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三0卷)  1999/4/21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2-017-0130

  請掀開經本,欲界天的第三行,請看第三位天王:

  【妙寶幢冠天王。得隨諸眾生種種欲解令起行解脫門。】

  前面曾經跟諸位介紹過善目主天王,這裡面最重要的意思是提醒一切眾生,一切是指十法界。十法界裡面,四聖法界尚且如是,何況六凡?世間的樂決定不可以貪著,四聖法界的樂都不能夠貪圖,何況凡夫?何況我們人間這種很短暫之樂受?一定要曉得真正永恆的大樂,永恆的大樂是諸佛菩薩所享受的,淨土經裡面講的極樂世界那是聖樂,是我們應當要求的。如果我們染著這個世間的五欲六塵這種樂受,諸佛菩薩極樂的境界你就得不到,貪小而失大。這個意思很深,我們一定要明瞭,真正明瞭之後,才不至於貪小失大。我們捨棄這種小樂,小的享受,在這一生當中爭取諸佛菩薩的大樂、極樂。

  接著第三位妙寶幢冠天王,他所得的法門是『隨諸眾生種種欲解』。眾生族類就不相同,諸眾生是無量無邊的族類。每一個族類的眾生,他們的欲望,此地的欲望我們可以把它解釋為物質生活,以我們人間來講五欲六塵的生活,解是精神生活,所以這兩個字含著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精神生活就是你對於宇宙人生真相了解多少,了解得愈多愈深刻,精神生活愈豐富。如果對於宇宙人生真相一無所知,他只有物質上的享受,而沒有精神生活,精神生活空虛。這種現象,在現代社會尤其普遍。佛菩薩慈悲。能夠享受到世間五欲六塵這種豐饒的生活,必定是前世修布施,他才能得福報;如果前世沒有財布施,這一生物質生活就相當清苦。像我的老師方東美先生,物質生活就過得很辛苦,完全靠學校裡面那一份工資跟鐘點費生活而已,他的生活沒有其他的來源,所以常常感慨,讀書人總離不開書,遇到好的書沒有錢買,買書都買不起;可是他精神生活很充沛。我們學佛的人知道,前世法布施多,財布施沒有做,這一生只能得到聰明才智,物質生活非常缺乏。所以佛教給我們一定要了解業因果報,明白這個道理,也了解這些事實真相,然後才能夠開拓自己的命運,改造自己的命運。

  我這一次從香港回來,澳洲馮居士送了一套法國預言家的一個全譯本,我第一次看到;還有一本傳記,諾查丹瑪斯的傳記,我也是第一次見到。這個書過去沒有完全的中譯本,我們在台灣往年所見到的是節本,不是完全的,看不出它的全貌。我看了之後,我才肯定他是像《了凡四訓》所講的孔先生一樣的人物,很聰明,算命算得很準確,個人的命運、家庭的命運、國家的命運,他都能算得非常準確。世界的命運他也說了很多,他是一個宿命論者,說命運是注定的,只有安排去做,沒有辦法改變。他的比喻說得很好,人生就像演戲一樣,劇本老早寫好了,只有照劇本來演,你說這個人世多可悲!他沒有往深一層去追究,那個寫劇本的人是誰?我們一切眾生的命運,到底是掌握在哪個人手上?他到最後結歸到上帝,他是一個虔誠的天主教徒。所以這個書遠遠比不上《了凡四訓》,《了凡四訓》把命運所以然的道理說出來了,這個難得。命運是自己造的,命運自己可以改變,不是一成不變的。命運有沒有?決定有,但是命運操縱在自己手上,他預言裡沒有提到這一點,如果提到這一點,那真的是幫助許許多多人,真的消除這世間許多這些天災人禍,他沒有提供這個資料。只是說明在某一個時代,會有哪些災難出現,沒有說明災難的根源,沒有說明解脫的方法。這個書流通這麼廣,翻譯成許許多多國家的文字在流通,很遺憾的沒有把所以然的道理說清楚,沒有把解決的方法提出來。因此我覺得《了凡四訓》我們要加強,做很好的英譯本,用英文來翻譯。實在講,這樁事情我們做得太晚,如果能夠在二十年、三十年之前做這個工作,向全世界流通,對於消除這一切災難有決定的好處。可是現在雖然災難一天一天逼近,還是要認真努力去做,決定不能夠放鬆。

