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三二九卷) 2004/11/4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1329
諸位同學,請看「菩薩問明品」,覺首菩薩偈頌第三首末後一段,就是「以水十義,同真性故」。
這十句前面我們講了三句,第三句是「雖濁不失淨性,喻淨心染而不染」。這個地方有比喻,有法合。濁是染著,如同儒家的教學,像《三字經》上所講的「人之初,性本善」,本性本善就是我們此地講的淨性,淨性就是本性本善。可是這個本善,如果我們要不好好的來教就很難保持,他接觸外面境界就被染污了。外面境界佛法歸納為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叫六塵。為什麼叫它做塵?塵是灰塵,塵會染污。譬如我們這個書桌,我們一天不擦它,不把它擦乾淨,你細細的去摸,桌上有灰塵,它被染污,染污並不嚴重。如果我們一個星期不去擦它,一個星期不動它,你再來看那就有相當厚的一層染污。這種情形我們都知道,雖然它被塵染污了,濁不失淨性,只是上面覆蓋了這個染污,染污除掉,它還是清淨。這句說它正是在被染污覆蓋的時候,它的淨性沒有喪失。這個意思好,意思深。
諸佛菩薩看九法界眾生都是佛,所以他成佛了。九法界眾生是濁、是染,但是他的真性並沒有失掉也沒有被染,就像這個桌面乾乾淨淨,桌面上面有一層灰塵,染而不染。佛菩薩那個敬心(恭敬的敬)能生得起來。普賢菩薩教導我們行門裡面十個綱領,是法身菩薩修的,第一條「禮敬諸佛」。我們今天對人沒有尊敬,不知道敬人;我們對佛知不知道尊敬?不知道。敬是性德,就是清淨心裡面本來有的,圓滿具足,一絲毫欠缺都沒有,真誠恭敬!這個敬心、敬意沒有了,被污染,被穢濁蓋覆住,它不起作用。不起作用,它還是起作用,那個作用變質了。起什麼作用?起傲慢自大、自以為是。自己尊重自己不知道尊重別人,恰好跟性德相違背、相反,他起這個東西。
法身菩薩所修的這十個綱領,第一條就做不到!沒有第一條,當然沒有第二條,後頭統統沒有。因為這十個綱領,我們都曉得後後深於前前。正如同十層大樓一樣,禮敬諸佛是第一層,稱讚如來是第二層,沒有第一層,哪來的第二層?廣修供養是第三層,懺悔業障是第四層,所以到最後,最後是普皆迴向,第十層。法身菩薩學的,權教菩薩都沒有,我們今天是天天念念而已,有沒有?沒有。為什麼沒有?我們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恭敬心生不起來。為什麼生不起來?不知道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不知道一切眾生佛性是染而不染,我們只看到他的染著,沒有看到他的不染。這個染的相就是煩惱習氣,只看到外表的煩惱習氣,沒有看到煩惱習氣後面清淨心、本善本覺,沒有看到。法身菩薩看到了,所以法身菩薩對一切眾生,就是對造作十惡的地獄眾生都是真誠平等的恭敬心,禮敬,這叫成佛。
如果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了解這個事實真相,我們今天應該怎麼學法?從哪裡修?對一切人真誠恭敬,決不是假的,決不是裝的。即使對冤親債主,對毀謗我的人,對侮辱我的人,對陷害我的人,真誠平等恭敬,為什麼?他現在造的罪業是一時迷惑,他煩惱習氣就是浮在外面的穢濁,下面的真性跟諸佛如來一樣,絲毫沒有受到染污,只是煩惱習氣覆蓋著。你不要去看這個,這個東西是假的。為什麼這是假的?這煩惱有生滅,這染的東西可以除掉、可以清除的。自性清淨心是不生不滅,不生不滅是真的,有生滅就不是真的,就這麼回事情。
所以我們修行在哪裡修?在人事上修,在一切萬物上修。我們看到一個小螞蟻會不會合掌螞蟻菩薩。真的,不懂得的人看到你這個動作,這個人有點神經不正常,你看他叫螞蟻菩薩、叫蚊蟲菩薩,真的不是假的。那我們這種恭敬是在內心,緣具足則現在外面。什麼叫緣具足?周邊人看到不生毀謗。他看到你這個動作,你看到一個螞蟻,在那裡合掌螞蟻菩薩,你給牠念阿彌陀佛,勸牠念佛,那個人(旁邊人)看到不毀謗你,這就緣成熟;如果那個人會毀謗,那個人不懂佛法,我們就不這樣做法,我們從心裡面做,不要在形式上,免得他造毀謗的罪業。念念都是為眾生著想,沒有為自己。你對於一個小樹、小草、蚊蟲、螞蟻都那樣的真誠恭敬,對人哪有不恭敬的道理?沒這個道理。
