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三0五卷) 2004/8/8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305
諸位同學,請看「光明覺品」第十段光照十方偈頌第七首看起:
【如來所轉妙法輪。一切皆是菩提分。若能聞已悟法性。如是之人常見佛。】
這首偈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給我們說,這是「聽法行」,聽法,「兼顯法輪之體,初句教法,次句即教成行,無有一文一法非菩提因,豈止三十七品」,第三句「悟理,揀去隨文」,最後一句「理無廢興,故常見佛果也」。經文只有四句,意思非常的圓滿,我們要怎樣來學習?第一句,這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講經說法,這一句就說盡了,『如來所轉妙法輪』,意思裡頭有法輪之體。「轉」就是今天講的傳授,佛傳給菩薩、傳給祖師大德,代代相傳,這就是轉的意思。轉,剛才說的是豎轉;橫轉,就是在同一個時代我們把佛法傳給別人、傳給別的處所,我們今天講把它傳播到全世界,這是橫面的;傳給後代,一代一代傳下去,這是縱深,所謂是「橫遍十方,豎窮三際」。所以這個轉的意思非常好,輾轉授受。
「輪」,它代表圓滿。佛所傳的法,法法都圓滿,圓滿用輪來代表。你看輪的相有圓周、有圓心,從圓心到周有輻,這是一個很圓滿的標誌、很圓滿的一個圖形。這裡面表法跟佛所講的深理,輪裡頭能顯示出來。如來所說之法不外乎體相用,你看我們《華嚴經》經題前面是「大方廣」,大是講的體,方是講的相,廣是講的作用,就是講體相用。大到宇宙,小到微塵,萬事萬物都離不開它的體相作用。體是空的,相是有,體的作用能現相,相的作用能成全萬法。我們知道現在科學家所說,物質現象是從無中而生的,無中生有。佛法講性,性體是空寂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佛所說一切法離不開這個事實,這個事實叫諸法實相。所以世尊四十九年所說,說什麼?無非是講諸法實相而已。諸法實相,我們換句話說,宇宙萬有的真相。宇宙萬有,當然包括我們人在內,說宇宙人生的真相,這個範圍還小,說宇宙萬有,這個才圓滿。所以它是講宇宙萬有的真相,不能講現相,現相那只講宇宙萬有之相,現相,宇宙萬有的本體沒有說到,宇宙萬有的作用沒有說到。所以我們講真相,那就把宇宙萬有的體相用全部都包括在裡面,輪的意思。
「如來所轉妙法」是一切法,一切法裡面分三大類,這裡講是教法,教化眾生。「身教」,像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他的示現,他的生活,他的工作,他工作是講經說法,是為人做一個很好的榜樣,身教。他的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你把它記錄下來,那就是戒律,生活規範他全做到了。佛能做到,我們做不到。我們錯的,他做的是對的,我們要向他學習,這叫戒律。我們持戒就是學佛,學佛的身教。我們從經典裡面,佛的說法,天天給我們上課、講解,是佛的「言教」。從身教、從言教當中,我們明白了,我們覺悟了,我們把理懂得了,那是「意教」。所以身語意都在教眾生,身語意都是妙法。我們把妙法落實在事相上,那就是我們現在祖師大德們所集結的經典,在中國稱為《大藏經》。《大藏經》就是世間人講的《百科全書》,佛門裡面的全書。經典是佛說的,註疏是經的註解,經典裡面無論是理論,修學的方法、境界,許許多多古大德研究討論的這些文字,這稱為論典。經律論三藏,這是把它分成這三大類。我們今天講「如來所轉妙法輪」,落實在事相上就是這些經典的著作。
『一切皆是菩提分』。什麼叫菩提分?「菩提」是梵語,翻成中國字是覺悟,菩提翻作覺。清涼大師這個註解說得好,「無有一文一法非菩提因」,也就是說一文,文是講字,一文是一個字,一法是他所說的方法,或是理論、或是方法、或是境界,都是教我們破迷開悟的因緣,所以說一文一法非菩提因。「豈止三十七品」,三十七品是把佛所講的一切法歸納這三十七類,我們也稱為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諸位要知道,絕對不是小乘人所修的,三十七道品通大小乘、通顯密教。你看看智者大師,這天台宗的,三十七道品第一科是「四念處」,我們看過智者大師的著作,他對四念處的講解有藏教四念處、通教四念處、別教四念處、圓教四念處。這樣我們才了解四念處是通藏通別圓,那就是通一切佛法。四念處如是,其他的六科,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都是藏通別圓。這就說明真的,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一文一法非菩提因。
所以《般若經》上才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古德常常告訴我們「一經通則一切經通」,就是這個道理。為什麼?它都是菩提分,就是覺,覺悟的因緣。你這一部經入得愈深,你覺悟得愈深愈廣,就是這個道理。深到一定的程度全就通了,確確實實就像一個圓一樣。這是個圓,周邊不同,無數的點,在這個點垂直做一條線一定到圓心,這一到圓心豈不全都通了嗎?達到圓心就是明心見性。你明白這個道理,你就相信、你就不會懷疑了,一經通一切經通。無論大部經、小部經,甚至於一句佛菩薩名號,你千萬不要小看念佛人、持咒人,一個咒、一個名號,一心執持達到這個程度也是一切貫通。我們看到許多念佛人往生瑞相希有,他要不是達到那個程度,哪有這樣殊勝的果報!
