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二0九卷)  2003/12/30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1209

  諸位同學,請看文殊菩薩第二段所說的偈頌,「菩提因果」。第一首我們讀過,從這首偈我們能夠體會得到,諸佛如來、菩薩、聲聞示現在人間(我們就我們自己現前的環境來說,而經上在講的是十法界)只為一樁事情,這樁事情《法華經》裡稱之為「一大事因緣」。而文殊菩薩在此地告訴我們:

  【為彼求菩提。諸佛法如是。】

  這不是一尊佛,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法如是』。這個『彼』是指九法界眾生,為眾生『求菩提』;菩提是覺,我們通常講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這就是「求菩提」。所以,諸佛菩薩出現於世的用意何在,我們一定要清楚,一定要明瞭,是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的。我們遇到佛法了,果然覺悟了,我們就沒有辜負佛菩薩為我們所作的種種示現。如果仍然是迷而不覺,我們怎麼能對得起佛菩薩?佛菩薩在什麼地方示現,明眼人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無處不示現,無時不示現。

  我們的道業沒有辦法進步,老是停滯在一點,甚至於還不斷的往後倒退,這都是我們現前真實的狀況。什麼原因?我們對於經論的教誨實實在在講,沒懂!用老子的話來說,我們是中等根性的人,「中士聞道,若存若亡」。這個話是什麼?中等根性的人聽了經論所說,你不能說他不懂,他也懂;你也不能說他懂,為什麼?他完全沒做到。還算是有一點善根,沒有排斥,沒有諷刺你。下士聞道就不一樣,他排斥你,他拒絕你,諷刺你、譏笑你:這是什麼時代了,你還在搞迷信!我們還沒有到這個程度,但是現在在這個狀況之中,應當要提升,這就對了。不但不能停在這裡,當然更不能後退。

  我們的緣總算是相當殊勝,天天在一起學習,天天在一起研究、討論怎樣落實。《華嚴》難得聽到,百千萬劫難遭遇,彭際清居士講「無量劫來希有難逢之一日」,我們遇到了。這是真實無量的善根、福德、因緣,我們才能遇到,遇到要知道珍惜。怎樣珍惜?依教奉行。我們學習這個經論,懂多少就要做多少,特別是李長者前面的一番開示,講得很清楚、很明白。我們要直下承當,從中根提升到上根,這直下承當的人就是上根。肯定自己有佛性,肯定心、物是一不是二,心是能生、能現,物是所生、是所現,能所是一不是二。

  古大德用金跟器做比喻,比喻得好!用黃金把它做成一個獅子,把它做成一個佛像,把它做成一個人像。黃金是能做,獅子、佛像、人像是所做,你看能所是不是一?我們把黃金比作法性,把佛、人、獅子比作法相,法性跟法相是一不是二。把黃金比作心,把獅子、佛、人比喻作物質的相,物相,你從這裡細心去觀察,性相是一不是二,確實有能現、有所現,但是能所是一不是二。然後再看整個宇宙,虛空、法界、剎土,所有一切眾生,統統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唯心所現的盡善盡美。識是什麼?識是妄想、分別、執著。唯心所現並沒有夾雜妄想、分別、執著,那個相是盡善盡美。大經裡面給我們講,「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本來具足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無量相好,世尊在經論裡面稱之為大圓滿。大圓滿搞到現在不圓滿,什麼原因?那是識變的,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夾雜在其中,產生障礙,把性德扭曲了,這個扭曲不是真的扭曲。

  佛看我們這些眾生,看我們這個身,甚至於看畜生身,甚至於看花草樹木這無情身,佛眼目當中,一切眾生各個都是具足無量相好,就在現前。也許有人聽我這個說法他不相信,其實你要是很冷靜去思惟觀察,我相信你能信得過。譬如說一個人,甲看這個人樣樣都好,非常喜歡;乙看這個人很醜陋討厭,他不喜歡。這種現象在我們這個世間很普遍,中國諺語裡頭有所謂「情人眼裡出西施」。這是什麼原因?我們一般講有緣、沒有緣。我跟這個人有緣,越看越歡喜;我跟這個人沒有緣,越看越討厭。他那張面孔沒什麼變化,為什麼兩個人看,兩個不同的感觀?我們從這個地方就能夠體驗到佛菩薩。

