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六九二卷)  2007/1/20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692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別明業用周遍」第二首頌:

  【無有分別無功用。於一念頃遍十方。如月光影靡不周。無量方便化群生。】

  這首偈是講「體用自在」,前面一首是「總明現佛說法」,我們也可以說是現身說法,這個身是佛身。如果說現身就包含範圍大了,這個經教裡面佛給我們說的,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這個意思一定要懂。它這個地方是應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是這個意思,用這個來做代表。既然能現佛身,那還有什麼身不能現?所以說一個總就把所有不同的身全部包括了,我們讀經、看經要懂得這個意思。譬如說菩薩,菩薩能現菩薩身,能現菩薩以下的身,不能現佛身,十法界裡面的菩薩。聲聞阿羅漢能現阿羅漢身,阿羅漢以下的能現,他不能現菩薩身,也就是說他不能現比他高的,他只能現比他低的層次。佛是最高的層次,既然能現佛身,那就沒有身不能現。

  在《華嚴》裡面我們知道,到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就能夠普現一切身。應以佛身得度他就現佛身,經上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就現佛身,應以菩薩身他就現菩薩身。法身,這是大乘教常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就是見性,就是成佛,所以他可以現佛身。在《華嚴經》上他是什麼地位?圓教初住菩薩的地位。這個我們前面說得很多,同學們要記住。真的成佛了,成佛就沒有先後,不能說哪個先成佛,哪個後成佛,沒有先後,成佛也沒有大小。古人有個比喻,比喻得很好,譬如長江、黃河裡面的水流向大海,沒有流到海的時候,這個水有先有後。譬如在上海的長江它就在前,武漢的長江它就在後,它有一段距離。流到海裡面之後就沒有了,都變成海水,海水哪有先哪有後?所以你沒有成佛的時候有先後、有大小,成佛之後統統沒有了。

  既然統統沒有了,為什麼世尊在華嚴會上還說法身菩薩有四十一個階級,包括究竟圓滿的佛果是四十二個位次,就是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我們懂得這個道理之後就問,這四十二個階級到底是有還是沒有?你要說有,在理上講不通,理上沒有先後。為什麼?他妄想分別執著都斷了,哪有先後!有起心動念就有先後,他不起心、不動念,哪來的先後?所以在理上講講不通,在事上講好像又有,這怎麼能把它會通?我們總算是體會到了,無明習氣有厚薄不一樣。雖然是煩惱斷掉了,煩惱習氣沒有斷乾淨。習氣可不是那麼好斷的,古人給我們做比喻,我們也用這個比喻讓諸位同學們細心去體會。古人用酒瓶,盛酒的瓶,酒倒乾淨沒有了,確實沒有了,酒比喻煩惱,倒乾淨,真的煩惱沒有了,煩惱斷盡了,聞聞酒瓶還有味道,那叫習氣。習氣能不能夠倒乾淨?倒不乾淨,沒法子倒。怎麼辦?只有把瓶蓋打開擺在那裡,擺上一年、半年,再聞就沒有了。所以那是自然沒有的,不是用什麼功夫的,你愈用功就愈糟糕,為什麼?用功是煩惱。

  所以到法身菩薩我們才曉得,初住以上他修行修什麼?叫無功用道。他那個用功就是完全是純粹自然,不能有絲毫勉強;有絲毫勉強,我要用一點功,那他就墮落了。這個煩惱斷盡大家完全是一樣,確實好像四十二個階級,就四十二個酒瓶,我們舉的比喻說,你比較容易理解、容易體會。每個星期倒一瓶,把瓶子的酒倒乾淨,他成佛了,他先成佛。第二個星期再倒一瓶,隔七天倒一瓶;換句話說,四十二個星期就全部倒完,這四十二個星期。可能最初那個星期的瓶子聞聞沒有什麼味道,可是你最近一、二個星期倒的,味道就很濃,四十二個瓶子你就聞聞,味道濃淡不一樣,說有四十二就是說這個;說平等,就是那個酒都倒乾淨,都是乾乾淨淨,一滴也沒有,所以那是平等的。平等裡面還是有點不同,但是那個不同不礙事,為什麼?他能夠現一切身。就是剛剛倒掉的,味道還很濃的也不礙事,他的妄想分別執著真的斷了。

  分別執著大家容易懂,妄想是什麼?起心動念。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眼見色、耳聞聲,真能做到不起心、不動念。那像什麼?古大德說得好,「用心如鏡」。用鏡子來做比喻,這是我們最常用的,早晨起來要照照鏡子,晚上睡覺之前洗個臉也要照照鏡子,你想想鏡子你去照的時候,鏡子有沒有起心動念?沒有!鏡子不會說我喜歡你,你來照,會給你清楚一點;那個人我討厭,他來照,給他模糊一點。沒有,都一樣的,完全平等,沒有起心動念。

  所以佛跟我們不一樣的地方在哪裡?他見色聞聲都不起心動念,這個厲害。菩薩,菩薩見色聞聲起心動念,但是他沒有分別執著,我們還是比不上他。我們跟眾生接觸,見色聞聲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所以麻煩就來了,這叫凡夫。真正能做到起心動念,有分別,沒有執著,那就比六道凡夫高明,六道凡夫是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如果沒有執著的話,他就是阿羅漢,他超越六道了;如果沒有分別,他真的菩薩;說不起心、不動念,他就是佛,《華嚴經》上說法身菩薩,這個要知道。

