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三0七卷)  2004/8/9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307

  諸位同學,請看「光明覺品」,最後一首偈,第十首:

  【譬如空中無量剎。無來無去遍十方。生成滅壞無所依。佛遍虛空亦如是。】

  清涼大師給我們解釋的是「後偈復轉釋云,雖遍十方,不可定取」,這句話是總說,意思很深。眾生的病就是在取,諸位想想看,不要說有取的行為,就是「取」這個念頭,你有這個念頭,你就起心動念,起心動念是無明,就錯了,於佛就遠了。如果再有分別就更遠了,再有執著遠之遠矣。你怎麼能見到佛?要怎麼樣才能見到佛?前面第八首末後說「畢竟離著」,取就是著,取捨的念頭都不可得,那你就跟佛靠近,你才能夠證得。誰能夠放下取捨、放下妄想、放下執著,才能夠證得,才能夠見到。

  經文上『譬如空中無量剎』,這句好懂,佛用這個來做比喻,比喻有四個意思,清涼在這裡說得很好,第一個是「多剎滿空」,宇宙之間,剎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星球、星系,在太空當中布滿了星系跟星球,無量無邊。我們現在科學技術對這樁事情是非常非常的有限,實在講知道的太少了,還以為科學已經很進步了。科學能不能解決這個問題?實在說無能為力。你要問為什麼?根本上錯了。錯在哪裡?就這三首偈裡頭所說的,科學家所用的還是分別取相;分別取相,你沒有辦法見到事實真相。你要是離開妄想分別執著,當下就是!哪用那麼多儀器,不需要!真的是當下就是。

  如果你功夫真的是深,這個深就是看破放下到了有相當的程度,你把見惑放下、捨掉了,經教裡頭說的,你的能力恢復了,智慧恢復,恢復一點點,這一點點就把時空界限突破少許,佛法裡面講的天眼通、天耳通。這個天眼不大,大概在欲界這個範圍沒有問題,人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這個界限沒有了,你能夠親眼看到。音聲,不必用電話了,這澳洲土著所講的,心靈的感應。他看到我們用手提電話,覺得很奇怪,你們跟遠方人交談還用這個東西?他們不用,他們完全用心靈感應,很遠的距離,他在那裡一坐,靜下來就溝通了。不但這個意思彼此能夠傳達,而且兩方面的這個形相也能看出,像我們現在傳真一樣,不需要機器!這是說明澳洲土著,他們煩惱輕,他們分別執著少,所以他有這個能力。我們看到都非常神奇,不可思議,在他們是正常的。他們叫我們現在都市裡面人叫變種人,把自己的本能都喪失掉了,要用這麼多的機械。

  所以佛說,初果,大乘佛法初信位,六通裡頭兩種神通現前,天眼、天耳;二果,再升一級,思惑也破了一分,思惑是三界九地八十一品,證得二果,能力又恢復了一部分,有他心通、有宿命通。宿命通是什麼?知道自己前生前世,宿命。他心是什麼?知道別人在想些什麼,別人心裡面的事,起心動念,諸位想想看,你能瞞人嗎?初果以下可以瞞得住,二果就瞞不住了,二果以上都有這個能力,一切眾生起心動念他都知道,得這兩種神通。三果得神足通,神足通能變化、能遠行,到遠地方去,不必要交通工具,隨著念頭想到哪裡,身體就到了。神足通就像《西遊記》裡頭孫悟空一樣,七十二變,孫悟空那個神通太小太小了,三果聖人不止七十二變,能分身。這一個身能分無量身,同時能在不同的地區出現,神足,三果聖人。四果羅漢得漏盡通,煩惱斷盡,能力都恢復了,那是本能,不是希奇事情。

  我們的本能喪失掉了,這個喪失不是真的失掉,是被煩惱障礙住了,你不起作用,你不能現前。如果煩惱去掉的話,就恢復了。所以這個神通現前是一點都不希奇,說明什麼?說明你的障礙去掉了,你能力恢復了。再往上去,這六種能力愈來愈廣大,到法身菩薩就有能力遍法界虛空界做為他生活的空間,你說那多快樂。那是我們本能,那是我們本人,現在我們墮落變成這個樣子,就好像是什麼?我們自己犯罪被關在監牢獄裡頭。六道是個監牢獄,在這裡坐牢出不去,你的活動範圍就這麼大一塊的空間。外面海闊天空!什麼時候我們業障消除了,這罪受滿了,把這些煩惱習氣統統放下,丟掉了,你就出這個牢籠,你就恢復自性,自由自在,遍法界虛空界是你的生活活動的空間,像經上所說的「空中無量剎」,這個空中是多維次的空間。我們今天沒有辦法突破空間維次,你只看這一個頻道,你不能同時看兩個頻道、三個頻道;突破的人就有這個能力,功夫愈深,突破的層次愈多,這是事實真相。

