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六二一卷) 2006/8/29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621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賢首品第十二」,略示勝能第二首偈最後一句。我們還是從頭念,經文從頭念:
【信無垢濁心清淨。滅除憍慢恭敬本。亦為法藏第一財。為清淨手受眾行。】
從這以下一共有五首偈,有二十句,每句說一樁事情。前面我們學習到第三句,第三句是講的十無盡藏跟七聖財,信都是擺在第一。可以說世出世間法無一不是成就於信心,這就是佛在經上常說的一切法從心想生。如果你信心不堅定,你就沒有成就,世法、佛法都不例外。
學佛,這一生一定要有個成就,成就大小、成就有無都是決定在信心。在《華嚴經》第二會裡面,我們這是講到第二會最後的一品,第二會是十信會,重點就是在一個信心。你有沒有成就,正如前面賢首菩薩告訴我們的,清涼大師在開示裡面說得非常好,你信不信你是佛?你要不相信自己是佛,我是凡夫,我不是佛,你這一生肯定成不了佛,為什麼?你沒有信心,問題出在自己身上。
中國古聖先賢教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這話說得太好!我們現在想一想,連成佛都決定在信心,何況其餘。我們自己都知道煩惱習氣很重,你相不相信你能斷煩惱?我不相信,我煩惱太重了,我禁不起誘惑,那你這輩子的煩惱永遠斷不掉。什麼人能斷掉?有信心的人能斷掉,為什麼?煩惱本來空寂,本來無。《起信論》上講得很好,「本覺本有,不覺本無」。煩惱是不覺,善根福德因緣是本覺,你本來有,為什麼會搞成這樣子?你沒有自信心,你不相信你自己能成就。不相信自己能成聖人、能成菩薩、能成佛,不相信,那你這一生就沒成就。你要問我到哪一生、哪一世才能成就?我可以告訴你真實的話,你哪一生、哪一世相信了,有自信心了,你就成就。關鍵確實是在此地,一點都不錯。
今天我們要學的,『為清淨手受眾行』。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註的文字不多,比經文還少,經文七個字,他只註了六個字,「信手受取奉行」,它這裡是信手。信方,方法的方,就是你信,你方能受、你方能取、你方能奉行;你要不信,這三個都沒有。你看你不信,你不接受,佛跟你說的本來是佛,不接受;中國幾千年古聖先賢教導我們的「人之初,性本善」,不受,這聖人說的。
孟子主張性善,荀子主張性惡。有很多人提出這個問題來問我,人性到底是善是惡?人性本善這個善不是善惡的善,善惡的善不是本性,諸位一定要知道本性沒有對立的,善惡是對立的。善惡的善是什麼?是習性。習性本來沒有,本性本來有,本性那個本善就是佛法裡面講的佛性、法性,這裡頭沒有善惡才是真善,有善惡就不善,你懂得嗎?善惡一對立,你有善,你生三善道;你有惡,你墮三惡道,你出不了六道輪迴。你看本性本善多好,沒有善惡;換句話,就是沒有六道輪迴,這才是真的。不但沒有六道輪迴,十法界也沒有,只有一真法界。所以十法界六道三途是迷了自性之後,把一真法界扭曲了的幻相,不是真相。你信不信?
