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九四八卷) 2003/1/23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0948
諸位同學,我們接著看大威光菩薩獲益,十一句裡面第五句:
【入無邊功德海清淨行智光明。】
清淨行門能得無邊的果德。清涼大師講,『入無邊功德海』,「無邊果德,此行入故」。我們在這一段行門裡面,特別為同學們介紹文殊菩薩的十個修行科目,「十波羅蜜」。這十門前面五門跟諸位介紹過了,從布施到禪定,第六個科目是「般若」,智慧。通常世尊在大乘經裡面,講菩薩修行的綱領只講六個,從布施到般若。《華嚴經》處處都是用十代表圓滿,所以文殊菩薩將六波羅蜜展開,變成十門科目,六門課展開變成十門課。所以十跟六確實不增不減,十歸納就變成六,六展開就變成十,這個意思我們一定要懂。般若智慧,大經上跟我們講,「善觀諸法,得實相印,普入智門」,普入是講萬事萬法都跟般若智慧相應。而實實在在遍法界虛空界,哪一法不與般若相應?沒有!法法皆相應。只是凡夫不覺,沒有覺察到它跟般若相應。覺察到的人,我們就稱他作佛、稱他作菩薩。
為什麼一切法與般若相應?諸位一定要懂這個原理,這個原理就是自性。六祖在《壇經》裡面說得很好,「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虛空法界、剎土眾生,哪一樣不是自性所現、所變的?所現、所變就是《金剛經》上講的所生。自性本具無量無邊的般若智慧,這是自性本來具有的,自性所生的萬法裡頭與般若智慧相應不相應?當然相應!自性本具無量的德能,自性本具無量的相好。你要真正懂得這一個大總持法門,這是大總綱領,你就曉得一切萬法隨便拈一法,都與般若相應,與德能相應,與相好相應,如果不相應,那就不是自性變現的。不是自性變現的,世出世間找不到。六根所接觸到的都不離自性。所以今天的問題就是宗門祖師大德所說的,你會麼!你會看嗎?你善觀嗎?觀是觀察。果然「善觀諸法」,就是你會看,你在一切諸法裡你會看,原來跟實相般若完全相應。這個樣子隨便拈一法都與無量無邊的智慧相應,「般若波羅蜜」!如果把六度展開變成十度,方便波羅蜜,願波羅蜜,是從禪定裡面開出來的;力波羅蜜,智波羅蜜,是從般若波羅蜜裡面開出來的,這就變成十波羅蜜。十波羅蜜後面四科,便於前面六科的落實;換句話說,它有能力幫助前面六波羅蜜落實在生活當中,應用在處事待人接物。菩薩行活活潑潑,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樣權實二智才真正達到究竟圓滿,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如果單單講六度,般若波羅蜜裡面權實二智都包括在其中,如果講十波羅蜜,權智開出去了,單講實智。實智是什麼?《般若經》上所說的「般若無知」,無知之知是實智,真實智慧!它起作用的時候,就是後邊方便、願、力、智,無所不知;不起作用的時候是無知。