普賢十願要從這個地方學起,要養成習慣。一切恭敬,佛如此,實在講儒家也不例外。你看看《禮記.曲禮》第一篇,你翻第一句話「曲禮曰,毋不敬」。毋不敬就是一切恭敬,對人對事對物沒有不恭敬的。一些不懂這個道理的人,我們對人恭敬還可以,他還能接受,對事恭敬還勉強,對物他就不以為然了,認為什麼?認為這是迷信。我們對畜生恭敬,他說我們迷信,不正常;我們對鬼神恭敬,那更不能接受。在中國很多地方很普遍,山神土地到處都有,現在在中國大陸也慢慢的又有了。我們對這些恭恭敬敬的在致敬,這是我們的性德流露。對這些鬼神恭敬,你想想看哪有不敬祖先的道理?所以聖賢的教學沒有別的,無非是把我們性德喚醒,使我們的性德在日常生活當中自然流露,處處流露。
普賢十願,性德;菩薩十波羅蜜,性德;講到最基礎的五戒十善,性德。自性裡頭本來就有,是因為沒有人教,我們從小不知不覺被這五欲六塵染污了,性德透不出來,透出來的是煩惱,煩惱習氣。又何況這個染污不是一生的,過去生中已經被染污了,過去還有過去,佛講無始劫來迷失了自性,那個迷就是染。迷邪染是一樁事情,迷就不覺,邪就不正,染就不清淨。自性裡面的三德就是覺正淨,自性覺,自性正,自性清淨。一切眾生跟一切諸佛如來無二無別,沒有絲毫差距,都是一樣的。所以佛敬眾生,菩薩敬眾生,眾生不敬佛菩薩,為什麼?迷,眾生是在迷邪染,佛菩薩迷邪染去掉了,透露出來的是覺正淨,就這麼回事情。
我們要懂得、要好好的來學習,把我們的迷邪染除掉,把本有的覺正淨顯現出來。佛家的教學頭一堂課就教這個。這教什麼?翻邪三皈。皈是回頭,依是依靠,要把它翻過來。我們現在是凡夫,凡夫都在迷邪染裡頭,我們把迷邪染反過來,迷邪染要捨掉,回歸到覺正淨。從迷惑回過頭,迷不要,從迷回過頭來依自性覺,這叫皈依佛;從邪知邪見,就是錯誤的想法、錯誤的看法回過頭來依自性正,正知正見,佛知佛見,這就皈依法;從一切染污回過頭,依自性清淨心,這叫皈依僧,淨而不染。你一入佛門,就把這修學三個總綱領、總方向,你學是學這個,你將來證也是證這個,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不是在外頭求的。迷邪染是假的,只要把迷邪染去掉,你自性覺正淨就恢復了。覺正淨恢復,那就是如如天真佛,你本來是佛。
佛告訴我們蚊蟲螞蟻也是佛,牠為什麼墮落成這樣?牠的迷邪染比我們嚴重。最嚴重的墮落在阿鼻地獄,最嚴重,那迷得太深。所以這十法界怎麼形成的?就是染污輕重差別而現的這個現象。菩薩的染污最淺,緣覺的染污比菩薩重,聲聞比菩薩更重,那下面是六道;天道比阿羅漢重,人道比天道重,畜生道比人道重,餓鬼道比畜生道重,地獄道比餓鬼道還要重。染污雖然有輕重的差別,自性清淨心沒有差別。自性性德,覺正淨是性德,沒有差別。縱然墮落在地獄,他的覺正淨跟如來究竟果地上是一樣的。佛法講平等是從這個地方講的,真平等!大乘經上佛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這一句話說出了事實真相。為什麼會有十法界?為什麼會有六道三途?染而不染。
我們再看第四句「若澄泥淨現」。這是比喻,比喻「真心惑盡性現」。泥就是前面講的染污,我們前講六塵,塵是塵土,塵土就是泥,澄是清淨,我們把這個泥除掉,除得乾乾淨淨,染污完全沒有了,淨水就現前了。這個現象好懂。
