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二六四卷) 2000/2/16 澳洲淨宗學會 檔名:12-017-0264
請看「世主妙嚴品」,得法讚佛,八部四王眾,鳩槃茶王長行,第六句:
【妙莊嚴鳩槃茶王,得消竭一切眾生愛欲海解脫門。】
清涼大師在這一句註解裡面說,「消竭等者,愛欲漂流,深廣如海,智日赫照,則妄竭真明」,註的雖然只有四句,意思很清楚、很明顯。眾生的愛欲實在是無量無邊,如何能夠消除,這是佛法教學裡頭主要的課題。古德常說,「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淨土」,所以要離娑婆世界,必須將愛欲斷盡。這個事情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難在我們沒有法子放下愛欲,不知道愛欲是生死的根本。
佛法裡面,尤其是大乘經論,給我們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其實就在眼前六根所接觸的境界。真相為什麼變成虛妄?真妄是一,決定不是兩樁事情。既然是一,為什麼會有真、有妄?佛告訴我們,這樁事都是由於妄想分別執著而產生的。從妄想生分別,從分別生執著,佛說這個意思,我們有沒有能夠體會到?妄想,想不是真的,是虛妄的,所以加個妄想。一切的愛欲,愛欲是妄想,可見得這個東西不是真的。十法界,說個實在話,差別的因素究竟在哪裡?可以說就是在愛欲。愛欲愈重,在十法界裡面就愈是往下面墜落;愛欲愈輕,在十法界裡就往上升。《楞嚴經》上佛舉個比喻,為我們說這個事實真相,他用情、用想,情就是此地講的愛欲;純情,阿鼻地獄;純想,沒有情,佛法界;九分情,一分想,餓鬼法界;八分情,兩分想,畜生法界;人法界裡頭是一半一半;這是楞嚴會上講十法界。由此可知,十法界確實是從愛欲裡面分出來的,變現出來。到如來的果位,愛欲完全沒有了,愛欲變成什麼?愛欲變成了智慧。豈不聞經論上常說「煩惱即菩提」,愛欲是煩惱,覺悟了它就變成菩提,菩提是智慧。
我們現在墮落在甚深愛欲之中,自己不能夠覺察。世間人常講愛名愛利,貪著五欲六塵,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一法不貪著,這個事情麻煩,在六道裡面永遠不能出頭。凡夫墮落在這裡面,無量劫以來,我們想想這一生還是這個樣子,愛欲這個念頭依舊不能斷,六道能不能出去?決定不能,六道是愛欲變現出來的。四聖法界是對於世法放下了,對於佛法沒放下;換句話說,對於佛法裡面產生愛欲,世間的五欲六塵這種愛欲完全捨掉了,所以還有聲聞、緣覺、菩薩、佛,四聖法界這麼來的。所以祖師大德告訴我們,世法不能貪戀,佛法也不能夠貪愛。世出世間法統統放下,就超越十法界,超越十法界這才證得一真法界,那是真的了。這個是虛妄的,十法界都是虛妄的。
可是事實上,十法界跟一真法界是一不是二,所以稱之為「不思議境界」。《華嚴》,大家知道叫「大不思議經」,《維摩詰經》一般人稱為「小不思議經」。《華嚴經》末後「入法界品」,入什麼法界?《四十華嚴》品題上講得清楚,「入不思議解脫境界」,那個法界就是指這個,不思議解脫境界就叫做一真法界。怎麼入的?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就入了。放下一切執著,入四聖法界,脫離六道;放下一切分別,脫離十法界,入一真法界;放下一切妄想,才入諸佛如來果地不思議境界。由此可知,愛欲是多麼大的障礙,對我們的法身慧命,造成極其嚴重的傷害。