  你看《華嚴經》裡面講菩薩,我們現在是講到第十信位,從初信到六信,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都有,只可以說初信到六信是一個階級比一個階級輕,就是執著的程度輕、淡薄了。六道凡夫執著非常嚴重,即使到非想非非想處天還是嚴重的執著,所以他出不了三界。到第七個位次,到第七信,執著才真正斷掉,斷掉他就超越六道,你看一斷就超越六道。雖超越六道,他習氣還有,執著的習氣還有。但那個不礙事,他在四聖法界去修行,修什麼?斷習氣。這個習氣好斷。位次再提升一個,提升到辟支佛,辟支佛執著的習氣就斷掉了。

  所以阿羅漢在四聖法界聲聞法界裡修行,修什麼?斷習氣。習氣斷了馬上就升級,就升到辟支佛。辟支佛修什麼?斷分別,辟支佛學著不分別。分別斷掉了他馬上升級,他就升到菩薩。可是菩薩還有分別的習氣,分別是沒有了,分別習氣在。所以菩薩這個位次上就要斷分別的習氣。分別習氣斷掉了,十法界裡頭他就成佛。諸位要知道,這是十法界的佛,十法界的佛也能夠現一切身來度眾生。可是他習氣沒斷,煩惱沒盡,所以他成佛之後,證到佛果之後破無明,無明要不破,他出不了十法界;無明破掉之後,他就出了十法界。出了十法界到哪裡?到華嚴境界,就入華嚴境界,那就叫初住菩薩。初住菩薩是什麼?初發心菩薩。發的什麼心?菩提心。這發菩提心可不容易,菩提心一發就是圓教初住菩薩。

  所以我們天天在發菩提心是有口無心,嘴皮上發菩提心,心裡頭沒發。為什麼?妄想分別執著沒斷!我們要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那叫真發菩提心。菩提心是什麼心?我們現在用最簡單的方法把它歸納十個字,「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我們也發這五種心,發得很有限,不是真正的菩提心。為什麼會很有限,發不出來?就是你有妄想分別執著。妄想分別執著斷掉,這五種心是自性裡頭本來有的,自然就流露出來了,那叫真正的大菩提心。真誠心、清淨心到慈悲心都是遍法界虛空界,這是學佛真實的成就,知道整個宇宙跟自己是一體,愛心遍法界,善意也是遍法界,才到究竟圓滿。

  所以修行總的原理原則你就懂得了,沒有別的,放下。從哪裡放下?從生活上放下。在日常生活當中穿衣吃飯,放下什麼?放下執著。不要說我一定要吃這個,我一定要穿這個,這就是你執著,你就沒有放下。從這裡開始學習。到以後統統放下,沒有一樣不好,吃的,酸甜苦辣鹹樣樣都好;穿的,不管什麼料子,不管什麼樣都好,沒有一樣不好。在我們末法時期有位大德給我們做了示範,弘一大師,這很多人都知道,李叔同先生,你看沒有學佛之前,他那個分別執著也是天下少有。他在日本留學的時候跟同學約會,同學來看他,約的時間早晨八點鐘。他到八點鐘的時候到他的客房來一看,這個客人還沒來,大概遲到了兩分鐘,他不開門,把人臭罵一頓,你不遵守時間,八點就是八點,早一分也不行,遲一分也不行。你看執著到這個樣子,這真的也是才子,藝術家,他有他的性格。

  可是學佛之後,到新加坡,新加坡有個法師跟他交情很好,廣洽法師,他們往來的信件都很多,就住在廣洽法師的道場。那個道場我去過幾次,廣洽法師也接待過我。弘一法師住到廣洽法師那裡,那就很好侍候,每天替他燒飯,那個菜有時候鹹了一點,廣洽法師他有意見,這個菜今天鹽放多了。弘一大師怎麼說?鹹有鹹的味道;那個淡的,淡有淡的味道。他沒有分別了,這個執著沒有了,這叫修行真有功夫。所以從他的生活起居、處事待人接物,沒有一樣不隨和,就是普賢行願裡面講的「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決定沒有挑揀。人家請他寫字,他也是書法家,請他寫字,那個筆都禿了,尖毛都禿了,他拿來寫,禿有禿的味道,沒有絲毫挑剔,這就叫功夫。把從前那些毛病習氣他全都改了,真的放下,這叫學佛。

  譬如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別人對我們態度不好,我們就覺得很難過,這凡夫。學佛學了幾年功夫得力了,不會了。即使冤枉你,是有意的來陷害你、來毀謗你,你也會笑瞇瞇的解說,若無其事,這就是你修行功夫有了成績。如果別人說你幾句閒話立刻火冒三丈,你完了,你修行前功盡棄,全是假的,不是真的。真金不怕火,你一見到火就燒起來,那怎麼行?那哪裡有學佛?所以,你的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禁不起風吹草動,稍稍給你點難堪馬上就爆發。要知道所有一切不善,根是什麼?一個字,迷;所有一切的善德是什麼?是覺。迷是凡夫,覺是佛菩薩,阿羅漢是正覺,菩薩是正等正覺,佛是無上正等正覺。凡聖的差別就一個字,覺、迷。所以你看到五欲六塵境界接觸到,你還有貪戀,還會起貪心,迷了;還有瞋恚,迷了!你很可憐,佛經上講的「可憐憫者」。為什麼?違背了性德。