早年頭,我這個地方說早年頭是七十年前、六十年前,六十年前我十幾歲的時候鄉下還有。鄉下在中國農村沒有自來水,水到哪裡去拿?水要去挑水,用河裡面的水,小溪的水,住在湖邊上用湖水。大戶人家、有錢的人家他打井,他用井水,一般小民都是挑水。挑水,水裡頭最乾淨是溪水,最乾淨。河水跟湖水都混濁帶著有泥,水不乾淨。家裡面廚房裡都有個缸,水缸,大概這一個水缸可以能夠容納兩擔到三擔水,那一擔都是前面有小桶,桶不大,兩個桶挑,大概挑三擔水這個缸就滿了。水挑回來之後不能用,因為它不乾淨,我們要把這泥讓它沈澱,沈下去。我記得我們家鄉多半用礬,用明礬,在這缸裡面沿著缸的周圍用明礬,明礬可以幫助水裡面的泥沈澱下去。所以水缸底下是泥,這沈澱下去是泥,可是水清,水就可以用了,這是澄泥淨現。現在沒有了,現在大家都用自來水,這個現象見不到。所以在六十年前你讀這個比喻很親切,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你天天見到的。
這比喻「真心惑盡性現」。把清淨的水比作性,比作真性,這真心;把泥比喻作迷惑,迷惑太多太多。佛把它分為三大類,這經教裡面常常稱之為三惑。這三種迷惑,第一種叫見思,第二種叫塵沙,第三種叫無明。九法界眾生總不外這三種迷惑;六道裡面眾生這三種迷惑統統具足,也稱為三種煩惱。迷惑就是煩惱,對於諸法實相一無所知。見思這是最粗的,見是見解,你的見解完全錯了,不是事實真相;思是思想,也完全錯了,見解、思想完全錯了,還要加上塵沙。塵沙是比喻多,對於宇宙之間一切性相、理事、因果都不能夠明瞭,那個數量就像塵沙一樣無量無邊,你一無所知。第三類這是最深的,無明,無明就是不明瞭,無所知。這三大類統統具足是六道裡面的眾生。
如果這三大類,第一大類乾淨了,就像這個水缸裡面的水,泥往下面沈,沈也是慢慢沈,先沈下去一些,水面這一層乾淨了;時間再久一點,大概明礬打下去之後,總得一、兩個小時,這上面的水就可以用了,四、五個小時水缸下面的水也可以用了,舀水要輕輕的,不要把缸底下的泥土又攪和上來,那就又變成混濁,所以舀水要輕輕的舀,盡量使缸底下的泥沙不至於浮出來。所以佛告訴我們,見思煩惱斷了,就是見思惑斷超越六道,見思煩惱斷了;塵沙斷掉之後,就超越十法界,超越十法界,你就入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裡還有無明,《華嚴經》上給我們講的,無明有四十一品,四十一品無明斷盡,圓成佛道。
現在我們這個地方說惑盡性現,大乘教裡面一般講,無明惑斷一品,真性就現前了。真的,決定不是假的,我們一般講真心顯露。你沒有破無明,你用的是妄心不是真心。真心顯露是破一品無明,你的清淨心現前,你用的這個心跟諸佛如來用的心完全相同。所以大乘教裡頭才說「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是真佛不是假佛。雖是真佛,並不圓滿。《楞嚴經》上佛講的這個比喻講得好,就是斷這三種惑,佛用月亮做比喻。月亮比我們的真性,天上的月亮是真的,水裡面的月亮是假的,「千江有水千江月」,我們凡夫用的心是什麼心?水裡頭的月亮,把水中的月當作真月,這個誤會嚴重。
六道凡夫用的心,水中之月,不是真心。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權教佛,我們天台家講的藏教、通教;賢首講的(賢首講五教)小教、始教。小教的佛、始教的佛都沒有破無明,在十法界,沒有出十法界。所以十法界裡頭有個佛法界,那裡面的佛就是天台講的藏教佛、通教佛,《華嚴》講的小教佛、始教佛,沒見性。四聖法界所用的心不是水中月亮,他聰明,他知道水中月是假的。他用的那個月是什麼?《楞嚴經》佛說的「捏目所見」,這個捏目所見是怎麼回事情?像我們晚上看月亮,我們看的時候把一個手指按在一個眼睛上面用力壓一壓,這用力壓一壓,你看天上兩個月亮。這個道理現在我們都懂,焦距!這兩個眼睛焦距合不攏就變成兩個月亮。兩個月亮裡頭有一個真有一個假,但是那個假是相似的,比水裡面那個要真一點,水裡面那完全是假的。所以這叫相似,相似的真心,不是真正的真心,相似的。