所以我們靜觀宇宙萬有,大到虛空世界,小到微塵毛孔,你仔細觀察它,細心深入去體會它,它無知,它不動。也許同學們聽了會覺得奇怪,經論都說這一切萬法是動的,為什麼我在此地說不動?實在講不動是經上說的,不是我說的。法相唯識宗講「無明不覺生三細」,無明是動相。所以佛在大乘經上也說,「真如不守自性,而起一念妄動」,無明是這麼生起來的。所以無明就是個動相,無明一動就起三細相,第一個是「無明業相」,實在講這個就是動相;這一動就生了一個「能見相」,一動就想見;這一想見馬上就變出一個「境界相」,你所見到的。所以,能見相也叫做見分,境界相也叫做相分。能見相是我們今天講精神的世界,境界相(相分)是我們今天講物質的世界。物質世界跟精神世界同源,同一個根,這個根是什麼?無明業相。換句話說,真如不守自性,它的根本是真如,真如就是真心、就是本性。一念妄動就叫做迷,所以迷是動相,覺是不動;覺心不動,迷心妄動。
你從這個地方又要了解,靜是真如,動還是真如。真如像水一樣,水在風平浪靜的時候很平靜,這是「覺」。為什麼?你看水平靜的時候,水像一面鏡子一樣,外面山河大地它照得清清楚楚,所以覺就有照,照是明瞭。它要一動,動了就起波浪,起波浪之後它就照不清楚,照到外面的相支離破碎,真相就見不到了,破碎的、一部分一部分的連不起來。所以對於宇宙真相就迷失了,迷失了然後產生錯覺,把局部的現象當作全體。九法界凡夫,他的思想見解產生錯誤的原因,從這個地方來的。所以,動沒有離開水,水好比真如;靜,不動,不動還是沒有離開水,佛在經上才說「動靜不二」,你想想看這個意思是不是?但是「動」,這個真相你完全不了解,你見不到,靜的時候見到了。見到之後,動不異靜,靜不異動,動靜是一不是二,你就得大自在了!原來十法界依正莊嚴就是一真法界。
中峰禪師在《三時繫念》說(你們現在常常念,常常在學習),「極樂不異此方,此方即是極樂」,極樂是靜,此方是動;極樂好比水是平靜的,此方這個水起了波浪。他這兩句話不容易說出來,如果要沒有入這個境界講不出來,講得好。中峰不是普通人,至少他是已經覺悟了,從他幾次開示裡面,好像是見性,不見性說不出來。明心見性就是法身菩薩,最低的果位也是圓教初住菩薩。中國人真正是有福報,歷代祖師大德當中,真有成就,達到明心見性,契入佛境界的不乏其人,代代都有。我們學佛,說老實話,終極的目標就是希望契入。你想不想契入?你知道你為什麼不能入佛境界,不能明心見性?你放不下!放不下妄想分別執著,三大類,每一類裡頭無量無邊,統統要放下,一絲毫都不能夠留,你就明心見性。有人聽了很歡喜:我放下,統統放下!真的,這一念放下,第二念又拉回來了。真的,大乘修行人這種情形太多太多了,說不盡。
所以我們確實有覺悟的時候,但是時間很短。一剎那覺了,「真的,我一切放下了」。可是到第二念,第二念又回來了,又捨不得了。換句話說,他不能永遠放下,他進進退退的,想放又不肯放。這什麼原因?習氣,這是無量劫來的習氣、染著。這怎麼辦?只要自己有正知正見,天天讀經,天天聽佛菩薩勸告,聽佛菩薩教導,一天放一點、一天放一點;不要一下放,一下做不到,慢慢的放。這樣如果能保持不退轉,你有個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功夫,真的放下了。哪一天真的放下,哪一天你就入佛境界,這些經教的意思你都懂,你都通了,你的心恢復到平靜,八風吹不動!
