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五五0卷)  2001/12/29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0550

  請看「世主妙嚴品」,說偈讚佛,善勇猛菩薩偈頌第三首:

  第一首是總歎佛,第二首是「見佛體用」。特別是在「見佛體用」裡面,我們在第一句看到的是發願修行,第二句看到的是供養諸佛,這兩句是我們修學最重要的指導。如果我們明白了,能夠解佛的意思,像開經偈所說的「願解如來真實義」,我們的修學肯定有成就。這兩句話意思很深很廣,我們現前一些同修粗心大意,很不容易體會得到,所以我想利用這一點時間再做一點補充。

  佛法的修學自始至終確實就是八個字,「發願修行,供養諸佛」。早年我初學佛的時候向章嘉大師請教,他老人家傳給我:「看得破,放得下,布施」,從這兒下手,從這邊入門。這個意思,深廣無盡。發的是什麼願?捨己為人,願意做犧牲奉獻;學佛之後才了解,我們奉獻的對象增加了,服務的時空增廣了,我們發的願是對盡虛空遍法界一切微塵剎土無量無邊的眾生,我們發的是這個願。我們必須把自己無量劫來的毛病習氣淘汰得乾乾淨淨,恢復自性本有的智慧、德能、相好,用這些來供養三世諸佛,三世諸佛就是一切眾生。這裡面沒有一絲毫為自己,這個願就是清淨的本願、清淨的大願。怎麼落實?發願容易,如果發的願要不能落實,這個願是空願。落實還是章嘉大師那個話,「看破、放下」。

  我們在前面讀到法界菩薩,頌佛往昔修十度行滿,現在得果的這一段偈頌,在「七最勝」的後面,清涼大師在《疏鈔》裡面為我們開示觀心這一段話,他註解得很簡單,又唯恐後世的學人不能理解,再加以註解。什麼叫觀心?「謂一念相應心捨,則具十度」,只要放下,十波羅蜜就圓滿了。這個意思深!他每一條都加以說明,「捨而不取」,布施波羅蜜就圓滿了;就跟我前面講的一樣,我們發願為一切眾生服務,決定沒有一絲毫希求,我們的心是清淨的,不求回報。為什麼?不求回報,那個回報是「能見如來真實體」。那個回報是什麼?禪宗裡面講的「明心見性」,教下裡面所講的「大開圓解」,淨土法門所說的「理一心不亂」,自然得到;稍稍有一點希求,你就得不到,你就不能夠契入如來境界。沒有絲毫的夾雜!

  佛在《十善業道經》教導我們,「不容毫分不善夾雜」,不善就是不淨,換一個字,「不容毫分不淨夾雜」,捨得清淨。「不為過非所污」,戒波羅蜜圓滿了;過是過失,非是與性德相違背的,這是錯誤,我不會被一切過失錯誤所染,這是染污,持戒波羅蜜就圓滿。「忍可非有」,為忍辱波羅蜜圓滿了。忍可非有為,什麼叫非有為?一切諸法總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有為法,一類是無為法;非有,是無為法。如果把境界擴大,九法界一切眾生所作所為,有違性德的都能夠忍;換句話說,都不把它放在心上,知道這一切眾生無量劫來在三途六道習染太深,那有什麼法子?已經養成自私自利根深蒂固的錯誤觀念,現在雖然接觸佛法,接觸聖賢的教誨,轉不過來,粗心大意,不知道斷惡修善,不知道積功累德,所以大多數的眾生,諸佛菩薩只給他種一點善根而已。我們不能期望著這些眾生在一生當中成就,那我們的想法、看法就錯誤了。雖然學佛,雖然精進用功努力,還是搞生死輪迴,還是出不了三界。為什麼?不曉得積功累德,不曉得斷惡修善,經上常講的修福修慧他不懂得。修福修慧都要在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真的是無量無邊的福慧在眼前,多少人就當面錯過。我走到這個桌子旁邊,這個桌子不乾淨,上面有一點骯髒,擦桌子的人沒有擦乾淨,我見到了我把它擦乾淨,這就是積功累德。「這不是我的事情,這是他的事情」,你把你自己修善積德的機會放棄了。