破一品無明,證一分自性,真心。那什麼叫一分無明?佛還是用月亮做比喻,天上的月亮。你看夜晚,初一看不到月亮,月光完全在它自轉的時候被遮住;到初二、初三露一點月牙,剛剛露了一個月牙,我們在晴朗的天氣裡面看到,真的像一條線一樣,那是不是月光?是!這個月光跟十五的月光沒有兩樣,十五只是光大,很明亮,這是剛剛露一個牙,剛剛露一個牙,就比喻圓教初住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他那個光是真的月光,那就是真心不是妄心;不是水中之月也不是捏目所見之月,是真月,用真心。雖然只一個月牙放了一點光,跟十五的光決定沒有兩樣,是相同的,只有光大跟光小。從月牙到十五的滿月,如果把它分成四十一等,那就像《華嚴經》上講的四十一品無明,那真可以分。四十一品無明斷盡了,滿月就現前了。滿月,我們稱為如來究竟果地,還差一點點沒有圓,那是等覺菩薩,就是真心;就是剛剛露一點點月牙,真心的性德就流露出來。
真心的性德是什麼?總的來說,覺正淨。覺正淨展開,菩薩的六度四攝、普賢菩薩的十願,文殊菩薩的十波羅蜜,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性德!自自然然的流露出來。本來就是這個樣子,他不是修的。我們今天需要修,什麼原因?因為有染污蓋覆住,真性不能現前,性德不能現前。中國儒家所講的,總的,他也有總的說法,本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展開來講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十二個字,性德,是一切眾生本來具足的,本來有的。所以聖人教人沒有別的,隨順性德,這就是聖賢,這就是大圓滿、大自在!違背了性德就是染污。雖染而不染,這是我們必須要記住的,我們才會對一切眾生像諸佛如來一樣的恭敬。你能夠這樣修,久而久之、不知不覺你對一切人事物都是這樣的。
你的性德是修出來的,修出來的還是你自己本來有的。修德跟性德相應,這個相應就叫做證。自性裡本來有的,你證什麼?證是這個意思,證是講的修德跟性德相應,這在修學當中過程上來說的。跟你說真話,大乘經上說「無智亦無得」,《般若心經》上大家常念的,那是真的。在我們現前修學過程當中有智亦有得,這不能不曉得。在我們現前這個階段,修德重要。可是這裡頭最重要的,就是修德要跟性德相應,這就叫正法;修德跟性德相違背,邪法,魔所教的。魔也有修行,但是你仔細去觀察他與性德相違背。
雖然高級的魔,魔裡頭有很高級的,他的修行跟佛菩薩差不多。你要是看看《楞嚴經》,楞嚴會上佛給我們講五十種陰魔,魔王外道他們修行的方法,你要是看到了,五體投地,你真的把他當佛看待,你看不出他的破綻。佛要是不跟我們說出來,我們決定不知道。學佛最後變成魔了,你說冤不冤枉?怎麼會變成魔?你自己一定要知道,《楞嚴經》上講的四種清淨明誨,這就是標準,四種清淨明誨是殺盜淫妄,他們戒不戒?也戒,也叫你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欲,不飲酒,他也是這樣教你。那為什麼會變成魔?不乾淨。這裡頭有個絕對標準,他沒有做到。形式上做到了,意念上不清淨,這樣就變成魔道了。正如同此地講的澄泥淨現,他確實澄到一定的程度,但是不徹底,底下並不乾淨;上面這一段乾淨,下面並不乾淨,所以境界現前他煩惱還是起現行。那愈是功夫深的、高的,他煩惱現出來是很微弱,我們凡夫見不到。八地菩薩才看到阿賴耶的波動,我們凡夫哪有功夫能看到?他也能現神通,他也知道過去未來,我們凡夫接觸的時候,哪有不把他當作佛菩薩、當作活神仙來看待?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
所以佛教後學,特別是佛不在世我們依靠誰?佛教給我們的四依法,這太重要了。「依法不依人」,法是經典。經典你要善學,你一定要知道經典不是為我說的,是世尊當年在世,有人還向他老人家請教提問題,他對他說的,他不是對我說的。對我說的,契我的機;對別人說的,未必契我的機。就像大夫開的藥方一樣,處方,這個處方是替那個人開的,治他的病,不是對我開的。我們今天看到所有經典都是釋迦牟尼佛當年開的藥方,所以你要不會吃藥,你會被藥藥死了,這是真的不是假的。那怎麼辦?所以你要懂得,那佛真的慈悲,對於末法時期開了一服一般的方子,這不是對一個人開的,這個方子是什麼?這個方子就是淨宗法門。淨宗法門不是對某一個人開的,「三根普被,利鈍全收」。所以這個叫萬靈丹,無論什麼病,用這個方子肯定有效,肯定得度,那是妙不可言。