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0一卷)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12-017-0101
請掀開經本第五十八面第一行:
【如來音聲無限礙。堪受化者靡不聞。而佛寂然恆不動。此樂智天之解脫。】
這是可愛樂大智天王對於世尊的讚歎。前面兩句讚歎世尊普往十方說法的功德,佛的『音聲無限礙』就是無障礙,沒有限制、沒有障礙。第二句是『堪受化者靡不聞』,這句是說與佛有緣,得度的因緣成熟你才能夠聞到。十方世界佛度眾生一定是機緣成熟,佛才能度他,機緣不成熟,佛也沒有法子度他,佛雖然有願,眾生機緣不成熟。什麼樣的機緣才算成熟?這裡面有三個條件:第一個是能信,第二個是能解,第三個是能依教奉行,如果具備這三個條件,這個人就是佛法裡常講的根熟眾生。根熟眾生,佛菩薩一定來幫助你,沒有不幫助的。佛家常講「佛氏門中,不捨一人」,這一個人是什麼人?一個根熟的人,佛菩薩不會捨棄你,無論在什麼環境裡面,佛菩薩一定化身來度你;除非你根性不成熟,那就沒有這個感應。其實我們根性不成熟的,佛也來,佛如果不來那佛就不慈悲,佛來幹什麼?佛來給你種善根,你這一生當中不能得度,這是一定道理。所以不能得度的人,幫助你種善根,已成熟者這一生當中決定得度。
得度也與我們根性有差別,小乘根性的人證小乘果位,這是他得度,證須陀洹果、證斯陀含果、證阿羅漢果,都叫得度。證的果位不一樣,這是與自己根性有關係,根性利的果位就高,根性劣的果位就低。由此可知,這三個基本條件非常重要:能信、能解、能行,你就決定得利益。在大乘法裡面,所得的利益差別就更大。但是在所有得度眾生當中,因緣最殊勝、最奇特,無過於念佛求生淨土,這是比什麼都殊勝。禪宗裡面所說的「上根利智」,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即使地位再高,能夠證得地上菩薩的果位;我們在佛門當中看到,龍樹菩薩是初地的果位,這是非常稀有,但是要跟西方極樂世界下下品往生的人比,還比不上,這是我們在經上要細細的去觀察、去體會。下下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也是阿惟越致菩薩,初住菩薩還到不了這個位次。阿惟越致菩薩,佛家常說是七地以上,龍樹才初地,七地以上的境界。如果論智德、斷德,下下品往生的人怎麼比也比不上初地菩薩,差太遠了,為什麼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會勝過他方初地菩薩?這是往生的人,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是這個緣故,決不是他自己有這個能力,自己智德、斷德那都不夠。下下品往生,諸位曉得,一品煩惱都沒有斷;換句話說,比小乘須陀洹都不如。須陀洹已經斷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我們下下品往生的人一品惑都沒斷;但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當阿惟越致菩薩,所以這個法門叫難信之法。難信能信,難解能解,不容易,太難了!可是這個法門容易行,難信易行,你只要肯真的依照這個法門修學,你這一生決定成就。所以在接受佛教化的這些人,能夠接受淨土法門,無比的稀有。
佛現身說法沒有障礙,哪個地方有感,佛立刻就有應。感應有四種:有顯感顯應,冥感冥應,顯感冥應,冥感顯應。絕大多數是冥感冥應,我們自己心有所感,自己還不知道,可是佛已經有應。佛之應,有的時候我們也不曉得,那是冥應,有的時候我們知道,那是顯應。也許同修有疑問,我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感從何來,佛怎麼會有應?確實我們自己真的不知道。這種感從哪裡來的?我們無量劫來的善根福德因緣,這個時候要成熟,可是這樁事情我們自己確實不知道,佛知道。這種感,用現在的話來說,也是震動,蘊藏在阿賴耶識裡面種子動了,動得非常微細,所以我們自己粗心大意,自己也不知道;可是佛知道,極其微細的念頭,念頭就是震動,佛知道。知道他就來現身,應當現什麼身他就現什麼身,應當說什麼法他就說什麼法。如果我們過去生中與阿彌陀佛結的有緣分,這個緣分在這一生當中應當成熟,那就是佛為我們說西方淨土,我們能接受、能相信、能發願、肯念佛,佛就現身為我們說這個法門,這是第一殊勝。如果我們過去生中跟西方極樂世界的緣很薄,與其他法門有緣分,佛就現身給你說其餘的法門。法門無量,眾生往昔所種的善根不相同,遇到佛都能得度,你都會聞法,都能夠得度。