經教的選擇,各人愛好不一樣,可以自由選擇,總是選擇你喜歡的,喜歡的學起來容易;不喜歡,學起來就麻煩,格格不入。佛說了這麼多的經教,沒有別的原因,無非是適合大家喜愛不相同。好像廚師,高明的廚師做出許許多多口味不相同的佳餚,你喜歡吃什麼口味,他就對你的口味,如來說法亦復如是。經論裡面確實法是平等的,沒有話說的,我們眾生不平,我們以不平的心、不平的妄想分別,看這個經典就不平。什麼不平?頭一個淺深不平,有的經很深,有的經很淺;難易不平,有的學起來很難,有的比較容易。這些從哪裡來的?分別執著來的。離開分別執著,法法平等,有分別執著,實際上講法法還是平等,並沒有因你的執著,它就真的變了,是我們自己的心理變了,感覺到它有難有易、有深有淺,其實沒有,全是法法一如。這個理很深也不容易體會到,那都沒有關係,最重要的是你要有信心,這比什麼都重要。
你修學能不能成就,你有多麼大的成就,關鍵都在信心。所以大經,這《華嚴》裡面說「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信心是大道的根源,這個大道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之道,根,根源、源頭就是信。一般人學佛為什麼那麼困難?為什麼學了很多年沒有成就?說實實在在的話,他沒有信心。他不相信自己,他也不相信佛法,也不相信老師,半信半疑,這樣的心態一生都不能成就,一生都空過了,這個多可惜。所以我們一定要曉得,頭一個就是要起信。
善教的是好老師,善學的是好學生。前面第六偈是講教,這首偈是講學。能信、能解,我們常常講這是善根;能行、能證,那是福德。有善根、有福德決定成就。福德是在能行能證,善根是在能信能解,你才會有成就。信解行證的根在尊師重道,印光大師說得好,「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二分誠敬得二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這樁事情我們在學習過程當中有很深刻的體驗。老師給我們上課,我過去在台中跟李老師學經教,我們這個班上同學二十幾個人,老師上課大家坐一起聽,有的人得利益多,有的同學得利益少,為什麼會有這種差別?老師就一個人在說法,為什麼我們聽的人,所聽進去的、所理解的、所得到的都不相同?這就是印祖所講的,對老師的誠敬心不一樣,對老師的信心不一樣,關鍵在此地。
對老師要真正有信心,一絲毫疑惑都沒有,誠心誠意的跟他學習,他上課字字句句聽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意思都能夠正確的理解而沒有錯誤。功夫高的,把所聽到消歸自性,那就有大受用。消歸自性就是這首偈第三句所說的,『聞已悟法性』,這是你真的聽到了,你聽了之後開悟、覺悟了。這樣的人,在佛法裡稱為上根利智,中下根性人做不到。這一點我們自己想想,我們是哪一種根性?不是上上根人,不能夠一聽就開悟。那怎麼?聽了之後能有小悟,雖沒有大悟有小悟,這也就不錯。古德常講累積,天天聽,積小悟成大悟,積大悟成徹悟。那個徹悟不是短時間薰習成就的。你明白這個道理,知道這個事實真相,你才能夠懂得一門深入長時薰修的道理,我才肯幹。
為什麼不悟?這把原因找出來,為什麼這個人悟,那個人不悟?佛家常說「煩惱輕智慧長」,所以悟的人一定是煩惱輕,不悟的人一定是煩惱很重。對老師懷疑,這煩惱重;對老師沒有恭敬心,煩惱重,所以再高明的老師天天那麼樣慈悲教導他,沒用處,他就是不悟,那個煩惱障礙了他。煩惱輕的人對老師有信心,對老師會尊重,輕輕一點他就通了,那種教導不費力氣,好教!由此可知,消除業障比什麼都重要。普賢菩薩教我們「懺悔業障」,業障不能夠懺悔,諸佛如來都幫不上忙,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業障要怎樣懺悔?從前章嘉大師教我,懺悔業障不是天天在佛菩薩面前磕頭禱告說:我錯了,佛菩薩保佑、原諒我。不是這個,這沒用處,這個完全搞形式。真正懺悔業障是後不再造,我今天錯了,明天我一定改過來;儒家講的不貳過,過失只有一次,沒有兩次,這是佛家講的真正懺悔。我知道過失,我一定改過來。