  我們看這句經文,只能夠想像到什麼?現前這個空間,科學家用儀器來探討,不同維次空間那就沒有法子,科學儀器用不上力。也就像什麼?我們看電視不同的頻道,沒法子突破,你只能在這個頻道之內。可是這個頻道也非常非常廣大,沒有邊際。科學家告訴我們,我們這個地球屬於太陽系,圍著太陽轉的,太陽系圍著銀河轉的,銀河系圍著什麼轉,還沒發現。真的,不是假的,銀河系也在轉圈圈,在我們佛法裡面講小千世界;這個小千世界也是圍著更大的一個世界在轉,中千世界;中千世界還是圍一個大的軸心在轉,大千世界;大千世界還是在圍大圈圈轉,華藏世界。

  我們在前面「華藏世界品」、「世界成就品」裡頭讀過,宇宙是動態的,不是靜態,大說到宇宙,小講到微塵,大小不二,小微塵跟外面大世界無二無別。以前我們對這句話很難體會,體會到什麼?這是大小,其實不然,微塵裡面有世界,微塵裡面世界跟外面世界一樣大,微塵沒放大,世界沒縮小,這不思議的境界。微塵裡頭還有微塵,那個微塵裡頭又有世界,世界裡頭還有微塵,微塵裡還有世界,重重無盡,妙不可言,這叫不思議解脫境界。

  誰能夠遍入?一點障礙都沒有,微塵微塵裡面的世界都能夠去觀光、旅遊、拜佛、聞法、普供眾生,《華嚴經》上說普賢菩薩能入。普賢菩薩真的神通廣大!孫悟空不行,孫悟空能力太小了,僅僅有一點神足通而已,煩惱還一大堆,妄想分別執著沒斷,他那個通是修得的。神話小說裡頭也有道理,我們要明其理,了解事實真相,增長我們的智慧、信心、願心。我們知道我們的本能跟諸佛如來沒有兩樣,自性本具無量智慧,本具無量德能,這真的無量,不是沒有數量的,無量相好。展現在哪裡?展現在遍法界虛空界一切剎土,剎土裡面無量無邊無數的眾生,這說的現相。

  底下一句說『無來無去遍十方』,這句意思深了,「體無來去」,這個體是法性。這個意思很不好體會,我們不得已,如佛經上常常用夢來做比喻,我們細細思惟夢中的境界。夢裡面有人、有我,決定有自己,不可能說作夢沒有自己,有山河大地,也有日月星辰,就好像現實環境一樣,夢境,在夢中並不知道自己是在作夢。夢中之體就好像夢中的境界一樣,夢起來的時候,這個境界就出現,醒過來的時候,夢中境界就消滅了。我們再問問,這個夢境有沒有生滅?有沒有來去?沒有來去。如果有來有去,有生有滅,那真的,那就不叫夢境。用這個比喻,夢中的境界跟現實我們這個環境,確實是「無來無去」。

  「遍十方」就很難懂,怎麼難懂?我們現在沒有能力突破空間維次,所以很不好懂。如果突破空間維次,這就明瞭了。空間沒有了,遠近沒有了;時間沒有了,先後沒有了。「無來無去」,時空維次突破了,真的是「遍十方」,十方諸佛剎土無處不現身,無時不現身。讀了《華嚴經》這才曉得,這個佛剎無量微塵,一一微塵裡面都有「無來無去遍十方」的諸佛剎土,重重無盡。這個體是法性,法性法爾如是。

  『生成滅壞』,就是我們常講的成住壞空,在動物,習慣上講生老病死;植物,我們叫它做生住異滅;世界、礦物,我們叫它做成住壞空,這是現象,這個現象「不妨成壞」,現相有,體沒有,相有性空,事有理無,這是事實真相。事相是幻化的,剎那生滅,這個前面講得很多,也講得很詳細,決定不是真實的,剎那生滅的。