第三句說『而佛寂然恆不動』,這就是佛菩薩現身教化眾生,跟我們凡夫身不一樣。凡夫身教化眾生動心,心隨境轉,這是凡夫;諸佛菩薩的心不動,心不動就能轉境界,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現前災難很多,大家都知道,而且災難愈來愈嚴重,要怎樣才能夠避免這個災難,不受這個災難?你能夠學到「寂然恆不動」,你就不受這個災難,即使災難來了,你也不受。由此可知,可愛樂天王修的法門,在現代是我們迫切需要的,我們今天確實就是做這樁事情,將佛法普遍的介紹給這個世間有緣的眾生;我們說有緣也要跟《華嚴》相應,《華嚴》機緣說了十種。根熟的眾生,我們把這個法門介紹給他,他這一生決定往生,他就具足信願行這三個條件,決定得生。
往生,我們也常常提到,最好能夠不依靠別人幫忙,為什麼?自己往生的時候,能不能遇到善友來助念、來幫忙,是一個未知數,你怎麼知道臨終的時候一定有人,萬一沒有人怎麼辦?所以我們先要做個準備,有充分萬全的準備,我們往生就真有把握。萬一臨終沒人助念、沒人幫忙,這個時候怎麼辦?看你的福報,你的善根福德。如果你有大善根大福德,你往生的時候不生病,預知時至,那你就很自在。我們看到有許多站著走的、坐著走的,不需要人幫忙。尤其是在外國,我過去在美國舊金山講經,舊金山有一位甘老居士,今年也八十多歲,很受大眾的敬仰,早年也是在台中跟隨李炳南老居士;她告訴我她有一個親戚在美國,也是一位老太太。在外國許多女兒都把母親接到美國去,接去幹什麼?看家、煮飯、洗衣服、帶小孩。美國要想用個傭人用不起,美國的工資是論小時,不是跟你論多少天,一個小時多少錢,論小時。所以中國人聰明,都把媽媽接去,爸爸不要。
這個老太太在美國住了幾年,要知道美國的生活相當寂寞,言語不通,又不會開車。難得的她是念佛人,所以她能住得住,環境對她來講很好,每天白天兒子媳婦統統上班,女兒都上班,小孩們都上學,一個人在家裡看家,環境清淨,念佛是最好的時候,沒有任何人干擾,所以她天天念佛。她的功夫真的念成功,往生的那一天,她也沒告訴家人。因為每天早晨她起來得很早,準備早點給女兒、女婿、外孫上班上學。這一天早晨家裡人統統起來,看到老太太好像還沒起來,沒有人準備早餐,女兒、女婿開她的房門,通常在外國老人的房門沒有鎖,房門一打開看到老太太盤腿坐在那個地方,穿著海青,整整齊齊,手上拿著念珠,叫她也不答應,再近前一看死了,不曉得什麼時候走的。這個老太太有本事,預先不能告訴家裡,告訴家裡人這還得了,你要死了那還得了,一吵她就去不了;她很聰明不說,一句話不說,她走了,也不知道什麼時候走的。可是最難得的是她有遺囑,早就寫好了,遺囑擺在她面前。不但有遺囑,女兒、女婿、外孫每一個人的孝服,她都做好,都擺在床面前。這大概是預知時至,她在平時把她的後事早都準備料理妥當,一份一份都安排得好好的,她走得這麼瀟灑,走得這麼自在。這是個聰明人,在國外那個環境裡,沒有人助念,只有打閒岔,決定沒有幫忙,所以這是很高明的方式。即使我們在新加坡,我們的緣無比的殊勝,我們也要有這種準備。她為什麼能做得到?沒有別的原因,放得下而已,我們今天最大的麻煩是放不下。給諸位說,世緣要放下,佛法也要放下。念佛人除阿彌陀佛之外,一切都不攀緣,世出世間事稍許有一點牽掛就去不了,這一定要記住。在日常生活當中,斷一切惡,修一切善,你才有福。自在往生的人福報第一大,一生當中積功累德,斷惡修善,福報就在臨終這一刻來享受,平常不享福,臨終的時候享這個福。我們一般人稍稍修一點福,趕快就把它享掉,不但享掉還透支。你在臨命終時有病苦,病苦是你福不夠,所以要想臨終走的有把握,你一定要斷惡修善,要積功累德,準備後事。人家做得到,我們也能做得到,尤其是在現代這個時代,要加緊、要努力。
昨天東北崔居士給我打個電話,告訴我那邊賑災的情形,我們送了十萬套棉衣,大致上都分發到了。他親自到災區去看,看他派的這些人是不是真的送到。送棉衣,而且每一家送一袋麵粉,每一個人還送一百塊錢人民幣,災區的人都念佛,他說他要度十萬人念佛,災區生活很苦。他自己走了好幾個縣,自己也累病了,他說打針吊點滴。我說:你實在是太辛苦了。他說:我在災區住小旅館,住一晚上人民幣十塊錢。你想想崔居士他這種精神,他能夠真正做到生活跟災區平民一樣,所以令人敬佩,這個人有大福德。他在北方非常富有,生活跟普通工人一樣,他所賺的錢都布施,都做好事,自己生活非常節省。上一次到這邊來,你們大家見過。他今天告訴我賑災的狀況,我安慰他,他把這些功德都推到新加坡來,難得,實在是太難得了,這樣的人在一個世紀裡頭難得找到一個,真幹!這是很值得我們反省,值得我們檢點。我們天天在說,人家做到了,做得那麼徹底,做得那麼乾淨俐落,佛菩薩都尊敬。這些都是示現榜樣給我們看,我們應當在這些地方學習。
