一切物質現象,大到星球,小到微塵,都是這個基本物質組合的。科學家所謂是排列的方程式不一樣,實際上是一個東西。

  在三千年前,釋迦牟尼佛,般若會上《金剛經》大家念得很熟,「一合相」,佛說出來了。物質只是由一,就是這一個物質組合的,它是平等的。今天大家把寶石看得很重,貴重,金剛鑽;泥沙看得最賤,一文不值。其實組成金剛鑽的粒子,跟組成泥沙的粒子是一個粒子,完全相同,真的就是排列的方程式不一樣,組合不一樣,實際上沒有兩樣。你從這個地方要是看穿了,在物質現象裡面,你的平等心就生起來了。一切萬事萬法沒有一樣不平等,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佛在經上講,世界微塵,它是一,它不是二。整個宇宙從物質的世界來說,世界無量無邊,是什麼?一合相,這個一從哪裡來的?無中生有。

  《般若經》上講,「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那個空是什麼?空是法性。色是什麼?色是法性所現的相,我們稱為法性的相分。所以,法性的相分就是法性,這叫皆如,如就是法性。相如其性,性如其相。我們還用金來做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金在哪裡?那個金器就是金,離了相,就沒有性;離了性,也沒有相了。好像金跟器一樣,我們說用黃金做一個手鐲,手鐲是個相、是個器,金在哪裡?鐲子就是,離開鐲子就沒有金,離開金沒有鐲子,它是一不是二。什麼時候你能夠見到,宇宙之間所有一切的現象就是法性。相有生滅,性沒有生滅,生滅跟不生滅是一不是二,這統統是屬於無作四諦,這才真正叫見到真相。

  所以他這一段的結論,「不取不捨,同一實諦」,這是叫真相大白。什麼人的境界?法身菩薩的境界。你什麼時候見到了,你什麼時候肯定了,你就是法身菩薩。法身菩薩,這個華嚴宗,華嚴宗的學者他們修行修什麼?他修法界觀。法界觀什麼?就是觀無作四諦,從相裡頭見性,從性裡面才真正通達明瞭萬法一如。所以五陰是法性,不但色法是法性,物質是法性,受、想、行、識也是法性。受想行識是心法,它不是物質,是法性的起用,就是我們平常講的見聞覺知,能見、能聽、能覺、能知。五陰裡頭,受、想、行、識;受,在唯識裡面講是前五識;想,第六意識;行,第七末那識;後面那個識是第八阿賴耶識。所有一切有情眾生,都是五陰和合的現相,我們稱它為幻相。

  相有生滅,性不生滅。既然性相是一不是二,我們也可以說相沒有生滅,為什麼?相是假相。隨著意識,就是心、意、識,就不講受,受是前五識,不講了,唯識所變,那個唯識就是第六、第七、第八,這三個識在起作用,把外面所有一切境界相產生了變化。也就是我們念頭善,沒有一樣不善,極樂跟我們娑婆是一不是二。覺悟的人、契入境界的人告訴我們,阿彌陀佛就是自己的心,我心就是阿彌陀佛;極樂就是此方,此方就是極樂,這個話是無作四諦。他要沒有契入這個境界,這個話說不出來。能說出這個話的人,他契入境界了。至少他是圓教初住菩薩,他的階位最低,他入這個境界,他能說得出來。

  圓教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見一分真性,真性是無作。他起作用的時候,示現在九法界,像釋迦牟尼佛示現在我們人間。在中國祖師大德裡面,不少佛菩薩再來的,來示現,那就是作而無作,無作而作。我們凡夫看到他是有作,實際上他無作。無作跟有作是一不是二,我們凡夫不懂,凡夫總是要把它分開,分開就錯了、迷了。什麼時候你看到是一,那你就覺悟了。一才覺悟,二就迷了,三、四就更糟糕,愈迷愈深了。所以,大乘佛法裡常說,「入不二法門」,不二就是一。什麼時候你在一切法裡面看到一,一是法性,一是真如。五陰六入皆如。古大德他們的文字簡單,你看四個字一句,一點都不囉嗦,只舉一個五陰六入做個例子。你曉得五陰六入,下面你就會知道,十二處、十八界、七大皆如。所以用《楞嚴經》的話來講大家就好懂,佛在楞嚴會上講「皆是妙淨明體,如來藏性」,在此地用個「皆如」兩個字就說盡了。

  還有什麼苦?無苦可捨。你入境界就沒有了;不入境界,有,為什麼有?不入境界,你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那你就有得受。換句話說,你沒有入境界,佛常講,六道凡夫有五種受,這是五大類,身有苦樂之受,心有憂喜,這兩大類,苦樂、憂喜;還有一種,心這個時候沒有憂喜,身也沒有苦樂,這是叫捨受。苦、樂、憂、喜,加上捨受,五種受,六道凡夫統統有。這五種受是不正常的,虛幻不是真實,真的像夢幻泡影一樣。正常的享受,佛經上我們常常念到「正受」,正受就是正常的享受。正常的享受是什麼?身沒有苦樂,心沒有憂喜。這不就是捨受嗎?它不叫捨受,這叫正受。捨受是什麼?捨受時間很短,不是永久的。永遠是這個樣子的就不叫捨受,永遠是這個狀況叫正受,正受也叫三昧,佛經裡梵語稱三昧,也稱之為禪定。