  過去我在新加坡,住在淨宗學會五樓,下雨的時候窗戶進水,我不能說這個事情不是我的事情是別人的事情,我搶著去修福。別人去做很好,這個修福修慧的機會讓給你;別人不做,我絕對不會叫人,我自己做。除非自己能力做不到的,我們才要求別人;自己能力做得到的,而且是順手的,尤其對於一切人事物的關懷。我們的終極目標是要明心見性。我為什麼要這樣作法?這是自性變現的相分,我要想見性,就在這些地方下功夫,就是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對人對事對物;這是什麼?性德的流露,自性裡面的尊重,自性裡面的敬愛,自性裡面的廣修供養。我把這棟房子照顧得很好,打掃得乾乾淨淨、整整齊齊,保養得好,讓它存在的時間長久,這我對它的供養。這是廣修供養的機緣擺在我們面前,我們會把它失掉,你說可惜不可惜?

  我們走在路上,看到路上有小石子、有果皮、有廢紙,我們坐在車上當然你不好下車,你下車就堵後面的車了,如果是在人行道上行路,隨手撿起來,馬路隔不遠有一個公用的垃圾桶,可以把它丟在那邊,這些都是廣修供養。地上有骯髒把它掃乾淨,地上有果皮把它撿起來,對於大地的尊敬,別人不知道,我們念佛的人知道。大地有地神,《地藏經》上講的堅牢地神,那是娑婆世界的大地神;小的地方,住在山上有山神,住在都市有土地神,我們對他的尊敬,那是他管轄的範圍,是他服務的境界,我們跟他融合成一體,所以愛心遍虛空法界。愛從哪裡表現?愛從布施供養裡面表現,「誠於中而形於外」,這是一定的道理。內心是不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慈悲就是愛心。我講過,真誠遍虛空法界,清淨平等正覺遍虛空法界,大慈大悲遍虛空法界,遍及一切眾生。上遍諸佛,下不僅遍有情眾生,還要遍無情眾生,沒有不尊重的、沒有不愛護的、沒有我不服務的,這個服務就是照顧,這就是廣修供養。

  都是講捨。「離身心相」,不再執著起心動念是心相,不再執著這個身體是身相,精進波羅蜜圓滿了。都是放下,放下身心世界,精進波羅蜜圓滿了。「寂然不動」,寂然不動就是萬緣放下,心地清淨寂滅,不為一切境界所動,禪定波羅蜜圓滿了。真正徹底明瞭一切諸法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增不減,不常不斷,般若波羅蜜圓滿了。雖然體性空寂,不礙現象的發揮,這是方便波羅蜜的圓滿。心性一塵不染、清淨寂滅,不礙我們全心全力為一切眾生服務,這是方便波羅蜜。希求佛果,希望自己早一天成佛,成佛幹什麼?成佛為一切眾生服務,才能真正做到究竟圓滿。為什麼?智慧圓滿了,能力圓滿了,相好圓滿了,用這個來供養一切眾生,這是願波羅蜜圓滿了。一切諸法當中,我們有智慧有能力判斷,有能力抉擇,力波羅蜜圓滿了。對於性相事理,邪正是非,利害得失,有能力「決斷分明」,這是智波羅蜜圓滿。所以清涼大師講:一念捨心相應,十波羅蜜都圓滿了。前面講的七種最勝,也在一念之中。

  章嘉大師教導我放下,這個意思深!果然真正放得下,萬德萬法全都圓滿了。這裡頭總的我們常講的,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放下一切五欲六塵的享受、財色名食睡的享受,放下貪瞋痴慢,我們的性德,《大方廣佛華嚴》所講的、諸佛菩薩所示現的,這是性德,自性本具,全都圓滿,全都現前,真的是無量功德。自自然然不需要學習,這個形象就是諸佛菩薩的形象,就是九法界眾生的表率、模範。

  昨天我跟此地的同學們談話,希望他們大家認真的多想想,往後我們應該用什麼方法來修?菩薩道要如何來行?自己去多想想。你要問我,我這些年來天天在講,你要不明瞭,多聽!我們的功夫,實實在在不得力,這是許多同學自己都肯定;既然知道不得力了,就要把不得力的因素找出來,想想看我們是不是自私自利,不肯主動的去幫助別人?除非別人不歡迎我們幫助他,這是緣缺了;若是因緣具足,「菩薩作眾生不請之友」,這個諸位都在《無量壽經》上念到的,還得要人來請嗎?看到了、聽到了、接觸到了就要做,沒有任何條件,心地清淨。做了要別人感謝、要別人恭敬,附帶條件在裡面,你是做了好事,這個好事不清淨;有好的果報,那個果報是有漏的,為什麼?與清淨心不相應。如果與清淨心相應,果報是無漏的。