「寂然不動」就是不著相,《般若經》上講的「三輪體空」。為一切眾生表演、示現、說法,不著相、不動心,可愛樂天王從這個法門裡面契入法界。『解脫』就是脫離十法界,「解」是解開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脫」離六道,脫離十法界,這就是證果。他證得清淨法身,他證得一真法界,是這個方法修得的。這個方法非常適合於我們學經教將來弘法利生的同修們。再看下面一位:
【寂靜解脫天人主。十方無處不現前。光明照耀滿世間。此無礙法嚴幢見。】
『無礙法』是指前面所說,『嚴幢』是普音莊嚴幢天王簡稱,只用兩個字。第一句就是講契入法界,『天人主』就是天人師,跟天人師是一個意思,所以這個名字就是諸佛如來的通稱,天人主。『寂靜解脫』就是說他用寂靜的方法得到解脫,清涼大師在小註子裡面講「入寂靜境」,寂靜的境界,這個說法也好。我們用寂靜是修行的方法,解脫是他得到的果報,不修寂靜行就不能證無上果。怎麼知道是無上果?因為下面有「天人主」,就是天人師,這就成佛,成佛一定要修寂靜法。寂靜法怎麼修?它的原則就是叫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我們通常講一切時、一切處,對人對事對物,真正能做到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是寂靜行。眼看得清楚,耳聽得清楚,不是說六根沒得作用,六根一樣作用,活活潑潑,所謂「六根門頭,放光動地」,它怎麼不起作用?六根起作用,給諸位說,叫成所作智。你不分別、不執著,不分別是妙觀察智,不執著是轉末那識為平等性智,不起心、不動念是大圓鏡智,相宗講轉八識成四智。這是諸佛菩薩的境界,寂靜解脫境界。
我們知道這個原理原則,你要想真修,就在日常生活當中去鍛鍊,鍊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又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果你真的做到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外頭一無所知,那跟死人有什麼兩樣?那你就死了,你沒有證果。所以他是活的。這樁事情道理我們懂得,真正去做可難了,我想不動念是偏偏動念,想不分別是偏偏有分別,煩惱習氣太重,壓都壓不住。淨宗的方法妙,這個時候用什麼方法?一句佛號,一句阿彌陀佛把你妄想分別執著、起心動念統統換過來,這個方法多妙!禪宗用參究的方法,用觀心的方法,總不如念佛的方法好,念佛的方法方便,所以世尊在《大集經》裡面跟我們說,念佛是「無上深妙禪」。我們細細想想,世尊這句話的意思,他老人家說真話,決定不是妄語。我們念佛是修無上深妙禪,可是你要真修才行,口念彌陀心裡還打妄想,那就不行,那就不是禪。也是纏,什麼纏?纏繞的纏,音同字不同,意思也不同,你被妄想習氣纏繞住,你沒有辦法解脫。所以你要懂得修寂靜法,一句阿彌陀佛也是修寂靜的妙法。
諸佛如來因寂靜而證無上道,證得無上正等菩提,所以他起作用的時候,『十方無處不現前』,盡虛空遍法界他能現身,他能現無量無邊身,無處不現前。『光明照耀滿世間』,這一句就是我們常講「佛光普照」,光明是什麼?是佛的現身、表演、說法,皆是光明。佛現身是智慧,佛在日常生活當中所表演的也是智慧,佛為我們說一切法都是智慧,所以諸佛如來無論現什麼身分,都住在圓滿不思議光明智慧之中。我們一般講諸佛菩薩過的是高度智慧的生活,就是這一句「光明照耀滿世間」;滿是遍滿,盡虛空遍法界。佛、菩薩如是,我們怎麼樣?給諸位說,我們「光明照耀」四個字沒有,不見了,「滿世間」有;諸佛菩薩是光明照耀滿世間,我們什麼滿世間?妄想邪見滿世間。我們打個妄想,動一個邪知邪見,也是遍滿世間。為什麼?同一個心性,同一個自性,自性遍滿世間。所以你自性善,善滿世間;自性惡,惡滿世間。這個道理要懂,事實真相要知道,起一個惡念,要曉得這個惡念遍滿世間,誰不知道?
