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五四二卷)  2006/5/4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542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淨行品第十一」,偈頌第六大段第三小段所遇人物,第四首偈看起:

  【見無樂著。當願眾生。有為事中。心無所樂。】

  這首是說在道路上看到沒有執著的人,跟前面第三首恰恰是相對,前面一首是有執著的人,有執著。遇到沒有執著的,引發菩薩的大願,『有為事中,心無所樂』。這個「樂」是愛好。有為的事太多太多了,我們常講世間事,世間事就是有為的,跟佛法裡面講的無為是相反的。有為就是有造作、有始終、有生滅。諸位想想看,我們從早到晚所遭遇的一切事,乃至於我們自己所從事的工作,無不是有為的。有為包括我們的生活,包括各行各業,這些事情能不能避免?不能避免。換句話說,人生到這個世界就是有為,如果是無為他就不會生到這個世間來,不會到六道來,六道是有為的。再跟諸位說,十法界也是有為的。六道裡面有為事中,他心有所著,而四聖法界也是有為事中,心無所樂,比我們凡夫就高明得太多。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就跟這首偈相應,這是我們要明瞭的、是我們要學習的。

  換句話說,有為事,你既然在六道、在十法界,這裡面有兩種人,一種就是我們煩惱習氣沒斷的,我們到這個世間來,來幹什麼?只有佛說得好,芸芸眾生到這個世間來為什麼?佛只用一句話解答,「眾生酬業」。過去生中所造的業因遇到緣,因緣聚會果報現前。你過去做的是善因,遇到的是善緣,你是來享樂的,我們俗話說你來享福的;如果過去生中造作的不善,現在又遇到不善的緣,我們所受的就是苦難,你來受苦的。總不外乎這兩大類,一個是享福,一個是受苦、受罪的。一切眾生,特別明顯的是有情眾生,我們今天講的動物,非常明顯。另一種人是佛菩薩,他到十法界裡面來,他是應化來的,那不是業力,眾生有感,這個感就是有求,他就來了。他來到這個世間是幹什麼的?是來幫助眾生離苦得樂來的,他來幹這個,所謂救苦救難、離苦得樂來的。不是這兩種人就不可能在十法界。

  佛菩薩應化在世間有沒有作為?有,你看釋迦牟尼佛這是最好的示現,示現八相成道,也是示現來投胎,跟我們一般業報來受生的,在形相上講沒有兩樣,也是從小慢慢長大。所不同的,凡是業報來投生的,迷惑顛倒,迷而不覺,過去生中事情是一無所知;佛菩薩、阿羅漢應化到世間來的,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點都不迷惑,不但過去事情他清楚,過去世中生生世世,乃至於未來世中生生世世,他統統清楚,沒有一樣不清楚。跟我們相處,我們覺得他跟我們沒有兩樣,那是裝糊塗,現在我們一般稱之為特異功能。他那個特異功能是高超到極處,他不表現,為什麼?表現出來之後就教不了眾生,眾生說你是神,你是超人,我們怎麼能跟你比!所以他的示現一定跟我們完全相同,然後我們就生長信心,他可以做得到,我也能做得到。因此一切示現都是為現前眾生。我在這裡特別加上「現前」兩個字,我們面對的是現前,不是面對過去,也不是面對未來,面對的是現前眾生。換句話說,如何幫助現前眾生覺悟,這就叫佛法,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

  我們在講席當中也說過很多次,特別感到現前這個世界,這不是一個地區,全世界、全人類,現在確實遇到一個很困難的問題不能突破,這困難是什麼?衝突對立。人與人的對立,父子對立,夫妻對立,對立就發生衝突,所以你看看現前社會離婚率這麼高。夫妻不和、父子不和、兄弟不和,走出來家庭,社會不和諧,嚴重到什麼程度?嚴重到幾乎每個人活在這個世間沒有安全感,你說這多可憐、這多可悲。每個人念念都是怎麼樣保護自己。保護自己,換句話說,就不能不侵犯別人,這就是中國古人所講的損人利己。人人都有損人利己的念頭,這個世界還能安全嗎?