  如《仁王經》上所講的,一彈指六十剎那,一剎那九百生滅。我們照佛這個說法,彈指,我們用很快的速度去彈,一秒鐘可以彈四次,四乘六十乘九百,剛剛好是兩個十萬八千,一秒鐘二十一萬六千次的生滅,你能夠覺察得到嗎?我們看電影,銀幕放映的幻燈片,一秒鐘二十四張,就以為那個電影上都是真的。入了迷,不知道裡面是假的,一秒鐘二十四張,現在一秒鐘二十一萬六千張,你怎麼會知道它是假的?佛這個說法,我在講席裡面跟諸位報告多次,這是佛的方便說,不是真實說。真實說,我們在想像當中,那總是億萬分之一秒,不是二十一萬六千分之一秒,不是!億萬分之一秒,跟你說真實的。

  所以一切諸法都不存在,《般若經》上斬釘截鐵的,那麼樣肯定的告訴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要是了解生滅的這個狀況,你就懂得,佛講這句話是真實話,實話,確確實實不存在。不妨生成壞滅,這個意思是什麼?這是相續相裡面,你所看到的幻相。你不能說這個幻相沒有,你也不能說這個幻相有,為什麼?『無所依』。這是把現相的真相給你說出來了。

  末後一句,『佛遍虛空亦如是』。「佛身遍空」也有四個意思,第一個意思「頓遍多剎」,這裡頭最重要的就是頓,沒有次第,像什麼?真的像幻燈片一樣。幻燈片鏡頭一開,打上這個銀幕,銀幕裡面所有境界相同時現前,沒有先後。不是先有天空,再有山河大地,再有樹木花草,再有人物,不是這樣的。所以人不懂得,以為宇宙之間是進化;佛告訴我們不是的,宇宙一切現相頓現,不是進化。它怎麼會現?眾生有感,佛就有現,哪個地方有感,哪個地方就有現。說實實在在的話,遍法界虛空界無量無邊剎土裡面的眾生,統統都有感,所以佛是頓現,頓現遍多剎。佛頓現,我怎麼沒看到?是的,你看不到,你永遠看不到,為什麼看不到?你有煩惱習氣蓋了你的眼,不但你的佛眼,法眼、慧眼、天眼統統都障礙住了,連你的肉眼也障礙住。諸佛如來五眼圓明,菩薩五眼開了,沒有佛那麼樣的圓明,遍法界虛空界無所不見,無所不聞。

  我們要責怪自己,為什麼生起障礙,障礙不是別人給我們的,這個要知道,真的叫自作自受。佛菩薩慈悲,把這一切障礙為我們說破,讓我們恍然大悟。說破之後,你要覺悟!覺悟就要把障礙除掉,你的能力就恢復了。你在法界虛空界裡,也像諸佛一樣頓遍多剎。有沒有來去?沒有,「恆不去來」,恆是永恆,確確實實沒有去來,《中觀論》上講的「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垢不淨,不一不異」。生滅、來去、一異、垢淨,幻相,不是真相,迷了的時候才出這些幻相,覺悟了完全沒有。這個不能不懂。

  所以佛是無處不現身,無時不現身,有緣的眾生就見到了,無緣的眾生見不到。他的示現不管你有緣、沒緣,不管你能見或者不能見,從來沒有間斷的示現。有緣人當中看到怎麼樣?看到好像有生滅、有來去,那是什麼?感應,眾生有感他應,你感沒有了的時候,應就沒有了。「應有出沒」,什麼時候出現,什麼時候沒有了,是感應。眾生有感,出現了,感要是沒有了,念頭轉過來感沒有了,沒有的時候,這個應就沒有了。這句就是佛門當中常講的,一切法從心想生,你心想就有,心不想就沒有。

  香港過去有一位慧忍法師,大概過世也有好幾年了,早年跟我是老朋友,我們是老同參。他從小出家,抗戰末年,他被人家抓兵,小和尚抓去當兵。出家人都會剃頭,所以抓兵之後,他會剃頭,所以就當個剃頭兵,很好,不要拿槍桿子,在軍隊裡頭替大眾服務。後來還是老是想著出家,出家年紀輕輕的沒有理由,軍隊不放你走,他裝心臟病。裝病裝了兩年,真的得心臟病了,在醫院檢查的時候是真的,就叫他退下來,退下之後他又出家。他把這個事情告訴我,心臟病真的得了之後,再也不能夠恢復了。你看那個時候天天想心臟病,他就把病想來了,現在想怎麼樣能把這個病除掉,他就沒有辦法。其實是能除掉的,不想就除掉了。得了病常常要想,常常找醫生吃藥來治療,這麻煩大了,你天天還養這個病;根本不理它,養也不要養它,那個病自然就沒有了。一切法從心想生,佛講的話沒有錯。你真正懂佛的話,你真正信佛的話,這個好難,好不容易。