八風是說的什麼?是環境的誘惑。物質環境、人事環境,我們常講名聞利養,財色名食睡,你不受誘惑了。你在裡面可不可以跟大家一同生活?可以!一同生活,一同遊戲。不一樣的,跟你一同生活的人、一同遊戲的人他們在迷,迷而不覺;你在覺,覺而不迷。你可以跟他們一樣,逢場作戲,一絲毫罣礙都沒有,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為什麼?你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念念與自性相應,法法不離真如、不離般若,這就是方便波羅蜜,「方便」是第七個科目。方便波羅蜜不是對自己用的,教化眾生用的。佛常常教導我們,一本《金剛經》,《金剛經》只有五千多字,不長,裡面講了十幾、二十句,你讀了之後,這句話的印象非常深刻,「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受持讀誦是般若波羅蜜,為人演說是方便波羅蜜。演是什麼?表演。我要把我讀誦的,也就是把我覺悟的,無論覺悟多少;你真正所覺悟的、得到的,要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要用在工作上,用在處事待人接物。把你所讀誦的變成自己的思想見解,言語行為,那叫受持,自受用,接受了;受是受用,持是保持。這是屬於禪定,是屬於般若波羅蜜。為人演說是利他的,一定要讓一切眾生在我這個形象上看到佛法,形象就是代表了佛法,形象就是佛法的模型,就是佛法的標誌。大家要學佛,就在這個形象上學,這個形象具足了布施、持戒、忍辱、精進,所以「方便」是為人演說。為人演說,你一定懂得恆順、隨喜,你要順眾生的心,順眾生的意思,順眾生的喜好,他歡喜什麼、愛好什麼,現身說法!現身是做出樣子來叫現身。他看到你這個樣子,他向你請教,他向你請教的時候,你就給他說法。
所以「方便」,方便能成就布施波羅蜜。你觀察眾生的喜愛,這裡面要有智慧,不能用感情,智慧;譬如現在這些眾生,沒有接受過聖賢教誨,煩惱習氣很重,貪而無厭,他貪財,多多益善,永遠沒有滿足。他喜歡財,我就布施他財,錯了!這樣增長他的貪心,你害了他,這就是佛門所講的「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所以一定要有智慧,方便是智慧,慈悲是智慧。我要滿足他的愛好,又要幫助他破迷開悟,這才是個高明的老師。不是說一味隨順他;隨順他,我們仔細要觀察,決定不能讓他產生副作用。他需要財富,他需要享受,我們要給他適當的,不能太過分!他是什麼樣的身分,什麼樣的功夫?福報,還要看他有多大的福報,他有多大的智慧,他能消受多少成分?不能太過分。太過分,他消受不了。就如同人貪愛飲食,我們供養他,他貪愛飲食,你要知道這個人身體的體質,這個人平常飲食的量。如果他體質不好,你給他過量了,不但不是供養他,你是在害他,為什麼?他吃太多了,他生病。一個道理。
所以「方便」在般若之後,從般若生出來的。在布施裡頭、在持戒裡面、在忍辱裡面,有大開方便之門!戒律裡頭有開緣,符合方便的條件可以開,條條戒裡面都有開緣。但是這裡頭有一個絕對的原則,那就是利益眾生,對眾生有利益的可以開;對眾生沒有利益,有害的,決定不能開。這個道理很深,不能不知道。如果沒有這樣的智慧,不曉得開遮持犯的道理,一個持戒的人往往死在戒條之下,那就難了!