  菩薩,換句話說,覺悟的人。諸位要知道,菩薩的意思就是覺悟的人,佛陀是個圓滿究竟覺悟的人。覺悟的人跟我們大眾相處在一起,面對現前,應該怎麼做?應該要給迷惑顛倒的眾生做出示範,做出一個好樣子,一定要讓眾生受到感動,自己覺悟,那就回頭了,這個人叫得度。從前覺悟的人在世間教化眾生容易,為什麼?一切眾生迷得還淺,不太深,容易覺悟。現在這個社會眾生迷得太深、迷得太久了,很不容易覺悟。我們做出來的,譬如他們貪財,我們不貪財,跟他在一起,他心目當中看我們是什麼人?看我們是傻瓜,為什麼不要錢?他不能理解,永遠在懷疑,準有企圖,準有目的,天下哪有不貪財的人?這是《地藏經》上所講的剛強難化,那怎麼辦?長時間的感化。

  我們知道,這在中國古籍裡頭記載的,大舜感化他的家人,感化他的鄰里鄉黨,用三年的時間讓大家覺悟、明白了,這人真是個好人;把一家帶好了,把那一個村都帶好了,三年。舜距離我們現在四千五百年,四千五百年前。這四千五百年染污愈來愈嚴重,尤其到我們現在這個世紀,到二十世紀末染污到極其嚴重,嚴重到幾乎無法承受。現在你要感化讓人回頭,決不是三年能做得到的,三十年能讓他覺悟回頭就算了不起。所以你沒有耐心、沒有恆心、沒有善巧方便,那只有一條路子走,自己念佛求生淨土,別去管別人。這個法子行不行?行,最後不得已的時候就走這條路。如果有方便,你走這個路就有失慈悲心,不能看到這個社會動亂不顧。就是沒有這個緣分可以,我想做,沒有助緣做不到;有這個緣分?有這個緣分要做。

  這是佛法當中教我們最高的原則,「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方是方法,門是途徑、門徑。便,著重在「便」字,便是什麼?最適當的方法,最恰當的方法。在一個世紀之前,印光法師他老人家提倡《了凡四訓》、《安士全書》、《太上感應篇》,這三樣東西是因果教育。在那個時代他的對象是知識分子,那個時候知識分子對社會上有相當的影響力。所以將四眾弟子對他老人家的供養,他全部用在流通這三種。這三種不是佛經,為什麼?善巧方便,來做挽救世界劫難的大事業。我在三十年前知道這樁事情,第一次到香港來講經發現了,我對於祖師所見、所作所為佩服得五體投地,所以現在這個因緣成熟。這三種書能產生多大效果?很困難,三種書都是文言文寫的,現在即使大量流通也看不懂,現在有現代的方便,為什麼?現代人都離不開電視,所以我們就把這三種書編成電視連續劇來弘揚,這就是法沒有定法,這樣對於現代人能產生效果。

  可是最近我們又發現了一種資料,比印祖所說的這三樣,那三樣是對於上個世紀,也就是六、七十年以前的人有效果,產生很大的效果,一九七0年以後我們都可以算作現代。現代人對於漢學,或者我們說國文,國文的修養大幅度的衰退。現在大學中文系畢業的學生,他的中文程度比不上民國初年小學的學生,比不上,你就知道程度相差這麼大,所以現在必須用電視。現代有現代人的材料,有人認真努力在做,陳居士編輯的「山西小院」,鍾茂森博士跟大家所講的西方科學的因果輪迴,這是現代的,這些作品的價值對現在人來說,它的效果跟《感應篇》、跟《安士全書》、跟《了凡四訓》是相等的,我們要有這個認知。度現在人!這諸位一定要懂得,否則的話,我們要是拘泥於過去,永遠不知道向前跨一步,你就度不了現在人。

  怎樣讓現在人覺悟?必須真正提出具有科學精神,對現代人具足說服力的,這樣的作品才行,這叫佛法,這叫菩薩事業。人心能夠回頭,給諸位說,才能夠接受佛菩薩、聖賢教誨,他回頭了。他沒有回頭的時候根本不能接受,什麼叫佛法你提出來,他兩個字就把你否定,那是迷信,百分之百的把你排斥掉不接近。所以印祖的指導原則高明極了,今天對全世界人的教學,什麼教育最有效果?因果教育,因果教育一定要取材於現代。「山西小院」四十個人,四十個例子震撼了無數的大眾,只要一接觸他就真的動心、真的就想學,好事情。我們以許許多多的經教,就是用《了凡四訓》都度不了,他看看這是故事,這是從前的。看到這個,這現在的,這些人都活著,都在,四十個人現在都在,這是巨大的說服力。