所以懺悔是修行真實的功夫。八萬四千法門,也可以說是八萬四千懺悔法門,普賢菩薩這是教導法身菩薩修學的綱領,十條,一般人講十大願王,是法身菩薩修學的綱領,不是對我們說的。可是我們能不能學?能學,我們學的不是法身菩薩修的,法身菩薩心量廣大,境界是遍法界虛空界,這我們做不到,我們沒有那麼大的心量,我們可以隨順著學,依他這個綱領隨順學。
第一個「禮敬諸佛」,就是印光大師講的誠敬,從這裡入門,你沒有誠、沒有敬,入不了。誠敬絕對不是老師要求的,決不是佛菩薩「哦,你誠敬,我喜歡你」,不是,那佛菩薩還感情用事。誠敬是表示什麼?表示你有能力接受。世出世間的老師,佛門裡面講善知識觀機授法,他觀察眾生的根機,從哪裡觀?觀你的誠敬。你有幾分誠敬,知道你能夠接受幾分,沒有誠敬你就不能接受,所以老師也就不跟你講,為什麼?講了也白講,沒用處。印祖在《文鈔》這句話講得很多,重複了幾十遍。不但是印光大師,我們看古聖先賢文字裡面都常常看到,世出世間一切法你要想成就,都是從恭敬當中學來的。怎麼可以不誠、怎麼可以不敬?尤其是對老師,佛法裡面講對一切眾生,對惡道眾生都要有誠敬的心,你才能夠得道。對於眼前造作惡業的,無惡不作的,還是對他恭敬。恭敬他什麼?他有佛性。儒家講「人之初,性本善」,本性本善,我要對他尊敬。又何況佛在《華嚴》裡面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怎麼能不敬!
所以佛成佛了,佛是平等心。諸位要知道,一真法界裡面,初住菩薩就是平等心,所以他是真佛,他不是假佛。我們自己修行要曉得,如果對一切人事物還有分別、還有執著,有沒有證得圓初住?沒有。圓初住菩薩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清淨平等覺現前,所以他的心是平等心,平等心是佛心。四聖法界裡面,菩薩六度心,辟支佛因緣心,阿羅漢四諦心,超越十法界,證得一真法界都是平等心,這不能不知道。所以一切經教都是「菩提分」,都是幫助我們覺悟的。可是覺悟你一定要記住,離開誠敬是一點辦法都沒有。
誠敬的學習,《弟子規》。誠敬怎麼落實?怎麼表現?《弟子規》。從前人不說這個,根本不提,為什麼?從小都學過了,都有這個基礎。你看他一生做人,即使對待凶惡之人、卑下之人都知道尊敬,不敢輕慢,這個要曉得。所以這是修養自己的德行,提升自己的靈性,現在人講的道德修養。人有道德,天下歸心,誰不尊敬你?誰不仰慕你?誰不願意跟你學習?道德,這比什麼都重要。所以我們的學習,《弟子規》雖然不是佛說的,但是字字句句是古聖先賢(包括諸佛菩薩)教誨裡面的結晶、精華。
我們學佛最高的指導原則是什麼?我們在圖文巴辦淨宗學院,淨宗學院的修學依據是什麼?我們是依據「淨業三福」,淨業三福是我們學習的總綱領。我們選課程列進度,教學的原理、原則、方式都要依淨業三福為準繩。第一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一條四句,我就落實在《弟子規》、《十善業道經》。《弟子規》就是講孝親尊師,慈心不殺,培養慈悲心。佛法有人問,古時候人問:什麼是佛法?佛法是「慈悲為本,方便為門」。這個課程標準有依據,從哪裡學起。三福第二「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我是把這一條落實在《沙彌律儀》,十戒二十四門威儀,再用《阿難問事佛吉凶經》做為輔助,這是經典,經典之外的用《感應篇彙編》、用《安士全書》做為選修的科目。
三福前面兩條都是基礎教育,最後一段那是正式教育,「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那一條範圍就大了,博大精深!我們在法海裡面擇取妙法,我用妙法這一句,前面我說過,對症下藥,我們取的妙法是什麼?淨宗。只有淨宗,我們這一生能得度。淨宗的經論要熟讀、要精研,要認真努力學習,把經典的道理變成我們自己的思想見解,把經典裡面的教誨都變成我們生活行為。我們自己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跟經典合而為一,你說不悟也不行!果然合而為一,那就算悟了,悟入了決定往生。功夫好的,這個功夫從哪裡講?從煩惱習氣。功夫好的煩惱習氣少,愈少功夫愈好;功夫差的煩惱習氣還相當嚴重。果然能伏得住,這個伏要戒、要定、要慧。戒就是要守法,佛在經上講的一切教誨都是法,你要遵守,你要不能遵守,沒有戒,定慧就不要談了。