  性德是萬德莊嚴,性德是純淨純善,性德是圓滿的十善業道,諸位去看《十善業道經》就知道了。我們今天展開《弟子規》做不到,那是什麼?迷。如果是覺悟了,覺悟了《弟子規》不要學,哪要學這個東西!你所表現就是圓滿的《弟子規》。所以《弟子規》上每一條、每字、每句都是你自性裡面的善德,是你自性本來具足的,不是人寫的,不是別人編的,這個要知道。聖人所做出來的,在儒家孔子、孟子是代表,顏回是代表,他們日常生活你要去記錄它,那就是《弟子規》。所以後人對於古聖先賢的生活起居記錄下來,變成我們凡夫的規範。

  我們要學聖人、學賢人、學佛、學菩薩,到哪裡學?就從他外表上學起,裡面不容易,裡面是要斷煩惱。從外表上學,外表上學得很像就是君子,也不錯了!順逆境界上會起心動念,但是不嚴重,順境會起貪心,逆境會起瞋恚,但是那個時間很短,一會他就能自己擺平,不會記恨在心,這就是什麼?他淡薄了。所以從外表上學能影響自己,影響到裡面,真正要提升境界還得要放下。古大德教我們,「好事不如無事,多事不如少事」。這樣說起來世間很多好事不是沒人去做了嗎?你不要操這個心,好事的人很多,自然有人去做。可是你這種標榜是大學問、是大智慧,不是一般人能理解的。到那些做事的人做到很厭煩的時候,他看到你這個樣子,是高明,回過頭來就學你。

  法無定法,沒有定法,只有一個目標方向是永恆不變的,那就是利益眾生。什麼是真的利益?不是有錢、有幸福富裕的生活就是利益,那是錯誤的。有財富、有地位不見得有幸福,不見得有美滿。真正的美滿幸福才是正確的。孔子當年在世,經濟生活很貧乏,不是富有的,也只是勉強能過得去而已。諸位要記住,勉強能過得去。怎麼知道他勉強?他連顏回都不能照顧,你就知道他生活過得很勉強。顏回的生活太苦了,一簞食、一瓢飲,夫子對他很感嘆,一般人過這個生活是苦不堪言,但是顏回怎麼樣?回也不改其樂,無論在什麼地方看到他滿面笑容,非常快樂。由此可知,貧賤裡頭有樂,才叫幸福美滿,孔子讚歎他。今天人什麼叫幸福、什麼叫美滿他不懂,他要真的懂,他就追求幸福、追求美滿。幸福美滿從哪來的?從覺悟,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顏回的樂在這裡。

  佛門裡面,你一進佛門,佛就把這個道理傳授給你,三皈依!皈依佛就是覺而不迷,皈依法就是正而不邪,皈依僧就是淨而不染,你看一入門就傳授給你。可是你並沒有接受,你還要追求世俗的名聞利養,你還是追求五欲六塵的享受,這錯了,那是迷。覺悟的人不追求這個,覺悟的人追求什麼?追求對宇宙人生的明瞭,通達明瞭,絕不追求名利,絕不追求物質上的享受。

  物質上享受那個樂是俗人,庸俗之樂;追求真正幸福美滿的,高人,清高之樂。尤其釋迦牟尼佛為我們示現的。孔子說老實話,沒有,他根本就沒有!可是看釋迦牟尼佛,那你怎麼個想法?釋迦牟尼佛有,他是王子,他要不出家他繼承王位,中國古人所講「貴為天子,富有四海」,他是這樣的身分,生下來就是享受榮華富貴。他王位不要,捨棄掉,這個富裕豪華的生活他也放棄掉,去過苦行僧的生活。他是為什麼?一般人想不通,你過那麼好的生活,你把它捨棄,出到外面去討飯,中國人叫叫化子,怎麼過這種生活?樹下一宿,日中一食,為什麼?究竟圓滿幸福的生活,你能看得出來嗎?你能懂嗎?現在釋迦牟尼佛圓寂不在了,我們都蓋大廟,蓋個大殿,把他供在當中,他有好地方住;他老人家在世的時候沒有,連個草蓬、茅蓬都沒有。我們要懂得真正認識什麼叫幸福?什麼叫美滿?

  中國人講聖,聖是什麼意思?通達明瞭宇宙萬有的真相,佛法講諸法實相,一切法的真實相,你通達明瞭,這叫聖。在佛法裡面,佛法稱聖比世間的聖要加兩個字,加什麼?加個究竟明瞭。世間的聖人通達明瞭沒有究竟,這佛法裡面稱佛,是通達明瞭達到究竟。這個問題在哪裡?現在我們知道了,孔子起心動念沒有放下,他只放下分別執著,起心動念沒放下;世尊起心動念放下了,所以達到究竟,這是我們不可以不知道的。

  在這首偈頌裡面,第二首偈頌是講體用自在。體是性,用是現相,是說法,是度眾生,這都是用。怎樣才得自在?你要不把煩惱放掉,你決定不會自在。自在從哪些地方講起?第一個從自己私生活,我們剛才講的穿衣吃飯,你自不自在?你還有挑剔,你就不自在;你還有這個喜歡,那個不喜歡,你不自在。所以從自身,然後再推展家庭。家庭為什麼會有矛盾?意見不合!夫妻意見不合就不自在,父子意見不合就不自在,兄弟意見不合就不自在。那要怎麼樣?你能把分別執著放下就自在了,統統沒有了,你要怎樣都好,沒有一樣不好,你作善好,作惡也好。那修行人很清楚,作善你積功累德將來你生天,造惡你到三途。