  佛菩薩心地一絲毫染污都沒有,一絲毫妄念都沒有,所以他看一切眾生,完全看到是什麼?心現的;識變的他看到沒有?他也看到。心現、識變這兩面他都看到,識變的幻相那不理它,完全看他真相。識變的是什麼?像中國平劇裡唱戲的,把臉畫成花臉,那就是識變的;把它洗洗乾淨,就是你本來面目,那是心現的。凡夫只看到那個花臉,沒有看到他本來面目。內行的人,花臉看到了,本來面目也看到了。你們想想我這個比喻,從這個比喻裡面你就能體會到,佛菩薩為什麼看一切眾生都是佛,都是佛菩薩,我們凡夫看佛菩薩也是凡夫。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幾個人承認他是佛菩薩,許許多多外道對他都是惡意的批評,批評釋迦牟尼佛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你們去看看,都在《大藏經》裡頭。

  世尊當年在世,毀謗他的人很多,侮辱的事情很多,《涅槃經》裡面有記載這些故事。其中有個外道,這個外道也許是佛菩薩示現的,應以外道身而得度者,就現外道身,示現在外道裡面。這個外道跟那些外道講:「釋迦牟尼佛也有一點長處,別人所沒有的。」大家就看著他:「他有什麼長處?」「這個人你罵他,他不生氣,你陷害他,他沒有報復的念頭,這就是德行,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也有這些外道裡頭少數來打抱不平的,釋迦牟尼佛自己從來沒有辯白過。這是什麼?凡夫眼裡看佛菩薩也是凡夫。佛菩薩眼目當中看一切凡夫都是佛菩薩,本來成佛,不是說你有佛性將來會成佛,本來成佛,現在就是佛。可惜什麼?迷了,你是個糊塗佛,迷惑顛倒的佛,造作惡業受六道輪迴的佛,如是而已!所以,我們讀了這個經要常常想到,佛菩薩對我們真實的恩德,真實的教誨。我們聽了要不懂,要若有若無,確實對不起他。我一個人覺悟,一個得度,兩個人覺悟,兩個人得度。

  我們在這個小團體人數不多,大家都覺悟,大家都得度。不要說多,能夠有個十個、八個覺悟了,這個道場就無比殊勝,確確實實在今天地球上是第一道場。怎麼樣才能覺悟?我想你們大家都想開悟,誰願意當生死凡夫?你要覺悟不難,抓住綱領,肯定自心是不動智佛。《楞嚴經》上講的,《楞嚴經》世尊舉見性做個例子,「一根還原,六根解脫」,這個意思就是說明一門深入,一門通達,門門都通達了,不必要修那麼多。你只需從見性上修,這一根通了,根根都通了;觀音菩薩從耳根修,我們用眼根,這個例子你容易懂,容易體會。所以世尊在楞嚴會上「十番顯見」,顯示見性是真心,見性就是本性,就是法性,就是佛性,就是不動智佛。你要承當,承當就是真的覺悟了,覺悟之後,我怎樣恢復,我怎樣保持!煩惱習氣太重,真正想恢復,可是敵不過習氣,但是你總得要一年比一年輕,智慧一年比一年增長。從什麼地方落實?自私自利。自私自利這種心理、行為一年比一年輕;利益眾生、弘護正法,這個心行一年比一年強,這就好,你的功夫真有進步!

  能夠保持,我們在這一生當中,縱然沒有能力伏斷煩惱習氣,我們求生淨土是很可靠的,靠得住的,我們從淨土那裡得到成就。總而言之,現前的世緣要放得下,一切人事物決定不要再放在心上。要知道過去無量劫來,就是這個東西放在心上,使自己的功夫、道業一絲毫進展都沒有。生生世世都停留在原來的步子,不能夠往前面進個一尺、兩尺,不能,停在你的舊地方。只要你能放下,放下就往前進了,不肯放下你就停留。像我們爬樓梯,你老是停在第一層,你怎麼能上第二層!放下第一層就上第二層,放下第二層就上第三層,你要不斷的放,你才能到頂層。所以修行沒有別的,放下而已!什麼都要放,你就得大自在了,你就跟虛空法界合而為一了。