你相不相信你是世界上最善的人,你是世界上最好的人,你相不相信?你的本性是至善,你的德相是至好,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怎麼不好?你本來沒有煩惱,你本來沒有對立、沒有憂慮、沒有牽掛,什麼都沒有。今天會變成這個樣子,你要問什麼原因?喪失了自信心,不相信自己。你自己本來有真誠、有清淨、有平等、有智慧、有慈悲,本有的,那叫本善,現在全沒有了。佛菩薩教導我們教什麼?就是把這樁事情講清楚、講明白,讓你恢復自信,恢復自愛。
自信就是自愛,沒有自信不知道自愛,不知道自愛,怎麼會去愛人?不知道自信,怎麼會信別人?沒有自信的人,對別人永遠是懷疑。具足自信的人,對人就不懷疑了。人是在迷,有善惡的念頭,有善惡的行為,有善惡的果報,具足自信就有自愛、就有智慧,他能夠看到三世因果。這個人現在為什麼變成這個樣子?前世有因,迷不是現在才迷的,迷得很久了。所以佛法裡頭,《彌陀經》裡面所講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極樂世界,極樂就是至善至樂。我們自己想想,善根、福德、因緣三個條件不具足,雖然這一生得人身,遇到佛法,遇到淨宗,還是不能往生。不能往生也有利益,這一生當中跟阿彌陀佛結了緣,經論上所說的「一歷耳根,永為道種」。
這一生為什麼不能去?信心沒有恢復。信心是屬於善根,福德是屬於行證,真肯念佛是福德,但是只有福德沒有善根,不能往生,這三個缺少一個都不行。善根是什麼?是信願,福德是持名。所以信,你方能受,你就會接受,你才能取,才能夠依教奉行。這個地方,受、取、奉行要是用在淨土宗裡面就是三資糧。受是信,你要不相信,你怎麼會接受?取就是有願,我取淨土,行就是念佛,不能把它看輕。這三個字意思很深,可不能誤會認為我現在就有了,信願行都有了。你多念念大乘經就知道,信願行都有了,自己以為有,到最後臨終時候不能往生。那個時候怎麼樣?那個時候你就懷疑,你就毀謗,我具足信願行,為什麼我不能往生?佛講的全是假的。這個念頭一生就墮阿鼻地獄,為什麼?謗佛、謗法。這是你誤會,嚴重的誤會。為什麼有這個誤會?你沒有親近善知識,你沒有真正了解。
也許有人問,有很多老阿公、老太婆根本字都不認識,一生從來沒有聽過經,也不懂什麼叫佛法,人家教他念佛他就念,到最後真的往生了,站著走的、坐著走的。沒錯,那個人你想想看,他是不是具足善根福德因緣?善友介紹這個法門是因緣,一聽到別人介紹他就深信不疑,他就老實念。真正信願,沒有懷疑,沒有夾雜,沒有間斷,他成功了,叫老實人。我們大多數人不老實,有懷疑、有夾雜、有間斷。你想想看你念佛裡頭,你有沒有夾雜自私自利?你有沒有夾雜名聞利養?你有沒有夾雜貪瞋痴慢?你想想看你夾雜了多少,這是什麼原因?不信。信要清淨,不可以夾雜。
《金剛經》上說得很好,「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生實相是什麼?生實相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在我們念佛法門裡面講,生實相是理一心不亂。你要得理一心不亂,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恭喜你,你不是生凡聖同居土,你也不是生方便有餘土,你生實報莊嚴土。為什麼?你大徹大悟了,信心清淨就悟了,那才叫真信。《華嚴經》的標準就是《金剛經》上所說的,這個標準是什麼人?就是現在我們學習的賢首菩薩。賢首菩薩代表十信,十信圓滿,十信圓滿就是信心清淨,這叫真信。真信就是真的菩薩不是假的,法身大士,他馬上就提升一級,提升一級是圓教初住菩薩,超越了十法界,這叫真信。
