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四三0卷) 2005/9/7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430
諸位同學,請坐。請看「菩薩問明品」,第九「一道甚深」,我們今天還是從前面長行文看起。我們將經文念一遍: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問賢首菩薩言。佛子。諸佛世尊唯以一道而得出離。云何今見一切佛土。所有眾事種種不同。所謂世界。眾生界。說法。調伏。壽量。光明。神通。眾會。教儀。法住。各有差別。無有不具一切佛法而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這是文殊菩薩代我們向賢首菩薩提出來的疑問。我們在前面介紹到別列十句裡面的第五句,就是『調伏』,清涼大師註解裡面「三學調伏」。今天我們接著看下面第六,『光明』,清涼大師《疏》裡面給我們說,「六光明,或色相不同,或常放具闕,或照有遠近」。這一段註解裡面我們能看得出來,色相不同,《鈔》裡面,也就是註解的註解,還是他老人家造的。真是慈悲到極處,唯恐我們後人讀他註解依舊有困難,所以不厭其煩的詳細為我們解釋。
他說「如十定品」,這還是本經,用《華嚴經》的經文來說明。「十定品」裡面講到,「或見如來放黃金色光,或見如來放白銀色光」,這就是色相不同。佛有常光,有放光,性質不一樣。常光,像世尊,這是經上告訴我們的,世尊的常光一旬。一旬是多大?通常講我們兩隻手張開這個範圍。我們常常看到畫像,畫像最普遍的是佛的頭上有圓光,這個圓光是常光。實在佛的光明也是隨著眾生業報不相同,有人能見到,有人見不到。這樁事情現在人也都能接受,譬如修定的人,修清淨心的人,甚至於練氣功的人,都能看到每個人我們一般說他氣不一樣;在佛法裡頭不叫氣,佛法裡頭叫做光,確實他能看見。
在中國有稱為特異功能的人,這個特異功能是天賦的,他生下來就有這個能力。我在美國見到過,我見到三個人,在洛杉磯見到的,年歲都很輕,二十幾歲不到三十歲。確實他看每個人光色不一樣,從光色裡面能知道這個人的善惡。心術不正的人,光是灰色的,當然心最好的是金色的光,這很少有。黃色的光、白色的光,這個人都是很善良的,也有紅色、紫色的,他告訴我的。給我看,我自己也不知道,一般人也看不到,他說我的光是黃色的。這我們能夠相信。
像這些平常看到的,這是叫常光,我們就沒有放光的能力。諸佛菩薩,乃至於羅漢,都有這個能力,為什麼?定功深!阿羅漢證得九次第定,比天人功力要殊勝多了。欲界天人,夜摩以上都有相當的定功。雖然他比上是比不上,比色界、無色界他比不上;但是比我們下面,比忉利、四王、比我們人間,那就殊勝太多了,我們望塵莫及。得定的人,定功深了,也有能力放光,愈往上面去,這個能力愈大,經上說的是如來果地。常光、放光,或者是「具闕」,具闕是這兩種都沒有。實在說是不是他沒有光明?不是的,一切法從因緣生,如來果地上也不例外。但是在法身菩薩以上,常光肯定有,十法界裡面的佛菩薩、聲聞、緣覺,緣不足的時候就具闕。
「或照有遠近」,這就是隨著菩薩等級的不相同,十信位的不如十住,十住就比不上十行、十迴向,三賢菩薩比不上地上菩薩。光有殊勝的,能照大千世界,這是遠;放光照幾個由旬,十由旬、百由旬,這就是近。在佛光當中,你能看到我們一般人平常見不到的境界。有少數人,我們在史書上都常常見到的,像法照禪師,唐朝時候人,在五台山見到大聖竹林寺。我們讀這些經文就知道,是文殊菩薩光中所示現的,他有緣。等到他離開之後,沿途想做個記號,下次再來,他回頭一看,這個境界就沒有了,一片荒山。我們相信法照禪師這個記載絕不是妄語,絕不是虛構的,確有其事。
《慈悲三昧水懺》裡面記載的是阿羅漢迦諾迦尊者,悟達國師跟他有緣,也是光明當中現了羅漢的道場。證明我們這個地球是娑婆世界裡面的凡聖同居土,能現這些境界。阿羅漢跟菩薩真的都是居淨土,阿羅漢是方便有餘土,文殊菩薩是實報莊嚴土,都在光中顯現。除這個之外,我們還聽了許多,當然也不是謠言,來給我們說這些故事的都是虔誠的佛弟子,而且是他親自見到的,不是傳說。