  清涼大師註解裡面的後半段,我們把它念念,「下半能為,即從痴有愛」。愛從哪裡來的?愛從無智慧來的,無智慧就是愚痴;有智慧就不叫愛了,叫慈悲,慈悲是從智慧裡生的。世間人的愛是從愚痴裡頭生的,痴迷裡面生愛,所以愛是情,情是不穩定的,剎那剎那在變化。所以「菩薩悲生」,菩薩大悲心生起來了。「非大菩提,莫之能拔」,拔是拔眾生之苦,幫助眾生覺悟,那要用什麼?要用大菩提,大菩提是真實智慧,如果不是真實智慧不能幫助眾生。說「無此悲智,非佛法故」,所以,什麼叫佛法?佛門裡面常說,佛法是「慈悲為本,方便為門」,人家要問你什麼是佛法,這兩句話答得一點都不錯,佛法就是慈悲、方便。什麼叫方便?方是方法,便是便宜,便宜就是最適合。你把慈悲落實,最適合的方法落實你的慈悲,叫做方便。慈是幫助眾生得樂,悲是幫助眾生離苦,你以最適合的方法幫助眾生離苦得樂,這叫做佛法。佛法不迷信,佛法不消極,佛法永遠不會落伍,你想佛法有什麼不好?

  大家常念「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他就代表這個。眼到手到就是方便,看到了,沒有條件,立刻就幫助你,決定不希求果報。「我幫助你,希望你將來給我什麼好處」,菩薩沒有這個念頭。菩薩所修積的福德,六道眾生看不到,不但看不到,想也想不到。他所修積的是真實功德,誰知道?諸佛如來知道,法身菩薩知道,六道裡面眾生不知道。為什麼不知道?他修的是無相的功德,即相離相,離即同時,他跟法性相應。所以他得到的,我們在佛法裡講,他所得到的是完全回歸到自性,自性是大圓滿,這是不思議的境界。這些道理與事實我們要了解、要學習,特別是對初學的人,要有正確的答覆,簡單明瞭把佛法解釋清楚。現在我們看第二首偈:

  【普見於諸法。二邊皆捨離。道成永不退。轉此無等倫。】

  從這以下有五首偈,我們看清涼大師的註解。「次五」,就是從第二首到第六,「菩提果用中」,這五首偈講菩提果用。「初偈」,我們剛才念的這首,「悲智雙滿」,清涼大師的解釋言簡意賅,菩提之果。菩薩教人決定是以身作則,你才能相信。在中國,古人說得好,「不學則不智」,你要求智慧,你要勤學,你才會長智慧。「不教則不仁」,你看看此地講的,「智見諸法,悲以轉授」,不仁就是沒有悲心,不智就愚痴,這兩句話是勸學。要肯學,要肯教,學了之後要教人,教跟學都要以身作則;換句話說,你教人的東西你自己先要做到,受教的人真正得利益。你教別人做,你自己沒有做到,你想教別人得真正利益就很難很難。為什麼?別人背地裡講,「他自己沒有做到」,他對你講的,他不能相信。

  你自己沒有做到,你跟人家講的語氣不肯定。為什麼?自己有慚愧,沒有做到。自己真正做到,那個語氣不一樣,斬釘截鐵,字字句句肯定,沒有絲毫疑惑,你做到了。所以教學的原則,古大德說得很好,總的原則「先行其言」,首先把你說的做到。釋迦如來如是,菩薩、羅漢也如是,祖師大德也如是,在中國孔子、孟子也如是,這大家沒話說,真做到了!「學為人師,行為世範」,你走的是聖賢之道,所以首先自己要作聖、要作賢。今天我們同學們在一起,我勸大家學《沙彌律儀》,從這個地方起步。你真正把十戒二十四門威儀明白了,你能夠落實,你就是菩薩沙彌。怎麼叫你是菩薩沙彌?你真正覺悟了,你要不覺悟,你決定不肯學,你決定做不到。所以你能夠做到,你有大慈悲心,正法住世全靠你。