  諸位將來講經說法,無論是在講堂裡面講,或者是個別接觸一些大眾、一些信徒,都要把這些道理講清楚、講明白,勸勉他回頭是岸。眾生所想的、所希求的、所造作的,大多數就像《地藏經》上所說的,無不是罪,無不是業。罪業怎麼說?念念為自己的利益就是罪業,念念為一切眾生的利益是功德。我們要從自己本身做起,做一個大幅度的轉變,一百八十度的轉變,開拓自己的命運,創造自己光明的前途。必須捨棄六道裡面一切享受,這個捨棄,在六道裡面,順境不起貪心,把貪心捨掉,逆境裡面不起瞋恚心,是捨這個,不是把事情都捨掉不幹,那你就錯了。依舊很認真的受持讀誦,為人演說。昨天晚上,我們看看李木源居士,幫助一個苦難的同修,苦口婆心,那麼長的時間勸導他,幫助他覺悟,幫助他回頭。事一定要認真努力去做,為眾生做,為正法久住世間而做,絕不懈怠,作而無作;無作就是絕不起分別執著,絕不起貪瞋痴慢,佛祖教我們放下,是放下這些。

  無論在什麼境緣當中,境是指物質環境,緣是講人事環境,順境裡面有一念貪心起來了,立刻要覺悟。貪心起來是什麼?餓鬼道。隨順這個貪心,你就去作餓鬼了,你在這裡種餓鬼的因,你將來就得到餓鬼道去受報。逆緣逆境,如果起一念瞋恚心,起一念嫉妒心,麻煩!這一念就是造地獄的業報,那一念瞋恚、一念嫉妒是地獄的業因,你想多可怕!想到三途真的是毛骨悚然。我們在講席裡常常提醒同學們,這種境界現前的時候,趕緊把佛號提起,一念阿彌陀佛,把這個妄念打掉,這叫念佛,這叫念佛真的有功夫。功夫得力,就是你妄念伏住。在我們初學的階段,說老實話,我們一生都是初學。初學的階段,不僅僅起心動念我們就要真做功夫,而且要遠離塵境,盡可能的避免、盡可能的少接觸,我們才能保持功夫成片。你功夫為什麼不能成片?這些境界你不肯遠離,遠離才能達到功夫成片。因為它常常引起我們的煩惱,這就是外面你著相,內裡頭就動心,這是凡夫生活的狀況。

  真正是聖者,定慧有了功夫,定慧有力了,三十七道品裡面講的五根、五力。五根還不行,五根有的時候還是要遠離塵境,除非不得已,一定要接觸,非不得已,不是一定要接觸,遠離的好,避免外緣引起煩惱,到五根有力的時候那就行了。五力裡面,定可以不動心,接觸外面的境緣也不動心;慧有力量,對一切境緣,性相、理事、因果都清清楚楚,了了分明,他不會被境緣誘惑,這才行。四攝法裡面「同事」那一條,一定要到五力才可以同事,五根還不能同事,同事有危險,到五力沒有問題了。諸位想想,我們自己今天是什麼樣的程度,我們應該要怎樣去學習?不必問別人,自己很冷靜的去思惟、去反省。可是五根、五力的基礎是什麼?基礎是前面三個科目: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這是基礎教育。我們今天不但沒有力,信進念定慧沒有力,根都沒有。根從哪裡生?根從前面三科生的。所以你看看,連《彌陀經》上都講,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修什麼?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到西方極樂世界還要修這些。前面三科沒提;換句話說,前面三科是在我們娑婆世界修的,我們有這三科的基礎才能往生。你有這三科的基礎,你就是善人,在經上常講的「善男子、善女人」。如果不是善男子、善女人,念佛好,跟阿彌陀佛結個善緣,這一生能不能得生?不能。為什麼?你不是善男子、善女人。我們是善男子、善女人,生到極樂世界,到達那個地方得佛本願威神加持,把你這個善向上提升。那個世界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我們的心行不善怎麼行?這跟諸位說老實話。