佛跟我們說,清淨法身本具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無量德相,我們在《華嚴》上看到,毘盧遮那佛的依正莊嚴,不是說別人,毘盧遮那是自己。你要認為自己之外,還有個毘盧遮那,你就錯了。毘盧遮那是自己的清淨法身,盧舍那是自己的圓滿報身,釋迦牟尼佛是自己千百億化身,這是我們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德相。我們現在學佛,這裡頭有個嚴重錯誤觀念,認為諸佛菩薩都是我們身外的,真有,而不曉得諸佛菩薩是我們自性變現的。佛在經上雖有說,可是我們沒有辦法體會。譬如講西方淨土,諸位也曾聽說過,「自性彌陀,唯心淨土」,這個話的意思你如果真的懂得了,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是我們自性變現出來的,西方極樂世界四土三輩九品依正莊嚴也是自性變現的。所以宗門有一句話說,「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這些都是過來人講的話。心、真心,你要真的認識,認識就是證得。認識心;換句話說,就是明心見性,明心見性就是認得心。怎麼說「大地無寸土」?如果學過唯識的人比較容易體會,虛空法界、一切眾生皆是自性所變,《華嚴》上講「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除了性跟識之外,沒有一樣東西存在,所以說「大地無寸土」。
眾生何以不能見性?被愛欲所障。愛欲的範圍無量無邊,對於世出世間法,如果我們很冷靜細心去觀察,我們起心動念統統落在其中。順著自己意思的,貪愛,希望得到,這是愛欲;不順自己意思的,厭惡,希望離開,還是愛欲;所以正面、負面,無有一法不落在其中。愛欲從哪裡來的?從妄想分別執著生的,所以我們永遠見不到真性,永遠見不到自己本來面目。要怎樣才能見到?佛法教導我們,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就見到了,就在眼前,並沒有離開一步。所以宗門大德徹悟之後,他們常講「左右逢源,拾來即是」,沒有一法不是,法法皆是。所以起了分別執著之後,法法皆非,沒有一樣是的。
我們要從這裡面省悟過來,不能再搞虛妄的;換句話說,不可以再搞六道輪迴。六道是迷得很重很重,在六道裡面縱然修福你得福報,福報享完了還是要墮落,因為你所修的不是純善,善裡頭夾雜的有惡,善的報享盡了之後,惡報就現前。而且惡決定比善要造得多,我們是沒有做過統計,如果要做個統計,你才曉得你這一天到晚起心動念,你有幾個善念、有幾個惡念?如果你統計下來之後,你才曉得可怕,惡念太多太多了。也許你說未必然!起心動念為我都是惡念,起心動念為別人是善念。為別人,沒有忘掉我,為什麼為別人?對我有好處才為別人,為別人還是為我,善裡頭還是沒有離開惡。
我們要學佛菩薩,佛菩薩純是利人,這裡頭沒有自利,所以他有真智慧,他有真善,身善、語善、意善。我們沒有辦法,做不到,原因是我們有「我」,他無我,差別就在此地。《金剛經》上所講的,我們凡夫自己冷靜思惟觀察,「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統統具足,一分都沒有破,這怎麼得了?修行證果之人,小乘須陀洹以上,大乘初信菩薩以上,給諸位說,四相都沒有了。這是我們在《金剛經》上看到,《金剛經》上說得很清楚,須陀洹如果他自己以為證得須陀洹果,他就不是真的須陀洹。這一句話點醒我們,須陀洹已經離四相。雖離四相,離得有淺深不一樣,他是真的離了,何況更高的位次?這是最低的位次。