我早年親近李炳南老居士,李老師。李老師日中一食,戒律清淨,雖然是個在家居士,他的行持,許許多多出家人比不上,值得我們尊敬。我初到台中參訪的時候,住在慈光圖書館,他給我一份工作,在這個圖書館裡面做管理員,所以有機會親近他老人家。老人家對我們很愛護,常常有應酬的時候,他帶著我去,我跟他,吃飯的時候,他叫我坐到他旁邊。有不少次的應酬是在晚上,因為我晚上也不吃,那是已經很久了。他是吃一餐,中午吃一餐,晚上有人請他吃飯,他也去。他帶我去,告訴我,他說某人持戒很嚴,持午,過午不食。他說自己修行,行,很好;度眾生,不行!我說為什麼?尤其是初學佛的眾生,他對你尊敬。他們都是工作非常繁忙,這個我們現在曉得,在工商界工作的人,尤其是當老闆、當經理,他們一天主要的一餐是在晚餐。早晨甚至於都沒有吃東西的時間,喝一杯牛奶,吃一點水果,早餐。中午也很隨隨便便吃,下午下班之後,晚上是他們最重要的一餐。他對你尊敬,晚上請你來吃飯。你不來,他不懂得什麼叫持午不持午,他說你這個人架子太大,瞧不起他,把他學佛的這個念頭就打斷了。
他這個念頭斷了還不要緊,他還到外面宣傳,某個人、法師你們不要請他,架子太大。他在外宣傳,把別人的學佛的機會、善根也都斷掉了,誰的過失?過失不在他,過失在我們,我們是死在戒條裡頭,叫不通!所以李老師晚上有很多宴會,他帶我去,告訴我,這是開緣,通權達變,讓眾生生歡喜心。以後尤其聽說了:老師一天吃一餐,晚上都不吃的,你請他來,他就來了。那個人格外歡喜:老師給我面子!以後教導他,他更聽話。所以老師不是去貪這餐飯,老師實在是希望來度他們。我聽了他老人家的開示,我才恍然大悟,才明瞭,法緣為什麼殊勝。李老師的法緣是真殊勝,我到台中,他在台中已經十年,親近他的、跟他學的,那個時候差不多有二十萬人,不簡單!我在那個地方住了幾年,我跟同學們開玩笑,我說如果李老師要想做台中市長,不要出去競選,只要在家裡說一說「我想當市長」,他就當上了。為什麼?台中蓮社的蓮友幾十萬人,一個人拉幾張票,他就夠當市長了,還用得著到外面去招搖,去自我宣傳?不必要,真正是實至名歸。真實的德行,起那麼大感召的力量,我們就曉得他的智慧是活的,我們現在講活用,他不是呆板的,身心清淨,真的一塵不染。這是舉一個例子為大家說明。
忍辱波羅蜜裡面同樣也有開緣。忍讓,你要觀察時節因緣,所以講因時、因地、因人、因事,面面都看得清楚。忍辱波羅蜜怎樣修法,才能如法,才能讓對方得真實利益。這裡頭就有方便。忍讓是有分寸的、有節度的。對他有利,對自己沒有太大的傷害,不但沒有傷害也有利,自他兩利。大部分,他利是得到某些物質,自己所得到的是德行,是提高自己的境界,佛家所講的消業障、長智慧。這方便裡頭最重要的,為教眾生,現身說法,這就是後得智裡頭無所不知。
第八個「願波羅蜜」。前面一句講的是「一切佛法大願海」,人不能沒有願。菩薩的弘願無量無邊,歸納起來總不外乎「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所有一切菩薩發的弘願,統統都歸納為這兩條;不是上求佛道,就是下化眾生。我們要發!《華嚴經》上跟我們講的「成就一切眾生」,這是下化眾生;「供養一切諸佛」,這是上求佛道。人有這樣的願,在菩提道上不會退轉。你修行為什麼會退轉?為什麼不能往前進?你沒有發願。如果你的願清淨,你的願力強大,你怎麼可能會退轉?所以「願波羅蜜」能幫助六波羅蜜裡頭的「精進波羅蜜」,這是真的。人有堅定的大願,無論遇到什麼樣的艱難、阻礙,他總是百折不回,一往直前,勇猛精進,沒有不成功的,世法、佛法都不例外。菩薩的願,「佛道無上誓願成」,菩薩願是在成佛。成佛的目的在哪裡?是普度眾生。我要不成佛,我度眾生就有限,度眾生不圓滿。成佛道才能夠真正度無量無邊眾生,令一切眾生圓滿得度,願就非常重要了。現在時間到了。