  佛在經論上講的,有戒律,正法常住世間;沒有戒律,正法就沒有了。誰能持戒?你能持戒,正法因你而住世。這個世間有正法,諸佛護念,龍天善神擁護,這個地方不遭災難。諺語所謂「一人有福,連帶一屋」,這個人有大福報,他住在這個地方,這一個地方不遭難,這一個地方的人沾他的光。你今天真正修行,我們這個地方不遭難,沾你的光。所以,真正修行人是菩薩、覺悟的人,不覺他不肯幹,好像修行很辛苦。你們享樂,我在這裡受苦,我為什麼?他們享樂將來有罪報,有果報。我今天在修行是為度他們,減少他們的苦報,他們現在並知道,他也不會感恩。這個事情誰知道,自己心裡清楚,佛菩薩看得清楚。他可以減輕苦報,你自己超升了,從觀行位超升到相似位,從相似位再提升到分證位,一生能不能做到?能做到。

  我們看看《華嚴經》末後善財童子,那還得了嗎?他一生提升到究竟圓滿位,不是分證位,他得到是究竟圓滿的佛果,一生成就。你要問為什麼?沒有別的,好學、精進,精進是菩薩唯一善根,就這個道理。不怕辛苦,不怕艱難,一心一意為眾生,我要不肯認真修行,眾生有苦,有災難;我認真修行把功德迴向給他們,祈求消災免難。這裡面決不夾雜妄想,什麼叫妄想?自私自利是妄想。我今天付出這麼多代價,我有什麼收穫?我有什麼好處?這叫妄想。決定不夾雜,所以,『普見於諸法』。

  『二邊皆捨離』,清涼大師註解註得好,「普見通於性相,故離二邊」。性能現,法性無性,相是虛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性是真空,相是妙有,真空不空,它能現相,所以叫不空。妙有非有,雖然現相,相立刻就沒有了,所謂石火電光,剎那不住。所以說一切法無所有,這是講所有一切現相不是真的存在,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所以「二邊皆捨離」,性相兩邊都不執著,兩邊都不分別,兩邊都不生妄念,也就是都沒有起心動念。這個「見」是見性見,不是眼識,不是第六意識。我們凡夫見是第六意識、是眼識,所以他有分別,他著相,見不到真相,諸法實相見不到。我們凡夫見的是諸法幻相,諸法的夢幻泡影,我們見的是這個。能夠見諸法實相就是兩邊捨離,這是什麼人?法身菩薩,最低的地位是圓教初住。這叫什麼?這叫見道。「普見於諸法,二邊皆捨離」,這是見到諸法實相,在大乘法裡頭,圓頓一乘法裡頭,這個位子叫見道位。

  『道成永不退』,在三不退裡面叫念不退,永遠不會退轉,退轉就是十法界,不會再退轉到十法界,所以在這個地位上,一般經論裡面所講的三不退。位不退,實在講須陀洹,大乘初信位的菩薩跟小乘須陀洹,他們證得的是位不退,絕對不會退到凡夫位;他這是入了聖人,轉凡成聖,不會退到凡夫。雖然還沒有能力超越六道,在六道裡面他的果報是在人天兩道,絕對不會墮三惡道,絕對不會墮到阿修羅,位不退。

  從此薰修,煩惱逐漸輕,智慧逐漸長,依四弘誓願真正修行,他得第二個不退,行不退。就是說他絕對不會退到小乘,他能夠捨己為人,捨己為人是菩薩。菩薩行不好修,就是說你好心幫助別人,人家並不領你的情,並不感你的恩,甚至於還侮辱你,還糟蹋你,還諷刺你。這時候你退不退心?十之八九都退心:算了,我還是當小乘,不當菩薩了,菩薩道難行!他為什麼會退心?他著了相,他沒有離兩邊;真正覺悟的菩薩,他分別、執著離開了,他才會不退轉。眾生對他怎麼樣的侮辱,他笑笑,知道什麼?你迷惑,你無知,你要哪天覺悟了,一定很感激我。可惜你現在不覺悟,你怎麼會生出感激的心?雖然不感激,你有苦難,我還要幫助你。絕對不因為你對我不好,你對我不恭敬,你對我不尊重,你有苦難我就不幫助你,這不是菩薩,所以菩薩得行不退。