有人說這「我相」真難破,難破還是要破,不能說難破就不要破了。怎麼個破法?古德講這是屬於理障,破的方法當然是明理。怎麼明理?讀經、聞法。所以這些人在佛法裡稱之為「聲聞」,他是從讀經聽教明白這個道理,而把我執破了,真正懂得無我的道理。無我是無我執,我執放下之後,真我現前。這個真我,是佛法裡面講的「常樂我淨」之我,這是真我。法身是真我,般若是真我,解脫是真我。
「真我」究竟是什麼?只有佛法裡面講清楚、講明白,佛法之外,對這個問題都沒有能夠說得透徹。佛法告訴我們,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真我;換句話說,真我就是真心,真我就是自性,真心自性是虛空法界一切眾生的本體,哲學裡面所講的本體、理體,這是我。誰肯定?諸佛如來肯定,諸大菩薩肯定。這些肯定的菩薩,佛經裡面稱他作法身大士,這是真的菩薩。雖然聽佛這樣說,自己沒有完全肯定,這種菩薩叫權教菩薩,不是法身大士。為什麼?這個境界他雖然聽說過,他沒有親證。什麼叫親證?他沒有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妄想分別執著果然放下,就叫做親證。你雖然明瞭,沒有做到,你就不是法身菩薩。見思煩惱的頭數、由來、怎麼解決,這些理論方法你都懂得了,你的見惑沒斷,你就沒有證得,沒有證得你還是凡夫,你還是要搞生死輪迴;縱然佛經講得天花亂墜,講得頭頭是道,還是不管用,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也就是愛欲沒斷。
愛欲淡了幾分,你的果報殊勝,你得人天福報。人間,我們看現前的社會,富貴貧賤也分許許多多等級,福報大的享受就殊勝,福報小的生活過得清苦,同樣是在人道。天道亦復如是,佛跟我們講天道有二十八層天,二十八層天是從大的區別說,每一層裡面又非常複雜。仔細去觀察它的由來,就是對於愛欲厚薄不一樣,愛欲愈薄天上層次愈高,佛在經論上講得很清楚,沒斷!這個斷不是從事上斷,諸位要知道,事沒有障礙,《華嚴》清涼講得很透徹,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障礙在哪裡?障礙在起心動念上,你這個念頭麻煩。所以怎樣斷?把念頭斷掉,沒有了,你是真斷。事上斷掉了,念頭沒有斷,那是假的,不是真的。能不能超越三界?不能。所以要從心上斷、從念上斷,我們要懂得這個道理。
初學的時候,像戒律裡面講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諸位曉得通常講的五戒,五戒是講從事,這對初學。佛知道從念頭上斷不簡單,先從事上斷。事是緣,如果緣不斷,你要從心上斷是不可能的,用事緣幫助你在心上斷煩惱、斷分別執著。我們要懂得佛教學的這些方法,次第程序他用意之所在,用這個手段究竟要達到什麼樣的目標,我們要清楚。因戒得定,戒是一個助緣,一切外緣你能夠遠離,你的心容易恢復到清淨,清淨心容易覺悟、容易明理,所以因定則開慧。慧開了之後,戒定慧就變成一個,就不是三個,不是三個階段修學。慧裡面有定、裡面有戒,有定是修什麼?給諸位說,慧裡頭沒有分別就是定,慧裡頭沒有執著就是戒,就這麼回事情。佛一切的戒律,戒律的手段想達到的目的,就是教我們離執著,定的目的是教我們離分別。所以慧真的開了,我們在《華嚴經》看到,末後的這一部分,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這些佛菩薩所示現的,他跟我們大眾的生活沒有兩樣,示現身相男女老少,這從身相上來說,身分是各行各業。這就是告訴我們,我們活在這個世間,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無一不是諸佛如來示現的。說諸佛如來,大家聽了恐怕不容易理解,會產生誤會;換句話說,無一不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識就叫做諸佛如來。