你取,取是願,願生西方淨土,願意親近阿彌陀佛。那我要問你,你這個世間還有什麼放不下的?如果還有放不下的,你那個願不是淨願(不是清淨的願),那個願靠不住。真正有願,這個世間放下了,不再執著了,至少可以做到不執著。不執著從哪裡說?不操心。五欲六塵、名聞利養不再放在心上,那都是外面的外緣,身外之物,有很好,也不必刻意避免它,用不著;無也很好,也不刻意去求它,這叫什麼?這叫隨緣,隨緣就是不放在心上。我心裡頭沒有,不求這個東西,所以它來也好,不來也好,心裡頭只有阿彌陀佛,只有極樂世界,這個人他怎麼不往生?當然往生。
下面這個奉行,諸位要知道,奉行不是單單只講念佛號,念佛號是奉行,我們世緣放不下,你沒有奉行,這個東西帶不走的。你有這個東西,累贅,你會受它的害,它繫縛著你,你走不了。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你只要有一條,你就往生不了。這也要奉行,怎麼奉行?把它放下,要捨得乾淨。你要真正想求把握,你務必要斷一切惡、修一切善,為什麼?西方極樂世界皆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你要沒有上善的條件,你到極樂世界跟人不能相處,那時候你怎麼辦?所以佛清楚,不是上善他不來接你,這一定道理的。他要把你接去之後,你天天在極樂世界吵架,跟人鬥氣,那怎麼行!哪有這種道理。
所以真正要到極樂世界去,我們現前的這個世間就是我們修學測驗的地方,我們在這個地方測驗,是不是能夠跟一切人和睦相處。善人可以跟他和睦相處,惡人也能跟他和睦相處,能修到這個程度,往生你有把握。為什麼能跟一切人和睦相處?我心裡頭沒有惡就能相處,外面有惡沒關係,我心裡頭沒有惡就不會排斥。我心裡頭有貪瞋痴,外面這個境界就跟我對立,就不能夠相容。調解紛爭,這裡頭有個很明顯的道理並不難知,調解的人大公無私,沒有偏向任何一方,容易調解;調解的人要有私心,偏於一方,永遠不能調解,這道理不難懂。如果我們心裡面善惡二邊都離開,調解就容易,六道十法界都好調解。心裡面是非善惡沒有斷掉,你就困難,你就無法調解。起心動念都會有對立的那一方,你怎麼辦?這是嚴重的煩惱,這個煩惱障礙往生,不可以不知道。
所以這裡頭,受、取、奉行都包括了一切法,絕對不是一個單純的。記住《華嚴經》上有個總的原則,你能夠牢記,你就知道《華嚴》字字句句無量義,這個總的原則就是佛說了多次,「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每一字、每一句都含無量義,無量義就在這個字裡面,就在這一句裡頭,字字如是,句句如是,這是華嚴境界。為什麼?華嚴沒有分別,華嚴沒有執著,華嚴沒有起心動念。所以《華嚴》字字句句都是圓滿的遍法界虛空界,這稱之為一乘大經,在大乘之上,圓滿的法輪。法輪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教學,圓滿的教學。所以你要是看偏了、看窄狹了,你不能了解這個意思。
開經偈大家都很熟,開經偈是特別為《華嚴經》題的。唐朝時候《八十華嚴》翻譯完成,那時候的皇帝是武則天,武則天是真的做了皇帝,她把國號都改掉了,她做皇帝的時候不叫唐朝,叫周,所以《華嚴經》也叫做《大周經》。以後她死了,中宗復位又恢復用唐,不用周。開經偈是她題的,題得太好了,以後多少人想做個開經偈,沒辦法,做不出比她更好,還用她的。「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末後這句話重要。《華嚴經》上字字句句是如來真實義,圓滿的真實義。我們再看下面一句:
【信能惠施心無吝。】
都是著重在這個『信』字。清涼大師的註解,「信財如夢,故無所吝」。世間之財,夢幻泡影,所以常想著《金剛經》這一句,「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你還有什麼捨不得的?『能惠施』,惠是恩惠,能以恩惠對人,歡喜布施,沒有慳吝的心,為什麼?因為他信。清涼註得好。相信經上所說的,祖師所說的「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人生是一場夢,生不帶來,死不帶去,這兩句話大家都知道,雖然都知道,你沒做到,你還是那麼認真去計較,錯了。你真正知道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六道裡頭你一樣都不會貪著。