  但是捨離二邊,這是法身菩薩,圓教初住發心住,真正發菩提心了,念不退。所以,經上講的三種不退,這個地方完全證得了。『轉此無等輪』,「無等輪」是大乘圓教的佛法,修學這個佛法,弘揚這個法,這叫「轉此無等輪」,輪是法輪。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請接著看偈頌第三首:

  【不可思議劫。精進修諸行。為度諸眾生。此是大仙力。】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註得很簡單,意思都顯出來了。「次一美往因行」,美是讚美,往是過去,過去生中修的因行,所以偈子第一句說『不可思議劫』,這是過去。清涼大師這個註解裡頭為我們指示的,這不是未來,是過去。『精進修諸行』,這一句就是因行,為的是什麼?『為度諸眾生』。

  這首偈我們應該怎樣學習?怎樣有效的學習它?第一,我們要發長遠心,修行、證果、度眾生,絕對不是短時間的事情,這是永恆、永無止境的大事。一定要知道,這是世出世間第一等的事業,第一殊勝的事業,這一點你總得要了解。你在這一生當中遇到佛法了,甚至於你出家了,老實說你是糊裡糊塗出家的,迷迷糊糊誤撞到佛法來的,你並不知道佛法的殊勝。可是既來之,則安之,總算有緣!這就是佛門裡頭修行證果,不論你是什麼因緣發心,這個關係不大,最重要是你遇到之後的緣,這個重要。這就是善導大師常講的,「總在遇緣不同」,遇到的緣殊勝,這個遭遇是不期而遇。遇到善友,遇到真正善知識,自己能解、能信,依靠善知識的教誨,認真努力修行。

  修行這兩個字的意思,你要搞清楚、搞明白。行是什麼?行為;修是修正、修改。由此可知,我們行為錯誤了,把錯誤的行為修正過來、修改過來,這叫修行。行為無量無邊,佛教導人,把無量無邊的行為歸納為三大類,「身、語、意」;你的行為再多,總不出這三大類。身,身的動作;口,口是言語;意,意是念頭。什麼樣的行為是正,什麼樣的行為是錯誤的,佛給我們說出了標準。對於初學、啟蒙的人來講,無論是世法、佛法,佛講「十善業道」,十善業道就是標準,善惡的標準。身造殺盜淫,這是錯誤的,這個行為是錯誤的;修正過來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欲,從錯誤的把它修正過來。言語,妄語、兩舌、綺語、惡口,這是錯誤的;把錯誤修正過來,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念頭起貪瞋痴是錯誤的;不貪、不瞋、不痴,這是正確的,從這個地方做起、修起。

  「精進」是一切時、一切處,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能夠與十善相應,都能夠遠離十惡,這個人叫真正修行。為什麼要修行?「為度諸眾生」,首先是度自己這個眾生,「自性眾生誓願度,自性煩惱誓願斷,自性法門誓願學,自性佛道誓願成」,先度自己,度自己同時就度了別人。為什麼?給別人示現一個好榜樣,這個人有德行,這個人是善人,這個人身不造殺盜淫;口沒有妄語、沒有兩舌、沒有綺語、惡口;起心動念沒有貪瞋痴,你給社會大眾做好樣子,從這個地方做起。這在佛法裡面是人天小果,你要能夠真正修成功了,你決定不會墮三惡道,你也不會變成羅剎、修羅,你一定是人天福德之神;在天是正神,在人間是正人君子。從這個基礎上向上提升,就是聲聞,就是菩薩。這也是遇緣不同,遇到小乘,你學聲聞教,遇到大乘,你就作菩薩。

  十善業道做到了,淨業三福第一條做到了,「孝親尊師,慈心不殺」都在其中。只要能做到十善,你肯定是父母的孝子,是老師的好學生,淨業三福第一條你得到了,佛經裡面所講的「善男子、善女人」你有分了。十善都做不到還談什麼?什麼都不要談了。十善是綱,總綱,給諸位說《弟子規》是目。十善如何落實到生活上?點點滴滴《弟子規》裡頭就細說了。《太上感應篇》是目,《文昌帝君陰騭文》也是目,蓮池大師的《自知錄》是目,明清許許多多讀書人所用的「功過格」也是目。綱簡單只有十條,而應用得最普遍的是《太上感應篇》,《太上感應篇》就是十善,如何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如何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所以,你們同學要學習戒律,要修養德行,我給你們提供的參考資料雖然不多,多了也沒用處,就這幾樣你們能熟讀深思,認真去學習,足夠用了。