十波羅蜜裡面,第九是「力波羅蜜」。這個「力」,主要的含義是菩提心裡面的「深心」,深心是好善好德。好善好德的心有力量,它有力量,它決定不會動搖,決定不會退轉,決定不會夾雜染污,能幫助禪定;換句話說,我們一般修行人講功夫得力。十波羅蜜裡頭,力波羅蜜的意思就是這樣的,功夫得力了。內不受染污,外面不受誘惑,深心!佛在《十善業道經》上所說的「不容毫分不善夾雜」,這是力波羅蜜;「不容毫分不淨夾雜」,力波羅蜜,這功夫真的得力了。這是般若波羅蜜裡面一分的德用。
最後一條是「智波羅蜜」。智波羅蜜,「知一切法真實,知一切如來力」。如來力是什麼?如來加持的力,肯定、一絲毫疑惑都沒有。一般《般若經》上常說,一切法都是虛妄的,沒有一樣是真實的,為什麼此地說「知一切法真實」?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換句話說,「凡所有相,皆是實相」。妄相即是實相,真妄不二,這個話講得深!你什麼時候能夠見到真妄不二、邪正不二、是非不二、染淨不二,那恭喜你,你入不二法門。入不二法門就明心見性了。凡夫落在「二」裡頭,染不是淨,淨不是染。要知道佛講經,常說佛無有定法可說,甚至於在般若會上,佛把講經完全否定掉了。佛根本就不承認自己講過經,誰要是說佛講經,叫謗佛。明明講了四十九年,講了三百多會,為什麼說他沒有講經,你能懂嗎?說與無說不二。說即無說,無說即說,這些話在大乘教裡頭很多,念了幾遍,真的把我們念糊塗了,愈聽愈不懂。但是,佛所說的話句句真實,我們是沒有見到事實真相。
所以,有人迷在「空」裡頭,有人迷在「有」裡頭,有人迷在「善」裡頭,有人迷在「惡」裡頭,佛說法善巧方便,只是破他的執著,破他的分別,破他的迷惑而已,哪有法可說!佛所用的方法、手段太巧妙了,太多了,說之不盡。就像一個大夫給病人治病一樣,大夫有一定的方法嗎?處方,有一定的處方嗎?沒有。處方從哪裡來的?因人而異。佛教眾生因人因時、因地因事,所以叫契機。這個人遇到佛,佛給他點一點,他就醒悟,他就明白,效果不就達到了,哪有定法可說!這個智叫權智,善巧方便。要知一切法真實,為什麼?性真實。從性裡面現的相,怎麼不真實!佛也常說相是假的,性是真的,能現是真的,所現是假的,那是從凡夫知見上說。這是佛教學有個原則,依二諦說法。就是教學他根據二諦,二諦是真諦、俗諦。真諦是如來自己所證得的境界,給你講不二法門,這是如來果地上證得的境界。給你講二,性是真的,相是妄的,這是依俗諦,這個說法你很容易懂,很容易接受。所以佛說法,對於一般眾生,俗諦說得多,真諦說得少。真諦不能不說,也就是他透一點消息,看他能接受多少,透一點點,不能透多。
真跟妄用什麼標準來說?佛用的是一般大眾都能夠理解的:不變是真的,會變是假的。以這個標準,行!真如,不是物質,它沒有形狀,也沒有顏色,我們眼看不見,耳也聽不見,身體也接觸不到,當然它就不會變化,不變化是真的,永恆不變是真的。相,相會變,我們人身是個相,有生老病死;花草樹木是個相,它有生住異滅;我們講地球,講太陽,也是個現相,它有成住壞空。這個說法我們很容易懂,我們能夠接受。現在說,佛講相也是真的,我們就不懂了。相怎麼會是真的?那要深一層的觀法、觀察,相根本不存在!這個道理很深。現相非常微妙,就在眼前,但是我們一般人粗心大意,沒有覺察到。六根所接觸到六塵的現象,包括我們自己的根身器界,這些物質現象,到底是存在還是不存在?所以佛說,給你講真的,不能說存在,也不能說不存在。這樁事,在前面曾經跟諸位細說。你要說存在,剎那生滅;你要說不存在,我們現在六根接觸的,明明在眼前。