要沒有這一服方子,那就難,太難太難了,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我們接著看下面第五句「遇冷成冰」,這不是水,這是冰。遇到冷水就變成冰了,而有硬的作用。「喻如來藏與無明合成本識用」。這個意思很深,深度在什麼地方?十法界依正莊嚴唯識所變。識是什麼?這個地方就是講本識,本識是阿賴耶。阿賴耶識怎麼回事情?記住前面的比喻,水比喻作真性,真性就像僧肇大師綜合佛陀在大乘經教裡面常講的幾個名詞,本無、實相、法性、性空、真性、清淨心、緣會,一個意思。一個意思說這麼多名相?這是如來教學的善巧方便,教我們了解這一樁事情,而不要著名字相,不要著言說相,你才真正能懂得如來所說義。這是開經偈上講的「願解如來真實義」。如果著相,你用思惟、用想像,那你跟如來說的意思愈來愈遠,甚至於把佛所講的意思扭曲、誤解了,這樣的人太多太多。所以佛總是一樁事情說好多個名相,意思叫你不執著,不要分別,不要執著。
在這個地方把水比喻作真性。水遇到冷,零度以下它就結冰。冰有冰的作用。昨天我們講經的時候這個山上下了一陣冰雹,下得很大,我們以為是大雨,其實是冰雹。今天早晨我們到菜園一看,很大的一塊冰還沒有融化,才知道昨天下的是冰雹。零下的溫度水就結成冰,冰有冰的作用,用途就不一樣,它就產生變化。所以相宗裡面講「無明不覺生三細」,無明就是染,前面講遇到染,那個覺本來是覺的就變成不覺,這一不覺就變成三細相,這個細就非常微細。無明頭一個現象,動相,無明業相。
所以諸位要知道,無明是動的,覺是不動的。這個事情總得要搞清楚、搞明白。心動那就是無明,就是無明業相,我們平常講叫起心動念。起心動念有無量的差別。諸大菩薩有沒有起心動念?有!起心動念就是無明,連等覺菩薩都有。真正做到不起心、不動念,那就是究竟佛果,這個人叫無上正等正覺。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還有極其微細的起心動念,那我們凡夫還用得著說嗎?我們凡夫這個起心動念是大風大浪,非常明顯。你起的念頭,在凡夫不能不起念,不起念就成佛,微細的念頭是菩薩,粗顯的念頭是凡夫。這個念頭也分三類,有善念、有惡念、有無記的念頭,這個無記就是說不上善惡。口渴了喝一杯茶,這也會起心動念喝一杯茶,這沒有善惡,這個念頭叫無記心。無記心雖然沒有善惡,但是它在無明裡面,增長無明,破不了無明,麻煩在這裡。
三細相第一個是無明業相,無明業相就是動,這一動就出現相,動它就會現相。這個相很微細,相宗裡面講三分,見分,從見分就變現出相分,見分叫轉相,相分叫境界相,三細相。業相是動,起心動念。這一動轉,轉就是見分,我們今天講的精神。精神從哪裡來的?從無明業相轉變出來的,然後從轉相就變出境界相,境界相就是物質。物質跟精神同源,都是從業相裡頭變現出來的,就是起心動念。不起心,不動念,不但這物質沒有,精神也沒有,那才叫「覺後空空無大千」。
因為有轉相,因為有境界相,這就是等覺菩薩最後一品無明,叫生相無明,我們從這個地方能體會得到。等覺菩薩所破的是阿賴耶的三細相,這才是究竟圓滿,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大圓鏡智是自性本來具足的,因為有極其微細的動相,大圓鏡智上也蒙上了一層染污,這個染污是非常非常的微細,所以他的覺正淨僅次於究竟佛,十地菩薩都不如他。從他發展愈迷愈深,三細相一發展就變成六粗,六粗再一發展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宇宙。宇宙怎麼來的?生命怎麼來的?佛在這裡給我們說出來了。總的來講,就是世尊在《華嚴經》上所說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現識變,心現的境界叫一真法界,識變的境界,識裡面就有分別、有執著,第六意識分別,第七末那識執著,這十法界就出現了。