  我們希望明心見性,「發願修行、廣修供養」,這個意思很深很深,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教,這八個字可以全部包括了。這八個字我們懂得愈多,我們做得就愈多;你在日常生活當中做不到,這八個字你一個字都不懂。明心見性,契入性體,顯示德用;德用就是「一切諸神變」,變虛空法界、變剎土眾生、變十法界依正莊嚴。要怎麼樣修你才能夠證得?你能夠證得就圓滿成佛了,我們學佛就是學這些。我補充的話說不盡,也只能說到此地。第三首偈頌:

  【或有能見佛法身,無等無礙普周遍,所有無邊諸法性,悉入其身無不盡。】

  這一首偈是「見法身」,這個頭也是有四個意思。第一句見法身,諸位要曉得,見法身得破無明;換句話說,這雖然是讚佛的弟子,我們前面說過了,讚佛的弟子就是讚佛,佛弟子能見法身了,老師教得好!怎麼見法身的?前面一首偈所說的,「淨願修行,供養諸佛」。供養諸佛,用現代話來說,為一切眾生誠心誠意、全心全力的去服務,就叫供養諸佛。你這樣去做絕對不摻雜絲毫自私自利的念頭在裡面,你就能明心見性,你見到性體,你見到自性的起用。這個學生見思煩惱斷了,塵沙煩惱也斷了,無明也破了幾分。因為這個地方的學生是法身大士;縱然不是法身大士,他還在四聖法界,還在六道之中,他已經如教修行,佛怎麼教他都能接受,而且都認真的去幹,現在雖然沒有得到,但是不久他就得到了。為什麼?他已經上路了,既然上路了方向正確、目標正確,當然不久他就可以到達目的地了。

  『或有能見佛法身』,「或有」,不是完全都有,成熟的眾生,這就是指已經證得一真法界,他脫離十法界了。『無等無礙普周遍』,清涼大師註解「勝故無等,淨故無礙」,這一句裡講了兩樁事情。勝是殊勝,修學大法確確實實不是通教、別教所能夠比的,點點滴滴都能與性德相應。我們在講席當中常說,起心動念為正法久住,為一切眾生得真實利益。真實利益是什麼?破迷開悟、轉凡成聖,為這個,你說這個多殊勝!自己心地清淨、一塵不染,完全是付出的,沒有絲毫的念頭:「我這麼做我想有什麼樣好的果報、回報」,沒有這個念頭。我有多大的能力、有多大的智慧,全部都貢獻出來了,這叫圓滿功德。如果在這種狀況之下,我們今天出去托缽托這一餐飯,這餐飯很不合自己的口味,心裡有一點難過,「我付出去的這麼圓滿,你看這一缽飯這麼難吃!」沒有表現出來,心裡有這個意思。安世高的同學做[共+阝]亭湖的龍王,做了榜樣給我們看;他前生是出家人,好出家人,明經好施,給諸位說,就是講經說法的法師,沒有什麼大過失,就是托缽的時候這一餐飯不太好吃,心裡有一點難過,墮落在畜生道;因為他修的福報大,當龍王去了,蛇身。

  從這個地方,古大德提醒我們因果可畏。我們自己想想,我們明經好施比不上[共+阝]亭湖的龍王,我們的嫉妒、瞋恚煩惱習氣比他大太多太多了。如果以他來做個例子,做個比例,他墮在畜生道當龍王,我們將來墮在畜生道可能當個螃蟹、做一條鯊魚,大概是這一類的,龍王廟裡面的蝦兵蟹將,可怕!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安世高大師的同學為我們示現,把這個業因果報展現在我們的面前,我們自己總覺得自己很了不起,總覺得自己高人一等,錯了!我們完全付出,自己生活不如人,好事情!為什麼?消業障、增福慧。我們修那一點點福,不要在這一生當中就享掉了,這一生當中多受一點苦難,好事!多消一些業障。這樣發心去做,我們會早一天明心見性,早一天證佛菩提,我們目的在此地。