影劇界裡面的同修,晚上常常去拍外景,他說走到一條街,看那條街很熱鬧,賣小吃的很多。走進去之後,去逛逛,也吃了一些東西。可是第二天想想昨天晚上這個地方,好像那個地方沒有街道,奇怪!吃了東西,回來之後不舒服,嘔吐出來之後,都是些很骯髒的東西。開車再去看看,是墳場,感覺到恐怖極了,昨天晚上看到的是鬼的都市,不是人間的!當時沒有這個感覺,真的遇到,而且不是一個人,他們同伴好幾個人。一般人講這是迷信,他說確實不迷信,幾個人一起遇到的。在古人筆記小說裡頭記載這些事情很多。看《聊齋》,看《子不語》,甚至於看《閱微草堂筆記》、《榮齋筆記》裡頭,這個事情記載得很多。可是我們有幾位學佛的同修自己親自遇到的,來跟我們說。由此可知,都是各人境界不一樣。
下面我們再看第七,第七是講『神通』,文殊菩薩問的是神通,「七隨染淨土,居人異故,現通亦殊」。現通也不一樣,清涼大師在《鈔》裡面告訴我們,如果居住在這個淨土的眾生,淨土是相對的,我們這個世間要跟忉利天相比,忉利天是淨土,我們是穢土;忉利要跟夜摩比,忉利天又變成穢土,上面是淨土,我們明白這個道理。真正的淨土是實報莊嚴土,那是真的淨土,方便有餘土是相似的淨土。但是諸佛如來在經教裡面給我們講,西方極樂世界特殊,跟其他的佛國土不一樣。
西方世界有沒有凡聖同居土?有,也有方便有餘土,但是它是純淨土,連凡聖同居土都是淨土。這個說法我們能接受,能相信,為什麼?經上告訴我們,極樂世界四土在一起,這很不可思議,十方世界找不到的,它很特殊。十方諸佛剎土都有四土,四土不在一起,我們所說的,它不是一個空間維次,四土是四個不同的空間維次,彼此見不到。但是西方極樂世界四土在一起,我們生凡聖同居土,同時見到實報土的佛菩薩,這很不可思議的事情。極樂世界的殊勝,阿彌陀佛被一切諸佛稱之為「佛中之王,光中極尊」,道理就在此地。我們在這一生有幸遇到這個因緣,實在不容易,遇到要不知道珍惜,不知道把這個緣分抓住,那就太可惜了。十方菩薩、羅漢天天在夢想怎麼能遇到,沒有緣,遇不到。我們真的是這一生當中有緣遇到,遇到空過,你說多可惜!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也不能不警惕的。
於是他見的神通也不一樣,神通在經論上也稱之為神足通,六通裡面的神足通。神足是飛行、變化,中國人看過《西遊記》的,孫悟空七十二變那屬於神足通。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就曉得近代科技發達,也有許多我們無法解釋的現象,這麼多年來報導的很多!所謂飛碟,我們在前面講輪王的時候也說過,飛碟。飛碟是個交通工具,決定不是有神通的人,如果有神通的人他來去不需要交通工具,他有神足通。凡是要造個交通工具,我們肯定他是人道,他決不是天道。天道就有神足通,報得的五通,他沒有漏盡通,他有神足通,所以他飛行自在;他不屬於天,屬於人。我們相信宇宙之間,人法界絕對不是這個星球有,其他星球可能都有。由此可知,他們的科學技術比我們發達,能夠製造這麼好的飛行工具。我們這個世間科學家也知道,最理想的飛行工具應該是圓形的、碟形的,可是我們這個世間還沒有造成這樣的工具。
轉輪聖王是屬於人間的,他不是天上的。所以佛經上說輪王有輪寶,他有七寶;七寶,他不講別的,單單講輪寶。輪寶是他的交通工具,他有這個工具,也是他的兵器,像我們現在講的空軍裡面的戰鬥機一樣,它也是他的兵器。它飛行能達到的地方,可以說就是他的領土,屬於他的範圍,他的勢力可以達到。要依據黃念祖老居士的說法,金輪聖王,輪王有四種,佛經裡面講最大的是金輪聖王,他所能夠統轄的叫「一四天下」。這一四天下,過去我們總以為是一個太陽系,黃老居士說不是,應該是銀河系。那金輪聖王的福報就了不起!這一個銀河系裡面的星球都是他的領土,他的交通工具都能夠達到。不是很長的時間,經上講的一晝夜的時間,能夠遊歷就是說他能夠巡視他的管轄的區域。我們知道一晝夜二十四小時,二十四小時能夠周遍整個銀河系,這個速度太大了!