  早年在圖書館,我提出七門功課,我們淨宗同學必需要學習的。七門裡面有「四書」,現在在這邊,我教你們前面兩年完全著重在德行。頭一個是《弟子規》,你們學過,學了但是沒做到,沒有做到不算,你等於沒有學,一定要認真做到。你不要去管這個合不合現在這個時代,你不去問這個話,你就老老實實去做,認真去做。對自己肯定有好處,對社會肯定起潛移默化的德用,真正是自利利他之行!學習《十善業道經》,學習《太上感應篇》,學習《安士全書》,這幾樣東西,你認真依它做標準來修正身、語、意三業的行為,往後《阿難問事佛吉凶經》、《沙彌律儀》一點都不難!你的學習真是輕而易舉,我們希望這兩年能認真在這裡做。大經隨緣隨分的學習,大經是能幫助你開智慧,你今天天天聽大經,開不了智慧,原因在哪裡?你沒有戒學的基礎。也就是說心行常常嚴重夾雜不善,障礙了你的悟門,你聽了不開悟,你聽不懂,原因在此地。

  戒律的精神就兩句話,「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所以戒律是真正斷惡修善。斷惡修善是修行的起步,不管是哪一宗,不管是顯教、密教,宗門、教下,是起步!沒有這個基礎什麼都沒有了,學什麼都是空的,不會有結果。像花草樹木一樣,你沒有根,再好看,死的,花瓶裡面插的花,沒根,開得再好活不了幾天。你從十善業道這裡是扎根,你有根,你是活的。現在雖然很小、很弱,你一定會長成大樹,一定會開花結果,你有根。你們想想這個東西重要不重要?你的毛病、習氣、惡念、惡習,你沒有改掉,你沒有真修!不要修別的了,單單《弟子規》就不得了。你果然做到了,你的毛病習氣都沒有了,你就是薰習成聖人的胚胎,聖人的種子,你繼續提升,你將來就成聖成賢。

  如果不從自己本身做起,希望別人能夠學習,與自己毫不相干。誰肯學誰成就,這就是古人所謂的,「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學生超過老師。什麼原因?學生比老師認真,老師沒有做到,學生做到了。這種學生少,真的是有大善根、大福德。但是多數一般的學生他要看老師,老師做不到,教他做他懷疑,他也是聽聽而已,不肯認真去做。所以,是個好老師,是以人格、德行感化學生,那是真正的好老師;就是老師所教的,他自己先做到,能說亦能行,不是說能說不能行,能說亦能行。這種老師在古時候說「國之寶」也,現在人講國寶級的,希有難逢。

  所以一切「為度諸眾生」,要為這個想。度眾生是真正度自己,度自己就是真正度眾生,自他不二,要懂這個道理。佛菩薩應化在世間教化眾生,你細心去觀察,決定是給世間人做最好的榜樣,做最完美的榜樣。你要細心觀察,你才能看得出來。

  前幾天,中國大陸有同學打電話給我,他們有個機緣到山東曲阜去瞻仰孔老夫子的故居,聽說最近發現了很多的文物。他告訴我,孔老夫子在世的時候毀謗他的人,嫉妒他的人,糟蹋他的人,侮辱他的人,很多!在世的時候一生不得志,周遊列國沒人用他,那些列國的諸侯接見他,聽他講的那些話,就是老子所講的,「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也」,沒有人相信他。年歲也大了,不得不回老家,回老家的時候六十八歲了,孔老夫子七十三歲走的。所以回到老家去教學,中國私人辦學是從夫子創始,教學只有五年。五年被後人尊稱為萬世師表,為中國人的最好榜樣,孔老夫子作夢也沒有想到,後世人對他這麼尊敬,這是實話。