我們從這個地方體會得,你覺悟了,放下妄想分別執著你入門了。放下一分你對這個門就接近一分,放下兩分你接近兩分,小乘裡面講四向四果,你朝著這個方向、這個目標、這條路走,雖然還沒有到,但是你的方向目標很正確,沒有偏差,初果向;到達,那你就證得了。你現在已經認真努力在做什麼工作?清心寡欲,對愛欲一天一天淡薄,一年一年淡薄,你這是向;從心裡頭這個愛欲斷掉,沒有了,你就證果。這是我們必須要做的,如果不從這上面做,我們這一生空過。諸位要知道,我們學佛不是這一生,佛在經上跟我們講,你們常常讀《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念得很熟,佛說阿闍王子五百人,過去生中曾經供養四百億佛,現在在釋迦牟尼佛會下聽經,依舊是個凡夫。佛說這個話,我們聽了我們就想到,我們過去生中大概也是這個樣子,沒有成就,沒有能證果。今生要是不能證果,又跟過去生一樣,學一次沒成就,沒有成就繼續搞六道輪迴。
為什麼沒有成就?沒肯放下,沒有放下愛欲。做好事,做功德,弘法利生,這裡頭還有愛欲在其中,有名聞利養在裡頭,有貪瞋痴慢在裡頭,所以不能成功。還是攀緣,不是隨緣,還是我們要計畫想著怎麼做怎麼做,雖然是利益社會、利益眾生,這裡頭還有自利,所以這個作法不能成功,我們過去生生世世就是這麼幹法的,永遠脫離不了六道輪迴。念佛能不能往生?不能往生,如果念佛往生早就往生了。過去無量劫來生生世世學佛,你沒有遇到過淨土法門嗎?你沒有念過《阿彌陀經》嗎?為什麼接觸過這個法門,也念經,也念佛號,不能往生?愛欲沒放下。所以從前李炳南老居士常跟我們學生講,一萬個念佛人當中,能往生的只有兩、三個。那兩、三個何以能往生?愛欲放下了,所以他能往生。
我們今天在佛門裡面做一些好事都還談條件,談條件就是愛欲,沒放下。我們在美國,這大家看到的,皈依、灌頂都是定了價錢,收費的,我們一看就明瞭。甚至於在佛門裡面,佛門一些大德,講經說法那些著作,你翻翻最後那一頁,「版權所有,翻印必究」,那是什麼?愛欲,沒有放下。這些事情太多太多了,念念都為自己著想,這怎麼得了!怎麼修還是個凡夫。所以他智慧不開,他能夠講的都是夫子所謂的「記問之學」,看得多、聽得多,於是你也會講。古時候這些大德們講經,給諸位說,不是記問之學,是從自性裡面流露出來的。《大藏經》裡面有古大德的註解,他那些註解都是從自性流露。何以他們能,我們不能?他們沒有愛欲,智慧現前;我們今天有愛欲,把智慧障礙住了,智慧不能現前。所以講經講一輩子都是別人的,不是自己悟得的,抄襲別人的,不是自性的流露,我們要懂得。
清涼大師說得好,如何消除愛欲,如何枯竭愛欲,這要靠智慧。智慧從哪裡來的?決不是從經典上來的。經典上來的智慧,沒有辦法消除你的愛欲。我們跟老師學,閱藏、研經、念佛、參禪種種方法,能不能消除愛欲?不能。到底什麼樣才能夠消除愛欲?要禪定、要智慧,只有智慧才能消除,所以不開悟怎麼行?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決定要開悟!但是為什麼不開悟?愛欲障礙,障礙了心性,障礙了悟門,所以你不肯放下,你就決定不會開悟。你不能開悟,你決定不能契入菩薩境界,沒有辦法把自己向上提升。這就是說明你自度都度不了,你怎麼能度眾生?