我們不知道這種交通工具是怎麼造出來的?這不屬於神通,神通不需要交通工具。所以說是四王天、忉利天,那都不需要,鬼神也不需要。鬼神有五通,但是他的能力沒有這麼大,小事情往往很靈驗,大事情就靠不住。我們相信有鬼神,但是對鬼神的態度一定要像孔老夫子一樣,孔老夫子對鬼神的態度是敬而遠之。我們對他要尊重,這是應當的,普賢菩薩教我們「禮敬諸佛」,他是一類眾生。
十法界眾生在佛法裡面是平等的,為什麼會有十法界?《華嚴經》上告訴我們,法界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很難懂!譬如我們人間講唯心、唯物,跟佛法講的心不是一回事情,唯物、唯心在佛法裡面是什麼?在佛法裡是阿賴耶的見分跟相分。阿賴耶的見分,我們世間人把它當作心,那就講得很高了;阿賴耶的相分就是物質。如果你要學過唯識經論,那你就知道,見、相二分都是從自證分裡頭變現出來的,所以見相同源,同一個根源;自證分就是佛法講的真如本性。還有一個證自證分,那是什麼東西?證自證分可以說是自證分本來具有的般若智慧,所以證自證分在大乘教裡頭常講的覺性,本性裡頭本來具足的。
覺性能覺,法性是所覺,可是能覺跟所覺是一不是二。唯識經論裡面講得很詳細,講到終極,告訴你宇宙是一體,所謂性相不二、生佛不二、理事不二,到最後給你講因果也不二,入不二法門。不二法門就是一真法界,不二法門就是真正的淨土。實報莊嚴土不二,方便土裡面還是二,實報土裡頭沒有了。我們這個經現在講到九信位的菩薩,到十信心滿,就要入不二法門。《華嚴》是圓教,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見一分真性,就入不二法門,所以圓教初住住實報莊嚴土。十信位的菩薩,在一般講七信以上,七信、八信、九信、十信,我們在前面也說過,四聖法界,他不在六道,這是方便有餘土。由此可知,從初信位到六信沒有離開六道,還在六道裡面,初信到六信位。雖在六道,他是聖人,他不是凡夫,他在這個世間修行,在凡聖同居土裡面修行,決定不墮三惡道。
我們要問,他為什麼不墮三惡道?實在說這個道理並不難懂。他們天天在學習,沒有一天空過,天天接觸佛菩薩,天天接觸大聖大賢。那我們就知道,正如同世尊在《十善業道經》裡所說的,「常念善法」,他不間斷,心善;「思惟善法」,思想善;「觀察善法」,行為善。從初信位開始,他覺悟了,他不再造惡,他怎麼會墮三途?所以佛在《十善業道經》上說,「菩薩有一法」,這個菩薩是從初信位的菩薩起,初信位的菩薩他就遵守十善業道的教誨,真幹!不像我們讀了這個經,學了這個經,甚至於講得頭頭是道,怎麼樣?沒做到。沒有做到,你不是初信位的菩薩;初信位的菩薩的標準,是做到。
煩惱習氣確實放下了,剛剛放下,初信位的菩薩是剛剛放下。放下什麼?放下執著,我們今天講,「某人成見太深」,他不再執著,成見放下了。成見放下之後就能隨和,普賢菩薩教給我們「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這才能夠入初信位。這是大乘法,《金剛經》說的標準,那個標準是初住位的菩薩,是很高,但是初信位還是用得上。依照這個方法去學,「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換句話說,凡夫把這個身執著得很嚴重,這是「我」!有這樣的執著就有傲慢,你看看《禮記》第一篇「曲禮」,第二句就說「傲不可長」。儒家是人天法,不是出世法,所以它不斷,它沒有叫你斷,它只是叫你要控制,傲慢不能夠增長。增長怎麼樣?障礙智慧,也障礙你的福報。
所以世間法真正做學問,講求修養的,都要把貪瞋痴慢降溫,雖然沒有斷,他要控制住。佛法是要超越六道十法界,這個東西一定要斷,不斷不能出離。所以,初住菩薩就要把我執放下。《金剛經》上講的四相,四相我們說每個相都有十分,初信位放下一分,二信位放下二分,三信位就放下三分,到十信位統統放下。不但四相放下,四見也放下,四見比四相深!四相是形相,四見是你內心裡面的執著,就是說你還有這種想法,還有這種看法,這是決定障礙。
在圓教十信位,六信之前,見思煩惱就放下差不多了,七信位統統放下了。七信就出了六道,在小乘相當於阿羅漢果,大乘七信位的菩薩在斷煩惱跟阿羅漢相等,但是智慧那是阿羅漢望塵莫及的,智慧高;阿羅漢還有所知障,菩薩沒有所知障。到十信位,那就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就入了初住。初住是實報莊嚴土,我們一般講一真法界,那怎麼會一樣?你要是懂得這個道理,了解這些事實真相,我們今天最要緊的是要轉染成淨,怎麼個轉法?從心上轉。