  怎麼說都好?要說不好,你反抗。反抗什麼?反抗就善的都變成惡的。你看一吵架,善的都變成惡的,本來他要生天,現在他要往三途去,本來在往三途,下得更深。所以你一切隨順,他也很歡喜,他往上升不妨礙他,他往下墮落不至於墮落很深,墮落得很淺。不是都好嗎?你看看,想想普賢菩薩那個話,恆順眾生,恆順沒有條件的;隨喜功德,這個意思就更深,自己在境界裡面學習什麼?學習不起心、不動念,這非常難。我們先學習不執著,學習不分別,從不分別、不執著裡頭又學習到不起心、不動念。起心動念當然還是有,那個幅度不大,一般凡夫起心動念是大風大浪,我們是小風小浪,那就很有受用。

  所以修行,每天念多少經,敲著木魚,拜多少佛,那叫修行,不見得。你貪瞋痴慢沒有放下,分別執著沒有放下,不是真修行。真修行就在日常生活穿衣吃飯、一舉一動,在工作、在待人接物。記住大乘教上講的,放下執著就是阿羅漢,放下分別就是菩薩。有人要問,我真的分別執著放下,那還像什麼樣子?人家拿個東西來給我,問我這是什麼?我不執著、不分別,我怎麼說?不分別,這是什麼?不知道,那不就變成白痴?人家問我,說這是一枝筆。那你有沒有執著?有沒有分別?沒有。你執著它是筆,你分別它是筆,我是用你的分別來回答你,用你的執著來回答你,我自己沒有。所以我可以隨順你,道理在此地。

  由此可知,放下分別執著,你所應用的是智慧,就是惠能大師對他老師講的,「弟子心中常生智慧」。我們現在懂這句話的意思,他不生煩惱就生智慧,不生智慧就生煩惱。凡夫迷,迷而不覺,他就生煩惱不生智慧;覺悟的人他覺而不迷,他就生智慧不生煩惱,所以這個道理你一定要懂。說,說得很容易,做不容易。但是你不做,你聽我說的,你只能聽到一成、二成,我講的意思你只能懂得十分之一、二;如果你去做,你會懂得十分之五、六;當你也懂得十分之八、九,你才真正生信。

  信佛可不是容易事,信佛一般人沒有,一般人信佛是假的。信佛這兩個字,講到真正的信佛怎麼講法?信自己是佛,佛給我們講的「本來是佛」,那就叫真的相信。信釋迦牟尼佛是佛,這三歲小孩都會信,都知道,那不叫信佛;信佛是信自己是佛,信一切眾生都是佛,這個人叫信佛。既然信佛,他的性德就會流露,純善的心,純淨的心,純善的行為,自然流露了。不需要學,決定沒有一個惡念,決定不會做一樁錯事;凡夫想學學不來,怎麼學都會有差誤。所以信這個字有等級、有差別,了凡先生講得很有意思,有真、有假,有大、有小,有圓、有偏,他講了八種,這就是講的差別。他講的是善惡,我們講信跟不信,同樣有許多不同的差別,你都要搞清楚、要搞明白。

  這個偈子裡面,第一個是『無有分別無功用』,你看看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說得很好,這前面一句「揀非」,有兩個意思,「念無分別,動無功用」。下面三句「顯正」。這個地方給我們揀別兩個意思,念是起心動念,動就是一切造作。佛法告訴我們,常講正念,什麼叫正念?不起心、不動念叫正念。首先要懂得念這個字的意思,你要是懂得這個道理,你就知道中國文字很了不起,中國的正體字,現在大陸稱繁體,我們依舊稱正體。在中國文字裡面,你看有最早的是甲骨文、鐘鼎文,以後有大篆、小篆、隸書、楷書,楷書就是正楷,楷書,有簡體。簡體是中國自古以來就有,沒有什麼繁體,繁體是沒有,有簡體。我們要承傳中國傳統的文化,這正體字。這些字是符號,智慧的符號,你不會念它,它怎麼發音不會念它不要緊,你看它那個寫法的樣子,你就懂得它的意思。這是在外國文字裡頭找不到的。我們祖宗的智慧創造出這些符號,傳達他們的智慧,祖宗世世代代的智慧、經驗藉著這個符號傳給後代子孫,法寶!所以要認字。

  你看「念」這個字,上面是個今,下面是個心,這是念。念是什麼意思?就是現在的心。現在心裡面是乾乾淨淨,什麼東西都沒有,這叫正念;心裡頭加點東西就不是念,那就變了。變成什麼?如果你要是有了分別,這個分別就是界線出來了,就變成思。為什麼?心裡面劃好多好多塊,一塊一塊劃起來,上面寫個田字,就是裡頭有方塊了,那心就變了。這個今心是什麼都沒有,所以這「無念之念」。如果有執著,執著就麻煩,執著是什麼?執著就有相。有相,那心上加個相就變成想,就變了。所以有想,這心壞了,有思,心也壞了,現在講某人有思想,那不是好東西。聖人沒有思想,佛菩薩沒有思想,沒有思想是真心,真心起作用生智慧,思想是妄心。在佛法裡面思是什麼?思是第七識末那識,想是第六識,第六識是分別,第七識是執著;第六識是想,第七識是思,就是思想,所以那不是好東西。我們壞就壞在這個思想,還把這個思想執著不放,認為自己思想是正確的,其實思想全是錯的。為什麼?你真心裡頭沒有,迷了之後把智慧變成了思想,思想是煩惱,這不能不懂。這是念字,講到無念之念,念無分別。現在時間到了,我們休息十分鐘。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我們接著還看第二首偈,經文文字好像不多,可是意思確實很深很廣,我們要細心去體會。