  由此可知,一個人在世,人家讚歎你也好,毀謗你也好,都不是真的。真的是什麼?歷史論斷,所謂是蓋棺論定,普通一般人沒有資格,那個必然是史學家,有德行、有學問,由他來評斷。世間一般人見仁見智,那不能作算的,這是我們用世俗眼光來看。一個人不計毀譽奮發向上,世法如是,出世法更是如是。現在這個世間只有毀謗人,哪有讚歎人的?如果這個世間人會讚歎人,我們這個世間災難就沒有了。為什麼?人心善。大乘經教裡頭佛常說「一切法從心想生」,善人多、善念多、善行多,中國古大德常講,一百個人當中有一個善人,這個世間就不會有災難,百分之一。

  所以,我們到圖文巴這個地方,這個地方居民八萬人,照中國古人這個話,這個地區有八百個善人,這個地區就是現代地球上的上善之區;這意思就是說,一個善人很容易感化一百個不善的人,確確實實他能感化。一千個善人就能夠很容易感化十萬個不善人,這不得了!現在在這個時代,不要說一百人當中一個善人,如果我們說一萬人當中有一個善人,災難縱然不能化解,肯定會減輕;如果一百個人當中有一個善人,災難會化解,劫難決定不會發生,真的是一人有福,連帶一屋。所以你要發心做個善人,你看看不知不覺你就利益多少人。

  我們希望學院裡面的同修,有在家、有出家,四眾同修們真正覺悟。真正覺悟從哪裡看?就是看你斷惡修善,你真幹,你真的覺悟了。如果你沒有真正在這裡下功夫,你沒覺悟!你天天誦經、念佛、拜佛,你的煩惱習氣一點都沒有改,那你是完全搞形式,沒有實質,這個修行沒用處。一天念十萬聲佛號,古人講有口無心,「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拜佛就像舂碓一樣,從前舂米現在你們也沒有見過,古時候舂米踏碓,拜佛就跟踏碓一樣,有形式,沒有實質。佛法的教學,重實質不重形式,實質裡頭最重要的是從心裡頭轉變,把不善的念頭轉成善念,這叫真功夫,真修行。把過去,昨天以前,所有一切不善的念頭,不善的言語,不善的行為,統統改正過來,這叫精進修行。要發長遠心,從今而後永不懈怠,勇猛精進!現在大家都曉得全球災難很多,就發個大願,為全球一切眾生祈禱和平,化解災難,從我自己真誠心修持做起。再看下面一首偈:

  【導師降眾魔。勇健無能勝。光中演妙義。慈悲故如是。】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告訴我們這一首偈的大義,「慈力降魔」,慈悲!什麼是『魔』?『導師』是九法界眾生對諸佛如來的尊稱,意思跟大師相同,這個名號不能隨便稱。你們看看古時候,我們在佛門裡頭許許多多典籍裡面去看。佛門裡面,有稱三藏法師,稱國師,稱禪師,稱論師,稱律師,稱法師,沒有聽到稱大師、稱「導師」的。大師多半是這個法師已經圓寂不在世間了,後人對他的尊稱,他在世的時候沒有這個稱呼。像我們今天稱印光大師,你看看民國初年,《文鈔》,從前的本子,《文鈔》的題簽是《印光法師文鈔》。稱大師是他老人家已經往生之後,後人對他的尊稱。過去李老師給我們說,後人對前人尊稱為大師,只有淨土宗,其他宗派裡面稱祖師,大師都沒有,大師是對佛的稱呼。人不能太過分,稱大師過分了,稱導師也過分了。

  在學院裡面、學校裡面有導師,對內稱,對外不能稱,這是佛門裡面的常識,我們要懂,你不懂叫人家看笑話。外行人稱還可以,那是他不懂佛教,內行人聽了就不一樣,這些常識我們不能不留意。在外面,你們這些同學們對我,稱淨空老法師,行,七十歲以上,老人了;不能稱大師,不能稱導師,導師對內,行,對外不可以。那是我們在學院裡面,或者在淨宗學會裡面,內部,這個常識不能不知道。對人尊稱是好事情,不能過分,過分就錯了。禮,禮有節度,恰到好處,不能不及,也不能過分。所以對外介紹的時候,稱淨空法師、淨空老法師。不要用上下,什麼上淨下空,這是古時候,現在人不懂!你搞上這幾個字,他懷疑,什麼叫上淨下空,把人都搞糊塗了。像這些地方我們應該從俗,愈簡單愈好,效果達到了。這是順便,這裡看到導師,對佛稱導師,對佛稱大師。