這個道理我們可以用電影的畫面,電視的畫面,你去觀察、去體會,你就懂得佛所說的意思。電影銀幕上的畫面是一張一張的,現代人講的幻燈片,移動得太快了。你看的這個影像,這個影像已經過去了,第二張上來了,你才看到第二張,第二張也走了,第三張接著來了。真的,確實它沒有生滅,真相!我們看的這個相是什麼相?幻相,幻相是相續相!相續相是個幻相。它的真相,真相可以說不生不滅,因為它的速度太快太快,你說生就滅了,你說它滅,下頭又生了。佛在《仁王經》給我們舉的例子,一彈指六十剎那,一剎那九百生滅,我們怎麼能看得出它的生滅?所以大乘經上常說:不生不滅。《中觀論》裡面講的「八不中觀」,八不中觀,實在講第一對是根本,最重要的一句,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常不斷、不一不異,這是給你講的真相。你要是真正明白,覺悟到了,「知一切法真實」;性真實,相哪有不真實的道理!「知一切如來力」,如來是講本性,你知道自性有無量無邊的德能,有無量無邊的神力,這是屬於後得智,能幫助根本智起作用。
這是文殊菩薩在華嚴會上教導我們行門,普賢菩薩教我們發願,文殊菩薩教我們修行,『入無邊功德海清淨行智光明』,《華嚴》的精華,《華嚴》最重要的一部分。真正做到純淨純善,你就入華嚴境界,入華嚴境界,就是禪宗裡面講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所以就入佛境界。我們接著再看下面第六句:
【趣向不退轉大力速疾藏智光明。】
你看看從願、從行,到這裡,到不退,不退轉。清涼大師在科判裡面把這一句給我們做了個標題,「速疾智明」,他用底下的速疾智明。下面給我們解釋,「謂趣入無生,功用不退,無功大力,一行含多,受斯稱也」。這個註,註得很好,確實把它的精義,精彩的義理都說出來了。「趣入無生」,趣是方向,是道路。入,入也就是證得。無生,無生是涅槃,不生不滅,一般宗教裡面講的永生,也是這個意思。你看信仰宗教的人,我們問他:你最後的目標在哪裡?他們都會說:升天堂,見上帝,得永生。我們聽他們講的!
在古老的印度,幾乎所有的宗教,他們都是求一個目標,就是涅槃。涅槃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不生不滅。種種修行最後的目標大家都是一樣的。所以,涅槃不是佛經裡頭的,是印度古老宗教裡面所說的,每個宗教都認為自己修行的方法可以證得不生不滅。佛出現到世間之後才告訴這些人,你們所講的不生不滅,不是真的。確確實實印度宗教真的也是了不起,他們是修定的,修甚深的禪定,四禪八定,能夠達到非想非非想天。換句話說,達到六道的邊緣,但是就是出不去。把這個邊緣的境界他們稱為「冥諦」,諦是真理、是真相,他們在這個境界裡頭,真相是什麼?真相是像在雲霧當中一樣,什麼都沒有。他們自己身體也沒有了,無色界,他沒有身,他不要身。無色界裡頭最高的境界,以為這是涅槃。沒想到八萬大劫到了的時候,他又起心動念了,他的功夫,定功守不住。守不住之後,一定就向下墮落,諺語所謂「爬得高摔得重」,他爬得那麼高,他掉下來就掉到地獄。於是乎生起懷疑,生起了怨恨,為什麼?原來都是跟這些聖賢人學道,都告訴他可以能夠證得大涅槃。現在他已經證得了,證得了,不行!不過是時間久一點,八萬大劫,怎麼還會墮落?「這是假的,根本沒這回事情!」這叫毀謗聖賢。毀謗聖賢的果報很重,佛為了這樁事情才出現到人間。