  我們做好事,真正為佛法、為眾生。你們常常在我身邊的同學,以及培訓班的同學們,我這一生也是你們的榜樣。我常常受到毀謗,常常受到嫉妒,常常受到障難,我沒有放在心上,我不但沒有絲毫怨恨的心,我常有感恩之心。為什麼?所有一切境緣,對我來說都是真善知識,真正在提醒我。我年歲大了,光景不多了,什麼是該做的,什麼是不該做的,這些逆增上緣對我是當頭棒喝,對我有好處。每一次的打擊、一次挫折,我的境界自然就往上提升一層。我們學佛的人沒有別的,就是為眾生服務,為正法服務,服務的面海闊天空。佛教導我們隨緣而不攀緣,這個地方有障礙,我們到另外一個地方,那個地方有障礙,還有歡迎我們的地方。這個地球上的人不歡迎我們了,還有他方世界,不僅鬼神來找我求皈依,九法界的神靈也常常來找我,我服務的面很大。

  所以殊勝就無等,特別是我們在《華嚴經》裡面學到了真實的殊勝。純善純淨就沒有礙,就無礙,「普周遍」。心量務必要放開,中國古人常講「量大福大」,我們的心量周遍法界。『所有無邊諸法性』,這是講的「深廣」,法性深廣無際。『悉入其身無不盡』,這一句清涼大師講的是「包容」,心能包容,身能包容。身是什麼?身是法身,心是法性。身是法身,盡虛空、遍法界都包容在其中,沒有不包的。學生如是,老師還用得著說嗎?我們要不能夠契入這個境界,就不是佛的好學生。現在雖然沒有入這個境界,我們的目標方向,對準了法身法性,這也是佛的好學生。你在初學,只要精進不懈,如教修行,善學的人就像《華嚴經》上的善財童子,一生成就。這些話我講得很多,要想一生成就,必須把基礎打好。基礎是三福六和、三學六度、普賢十大願王,我們把這個基礎打好,這一生當中決定圓滿成就。

  善勇猛菩薩偈頌第四首:

  【或有見佛妙色身,無邊色相光熾然,隨諸眾生解不同,種種變現十方中。】

  這一首偈是讚頌「見佛色身」。經文一開端我們要注意到『或有』,它不是悉有。由此可知,因為菩薩讚頌的境界是盡虛空、遍法界,在虛空法界裡面有六道凡夫,六道凡夫不一定能見到佛,有見到的是特別的緣分,總而言之,機會不多;法身菩薩就不然,他們是常常見到,不離佛身。『或有見佛妙色身』,我們在讚佛偈裡常常念到的,佛身是真金色,《無量壽經》上我們念到的,紫磨真金色身,這是講妙色。『無邊色相光熾然』,這裡面講兩樁事情,一個是講的色相。第一句講體質,佛身體的體質,不是我們這種凡夫肉體,所謂細胞組成的,佛不是的。佛是從自性裡面顯示出來的,換句話說,無一不是性德的流露,他的色身也是性德流露出來的,自性的德用;所以體質要是與十法界有情眾生來比較,十法界實實在在是無法比較的,佛的體質太好了。

  我們世間有所謂天人合一,這個體質算是不錯了,能夠與自然融合成一體,與天地融合成一體,這個我們常講長生不老,不會生病。但是還不能跟佛相比,佛是從自性裡面,他與性體相應、與性德相應,天地自然是性德變現之物。這個身體好,這個身體是我們大家非常羡慕的,是我們希求的,能不能求得到?能,為什麼?本有的,性體、性德、性相是一切眾生本來有的。現在迷失了,迷了那個性德就變質了。清涼大師在這個經裡面舉幾個例子告訴我們,我們從他老人家的開示就很容易體會。性德裡頭原來有布施波羅蜜,迷了之後把布施波羅蜜轉變成慳貪,所以慳貪跟布施波羅蜜是一個體。迷了的時候,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布施波羅蜜變成慳貪;覺悟之後,它又變回來,慳貪又變成布施波羅蜜。迷了的時候,持戒波羅蜜變成惡業;覺悟,它又變回來,惡業又變成持戒波羅蜜。