  【無有分別無功用。】

  是講「念無分別,動無功用」。這兩個意思我們一定要懂得、要學到,就在日常生活當中,甚至於說就在起心動念之處。如果真的會用,你跟菩薩就沒有差別,凡夫跟菩薩不一樣地方就在此地。凡夫是念有分別、有執著,所有一切作為都有功用,現在講什麼?有成就、有功德,這佛門講;世間法講,你有功勞,大的功勞是你有功勳,都是執著在這些假相上。假相是什麼?《般若經》上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所以這樁事情必須對於諸法實相有真正的認知,你才可以做到念無分別,動無功用。那念不念?念。動不動?動。起心動念、一切造作無非是利益一切眾生,決定沒有一個是為自己的。有一個為自己就錯了,為什麼?你有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金剛經》上講你就有四見。四見是迷不是覺,有四見一定就變成四相,你就會執著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那你的煩惱就無量無邊了。

  菩薩跟我們一樣,你想想釋迦牟尼佛為我們現身,示現成正覺,八相成道,十九歲出家都是給我們做示現的,三十歲成道,學習了十二年,十二年的學習全是世間法。世間法怎麼樣?不能解決問題。最後徹底放下,這一放下,性德現前了,自性裡面本有的般若智慧德相全現前了,這個現前才能解決問題。幫助眾生解決問題最徹底、最究竟、最圓滿的,幫助眾生覺悟,幫助眾生明瞭諸法實相。《般若經》上所說的,了解宇宙的真相,了解生命的真相,了解自己的真相,自己與諸佛菩薩、與天地萬物的真相,統統搞清楚、搞明白了就成佛,就叫做佛。

  真相了解之後是什麼?原來是一體。前面我們講賢首國師「妄盡還源觀」,第一個一體,知道宇宙一切萬物跟自己是一體,大乘教上常跟我們講的「心外無法,法外無心」,心是能現能變,法是所現所變,能所是一不是二,這是真相。了解這個道理,那個人陷害我,天天找我麻煩,就像什麼?牙齒不小心把舌頭咬破了。牙齒害了舌頭,舌頭有沒有報復?有沒有要把牙齒拔掉?不會。為什麼?一體。如果我們懂得一切眾生,造惡的眾生跟我們是一體,他造怎麼樣的罪業,我不會有絲毫責怪他的心,就像舌頭被牙齒咬到一樣,知道他所造作的錯事是一念不覺。他為什麼會造這個事情?佛說得好,他一念不覺。那個一念是什麼?就是當下一念,不覺就迷了,迷了才會做錯事情,不可以責怪他,還要幫助他,幫助他一念覺,這就對了。

  幫助的方法太多,底下第四句講到「無量方便化群生」,這「化」裡頭有感化、有教化,這才是正確的,才沒有做錯。所以覺悟的人永遠沒有錯誤,不覺的人總是免不了錯誤。如何幫助他覺悟?幫助他覺悟首先自己要覺悟,自己不覺悟,沒有法子幫助別人覺悟。我們今天辦事辦不好,跟人處不好,什麼原因?自己不覺。你不要怪別人,你怪別人永遠錯誤。我自己覺悟了,我就能覺悟他。我是個好人,我會幫助他變成好人;我不是好人,永遠不能幫助他變成好人,要懂這個道理。懂這個道理的人是佛菩薩,就不是凡夫。

  古大德常講「言教不如身教」,我們要做出來給他看,讓他慢慢在當中反省、觀察、覺悟,最後回頭。你要不做出來怎麼行?不做出來,你講這些道理給人聽,他說這是假的,這是騙人的,這不是事實。一定要自己做到,讓他觀察,讓他思惟,讓他反省,最後一定覺悟。你不要限定時間,限定時間你就錯誤,他這一生不能覺悟,來生覺悟;來生不能覺悟,後生覺悟。佛教化眾生沒有時間表的,佛可以等,你這個迷惑顛倒造業受報,佛可以等無量劫,無量劫之後你總有一天會回頭。你看佛有耐心,我們沒有耐心不能成就事業,得有耐心。

  念這個字認識之後,就曉得念是今心,心裡頭沒有東西,這正念;心裡頭有了東西就叫妄念,就不是正念,是妄念。所以我們要學習,我們要用真心來工作,用真心來生活,用真心的生活就是沒有分別、沒有執著,真心;有分別、有執著想要怎樣,希望怎樣,不行,這不是真心。希望做好事也是妄想,希望幹個壞事是妄想,希望幹個好事還是妄想,平等的,這要懂得。有這個緣,佛家講有緣,緣講機會,有這個機會我們要做。譬如我們這說去年,現在二00七年,二00六年十月我們從巴黎、從英國回來之後,感到培養漢學的師資非常重要,非常的迫切。我們懂得怎麼樣培養,可是緣不成熟,機會沒有,沒有這個機會。如果有這個機會我們就要做,做了怎麼樣?不能居功。「我做了個好事」,那就錯了,你馬上就墮落,為什麼?你就有分別、有執著。