十法界六道三途本來沒有,再跟你說,現在有沒有?現在還是沒有。前面講過不少,有而非有,非有而有;相有性無,事有理無,這總得要明瞭。相是幻相、是妄相,事也是幻事不是真的。《般若經》上講得清楚,「一切法」,這個一切法就是包括十法界依正莊嚴,包括宇宙的緣起跟生命的來源。《般若經》上佛給我們講「無所有」,這個無所有就是有而非有,非有而有,「畢竟空」,當體即空,了不可得。真的,給你講真話。清涼大師在前面給我們講並皆速滅,並皆速滅就是不可得,畢竟空,不可得,這才叫真正的覺悟、明白了。你對於身心世界你還有執著嗎?你還有分別嗎?沒有了。對於身心世界還有執著、還有分別,你還沒放下,你還有覺悟。
看破、放下。看破難,放下不難,這是我在很年輕剛剛學佛,章嘉大師教我的。釋迦牟尼佛辛辛苦苦為眾生講經說法四十九年三百餘會,為什麼?教你看破,你為什麼放不下?你不了解事實真相,看破就是了解事實真相。事實真相是什麼?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九個字。世尊一生教學當中,講般若二十二年,就講這個實相。這個實相就是本無,就是性空,就是緣會。「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這都是屬於緣會。緣會就是本無,本無就是性空,性空就是不可得、就是畢竟空、就是無所有,你還有什麼放不下的?不但是一切放下了,連分別執著也放下了,為什麼?空的,哪有這回事情!
諸佛如來法身菩薩應化在十法界,十法界常常來,他為什麼要來?因為從前發過願。因地上發過願,眾生無邊誓願度,那說話不能不算話,信用是性德,所以你發的誓願一定是真的,一定兌現的,哪有不度眾生的道理?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感應道交不可思議。眾生有感,感有兩種,有顯感、有冥感。顯是明顯的求佛菩薩,求助於佛菩薩。人遇到災難都念觀世音菩薩,求他救苦救難,這是明顯的感,佛菩薩有應。佛菩薩應也有兩種,也有顯、也有冥。冥,我們一般講暗中保護,決定有感。我們求佛菩薩也有冥顯,明顯的像剛才所說的,冥是什麼?我們心裡面有這個念頭求佛菩薩,口裡沒有說也沒有表現在動作,意念上有,甚至於意念上你自己還沒有覺察,真有,微細的念頭。他為什麼會有?這是過去生中無量劫有這個習氣,曾經求過佛,到現在災難現前是自自然然他這個波就動了,這叫冥感。冥感,佛菩薩有的時候有顯應,有的時候有冥應。感應的道理,我們在前面也說過很多。
所以十法界依正莊嚴,這所有一切現象無量無邊的變化,都是這個地方的應用,就像水結成冰起這個作用。如來藏跟無明合起來,合起來就稱為阿賴耶,阿賴耶叫藏識也叫本識。這個識在佛法裡稱它為神識,世間人稱它為靈魂,它好像是不生不滅。我們肉體有生滅,神識沒有生滅,它會去投胎,它會去找另外一個身體,所以經上講它是「來先去後作主公」,它才是真正的主人,真正的自己。投胎它先來,阿賴耶識先來投胎;在胎中慢慢發展成八識,來的時候只有阿賴耶,沒有執著就是沒有末那,沒有分別就是沒有意識,也沒有前五識,前五識是眼耳鼻舌身,都沒有,慢慢在胎胞裡面發展,八識統統具足了。八識雖然具足,五十一心所不具足,胎兒生下來。胎兒生下來八識具足,五十一心所不顯明具足。不能說沒有,不顯明,就是很難看到它起作用,它先來;人走的時候、往生的時候它最後離開,所以說來先去後。
人斷氣了,呼吸停止了,我們一般醫學上講就宣布死亡,在佛法裡頭不是的。佛法說他的阿賴耶識,人斷氣之後一般講的是八小時阿賴耶識才離開。最安全的,我們的計算法是十四個小時阿賴耶離開了。阿賴耶沒有離開,雖然斷氣八小時,你碰他的身體他有痛苦,這不能不知道,佛經裡面才講得這麼詳細。所以斷氣之後八小時之內,他的床鋪都不要碰。真正懂得佛法的人至少八小時之後,最好是十二小時、十四個小時之後給他換衣服,給他入殮,安全沒事,他神識真的離開了。從前韓館長往生,我們照顧是十四個小時,那很不容易。所以這些道理,如果佛不是在經上這樣給我們說,我們不會知道,哪裡懂得有這回事情。本識的作用太大了,在六道輪迴非常明顯,粗顯,很粗很明顯。佛法的修行離不開這個原理。