  所以十度、普賢十願,都是自性本具的,自性本有的,不是外面來的。十度不是文殊菩薩的,文殊菩薩修證圓滿,以一切眾生的性德教化眾生。普賢菩薩修證圓滿,以自性本具十願勸化眾生,不是他自己的發明,不是他自己的製作。迷失了之後把它變質了,那真的是我們的製作了。怎麼說自己的製作?現在外國法律裡面有保護隱私權,這個法律是人製作的,保護隱私權就是保護慳貪;製作了很多法律,保障一切惡業,什麼惡業?貪瞋痴慢合法的。所以迷了才有創作,悟了沒有。迷了的時候,才要訂很多很多的規矩;悟了的時候,不需要,全部都沒有了,自自然然合規矩,不需要學的。所謂是「無師智,自然智」,無師,不需要老師教,智慧德能自然現前、自然如法,這個境界稱不思議境界。

  「無邊色相」,不只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諸位要曉得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我們這個地球上習慣稱說的標準,這個地區大家都是以這個為最高的標準,佛到這個地方來示現就隨俗,就用你們的標準,現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大家看到非常歡喜,這是貴人、貴相,能生歡喜心。佛在一真法界裡面,在實報土裡面所現的身相,我們在經上讀到,「佛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無邊色相!這個色相做什麼用?跟諸位說,絕對不是自受用,為什麼?因為諸佛菩薩已經放下妄想分別執著,諸位想想,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了,自受用當然就沒有了。所以他們的自受用可以說是一味清淨,這是他的自受用,心清淨、身清淨、境界清淨。清淨怎麼說法?空有不二,空有一如。就像《心經》上所說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空不礙色,色不礙空,清涼大師所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是清淨到極處的自然現象。受不受的念頭不生,生起這個念頭是煩惱,這念頭不清淨。

  「光熾然」,這個「光」,清涼大師給我們提示的,有常光、有放光。常光是自然的,這個道理並不難懂。任何物體沒有不放光的,不過它所放的光我們肉眼看不見。為什麼?頻率跟我們所見的光,光的頻率不相同,叫光波,這些事情我們可以用科學儀器來探測;實在講,現在科學儀器還相當幼稚,許許多多事情探測不到,未必探測得準確。為什麼我們會肯定任何的物質都放光?因為自性本具有般若光明,所有一切的現象,既然講的是「唯心所現」,凡是唯心所現的任何形相,它一定有光,它一定有作用,它一定有相好。性體、性相、性的作用,它是連起來的,它不是分開的。所以有一些氣功練得好的人,能夠看到氣,氣就是光,外國人講磁場。我們一個人,人有氣、有磁場、有光,動物也有,植物也有,礦物也有。我們這個房間裡面擺的一些桌子、椅子,桌子椅子也放光,你有沒有看見?沒有!不是沒有,是我們的眼能見度非常狹窄,這是科學家都肯定的,比我們能見到這個光波,波度長的我們見不到,比這個短的也見不到了;比我們能見光波長的,不知道有多少,比這個頻率短的,也不知道有多少。所以從這些道理上我們來推測,肯定所有一切萬物都有「常光」,佛的常光特別盛、特別明顯,「光熾然」!

  放光,這個我們在經典裡面讀得很多,放光是表法的,放光是覺悟眾生的。在大乘經教裡頭,佛凡是說到重要的開示,前面一定會放光。我們在初學的時候,對於這一樁事情向李老師請教,為什麼佛講經說法有時候放光?有時候不放光?老師告訴我們,佛放光接著一定是很重要的開示,就是先用光來警眾,提醒你底下有重要的要注意聽,要仔細去諦聽,是這麼個意思。從哪一個部位放光也不一定,與他所宣說的法一定相應。《華嚴》是圓滿的大法,放光的次數特別多,大菩薩,像此地見性的菩薩摩訶薩,還需要言說嗎?給諸位說,不需要。菩薩心裡頭有疑,起個念頭佛就知道了,佛是怎樣答覆他們?往往都是用放光現相,這問題立刻就解答了。不需要用言語,言語太麻煩、太囉嗦,講半天還有很多人沒有聽清楚的,甚至於還有許許多多把意思錯會,常有。放光現相沒有這個流弊,但是放光現相是對上根利智,中下根性的人他不懂,中下根性的人只可以說得到警覺。像下雨天我們看到閃電,這放光,我們就會想到下面一定會有雷聲;佛放光也好比是這個意思,下面有重要的開示。