我們現在的心是染污心,如何把染污放下,恢復我們的清淨心,心淨則佛土淨!什麼是染污?妄想分別執著全都是染污。我們要斷,就是說要放下,一定要懂得從粗顯的先放,從這兒下手。最粗、最明顯的就是執著,我能不能在這個世間對一切人、對一切事、對一切物,不再執著?這叫真修行。你每天念多少經,念多少萬聲佛,磕多少個大頭,有沒有用處?如果還是那樣堅固的執著,那就沒用。為什麼?你的功夫全是表面的,不是實質。實質上的功夫是要把煩惱習氣拋棄掉,放下,那叫真功夫。所以,佛門常說「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形式也不能不講求,形式是幹什麼的?形式是接引眾生的,是做出那個樣子給沒學佛的人看,激發他的道心,所以是度眾生的。真正的功夫是內功,所以佛法叫內學,五明裡頭叫做內明,這個道理不能不知道。外面那是什麼?那是「學為人師,行為世範」,是接引大眾的,最重要是要做內功。有內功,外面自然就很容易表現出來,所謂是「有諸內,必形諸外」,表裡一如,這是一定的道理。
大乘教裡面,大乘講十法界,十法界眾生都要度,十法界裡面包括有諸天、天神,還包括三惡道,這不是迷信。但是現今社會,因為科學技術發達,無論什麼事情都要用科學來衡量,科學是要拿證據的,六道、十法界的證據有沒有?有,能不能拿得出來?拿不出來,「唯證方知」。就用科學的話來說,拿不出證據出來的,你敢講他沒有嗎?現在科學家逐漸逐漸也聰明了,古時候人說出這個地球是圓的,我們住的這個大地是個球形,是圓的,被送上斷頭台,他胡造謠言,被殺了。冤不冤枉?在那個時候的人說他不冤枉,他應該要接受懲罰,後人到今天看他,真的冤枉!所以現在科學家明瞭,你看這幾百年當中,科學家發現的定律,用了幾十年,認為是真理,後面又出來一個科學家把它推翻,新的理論出來了。所以,現在科學家不敢講他所發現的是永恆的定律,不敢講,也許過個十年二十年,又有新的科學發現。
科學發展的時候,認為宗教裡面講的是迷信,是神話,我們希望科學能夠不斷的發展,將來能把空間維次突破,那個時候就相信了,「原來宗教裡講的是真的,不是假的」,現在就是它不能突破。但是現代的科學確實也很了不起,這是近代最近這三、四年發現的,有同學把報告拿來給我看。他們發現空間不是真的,在某種條件之下,空間會等於零;空間不是真的,距離就沒有了,遠近沒有了。時間不是真的,在某個條件之下,時間等於零;時間沒有了,你就可以回到過去,也可以進入到未來,也就是說過去、現在、未來不存在。但是他們不曉得用什麼方法來突破,所以講在某種條件,這個條件他還不知道。實在宗教裡頭講,這個條件是禪定,禪定功夫深的人就能夠突破六道裡面不同維次空間。
這個最早大概總在一萬多年前,婆羅門教,印度古老的宗教統統修禪定,所以他們的定功能到非想非非想處天,那一關從來沒有人突破。往下去,真的畜生、餓鬼、地獄,所以對於六道裡面情形他講得很透徹、很清楚。但是六道裡面怎麼來的?怎麼形成的?不知道,這就是知其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佛出世之後,才把所以然的道理說出來,這我們在佛經上看到。所以我們相信,六道裡面的狀況,科學再有一段時間,或者是幾十年,或者是二、三百年,我相信會突破。突破之後,那他們的說法又不一樣了。這個我們慢慢再等!也許我們這一生看不到,我們看不到沒有關係,後人會看到。就如同西方最初的科學家一樣,他們是很冤枉上了斷頭台,幾百年之後我們替他平反了。這個冤枉世間就都知道了,大白天下。所以這是講「現通」不一樣,隨著人的功夫淺深,心地的染淨。好,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請坐。我們接著再看文殊菩薩所問的第八樁事情,「八眾會異者,此有三種,一多少,二會數,三凡聖大小」,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跟我們講解的。眾是大眾,會是聚會,不相同,眾會不一樣,這分三種來說。第一個就是諸佛如來示現在九法界,實在說都是看眾生的緣分。就像《楞嚴經》裡面所說,「隨眾生心,應所知量」,不但是諸佛如來,法身菩薩沒有一定的身相,換句話說,沒有身相。能現一切身相,怎麼現的?絕對不是自己喜歡現什麼,高興現什麼;還有喜歡,還有高興,還有不高興,這是六道凡夫。為什麼?分別執著沒斷!阿羅漢已經不執著了,但是有分別,阿羅漢還有分別;法身菩薩不但分別執著沒有了,已經在起心動念上下功夫。起心動念是屬於無明,屬於妄想,在這上用功夫,所以沒有身相。