  無功用,無功無用,就是作而無作,無作而作,天天做,很努力、很認真做,就跟沒做一樣,你的心多乾淨!釋迦牟尼佛天天講經說法,四十九年不疲不厭,他說了什麼法?他最後說他一句法也沒說,哪個人要說他說法,叫謗佛。這是做出來給我們看,動無功用,念無分別。做了四十九年,從穿衣吃飯、待人接物、教化眾生,沒有起個念頭。決定沒有一個念頭「我做多少功德,我做多少好事」,沒有,走的時候什麼也沒有留下。現在人還留下什麼著作,釋迦牟尼佛沒有,一個字也沒有留下來。經典,這諸位曉得世尊走了以後,學生接受老師教誨,從記憶當中把它記錄下來,流傳給後世。你看佛示現多乾淨。佛如果說當年也要把講的這些經典,或者是自己不寫,叫學生你們寫出來,寫出來給我看,將來留給後世,那佛就有念、有動了,佛沒有。

  我們現在人想,佛沒有留下真可惜!是不是真可惜?你要說真可惜,你不懂得佛的意思;你要懂得佛的意思,佛這個做法一定點頭,沒錯。為什麼?你要能夠做到念無分別,動無功用,你不就成佛了嗎?都做給你看了,你還要這些東西幹什麼?不要!佛講得多明白、多清楚,「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你的智慧、你的能力跟釋迦牟尼佛沒有兩樣。你要跟他學,你永遠學不到他,永遠比他低一級;你要懂得這個道理,一下明白了,你跟他就一樣了,所以他做的是對的。他要當時把它寫下留給後世的人,後人永遠不能達到他,這個用意多深。

  你們看看惠能大師的成就,就明白了。中國真的還有這麼好的榜樣給你做證據、做證明,沒有惠能我們真的找不到證據;縱然體會到,找不到實際的例子。一看惠能實際的例子,原來放下就是。惠能放下他成佛了,你放下你馬上成佛,我放下我立刻成佛,就這麼個道理!你不肯放下,你還留戀六道輪迴,你還想當凡夫,佛不障礙你,佛絕不勉強一個眾生,你喜歡做什麼你盡量去做,為什麼?一念不覺。到他一念覺就回頭了,一念不覺就做大夢,夢裡頭有苦有樂。《永嘉證道歌》上說得很好,「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

  所以從我們眾生這個角度上來看,佛生生世世、時時刻刻沒有離開眾生,都在那裡表演做樣子給我們看;可是我們迷惑顛倒,粗心大意,沒看出來。也許你要問我,佛時時刻刻示現樣子給我看,佛在哪裡?所以,你沒有見到佛。除了我自己之外都是佛,他示現貪給我看,他示現瞋恚給我看,他示現行善給我看,那個示現作惡給我看,不都在那示現嗎?你幾時一下覺悟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就醒過來。這個人在研究經教給我看,那不就是釋迦牟尼佛十二年的參學嗎?菩提樹一坐下,統統放下給我看,放下就是。十二年參學,踏破鐵鞋無覓處;菩提樹下坐在那裡,一下放下了,得來全不費工夫,就說明白了。你看在中國禪宗將近兩千年來,一些真正大徹大悟的人給我們做了樣子。

  所以佛在哪裡?到處都是!你沒有見到,我見到了。你見到佛才真正生歡喜心,你在家庭裡面,父母、夫妻、小孩、親戚、朋友,沒有一個不是佛,你真看到之後你生歡喜心,你一家人都高興,這是什麼?這是佛教家庭,沒有一個不高興。這是你最近的親人,而是最容易得度的,自己家的身邊人都度不了,你還能度別人嗎?這個道理要懂。

  佛不度無緣之人,這一生當中緣最親密的就是家人,要明白這個道理,自己才有信心,自己這個道心才增長。原諒別人所有的過失,這比什麼都重要。不生瞋恚心,不生瞋恚心你就把地獄道斷掉,緣斷掉了,你決定不會墮地獄,瞋恚墮地獄。統統看清楚了,順境裡面不生貪戀,不生貪戀餓鬼道斷掉了,決不墮餓鬼道。對人、對事、對物明瞭,不糊塗、不迷惑,就是不愚痴,你就不墮畜生道。所以不貪、不瞋、不痴在哪裡學?就在日常生活、在環境當中學。學會了之後自己有把握,我決定不墮三途。縱然是人天福報也不貪戀,你就有能力出六道輪迴,超越三界;人天福報還有所留戀的話,出不了六道輪迴。一定要知道六道輪迴是假的,夢中佛事。所以你從哪裡學?學念無分別,動無功用,要學這個。這個學到之後,你就看到作用就太大了。你看下面:

  【於一念頃遍十方。】

  清涼在此地給我們講的,「無念之念,一念遍於十方」。一念遍於十方,為什麼?無念那個念就剛才講的真心,真心裡頭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起心動念;換句話說,用現在的話來說,現在科學家的名詞,就是沒有空間維次。空間維次是從哪裡來的?空間維次是從起心動念來的,從分別執著來的。起心動念就有空間維次,但是那個空間維次沒有太大的障礙;到分別心起來,空間維次就形成障礙;到執著心起來,那就嚴重障礙。怎麼突破?突破是放下,一般講就是修定。定是什麼?定是清淨心。