要用什麼心態過日子?隨緣,佛菩薩教給我們的「恆順眾生,隨喜功德」。眾生行善隨順他,眾生造惡也隨順他,菩薩。這世間人想不通,行善可以隨順,造惡也能隨順嗎?對。世間人忍受不了,菩薩為什麼能忍受?菩薩知道前因後果。琉璃王消滅釋迦族,那時候釋迦牟尼佛在世,釋迦牟尼佛親眼看到他的一個族群被琉璃王消滅了,斬盡殺絕,倖免於難的人很少,不多,這是一場大災難。當時目犍連神通第一,他想救一些人,將族群裡面五百多人用他的神通就放在他的缽裡面,把這個缽放在天上,這安全!等到災難過去了,他把這個缽再拿回來,裡面的人都化成血水。這才向釋迦牟尼佛請教這什麼原因。佛說業力,冤冤相報。
佛就講那是無量劫之前的事情。釋迦族這個族群是在一個小村莊上,打魚維生,捕魚的。琉璃王那個族群就是魚群,魚群裡頭有兩種魚。釋迦族的人大概也是遇到荒年,缺乏糧食,大量的捕魚,幾乎把魚群全部都捕撈吃掉了,這個仇結下就深!所以這一生,那時候的魚現在都變成人了,領頭的就是琉璃王,帶頭的。釋迦族的這些人這次又投胎,就是當年消滅他們的,這一下碰到了。過去世的因,這一生當中有些不善的緣那小事情,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釋迦牟尼佛說他那時候也是釋迦族這邊的一個小孩,他沒有抓魚,他也沒有吃魚,但是也沒有救這些魚,他在旁邊看,沒動手。所以佛就跟舍利弗、目犍連他們講,我們這一族被他消滅,這就是冤冤相報,我雖然沒有種前面那個因,沒有受害,我頭痛了三天。正是美國人凱西所說的話,這世界上的人,任何一個人一生所遭遇的事情,沒有一樁事情是突然的,統統都跟前面的因連到,跟來世的果連到。「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我們要真正明白這個道理,你能夠不懺悔嗎?
我們天天懺悔,我這一天對人、對事、對萬物(對天地萬物),有沒有不善的念頭,有沒有不善的言語,有沒有不善的態度,有沒有不善的行為?有則改之,無則嘉勉,這叫真的修行,就是前面講的,清涼大師教我們的奉行。佛教導我們的,我們真接受了,我們真正做反省,真正做懺悔。修行是修正錯誤的行為。我們對人有善念,對人有愛心,對一切人事物認真的奉獻、服務,好事情。好的要保持,不要失掉,不好的要改掉,這叫真修行。
人只要肯真修行,轉凡成聖不是很長的時間。你看看過去,在中國佛門這些祖師大德,真正開悟的、證果的,禪宗裡面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他們超越了十信,至少是初住以上,就是超越十法界。教下的大開圓解,淨宗念佛得一心不亂,密宗裡頭三密相應,這都成就的。你要問祕訣在哪裡?給諸位說,祕訣就是天天反省、天天改過,這是我們用現在的話說你好懂。用佛法說,天天懺悔,認真修行,認真修正自己錯誤行為,勇猛精進,跟過去生中所修學的善根福德因緣就連上,他這一生成就快!我們這一生為什麼這麼困難?這個事情我很清楚,我是過來人。
我學佛到今年五十五年,五十五年要不是天天聽經,天天學教,我跟誰學?我跟古來祖師大德學,沒老師不行。我的《華嚴經》跟誰學的?我跟清涼大師學的,我跟李長者學的,我跟道霈禪師學的。《疏鈔》是清涼的,《合論》是李長者的,《纂要》是道霈禪師的,我取他的註子,他是我的老師。這一次我講《無量壽經》,過去我講《無量壽經》完全依據李老師的眉註,參考隋朝慧遠法師的註解。最後這一次還沒講完,這次所依的黃念祖老居士的註解,他的註解內容非常豐富,引經據典。這些是我的善友、是我的善知識,不在面前,做古人的私淑弟子。我講《楞嚴經》,我依圓瑛法師的註解,長水法師的註解,這古人的,交光法師的註解,孫仲霞的《直解》,我依這幾本註解。你對經有信心,對這些大德有信心,讀經,看他們的註解,你才會有悟處。悟處能使我們推陳出新,就是在現前這個社會,現前我們這個生活狀況之下,我們要怎樣學習,怎樣把經教落實在現實生活上,落實在現實的社會上,這真正有利益。