  所以禪定是正受,禪定境界裡頭決定沒有苦樂憂喜捨。苦樂憂喜的相有沒有?相有,雖有其相,你沒有這個受,你已經得正受了,無苦可捨了。這個捨是捨離,離苦得樂,沒有苦可以離,也沒有樂可以得,這時候才叫做真樂。極樂世界的樂,就是這個樂,不是苦樂的樂。苦樂的樂是相對,是佛的方便說。正說,正說是苦樂兩邊都捨掉了,這才叫真樂,完全是性德圓滿的透露、顯示出來了,法身菩薩的境界。十法界、四聖都沒有入這個境界,四聖法界裡面,有菩薩、有佛,十法界裡面的佛,古大德說,他們所得到的是相似;也就是法身菩薩那個境界他們靠得很近,有相似的享受,並非真實;也就是我們前面所講的二乘。

  這裡頭再延伸,範圍擴大,權教菩薩、十法界的佛,無苦有諦。但是下面來說,像聲聞、像緣覺,他有苦也有諦;再往上面去,無苦有諦,到法身菩薩,入真實了。實在講,在這個境界裡頭,入一真法界了,你說還有沒有苦,還有沒有諦?我們套六祖的話來說,苦諦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不二法的境界,大乘教裡面常講,「開口便錯,動念即乖」,你一開口一動念,就二三,就是二法、三法。正因為這個事實真相,所以佛才教導我們,「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給我們講的這些法,可不可以執著?不可以。可不可以分別?不可以。為什麼?你一執著一分別是二法,你不懂如來所說義。

  所以《開經偈》裡頭,妙絕,「願解如來真實義」,如來真實義是不二法。你要懂得,如來所說一切法都是不二法,你就真正懂得如來真實義;你要是把如來所說的,你還要去分別,還要去執著,還在裡頭打妄想,你是凡夫,你把如來所說的真實義扭曲、錯解了,那是你自己的意思,不是佛的意思,佛沒有這個說法。這個道理,懂的人確實不多,為什麼?沒有入境界。這就是我常常講,必須把我們自己內心裡面的對立消除、矛盾消除,你就能解如來真實義,為什麼?對立是二法,矛盾是二法,佛法是不二法,佛法沒有對立的,佛法沒有矛盾的,佛法是清淨的,佛法是平等的,佛法是一如的。你要懂這個意思,這個意思真的很深,懂,不容易,做到更難。

  但是無論怎麼說法,要放下,不能不放下!放下多少,各人不一樣;總而言之,你多放一點,對你自己決定有好處。我在講席裡頭常常勸勉同學,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放下五欲六塵的享受、放下貪瞋痴慢,為什麼?無量無邊的罪業,就是這個東西造成的。如果不肯放下,沒救了,誰都幫不上忙。那就是像畜生講的,前面跟諸位說,今年正月紐約那條大鯉魚被殺之前說了幾句話,各人因果各人負責。這個話是佛門當中所說的,那是個猶太人,所以我們一定要知道。

  讀這一段經,我們自己要記住,這不是我們境界,我們還是要求離苦得樂,不能說是無苦可捨。我們今天有苦不是無苦,所以這段不是我們境界。這一段到什麼時候才是自己境界?你要真的往生到極樂世界,即使是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他都入無作四諦。這是淨土法門的殊勝,不可思議,所以不往生則已,一往生,一生成佛。過去我初到台中親近李老師,李老師常講,這個法門是當生成就的佛法,那個成就是證究竟佛果,當生是一生,不要等二生、三生,不需要;你一生當中,就得究竟圓滿的佛果,無上正等正覺。

  知道,真正徹底明白了,你才曉得這個世間事全是假的,《金剛經》上說得沒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你心裡頭還要不要放?不放!世出世間一切法,你決定不會放在心上。什麼放在心上?阿彌陀佛放在心上。至少我要得個功夫成片,我這一生到極樂世界去作佛去,這個人是這個世間第一等大福報的人,第一等大智慧的人,沒有大智慧、大福報,他不會這麼做。所以我們千萬不能瞧不起那些鄉下老太婆、老阿公,一個字都不認識。他學了一句阿彌陀佛,他死心塌地念到底,他往生的時候,預知時至,站著走、坐著走。我們這些知識分子學佛多少年,還會講經說法,跟他一比,差遠了。人家一到極樂世界就入無作四諦,我們今天四諦擺在面前,還搞不清楚,怎麼能跟人比?最愚痴的人、最迷惑顛倒的人是在這個世間樣樣要跟人比,這是愚痴,這是無明,這是煩惱的根源,罪孽的根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有什麼好比的?錯了,真正錯了!我們學佛如果連這麼一點道理都沒有搞清楚,都沒有搞明白,我們的佛叫白學了!說白學,實在講還是恭維你,你根本就沒有學到,不但沒有學到,完全搞錯了,錯得太離譜!