  妙寶幢冠天王,他成就的法門,就是在眾生種種欲解裡面起行解。清涼大師註解裡面講,「隨樂斷疑,令起正行」。菩薩勤於教誨,隨順世間種種樂欲裡頭,幫助他覺悟,勸導他回頭,讓他起在佛門裡面的行解,聖賢教誨當中的行解,把世俗的行解轉變成聖賢的行解。怎麼知道他勤於弘法利生?文裡有一個「隨」,隨諸眾生。教導別人,決定成就自己,用這個法門成就的人很多很多。世出世間都說教學相長,我們這個經每講一遍,講經勸別人,每講一遍就勸自己一遍,勸自己這一遍比勸別人,我們講印象,那印象比聽經的人深刻太多了。所以講經的功德利益不可思議,這個功德利益不是對他的,是對自己的。我們習氣煩惱雖然重,重不怕,也不必在意,只要你勤學,只要你講經不間斷,天天在勸自己,天天在提醒自己。時間短暫,雖然這麼做,自己還是不容易回頭,不容易覺悟,原因在哪裡?無始劫以來的習氣太深,煩惱太重。可是有個十年、八年,我們在古德傳記裡面看到,有二十年、三十年,這麼長時間薰習,他一旦覺悟了,一旦真正明白了,他那個覺悟、明白是功夫的累積,如果不是勤學,一生開不了悟。一生不能開悟,一生依舊造業的人,我們也看到很多;八十、九十都不能回頭,還是那麼堅固的執著,五欲六塵、名聞利養依舊放不下,我們見過。為什麼原因?佛法薰習的時間太少了。我們自己確確實實是業障深重之人,不是經上講的伶俐漢。

  我自己在佛法裡薰習,也是三、四十年才覺悟、才明白,才真正懂得,真正回頭。這個境界,諸位如果常常聽我講經,你能夠體會得到。早年我所講的經,還有一部分錄音帶保留到,那個時候沒有錄相,諸位去聽聽,這兩年所講的經諸位也聽聽,做個比較,你就曉得。這是我的經驗、我的經歷,就是長時期的薰修,不知不覺習氣少了,煩惱輕了,智慧增長,對於一切人事物看法清楚明白了。我看諸位同修跟我都差不多,也有很深的煩惱習氣,我走過來了,這個方法有效果,我相信對你們也有效果。經不可不讀,不可不熟讀,經裡面極重要的教誨不能不幹。

  我們節錄的,《無量壽經》上節錄六十二句;《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世尊這部經是專門對我們現代出家人講的。現代出家人所作所為,經上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釋迦牟尼佛的大預言,我們今天所犯的毛病,他統統說出來了。他的預言有好處,每個錯誤他老人家都提供對治的方法。我們在這部經裡面節錄了四十四句,這是少到不能再少,依教奉行就是修養自己的德行。總共一百零六句,我們要把它做到,能做幾條就做幾條,要天天增加,月月增加,年年增加,最好把這一百零六條統統都做到,我們念佛求生淨土這就決定有把握。這個時候心開意解,多少得幾分自在,心地清淨,對這個世間沒有留戀、沒有染著,佛法講得輕安,身心安穩,全心全力幫助這些苦難眾生。令起行,著重在行,唯有真正的行,真正去做、真正去幹才有成就,成就就是解脫。再看第四位天王:

  【勇猛慧天王。得普攝為一切眾生所說義解脫門。】

  這些天王都說法利生,清涼大師在註子裡面說,「一言普攝諸義,遍於時處,為物而說」,物就是一切眾生。勇猛慧天王也是大權示現,我常常給諸位同修說,華嚴會上都是法身大士,他們是不是真正法身大士?不是的,他們示現法身大士,實際上都是諸佛如來,都是圓滿的至聖,不是小聖,也不是我們講的大聖,是至聖。所以他們跟如來果地上一樣,「如來一音而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四無礙辯才統統都具足,圓滿的具足。一句、一個字普攝無量義,你要問為什麼?任何一句一字,諸位想想,它是不是稱性?是不是從法性裡流出來的?法性無量無邊,從法性流出的一切法,任何一法都是無量無邊,理無量無邊,義無量無邊。我們再問一下,佛說的一切經字字句句無量義,世間的文字、其他宗教的經典,我們又如何看待?給諸位說,世間所有一切的言語文字,有沒有離開自性?沒有,世間言語文字,字字句句也是無量義。

  《華嚴》說得很好,正報裡面小則說毛端、毛孔,依報裡面講到微塵,這個意思就是今天科學家講的量子力學。一毛孔、一微塵也是無量無邊,為什麼?稱性。任何一法都沒有離開自性,都是一念自性所現之物,能現的性體無量無邊,所現的現相也是無量無邊。這裡面差別在哪裡?差別是迷悟。所以佛家才說「圓人說法,無法不圓」。圓是什麼?圓覺之人,圓滿覺悟的人,無論講什麼法都是圓融,都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所以能普攝一切眾生。這一切眾生,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多元,不同的族類,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任何一字、任何一句都能普攝。

  所以形式上無需要改變,我們以宗教來說,他信佛教、他信基督教、他信天主教、他信伊斯蘭教,這是形式,沒有障礙;個個就在自己宗教信仰裡面開悟,恍然大悟,明心見性。明心見性是同,形式上是異,異不礙同、同不礙異,同異是一不是二。所以族類無需要改變,信仰無需要改變,文化也不需要統一,多采多姿,個個都明心見性,個個都作佛、作菩薩。諸位細細去想想,這就是現代人所講的多元文化,文化本來就是多元的,多元是一個自性的共同體,我們隨俗說,一個生命共同體。我們自己認識了,也要幫助一切不同族群的眾生,認知異中的共同體,那問題解決了。無論是哪一個族群,無論是信仰哪一種宗教,大慈悲心都能夠生起來,清淨平等覺現前了。

  雖然清淨平等覺現前,大慈悲心現前,族群的形象決定沒破壞,這就是佛家講「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相」。我們在這個經裡面,世尊為我們示現這個形象非常清楚,每一位天王,到後面每一位天神,都是代表一個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信仰,但是他們個個都見性,個個都證得究竟圓滿的解脫門,個個都見到法法與自性的關係,真正明白性相是一不是二。性融在相中,相融在性中,像水乳交融,性相是一不是二。能現跟所現是一,也分不出二。世尊為了解說方便起見,說個能、說個所,所以我們不可以執著,一執著能所就對立,那就錯了,你立刻就迷了。能在所邊,所在能邊,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細細體會這句話裡面的意思。

  所以天王才有能力為一切眾生說法,這個我們要學。特別是在這個時代,我們如果遇到一個基督教徒,你勸他捨棄基督教學佛,這錯了,你不懂得普攝。他是基督教徒,就在基督教,就在他們經典裡面幫助他明心見性,這才叫「普攝為一切眾生所說義」。你所說的,展開他們的經典,跟《大方廣佛華嚴經》絕對沒有兩樣。所以圓人看一切法是一樣的,決定沒有兩樣。只要你離開妄想分別執著,法法都見自性,所謂是「法外無心,心外無法」,這是給你講原理。你懂得這個原理,任何一法都能見性,不一定是佛法,能見性的全是佛法。所以祖師問學生,哪一法不是佛法?法法皆是。世出世間一切法都是佛法,什麼叫佛法?明心見性之法,就叫做佛法,覺悟了才行。迷了的時候,要問你哪一法是佛法?大方廣也不是佛法。為什麼?你讀這部經見不了性。為什麼見不了性?分別、執著。所以諸位就明暸,真正離開分別執著,法法皆是佛法;如果還有分別執著,大方廣都不是佛法。不是佛法是迷,佛法是覺,覺就是佛法,迷就不是佛法,這是真理。佛是個好老師,是真善知識,我們對他尊敬佩服,跟他學習,道理就在此。他歡喜、樂意為人說法,幫助別人破迷開悟,從這裡面證果的,解脫就是修行證果。再看下面一位:

  【妙音句天王。得憶念如來廣大慈增進自所行解脫門。】

  這位天王,他給我們做榜樣,真正向佛菩薩學習。佛菩薩的德能無量無邊,我們要記住,無量無邊的德能,一樁事情裡就顯露無遺,圓滿的包括了。哪一樁事情?任何一樁事情。佛法裡面講一,絕對不是獨一,絕對不是專一,而是講任一,任何一法,任何一門。他此地舉出一個慈悲,性德裡面無量無邊的德能都在慈悲裡頭。我曾經有一次,這是前期同學,不是在此地,還在居士林,那時候還沒有這個道場。在居士林二樓跟諸位講過,我跟大家講我寫的這二十個字: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我跟諸位解釋,任何一句裡面圓滿含攝其他九句,如果裡面少了一句,你這一句就不圓滿。譬如真誠,如果裡頭少了一個念佛,你的真誠就不圓滿。說到慈悲,如果慈悲裡頭少了念佛,你的慈悲就不圓滿。每一句裡頭都是圓滿含攝其他的九句,換句話說,十句是一個整體,任何一句裡面都圓滿的十句。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一是多之一,多是一之多,這叫圓覺。有這種見解,有這種思惟,就是佛法裡面講的圓人,我們說得明白一點,圓教根性的人。圓教根性的人比較容易覺悟,為什麼?他的分別執著比較輕,容易覺悟。

  這位天王是『憶念如來廣大慈』。這一句就是念佛,憶念,他修的就是念佛法門,他學的就是這個法門。他學的是什麼?『增進自所行』。專學慈悲這一門,一門深入。可是諸位要曉得,一門遍攝一切門,一切門都在這一門之中,他一門深入,修慈悲。佛家常講,「慈悲為本,方便為門」,他從這個地方契入。這個意思就是說,一定要把自己的心量拓開,一切眾生沒有不愛自己的,沒有不關懷自己的,把愛自己的心、關懷自己的心,擴大到愛一切眾生、關懷一切眾生,這是學佛,這就是大慈大愛。佛是圓滿做到了,不是口頭說說,做到了,確實是這個樣子。菩薩學他,也做到了,「增進自所行」,這個行是慈悲行,法法都是慈悲。我們舉個簡單的例子,真誠心是慈悲,不真誠就不慈悲;清淨心是慈悲,不清淨就不慈悲;看破是慈悲,看不破就不慈悲;放下是慈悲,放不下就不慈悲。我們簡單舉這個例子,諸位細細去思惟,然後才知道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沒有一樣不跟慈悲相應。我們今天努力在修學是慈悲,認真在講台上講經是慈悲,幫助一切眾生解決疑難是慈悲,哪一樣不是慈悲?豈不是慈悲涵蓋一切法嗎?