如來在一切經教裡頭,無不是教我們放下。你知道佛教菩薩六個綱領,就是六波羅蜜,第一個就是布施,布施是什麼意思?放下,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放下五欲六塵,放下貪瞋痴慢,放下身心世界。我們在《華嚴》裡面就講得很具體,放下執著,放下分別,放下起心動念,你本來成佛。你現在所以變成這個樣子,就是因為你現在染著了無明分別執著,無明就是妄想,所以變成凡夫。你要想想阿羅漢什麼都不執著,為什麼不執著?無我還有什麼執著。阿羅漢確實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心地清淨。菩薩更進一步,不但四相沒有了,四見都沒有了。《金剛經》後半部,「無我見,無人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菩薩。見就是念頭,念頭都沒有了,這叫真修行。
所以財色名食睡,這五欲六塵,色聲香味觸法,我們現在在這個世間也有這麼個身相,需不需要?需要,可決定不能貪著,一貪著馬上就墮落。要學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用什麼態度維持這個生活,保持最低的生活方式?你看吃飯,每天去托缽,缽叫應量器,自己多大飯量就用多大的缽,太大就貪了,太小你吃不飽,所以叫應量器,是自己的飯量。衣,因為印度在那個時候,印度是熱帶,所以他只要三衣就夠了。他的生活條件這麼簡單,三衣一缽,什麼都不要,樹下一宿,日中一食。不能多,有多是你有福報,你的福報要給別人享,那你的福報是永遠享受不盡,不能夠獨享,獨享福報很容易就沒有了。佛法講財為五家共有,你要常常記住這句話。可能一個突發的事情,你的財富全部丟掉了,這個事情我們見得很多。如何把財富保持住?布施,布施是真正保持。好,現在時間到了,我們沒講完,下一堂接著講。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我們接著看第五句,「信能惠施心無吝」。我初學佛的時候,老師教我看破放下,確實為什麼放不下?放下就能施捨,看不破。以後我們體會到看破是學問、是智慧,放下是真實的功夫,與性德才完全相應,因為法性裡面一無所有。《壇經》所說的本來無一物,那是法性。雖然本來無一物,但是它具足一切法,沒有一法欠缺,圓圓滿滿的智慧、德能、相好。相好是我們今天講的福報,德能是現在講的才藝。換句話說,具足圓滿的智慧、圓滿的才藝、圓滿的福報,不是求來的,是你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可是現在這三樣東西,你一樣都得不到,什麼原因?你的自性迷了,你的自性被煩惱習氣蓋住了,所以它起不了作用,智慧變成了煩惱,才藝、福報都不能現前,學一點東西學得很苦。而不像諸佛菩薩、法身菩薩,他不學就會,為什麼?本能,本善。
我們本有的智慧德能喪失了,現在要用什麼方法來恢復?老師教我的這個是妙絕了,就是放下。放下是把障礙放下,障礙性德的、障礙自性的這些煩惱習氣,妄想分別執著全都是,無量無邊,你得樣樣放下。果然真的放下,能力就恢復。你看看阿羅漢,這不算高,把世出世間一切法裡面的執著捨掉了,不再執著了,他的智慧就透出一部分,德能相好也透出一部分。智慧是正覺,能力是六通。天眼洞視,天耳徹聽,他心、宿命、神足、漏盡,他統統得到了。漏盡是我們講的清淨心,他的清淨心還不能跟《壇經》比,《壇經》上說本來無一物,他還不到,因為什麼?三大類的障礙他只去了一類,分別沒斷,妄想沒斷,所以他只超越六道輪迴,而沒有超越十法界。得這麼大的利益,不再搞生死輪迴了,六道捨掉了。