你看看經典一開端,就把戒的總綱領給我們拈出來,從這個地方我們能體會佛慈,真的是大慈大悲到了極處。一開端就教給我們,「善護口業,不譏他過」。身語意三業,佛在經上講得很多,都是身語意這個次第。《無量壽經》上不是這個次第,先是口業,再是身跟意,它是口身意,你想想看這個味道。口業是最容易犯的,善心但是習氣,有的習氣還不是這一生的,過去生中的,誰能夠懂得?誰能夠諒解?言語不謹慎,有意無意當中得罪多少人,跟多少人結了冤仇,自己都不曉得。特別是在自己有權有勢的時候,為什麼?別人不敢不低頭,心不服。到你權勢失掉的時候,你就會感覺得日子不好過了。為什麼?沒有一個人真心對你,沒有一個人肯來照顧你,都在旁邊看你笑話。不侮辱你,不報復你,已經就對你不錯了。佛把這個放在第一,特別提醒我們,這是慈悲到極處。第二條才說「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你看看一開端就把修學的總綱領給我們說出來,這是持戒。
然後叫你念佛,念佛是修定,定到一定的深度,智慧現前,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慧開了,慧有淺深,這我們講得很多,大家都曉得,不可以得少為足,那你就錯了。小定功有小受用,特別是在六道裡面,可是你要曉得小定不能超越六道輪迴,小定可以得一點人天福報。我們的目的不在人天福報,我們的目的最低限度,我們要超越三界六道、我們要往生淨土。往生淨土要記住,淨土,什麼是真正往生的條件?經上說得很好,「心淨則佛土淨」,那個地方叫淨土。為什麼叫淨土?清淨心現出來的。我們的心不清淨,哪來的淨土?諸佛如來的淨土我們見不到,必須我們自己的淨土跟如來的淨土合而為一,你才能生淨土。
所以念佛,我們講的功夫成片,功夫成片伏煩惱,煩惱沒斷。我講的自私自利、名聞利養、貪瞋痴慢、五欲六塵是沒有斷,但是伏住了。這一句佛號得力,或者這一部經教得力;佛號是用定把它伏住的,經教定慧都有,伏住,明理了,伏住沒有斷,它不起作用,決定生凡聖同居土。如果是斷了,斷了就是什麼?分別執著真的沒有了,於一切法當中真的不分別、不執著,生方便有餘土。為什麼?無明沒破,就是說你還沒有悟法性;如果悟法性,那是無明破了,生實報莊嚴土,不一樣。這些真正是現前的妙法輪。
日常生活當中,要懂得隨緣絕不攀緣。隨緣是什麼?什麼都好,我跟你們大家住在一起,你們喜歡怎麼辦都行,只要不太過分我都能接受,我都願意接受。什麼叫不太過分?你還歡喜聽聞佛法,你還喜歡念佛,那就叫不過分;如果你佛法不喜歡聽,佛也不想念,那就太過分。太過分怎麼樣?太過分我們就走路。在佛法戒律上,我們就不共住,不跟你在一起,咱們各人搞各人的。我離開我也絕不說你、也不批評你,離開之後就是心裡頭痕跡都不著,修自己的清淨心,修自己的平等心,修自己內心的極樂世界跟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相應,這是我們現在的妙法輪。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我們繼續學習第七首頌,聽法。
前面我們講過不少聽法必須具備的條件,要在日常生活當中去培養,培養信心。對於佛要相信,如果不信佛,對法當然不會尊重,所以對佛要相信。信佛,首先對佛要有正確的認識,要認識佛,當然經論的分量太大,古大德已經為我們做好準備,從經論裡頭記載佛陀一生的行誼編成一本書,在《大藏經》裡面就是《釋迦方誌》、《釋迦譜》。這兩本書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釋迦牟尼佛傳記。我們從這兩本書裡面認識釋迦牟尼佛,很重要!你對佛不認識,你對佛的尊敬生不起來。