  這些全是有為事中,覺悟的人怎麼樣?覺悟是這個有為事要認真幹,要好好去幹。凡是一樁事情,你都要想到業因果報,事情不是偶然的。基本的一個理念,這也就是覺悟的人他能夠捨己為人幹這些好事,什麼力量支持他?那個力量就是覺。他覺的是什麼?他真正覺悟到人性本善,佛法裡面講的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他覺悟到這個。人為什麼會變壞?沒有受過教育,古聖先賢的教育他沒有,沒有這個機緣接觸到。古聖先賢的教育是什麼?是倫理、是道德、是因果、是宗教。什麼是宗教?現在人家提出宗教就說那是迷信。宗教說的是什麼?宗教所說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你不知道,你沒有接觸到,聽到一般人妄言以為是迷信,你只要一接觸你就曉得,所有一切宗教的經典裡面是什麼東西?裡面就是倫理、道德、因果跟宇宙人生真相的說明。

  所以覺悟的人,確實他真正表現出來的,我們一般人講的捨己為人,犧牲奉獻,他真能做到,沒有覺悟的人做不到。沒有覺悟的人,我為什麼幹這個傻事?覺悟的人,這不是傻事,這是正經事,我們到世間來就是幹這個事情來的。可是眾生剛強難化,你不隨順他不行,還有很多不好的習氣,我們初接觸的時候一定要隨順,你不隨順,他就不能接受,慢慢去調伏,這叫善巧方便。「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歸元是什麼?到最後肯定是幫助他覺悟,幫助他回頭,應化在世間的目標就兌現了。

  凡是從事於這個工作的人,基本的認知,第一條「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為什麼?你都可以用它做為教育,用它做教材。這個人毀謗我,佛家講無根謠言,完全是他造謠生事,完全沒有事實根據來毀謗你,在一般人要是遭遇到了,他肯定是反抗、反駁,甚至於在法院裡面提出誣告罪,肯定是這種做法,恨之入骨。覺悟的人正好拿這個來做教材,完全接受,若無其事。你毀謗我,我絕對不毀謗你;你侮辱我,我決定會尊重你,反其道而行之,時間久了,你要曉得對方那個人他有佛性、他有本善、他有良心,只是一時迷惑,時間久了他良心發現。

  前面說過舜感化人三年,我們要有一個時間表,三十年,三十年不變,三十年之後他就回頭了。甲罵乙罵了三十年,乙對甲讚歎了三十年,三十年之後,甲就低頭了,才感覺到對不起你,你是個好人,我錯怪了你。現在這個社會這樣的人很多,你要沒有真誠心、沒有大覺的心(大覺悟)、沒有耐心、沒有毅力,你怎麼能叫人回頭?言教沒人相信,你把古聖先賢教育講給別人聽,人家聽了,那是古人,那不是現代人,現在人怎麼可以復古!哪有這種道理!時代永遠往前進,沒有往後退的,人家說得振振有辭。所以我們要用行為,也就是要用身教,現身說法,確實做到心無所樂一塵不染,專做好事。這是他意料之外的,也讓他一生當中大開眼界,居然看到真的有這種人,然後會想到他能做得到,我為什麼做不到?於是回頭的人慢慢就多了,效法你的人慢慢也多了。這一回頭,然後才能跟他談聖學。有的人就會問,根性利的人他就會問,你為什麼要這樣做法?就會提出這個問題來問你。然後你就可以告訴他,孔子教我這個做法,釋迦教我這個做法,我們五千年的老祖宗教我這個做法,你說這個做法好不好?他知道好,他不是不知道。

  人沒有私心,沒有自私自利,沒有名聞利養,不貪愛五欲六塵的享受,沒有貪瞋痴慢,快樂無比。你能照這個去學,照這個去做,你所得的果報不是世間的,得的果報是什麼?是性德自然的流露。大乘教裡面佛講得很多,第一個是自性本有的般若智慧,第二個是你的才藝能力,第三個是相好,愈是到晚年就愈殊勝。人不能不老,你看現在人想盡方法要求長壽,長壽必須健康才快樂,長壽要不健康就沒有樂趣了。果報,最明顯的實驗,老而不衰,無論在容貌、在精神、在體力,不輸給年輕人;聰明智慧、人生的閱歷,那當然年輕人不能跟你相比。這個果報就是「有為事中,心無所樂」,自然顯示出來的,不是求的。