  這一段文,讀過《楞嚴》,對於《楞嚴》有研究的人,他一看就懂,「無明塵勞,即是菩提,無集可斷」。所以你真正開悟、覺悟了,你也不斷。一悟了之後,苦樂憂喜捨沒有了,你得正受,我們通常講的是你得三昧。念佛,用念佛的方法而得到的,就稱之為念佛三昧;我們在《華嚴經》上得到的,就稱為華嚴三昧。念佛跟華嚴不一樣,三昧是一樣的。由此可知,華嚴跟念佛是方法,法門不一樣,你所得到的果德完全相同,苦樂憂喜捨都沒有了。極樂就是華藏,華藏就是極樂;阿彌陀佛就是毘盧遮那,毘盧遮那就是阿彌陀佛。學大乘的同學應當都聽到,毘盧遮那是法身。這個名號是梵語翻成中文,毘盧遮那翻作遍一切處,遍虛空法界,那是什麼?法性,所以叫法身佛;法身佛沒有相,他是體,他能現相。阿彌陀佛是報身佛,釋迦牟尼是應身佛,法身、報身、應身,三身是一身,一即是三,三即是一。《華嚴經》上講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入不二法門。所以契入之後,再也沒有分別執著,再也不會起心動念。整個宇宙是一,一切萬法是一,一切眾生是一,入這個境界。

  無明塵勞,這個東西就是大乘經教裡常講的無明煩惱、塵沙煩惱、見思煩惱,這四個字把這三種煩惱統統都包括了。無明,這是無明煩惱,就是妄想;塵是塵沙,是分別;勞是勞累,就是見思,就是執著。所以,你不執著,勞就沒有;不分別,塵就沒有;不起心、不動念,無明就沒有,菩提!菩提是印度話,翻成中國的意思是覺,也就是說,迷了菩提,就變成無明塵勞,體是一個,就是覺迷。覺悟就叫它做大菩提,迷了就叫它做煩惱,所以說煩惱即菩提。

  無集可斷,這個斷是要斷煩惱,你斷什麼煩惱?煩惱要斷了,菩提不也就沒有了。這個意思,我們在講席裡也常常提醒大家。不斷煩惱怎麼辦?我們常講,轉煩惱為菩提,什麼轉?覺悟了,迷了就叫煩惱,悟了就叫菩提。所以煩惱多不要怕,轉過來就是菩提。學佛就是學著會轉,我們常講轉境界,佛菩薩會轉。譬如我們講我們的境界上,真正懂得佛法,真正相信佛的教誨,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被人騙,被人毀謗,被人陷害了,在一般人心裡起怨恨,傷害我的人,恨他,念念總想著要報復他,這就造成什麼結果?冤冤相報,沒完沒了,生生世世的冤仇,彼此兩方面都痛苦。如果一覺悟的話,馬上轉了。他毀謗我、他侮辱我、他陷害我,我接受,我很歡喜,一點怨恨都沒有,為什麼?消我的業障。

  我造作許許多多的罪業,這個罪業將來都要到地獄、餓鬼、畜生裡頭受果報。現在他來陷害我,他來侮辱我,他來毀謗我,重罪輕報,現在就報掉了,不但我不恨他,我還很感謝他。你看看那個念頭一轉,境界馬上不一樣,一點怨恨心都沒有,一絲毫報復的念頭都沒有,彼此雙方得利益。我得利益,我的業障消了,你也得利益,你得什麼利益?因為你成就我。我今天能夠成就,靠你,沒有你,我怎麼會成就這麼快,境界怎麼能提升的這麼高?我感恩,我念念不忘,你要遇到有困難,我會幫助你,彼此雙方都得好處;我的成就愈高,你得的好處愈多。這個道理,覺悟的人才懂得,迷惑的人決定不會懂得。

  真正通達因果的人,他也很達觀,譬如說財富,這是世間人最看得重的。我們的錢被人騙了,通達因果的人他很達觀,若無其事,為什麼?命裡有的,丟都丟不掉;命裡無的,求都求不來。我被人家騙了、坑了,命裡頭沒有,心平氣和。這什麼?這是懂得因果的,你並不是真正覺悟,是明瞭因果。你看看他這個苦樂就大幅度的減緩,沒那麼嚴重;真正覺悟明白,完全沒有了,真的,無苦可離,無集可斷。