我們知道佛到人間來,真正要度的人是什麼?就是度這些人。他們追求涅槃,但是他們搞錯了,把「冥諦」當作涅槃。所以佛來教他,有沒有涅槃?有!不在三界內,三界裡面沒有涅槃,涅槃在三界外。所以,阿羅漢證得涅槃,斷見思煩惱,證偏真涅槃。辟支佛證得涅槃,這是小乘證的涅槃。佛先把他提升,告訴你:有!這不是假的,是真的,這個不退轉。等到他到這個境界,佛告訴他還有更高的大般涅槃。他達到這個境界的時候,聽到佛的教誨,還有更殊勝的大般涅槃;迴小向大,發菩提心,修大乘法門。大乘般涅槃是如來果地究竟圓滿的大覺。我們可以說,從阿羅漢以上,迴小向大,步步向上高升,步步趣向大般涅槃,大般涅槃也叫做薩婆若海。薩婆若海通常翻為一切種智,實在講都是一個意思。無論是講涅槃,無論是講薩婆若海,自性的體相用都包括在其中,一悟一切悟,一得一切得。「趣入無生」。
「功用不退」,這就是講的三不退。位不退,絕對不會退墮到凡夫,他是聖人,不會再退轉當凡夫,這位不退。第二種行不退,菩薩絕對不會退轉去做小乘,這叫行不退。第三種叫念不退,念念趣入薩婆若海,念不退。這叫三不退。淨土教裡面常講「圓證三不退」,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圓證三不退,那個重要的字在「圓」字。華藏世界上這些大乘菩薩,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要講圓證三不退的,是什麼地位的菩薩?給諸位說,說圓證,就是差不多已經證得圓滿了,大乘教裡面佛給我們說八地以上。換句話說,七地以前只能說證三不退,不能說圓證;八地菩薩可以說圓證三不退。這樣你才曉得念佛往生是多麼殊勝,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是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翻成中文的意思就是圓證三不退,八地以上!所以這個法門是希有法門,難信之法。誰難信?聲聞、緣覺、菩薩不相信:哪有這種道理?人家辛辛苦苦修無量劫,修三大阿僧祇劫才修到這個位次,你什麼都沒有修,一品煩惱都沒有斷,一下就拿到這個位次,沒人相信。所以世尊在《彌陀經》裡面自己都說,難信之法!釋迦牟尼佛用什麼方法證到無上佛果?用念佛的方法。就在《彌陀經》上講的,他在五濁惡世,修的是念佛法門,成就了無上菩提,為一切眾生說這個法門,真正是難信之法。「功用不退」,在淨宗法門無比的殊勝。
「無功大力」,後面三句,清涼怕我們看不懂,再加以解釋,解釋裡頭就很清楚、很明白了。「無功大力,一行含多」,什麼叫無功大力?這解釋說「由八地得無功用,如乘船入海,故云大力速疾」。我們先說一說「無功用」,這個話很難懂。我們在年輕時候學教,對於這一句也很疑惑,什麼叫無功用?大乘經上,無功用後面還加一個「行」,行念去聲,無功用行(ㄏㄣˋ)。我們今天修學都是有功用,我們真的在用功,不用功怎麼行?八地以上的菩薩用功沒有痕跡,叫無功用,是自自然然的。這個境界我們沒有法子體會,老師給我們講比喻。比喻像我們這個年齡,年輕時候在中國大陸,在抗戰的時期,河川裡面的交通都是用船,用的什麼船?帆船。我們都坐過帆船,李老師就用這個做比喻,那我們印象深刻了。帆船在行走的時候靠風力,快要到達目的地的時候,大概距離目的地一里路這樣的距離(一里路就是五百公尺,很近了),帆要下來了。帆下來的時候,要用什麼著力?長的竹竿撐,讓這個船漸漸的靠碼頭,用竹竿撐。快要到碼頭的時候,大概距離,用現在公尺來講大概十公尺,距離碼頭十公尺,撐竿也不要了,統統放下來。只有掌舵的人把舵掌穩,那個船自自然然的力量,往前面靠岸。
