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每日論語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一七三集)  2019/5/14  上海  檔名:WD20-037-0173

  諸位同學,大家早上好!我們繼續來學習雪廬老人的《論語講記》,「述而篇」第六章附錄一。這個附錄我們前面已經講到「志於道」,仁由道德而來,我們今天繼續學習附錄一「游藝」,就是游於藝。

  「六藝:禮樂射御書數」,這是古時候六種藝術、技藝,「百工技能,此是工具」。「博文約禮:為道德仁義之後,為六藝之首,待禮而成。」六藝,第一個就是禮,第二是樂,第三是射(射箭的射),第四是御(駕馭、駕車),第五是書,第六是數(算數的數)。六藝之首就是禮,道、德、仁、義後面就是禮。「倫常、政治、軍備、祭祀、婚喪、教法,非禮皆亂」,如果沒有禮,那都亂了。

  「第三段講藝術,游藝。今人未學仁,也不懂德、道」,德跟道不懂,又沒有學仁,我們現代人,道、德、仁都沒有,「而藝卻是由仁出來的」,藝必須由仁(仁慈心)做出來,才會利益人,不會害人。「會做原子彈也是仁的另一用法,不會害人,《孟子》云:是乃仁術。有做盾的人,希望箭都射不入,所以必須深研箭如何射不入的辦法;有做箭的人,深入研究惟恐射不入的方法。做盾做箭都要力行,用心不少,但是做盾的為仁術也;做箭殺人,這是害術」,害人的技術。「你們知道這點,在外一舉一動,言語動作應檢點,若害人最終有壞果」,有壞的、不好的果報。如果都是做一些害人的事,自己以後這個果報就不好。「如何斷惑、消災、免難,聽了這一段就能辦到。」關鍵都在存心,要有仁心,仁心發展出來才會利益人,不會去害人。這個就是趨吉避凶,自己不做害人的事,就不會得到壞的果報。

  「游藝,游不是在一處,有多少藝術呢?藝很博,必得博學之,並不是不要另外學藝。」這個藝很多方面。游,游於藝,不是只有在一個地方,這個很多方面的,也必得博學,並不是不要另外學藝。「但是學藝若不依仁,藝就壞了。仁與藝是根幹互滋,有仁才能發展藝。藝往好的方向走,仁才不受損傷,二者有連帶關係。」

  「孔子那時候的六藝,今天的時代有些還興,有的不興;還興用的仍可以沿用,今日不興的可以換。例如禮,自古都有禮,離禮就不行,洋人也有禮,野蠻人也有禮。樂也是遍及全球。人都要唱歌,這是心裡的意思往外表演」,往外抒發。「心正,唱正氣歌,心歪便唱你不是好東西。樂有邪有正,禮也有邪正,這禮樂二者如今還要。」

  「射、御就必須變化,從前不僅戰時須要學射,平時也必須練習,今日是用槍。日本空軍也有好的軍人,他信佛,空襲時便不炸佛寺。御是從前的戰車,今日沒有戰車了,但是有汽車。今日的計程車司機劫人人劫,有搶人的司機,也有司機被搶。御不是車子,指管車的人。」

  「書,讀書。今人看不懂中國小說,只看西洋小說,中國如何能興起來?書也變了,學校的壞參考書不少。數未變,現今還有珠算、筆算,離算數就不行。」

  「辦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事,必須有工具,例如算帳必須有算盤,齊治天下的工具就是禮等六藝。工具如何不要緊,只要看用得對不對。不但如此,百工技能,棋、琴、字、畫、各種工業都是工具。」「從前一切的東西都含有助人德性的功用,例如湯的盤銘(像今日的盆子,可以洗手洗臉)」,像臉盆一樣,在這個盆子外面都有刻字:「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銘是警戒辭。」「又如玩古董,鏡子的背面都有花紋、有銘。」這個銘都是警戒辭,警惕我們的一些格言。「百工以藝勸諫」,就透過這個藝術來勸大家,「令人生起警戒心,含諫諍的意思」。「又如男子長衫的內襟、女子的手巾,淚滿底襟,都有用處。」

  「孔子無事不知,已斷塵沙惑。古書說:一事不知,儒者所恥。凡讀書的君子有事不知,這是儒者的大羞恥。因為塵沙惑不斷,心裡迷惑顛倒,這不可恥嗎?沒有斷塵沙惑還算是菩薩嗎?」「例如孔子畏於匡」,在匡被圍住了、圍困了,孔子「換換衣服就走出來了,如有神通一般」。「孔子文武都通,所以弟子也是允文允武,只是不會發財而已,所以孔子罵:賜不受命,而貨殖焉。」「會游於藝,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藝是仁的工具。」有仁還必須有藝,這樣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所以藝是仁的工具。有仁心發展的藝術、技藝,才能夠利益人,不會害人。

  「學游於藝,記住一事不知,儒者所恥。要知,必須博學,不學便可恥。知恥近乎勇。若不會就不去學、不去幹,那是見義不為,無勇也,無勇便是不知恥。會以上道、德、仁、藝這四條,就是智、仁、勇,治天下就是用這三達德推動。」

  「諸多才藝從哪一藝起頭學呢?博我以文,約我以禮,首先要從禮學,因為道德仁義之後才講禮,所以說:禮後乎?不但六藝以禮為首,非禮不成,連倫常等離了禮也亂,若先學禮那就都包括過來了。禮不是儀,是該不該辦。《禮運篇》云:聖人所以治人喜怒之七情,修十義,講信修睦,尚辭讓,去爭奪,捨禮何以治之?喜怒哀樂未發為中,發而中節為和,所以若佛家也談愛,那是連世間法也不懂了,世出世法都要控制七情。五倫十義,十個人各有個人的義務,這都是禮。懂五倫十義,才能講信,所謂與國人交,止於信,和國人交往要修和睦。」「禮之用,和為貴,尚辭讓(喜好讓人,自己吃虧),去爭奪」,要去掉爭奪這個心,「就安天下」。「天下要安,捨掉禮如何治呢?」就無從下手了。這講禮的重要性,禮是尚辭讓,以和為貴。天下要安定,捨掉禮怎麼有辦法去治呢?

  好,這個附錄一,最後一個「游於藝」我們就學習到這裡,下面還有附錄二。雪廬老人把這一章書做一個總結,我們明天再繼續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