所以你相不相信自己?你不相信你就不肯放下。你要相信,真肯放下,不再執著,不再分別。開始學怎麼學法?開始學的時候,一切隨他去,別人怎麼做都好,沒有一樣不好,學習。我這樣看不慣、那樣看不慣,那就是執著。執著放下了,樣樣都看慣,沒有一樣看不慣;樣樣都歡喜,沒有一樣不歡喜。你肯捨,能捨財,能捨法、捨無畏,沒有一樣不能捨。世間人所得到的福報,福報是享得盡的。你得大福報,大福報你能享多久?我們在這個世間常常看到真有大福報的,經營跨國的公司,也聽人家說經營不善倒閉了,倒閉是什麼?福報到頭了,沒有了,那就不屬於他的。倒閉之後,或者自己生活還能維持得下去,餘福,餘福就少了。
所以真正懂得的人,真正相信本來是佛的那是第一流的人,他什麼都能捨;相信三世因果的人,他也能捨,為什麼?他知道捨之後面有得,捨得。為了得,他就歡喜捨。捨是因,得是果。捨財得財富,捨法得聰明智慧,捨無畏得健康長壽,他願意捨,他那個捨是從因果報應上的捨,他沒有捨執著,依舊還是執著。這種施捨,你心裡沒有吝嗇,果報是人天福報。他修的大福報,他來生到天上享福去了。大福報,人間沒有那麼大的福,他享天福去了。如果福報不大那就人間,人間享大福報,我們講的大富大貴,那是人家前世修的,你可不必羨慕,羨慕是白羨慕,沒用處。所以你要懂得,你要相信三世因果,你現在修,來世可以得到。
佛也用這個方法教人,這不究竟的方法,為什麼?他心量很小,你教他大法他接受不了,他不相信。你說有超越六道輪迴,他不相信,他迷戀在人天福報,他覺得這個世間榮華富貴不錯,很好,他很快樂,他不願意捨棄,佛就教他。你看佛多隨緣。佛有智慧,知道他現在迷得很重,現在勸他是沒用的,不會接受的,一定叫他去享福,福享盡了,他造的很多業要到三惡道受報。不是富貴人造業造得小,富貴人造業造得大,造大的惡業當然他受苦就受得重,地獄、餓鬼、畜生統統要受,時間很長。受盡苦頭,遇到佛,佛給他講三界太苦,超越三界那是真樂,他才能聽得進去。所以佛度眾生,不著急在一世,不著急在今世。佛照顧眾生,生生世世,甚至於他有耐心,他可以等上個無量劫,也幫助你成就。因為他過去、現在、未來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現在所說的時空維次他全突破了。我們一般人每天操心牽掛的事情太多了,這些東西是自性裡頭沒有的,換句話說,全都錯了。
真正想積功累德,向無上道,你要學菩薩。菩薩第一個好施,布施的心、布施的行從來沒有中斷過。無論遇到什麼樣的眾生,佛是以最真實布施,真實是幫他開智慧,幫他覺悟,這是真實的。財物不是真實的,人缺乏財物受一點苦有好處,為什麼?受苦容易覺悟,享樂可不容易覺悟。所以佛對一切眾生,財施得少,法施得多。佛菩薩對眾生在財施也只是多半限於建道場,道場是培養道德的場所,是教化眾生的場所,這我們在經教裡看到佛菩薩做的,做得很如法。什麼叫很如法?沒有後遺症,就是說不會叫學習的這些人、這些眾生起貪瞋痴。如果這個道場建立,住在裡面的人會起貪瞋痴,那就錯了,這個道場就不能建,不起貪瞋痴這就好。
印光大師在生的時候給我們做了示現,這個示現就是教化現代人,他用什麼方法?你看老法師一生四眾的供養,供養的財不少,他老人家全部拿去做印經布施。他搞了個印刷廠,在蘇州報國寺成立一個弘化社,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佛經流通處,專門印佛經、印善書,勸導世人,他一生專做這個。所有一切供養全做這個,他不做別的,這是給我們很大的啟示。他為什麼不蓋廟?當時有兩個和尚我們很敬佩的,印光法師專搞法布施,還有一個虛雲老和尚,虛雲老和尚一生專門建寺廟,無論走到哪裡,那也是德高望重,皈依弟子太多了,很多都是大富長者,供養太多了,專門建廟。建新的廟,舊的廟破舊的他就恢復,一生專幹這個。那個時候我初學佛的時候看得很歡喜。印光大師一生不建廟,就印書。以後我深入經藏,再看現前這個社會,了解了,印祖做得正確,沒有弊病。虛雲老和尚做的是不錯,寺廟建好了,他找一個出家人交給他,他就走了,以後再不過問,幫助你們安心辦道,爾後的事情就像談禪法師所說的各人因果各人負責,難得!