  境界一現前,馬上就轉過來,這一轉,他的境界就往上提升。根性利的,聰明智慧高的,有時候真的提升到法身菩薩的境界。在這個時候,就看他能不能保持,他能保持,他就入了境界;他不能保持,他還會退轉。這個道理,一般同學們都清楚,佛法裡頭有退轉的,要到阿惟越致才不退轉。阿惟越致是七地以上,所以八地菩薩叫不動地,不退轉了。我們要知道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下下品往生都是阿惟越致的菩薩;換句話說,你在西方極樂世界修行,只有進步,沒有退步。但是各人進的快慢不一樣,有人進得很快,有人進得很緩慢,但是絕對不會退轉。這跟他方世界修行不一樣,他方世界修行有進有退。特別是像我們凡夫,我們進得少,退得多,所以生生世世修行不能夠證果。

  佛在經上跟我們講,證到小乘初果,大乘初信位的菩薩,這講圓教,在三不退裡面,你就得到位不退。這個位不退,你不要看小乘初果,大乘是初信位的菩薩,他就是聖人,他就入了聖流,他不是凡夫,絕對不會退轉做凡夫。但是他功夫不深,還沒有出六道,為什麼?見思煩惱沒斷,見煩惱斷了,思煩惱沒斷,不能出六道,但是他決定不墮三途;換句話說,他決定不造貪瞋痴,他不會造三途的業,他就不會有三途果報。他在六道裡面的人天兩道,升天,進;到人道來,退,他還是有進退。佛在經上說,他這個進退七次,七次進退他一定證阿羅漢果,證阿羅漢果他就成正覺了,永遠脫離六道,不再到六道來。如果他再到六道來,他是乘願再來,他是度眾生,六道裡頭有有緣的眾生,這個眾生有感,他來幫助他,叫乘願再來,他不是凡夫,他是聖人。

  所以,轉太重要了,學佛就是要學會轉。這是往年我在台中十年,李老師常常教導,轉境界。無論順境、逆境,一到面前你就轉,這一轉就覺了,就不迷。順境裡面決定沒有貪戀,貪戀,戀是愚痴,是痴煩惱;逆境裡面沒有瞋恚,我們斷貪瞋痴,轉貪瞋痴為戒定慧,在這裡下功夫。戒是什麼?我們在香港這麼多年,過去在尖沙咀福利會租他們的講堂,講《華嚴》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我們總的題目是「學為人師,行為世範」,我們用這個做總題目,那就是覺。真正覺悟的人,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只為一樁事情,給社會大眾做最好的榜樣,這就是修行,就是自利利他。

  現在人不知道孝順父母,我們九樓做祖先紀念堂,幹什麼?提倡孝道。春秋,中元快到了,我們這一年三次祭祀:清明、中元、冬至,我們舉行祭祖法會。我們的法會很簡單,法會打佛七,最後一天做三時繫念,念念不忘祖宗之德。祖宗之德不忘,眼前父母哪有不孝順的道理!念念不忘老師的恩德,念念不忘護法的恩德。我們雖然在攝影棚裡面,跟大家在網路上見面、在衛星電視上見面,每一堂講經之前,講完之後,我們都把這個功德,迴向給祖宗,迴向給父母,迴向給老師,迴向給護法,知恩報恩,念念不忘!這種做法,這樣的行為,這就是教化,提醒大家。現在這個世界上,不忠、不孝、不仁、不義,我們要做出忠孝仁義,做給社會大家看,決定不能夠鬆懈,這叫學佛。釋迦牟尼佛一生為我們顯示的,性德自然的流露,清淨、慈悲、平等、孝悌、忠信,都是性德。現在大家迷失了,我們要做出樣子來帶動,希望這個社會都能夠覺悟,都能夠恢復到性德,這個社會安定,世界和平,繁榮興旺,人人幸福美滿,這是教學。

  我們現在的身分,人家一見稱法師,師是老師,老師要教,不教,怎麼能稱師?你要不教,教在日常生活當中,表現,做出來給人看。你要不這樣做,人家稱你老師,就是罵你,有名無實,真做!佛是我們的榜樣,佛是我們的典型,我們要學得跟佛一樣。現在社會有些什麼病,反其道而行之,就把它糾正過來,這叫佛教,佛陀教育。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請繼續看無作四諦的疏文,我們接著看:

  「生死即涅槃,無滅可證,邊邪皆中正,無道可修,無苦無集,即無世間,無滅無道,即無出世間,不取不捨,同一實諦」。前面我們說過無作的苦諦、集諦;苦諦是無苦可離,集諦是無集可斷。現在接著看出世間的因果,滅諦跟道諦。滅就是涅槃,生死即涅槃,我們這本子上,生死的死字是古體,古時候的寫法。我們常常讀經,古時候古寫我們要熟悉,生死之死。涅槃是不生不滅,生死跟涅槃是個對比,就是生滅即是不生滅。這個話真的不好懂,決定不是凡夫的知見,凡夫常識裡面,沒有這個境界。