  我跟諸位同學說過,我出家兩年才去受戒。我學佛七年出家,出家兩年受戒,那學佛就九年了,一出家就教佛學院講經,也講了兩年才受戒。受了戒到台中去看李老師,老師看到我來了,還沒進門,在門外很遠就指著我:你要信佛!他聲音很大很宏亮,我聽得很清楚,指著我叫我要信佛。我走到他面前,他叫我坐下,我說:老師,你講這話,不懂!我要不信佛,我怎麼會學佛?我要不信佛,我怎麼會去出家?我要不信佛,我怎麼會去受戒?他搖搖頭,他說:你不懂!接著說了一句,有許多出家人到老到死都不信佛。這個把我說愣住了,那我得洗耳恭聽,什麼叫信佛?依教奉行叫做信佛。佛給你講的,你沒做到,你不相信;你要相信,哪有不做的道理?這個標準,那真的,有很多確確實實到老到死都不信佛,沒做到。

  所以我們回頭一反省就明白了。不要說別的,你進入佛門,第一天求受三皈,三皈沒做到。皈依佛是覺而不迷,你一生迷而不覺,這不信佛。皈依法,正而不邪,正知正見,絕不墮邪見;可是這一生邪知邪見,沒有正知正見,不信佛。皈依僧,僧是清淨不染的意思,淨而不染;我們的心從早到晚,從初一到臘月三十,晝夜不斷的在染污,什麼時候清淨過?三皈依沒做到。你沒有皈、你沒有依,你哪裡有信佛?基本的教誨,五戒十善做到沒有?我們這才完全相信老師那個信佛的標準,那個信標準高。

  《戒經》裡面告訴我們,真正受持三皈有實質,真的不是假的,就是真正是念念能夠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三十六尊護法神保護你,他們尊敬你、保護你。你持五戒,每條戒有五尊護戒神,五戒統統都能持,二十五位護戒神晝夜保護你,你不會遇到災難,真正是逢凶化吉,遇難成祥。如果你是假的,假的是什麼?陽奉陰違,表面做個樣子,實際上心口不相應。這樣情形,不但沒有護法神、護戒神保佑你,《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裡面所講的「惡鬼屯門」,什麼在你周邊?妖魔鬼怪。妖魔鬼怪瞧不起你,妖魔鬼怪欺負你,妖魔鬼怪戲弄你,逃不出魔掌,幾個人懂這個道理。

  我們自己實在講,沒有這麼高的警覺,也沒有這麼高的智慧,還需要老師來提醒,不提醒是蒙在鼓裡頭,很不容易覺悟到,這一提醒明白了。然後才想到祖師大德,你看判這個經,信、解、行、證,這有道理了。「信為道元功德母」,你不信,你怎麼能解?正信才有正解,才有正行。沒有正信、正解,你從哪裡行起?所以古人常講「唯上智與下愚不移」,這話說得有道理。不移就是什麼?信心不動搖。上智沒有問題,他明瞭了,下愚也沒有問題,他能聽話,百分之百的服從,你教他怎麼樣,他就那樣子,他不會拐彎的,他不會改變的,這人能成就。

  像諦閑法師所說的,那個鍋漏匠的徒弟,哈爾濱極樂寺修無師,你看他們念佛往生,不認識字,沒有念過書,下愚,愚不可及,老實,什麼都不會,就是一句彌陀念到底,他成功了。眼前還有個例子,你們都知道,百國興隆寺的常慧師,我跟她沒有見過面,她的錄相帶我看過,她也沒念過書,也什麼都不懂,老實,一句佛號念到底,成功了。這句佛號念到底,功夫深了,自自然成就念佛三昧。念佛三昧淺的,功夫淺的,觀行位;功夫深的,相似位;再深的,分證位。淺的,智者大師為我們示現的,圓五品位,深一層的事一心不亂,再深一層的理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生實報莊嚴土,事一心不亂生方便有餘土,決定往生。