所以我們就想到印光法師,他的做法真正是挽救現在這個世界,這個動亂苦難的世界需要法布施。在他那個時候,印書是最好的方法,在我們現在就是網路,網際網路、衛星電視是最好的方法,大家天天要看,書他不見得看,太麻煩了不看。所以今天我們要做的是要朝這個方向去做,尤其寬頻的電視,現在正在開發當中,已經開發成功,但是現在還不能普遍。我的估計大概五年,它會代替衛星電視,成本低。我在從前想像當中,將來電視機會隨身帶,會像一張卡片一樣裝在口袋裡面,隨時打開就能夠接收全世界的訊息。有些人告訴我,真的也開發成功了,叫什麼三合一,我不懂得三合一什麼意思,可能是它可以當電話用,當傳遞訊息用,又能夠接收電視的畫面,非常方便。以後像這個情形就隨身帶了。弘法利生一定要朝這方向去做,讓學佛的人無論在什麼地方,打開他手掌裡面的螢光幕他就能接收到,音聲、色相都能看得很清楚。我相信將來這會非常普遍,大一點的就像一本書一樣,總而言之,給你攜帶非常方便。你的公事包、你的手提包裡頭都可以裝,小的是裝口袋裡,要給人方便,所以弘法利生向這個方向去發展。當然這裡頭最重要的講經說法的人才,這才是真正第一重要。有了這麼好的工具,沒有人才那也等於零。
現在的媒體大家都知道,我不看,你們看,比我清楚多了,我想總不外乎是暴力色情,殺盜淫妄,所以把這個世界搞得這麼亂,讓全世界的人心浮氣躁,我是非常感嘆。在從前我們所看到的文字、信件,字都是工工整整。從前用毛筆,以後用鋼筆,也沒有潦草,現在這個字全是潦草的,從字就能看到人心。為什麼那麼潦草?他心亂,他心不清淨,心不定,從那裡看出來。中國的書畫,書畫都是養心的,工筆畫跟寫字一樣,養心,他心是定的、心是靜的,所以他才有很好的作品出來。心浮氣躁怎麼行?心不清淨,心不定,這個不行。所以今天真正做好事,培養人才,比什麼都重要。
我相信印祖如果還生在現在這個時代,他會全心全力培養人才。今天在中國,儒釋道的人才都缺乏,尤其要培養學儒、學佛、學道的人才,而不是培養儒學、佛學、道學的人才,不是培養這些。為什麼?要講儒學、佛學、道學,現在大學裡面有這個課程,有這些學系,有這個課程,那是學術。他們做研究工作,他沒有落實。學儒、學道、學佛,他是落實,他真幹。學儒,學孔子、學孟子,我以孔孟做我的榜樣、做我的典型,我要學得跟他一模一樣,這叫學儒。學佛,我要學得跟釋迦牟尼佛一樣,要學得跟觀音菩薩一樣,跟文殊、普賢一樣,這學佛。學道要跟老莊一樣。所以這兩個字顛倒起來,意思就不一樣。現在的文字橫寫,橫寫,你從左面念到右面,右面念到左面,意思就不一樣。學佛兩個字,如果你是橫寫的學佛,你從這邊念是學佛,從那邊念是佛學,換個方向就是學佛,意思完全不相同。
真幹的不怕苦,佛教給我們「以戒為師,以苦為師」,真幹。你不能持戒、不能吃苦,那你去搞佛學,你就不能學佛。要學佛,你一定要持戒,一定要吃苦。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他就做出最好的榜樣給我們看。
所以布施要有智慧,沒有智慧,布施種不了福。就是你要真正認識什麼是福田,在福田裡面才種福;不是福田,你到裡面去種,可能收穫是恰恰相反,一無所獲,還帶來許多副作用,那就錯了。由此可知,真正修福的人還是有智有福的人。特別是智慧,沒有智慧修不到福,有智慧才能修到福,這個非常重要。