  『隨諸眾生解不同,種種變現十方中』,這兩句是一個意思,用現在的話來說,隨機應變,隨緣示現;《楞嚴經》上所講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普賢菩薩十願裡面所說的「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佛身不是一個身,所以稱為妙色身,佛在經上說「一切法從心想生」,眾生心裡頭怎麼想,佛就現什麼樣的身,這真叫妙色,它不是一定的;由此可知,佛所現的身,完全是眾生感應示現的。不像我們凡夫,我們凡夫這個身是業報變現的,難了!必須這個業報報盡,這個身相消失了,我們一般人講這個人死了;這個身死了,又一個妄念起來了,他又去受生,又得到一個身相,這個身相又要住一段時間。住世的長短,完全受到業力的支配,自己做不了主。諸佛菩薩應化示現的身相是隨緣,有緣,佛的身相住世;緣要是盡,沒有緣了,佛這個身相就入般涅槃,滅了。諸位要曉得,有生有滅是應化身,佛的法身沒有生滅,本來不生,哪有滅?佛的報身,報身是智慧身,智慧身有生無滅,這是覺悟了,覺了之後不會再迷了。所以「種種變現十方中」,這就是應十方眾生的機感;無量無邊的剎土,眾生有感,佛就有應,感應道交,不可思議。第五首:

  【或見無礙智慧身,三世平等如虛空,普隨眾生心樂轉,種種差別皆令見。】

  這首偈是讚佛的智身,智身也就是我們一般講的報身。《華嚴》講得詳細,講十種身;通常一般大乘法只講三身:法身、報身、應身,化身跟應身往往合在一起叫應化身。經文第一句也是『或見』,就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不是個個都能見的,要具足條件,這個條件就是我們講的修行的功夫。什麼時候你能見到如來『無礙智慧身』,你必須自己要具有智慧,你才能見到如來的智慧;自己沒有智慧,你怎麼能見到如來的智慧?這是報身,實報莊嚴土裡面才能夠見得到。那我們要問,哪一個淨土是實報莊嚴土?華藏世界是實報莊嚴土,極樂世界也是實報莊嚴土。但是極樂世界很特別,為什麼?實報莊嚴土裡面它有凡聖同居土,它有方便有餘土,這個跟一切諸佛剎土不相同。一切諸佛剎土,同居土、方便土、實報土是分開的,不是在一起的;好像我們現在看電視,它是三個不同的頻道,這個大家好懂。而西方極樂世界它是一個頻道,這一個頻道就是實報莊嚴土,但是在這一個頻道裡面,它包括凡聖同居土跟方便有餘土,這個很不可思議。這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特別殊勝之處,我們要知道,知道之後你才曉得遇到這個法門是多麼幸運!

  但是這個法門你要想得生,比起一般法門來講它是容易,易行道。為什麼?其他法門你一定要斷見思煩惱,要斷塵沙煩惱,還要破一品無明,你才能夠證得實報莊嚴土,華藏世界就是實報莊嚴土,圓教初住菩薩;八萬四千法門沒有一個法門是例外的,都是要斷惑才能證真,這個真就是一真法界。惑是什麼?十法界,十法界都迷惑。不斷惑怎麼能證真?可是西方極樂世界不一樣,見思煩惱一品都沒有斷也能證真,這就不可思議,這是諸佛所說的「難信之法」。不斷煩惱也能證真,哪有這個事情?真的是沒有,極樂世界有。我們這一生說老實話,能夠得度全憑這個法門,如果要是用斷煩惱來證果位的,我們一點希望都沒有,這是我們自己要冷靜去思惟、去觀察。小乘須陀洹果我們有本事能證得嗎?不可能,真的不可能,你有能力把貪瞋痴慢斷掉嗎?你有能力把是非人我斷掉嗎?說老實話我們今天的能力是什麼?只是把它伏住,叫它不起作用,沒有斷,根還在,根還很深,這個事實真相我們不能不知道。所以除淨土法門帶業往生之外,我們還有什麼指望?所以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見無礙智慧身」,不能往生那就見不到了。所以「或見」,一種是破一品無明,生到如來的實報莊嚴土,見到如來的報身;另外一種人,那就是我們念佛人,真正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見阿彌陀佛的報身,見阿彌陀佛的報身也就見一切諸佛的智慧身。這一句清涼大師講的是「無礙,真俗無礙故」,就是《華嚴經》上講的四無礙境界。