所以法相唯識是大乘教裡頭理論依據,淨宗念佛是最後的歸宿,戒律是德行的規範,佛門這三門功課叫共同科目。你要學佛,理不能夠不依法相,事不能不依戒律,戒律是我們生活規範。沒有生活規範就沒有佛法,沒有法相,沒有理論依據;沒有淨宗,那你就沒有最後的目的,你的修行到最後落空,這三個共同科目。在中國大小乘十個宗派裡頭,這三個宗的典籍是共同科目。不管你是宗門教下、顯教密教,你不能不持戒,你不能不明理,你不能不歸淨土,你要不歸淨土,你就錯了。
那也許我們要問,有很多其他宗派不求生淨土,像法相唯識他們多半是求生兜率天,他們跟彌勒菩薩的緣很深,彌勒菩薩是法相唯識的專家,多半都是跟他去的。行不行?行,他那裡也是淨土。欲界第四天,兜率內院,兜率天是凡聖同居土,有內、有外,外面是凡夫、是兜率天人;內院是菩薩,是彌勒菩薩的道場。兜率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叫知足。由此可知,什麼條件生兜率天?知足,知足常樂,人知足心就定,所以他還是修禪定生到那邊。不過這個定沒有到初禪,如果到初禪他就生色界天,他就不在欲界了。
大乘教裡頭,真的是遇到淨土那是大信大行,不是普通事情,遇到淨土這才是真正成就。彭際清居士講「無量劫來希有難逢之一日」,我們這一天遇到淨土。可是遇到了有幾個人真正相信、真正明瞭、真正珍惜?這一生決定求生不做第二個妄念,你要想發大願來教化眾生,生到淨土以後再來,這就對了。你要把往生淨土的修學疏忽掉,這一生想來幹,這一生沒有智慧,心不清淨,煩惱習氣沒斷,縱然你有善心,你條件不具足。所以要把往生擺做這一生當中第一樁大事情,其他是附帶的。如果有機會、有緣盡心盡力的去做,沒有緣,把心收起來,專念阿彌陀佛。生淨土就是成佛。古大德講「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那個開悟是明心見性,真成功了。你這一見性就是法身菩薩,法身菩薩可以乘願再來,圓教初住應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圓教初住菩薩可以現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佛身,得大自在。事理都要清楚、都要明瞭,我們的心才堅定,才不會動搖。
所以真正對淨宗有深厚善根的人還是不多,難怪李老師以前常常跟我們說念佛修淨土的,一萬人當中只有一、兩個真往生,其他都不能往生。什麼原因?不信。為什麼不信?沒搞清楚。對於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沒放下,就是希望多學幾個法門也沒有放下。這不是我教你的,我不敢教你把法門放下,本師釋迦牟尼佛在《金剛經》上教你的,「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法尚應捨怎麼解釋?我今天修淨土,我只取淨土五經一論,其他的我統統放下;或者說,那更厲害的,淨土五經一論裡頭我只取一種,其他五種我也放下,這個厲害,決定得生。
所以在中國過去有這種人,一生專修《阿彌陀經》,專講《阿彌陀經》,一生講二百多遍!我非常嚮往,非常羨慕。我這一生當中為什麼講了這麼多經論?緣,這緣不好,這是沒辦法。你要是問為什麼?自己沒有道場,一生都在流浪,現在快八十歲了還是在流浪。別人的道場,當然要接受別人的意見,所謂是客隨主便,自己做不了主,人家請我們講什麼,好,就得滿他的願,去給他講什麼。自他雖然都有利益,總沒有一門深入那個利益深。我在講經的時候曾經跟諸位報告過,如果我一生隨自己的願望專講《彌陀經》,我今天縱然不能說得一心不亂,功夫成片是早得到了。而一心不亂,事一心,這一生當中是可以辦得到的,不是辦不到。但是學多了、講多了,分心。
所以我在日本訪問的時候,跟日本那邊淨宗同修接觸,只能夠大家互相勉勵學智者大師。日本人對智者大師非常崇敬,這是真的。智者大師五品位往生,我們今天只能走他的路子,這可以走得通。五品位在事上第一個是隨緣,自己沒有道場,那就隨緣了。第二個讀誦,第三個講演,第四個兼修六度,第五個正修六度,我們可以做到。我們要曉得,智者是釋迦牟尼佛再來的,到中國來的,應以比丘身得度者即現比丘身而為說法。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在印度是用佛身,又隔了一千年到中國現比丘身。應以什麼身得度現什麼身!在中國給我們示現五品位,這個意義很深,末法眾生業障深重,外面惡緣太多了,五品位行,我們能做到。目標在西方極樂世界,決定不錯。