  世間人,不單人,真的包括一切有情眾生,我們講動物,現在人研究發現還包括植物,誰不怕死?貪生怕死。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不知道生死的真相,所以他貪生怕死;如果真正了解事實真相,你對於生死就了了。了生死,了不是沒有生死,了是真正透徹明瞭,明瞭生死是怎麼回事?生死就像我們換個衣服一樣,換個身體,這個身體老了,用的時間太久了,老了、舊了、不靈活了,再換一個新的。譬如現在在都市裡頭的人,每個人都以汽車代步,現在這不是奢侈品,是日常生活必需品,出門一定要車。車用個幾年之後,老舊了,你一定會想換一個車,舊的車不要了,去買個新車。車就像我們身體一樣,駕車的那個人才是本人,車換了,人沒有換;身就像車一樣,用舊了、用老了,就把它捨掉,換個新的。有沒有生死?沒有。身有生滅,我沒有生滅。

  我們諺語裡面講,靈魂不生滅,沒有生滅,它又去投胎,投胎是換個身體,所謂投胎就是換個身體。凡夫麻煩在哪裡?他換身體不自在,自己不能做主,誰做主?業力做主。佛經上講,一切眾生,有情眾生,業力有兩種,一種叫引業,引業是什麼?引導你到哪一道去投胎。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佛來接引,引導我們到極樂世界去。我們在六道裡頭,你到哪一道,有個引業,這個業力在推動,它在做主,不是別人做主。這個事情不關佛菩薩的事情,也不關上帝的事情,也不關閻羅王的事情,真的是自己因果自己承當。

  你這一生心善、言善、行善,你生天堂;你這一生心不善、言不善、行不善,你墮三途。天堂、三途是自己識心變現出來的,唯識所變,本來沒有,是自己識心變現出來的境界,自己還要去受這個果報,所以說自作自受,這就是各人因果各人負責。這個道理不能不懂,事實真相不能不知道,你真的懂得、明瞭了,你就會轉變。從今而後,我把不善的念頭斷掉,不善的言語斷掉,不善的行為斷掉,我讓我的思想、見解、言語、行為都善,那就成功了。你現在快樂,善人快樂,將來的果報更快樂。

  在這個地方我要提醒同學,別到天上去。為什麼?天不究竟,到極樂世界去,極樂世界是究竟圓滿。人能夠生天,念頭一轉,肯定往生極樂世界,真的是不費吹灰之力,想去就去了,為什麼?你看看《彌陀經》上,「善男子、善女人」,你是善男子、善女人嗎?極樂世界歡迎的,就是善男子、善女人。那個善有標準,就是十善業道。淨業三福頭一條你做到了,你能孝順父母,你能夠尊敬師長,孝親尊師;你有慈悲心,不害一切眾生,慈心不殺的意思就是絕不傷害一切眾生,你修十善業。

  斷十惡,修十善,這個樣子你能夠發願求生淨土,你決定得生,這是轉境界。轉惡為善,轉禍為福;轉惡為善是因上轉,果上就轉禍為福。轉三途果報為人天果報,為往生果報,你看看這個多殊勝!能夠生西方極樂世界一了百了,無量劫來所嚮往的,在今天落實了,你說你多歡喜、多快樂!不再搞三途六道。這就是說生死就是涅槃,無滅可證。生死跟涅槃是一不是二,說二,那是別教,不是圓教,圓教是不二法門,這是究竟圓滿的佛法,你入不二法門。

  再看下面這一句,「邊邪皆中正,無道可修」。佛法是中道、是正道,中的反面是邊,正的反面是邪。現在這個社會,我們看芸芸眾生,邪知邪見,為非作歹,這是他迷,他不覺,他造作三途苦報;他要一覺悟,一覺悟,邊邪都是中正,為什麼?不二,中邊不二,邪正不二,沒有道可修了。他修不修?還是修,無作四諦,圓教初住以上就入這個境界。我們想想看初住菩薩修不修?他要不修,他怎麼能證到二住?二住菩薩不修,怎麼能證到三住?十住菩薩不修,怎麼能證到十行?十行菩薩不修,怎麼能證到十迴向?十迴向菩薩要不修,怎麼能證到十地?十地菩薩要不修,怎麼能證到等覺?等覺要不修,怎麼能證到究竟圓滿佛果?還是要修。但是他們的修法跟我們的修法不一樣,大大不相同,為什麼不相同?他們的修行叫「無功用道」,所謂無修而修,修而無修,他入這個境界,這個境界我們很不容易理解。

  「無功用道」是什麼樣子?我們初學佛的時候,老師雖然跟我們講,沒有法子體會。最後李老師舉個比喻,我們從比喻當中體會到這個意思。他舉的這個比喻我們能懂,現在年輕人不懂。我們在二戰那個時代(這一個甲子了,六十年前,二次大戰的時候),中國內陸非常落後,交通工具可以說貧乏到極處。中國內陸也有公路,諸位曉得,公路是石子路,沒有鋪柏油的,車走過之後,灰塵都好厚。不要說遠,一百多里,我九歲的時候到福建,我從福州到南平是坐船,小輪,小輪船到南平;南平到建甌這一段是公路,坐長途汽車。那個時候的汽車非常簡陋,下車之後,一臉一身統統是灰塵。公路是石子路,車走的時候,就是灰沙,很厚,身上很厚一層灰,臉上也是,灰頭土臉,下了車,那個樣子!而且多半再往內陸去的時候,輪船沒有了,我們走過武夷山,從武夷山那一邊就是江西,在江西贛江,從南昌到贛州坐帆船。