《無量壽經》上說得好,生到極樂世界的人,每一個人六根的能力,前面說過,都像阿惟越致菩薩一樣,阿惟越致是七地以上、八地,跟如來果地上很接近;這種道力、神通、德能是阿彌陀佛本願加持,並不是他自己的。今天早晨我們早餐跟同學們談話,這幾天美國達拉斯佛教會要求,每天這半個小時給他們講開示,他們正在打佛七。我們早晨的時間是他們的晚上,他們聚集在一堂,在大電視面前跟我交談。今天我們的路線接通了,我們也看到他們的現場,許多人坐在那個地方。這是科技幫助了我們,以後其他許許多多地區淨宗學會的同修們,我們可能都用這個方式,每天見面,有問題當面提出來,當時就解答。今天聽眾裡有一位提了一個疑問,他說《觀無量壽佛經》上面說,下品下生的人,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要十二劫才花開見佛,他對於這一段經文有疑惑;《無量壽經》說,生到西方世界皆是阿惟越致菩薩,那個經上卻要十二劫才花開見佛,這個經兩種講法怎麼能合得起來?
我告訴他,十二劫花開見佛是從自分上說,不論加持。就是說你如果得不到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你下下品往生極樂世界,要修到花開見佛,花開見佛是什麼地位?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也就是說完全脫離十法界,見思煩惱斷、塵沙煩惱斷,無明破一品,見一分法身,這是西方世界的實報莊嚴土,這是你自己在極樂世界修行要十二劫。佛說明這個意思,就是顯示極樂世界的殊勝,為什麼?在他方世界修行那個時間可長,真的要修無量劫。就以《華嚴經》來說,不知道修了多少劫,你才能夠脫離六道三界,脫離十法界,證得圓教初住菩薩的果位,初住是發心住。從初住菩薩,非常非常難得,初住就是別教的初地,天台家分四教:藏通別圓,圓初住就是別教的初地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如果要證得阿惟越致,阿惟越致是七地以上,你看看,從初住修滿三十個位次,十住、十行、十迴向修滿,一個阿僧祇劫。從初地到七地又是一個阿僧祇劫,兩個阿僧祇劫修圓滿,才是阿惟越致菩薩。可是在西方極樂世界,時間大大的縮短,你十二劫就成功,在其他世界要兩個阿僧祇劫,你現在十二劫就成功,這是西方世界殊勝之處,這是不論佛加持。論佛加持,生到那個地方就是,一品煩惱沒有斷,也是阿惟越致菩薩;換句話說,也是七地、八地菩薩那樣的神通道力、聰明智慧,那是佛加持的。所以你一定要懂得,到西方極樂世界決定得阿彌陀佛本願加持。
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無論是哪一道,無論示現什麼樣的身分,無不是光明照耀滿世間,令眾生見到就生歡喜心,生仰慕之心,生起效法之心,那就是光明照耀。我們在此地,你們諸位見到李木源居士,會不會生起仰慕心?是不是生心想跟他學習?他是菩薩心,菩薩行。我們在新加坡,很多餐廳沒有遇過他,他自己吃飯,請人吃飯到哪裡?那個小攤子上,兩、三塊錢。這是我們的榜樣,是我們的典型。他的衣著,生活起居,跟一般貧苦大眾沒有兩樣。我們出家人穿的袈裟,金色袈裟,我還看到袈裟裡都繡佛像,把佛穿在身上,佛就會保佑你,哪有這種道理?袈裟繡花紋都錯誤,繡佛像那還得了!錯到哪裡去。衣著樣樣都講究,富貴到了極處,這個世間人作人王,他作法王。那個福都享盡了,所以走的時候一點瑞相都沒有,為什麼?福報享盡了。在家居士修行,臨終時候的瑞相,我們看到太多太多了。何以他有瑞相?他的福報沒有享,累積在那個地方,臨命終時享福。我們要懂得,要時時刻刻警惕,不可以貪圖五欲六塵的享受,不可以在生活當中造作罪業。
這個地方人民富裕,社會安定,所以我們在此地四事供養得來的太容易了。昨天寂度老法師回去,我送他到機場,我問他五台山生活狀況,清苦到極處,他們那邊生活狀況跟我們比,我們是天堂,我們在天堂裡造一切罪業,他們在困苦裡面修積功德。他說五台山冬天非常好,冬天溫度是零下三十幾度,三、四十度,沒有人去,清淨,好念佛、好修行,沒人打攪,他勸我去。我們在這個地方天天湊熱鬧,每個星期都有外地來的一些客人,他們從外地來,我總得要去見見他們,跟大家見見面,這就是免不了一些應酬。我們修行只有一個方法,在鬧中修寂靜,你要不在熱鬧當中修寂靜,自己必定墮落,很可怕!所以時時刻刻要提高警覺,稍微一不小心就墮落了。在山野裡人跡不到修行,外面緣斷了,造惡機會少,墮落機會也少,容易成就;紅塵裡面修行非常困難。這些所讚歎的全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也是我們要認真學習之處。「此無礙法」,無礙法就是清涼大師所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嚴幢天王見到,見到就是證得。他得的法門是「入佛寂靜境界普現光明解脫門」,讚歎他從這個法門契入的。我們再看末後這一首:
【佛於無邊大劫海。為眾生故求菩提。種種神通化一切。名稱光天悟斯法。】
如來『於無邊』,邊是講空間,『大劫』是講時間,我們現在所謂是無盡的時空,『海』是比喻深廣。這一句是世尊活動的範圍,他的範圍太大了,我們常講盡虛空遍法界是諸佛如來生活的範圍。我們今天生活範圍很小,居士林跟淨宗學會就這麼大的範圍,很少到街上去逛一下;街上看看,也不過坐車從窗口往外面看看,我們的活動範圍很小。這兩個小地方往返路線,往往開車都是循著一定的路線,每天都走這條路,你就曉得我們生活範圍這個圈子多小。諸佛如來他的生活範圍多麼廣大,大到我們沒有法子想像,無法想像。
下面這一句是雙關語,『為眾生故求菩提』,「求菩提」是無上正等正覺。這是說明,他成佛,修行證果成佛,為的是什麼?為求無上菩提。這是做給我們看,我們學佛學的是什麼?就學的是這樁事情。佛經裡面梵語音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一切菩薩就求這個,得到就成佛;沒有得到的時候叫菩薩,得到就叫如來,就成佛。所以我們學佛不是學別的東西,不是求人天福報,是求無上菩提,無上菩提也就是圓滿的智慧。諸位要知道,智慧絕不是煩惱,智慧絕不是無明。我們今天求的是什麼?有沒有把我們修學的目標搞清楚,方向搞清楚?這一點關係很大,絕對不是兒戲。學佛的人多,成就的人少,原因到底在哪裡?就是沒有把方向目標搞正確。如果你真的是求智慧,你自然就離開一切煩惱,如果在生活當中,時時刻刻煩惱還起現行,你跟菩提是背道而馳。心裡面想求菩提,想成佛道,可是走的路子恰恰相反,走的路子是三惡道。你在走的時候沒有覺察,入了三惡道門才知道錯,那個時候回頭來不及了。想想我們今天走的路是不是這樣?想的這是菩提道,實際上走的是三惡道。念念沒有離開是非人我,念念沒有忘掉貪瞋痴慢,起心動念都落在這些地方,你走的是三惡道。
說實在話,走人天兩道的都不多。人道是十善五戒。儒家講仁,仁是什麼意思?推己及人,想到自己立刻就想到別人,這是仁。天的德行比人就更高,不但要修十善還要修慈悲喜捨,才能生天。這些話說起來是不好聽,可是不能不說,不能不警惕,早晚課的時候多想想。早課,我說多少遍,早課是提醒自己,這一天生活行為要與佛的教誨相應,不要違背,這是做早課的意思。晚課是反省,我今天起心動念有沒有違背佛的教誨;佛教給我們做的,我們做了沒有?教給我們不可以做的,我有沒有犯?晚課是懺悔。所以我在《淨宗朝暮課誦》,我把它變了一點,古時候用的課誦本,我們現在很不容易得利益。我將念誦經文這一部分,早課採取《無量壽經》的四十八願,用意是什麼?提醒自己,我今天要跟阿彌陀佛同心同願,向阿彌陀佛學習。晚課我們選《無量壽經》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這一大段的經文說些什麼?持戒念佛。這一大段經文裡所說的五戒十善,說得很詳細,哪些應當做,哪些不應當做。晚課念這一段經文檢點自己的心行,我們今天從早到晚,我們起心動念動的什麼念頭,我們言語造作要跟經文對比一下,看看今天到底做了多少?能夠做到很好,明天要保持;沒有做到要改進,改進就是懺悔。這樣才是真正在做早晚課,這個早晚課真的有功德。
你要曉得,你自己肯認真去做,你就是度化眾生。為什麼?讓別人看到你的早晚課是這樣做法,我早晚課是有口無心,是把佛經念給菩薩聽聽,交差就了事,你教我念的我今天都念好了,像小孩對父母、對老師,今天功課做好,有口無心,那個不起作用。真正古德教給我們,隨著經文在自己心行上真正起了變化,這叫真修行。古時候的術語叫「隨文入觀」,你在念誦的時候,隨著經文契入境界;觀是觀照,用現在的話,就是把你的觀念轉變過來,《法華經》講「入佛知見」。隨文入觀就是入佛知見,把我們自己所有一切錯誤統統修正,這叫修行。你自行就化他,就影響你周邊的人,影響一切見聞之人;人家看到你,聽說,心都有感動,所以一切見聞者也發菩提心。發菩提心就是也覺悟了,你豈不是度他嗎?