  生活極其簡單不造罪業,不造罪業頭一條就是要示現給世間人看,不吃眾生肉。為什麼?我們很清楚、很明白,世界這些災難,天災人禍,從哪來的?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災難?災難真正的原因,給諸位說,是從吃肉來的,這是要深一層的因果你才會明瞭。深一層因果,三世因果,三世因果裡面講的是冤冤相報沒完沒了。你看現在這個世間,由於資訊的發達、媒體的報導,諸位稍稍留意一下,每天這個世界上的人捕殺多少動物,吃了多少動物,天天在吃。這些動物跟人一樣都有靈性的,牠投胎,過去世造的惡業,投胎淪落到畜生道,你吃牠,牠有沒有怨恨?牠有沒有報復的念頭?牠要有怨恨,牠要有報復,這個事情也麻煩了,中國二十五史裡面記載就不少。牠怎麼報復?牠投胎到你家裡來做你的孫子、做你的重孫,等到他長大了,把你這一家人整得家破人亡,我們講敗家子。為什麼他要做個敗家子?他報仇來的,你過去害了他,他不饒你,有什麼法子!

  你要懂得這個道理,今天這個世界上有所謂恐怖分子,這個問題怎麼解決?唯一的辦法是化解、和解,不要再衝突了。用武力、用報復沒用,仇恨愈來愈深,這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決定要和解,要坐下來好好談談,好好的反省。如果不和,兩邊都受害,還擾亂到社會不安。過去錯了,錯了就算了,不要再提,從今往後我們和好如初,彼此尊重,彼此包容,彼此互助合作,這才真正解決問題。所以戰爭解決不了問題,損人利己這個念頭不能解決問題,只有製造問題,仗勢欺人更是結冤仇。我今天比你強,我今天比你富,你沒有能力來抗拒我,那麼你這個族群或者這個國家,你的富強能不能永遠保持?看看歷史就是一面鏡子,沒有法子永遠保持,到你衰他強的時候他就來欺負你。所以一報還一報,這就是迷惑顛倒不了解事實真相,沒有受過因果教育。

  前年台灣江逸子居士畫的地獄變相圖,我們也把它做成光碟大量流通。他有版權,但是他授權給我做一百萬張,我現在還沒做到這個數字。幫助眾生多看,也要把它當一門功課來學習,天天看。那是從前城隍廟裡面的閻王殿,是真的不是假的,說明了善有善果、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

  這一百四十一首偈,前面跟同學們介紹過,是佛給法身菩薩所說的,這一百四十一樁事是法身菩薩所修的,境界很高。我們現在是凡夫,一品煩惱都沒有斷,我們從哪做起?我們要從弟子規做起,最初的課程。基礎的課程從弟子規,然後再學十善業,再學沙彌律儀,再學菩薩戒,菩薩戒經,然後就可以學這一百四十一願;換句話說,這個層次像大樓一樣,是第四層、第五層。修學不能躐等,上面的我們可以知道,知道自己現前做不到,自己老老實實依照現前這個程度認真學習,這就對了。這精神我們明白了,在有為事中最好做了以後不要執著,那就是菩薩所謂的作而無作。你看「有為事中」是作,「心無所樂」是無作,作而無作,無作而作,心地永遠是清淨的,永遠是平等的,永遠是覺悟的,永遠是大慈悲,這個理要懂,慢慢的學。我們前面所說的弟子規、十善業道、沙彌律儀,全部都是有為事中,華嚴會上提醒我們,就是作而無作,心裡頭沒有執著、沒有分別,那就是大菩薩的事業。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接著看下面第五首偈:

  【見歡樂人。當願眾生。常得安樂。樂供養佛。】

  這首偈是說得法喜的人,確實不容易。大乘教裡面常講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這是學佛真正得到受用。我們要問,怎樣才能得受用?自古以來,真得受用的人過去很多、常見,但是在我們現前這個時代確實逐漸的衰退,原因我們在講席裡面也常常提起,從外緣上來說,風氣不能說沒有影響;從自己本身上來講,習性。真正得受用,一般社會風氣好,自己本身好學,你才真正能夠得到法味,這不能不知道。