所以要知道閱藏、研經、參禪、念佛是手段,這個手段要會用,不會用不能產生效果。用這種手段的人太多太多了,何以不能產生效果?他們用是在事上用、在相上用,與性、與理不相應,所以不能產生效果。我們從相要往性上會,從事要往理上會,這樣我們功夫才得力,止於事相,那就是形式,沒有實質。所以從形式上看,他很精進,他很用功,實質上他跟凡夫無二無別。為什麼?還是爭名奪利,是非人我,貪瞋痴慢,一絲毫沒有減輕,這不能成就。這個事情夏蓮居老居士所說的,「要真幹」,這不是為別人幹的,是為自己幹。
我們用《金剛經》的話來說大家容易懂,《金剛經》是中國人,可以說不論學佛與不學佛,都喜歡讀誦的一部經典。一定要離四相,「離一切相,修一切善」,那是真的,那是菩薩事業,真正覺悟的人生。換句話說,他過的是真正覺悟的生活,離相修善。沒有離相修善,是六道裡面的有漏福報,你們諸位聽我講話要聽清楚,「六道裡面的有漏福報」,不曉得在哪一道享福。我不說「人天福報」,因為人天福報,你還要修五戒十善,你才能得人天;你不修五戒十善,你修一切善法,我們現在看到,很多畜生裡面的福報。我們到野外去旅行,野外很多小動物,牠們很有福,優游自在,去享這種福報。如果跟眾生的緣要很深,那就好了,被人家飼養當寵物,那也很有福報。有人一家養寵物,一家人不和,但是對那個寵物都很寵愛,去享那種福報,畜生道享福。餓鬼道享福,餓鬼道裡頭也有很有福報的鬼。所以你修的一切善,你將來到哪一道去享?實在講這些事情不必問人,自己冷靜去思惟、去觀察,自己就明瞭,哪裡用得著問人?問人人家未必真的知道,縱然知道也未必跟你講真話。所以開智慧就非常非常要緊了。
從前人念書跟現在人不一樣,民國初年以前,「讀書志在聖賢」,這話什麼意思?聖賢是證果。讀書目的是超凡入聖,以這個為目的。所以讀書人為什麼在社會有那麼崇高的地位?帝王將相遇到讀書人都特別尊敬,帝王將相是凡夫,讀書人是聖賢,那怎麼能不尊重?聖在佛門裡面講就是佛陀,賢就是菩薩,學佛是志在作佛。你們讀《壇經》,惠能大師到黃梅去參學,五祖問他:你來做什麼?他回答說:我來作佛。我們學佛的目的是來作佛的,佛要怎麼做?佛要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見性就是佛。見了性之後是什麼樣子?跟我們一般人有什麼不相同?我們從樣子上來觀察,見了性的人,心「真誠」,決定沒有虛妄;「清淨」,決定沒有污染,什麼污染?愛欲;見了性的人心地一定「平等」,決定沒有高下;一定是有「智慧」,而沒有迷惑;有愛心,有「慈悲」,決定不會損害眾生,那是見性的人。這十個字裡頭,每一個字都深廣無盡,我們起心動念、所作所為,我們所表現的,在樣子上我們有沒有學到?
古人教學從小,新加坡「耕心園」的小朋友念《弟子規》,《弟子規》裡頭都教,但是有沒有做到?我們作子弟,外出一定要告訴父母,回來的時候一定要跟父母見面:「我回來了」。這是諸佛菩薩之道、聖賢之道,這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的表現。我們父母不在了,那怎麼表現?我們還留有父母的照片,照片沒有了,供一個父母的牌位,我們出門拈一支香也告訴,跟父母在的時候一樣。對老師亦復如是,李炳南老居士在的時候,我每一次出國之前一定要去看他,告訴他到哪裡去活動;回來的時候一定要去看他,我回來了,把外面情形向他報告,作學生的道理!現在不在了,我的一切活動還是跟老師生前一樣,默默當中禱告。甚至於對護法,我們過去的韓館長,過去三十年她照顧我,我到哪裡去活動,事先一定要告訴她,回來一定要先看她。今天社會不講求,那我們更要做給別人看,這是什麼?慈悲,這就是教化眾生,對父母、對師長,這是不能少的。