  老師就舉這個例子,他說你坐過帆船嗎?坐過。他說順風的時候,船拉上帆,風吹動,這船向前進,快要到目的地了,我們看船夫把帆下下來。下下來,距離就不太遠了,這個時候搖櫓,比較大一點的帆船,搖櫓;將要靠岸,靠碼頭了,大概還有多遠?還有個十幾公尺,頂多二十公尺這樣的距離,櫓也不搖,用什麼?用竹竿,兩邊用竹竿撐著,讓這個船慢慢的靠近碼頭。大概到了十幾公尺的時候,竹竿也不要了,統統收起來了,船還有一點力量,自自然然往前進。李老師說這個時候叫無功用道,我聽了,有那麼一點意思了。你看船自自然然往前進,一點力都不能用。

  他說深位菩薩,就是明心見性菩薩,他們用功就是這樣的;換句話說,他決定沒有起心、沒有動念、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是我們沒有法子想像的。他要斷無明習氣,所以愈往上去,時間愈長,很不容易斷,破一品無明,好難。佛常常講三大阿僧祇劫,三大阿僧祇劫是從圓教初住開始,就是你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從這一天開始。要一個阿僧祇劫的時間你才能夠證得三賢位,證三十個位次,這一個阿僧祇劫,就是十住、十行、十迴向。一個阿僧祇劫修滿了,是十迴向的菩薩;第二個阿僧祇劫,從初地到七地,只修七個位次;第三個阿僧祇劫,更難,八地、九地、十地。所以,三大阿僧祇劫,你證得的果位是法雲地的菩薩,不是等覺,法雲地的菩薩,再提升,這等覺。根據這個說法,我們的推想,等覺要成佛,就是一個位次,可能也要一個阿僧祇劫,你才曉得這個東西難。

  所以,為什麼華嚴會上,普賢、文殊勸導華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求生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為什麼?只有一個原因,把成佛修行的時間縮短。到極樂世界,快!在華藏世界修行,要三個阿僧祇劫才能修到法雲地,到極樂世界去就太簡單了。三個阿僧祇劫可能只濃縮成一個劫、兩個劫,大幅度的縮短,西方極樂世界快!要不是這樣的利益,華藏世界的十地菩薩、等覺菩薩為什麼要往生極樂世界?尤其是大經上,佛給我們講得很清楚,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十地菩薩始,開始是初地;終,終是十一地,是等覺,這十一個位次的人真正覺悟、真正明白了,沒有一個不念佛求生淨土。他們生極樂世界,生實報莊嚴土,很快他就證得究竟圓滿佛果,比在華藏世界快得多,提前了,是這麼一個原因。不僅是在我們這個華藏世界,在大世界,其他遍法界裡頭,無量無邊這樣的大世界裡頭,無量無邊的法身菩薩,沒有一個不往生極樂世界。所以極樂世界諸上善人多,那個上善是什麼?等覺菩薩。極樂世界等覺菩薩,比我們一般往生的人數不曉得要多多少。

  這就好比我們世間學校一樣,它是個大學,極樂世界是個大學,我們凡聖同居土往生,那是幼稚園、小學,是大學附帶辦的。這個大學,學士多、碩士多、博士多,附帶辦的小學,小學生、幼兒園的學生不多,我用這樣的比喻,諸位能夠有一個概念。諸上善人俱會一處,西方極樂世界幾乎都是十方世界裡的等覺菩薩在裡頭,這樣的學習環境,我們怎麼會退轉?不可能退轉,那環境太好了;老師是阿彌陀佛、觀音、勢至、文殊、普賢,同學是無量無邊的等覺菩薩。往生不是死,不是生死,往生真的是涅槃,生死即涅槃,往生就是涅槃。

  邊邪皆中正。這完全是迷悟,迷了,就是邊、就是邪,邊見、邪見;覺悟了,那就是中道,就是正智。只有迷悟,除迷悟之外,連凡聖都沒有。我們真正明白這個道理,才曉得人生在世間,整個宇宙裡頭最為貴的是什麼?是覺。其他沒有一樣可貴,覺為貴,真的覺悟了。大聖大賢出現在這個世間,你看看他們所示現的、表演的,都是表演一個覺。正好什麼?對治我們六道眾生的不覺,他要顯示一個覺的樣子來給我們看,讓我們覺悟,我們要學覺。中國在古時候,這個學(學校的學,學習的學)就是覺的意思,古音念覺,學者覺也。學也有效法的意思,學習、效法,效法覺悟的人。聖人賢人都是覺悟的人,向他們學習。中國稱聖,印度稱佛;中國稱賢,印度稱菩薩,所以佛跟菩薩,在中國的稱呼就是聖人跟賢人。