  古人常講讀書樂,讀書之樂樂無窮。這些話是真的不是假的,他能說得出這個話來肯定他得到了,所以說過來人;他自己要沒有得到,他決定說不出來。現在讀書人讀書樂不樂?不樂,讀書苦,苦不堪言。在古時候沒有聽說學生自殺的,在歷史上沒有記載,如果有肯定有記載,因為這不是小事,這是大事。可是今天在這個世界上,無論中國、外國,學生自殺的到什麼年齡?小學生。小學、中學、大學,念到碩士班、博士班自殺的都很多,這已經不是新聞。還沒有踏入社會,在學校裡讀書的這個時代,如果讀書快樂他怎麼會幹這個事情?由此可知,現在讀書不樂。這是什麼原因?所讀的書不一樣,那就是說現在所學習的東西增長煩惱,帶來給你是壓力,不像古時候聖賢教育。聖賢教育確實它跟心性相應,它跟大自然的法則相應,所以愈學愈快樂,確實是讀書之樂樂無窮,尤其是佛書。

  無論是世間聖人典籍,或者是宗教裡頭的經論,最重要的是要開悟,佛法裡面講的悟性。從前讀書,老師對學生也非常著重他的悟性。我這個年齡念小學的時候,偶爾聽到老師們在談話,我印象很深刻;下課的時候老師在休息室裡面聊天喝茶,談到某個學生有悟性,我們是偶然從窗外經過聽到的。可見得那個時候老師重視學生的悟性,啟發學生的悟性,不重視記憶。記憶固然很重要,不擺在第一位,第一位是悟性。有悟性他就有快樂,悟性要能培養,人人都有。

  所以學習最重要的條件是心要能定得下來,心浮氣躁,悟性就沒有,你本來有的悟性就產生了障礙,所以心一定要清淨。現在這個環境確實是有問題,古人學習決定是一門,不會叫你同時學兩門功課,為什麼?同時學兩門你的心就定不下來,你會想到這一門,又會想到那一門,這在教學裡頭是嚴重的忌諱,但是西方是這種教學法。你在學校念書,一天學好幾門功課,有語文、有數學、有物理、有化學,你學好幾門課,一天至少都要學三門功課的樣子,小學生可能還學到四門,他心怎麼能定得下來?他哪來的樂趣?古人教學就是一本書,這本書沒有學完不能學第二本,所以他的思惟只有一樁事情。這是東方自古以來教學的方法,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裡頭具足戒定慧的精神。方法是戒,「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是定,定能開慧,慧是什麼?對於你所學的東西的理解,你所領悟的。同一本書,其味無窮,為什麼?天天有悟處,這你就有樂趣了,其樂無窮;天天有新的東西發現,智慧增長了。

  所以聖人的經典、祖宗傳下來的典籍,像儒家代表的四書五經、十三經,前清編輯的《四庫全書》,它的義理無有窮盡。我們看看歷朝這些學者們的註解、註疏,種類太多了,各人有各人的解釋,你說哪個對、哪個不對?給諸位說,都對,都不對。怎麼說都不對?凡是聖人所講的沒有意思,你有意思那就都不對。為什麼說都對?你解釋得都沒有錯,為什麼?那個沒有意思流露出來的是從自性流出來的,就像《般若經》上所說的「般若無知,無所不知」。我也常說經書沒有意思,你只要誠誠懇懇去念,絕對不要想它的意思,為什麼?它的意思是無量義,無量義那就是每個人所講的都對,這是真的不是假的,無量義,所以他就有樂趣了。小智慧,你所理解的義趣就淺,不深;大智慧,你去看,你看這個意思就又深又廣,真的是無量義。