『種種神通』,這是講度化眾生的方式。諸佛如來度化眾生的方式不一樣,為什麼?眾生的根性不相同,眾生的程度不相同、習氣不相同,現在所受的身不相同,族類不相同,文化不相同,甚至於生活方式不相同,意識形態不相同,思想不相同,信仰不相同,一個法門怎麼能度一切眾生?所以佛是用無量法門度無量眾生,這是「種種神通化一切」;「一切」是盡虛空遍法界裡面一切眾生,這是佛度化的對象。法門不可思議,還有一類的佛菩薩,以一個法門用種種方法來度眾生,也不可思議。正是《華嚴經》上所說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個法門可以把它變化成無量法門,無量法門也可以把它歸納變成一個法門,一多無礙,這是種種神通。
我們在這個地方學習,首先學習觀機。你看看我們周邊的人,接觸的這些人,這些人根性不一樣,習氣不一樣,他所出生成長的地區不一樣,所以風俗習慣不相同,他出生的家庭背景不一樣,你都要了解。然後才知道用什麼方法跟他相處,你幫助他,他才能生歡喜心,他才能對你產生信心;你給他說這些法,他能夠理解,再幫助他修行,才能得到效果。絕不是說一種方法都能合一切眾生的口味,辦不到!所以在接引一定是方便多門,接引進門來了,那「歸元無二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他真正懂得,他肯接受;一般初學,你叫他一門深入,他不能接受。在這個時候,仔細觀察他的根機,這個人如果有善根、有福德,可以開方便門,你想學什麼都行,都幫助你,到學一段時期之後再告訴你,還有比這個更好的;你先給他講淨土好,他不相信。
我自己本身就是這個例子,我學佛學了十幾年才相信淨土,最先李老師也給我介紹,我笑笑,不反對,但是決定不願意學這個法門。為什麼?對這個法門不了解,總以為這個法門太容易,這個法門大概是釋迦牟尼佛教老太婆,不是教我們知識分子。教聰明、教知識分子,一定是很高等的佛法,念阿彌陀佛三歲小朋友也會念,這裡頭有什麼道理?李老師對我真的是很用心,其他的同修跟他學教,學經學一部,這最普通的,學兩部已經很少。我跟他學就學了不少,主要的、明顯的我學了五部,還有跟著大眾學,我學了三十多部;李老師教別的同學,教他們我在旁邊聽,我都聽會了,所以我在台中十年學了三十多部經。可是你們要記住,我是一聽就會,並沒有在上面真正下功夫,夜晚要搞到兩、三點,沒有。我就是隨堂聽,決定不溫習,可是你叫我上台來講沒問題,我統統能講得出來,我有這個能力。真正下了功夫,晚上有的時候搞通宵,給諸位講,五部經,那真下功夫。
實在講,晚上寫講稿寫到通宵是被逼的。同學朱斐居士夫妻兩個發心講《普賢菩薩行願品》,原來以為《行願品》很好講,就選了這個經,講了一次之後感覺得很難,不容易講。他們兩個人工作又很忙,他開了個書店在台中,又編了一個雜誌「菩提樹」,早年是他編的。所以他們兩個就來找我,請我幫忙給他寫講稿,他去講。我是被他逼的,一個星期要寫八千字,所以有的時候寫到天亮。為什麼?我要很快把它寫成交給他,他要去念,再上台去講。如果我自己上台去講,我就不會寫講稿。我給同學說,我沒有寫過講稿,我很怕寫講稿,因為我自己吃了個大虧,受了一次很大的教訓。是我在小學二年級,學校裡講演會我也參加,念講稿,上台看到好多人一緊張,念了一半後頭記不住,下台好難看!我小學二年級的時候,吃過這麼一次大虧。可是上台講演我很喜歡,我很喜歡上講台。從這一次之後,以後再上講台決定不用講稿,所以我講稿從那一次就斷掉了。我上台講演用什麼?我用大綱,我會分配時間,給我十分鐘或者是二十分鐘,我第一段講什麼,第二段講什麼,第三段講什麼,列幾條大綱,這樣就活潑,不會忘掉,我是這樣學出來的。所以,以後學講經我也不要講稿。必須你自己有能力才行,要是沒有能力,還是按照規矩。