  決定往生,換句話說,不是娑婆世界的人,極樂世界護照拿到了,公民身分拿到了,什麼時候想回家,什麼時候就去,一絲毫障礙都沒有。功夫成片沒有拿到,就是說極樂世界公民身分沒拿到,簽證沒有拿到,你能不能去是個問號,心裡面想去,那是一廂情願,條件不具足。條件沒有別的,信願行,就要像李老師講的那個信,你才能夠拿得到公民資格,才能拿到護照。蕅益大師的條件,說得詳細、說得好。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我們繼續學習最後一首偈:

  【譬如空中無量剎。無來無去遍十方。生成滅壞無所依。佛遍虛空亦如是。】

  這首偈前面三句是比喻,『譬如』,最後一句法說,說明為什麼佛不可以用妄想分別執著來見,說明這個道理。無量無邊佛剎一時頓現、生滅同時,『無所依』。我們講到佛身遍滿虛空,四個意思裡頭,講到第三「應有出沒」,感應,這個信心比什麼都重要。蕅益大師講信,在《彌陀經要解》裡講了六句,第一個要信自己,信自己是自己心性所現所變,就是你要相信「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識都是自己,這信自。

  第二信他,他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也是我們心現識變的,心外無佛,佛外無心,你信他。他教給我們這個方法,我們依教奉行,臨命終時他一定來接引。要信《無量壽經》上所說的,西方極樂世界是他造的,他造了一個極樂世界,我們讀《無量壽經》,我們的心也現一個極樂世界,我們心現跟他造的是一不二,「自性彌陀,唯心淨土」,這信他。又教我們信理、信事、信因、信果,蕅益大師這個信講六個,這樣你才真正懂得感應道交不可思議。眾生有感,佛就有應,眾生有感,菩薩有應,眾生有感,萬物有應,眾生有感,妖魔鬼怪也有應,看你用什麼心?你用什麼樣的業就會現什麼境界,感應遍法界虛空界,不能不曉得這個事實真相。

  末後「體用無依,是故佛身,亦不可以遍空而取」,前面講有,分別取相是有,有見不到佛,空也見不到佛,這是什麼?兩邊,空有是兩邊,你想想為什麼?還是沒有離開妄想分別執著,執著空,是妄想分別執著,執著有,也是妄想分別執著,空有兩邊都不執著,還是執著妄想分別執著。你還執著空有兩邊都不執著,那要怎樣?這念頭打掉,你就見佛。所以第八首偈子說得好,「畢竟離著乃能見」。這是教下常講的「四句百非」,都不是正知正見,「四句」,簡單的講,空是一句,有是一句,亦空亦有是一句,非空非有是一句,演變成為一百句,叫「四句百非」,沒有離開妄想分別執著。

  因此,聽經、學教,你要有本事能聽言外之音。你讀經,你要看字理行間之外的義趣,你就恍然大悟;只要有一絲毫分別執著在裡面,你就見不到!所以我常常勸同學們要學,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學什麼?不起心、不動念,最高的。做不到?做不到的時候求其次,不分別,也做不到,再求其次,不執著。能不執著,你就出三界,證阿羅漢果;能不分別,你就證四聖法界果;能不起心動念,那你就是一真法界法身大士。佛給我們講的這個原理、原則一定要懂,要明瞭,要誠信,一絲毫疑惑都沒有,這是佛知佛見。

  這個知見雖然不能斷煩惱,能伏煩惱,何以能伏煩惱?能隨緣了。你看看五品位第一個就是隨緣,能夠恆順眾生與一切眾生交往,不會起心動念,不會分別執著,歡歡喜喜,你做得好,很好,你做得不好,也好,決定沒有罣礙。換句話說,在這個裡頭你得清淨心,不能得圓滿,也能得少分,少分就能往生,心淨則佛土淨。何況這個淨土法門很不可思議,你能得少分,阿彌陀佛來接引的時候,佛光注照,就把你的功夫提升一級。譬如,你是功夫成片的,這一提升,你就是事一心不亂,得事一心不亂的,佛光注照的時候,他就得理一心不亂。這個道理不能不懂。