但是今天的社會,師道沒有了,孝道沒有了,可是我們清楚,如果沒有師道、沒有孝道就沒有佛法,佛法在這個世間就斷掉了,世界怎麼能不亂?劫難怎麼可能沒有?於是我們就恍然大悟,諸佛菩薩、古聖先賢為什麼這樣苦口婆心的教化眾生?無非是為一切眾生消災免難而已矣!善根福德成熟的人,這人能得度,幫助他提升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沒有成熟的人,給他種善根,幫助他斷惡修善。我們要做出樣子來給人看,沒人看見,鬼神看見,我們肉眼看不到的眾生,比看得到的眾生還要多!教化眾生,利益眾生,不限於我們眼睛能看得見的,看不見的也包括在其中。我們有沒有去做?為什麼沒去做?兩個因素:一個是自己糊塗、迷惑,沒有智慧;一個是為愛欲,也就是為自己的名利,放不下。怕老師、父母障礙,不同意、不答應,不說,都是錯誤。老師、父母如果真的不答應,必有道理,如果我們稟白,又學到很多東西。父母、老師年齡比我們大,經驗比我們豐富,確實提供我們修學的參考。
智慧一定要求,然後智慧要不斷向上提升。小智慧能夠消除我們小的障礙,大的智慧則能破無明。小乘所得的智慧能破我執,能夠破身見,轉見惑,轉見思煩惱。大的智慧能破法執,真實智慧能破無明。真實智慧那是見性之後,沒有見性之前,這個智慧是與自性相應的智慧,是相似的,不是真實的,但是它有作用。愛欲要不斷,連個相似的智慧都沒有,沒有智慧,那是什麼?佛經上講「世智辯聰」,這是六道凡夫具足的,世智辯聰,不是真實智慧。世智跟佛智差別就是在一個有愛欲,一個愛欲完全斷盡了。愛欲斷盡的是佛智,愛欲沒有斷的人,世智辯聰。這裡頭只要有一分、兩分愛欲不斷都不行,你就沒有辦法超越六道。
念佛往生,諸位一定要記住,臨終的時候,這時候愛欲斷了,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一心一意求佛來接引,這種人能往生。這是講你平常沒有放下,臨終這時候放下了,行,叫帶業往生。臨終還放不下,那就不能成功,佛不會來接引。所以一般人往生的時候,臨終助念就非常重要,這是幫助他、勸導他。人在臨終病重的時候,開示沒有別的,一句話:放下萬緣,一切放下。不必跟他講多,他只要想個什麼,放下、放下,提起佛號,只求佛來接引,就這麼一個念頭。這個時候不必跟他講世出世間的一些道理,沒有用處,講那些東西還是放不下。所以臨終是個關鍵的時候,我們自己要覺悟,我們將來到臨終的時候,有沒有善知識來幫助我們是個未知數,假如沒有怎麼辦?平時要用功,沒有人助念,自己也有把握,這才真正靠得住,決非僥倖。所以愛欲不放下怎麼行?要知道這個東西的害處,無量劫來多少次的遇佛、聞法、修行不能成功,受了它的害,決定不是個好事情,這是要認得清楚,我們才能把這個障礙排除。
日常生活當中練什麼?練不動心,順境決定沒有一絲毫貪愛之心,逆境沒有一絲毫瞋恚之心。日常生活當中,六根接觸六塵之處修什麼?就修真誠、清淨、平等。愛欲沒有了,你的心當然清淨,不但清淨也平等。我們在一切人事物當中為什麼不平等?這個我喜歡他,那個我討厭他,這就不平等。不平等當然就不清淨,清淨跟平等有密切的關連,功夫在這裡做。利益一切眾生決定不著相,這個善才是真善,離一切相,修一切善。有絲毫的染著,這個善就是佛所講的六道裡頭有漏善法,離相修善是無漏善法,無漏的善法與菩提、涅槃相應,有漏的善法決定不相應,我們要搞清楚、要搞明白。
我們自己這一生當中什麼最重要?自度最重要。我們自度最重要,要不要幫助別人?要幫助。自度是什麼?離一切相是自度;修一切善,給諸位說還是自度,是把自度不斷向上提升。如果單單離一切相,不修一切善,你是自度,不錯,你能證得小乘須陀洹果,確實是自度。如果再能夠修一切善,那你就不是須陀洹,你可能到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或者更高的菩薩地位。所以修一切善還是自度,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關鍵就在著相不著相,自度不著自度的相,度他不著度他的相,這是真實智慧,能夠消除、能夠消滅一切眾生欲海。
這個「一切眾生」不是指很多人,是指自己,一切眾生是指自己。自己怎麼叫「一切眾生」?一個念頭就是一個眾生,我們從早到晚起多少念頭?一個念頭是一個眾生,《華嚴經》前面講得很清楚,這些道理我們都要通達、都要明瞭。「一切眾生」是兩個意思:狹義的講是自己,自己是一切眾緣和合而生的;引伸廣義是外面一切眾生,也就是說任何一法都是一切眾生和合而現前的,不是單純的。今天時間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