  老同學,你們常常聽我講經,我講了四十八年。最初講《華嚴經》,我記得第一次講《華嚴經》是民國六十年,現在民國多少年我都不曉得,聽說好像有九十多年,三十多年前我第一次講《華嚴》,在台北市講的。可惜那個時候沒有錄音、沒有錄相,跟現在講的不一樣,大不相同,可是那個時候那批聽眾也是聽得津津有味,欲罷不能,給我很大的鼓勵。如果你們留心、留意的話,同樣一部經,每年講的義趣不一樣、不相同,這什麼原因?年年有進步,年年有新的體會,所以經是活的,它不是死的。經裡頭字字句句確實就好像作文章的題目一樣。還是這個題目,小學時代做這個題目,拿這個題目做一篇文章,中學時代還用這個題目做一篇文章,到大學時候依然用這個題目做一篇文章,內容不一樣,你的程度不斷向上提升,雖然還是同一個老題目。

  這部《華嚴經》真的字字句句是題目,怎麼知道它是題目?清涼大師在玄義裡面就給我們做了詳細的介紹。龍樹菩薩當年到龍宮,大龍菩薩的道場,看到世尊所說的《華嚴經》,叫大本,多大分量?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一四天下微塵品,這部經多大?我們今天全世界的圖書,只要是書本,統統集合起來,跟它相比比不上,那是什麼?《大方廣佛華嚴經》。龍樹菩薩在那個時候很傲慢,他聰明,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他用三個月全讀完;那個人是初地菩薩,是來做示現的。自己認為印度所有宗教東西他讀遍了,覺得世間第一沒有人能超過他,貢高我慢生起來了。大龍菩薩,大菩薩照顧小菩薩,把他帶到龍宮,龍宮裡面的圖書館去看一看。一看到《大方廣佛華嚴經》,傲慢的心立刻就沒有了,知道自己所學習的九牛之一毛,算什麼!這對佛陀才佩服得五體投地。

  所以他說這部經不是閻浮提眾生能夠受持的,換句話說,他自己都不能受持,何況我們這個世界眾生!於是它還有中本,中本分量還是太大,再看下本。下本是什麼?下本就等於說目錄提要。好像我們《四庫全書》,中本是什麼?《薈要》,《薈要》是大本的三分之一,再就下本(小本),小本是目錄提要。目錄提要也有幾十卷,現在我們用的是精裝書,把它縮小了,大概每一冊有這麼厚,目錄提要五冊,堆起來有這麼高,目錄提要。所以他從龍宮傳到我們這個世界來的《華嚴經》就是目錄提要,豈不是每一句、每一個字都是一個題目嗎?照這個題目做文章就好了。

  現在的《華嚴經》是大本《華嚴經》的目錄提要,翻到中國來的又不完整。目錄提要多少?十萬偈。佛經它的習慣跟中國人不一樣,中國人的書是算字數,這本書多少字,我們常講《老子》五千言,五千個字,《金剛經》也是五千多字,我們中國人算字數。印度人不是,印度人算句,那個句的長短不拘,四句叫一偈,就算一個單位,四句是一個單位,十萬偈就是四十萬句。《華嚴經》是龍樹菩薩傳到世間來的,四十萬句十萬偈,這個分量太大!

  印度的法師,中國這些法師到印度去取經的,都不能夠帶一套完整的《華嚴經》到中國,所以帶來的都是殘缺不齊的本子。第一次傳來是東晉時代,三萬六千偈。你們想想看,全書十萬偈,到中國來的只有三萬六千偈,三分之一多一點。到唐朝時候第二次傳來,四萬五千偈,比晉朝傳來的多了九千偈,翻譯出來就是現在的《八十華嚴》。所以《八十華嚴》的全文是龍樹菩薩傳來的全文二分之一還差一點,十萬偈,它這只有四萬五千偈,還差一點。最後到唐朝貞元年間,最後一品就是「普賢菩薩行願品」,這一品經完整的傳到中國來,最後一品,翻譯成中文四十卷,這一品是完整的。這整個合起來是原文的一半,半部,可是梵文的經典現在失傳,《華嚴》今天保存得最多的那就是在中文本子裡。