  清淨心愈深,突破空間維次就愈廣大,一般最普通的來講就是六道,你能夠突破六道的空間維次,你能夠看到餓鬼,你能夠看到地獄,你能夠看到諸天,六道裡面你會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六道眾生在交談什麼你也聽得清清楚楚,你沒有言語的障礙,不管哪一道眾生在講話你都懂,你都聽得懂,不用去學言語都能懂,意念上能溝通,有這個能力。這個能力真的在一萬多年前婆羅門教就做到,我們想在印度還有許多宗教應該都能做得到,但是那些宗教的經典流通量少,流通的面不大,而是婆羅門教比較上流通的面廣大一點,我們能夠看得到。他們能夠達到非想非非想處天,靠什麼?禪定,四禪八定,婆羅門教修的。我們佛門裡頭也修,修到第八定還要再修,到第九定成功就超越六道,所以阿羅漢所得的定叫九次第定。在《楞嚴經》上講得很清楚,第九定超越了,他沒有空間維次的界限,沒有這個東西,所以他一念立刻就遍法界虛空界,這速度快!

  無念之念那個效果大。有念之念能不能遍虛空法界?也是一樣的,一念都遍十方。為什麼?它是心的作用。真心跟妄心是一個心,我們講真心,心在覺就稱為真,心在迷就稱為妄。佛法裡頭有一句相信你也聽得很熟,「真妄不二」,真心一念遍於十方,妄心一念遍不遍十方?也遍十方。所以我們起個念頭,不管是善念、是惡念、是妄念、是真念,都是遍法界虛空界。佛菩薩,這所有宗教講的神靈,乃至於鬼神,哪個不知道?各個知道。你千萬不要說我起心動念沒有人知道。你能夠騙人,騙不了鬼神,更騙不了高維次空間我們稱為神靈,就是高維次空間的眾生。像聲聞、緣覺、菩薩、佛這高維次的,諸天也比我們高,不能瞞人,沒有一樁事情可以欺騙人的。所以古人教導我們「人要慎獨」,獨是什麼?我一個人在房間沒人看見,也應該要做什麼樣的觀想?「十目所視,十手所指」,雖然沒有看見,也是一樣好像有十個人瞪著眼睛看你,十個手指指著你,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

  所以人,我們常講要自愛、要自省,自愛不能有一個妄念,要知道別人可以害我,我不能害人。為什麼他能害我?他迷;為什麼我不能害他?我覺,覺就不可以報復。那我要報復我也是迷,迷就不說了,統統是糊塗人!還談什麼?佛也不給你談。佛什麼時候給你談?什麼時候你開始覺悟了才給你談。迷得很嚴重的時候,看你回不了頭不給你談,談了你不相信,你還要反駁。所以勸人,他能聽、能接受要勸他,不勸他是你的錯誤;他不能接受,不能夠聽你的勸導,你就不應該勸他。勸他怎麼樣?反而結冤仇,他會恨你。言語是大學問,不該勸的人不可以勸,該勸的人不能不勸,你要有智慧能夠辨別。

  無念之念是法身菩薩,無念之念是法身菩薩才有的,十法界裡面的佛都沒有,為什麼?他有起心動念。這個我們一定要懂得,這是真心。妄心,是真心迷了之後就變成妄心,妄心就是阿賴耶識。十法界裡面的佛菩薩還是用阿賴耶識,不過他用得正,我們用得邪。六道凡夫用得邪,不正,四聖法界用得正不邪。我們凡夫裡面天人接近正,不是純正,邪裡頭有正,邪中正,阿羅漢、辟支佛他是正中有帶點邪,到菩薩那就是正而不邪,佛菩薩正而不邪。那個邪,阿羅漢、辟支佛的邪是帶著習氣,就是執著的習氣沒斷乾淨,我們都要尊敬,我們怎麼比都比不上。

  「無功之功,多門攝於群品」。群品,品是品類,群是多,用佛法術語講,十法界依正莊嚴。門是門道、方法,面對著十法界依正莊嚴,你的方法無量無邊,沒有定法。你看現身,沒有一定的身。諸位要曉得,身見破了,不執著這個身是我,所以這個身能分身、能化身,一身能夠現無量無邊身。現無量無邊身不是一個樣子,現種種不同的樣子,叫隨類現身!你喜歡什麼樣子,他就給你現什麼樣子。《普門品》裡面講的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所以沒有身相。不管現的是什麼身相,如果是觀世音菩薩現的,那都是觀世音菩薩。所以我們看《觀世音菩薩變相圖》,我還有兩本,現在放在澳洲,裡面有五百個觀世音菩薩相,男女老少統統都有,每個相都不一樣。實際上菩薩在十法界現相哪止五百種?太多了,無量無邊的相全是觀世音菩薩。現身攝於群品!