李老師講,這個十公尺的距離,什麼力量都不用,船自自然然靠岸,這就叫「無功用行」。我們從這個地方就體會到了,無功用行是純粹自然;換句話說,完全隨順自然,一絲毫的力都不能用,你用一點力,船就撞上岸上去了,一點力都不能用。這個意思比喻得好。為什麼?八地菩薩距離如來果位,九地、十地、等覺,再上去就成佛了。八地之前是要用功,加功用行,就好像扯起帆篷,乘風破浪。到達七地了,七地的時候帆篷要拿下來,撐竿;到八地的時候,竿也不要了。李老師用這樣的比喻,讓我們去體會。但是你要有坐過帆船的,外國帆船不行,要用中國的帆船,你才懂得這個味道,否則的話你不懂這個味道。但是現在像在香港,香港還有渡輪,但是那個渡輪已經是用機器了,大概是燒柴油的,也有這一點味道。雖然它沒有竹竿、撐竿,將要靠岸的時候,熄火,引擎熄火,那個船還有衝勁,還有速度,讓它自自然然的靠近碼頭,這個時候一點力量都不能用。所以駕駛的人他有經驗,距離碼頭多遠的地方熄火,熄火之前先減速,減速到最後熄火。熄火的時候船還是往前進,它那個衝力,自自然然衝向碼頭,那個一段叫「無功用行」。由此可知,八地以上修行不能有一點意思,還要有一點意思,就錯了,確確實實到純淨純善。八地就證純淨純善,完全自自然然向無上道,正是古人所謂「此處用不得力」,稍微用一點力,錯了,真的用不得力。雖然不用力,他往前進。「無功大力」,這個大力完全是自性的作用。
「一行含多」,大師這一句後頭有解釋,「言一行含多者,先以一身起行,至此八地,以無量身起行,一一行中,起一切行故」,這個意思我想我們同學們應當能夠理解。在八地以前,自己用功,這修自己。修到八地之後,那就完全不一樣了,你有能力分身,而且每個身都在那裡修行。換句話說,「法門無量誓願學」,你就可以分無量無邊身,一個身學一個法門,同時就學完了。不但是如此,「一一行中,起一切行」,這個「起」是「具」的意思,具足,每一行裡面都包括一切行。這一切行,一行就圓滿了,就統統具足了,這是不思議的境界。在我們日常生活學習當中,我們也常常提起。我們講六波羅蜜,六度,每一度裡頭都含攝其他的五度。譬如,修布施,布施有方法,你要遵守方法,守法就是持戒;布施也得有耐心,耐心就是忍辱;布施也要求進步;布施,心也要有主宰,有主宰就是禪定;布施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就是智慧。無論哪一條沒有說不具足一切法的,行事如是,起心動念也不例外。
我們講起心,真誠,處事待人接物我們用真誠心;真誠心裡面有清淨,如果你心裡頭有雜染,你的心就不真誠,真誠心一定是清淨的。真誠心一定是平等的,你心裡頭還有高下,哪來的真誠?真誠心一定是正覺的,一定是慈悲的。同樣一個道理,慈悲心一定是真誠,一定是清淨,一定是平等,一定是正覺。你看,說了是五個,一個心起,五個都在裡頭。絕對不是五個是獨立的,那你就大錯特錯了。五個是一體,是圓融的,是完全不能夠分離的,分離一個就不圓滿。你說真誠,真誠裡面缺少一個,缺少清淨,或者缺少平等,缺一個真誠不圓滿。缺了四分之一,這種真誠沒有辦法成就圓滿功德。善根福德深厚的人能夠感動,善根福德薄弱的人不能感動,為什麼?你誠意不足。圓滿的誠意,不要說是一切眾生,有情眾生被你感動,無情的眾生都被感動。像中國過去,「生公說法,頑石點頭」。生公是得道高僧,說法沒人聽,法緣不好。沒人聽,他跟石頭說法,石頭聽了點頭,頑石點頭。這個事是真的,這不是形容,確有其事。那是什麼?真誠圓滿具足,一絲毫都不欠缺,感動頑石。
八地菩薩不僅能夠以無量身修無量行,而且每一行裡頭圓融一切行,『速疾藏智光明』,這個修學佛法快!所以到如來果地上功德圓滿了。現在時間到了,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