  弘一大師他一生愛好《華嚴》,他老人家的課誦,就是早晚課誦,是用「普賢菩薩行願品」,他念這品經做為自己早晚課誦,念得很熟能夠背誦。他教導我們學《華嚴經》應該怎麼學法?《八十華嚴》教我們學到「離世間品」,然後接著讀「普賢行願品」四十卷,這樣總共九十九卷。因為《八十華嚴》最後二十一卷是「普賢行願品」,只有四十卷的一半,所以這是重複的,我們就不讀八十卷的「入法界品」,念四十卷的「普賢行願品」,這樣合起來九十九卷。這是中文本裡面保存最完整的。所以我們要曉得《華嚴經》字字句句都是題目,你領悟多少,各人就不一樣了。就好像一個題目,我們在學校讀書,老師出個題目叫同學們做作文,題目相同,每個人做得不一樣,但是不離這個題目那都是好文章,都沒有錯誤。懂得這個意思,你才不至於把學習的方向目標搞錯,所以字字句句是活的不是死的。

  『歡樂人』,真正快樂,除讀書之外,除認真學習之外,得不到,真正歡樂得不到。世間人的歡樂建立在榮華富貴上,可是榮華富貴不能常保,保不住,一旦福報享盡失去了,那個歡樂就沒有了。底下一首偈會跟我們講到三苦、八苦,我們就明白了。在現實的社會上,我們這一生親身經歷的,過去看到做大官的、發大財的,他們在物質上的享受確實所謂是一呼百應,家裡面奴婢很多,到晚年地位失掉了。尤其中國遭很多次的戰亂,到了晚年,家裡頭一個佣人都沒有,老夫妻兩個年歲都大了,自己提個菜籃上街買菜,我們看到這淒慘的現象。過去是大官大將不可一世,怎麼曉得晚年落到這種地步?這個歡樂是假的不是真的,真正的歡樂是讀書,為什麼?他不受外界影響,他能夠永遠保持在快樂裡頭,所以說讀書之樂樂無窮。《論語》第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那個悅就是喜悅,就是此地講的歡樂。這是什麼?從自性裡面流露出來,不是從外面。凡是從外面得來的歡樂都會失掉,唯有從自性裡面流露出來的永遠不會喪失。

  你讀古聖先賢的書快樂,讀佛書更是快樂,所以你要會。首先你要把障礙排除,這個障礙是什麼?物質的欲望。所以儒家第一個教你什麼?格物,為什麼?它是障礙。你有這個東西,物是物欲,你對物質的欲望要不能放下,讀書之樂你就得不到,所以先決條件是要把物質的欲望捨掉,專注在什麼?精神上的快樂,這就是古人講的孔顏之樂。孔老夫子、顏回,他們物質需求非常淡薄。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表現的,日中一食,樹下一宿,過的什麼生活?托缽,比孔顏有過之而無不及。孔顏已經非常喜悅,佛菩薩那個歡樂肯定超過孔顏很多,這是我們從推理上能夠想像得出來的。我們要想得到,那就應該學孔子、學孟子、學佛菩薩,你才真正能得到,你得到這種歡樂,你才真正肯對一切眾生,用眾生的話來說,做出了犧牲奉獻,而在他們本身沒有感覺得有什麼犧牲、有什麼奉獻。為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這是自然的,應該的,是我本分裡頭應該要做的,就像父母照顧兒女一樣,沒有任何條件的,談不上什麼犧牲奉獻,那太誇張了,自自然然,為什麼?眾生跟我是一體。所以在這種喜悅裡頭,性德流露出來了,歡樂是性德。

  性德裡面我們常講的,有真誠、有清淨、有平等、有正覺、有慈悲。大慈悲心自然流露肯定是幫助一切苦難眾生。幫助裡面,我們今天講項目非常之多,但是最重要的是幫助眾生覺悟。要幫助他覺悟最好的方法就是教學,所以世出世間大聖大賢對於一切眾生無不是以教學為手段。最明顯的,你看看每個宗教的創始人,那都是真正有德行、有學問、有智慧的人,他不搞別的,他搞教學。為什麼?唯有教學才能幫助人覺悟,覺悟之後他才能獨立,才能自己照顧自己,他在這一生當中必然也得到歡樂。一生當中他有目標,他有方向,他不迷惑,他不顛倒,他怎麼會不快樂?每天他都向前進,他不會往後退,天天有進步,天天煩惱輕、智慧長。譬如讀一本書,在中國古時候讀《四書》的人最普遍、最多,一生就念這部書,常常有新的悟處,這快樂無比。為什麼他有新的悟處?那個定愈來愈深,煩惱輕,智慧長。為什麼煩惱輕?心定了,不生煩惱,不生煩惱就生智慧。定力年年加深,煩惱年年減少,智慧年年增長,他怎麼會不快樂?