  『降眾魔』,「魔」你要認識,什麼是魔?魔這個字的本字,最早翻經,魔是折磨的磨,這個字上面是麻,下面是個石頭。把石頭改成個鬼,傳說是梁武帝做的,所以這個字是梁武帝發明的,梁武帝說折磨比鬼還厲害,所以把石頭換成個鬼。這是在佛門裡面,翻經以後就採取魔鬼的魔,原先是折磨,你要懂得它的本意,凡是受一切折磨那都是魔。所以佛在經上,同學們多半都念過《八大人覺經》,《八大人覺經》把「眾魔」分為四大類,分得好!

  這個四大類,第一類叫「五陰魔」,五陰色、受、想、行、識,就是我們有身,身為苦本。身,頭一樁苦就是要吃飯、要喝水,你說苦不苦?一餐飯不吃,你就餓得慌,兩餐飯不吃,你全身無力,這太明顯了,身苦。所以你要曉得,身是苦本,你有身你就得受苦,有身你就有病。你看看三餐飯不吃,餓病;一天不喝水,渴病,什麼病都來了,併發症都爆發起來了。飲食是什麼?飲食是藥,治病的!所以,飲食要健康,飲食不能貪圖美味。許許多多人不懂這個道理,貪圖色香味,這樣的飲食導致許許多多疾病,所以古人才說,「病從口入,禍從口出」。禍害,什麼原因?言語得罪人,態度得罪人,古人說得好,「言者無心,聽者有意」。這個說話的人確實沒有得罪別人的心,但是人家聽了,他有意,他記恨在心。所以,口為禍福之門,不能不謹慎。《無量壽經》教導我們修行下手,從哪裡?從「善護口業」,很有道理。

  我跟李老師十年,跟在他身邊十年,看到他老人家教學生。學生接受他教導的,聽話的,真能夠懺悔改過的,李老師對他有呵斥、有責備,甚至於還會打人;對於那些不肯接受教誨的,不知道改過自新的,這些學生有,李老師對他非常客氣,從來對他沒有說過一句責備的話。見他都是笑面迎人,沒有說板著面孔對他的。為什麼?不結冤仇!我們在他身邊,他的一舉一動都是教學,做出來給我們看。我說的是我們班上的學生,我們經學班只有二十幾個人,班上的學生,老師對每個人的態度不一樣,真的所謂是因材施教。能接受,不教你,失人;不能接受,教了你,失言,這就叫善巧方便,因人、因時、因地、因事而異。所以善巧方便是活的,慈悲為本是原則,善巧方便是活活潑潑的。所以凡是種種折磨,像五陰色受想行識,折磨!這第一類的都免不了。

  第二大類的,煩惱是魔。自私自利,貪瞋痴慢,在佛法裡一般講,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統統叫做魔。第三種死魔。死怎麼是魔?我學道還沒學成,壽命到了,沒學成功。縱然學得不錯,來生還能得人身,這一個輪迴至少中斷二十年,你說這個苦不苦?這是折磨。所以真正修道人,我自己深深體驗,壽命是要長,不長修不成。我自己是個過來人,如果我果然照一般算命、看相的人說,我的壽命過不了四十五歲,我四十五歲要是真的往生了,我知道自己是什麼狀況,凡聖同居土下三輩往生,只有這麼功夫!現在又能讓我把壽命延長了三十多年,現在我要是往生的話,我有把握是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沒有把握,凡聖同居土上三輩往生。你看看,從下三輩能夠跳到上三輩,不一樣!如果能再活多幾年,也許我就能從凡聖同居土跳到方便有餘土,這是有把握的。

  長壽還是有好處,我們不貪圖壽命的享受,是因為有時間不斷的薰修,不斷把自己向上提升。這首偈沒講完,現在時間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