兒童初上學,親近老師,對老師也不認識,對老師也不了解,那個尊敬老師的心怎麼能生得起來?這怎麼辦?父母要教。父母講很難,父母要做出來對老師尊敬,在兒女面前做出樣子來,兒女看到了,他就明瞭。像我們現在都是成年人,不是小孩了,我們對於佛菩薩的尊敬、信仰一定要有理論跟事實的基礎,信心才能生得起來。信仰佛教,這是一句話而已,這句話要能落實不是一樁容易事情。所以一定要對世尊有相當的認識,你要讀他的傳記,對他充分的了解,了解得愈多你的敬意愈深,這是真正成正比例;你對他了解不深,敬意生不出來,完全都是形式沒有內容。
對佛的敬意生起來之後,你要是再往深的契入,他必定發揚光大,光大怎麼說?光大到敬愛一切眾生,為什麼?一切眾生都是我的老師。你才真正體會到,善人,我跟他學善行,我親近他,他有很好的思想、有很好的見解,我要學他,他有善言善行,我要學他;不善的人,他的思想不善、見解不善、言語不善、行為不善,那也是我的老師。我看了之後,想想我有沒有。老師一個從正面,一個從反面,都是大恩大德在教我。他為我做示現,讓我看到、聽到、接觸到有所覺悟,這就是這經上講的「一文一法非菩提因」,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不怕沒有善教的,怕你不會善學。果然善學,哪裡沒有老師?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就是顯示這個事實給我們看。五十三位善知識在哪裡?就是我們從早到晚你所接觸到的男女老少、各行各業,就是這個。他每個行業就拈一個代表,這五十三位善知識有是善行也有惡行,善惡都是善知識。善財對他們不同的地方,我們在經文裡頭看到,對於善的這方面,我們剛才講思想善、言語善、行為善,當然很好,這三條有一條善的也行。他的思想善,我就學他的思想;他言語善,我就學他言語;他行為善,我就學他行為。不善的地方不學,善的地方向他學,哪個不是老師?不善的地方,我們反省我們有沒有,有則改之,無則嘉勉。善財童子成就究竟圓滿的後得智,是這樣學成的。
你可不能說善財的命好,他遇到是文殊菩薩教他,又遇到五十三位善知識,我不行,我的命不好,我一生沒遇到。那你完全不懂得佛說法的真實義。佛用善財做一個代表修學大乘的人,我發心學大乘,善財就代表我,就是我的榜樣,五十三位善知識是現前社會男女老少、各行各業,我統統都要禮敬。但是讚歎那就不一定,讚歎是什麼?正面的讚歎,負面的不讚歎。禮敬供養平等的,正面負面都要禮敬供養,那個真誠心是一不是二,只有讚歎、不讚歎這個差別。
不讚歎不是不恭敬,這個道理要懂。不讚歎不是不供養,為什麼?他是負面的,我得利益,我不能讚歎;讚歎,怕別人跟他學。你讚歎他,他大概不錯,跟他學那就壞了。所以那種人,正是夫子所說的「敬而遠之」,遠不是說離他遠遠的,不是的,遠是不跟他學,不能學他。會學的人沒有問題,會學的人他是一面鏡子,拿這面鏡子照自己,自己很多過失毛病不知道,看他,回想自己有沒有,容易覺悟。有同樣的過失趕快改,沒有,勉勵自己不犯這個過失,所以統統是善知識。對自己來講,懺悔業障,正面的教學幫助我懺悔業障,負面的教學也幫助我懺悔業障。善知識實在不容易,可遇不可求。
早年我讀《禪林寶訓》,看到那個善友對待學生確實是毒辣的千錘,消學生的業障,成就他的德行。但是這種教學古時候行,現在不行,現在是侵犯人權,法律不許可你。在從前有體罰,有打、有罵,甚至於侮辱你,那個老師是教什麼?教忍辱波羅蜜,看你能不能忍受。在一般人講是忍無可忍,這個老師怎麼會用這種態度,旁邊人看都不服氣,都在批評老師,你這個人做人太過分了。可是到最後一招是什麼?老師傳法就傳這個人。大家才恍然大悟,原來他看重這個人。看重這個人怎麼樣?要折磨他,看他能不能受得了,能不能擔這個大任。小小的事情都不能忍,還能成就什麼?那就算了。可是一個時代是一個時代,時代不相同,現在我們要用這種手段,人家到警察局告狀,你要坐牢,那真叫自取其辱,不可以,彼一時此一時,我們要了解。
在今天,那就要學李老師,李老師對於可教的,真的還是有打、有罵;對於陽奉陰違的,李老師很客氣,他做得不如法,一字不提。這是我們從前在台中跟老師十年,看他老人家教學,看他老人家處事待人接物,真做給我們看。這個東西不是課堂作業,不是想像編課本,不是!事實。這十年當中我常常在身邊,接見許許多多各個階層不同樣子的這些人物,你在旁邊觀察,你看他怎麼接待,怎麼樣跟他談話,在這裡我們就學會了。問題就是你得要用心,你不用心,你什麼也沒學到;你要用心,你要會看,你要會聽,你要會體會。會的人天天煩惱輕智慧長。不會的人呢?不會的人恰相反,每天煩惱長智慧輕,那就錯了,天天生煩惱,這不善學,沒法子教。沒法子教,不教了,就捨棄了。墮落沒有法子,各人因果各人負責,誰也不能代替誰,佛菩薩都不能代替我們,確實自己要負責任。佛門諺語說得好:各人吃飯各人飽,父子上山各自努力。誰也沒有辦法幫助誰,總得要覺悟。所以第三句就說得好:
【若能聞已悟法性。】
這就講悟入。「悟」有兩種,一種是解悟,一種是證悟,「悟法性」兩種都有。如果是解悟,煩惱沒有斷,就是天台家所講的五品位。五品位是解悟,他悟的這個法性跟法身菩薩所悟沒有兩樣,但是煩惱習氣沒斷。煩惱習氣雖然沒有斷,絕對伏住,為什麼?那個悟有這個能力,所以他決定往生。煩惱習氣真沒有斷,決定控制得住,也就是說在順境裡面決定不生貪戀,逆境裡面決定不生瞋恚,確確實實他的心清淨平等一如,煩惱習氣沒斷。五品位,圓五品位,智者大師為我們做出的榜樣,這個我們每個人努力一點都能做到。所以祖師講這個法門萬修萬人去,永明延壽大師講的,這是我們能做得到的。如果說是見惑斷掉了,那就不一樣,見惑斷掉了,你已經是圓教初信位的菩薩。
諸位要曉得五品位,初信還沒有拿到,五十一個菩薩階級,一個階級都沒拿到。因為圓五品他悟法性跟法身菩薩沒有兩樣,所以稱之為大心凡夫,心量確實大,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一點不假。我們常講「慈悲遍法界,善意滿娑婆」,真的,不是假的,見惑沒斷。如果見惑斷了,八十八品見惑斷了,他就正式入位,是初信位的菩薩。初信位的菩薩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在方便有餘土,不在凡聖同居土。
解悟法性,實在講,就是宇宙萬有的真相真的明白、真的通達明瞭,它有淺深不同。這個淺深不同,就是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裡面的三輩九品。所以你悟得愈深,心量愈大,凡聖同居土上輩往生。怎麼能悟入?這個一定要知道,沒有別的,看破、放下,這兩句話重要。你要是看不破、放不下,一點辦法都沒有,就是解悟你都做不到,煩惱習氣是大障礙。煩惱習氣裡面頭一個我見、身見,總是這個身放不下,時時刻刻都要為這個身,為這個身的享受,你不能夠克服它。
有同學們從長春百國興隆寺回來告訴我,常慧法師精進念佛,四百天沒有睡覺。他說前面三百天,第三百天還有勉強,還要支持、撐著,三百天之後正常了,睡眠沒有了,睡眠是可以斷掉的。佛在經上常講,財、色、名、食、睡叫五蓋,這五種東西障礙見性,障礙開悟,你必須要捨。財可以捨,要徹底放下,那需要用錢怎麼辦?需要用錢自然來了,你要不相信,你不信佛。不需要的時候什麼都沒有,需要時候就來,來的時候恰好,也不會多,也不會少,你說你這個多自在,財放下。色可以放下,名可以放下,睡眠你願不願意放下?真願意放下,真幹,人家這裡做了個榜樣給我們看。
打精進佛七的人,尤其我們在澳洲,澳洲我們一年是打四次佛七,每個佛七都是十個佛七連著的,七十天。七十天當中有很多人他一個星期、二個星期不睡覺,日夜精進念佛,我們都隨緣,念佛堂二十四小時開放。我的方法就是學諦閑老和尚的教誨,教鍋漏匠的,我學這個方法。就是你一心在念佛堂念佛,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好了,趕緊到念佛堂接著念。因此,念佛堂二十四小時都有人念佛。可是有幾位很用功的人他就不睡覺,告訴我:頭兩天很困難,第三天是最難過的一天,到第四天就好了,第五天就覺得沒有什麼,慢慢就習慣了。最難的是前面的三天,怎麼樣突破?他怎麼會突破的?信心、毅力、勇氣,只要具足這三個條件他能突破。你沒有信心不行,沒有毅力、沒有勇氣,你沒法子突破。還要有個純正的引導,純正的引導是什麼?求生淨土。願在引導你,這樣才信願行三個條件具足。
這種修行修成功了,實在講含義很深,自行化他,你自己修行就是教別人。這樣教化眾生,需不需要講經說法?不需要。印光法師講的,這個道場絕不攀緣,不要去化緣,不要做法會,不要做經懺佛事,也不傳戒,也不講經,也不傳法,一句佛號念到底,日常功課跟佛七完全一樣,我們學這個方法,這個道場成就很多很多人。
