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每日論語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一二三集)  2019/3/25  台灣  檔名:WD20-037-0123

  諸位同學,大家早上好!我們繼續來學習雪廬老人的《論語講記》,「公冶長篇」第二十章。

  【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季文子』「這一章經文沒有人問,是孔子自己在說。季文子是本國魯國人。」這裡雪廬老人給我們說明季文子他是魯國本國的人。季文子他講三思而後行,孔子聽了就說,再斯可矣,思之再思。

  『三思而後行。』「三有兩種讀法,一種讀如三字」,就是我們一般一二三這個三字,「一種讀作三(散)」。這個三(散),就是善思而後行。一種是讀三思而後行,一種是讀三(散)思而後行。「讀三(散)解釋為多數的意思,不一定是三次」,讀三思就是思考三遍,讀三(散)那就不一定了,不一定只有三次,「或許是四五六次,或許可以二三」,思考兩次,或者三次。「三思,思前,思後,思現在,才決定,並不是議而不決,決而不行。」所以這個地方特別給我們說明這個三思是慎重,並不是像開會議而不決,那討論了半天不能決定,決定之後也不去實行、付諸行動,不是這樣的。「辦事不可以優柔寡斷,所以這一章經文要注意三思而後行的行。」行這一個字,實行,我們現在在大陸上講落實。「遇到這等人,不要與他辦事,你們可以學子路,不宿諾,答應說了要不隔夜,當時就辦,他再反悔也辦完了,也沒法子。」這個地方雪廬老人講我們可以學子路,不宿諾,就是答應人家的事情不隔夜。如果遇到一些人給我們講他要辦什麼事,我們當時就辦了,如果他反悔了,那事情也辦完了,也沒辦法了。「再者,發脾氣時不要決定,等氣平之後再決定,等一二天後再做,壓個兩天再做決定。」這裡又提出來,善思而後行。我們凡夫總是有煩惱,當我們生起瞋恨心、發脾氣,這個時候不要去決定事情,特別是重大的事情,不能在我們情緒不穩定、發脾氣這個時候做決定,等到心平氣和之後再來決定,等個一、二天再做,壓個一、二天再做決定。這個也是屬於三思而後行,主要就是要慎重,要思。

  「讀書無非是學人情世故,當聖人也是學人情世故,不懂人情世故是書呆子,不通人情不懂世故,會傷天害理,這種人都不能辦事。所以不管念多少書,不通人情世故就是書呆子,反而害事,讀書就要明理。」讀聖賢書無非是學人情世故,當聖人也是要學人情世故,這個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重點。不通人情世故辦不了事情,不管念多少書,不通人情世故就是書呆子,反而害事。所以要學,我們就學這一個,通達世故人情,這個都是要在生活當中去歷練、去學習。

  「三思而後行,注重行,三思決定後必須去做。」不是思了一直在那邊思,思了之後也沒有付諸行動,沒有具體行動,這個就不對了。

  『子聞之曰:再斯可矣。』「子聞之曰:再斯可矣。」孔子聽了季文子講,孔子就說再斯可矣。「宋儒注解,孔子聽了以後說,思一次,再一次這就可以了,三思則私心起,這種說法太呆板。」這是宋朝的大儒注解這一章書,注解這一句「再斯可矣」,孔子講的這一句,宋儒注解說孔子聽了季文子說三思而後行回答再斯可矣是思一次,再一次就可以了。再斯就是,一,第二次就是再了,這樣就可以了,不用思考到第三次了,因為思考三次,私心就起來了。雪廬老人給我們講這種說法太呆板。「一思還單純,三思則私心起,沒勇氣,這個講法似乎有理。但也不一定,有人一思他就在自己身上了,不必再思去辦事就是私心害眾。」有的人他思考問題,第一個他就先想到自己了,他不必等到再思、三思才私心起,所以這個不一定。「又有人說,三思之後,再考慮考慮,怕犯法,所以有人認為三思之後就不是公心了。」私心就會起來了,想太多了,想到最後就想到自己本身上來了,私心起來了。「眾說紛紜。」這一章書有很多注解,很多說法。

  下面雪廬老人舉出,「《中庸》說:思之弗得弗措也」,「人一之,己百之,人十之,己千之」。根據《中庸》這個經文,這段經文,「這個思哪有定數」,沒有一定的了。「又管子說: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不通,鬼神通之,都是主張要多思。」「吾主張思沒有限度」,雪廬老人主張這個思它沒有一個限度的,不是限定是三次,是無數次的思都可以的。「思之弗得弗措也,思到通為止,思不通不能放下,思之不通,能思不止就可以通了,極為神妙,這種事不假。」我們思考一樁事情,不通不能停下來,還要繼續思,思到通為止。這就是管子講的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不通,鬼神通之。只要不停止,一直思下去,那他就通了。這個事情極為神妙,也不是假的,事實是這樣的。

  「佛家有聞思修三慧」,這又舉出我們佛教(佛法)裡面經典講聞思修三慧,跟思都有關的。「若不永久思,到十住就停止,不得往前走,那十行的境界便不懂了。所以必須一再地思,不思不能修,要如何到十迴向、登地?只要一門通則門門都通,一門不通,千萬別教人說哪個好哪個不好。」這裡主要給我們講注重在通,通了才能講。

  「我們學《論語》,要在改行為,眼前就是要分判君子、小人。」這是我們現前學《論語》人,它的重點就是在改行為,改變我們過去一些錯誤的行為,把它改正過來,依照《論語》這個標準、原理原則改過來。眼前那就是要分判我們自己是君子還是一個小人。「我們現今不懂文字,篇、章、節都必須清楚,如今的人常不清楚。」我們現在對這個文字,一篇經文、一章經文、一節經文,篇、章、節都必須清楚。那現在的人常常搞不清楚,我們沒有學習,對篇、章、節都不清楚,往往就搞混了,那文理就不通了,錯解經義了。

  「這幾章經文的考據眾說紛紜,我們不必多事」,那些我們也不要再去增加一些什麼說法、什麼看法了。「季文子三思而後行章,你們要學多思,思之不得弗措也。」根據《中庸》這一段的經文來對照,這一段經文結論就是要多思,思之不通就不能停止,要繼續再思,思到通為止。這是這一章書的一個重點,我們要好好來學習。

  好,今天我們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