現相都是從緣,眾生有感他就有應,感應是自然的,絕對沒有說有意思在裡頭,有意思在裡面那就不是自然的。就如同如江本勝博士做水實驗,我們以善意對待這杯水,水有沒有分別執著?沒有,我們的分別執著對它,這是我們這裡有感,它就有反應,自然的反應,絕對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要知道諸佛如來,《華嚴》裡面稱法身菩薩,《般若經》裡面講的諸佛如來,在《華嚴》就是初住以上。那個諸佛是分證位的諸佛,不是相似位,相似位的諸佛是在四聖法界。這是真佛,不是假佛,分證的諸佛,他們沒有現相。能夠隨順一切眾生之感而現相,正如同《普門品》裡面所說的,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相。眾生希望見佛,他就現佛相;眾生喜歡菩薩,他就現菩薩相;甚至於眾生喜歡童男童女,他就現童男童女相;眾生喜歡山河大地,他就現山河大地相。不但能現有情相,也能現無情相,總是隨眾生心想生,真的是大用無方。
所以在多少上來講,清涼大師在此地舉例給我們說,或者是「菩薩多,聲聞少」;或者「反此」,反此就是聲聞多,菩薩少;或者「俱多俱少」,或者是兩個都多,兩個都少。我們在前面「世界成就品」裡面看過,佛出現在世間,或者是化多眾生,教化多眾生,或是調伏少眾生。佛出現在世間,教化的眾生多少,不在佛,不在菩薩,而在眾生,這是佛門裡面常講的,佛不度無緣之人。一切眾生跟佛都有緣,哪有沒有緣的?但是緣有熟、有不熟,好像樹上的水果一樣。今天有同學送我一籃桃子,我們到桃樹園裡面去摘桃子,我們怎麼摘法?一定看這個桃子熟了把它摘下,還沒有熟,再過幾天。佛度眾生就是這種方式。眾生的根熟了,一說他就明白了,他就開悟了,先度這些人。還沒有成熟的,幫助他提升;沒有善根的,幫助他種善根,這是佛的善巧方便。今天我們講度人多少,主要的是講根熟的,根沒有熟的不算,是從這上講的。
譬如釋迦牟尼佛在世,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廣度眾生,廣度是講這四十九年的教化,可是成就眾生有三等不同。第一等的,就是得度的,我們講多少是指第一等的,二、三不說。第一等就是證阿羅漢的、證明心見性的,明心見性是菩薩,證阿羅漢果的這是小乘,都算是成就,為什麼?超越六道輪迴,阿羅漢是聲聞,多少在這兒說的。沒有能夠出離的,過去生中曾經在佛門裡種了善根,現在善根不熟,佛一定提升他,幫助他把他提升;沒有善根的,幫助他種善根,幫助種善根的方式很多。
所以我們千萬不要瞧不起出家人,那你就錯了。這個出家人破戒,這個出家人不是好出家人,做了很多壞事!那是他的事情,與我們不相干。你知不知道他跟許許多多人種善根?這個你就不知道了。他的這種形相走出去,人家一看就想到什麼?佛!這是個佛教徒。他阿賴耶識裡佛教種子就種下去,你不知道他這個功德。他造的惡當然他要受他的果報,但是他替許多人種了善根,這個功德你就不知道。這個要不是深入經藏,不曉得。出家人在馬路上走一走,給多少人種善根!多少人看到他的形相,阿賴耶識裡佛的種子種下去,那個佛的種子生生世世永遠不會壞。
《法華經》上有個故事,有個人找到釋迦牟尼佛,想跟釋迦牟尼佛出家,出家要有善根,沒有善根他不能出家。釋迦牟尼佛因為他有這個能力,有神通,他能看出你能不能成就,你能成就才給你剃度,你不能成就,不給你剃度,你在家學佛,這樣不會破壞佛法的形象。召集這些弟子,弟子當中有菩薩、有大阿羅漢,阿羅漢的神通(宿命通)可以知道五百世。大家都來看這個人,一看這個人沒善根,五百世都沒有善根,跟佛沒有緣,他怎麼能出家?最後佛還是給他剃度了。告訴大家,這個人無量劫前(那就不止五百世,阿羅漢不曉得,太遠了)他是個樵夫,上山砍柴遇到一隻老虎,他就爬到樹上。爬到樹上,有意無意念了一聲「南無佛」,世尊說,就是這個種子,無量劫之後,今天得人身,碰到我。一念善根,遇到佛就成就,在佛的會下也證阿羅漢。這個事情我們一般人就不知道。
所以,對於三寶要尊敬,我們要記住普賢菩薩的教訓,「禮敬諸佛」。對於三寶一定要禮敬,決定不可以輕慢,他有他不思議的功德。至於他做得不如法,特別是在現在這末法時期,只有形相,沒有實質。形相也有形相的功德,剛才講了,令許許多多人阿賴耶裡頭種了佛的種子。普通人不行!大家看到你,佛的念頭想不出來。所以我從前教學生,在台灣的時候,「大專佛學講座」。我教他們,他們都是年輕學生,我說怎樣做功德?你們手上常常拿一串念珠,別的同學、別人一看到念珠他就想到佛,你也幫助那個人種善根,善巧方便很多。學生在學校念書,都有課本、參考書,課本、參考書裡面通常人家寫個名字。我就告訴他,你在名字上面寫個阿彌陀佛,你們的同學、別人一看,他一定會念一句「阿彌陀佛」,你看阿賴耶識裡種子種下去了,你就度很多人。
無論在家、出家,這是講接引眾生,給一切眾生在阿賴耶識裡頭種佛的種子。不要輕視這樁事情,這樁事情不是小事!他有了這個種子,今生雖然沒有成就,阿賴耶識這個種子叫金剛種子,永遠不壞。我們就深深相信,不一定是來生、來世,或者是幾十生、幾十世之後,或者是像《法華經》上講的無量劫之後,他遇到佛法,他證果了。這個因,因是我們幫助他種的,你說你這功德多大!