  理事一心,誠然是難,這不是假的,但是功夫成片我們做得到。尤其日常生活就是練功,順境、善緣不生貪戀,練這個;逆境、惡緣不生瞋恚,一切時一切處不說人過、不說是非,在這裡下真功夫。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還貪戀,完了,自己要知道,不能往生;逆境、惡緣生瞋恚心,還會不高興,這事小,不能往生。經教我們可以在一起,這是課堂,我們這空中課堂在一起學習,功夫在生活當中鍛鍊。功夫不在課堂裡面,在生活、在工作、在處事待人接物,功夫得力心平氣和,無論對待什麼樣的人,一團歡喜。你的誠敬、你的信義是自然流露出來,自自然然能感動人。不是裝模作樣,裝模作樣是假的,稍稍有點學問的人,一眼就把你看穿了,一文不值;真誠、真實功夫自然感動人,這是不能不知道的。所以徹底放下。

  佛為什麼這樣強調徹底放下,因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把虛妄的放在心上,你的心就變成妄心,就這麼個道理。極樂世界是真實的世界,是一真法界,帶一絲毫虛妄去不了,跟極樂世界格格不入;要把一切虛妄統統放下,你才能夠進入極樂世界,就這麼個道理。那個地方是一真,那個地方是清淨。所以我們勉勵同學們,起心動念想一想,要與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相應,言語造作一定要與五戒十善相應,不可以違背。還有妄語、兩舌、惡口,怎麼能往生?不但不能往生,肯定墮三惡道。你說為什麼?你破壞佛教形象,破壞佛教形象是什麼罪?等於破和合僧的罪,五逆罪。你的形象讓別人什麼?這出家人,釋迦牟尼佛的弟子就是這樣的,把釋迦牟尼佛的人丟盡了,你這罪多重。

  這些現象都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習氣、毛病養成了,所以要痛改前非。真正有效的方法,印光法師說得好,讀經那來不及了,讀因果!讀因果,中國人無過於《感應篇》、《陰騭文》,你每天去讀這些東西,拿這些東西當作一面鏡子、當作一個標準,檢討你一天到晚思想、言語、行為。果然能依這個標準改過自新,你還有救;不依這個標準改過自新,沒救了,這說實話。每天誦經念佛是福報,不能往生。這不能往生就是你的習氣太重,你心不清淨,三業不清淨不能往生;往生的人三業清淨,往生的人一點火氣都沒有了,火旺不行。

  「體用無依」,這個意思前面講得很多,真正明瞭法性、法界,你就曉得體用無依。無依之體就是法性,就是真如本性,就是真心理體。「是故佛身,亦不可以遍空而取」,不能用妄想分別執著,也不能夠用偏空。這個意思很深,一下體會不到,不要緊,底下還會說到,下一品經還會談到。

  這一卷末後有李長者的《論》,他老人家所說的,也非常精彩,我們把它念念,「已上文殊師利說此十頌,歎佛十德,令起信心者,發信進修行故」。這一卷經講是如來的意業,「名號品」身業,「四諦品」語業,「光明覺」意業,如來身語意。說法的目的是誘導我們初學,希望我們讀到這個經文,向佛菩薩學習。「此光明覺品,舉佛果法」,這上面三品經都是屬於果法。「令信心者,正自入信,信同諸佛果法,不移法身不動智,菩薩行遍周一體」,所以不動智佛就是自己的清淨法身,清淨法身佛。文殊師利菩薩是自性的妙慧。「菩薩行遍周一體,自古及今,更無他法」,這是道,大道。

  「凡聖一性,同無性味」,不但凡聖,虛空法界剎土眾生皆同一性,這個性是法性,所以佛經上面常說: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同無性味」,一性無性,無性是一性,佛說的話,我們要懂得他的義趣,那就是說決定不能執著在言語文字,一著就錯了。所以讀經要求你怎麼讀?恭恭敬敬的讀,誠誠懇懇的讀,決定不可以分別,決定不能執著,決定不能夠打妄想,想這句什麼意思,不可以,沒有意思。這個話我過去講得很多,聖教沒有意思,沒有意思,字字句句才有無量義;有意思是死的,有意思就不能有第二個意思。

  所以現在世間這個文字,報紙、雜誌它有意思,你就不能說第二個說法。佛法圓融,長說、短說、深說、淺說、正面說、反面說,怎麼說都有道理,什麼原因?沒有意思。我們長說也好,短說、深說、淺說、正說、偏說,統統沒有意思,教你在這個裡面覺悟!是在啟發你的悟性。人為什麼學佛都著了相?都認為它有意思,我聽懂了,聽懂就錯了,聽不懂也錯了,怎樣才不錯?覺悟就不錯了,那就對了,這是佛法之妙處。不但佛法妙,古聖先賢真正有證的人,有修有證的人,他的東西都有味道,其味無窮。