佛法,沒有講經說法的,佛法不能普度眾生、不能長久住世;要想正法久住,講經說法不能中斷。你要知道,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就是講經說法起家的,歷代祖祖相傳,哪個祖師不講經?哪個祖師沒有著作留下來?你這才曉得這種承傳是教育、是教學。念佛堂這種修持,身教;講席裡面有身教、有言教,才能夠久住世間。但是講經弘法的人才不容易找,到哪裡去找去?人人都想學,真的,一萬人當中難得挑選到一個。
有些人問我:法師,這個挑選的條件是不是要學歷很高?在中國講文化水平很高?那倒不見得。那挑選的標準是什麼?沒有別的,誠敬,印光大師講的誠敬。沒有誠敬。這個誠敬是對佛法、對世尊、對祖師大德、對現前的老師,你細心觀察他有沒有?他有個一分、二分,都是挑選的對象。從一分、二分慢慢可以培養他到八分、九分、十分,為什麼?愈往這個經裡面契入,那個誠敬心跟著就往上提升。所以不能說他的誠敬心只有二、三分,算了!那人才就失掉了。沒有誠敬心的人,文化水平再高沒有用處。所以在這方面你注意,處事待人接物,他有沒有傲慢的態度?有沒有傲慢的習氣?傲慢、放逸、懈怠,那就不行,那這不是法器,這樣的人佛菩薩也沒有法子培養。所以難,不容易。我常常說的最基本的十六個字,自私自利要放下,名聞利養要放下,五欲六塵要放下,貪瞋痴慢要放下,你只看這個,這十六個字有一個字放不下就不能悟入,這個悟入是解悟不是證悟。
我們今天證悟不能提了,往後都不可能了,我們現在只求解悟,換句話說,我們最高的標準就是圓五品。圓五品也是由誠敬當中得到。圓五品位裡面,天台大師所說的第一個隨喜,真正修隨喜功德;第二個讀誦,讀誦要勤,天天親近佛菩薩;第三個講演,講演是教學,教學相長;第四個兼行六度,第五個正行六度。換句話說,六度四攝是自行化他的標準,這五門課每天都不捨棄,天天照做,能夠悟入。
剛才說過,這個悟入就是戒定慧三學有了力量,我們一般講功夫得力。這得力是什麼樣子?煩惱完全伏住。我們剛才講的十六個字決不起作用,有沒有斷?沒有斷,煩惱習氣決定不起作用。如果一斷,他就轉凡成聖,入相似位;沒有斷,能伏住,觀行位,淨土法門裡面講功夫成片,就是這個境界。雖然這個位次不高,自己真正得受用,方老師以前常說的,人生最高的享受,你真得到。再往上提升,那真是入不思議解脫境界,證入,圓教十信位是相似位,到十住是分證位,那是法身菩薩。相似位等於十法界裡面的四聖法界,所以要是念佛求生淨土,不在同居土,他在方便土。所以這個悟有兩種,這是我們要清楚,因為你講證悟,太難了,很多人看到證悟就退心,做不到,算了,不做了、不學了。解悟不是證悟,解悟有些人也許還能做得到,認真努力向這個方向去。
【如是之人常見佛。】
清涼大師在這個註解裡面講的,他是講證悟不是講解悟,我們講的解悟是就我們現前的程度。清涼這一句說,「悟理,揀去隨文」,揀去隨文入這個理,這是教理。清涼《鈔》裡頭說「不隨文故無聞,悟理故無得」,這個境界高!無聞無得就是《心經》裡面講的「無智亦無得」,那是如來的境界,把它講到最低那是法身菩薩境界,他是這個境界。我們今天降一等,我們能做到的,他這個境界我們這一生實在沒有法子做到。
早年,我到中國大陸去了幾次,都是去看黃念祖老居士,到北京主要去看他;另外就是看趙樸初老居士,這個老人對我非常好,同鄉,這鄉親。現在這兩位老人都不在了。黃念老告訴我,從今往後參禪的沒有開悟的了,學密的沒有相應的了。他告訴我,在中國大陸半個世紀裡面,半個世紀五十年,靠學密成就的只有六個人,你看看學密有多少?成就只有六個。所以說太難了。禪宗,你看倓虛老和尚說,他活了九十多歲,在香港往生的。禪宗開悟明心見性的,他一生不要說沒見過,聽都沒聽說。而得禪定的倒是聽說過,這也見過幾位,像虛雲老和尚得禪定的,不是明心見性。得禪定就不錯了,得禪定的人將來是生四禪天、四空天,超越欲界了。中國這些得禪定的大德們,他們多半選擇兜率內院,親近彌勒菩薩,這他們真的都做到了,跟著彌勒菩薩,等待龍華三會。彌勒菩薩到這個世間來示現作佛,他們是佛的弟子,就像釋迦牟尼佛示現成佛,他們是像阿難、舍利弗、目犍連這一流的,追隨彌勒菩薩去了,就是這點功夫相當不容易,這得禪定的。幾個人能有這個功夫?