所以諸位不要怕難為情,不要怕人說你迷信。人說我們迷信,那是什麼?那是他們的事情。他雖然說我們迷信,他心裡頭阿賴耶識裡佛的種子也種下去了,我們也要合掌給他道喜,很好,難得。你不管是怎樣罵我也好,毀謗、侮辱也好,總而言之我知道,我們佛的種子已經種在你阿賴耶識裡,好事情!那個好現在他不知道,到他將來成就的時候,他會感激你,「在多少生、多少劫之前,某人替我種的這個種子,那個時候我還不相信,現在好處來了」。種子成熟就得度了。
所以,已經學佛的人幫助他提升,無論在家、出家,已經學佛要幫助他提升。一定要勸他,什麼方法提升?一定要學教。在我們現前這個社會,一定要學經典,經典不但要讀,要解義。就是以《華嚴經》來說,你看看清涼大師給我們排的順序,信解行證。首先我們要有信,信,有迷信、有正信、有真信。我們一般學佛,佛是什麼,不知道,這屬於迷信,迷信佔多數。學了經教之後明瞭了,不迷了,我學佛、我信佛有理論的根據,這就不迷信。雖然你學教,道理懂得,你沒做到,你不是真信,真信是依教奉行。佛經裡面所講的道理,確實變成我的思想、見解,經典裡面所講的教誨,都變成我日常生活行為,真幹!經論正知見,修正我們錯誤的思想、見解;戒律修正我們日常生活行為,處事待人接物,起心動念決定不違背十善業道,那你就是真幹,這就入門了。然後接受三皈眾戒,不犯威儀,那你是正信的佛弟子。能夠在一生當中,把握著一個目標、一個方向,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肯定成就,這個是真信。真信,這一生當中決定了生死出三界。
法門無量,經上常講的八萬四千法門,哪個法門對我們現在人來說快速?現代人都要求速度,要快,要穩當,要安全,要可靠。諸佛菩薩介紹給我們,最好是彌陀淨土,帶業往生。這個法門,祖師大德教我們,善導大師講的「萬修萬人去」,一個都不會漏。這個話說的是真的,絕對不是假的。為什麼近代,我的老師李炳南老居士他老人家常講,現在的念佛人,一萬個念佛人,真正能往生只有二、三個,為什麼不是萬修萬人去?隋唐那個時代萬修萬人去。我們淨土宗初祖慧遠大師廬山的蓮社,這是淨土宗第一個道場。當年跟他老人家一起念佛求往生的,有一百二十三個人,個個往生,一個都不漏,為什麼?真幹!現在為什麼念佛不能往生?不是真幹,他對於這個世間名聞利養還是貪著,是非人我還是放不下。這個不能怪佛法不靈,佛法很靈,怪我們自己不如法,沒有依照經典的理論方法去做,延誤了自己這一生得度的機會。你不能怪經典,不能怪佛菩薩,不能怪祖師大德,只能怪自己,這個道理要懂。
古時候修行,沒有不學經教的,總是先學經教,都搞通了,搞明白了,最後才進念佛堂,所以他內行!真幹。現在學佛難在哪裡?經教雖然容易得到,比過去方便,沒人講,提倡的人太少了。即使有人講這個經,是不是講得如法,講得透徹?太難!為什麼?從前老師常常告訴我們,古時候講經的人都是有修有證,他講出來有味道,能攝受人心,真能幫助人開解。現在講經的人,自己沒有修行的功夫,經裡面真正的味道講不出來,道理在此地。一定要真幹。
我們生在這個時代,這個時代正是所有宗教衰微,不僅是佛教。那我們怎麼辦?我們可以學古人,做古大德的私淑弟子,這是條很好的道路,是好辦法。如果是太遠,太遠,他們雖然是有著作留下來,文字都很深,都是文言文寫的。祖師大德已經非常慈悲了,把他的文字盡量的白話,淺說依舊還是有深度。那我們就找近代的,離我們愈近愈好,比較容易懂。近代的,教下,諦閑老法師,過去曾經在香港住了相當長一段時間的倓虛老法師,諦老還有個學生寶靜法師,這都是諦閑法師的傳人。興慈法師、鼓山的圓瑛法師,比較新派一點的,太虛法師,這都是我們的前輩,距離我們很近。