李老師教學生是按照規矩,一定要寫講稿,而且一定要依照講稿去講,臨時不可以發揮,他那個方法非常呆板,可是很有效果。我在台中十年沒有上台講過經,我講經是在台中以外,其他縣市道場找我去講經,我去練習講,在台中沒講過。這個原因是我到台中太晚,我們同學排名講經先後,是按親近老師時間來算的;先親近老師的擺在第一,按照順序第二、第三,我擺在最後末一個。他老人家在台中講經已經十年,我才去的,所以我排名排在最後,這是我沒有輪流上。第二個原因,老師也是一番苦心,我知道他。你如果上台講,講得很普通,沒有比別人好,行,大家對你也沒什麼嫉妒,你可以平安住下去。如果你講得比別人好,同學一嫉妒、一排擠,我就被人家擠出台中市,沒有機會親近,他這個意思我懂得。所以辦大專佛學講座,可以說是我發起,課程是老師跟我兩個商量,裡面教學的老師,李老師也是跟我商量,要我提人選;我自己沒有被選上,這是他的苦心。可是有的時候也叫我去講個兩、三次,什麼機會?他有事情忙,出去開會,應酬去了,要我代他的課。我只有這麼幾次機會,在台中上了幾堂課,代替他。
所以,不容易!這是想幫助人的時候,也要懂得時節因緣,也要了解當時環境。這是講有心幫助一個人,你要沒有智慧,彼此要不能夠諒解,難!如果我不了解老師,好像老師對我很輕視,我有能力他都不派我,算了,我到別的地方去,那我們就失掉這個機緣了。所以我們自己沒有機會表現,看同學也好,我們去聽講,在這裡面我們吸取許許多多的經驗。同學上台講,好的地方我們吸取,講得我們不滿意的地方,我們知道應該如何改進,對自己就有進步;不一定要自己登台練習才能成功,在底下旁聽也能成功。所以種種神通化一切顯得非常靈活,一點都不呆板,這是智慧善巧方便的運用。
『名稱光天悟斯法』,名稱光善精進天王,他是從這個法門裡面悟入的,所以他就讚歎佛陀。說到這個地方,我在這裡略略的提一提,與會的這些菩薩們,每一個人學一個法門,一門深入。可是這一門統統歸到如來,統統歸到佛陀,顯示出究竟果位具足無量無邊的法門。菩薩在因位雖然是選擇一門,一門能通到果海,果海具足無量法門。正如佛在經典裡面常常用的比喻,像江河,江河的水流入大海;沒有入海的時候,江河水各個不相同,譬如修的是一門深入,門門不一樣,流到大海裡面去就沒有兩樣。諸位想想這個味道,此地讚歎都是顯示這個意思,也是《華嚴經》所說的「一即一切」,任何一個法門,契入境界就是一切法門,圓滿通達。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你才曉得修行應當怎麼修法。
寂度老法師將近九十歲,我聽人家說他也是個講經的法師。前天在客廳裡面,他給我們講的幾句話沒錯,也有幾位同學在旁邊聽到。他老人家的主張是「一門深入」,他不同意現在佛學院這些課程,他說太多太雜了,不會有成就的。所以佛法自古教學,無不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你才能契入境界。一門深入,你的心是定的,你的心是清淨的;同時學很多門,你的心是雜的,你的心是亂的,你沒有辦法開悟。你們今天有沒有真正抓到這個原則?不見得。何以不見得?你除了學這門之外,你還看很多書。我怎麼知道?聽說你們常常去買書,買書買了當然要看,你那一看就雜、就亂了。所以真正在修學階段當中,報紙、新聞都不看,讓你心真正靜下來;心靜下來之後,你就會開悟。你現在為什麼不開悟?太雜了。寂度老和尚告訴我,佛學院的學生上課,桌子上面擺的是經本,底下擺的是小說;本事很大,耳聽經,眼看小說,他怎麼能成功?不可能的事情。這樣的學生到處都有,哪個學校都有,上課書本底下擺小說,他自己喜歡看的東西;上面瞞著老師,下面幹自己的。我們學佛也要犯這個過失,那就難了,你就很難成就了。