  古德跟我們講了一個方法,這個方法很好,叫「讀書千遍,其義自見」。你先不要求解釋,就是念,老老實實的念,恭恭敬敬的念,這是方法。方法是屬於戒律,要恭敬的念,要老實念。老實就是什麼?不能夾雜妄想,不能夾雜分別執著,一遍一遍念下去,念到一千遍,這個定就有了功夫。幾十遍不夠,二、三百遍不行,你還沒有得定,千遍得定了。不定在什麼時候,不定是什麼機緣,豁然大悟,佛法講開悟了。開悟是什麼?這部經裡面所講的義理通了,通了還奇怪!一經通一切經通,觸類旁通。這個法子妙絕了。不是我學一部就懂一部,我學一部什麼都懂,不離自性。佛法經典亦復如是,你只一部經天天去念,功夫用深了什麼都通,不但佛法通了,世間法也通,不必要學,別人講講、隨便看看都明白了,理是一個,所以這裡頭才有真正的樂趣。

  所以真正會學的,在佛法裡面講真正有善根、有福德的人,有善根他能接受,接受善知識的教誨,有福德他能堅持永遠不改變,肯定成就,不能成就的第一個因素是心浮氣躁。所以你只要看到年輕人,學生時代心浮氣躁不可能有成就,這是最大的忌諱。一千遍,心定了,智慧開了,法味嘗到了,能不能改變?不能改變,繼續下去,一千遍讀完我再讀一千遍,二千遍讀完我再讀一千遍,一生都不改。那你的定功愈來愈深,你的煩惱習氣會隨著時間愈來愈淡薄,你的智慧也隨著時間愈來愈增長,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這個法子妙極!現在一般人不相信,那他就沒法子,永遠嘗不到法味。

  後面兩句,『常得安樂,樂供養佛』。我在四月中旬參加中國在杭州舉辦的「世界佛教論壇」,論壇的主題就提出「和諧世界,從心開始」,副題裡面就有「心安眾生安」,常得安樂就是心安,他提了三個,「心淨則國土淨,心平則天下平」。雖然講三個,一而三,三而一,只要一個得到了,那兩個都得到。所以我們能得到安樂,心當然清淨、當然平等。如果心不平,你的心不會安;你的心不清淨,你的心不會安。安樂是果報,清淨平等是因緣。這三句「心淨、心安、心平」全是大乘教裡所說的,我們修學大乘的有沒有得到?如果沒有得到那白學了,肯定方法、理論錯了,不是佛講錯了,是我們自己想錯、做錯,這三樣沒有得到。

  末後這句話重要,「樂供養佛」,樂是愛好,誰是佛?一切眾生皆是佛,比今天講的為人民服務範圍要大得多。人民是佛,眾生也是佛,眾生就是包括今天所講的生物、無生物。我們現在人常說的動物是佛,植物也是佛,礦物也是佛,自然現象還是佛,這個範圍多大!所以心淨、心平,得到安樂肯定是跟一切諸佛如來、諸大菩薩一樣。佛家的術語叫做普度眾生,這個地方「樂供養佛」就是普度眾生,那為什麼用這個句子不用普度眾生?這個句子裡頭有恭敬心,「普度眾生」顯不出來,好像我能度,那些是我所度,那怎麼差一等。樂供養佛就是我為一切大眾服務,他是主人,我是僕人,這個意思不一樣,那種貢高我慢、自以為是的意念全都沒有。

  謙卑孝敬,對父母、對長輩謙卑孝敬,對一切人民謙卑孝敬,對一切眾生,蜎飛蠕動,像現在所說的小螞蟻、小蚊蟲,乃至於微生物,無一不是謙卑恭敬;對植物、對泥沙(這礦物)、對山河大地,全都是謙卑恭敬,就在這四個字裡頭,「樂供養佛」,你看這個範圍多大。所以諸位看到這一句千萬不要誤會,供養佛就想到泥塑木雕的那個佛,那你全錯了。佛是覺悟,就是一定要歡歡喜喜幫助一切眾生覺悟,真供養;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不離這個。今天時間到了,這首偈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