修淨土,你就找印光法師,決定沒有錯!學禪,你就找虛雲老和尚,他們的著作都在,距離我們很近。雖然有時候他們也是用文言文寫的,很淺顯的文言文,比古人的文字好懂多了。你依靠這個你就會有成就,跟一個法師,學一家之言。沒有能力辨別是非善惡,沒有能力辨別真偽,我就跟一個老師。到有這個能力了,你自己可以開放,可以參考諸家的學說。你有能力辨別真妄,你可以取人之長,捨人之短,不至於見異思遷,這就有了參學的能力。沒有這個能力之前,不可以,決定是一個老師,一個法門,一部經論,你才會有成就。
第二是講會數,會數多少也不一定。像我們釋迦牟尼佛講經三百餘會,這個多!經典上清涼大師給我們舉的例子,「彌留勝王佛,四會說法」,我們釋迦牟尼佛是三百餘會,他只有四會。「華勝佛一會說法,聲德佛三會說法,放燄佛十會說法」。諸位曉得的,經上常講的,彌勒佛將來下生,現在他是我們世尊的後補佛,《彌勒下生經》裡面講得很清楚,他現在在兜率天。什麼時候下來?那你就要知道兜率天人的壽命。兜率天的一天是我們這個地方的四百年,時差很大,四百年。他的壽命是四千歲,也照我們這個算法,一年三百六十天,四千歲,合算下來大概是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古人算的,諸位算一算,能把這個數字算得很正確。在我們這個人間是很長的時間,五十多億年他才到這個世間來,示現成佛。他說法三會,龍華三會。這是說會數不一樣。
是不是有些佛願意多說,願意少說?不是的,統統是隨心應量。在這裡我們能看到,會數愈少的,我們今天講學生的素質愈整齊,這個會數統統是講得度的,整齊,度得多!一會統統都得度了。彌勒菩薩是三會,每一會度的人都很多。佛以一音而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有人聞佛法證菩薩果位,有人證聲聞果位,不一樣。有人覺悟而沒有能證得果位,那都不算,算證果位。世尊說法三百餘會,我們就要曉得,每一會證果的人不多,但是肯定有證果的。證什麼樣果?我們在很多經論裡面看到的是證須陀洹果,也是證果,大乘教裡面,證初信位的菩薩,還是證果,只要證果那就是聖人,佛一定要說。這就是所謂佛氏門中,不捨一人,一個人根機成熟了,佛都給他說法。
我們在中國看到《六祖壇經》,六祖離開黃梅,得道了。中國人講的得道。得什麼道?明心見性,他所證的果位在我們賢首菩薩之上。賢首菩薩是第九信位的菩薩,惠能大師所證的是在初住以上,法身菩薩位;這裡九信、十信還沒有破無明,沒有見法身。六祖惠能大師那個時候二十四歲,為什麼他能證入?就是說他真的能夠把妄想分別執著全放下了。諸位細細去看《壇經》,你試試看你能不能看得出來?你看他老人家執著、分別沒有了,不但執著、分別沒有,妄想也沒有,他的心常在定中。所以五祖給他暗示的,他完全明瞭,別人都看不出來,他們兩個人心裡都有數。
去看他在舂米,碓房裡面舂米,問他米舂好了沒有?他說舂好了,還沒有篩。你看說的那個話,大家都好像不覺得什麼,實際上他意思很深。五祖問他米舂好了沒?就是問他,你修行的功夫熟了沒有?不是問米,意在言外。他說已經熟了,但是沒有篩,篩是什麼?沒有人給我做證明,這個意思就是求祖師給他做證明。五祖拿個拐杖在碓上敲三下,他就明白了,叫他今天晚上三更的時候到他房間去。平常沒有接觸,你看就有這樣的默契。到房間裡給他講《金剛經》,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恍然大悟,那就是明心見性的境界,這叫傳法,這叫得法。傳法是這個傳法的,不是寫一個字給你,你是第幾代祖師,那個沒有用處,真的傳!
所以世尊當年在世,講經說法每一會我們都知道一定有個當機者,那個當機就是根熟眾生。這裡面還有些權巧方便,權巧方便是根沒熟的怎麼樣幫助他提升?這是大慈大悲!確實這個時候有很多人過去生中善根福德有了,現在要幫他提升。但是這一會裡面沒有證果的,往往菩薩、羅漢就來代表大家啟請,做當機眾。像我們這一會當中,你看文殊菩薩代我們啟請。《華嚴》七處九會,這是多會,不是一會講的。而李長者在《合論》裡面給我們講,《華嚴》應當是十處十會,圓滿!