  『三世平等如虛空』,「三世」是過去現在未來,說三世一定要聯想到十方,說十方一定包括三世,也就是說,空間跟時間是不能分開的,它是一體。「三世平等」,沒有一法不平等,為什麼?智慧現前了,了解一切法的真實相。一切法的真實相是什麼?性是真的,相是妄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妄跟妄哪有不平等的?當然平等,一切法沒有不平等的。禪宗裡面講,佛,至尊至貴的佛陀,那一邊是一隻小狗,畜生,我們人跟小狗不平等,佛跟小狗平等,覺悟了。佛的這個相是自性現的,小狗那個相也是自性現的,再給你說,蚊蟲螞蟻的相是自性現的,樹木花草的相也是自性現的,山河大地的相還是自性現的,它怎麼不平等?迷了著相就不平等,覺悟了見性不見相,所以「等空」,就像虛空一樣,虛空總是平等的。用這個來做比喻,空跟空完全一樣,所以相與相也完全一樣。為什麼那個相不一樣?那是從妄想生的;妄想不是真的,所以妄想變出來的相分,哪裡會是真的?《金剛經》說得好:「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所有一切諸法都是夢幻泡影,那不就平等了嗎?還有什麼好差別的?這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明白這個道理、契入這個道理,我們的心量拓開了,心量就大了。為什麼你那麼小心量?不了解事實真相。

  所以佛身能『普隨眾生心樂轉』,佛能恆順眾生;「普」,這個字用得好,普是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才叫普,有分別執著就不普。我們現在講多元文化,不分國土,不分族類,族類意思廣,不是講族群,族群這個範圍小,族類範圍大,包括九法界。族群一般都是講人,人有很多不同的種族,「人以類聚,物以群分」,所以講族類,把九法界都包括進去了,也可以說十法界都包括進去了,族類。這才真正叫「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隨眾生心,眾生心的愛好,眾生心的歡喜,隨這個轉。我們細心去思惟觀察,眾生心好善好德,你看看連大地、天時地利它都變了,日麗風和,風調雨順,人好善好德。佛的報身,報身跟報土是一不是二,這個身多大?盡虛空、遍法界;跟諸位說,不但佛的報身盡虛空遍法界,佛的應身也盡虛空遍法界,這不可思議!

  現在眾生貪愛五欲六塵的享受,山河大地也跟著他的「心樂」轉變了,變出許許多多你希望得受用的這種境界,讓你在這個境界裡頭縱情享樂,讓你在這個境界裡面造無量無邊罪業;享受完了,果報現前!因果是真理,世法、佛法總不離因果報應,這是世出世間聖人都明瞭的,都常常教導一切眾生,學佛頭一樁事情就是要明瞭因果。在現代印光大師,這距離我們才半個世紀,清末民初他老人家示現在中國,看到這個世間「眾生心樂」有了偏差,偏差的幅度太大了,如何來幫助這些世間人消災免難?所以一生示現的「提倡因果教育」,真正是不遺餘力。他老人家八十歲圓寂的,我們看他老人家一生的行誼,自行化他,特別著重因果。他所提倡的《了凡四訓》,用這個小冊子提醒我們覺悟,讓我們認識因果、明瞭因果,然後發心斷惡修善,改變因果,回頭是岸,真是苦口婆心。我們在《文鈔》裡面讀到,每一篇文字都那麼樣的感動人!

  我初出家的時候,曾經發了一個心,想把《文鈔》在裡頭選一百篇,我好好的把它講一遍。這是由於別的因緣沒有能滿願,大概我講了差不多二十篇的樣子,沒有到一百篇,很契機!《文鈔》是最好的開示,雖然它不是佛經,是祖師最好的開示,非常契機。善惡的標準他不採取佛家的戒律,為什麼?戒律沒有人懂,他採取《太上感應篇》,道家的、道教的,你看他老人家心量多大!現在講多元文化,他確實是走多元文化的路。我們學習道家的,《文昌帝君陰騭文》都是道教的,用道教的東西來奠定我們學佛的根基。只要是好的、是正法,不分宗教,要學!你看這個心量多大,給我們多麼大的啟示。沒有門戶之見,只知道應病與藥,看看現在眾生害的是什麼病,哪個藥最有效,這個藥不是我家裡生產的,別人生產的我們用他的,量大!這樣才能拯救這個社會,才能夠消除這個劫難。

  『種種差別皆令見』,這一句是講的善巧方便;實在講,祖師大德都做出來給我們看,我們要細心去思惟、細心去觀察,好好的來學習,不至於這一生空過了。現在人確確實實沒有能力辨別是非,沒有能力辨別禍福。好,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