  「同大願大慈大悲大智」,一切眾生與諸佛如來同,「文殊妙慧普賢萬行之味,總為動寂一體用故」,你明白這個道理了,我們現在這個世間芸芸眾生,即使在六道裡面,又何嘗不是動寂一體作用?不過說六道裡面眾生作用是什麼?是帶著迷,起這個作用。四聖、一真法界,覺的作用,迷的作用,不管覺跟迷總是一體,這要知道。你知道它是一體,惡道眾生,你自然就生憐憫心,你會生度脫心,我怎樣去幫助他,幫助他覺悟、幫助他回頭,運同體大悲,無緣大慈,你跟諸佛如來、法身菩薩沒有兩樣。這就是什麼?五品裡面的六度心。六度落實在四攝,四攝是手段,不用這個手段,六度不能落實。

  「如是信修,從初發心,一時並進」。長者講的這個初發心是雙關語,淺深不同,深說初發心,位位都是初發心,一般是指圓教初住;淺說,十信位裡面的初信位,要是給你細說,位位都是初發心,四十一個菩薩階位,位位都是初發心。「一時並進」,就是《華嚴》上所說的,「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布」,圓融,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行布,循序漸進,像爬樓梯一樣,一步一步往上提升。「以此十信位內,置一百四十大願,成大悲行」,我們這個十信位,後面還有三品經,看看我們在這裡的學習,能不能成就大悲,大悲是對一切眾生,尤其是苦難眾生,生起憐憫心。

  「法身慧身智身,一時俱進故」,法身是理體,慧身就是報身,智身跟慧身都是屬於報身。如果把它揀別,慧身是般若波羅蜜,智身是方便、願、力、智,權智,慧身就是佛的報身,智身是佛的應化身。如來三身一時俱進,一即是三,三即是一。理可頓悟,事須漸除,修學的時候,淘汰煩惱習氣這個東西不是一下就能成功的。有說斷就斷掉的,實在講他還是漸修成功的,過去生中生生世世修學,到這一生成就了,他一下就斷掉了,不是這一生才修的,這一生不可能。

  你看看,佛在經上講的,凡夫修成佛真的是無量劫,無量劫才入佛門,為什麼這麼長的時間?進進退退,進得少、退得多。這條路確實如此,進一步退十步,你怎麼成功?所以非常困難。踏進佛門不退轉了,三不退了,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這才叫不退。三種都不退了,圓教初住菩薩,從這一天開始到圓滿菩提,這大經常講三大阿僧祇劫,有期限;沒有入門之前,沒有期限。哪一尊佛不是這樣修成的?我們怎麼能例外?所以成佛有先後,各人善根福德因緣不相同。雖然善導大師講:總在遇緣不同。那個遇緣跟善根福德有密切關係,殊勝的機緣,哪有那麼容易遇到的,不容易!

  所以這個成就,我們再看下去,「法身者,即十色世界是」,前面我們讀到的金色世界。「智身者,即十智佛是,慧身者,即文殊師利是,大悲者,即一百四十大願成之是。如是已上諸法,皆是此光明覺品,悉皆信入」。所以大乘佛法裡面,你要不懂得表法的意思,你就不得其門而入。你讀這個經也不會有興趣,甚至於你覺得這個東西是無聊,這個裡面所講的東西,這文字、章法結構不合邏輯,你肯定是這樣批評。我在初學佛的時候,就聽過台灣大學一位教授,還是很有名的教授,他就是這個批評。我聽了笑笑,他年齡大我十幾二十歲,名教授,我們不好跟他講話,我們講話他也不服,聽了笑笑而已。要懂表法的意思,那你看起來就真有味道了。

  「十色世界」是什麼?我們眼前這個世界在十色世界之內,不在外,就是。法身不生不滅,又不礙成住壞空,妙了!不來不去,也不礙有來有去,這是什麼?不二法門。你懂得不二嗎?懂得不二就是佛知佛見。二是凡夫見解,不二是佛知佛見。