我們再看下面第六句,「雖成硬用而不失軟性,喻即事恆真」。這個意思很深,確實是覺者的境界。雖成硬用就是十法界,諸位要記住,你落在十法界裡面,特別是三途六道,這講到我們自己身,業障習氣、受的果報無量差別,但是怎麼樣?不失軟性。就像水一樣,不管是在江、在海、在河,在平靜的時候,在大風大浪的時候,在種種不同程度染污的時候,水的性沒有變,永恆不變,這就是硬用不失軟性。這軟性就是我們一般講實性,水的性是實性,結成冰它也是實性,變成了蒸氣它還是實性。所以這物體有三種狀態,氣體、固體、液體,在這三種狀態之下統統是實性,實性不失。
這句話的意思比喻即事恆真,事是十法界依正莊嚴,真是真性的顯露,就是性德的顯露。性德的顯露,我們中國人講「良心不昧」。良心就是善心、就是本善本性,本性本善良心不昧。再惡的人,某一種條件之下他也有慈悲心,他也有憐憫心。那一念慈悲、一念憐憫,真性裡頭性德顯現出來。這樁事裡頭特別是講因果報應,可以說這是因果報應的原理,惡是習氣、習性,善是真性。你的性本來是善沒有惡,你的自性本來具足無量德能,無量的智慧是覺,無量的德能是正,無量的相好是福報,你統統具足。為什麼你在這一生會生活得那麼苦?對人對事對物會有那麼樣的艱難、會有那麼多的挫折?這與你的真性不相干,真性裡頭完全沒有。那這個東西到底從哪裡來的?這個東西在習性裡面變現出來的,妄想分別執著這裡頭變現出來的。妄想分別執著都是染污,嚴重的染污,染污不是真的,此地講泥沙、灰塵。只要你能把它去掉,惑盡性現,你要能把它去掉。
我們現在沒有能力去掉,那就是染污的時間太長,染污得非常嚴重。沒有學佛的時候完全不知道這回事情,學佛之後,學佛的時間長了,受佛法的薰修,慢慢知道有這麼回事情,在日常生活當中,常常能覺察到,這就不容易。覺察是覺察到了,毛病習氣還是照常發作,那是習氣。能夠常常覺,覺悟的時間長,覺悟的程度深,自然就產生效果,就產生一個力量,把你的煩惱習氣逐漸就化解。不能徹底化解,你會感覺到一年比一年輕,煩惱輕。煩惱一輕,一定會發現到智慧德行一年比一年長。譬如從前別人要是侮辱我,我會生氣;今年別人毀謗我,侮辱我,我不生氣,德行增長了,智慧增長了。為什麼不生氣?明白了。以前為什麼生氣?以前不明白,總是要跟人對立,總是要跟人計較,吃了虧,上了當,不報復,這還能算人嗎?都是這錯誤的觀念,現在曉得吃了虧、上了當不報復,這是德行,這是應該的。
我們整個社會,大家是吃虧上當都沒有瞋恚,都沒有報復,你說這個社會多麼安詳!這個社會人心淳厚,社會安定定和平。我們很希望這個境界能現前,不希望社會動亂。從哪裡做起?從自己本身做起。所以就在日常生活當中,就在待人處事當中,不知不覺良心發現,德行流露,特別是在真正肯發心修行,這是好事。真的不會失掉,妄的一定會消失。所以習氣,煩惱習氣真的會消失。不一定要勉強去斷它,自自然然消失,自自然然減輕了。硬是要去斷它,難!不容易。我這一生修學的經驗,我沒有勉強去斷煩惱習氣,只是在教理上下功夫。這章嘉大師教給我的看破,你能多看破幾分,你自自然然就多放下幾分。沒有看破叫你放下,好難好難。看破之後,不要勸你放下,自自然然放下,自己也沒有勸自己放下,這正是所謂「習慣成自然」,這個習慣就是讀經明理。所以經要讀,教要講,愈講愈歡喜,講是勸別人,實在講勸別人充其量三分,二、三分,自己得利益八、九分,自己得利益大。自己為什麼得利益?天天在薰習,薰習到一定的程度,慈悲心,真誠心,我們常講的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自然流露出來,沒有絲毫勉強。我們在這半個世紀的學習經驗當中看到成果,所以要長時間,時間短了不行。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