  中國自古以來所推崇的,孔孟。孔子,至聖,大成至聖先師;孟子,亞聖,僅次於孔子。孔子給我們示現的是仁,孟子為我們示現的是義,用一個字來做代表,孔子教的是什麼?孟子教的是什麼?仁義而已矣。什麼是仁?仁者推己及人,起心動念,想到自己,立刻就想到別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仁。仁,只有損己利人,決定沒有損人利己,損人利己,不仁。今天的社會,許許多多眾生起心動念是損人利己,仁沒有了。「仁者人也」,這儒家講的,能行仁的人,這個人是人道;如果不仁,你人道就失掉,你來生就不可能再得人身。不得人身,那就三途去了。所以大多數,絕大多數是餓鬼、畜生;造作惡業重的,那就到地獄。仁這個字太重要了,用最淺顯的話來說,仁就是常常替別人著想,不為自己著想,這個人叫仁人。

  義是什麼?義是義務,你看今天我們這邊道場有很多義工,義工是神聖的人,為什麼?他盡義務,他不求報酬。公司用職員,職員是用薪水聘來的,他的地位比義工要差很多等級,義工比他高得多。這個要懂,要是像公司老闆,對義工是尊敬,他是盡義務的;你裡頭員工拿薪水的,他不是義工,你這個老闆可以命令他,可以指揮他,義工不可以,義工對待他要尊敬,那你才懂得理、懂得道。如果你輕慢義工,那不仁到極處了,就這一個念頭,就這一個行為,你就墮三途,這是從前讀儒書的人都明瞭。義工的建議要聽,為什麼?他們是客觀的,他在這個道場沒有利害關係;員工不一樣,員工有利害關係,說話的時候,他總為自己著想。義工做義務,這個道場他沒有利害關係,他說的話很公正,就是他是客人,他是局外人。我們諺語常講,「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他不是當局,他是旁觀的,他很清楚。所以義工多,常常聽義工的意見,這個人有福報。因為自己很多過失、錯處,自己不曉得,不是有意犯過,無意的,真的是不知道,有這麼多人來告訴你,幫助你改過自新,你的福報多大!一個人能不能成就,完全在自己的覺跟迷,如果迷了,那就完了,佛菩薩也幫不上忙。所以你還有一點靈性,你還有一點福分,你有救,你不是沒救!

  特別是在這個時代,這個時代許許多多宗教都講世界末日,我們相不相信世界有末日?我們不相信,為什麼不相信?佛說的!釋迦牟尼佛的法運一萬二千年,就算算中國歷史上記載的,釋迦牟尼佛滅度到今年是三千零二十幾年,這是中國人計算的。外國人記載的,釋迦牟尼佛滅度到今天只有二千五百多年,那就更長了。所以釋迦牟尼佛的法運還有九千年,哪裡是末日?但是我們肯定,造惡業一定有惡報,這是肯定,因果報應是天經地義的,那是真理。所以我們知道這個世間會有災難,天災人禍,不是末日。末日也許是外國這些聖賢的形容,災難太大了,災難太恐怖了,把它看作末日,這是有可能,絕對不是說這個世界沒有了。佛法裡,世界有成住壞空。

  我們清楚明瞭,明瞭之後,佛跟我們講得清楚,一切眾生有共業、有別業,這對我們是莫大的安慰,莫大的鼓勵,真的替我們開闢了一條生路,這是佛法無比殊勝的功德利益。我們有緣遇到,真的遇到正法,遇到正法裡頭最殊勝的佛法,淨土法門。只要我們具足堅定清淨的信心,決定不動搖,懇切的願望,你就決定得生;念佛功夫淺深,那是品位高下。蕅益大師說得好,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那是念佛功夫的淺深。只要生到極樂世界,就是阿惟越致菩薩,不可思議的功德利益就得到了。你要想得這個殊勝的利益,眼前這個世間,人間天上的利益要統統放下。如果你留戀著人間這些小利益,那麼無比殊勝的大利益你就損失了,那太可惜了。所以一心一意取極樂世界,世出世間一切法,你真搞清楚、搞明白,統統放下。如果想要學習,到極樂世界再學。這是真正聰明人,真正有福報的人,真正覺悟的人。

  在圓教,既然是無苦可離,無集可斷,沒有煩惱可斷,無滅可證,無道可修,試問問他還修不修?他還證不證?他修、他證,他也離苦,他也斷煩惱,為什麼?表演給世間人看,他這個事情不是在極樂世界,而是在十法界。我們曉得圓教初住菩薩就具足三十二應,像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裡面所說的,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應以佛身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他有能力現身,他在十法界現身,那個現身、說法都是作而無作,無作而作。他也示現離苦,也示現斷集,也示現涅槃,也示現修道,就像舞台上表演一樣,所以說作而無作,無作而作。用意在什麼地方?用意給世間人做榜樣、做模範,他不是為自己;換句話說,無一不是教化眾生,教學的方便。