  下面說「如問明品即是已入信中,問答法則,成其信力修行故」,底下「問曰,何故成十信門,皆文殊師利說法」,這個問的意思很明顯,《華嚴經》的內容是說什麼?說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華嚴》內容。說完之後,「離世間品」講修行的原理、原則,你看原理、原則的品題,離世間,就是第八首末後一句,「畢竟離著乃能見」,「離世間品」裡面簡簡單單給我們介紹了兩千個法門。最後「入法界品」,那是表演,把前面你所信的、你所解的、你所行的,一一在生活當中,工作處事待人接物裡面,做出來給你看。所以從前方東美先生講,《華嚴經》是世間最好的哲學概論,有理論、有方法,還帶表演,這在世界上像這種教科書找不到的,這麼完美!做出來給你看,方便你學習,你知道怎麼個學法了。

  在「入法界品」一開頭,文殊菩薩,表十信,善財童子是代表一個修行的人,修學大乘的,那就叫善財。善是善根,財是有福德,是取這個意思。所以善財,有善根有福德的人,這個人就叫善財。千萬不要誤會,想到善財童子就想到觀世音菩薩旁邊的一個小孩,那就錯了,表法的。男女老少只要有善根、有福德,能信、能解、能行,這個人就叫善財,不論男女老少。五十三位善知識就是社會大眾的代表,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你具足了信解行,你遇到任何人,遇到任何境界,都成就你智慧,就是成就你戒定慧三學。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都得利益,不受其害,具足正信、正解、正行。

  我們今天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沒有不被染污的,這一染污就變成邪知邪見,迷而不覺,受其害不得其利。外面境界中立的,法界,法身法界,為什麼有人成就戒定慧?有人成就貪瞋痴?沒有別的,就是覺跟迷。迷邪染,你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就成貪瞋痴;覺正淨,那你接觸六塵境界就成戒定慧。同樣是一個境界,各人得的利害不一樣,並沒有換一個境界,這正是宗門大德常講「你會麼」?你會,就成就戒定慧,你不會,那你就成就貪瞋痴。那個問問得好!

  那我們今天不是宗門根器,我們自己要常常反省、常常檢點,我在現前環境裡頭應該怎樣學。環境沒有優劣,它是法身,它是法界,無論是人事環境,無論是物質環境,對於一個會修的人總是有利,順境成就了他,逆境也成就了他。對於一個迷惑顛倒的人,順境他墮落,逆境他也墮落,順境他貢高我慢,貪婪無厭,逆境他怨天尤人,害己害人,都造罪業。曉得這個現象,你才知道古人為什麼要發心教別人,這就是講的大悲心,大慈大悲教人。教人最重要的沒有別的,要教人破迷開悟,要教人回頭是岸,回頭從哪裡回頭?從迷回頭依覺,從邪回頭依正,從染回頭依清淨。總的就是從迷邪染回頭依覺正淨,這是佛法,這是大乘。

  我們再看這裡答,問的時候十信門,十信門為什麼文殊菩薩說法。「答曰,為明文殊是十方諸佛妙慧,善簡擇正邪」,這句話很重要,文殊代表自性裡面的妙慧,只有妙慧,你才能夠分別邪正、是非、善惡,你不開慧怎麼行?文殊菩薩代表智慧。「正邪既定,方以行修,行即普賢行也」。所以你先要有能力辨別正邪,什麼是正法?什麼是邪法?什麼是覺?什麼是染?你總得搞清楚、搞明白。行,行就是普賢行,《華嚴》裡面行是普賢行,淨土裡面行也是普賢行,你看看《無量壽經》經文一開端在第二品,第二品序品,第一句「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所以魏默深把《普賢行願品》附在三經後面,成為淨土四經,沒錯!祖師大德都讚歎,這說明淨土跟《華嚴》的關係是一不是二。

  「次第合然,故明文殊師利是童子菩薩,以因創發啟蒙,入信之首故,因行成名也」,文殊師利,文殊師利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叫妙吉祥,也翻作德首,妙吉祥是妙慧,這最吉祥的。所以文殊稱為童子,稱童子意思是什麼?啟蒙,菩薩這一門學問的啟蒙,文殊啟蒙。特別是在「入法界品」裡面,我們看到了,善財童子啟蒙的老師是文殊菩薩,從文殊菩薩這裡起信,成就根本智。成就根本智之後,老師是文殊菩薩,教他出去參學,這後面就是五十三參,五十三參成就後得智。五十三參是什麼?清涼大師說得好,「歷事鍊心」,讓你去磨鍊,你接觸各行各業、男女老少去磨鍊,鍊什麼?看看你的心還動不動。還會不會起心動念,還有沒有分別執著,要鍊!鍊到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你功德圓滿了,你見佛了,你成佛了,見佛就是成佛。「光明覺品」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