但是,這樣的功夫如果不是念佛求生淨土,出不了三界。聰明的,他跟彌勒菩薩,行,因為欲界第四天兜率天是凡聖同居土,外院是天人,內院是彌勒菩薩道場,就在欲界第四天。外院天人不知道有彌勒菩薩在,彌勒菩薩也不見他們,除非有特別因緣示現。這就是說,娑婆世界的凡聖同居土,凡聖並不在一起,雖然同在一起它有障礙,這個障礙就是現代科學所說的,不同維次的空間;好像我們電視一樣,雖然同在一個螢幕上,頻道不一樣。彌勒菩薩能知道外院的事情,外院的這些天人不知道內院,層次高低不相同。
這個偈子裡頭最重要的意思,是教我們學佛聞法之後要能夠悟入,不能證悟,至少你要能解悟。解悟,這個戒定慧三學的力量能伏煩惱,能生智慧,大智慧不能生,能生小智慧。小智慧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足夠用了,可是在這個境界裡面,不斷向上提升。智者大師為我們示現有這個含義在裡頭,他說他是因為管事、領眾,他是寺院的方丈不能不管事,對他自己修行有障礙,所以只是五品位往生;如果不領眾、不管事,他就會實報莊嚴土去了。
管理大眾、管事是修福,這是什麼精神?用我們現在的話說,捨己為人。換句話說,犧牲自己高品位,幫助一切眾生念佛求生淨土。所以天台宗的祖師差不多臨命終時,統統都求生淨土,都是往生,智者大師帶頭的。你看近代倓虛法師念佛往生的,倓虛大師的老師諦閑老和尚也是念佛往生的,倓虛大師的師兄弟寶靜法師,這都是諦閑老和尚的傳人,也是念佛往生的,這都有師承。
『見佛』,《大勢至圓通章》說得很好,「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現前」是我們在這一生當中見佛,「當來」是往生,往生見佛是當來。佛來接引你的時候,你的神識還沒離開身體,為什麼?你會告訴人,我看到佛,佛來接引我了,這是現前見佛。那就看緣分,有緣分的人見到了,同時見到;沒有緣分的人,他見到,別人見不到。可是還有一種異相,兒童能見到,二、三歲的小朋友他見到了,為什麼?心清淨。我們大人為什麼見不到?煩惱習氣很重,妄想分別執著很多,障礙你見佛。這個念佛人何以他臨終見佛?你就曉得他心清淨,這是我們不能不曉得的。
所以念佛什麼最重要?清淨心最重要,那你想心地清淨,你放下最重要,千經萬論沒有別的,都是勸我們看破、放下。最基本的教誡,三皈五戒十善是不是教你放下?三皈,覺而不迷,放下迷你就覺悟了,放下邪你就正了,放下染污你就清淨了,看破、放下。五戒、十善也一樣的,把殺生放下,不殺生了,偷盜放下,不偷盜了,淫欲放下,不邪淫了,妄語放下,不妄語了,都是這樣的。你不放下怎麼行!種種惡業,種種不善,從今天起統統放下就行了。心正、行正,心行皆正,心行皆淨,淨土就現前了。這是我們今天聽法、學教、修行,我們能做得到的。我們在這一生自己有信心、有把握可以成就,太高的我們做不到,我們這個就很滿意了。向上提升到極樂世界親近本師阿彌陀佛,決定在一生當中證得圓滿的佛果。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