我們今天所得到的,傳到中國來的這個經殘缺不齊,所以我們稱為略本,不是完整的本子,完整的本子,《華嚴經》是四十品,十萬偈。我們今天現在這個本子,算是最後傳來的,實叉難陀(唐朝時候,武則天執政那個時代)翻譯的,我們今天稱《八十華嚴》。《八十華嚴》的分量多少?四萬五千頌,一半還差一點。第一次傳來是晉朝傳來的,翻成中文是叫《六十華嚴》,三萬六千頌。唐朝傳來是四萬五千頌,增加了九千偈,一半還不到。貞元年間,末後一品「行願品」四十卷全部到中國來了,超過一半。現在梵文本沒有了,失傳了,《華嚴》這部經,今天最完整的就是傳到中國來的這一部分,所以是希有難逢。長者講的十處十會,很有道理,我們在現前這個本子裡面所看,確實只有七處九會。《大般若經》這是非常著名的,是完整的傳到中國來,就是玄奘大師到印度帶回來的,這套經是完整的,世尊是四處十六會。這就說明會數多少不定,都是為眾生,不是佛的意思,佛總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
末後講凡聖大小。凡聖大小,或者是專門召集聲聞眾,或者是專門召集菩薩眾,或者是各種根性都有,「三乘同會」,還有人天也在會中,那麼現在又說五乘同會。這種情形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統統都有,完全是隨心應量。
我們再看第九,第九講『教儀』,教是教化,儀是儀式,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方式,用什麼方式來教,這也是隨著眾生的根性。我們這個世間眾生六根耳根最利,你看《楞嚴經》上,文殊菩薩幫助我們揀選圓通,他取的是耳根,他說「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有時候我們看,看不明白,聽清楚,所以聽比看還要殊勝,跟觀世音菩薩相應,觀世音菩薩在因地的時候也是耳根最利。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講經說法,音聲為教體,身教,做出樣子來給你看,講解。在東方,孔子教學也是如此,也是以音聲為教體。夫子在世教學的時候沒有教科書,在教學的時候,有些學生,都不是多數,把它記下來。夫子過世之後,同學們聚集在一起,把老師過去所講的重要東西記錄下來,整理出來,就是現在的《論語》。都是記最重要的,等於說夫子跟大家講了幾個小時,只記一個題目,《論語》上字字句句都是題目。
不像佛經,佛經確確實實不但有題目,而且把內容統統記下來,這是非常難得,所以佛經的分量大!傳到中國來是少分。那個時候交通非常不方便,運輸困難,所以無論是西方的高僧到中國來傳教,或者是中國高僧到西方去取經,都是精挑細選,選了又選。實在拿不動了,就沒辦法,不能不捨棄。當然選擇,最重要的是選擇契合東方人的根性,東方人能夠接受,能夠喜愛,這一定是第一優先,這都是我們能夠想像到的。
東方人確實因為過去有儒、有道,有聖賢人的教誨,愛好和平,心量比較大。從古書上看起來,你看中國古書裡頭,很少說國家,多半說天下。從這個地方看,它的心量大,它能夠包容,能夠包容許許多多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族群,不同的信仰,它能包容。因此大乘佛法非常適合中國人喜愛,但是大乘是以小乘為基礎,因此小乘經的翻譯也相當完備。這從我們現在《大藏經》裡面可以看出來,小乘經就是「阿含」部分,我們中國稱為四阿含,這部分是小乘。另外有方等、有般若,那屬於大乘。所以以音聲為教體。
但是佛在經上告訴我們,「香積以眾香教化等」,這是舉個例子。就是十方世界眾生根性不一樣,香積國那個地方的眾生,你跟他講他也很難聽得懂,看也很難,但他舌根很利,從舌嘗味他會開悟。這個不可思議。所以佛在那個國家,就常常請大家吃飯,那個筵席叫法筵,吃了之後會開悟的。所以我們寺院裡,道場的廚房都叫香積廚,香積廚這個名字是從這兒來的。那個地區眾生的根性不一樣。所以,有眾生鼻根最利,有眼根利的,他哪個根性最利你就用哪一種方法,應機施教!我們這個世間根性耳根利,所以教儀就以音聲為主。
最後一條,『法住』,這就是我們一般講法運。像釋迦牟尼佛的法運是一萬二千年,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這是世尊的法運。外國有很多宗教都講世界末日,所以有人來問我,我說佛教裡頭沒有講末日,災難可能有,不是末日。為什麼?釋迦牟尼佛距離我們現在,外國人講二千五百多年,時間長!正法一千年過去了,像法一千年過去了,末法一萬年,現在還不到一千年,後頭還有九千多年!所以從佛教看,我們這個世間很樂觀的。災難有,災難為什麼有?這是眾生業力感召,這要靠教育。如果倫理道德、宗教教育能夠復興起來,人心向善,災難就少。如果不重視教育的話,貪瞋痴慢逐漸增長,災難就多了。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