  我們在大乘經上常常看到菩薩應化,叫遊戲神通,在十法界,在天上、在人間、在畜生、在餓鬼、在地獄,得大自在。我們在《地藏經》裡面看到餓鬼道的鬼王,閻羅天子;在地獄道裡面,看到些羅剎、阿傍,許許多多都是佛菩薩應化在其中。應以鬼王得度者,他就現鬼王身,應以牛頭阿傍身得度者,他就現牛頭馬面,得大自在。這個現身,前面說過,他決定沒有起心動念,決定沒有分別執著,完全是眾生業感,眾生感,他自自然然的應;現身是感應,說法也是感應。感有四種,應有四種,這個我們常講:顯感顯應,顯感冥應,冥感顯應,冥感冥應,四種。佛法裡面講,感應這個事,法爾如是,自自然然。六道凡夫就難了,六道凡夫是業力主宰你,你一點自由都沒有;四聖法界裡面就得自在了。

  所以經上常講的法身、般若、解脫,四聖法界裡面沒有法身,他沒有見性,他沒有般若,他有解脫,解脫就是自在。所以阿羅漢跟眾生也有感應,眾生有感,阿羅漢也能現身,也能夠來幫助他。辟支佛那更不必說,比阿羅漢高。但是他們跟一切眾生的感應,不是無作四諦,他們可能是無生四諦,可能是生滅四諦。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在一真法界裡面的法身菩薩,他們是無量四諦、無作四諦。不一樣,跟前面完全不相同,顯示在應化九法界之中。

  像在我們人間,在中國佛門裡面,傳說最多的,幾乎是家喻戶曉,永明延壽,阿彌陀佛化身來;智者大師,釋迦牟尼佛化身來的;傅大士這是在家居士身,布袋和尚這是出家身,都是彌勒菩薩化身的;傅大士是彌勒菩薩,布袋和尚也是彌勒菩薩。國清寺的豐干和尚,阿彌陀佛化身的;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賢菩薩化身。近代諸位都曉得的,印光法師是西方極樂世界大勢至菩薩化身的,這是什麼?這是身分暴露,大家都知道的,還有許許多多佛菩薩再來應化的,身分不暴露,我們不知道。這些從實上來說,我們講本跡,從他的真實來說,他們都是屬於無作四諦;但是在形相上,形相上來說,是無量四諦。

  我們以最近的印光大師的示現,我們很冷靜、很細心觀察,印光大師像不像大勢至菩薩?你把《大勢至菩薩圓通章》多念幾遍,然後再仔細看看印光大師一生的行誼,確實很像。他的示現,我們今天學佛的同學,尤其是學淨土的同學,你要特別注意,為什麼?這是示現在近代,就是告訴我們在這個時代怎樣學佛、怎樣修淨土,太重要了。我當年在台中求學,以李炳南老居士為老師,老師很客氣,跟我講了好幾次、好幾遍,他說:我的能力只能教你五年。他老人家很客氣,那怎麼辦?他就介紹我,一定要跟印光大師學,以印光大師為老師。印光大師不在了,早就往生了,印光大師的《文鈔》在,做印光大師的私淑弟子。我這才明瞭,印光大師是他的老師,他要我做印光法師的私淑弟子,那我們是什麼關係?同學的關係,這是老師謙虛,老師客氣,但是他的話是真話。

  印光大師一生自行化他,四句話,這四句話是印光大師的傳心法印。這個四句話就是「敦倫盡分,閑邪存誠,信願念佛,求生淨土」,前面兩句,世間法;後面兩句,出世間法。實實在在講,就是世出世間的因果法,就是四諦。我們要明瞭,這是最貼近我們時代的一個最好的修行榜樣。我們沒有見過大師,見過大師的人很多,他們來告訴我,印光大師一生聰明正直,那個聰明是智慧,待人接物正直、慈悲,有威德、有慈悲。我們想在這一生當中成就,《文鈔》不能不讀,讀《文鈔》就是親近印光大師,就是做印光大師的學生。

  這底下講,無苦無集,即無世間,無滅無道,即無出世間。世間跟出世間是一不是二。覺,佛家說,哪一法不是佛法!迷了,哪一法是佛法!迷了就叫世間,覺了就叫出世間,世間跟出世間沒有界限。佛跟眾生沒有界限,覺了就稱之為佛,迷了就稱之為眾生,只有覺迷,其他的統統沒有。因此真正覺悟了,不取不捨,同一實諦。那是法性,是性德,哪裡有取捨?取捨的念頭都沒有,這才是隨緣,隨緣度日。我們在修學,給同學們常說的,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跟清涼大師所說的都相應。我們自己讀了這個文,也很安慰,自己這麼多年的路沒走錯,可以得到證明,經論給我們做證明。今天時間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