所以學習一定要集中精神,集中心力,集中就是定。你能夠悟入多少,完全看你的定功,你小定你就小悟,大定就有大悟。你悟入的淺深,與你的定功,與你心地清淨,或者與你的專注,完全成正比例,這是真理,不變的道理。你契入之後,契入至少入一分,入一分就是你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是你入一分。這一分就不可思議,為什麼?這一分就通一切法;除非你不入,入了就通一切法。通一切法之後,你教眾生怎麼教法?你還是教一法,這叫大慈大悲,為眾生示現榜樣。如果你要通達很多,教別人學一門,學生不服氣,不會接受。你知道那麼多,只教我學一樣,吝法!不但不知道老師苦心,還要罵老師吝法,還要罵老師存的心不善,不願意成就學生,唯恐學生將來成就超過他。你還在起疑心,還在打妄想,這樣不但使學生猜疑,也叫學生造業。所以慈悲心的流露,雖然通達一切法門,還是示現一個法門。
其實這裡頭所有這些法身大士,哪個不是大通家?個個都是大通家,他們為眾生示現一門,一個法門,這才顯示出真正的慈悲。給我們初學人做一個榜樣,告訴我們,無量無邊的法門,門門都通大道,門門都通無上菩提。這樣一來,我們對於不同的法門就會起尊重心,不會再毀謗,毀謗造的業就很重。人家跟我學的法門不一樣,我們根性不相同,我們緣分不一樣,可是都值得讚歎,都值得尊敬,正是說明「法門平等,無有高下」。這些人個個不都是契入境界?並沒有說這個法門能入,那個法門不能入,門門都能入。我們的清淨心才能現前,平等心才能現前,這是修行最重要的關鍵;覺並不重要,因為你心地清淨、平等自然就覺悟了。清淨、平等是定;清淨就不執著,離開一切執著;平等就離開分別;你有分別就不平等,有執著就不清淨。所以離開了分別執著,你不就是出了十法界嗎?你這才契入一真法界,道理在此地。我們在日常修學,無論修學哪個法門,我們現在修念佛法門,念佛法門也很多,我們修的是持名念佛。知道持名念佛應該怎麼修法,怎樣功夫才得力,怎樣才有效果。文到這個地方是一個大段,下面第二大段,這是四禪廣果天。請看經文:
【復次可愛樂法光明幢天王。得普觀一切眾生根為說法斷疑解脫門。】
這文很長,一共是十位天王,我們一位一位的來看,這是第一位。天王的德號前面介紹過,我們看他從哪一個法門得道,在中國世俗裡講得道,此地講是得解脫,他是由哪一個法門得解脫。『普觀一切眾生根為說法斷疑』,這個法門名稱意思很明顯,說的是什麼事情?教學相長,對不對?他是從教學當中契入的。所以菩薩沒有一個不教化眾生,他要不教化眾生,他就決定不能證果。為什麼?智慧不開;開智慧要緣,他緣不具足。不肯教化眾生,自己在家裡面鑽研,所謂是「閉門造車」,遇到障礙,遇到錯誤,自己都不知道。教學,你教別人,你幫助別人,別人也幫助你,所以叫師資道合。資是什麼?資助。你是老師,你教學生,學生也資助老師。學生提出他的意見,提出他的疑問,有時候老師都想不到,沒想到的,經過他這一問,他明白了,他開悟了。有的時候一問,他自己還不明白,回去再思索,回去再研究,再來解答學生。所以是教學相長,這才成就圓滿的智慧。這種智慧在佛法講是後得智、權智,所謂是無所不知。你教的學生面愈廣大,你得到的助緣愈多;換句話說,你的智慧才愈廣愈大。你不勤於教別人,你怎麼能開智慧?
作學生要勤於參訪,像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五十三參到後面要跟諸位細說,絕對不是到處去拜師父,你拜那麼多師父也糟糕,這個師父說東,那個師父說西,你不又糊塗了!五十三參實際上是什麼意思?就是此地講「普觀一切眾生根」。這五十三位善知識,是代表我們現在社會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你從早晨到晚上都要接觸,他是代表這個,表法的。你從生活跟大家接觸之中,你就學會很多東西,你就會開悟,五十三參道理在此地。絕對不是說到處去拜師父,一個師父告訴你一條路,兩個師父兩條路,三個師父三叉路口,四個師父十字街頭,五十幾個師父還得了!你往哪裡走?你無路可走了。諸位一定要明瞭,參訪意思要搞得很清楚、很明白,自己才能真正得受用。今天時間到了,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