  「增進」,增是增長,進是進步,自己所修學的,他從這個地方修行證果了。我們看看這麼多的善友菩薩們,每一個人所修學的法門都不同。『解脫門』,解脫相同,他們修學的方法手段不一樣,個個都解脫。「解脫」兩個字怎麼講?就是我們今天講的解除、解放。解除什麼?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解除的是執著、分別、妄想;妄想就是無明,分別就是塵沙,執著就是見思,把這個解開了,解除了。脫是什麼?脫離六道,脫離十法界,脫離一真法界裡面四十一個位次。所以圓滿的解脫就是究竟的佛果,無上菩提。門是門徑、是方法,他用這個方法達到,達到無上菩提,證得無上正等正覺,他用這個方法。所以在《華嚴經》上看到,法門平等,無有高下,哪個方法都一樣。

  佛法高明,令人敬佩,佛沒有說只有佛說的話是正確的。佛說「經」有五種人講,不是他一個人講,只要與自性相應的佛都承認,那都是佛經,跟佛講的沒有兩樣。所以佛不專制,佛不是霸道,佛用今天的話來講,真的是民主自由開放,只要你講的稱性,與性德相應,那就是佛,那就是菩薩,你所現的現相,那個不管你。所以我們在五十三參裡面看到,勝熱婆羅門、遍行外道,他們所說的都是佛法,都是正法。現在人可麻煩了,分別執著不知道有多重,我們聽別人跟我講,許許多多人還在反對《無量壽經》的會集本,認為什麼?那是居士會的。出家人會的就是佛法,居士會的就不是佛法,哪有這種道理?今天在此地我們看到的天神,我們在此地還沒有看到他是居士,後面講的雜神、鬼神,比他們的身分更低了,人家個個都證解脫門。這個解脫我剛才講過,無上正等正覺,圓教的佛果。

  所以反對夏老居士會集的《無量壽經》,我肯定他這一生還搞六道輪迴,他出不了三界。原因是什麼?心不清淨、心不平等,清淨平等覺才能成就。我們在這部經上看到一個大前提、大原則、總綱領,那就是無論修學哪個法門,要把妄想分別執著拋掉,那就叫佛法。所以他是個基督徒,他依照他那個方法去修學,如果捨棄妄想分別執著,他是佛菩薩,他就是學佛,學佛是學覺悟。妄想分別執著是不覺,捨棄不覺那你就大覺了,這才是真正「法門平等,無有高下」。這個法門,不是佛家講的法門,包括世間所有一切法,無論哪一法,離開妄想分別執著的都是佛法,都能證得無上菩提。妙音句天王在此地為我們示現,提醒我們一門深入,門門解脫。第六位:

  【妙光幢天王。得示現大悲門摧滅一切憍慢幢解脫門。】

  這位善友跟前面這位很類似。妙音句天王是從慈悲入門的,專修如來的大慈成就;妙光幢天王也是一門深入,他修的是大悲。慈跟悲都是愛心,慈是與樂的愛心,悲是拔苦的愛心,差別在此地,同一個愛心;一個是給你真實的快樂,一個是幫助你離開苦難。樂,有真樂、有假樂,就像雲谷禪師對了凡居士開示意思一樣,說樂有真有假、有偏有圓、有大有小,種種不同。他在享受的時候要跟他解釋,就在樂上跟他講,讓他在這裡面覺悟。從小樂裡面提升到大樂,從不究竟的樂能夠進化到究竟之樂。我們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小樂是個人之樂、家庭之樂、小團體之樂;大樂是社會之樂、國家之樂、眾生之樂,是大樂。為什麼不能叫天下人得樂?激發他的大願心。我能夠捨棄自己的小樂,勤奮一點,辛勞一點,為社會、為國家、為一切眾生造大樂,這個有意義,能令一切眾生得樂,那自己多歡喜,自己多快樂。所以佛菩薩善於造福,他自己不享福,令一切眾生享受,這個樂。

  昨天中午,我們這邊的賴居士來看我,他告訴我他在紐西蘭找到一塊地,他很想把它買下來做彌陀村,現成的;是英國人在那裡建了一座校舍,準備辦大學沒辦成功,現在連地、房子統統要賣。這個地多大?一千個英畝。一英畝是中國六畝還多一點,合中國是六千多畝,校舍好像有七、八十棟房子,可以住一千人,收學生的話可以招一千名學生,現在空在那裡,我們整個買下來,現成的彌陀村,他來跟我商量。我問他多少錢?才美金四百萬,便宜!我們這一棟大樓,我們當時買的時候是美金七百五十萬,新加坡的錢一千萬。我們這個大樓的一半,到那個地方去買那麼大的地,買八十多棟房子。