  說法也是不相同。說法,諸位要知道,不僅是言說,他表演的也是說,身說,不用言語,做出樣子來給你看,讓你看到這個樣子,你領悟了,你明白了,不必要說話,上根人看樣子。所以佛三轉法輪,第一個示轉,示就是示現,一看到這個樣子他就覺悟,上根人。中根人看到這個樣子他還沒覺悟,必須加以解說,解說就是勸轉,講經說法是勸他,他聽到勸他的時候受了感動,他領悟了。下根人還不行,勸他還是麻木不仁,還是不懂,那不懂怎麼樣?要作證轉。就是現在科學要拿證據來,真的拿出證據來給他看,他就相信了,作證轉,叫三轉法輪。還有拿出證據來他也不相信,那沒法子,怎麼辦?來生後世再來!還是不捨棄你,把度化你的時間再往後推,不急著在這一世。在這一世有緣的,就是拿出證據他回頭,還是有緣。

  佛不度無緣之人,無緣是拿出證據他也不相信,這就沒辦法救。無緣是這一生無緣,不是說來生無緣,不是說永遠無緣,這個道理要懂。從永恆的來說,一切眾生跟佛都有緣,這一生未必有緣,這個道理要懂。佛法是平等法,佛真的是慈悲遍法界,善意滿虛空。我們要學,心量要拓開,要愛宇宙,要愛一切眾生,不但是一切人,一切動物、植物、礦物沒有一樣不愛,你的心就好歡喜,你真的得什麼?法喜充滿。比孔老夫子講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還要高。如果說這個也討厭,那個也討厭,你不墮三途誰墮三途?三途苦!你現在就是這個也苦,那個也苦,你永遠就走苦的道路;你要是學佛,沒有一樣不樂,你走的是樂的道路。樂的道路終點就是極樂世界,苦的道路終點是阿鼻地獄,沒人障礙你,也沒人拉你,你自己願意往哪裡走你就往哪裡走,所謂是自作自受。

  這個作用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對一切眾生的服務,尊重一切眾生,敬愛一切眾生,關懷一切眾生,為一切眾生服務。這總的一句來說就是度眾生,這個度的意思至少要包括這四個,第一個尊重,第二個敬愛,第三個關懷,第四個服務,這叫度眾生。決定沒有界限!你是我親戚朋友,那是外面人,你就有分別了,你就不能夠攝於群品。群品是決定沒有條件,所以說「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十法界有情眾生一律平等對待。

  我尊重鬼神,鬼神也尊重我。怎麼知道他尊重我?他常常來找我。他也說得很坦白,他說:法師,你尊重我們,所以我們也尊重你,就常常來找你。為什麼很多人鬼神不找你?你不尊重他,他來找你沒用處,有事情想求幫忙你不會答應。他來找我求幫忙,我能做得到的我一定答應。

  小動物,這些年來就太明顯了,蚊蟲、螞蟻、蟑螂、老鼠這些家裡常常有的,我住的地方幾乎找不到。縱然有也和睦相處,平等對待,互相幫助不會干擾,好相處,都是好朋友,都是同參道友。跟著我的這些小動物都念佛,還有很多往生的,怎麼知道牠往生?蒼蠅在佛像面前那個地方不動了,再看死了,我就曉得牠是往生的。在佛像面前,飛到那個地方好久不動,看牠死在那個地方;蟑螂也有,在佛像面前往生的,我就曉得那是真往生。我們也把牠撿起來把牠埋葬起來,也給牠念往生咒、念佛給牠迴向。不但這些畜生道有不少念佛往生的,餓鬼道也有,甚至於還有植物。

  樹木有神,花草也有神。樹木有神是佛經上講的,樹高度有一個人這麼高都有神。不是樹變成神,是有靈,我們一般講靈魂附在樹上,依這個樹木做為他居住的場所,好像住家一樣,他的房子,他住在那裡頭就變成樹神。尤其是幾百年、幾千年的樹,那個神修行功夫就很高,很有靈性,就不是普通的小樹小神。花草神,我們在筆記小說裡面讀到,佛經裡面說得不多。

  世尊在戒律裡頭,「清淨比丘不踏生草」有道理。這個地方有路,一定要走路,不要踏草,草真的有神,要尊重他。除非是什麼?這個地方沒有路,必須要從這裡通過,那可以,那也要很規矩,對它也很尊重,很對不起它,不得已從這裡通過。所以對於天地萬物有尊重之心、有愛心,從這裡養我們的慈悲心,養我們的菩提心,這才能多門攝於群品。這一念遍十方,知道善念、惡念都遍十方,我們起心動念要謹慎,要起善念,不能起惡念,起惡念決定害自己。雖然六道是個夢,你常常要是做惡夢,惡夢很難受。所以首先要轉惡為善,再進一步轉迷為悟,再提升轉凡為聖。這個路子是對的,不能夠一直再迷下去。後面兩句:

  【如月光影靡不周。】

  這句是比喻像月亮,月亮比喻什麼?比喻心,比喻一念。光是它的作用,照明,照一切、照大地,比喻遍十方,用這個比喻,從比喻當中你去想,所以念頭不能不謹慎。末後:

  【無量方便化群生。】

  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全是利益自己、利益別人,度自己、度眾生。如果對自己沒有利益,對別人就沒有利益,這是一定道理的。自己迷、自己苦也度不了眾生,只有自己覺悟,必定會幫助別人覺悟。人家長時間來跟你接觸、來觀察你,一定會跟你學習,叫潛移默化。人人都能回頭,昨天香港報紙上登的末日時鐘它就會慢下去。科學家告訴我們末日時鐘現在只有五分鐘,五分鐘就接近末日了。它這個一分鐘大概是十年的樣子,五分鐘就五十年,世界就沒有了。如果我們大家念頭都善,心行都善,不再向惡的地方走,這個世界還會延續。這個道理我們懂,佛經上說「境隨心轉」,人心善,世界就會變好;人心不善,世界就變壞,就這麼個道理。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