  昨天他來跟我商量,誰去住?他很想把我們的佛學院整個搬過去,我們佛學院搬過去,一個人住一棟還有多、還有空。把圖拿給我看,還帶個錄相帶放給我看,實在是好。因為它是學校,所以有運動場、有足球場,我看到好幾個球場,有游泳池;還有個小型飛機場,那個私人用的飛機,一個小型飛機場,往來其他的城市,他們用小飛機。他要我考慮,我怎麼考慮法?誰去?他很樂意把它買下來,捐獻給我們做彌陀村、做佛學院。那個地方是我們現在地球上最後的一片淨土,完全沒有污染,比澳洲還好。我都很喜歡澳洲,他跟我說了多少次:法師,你到那裡去看一看,你就不喜歡澳洲了。所以我們打算十一月、十二月間去一趟,到那邊去看看。

  我在澳洲有個小道場,他去看過,他非常歡喜,他發心幫助我、成就我,幫助大家。他在澳洲也買了一塊地,買在布里斯本,他知道我歡喜布里斯本那個地方,氣候好,那個地方的氣候,大概跟福建的氣候差不多,冬天不太冷,夏天也不會太熱,緯度差不多,我們台灣、福建是北緯,它在南緯,氣候非常好。他看我那個道場很小,我那個道場合中國的畝來算,大概也有二十多畝,中國的土算法有二十多畝,他現在要買一塊地送給我,而且還要把它建好來給我,不要我操一點心。有一百五十個英畝,一百五十英畝,諸位想想乘六,你們從中國來的乘六,一英畝是六個中國畝,面積很大。他問我:法師,你將來打算這裡住多少人?我說:二十個人。能有二十個人,真正在那個地方修行。

  我跟他講,我們居住住茅蓬,讓他給我們做茅蓬的形式,一個人一個小房子,房子建方形的,四四方方,一個房間裡面有一個套房、洗手間,有一個儲藏室,你的衣服、什麼東西放在儲藏室裡,這個小房間乾乾淨淨,一塵不染,做木板的。澳洲木材多,木板好,冬暖夏涼。大家在一起活動,我們有個講堂,有個念佛堂,有個圖書室,活動中心,這是公共設施,做大茅蓬,我們居住的是小茅蓬。我們建道場別開生面,小茅蓬圍繞在大茅蓬的四周,每一個小茅蓬的距離,走路五分鐘到三分鐘,有這麼一個距離。你們如果喜歡到那邊去清修,是很理想的一個好地方,距離布里斯本都市,開車一個半小時,在山上。那個地方風景也非常之好,將來有機會諸位可以去參觀一下,我們把那邊,下一次去錄相錄下來。所以緣成熟了,很多人都自動送來,還要蓋好了送給我們,不操一點心。你們的福報比我大,我當年求學受盡了辛苦,你們的福報大。但是一定要修大慈大悲,我們有這麼好的修學環境,成就自己的道業,廣利眾生。

  澳洲,我們現在大概有六個淨宗學會,到處去講演,可以巡迴去講經,學以致用。如何我們拿到澳洲的簽證,或者是我們將來用學生的方式,我們正式在那邊申請佛學研究所。因為如果佛教學校規模要大,研究所就無所謂,就不必要那麼大的地方。跟他們研究研究,你們怎樣能夠申請到那邊,拿到居留。所以同修們真正發心,我們要為整個世界一切苦難眾生修學,展開佛陀的教化,幫助大家斷惡修善,破迷開悟;要真正發這樣的心,我們才不辜負這些護法,這麼多人熱心來照顧我們。這個消息,我在此地告訴諸位,希望大家真正發大道心。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