經論上佛說得很多,大千世界七寶布施,都比不上大乘教裡面的四句偈為人演說,法布施,這話是真的不是假的。在佛經典裡面,我們可以看出來,很多人不相信佛的,第一次見到佛,佛給他說了幾句話,他覺悟了,省悟過來了。你從這裡看,他這一省悟,得法眼淨,稍稍的再過個幾天,功夫向上提升,他就證阿羅漢果。什麼叫證阿羅漢果?他能把對世出世間一切執著放下,明白了,不再執著,所以法布施的效果不可思議。
現在我們每天在這邊跟同學在一起學習,為什麼這麼多同學都回不了頭?這什麼原因?我們要反省。第一個,我自己的修行沒有佛那麼好,不夠,要努力。第二個,聽眾業障習氣很重,名聞利養放不下。第三個,這是大環境,社會風氣不好,處處都是修道的障緣。我們真正要做的還是從自己做起,我自己要更努力、要更認真。換句話說,要放下,要徹底放下,不放下是決定搞不成功的。我也到這年齡了,這個年齡是什麼?是該死的年齡了,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大幅度要向上提升;還有一點餘力,幫助培養人才,除這之外,沒有一個雜念。
人才到哪裡去找?他自己會來。人才的標準是什麼?對自己有信心的。對自己有信心的肯定我講的儒釋道三個根,他一定真的紮好了。落實《弟子規》,落實《感應篇》,落實十善業道,這三樣東西百分之百的落實,他是聖賢的傳人,他是佛菩薩的傳人。這三樣東西不能落實,他沒有自信心,換句話說,他不懂得自信,他不知道自愛。拿《華嚴》的標準來看,這標準不高,最低的標準,但是這樣的人就可以培養。苗,這個苗好。像種樹一樣,這樹苗好,你好好的培養,它將來會變成大樹。如果沒有這三個根,苗再好,沒有根,死的,你怎麼樣培養,它也不能長出根出來,你的時間、精力就浪費了,他學不出來。只要有這三個根,只要有信根,五根五力,信進念定慧,沒有一個不成就的。我們會全心全力幫助他,佛教往後有傳人,中國傳統文化有傳人。那這個,我們的惠施決定沒有絲毫吝嗇,全心全力的奉獻出來。再看下面一句,第六句:
【信能歡喜入佛法。】
清涼大師註解引用《大智度論》上的話說,「智論云,佛法大海,信為能入」。諸位,你信不信?《華嚴》,從上面我們一直學習到這個地方,我相信這兩句話對你會有很深刻的印象,你確實的相信,只有信,他能入。剛才我講的,只有信才能落實《弟子規》,百分之百的落實;只有信才能夠落實《感應篇》。《感應篇》不可以輕視,不可以小看,為什麼?明清的祖師大德都用它來做功過格,每天依照《感應篇》的教訓來反省、來改過遷善,他相信。再百分之百的落實十善業道,你就能入。你沒有這三個條件,沒有這三個根,你就沒法子入。
信,不能放下世緣,這個信是假的。世緣障礙你覺悟,障礙你契入法性(明心見性),障礙你明心見性,世緣是染污,所以你要不能把世緣放下,你怎麼能得清淨心?我們講得粗一點、明顯一點的,你不能把執著放下,你就不能入佛法。執著放下了,入門,入得很淺,不深,只不過是離開了六道,不再搞輪迴,你還在十法界。十法界也不是真的,在十法界裡面,再放下分別,不分別了,你就是菩薩。還要放下妄想,你就真的入佛法。
『歡喜入佛法』。經上用「歡喜」這兩個字有道理。初住菩薩,發心住,初發菩提心。在十地菩薩講歡喜地,初地,歡喜地,真正是離苦得樂,三界六道諸苦永脫了,永遠離開了。這個「佛法」是一真法界,《華嚴經》上講的華藏世界。這個世界安穩,這個世界沒有災難,這個世界人與人和睦相處,絕對沒有衝突,人與人之間決定沒有對立,決定沒有懷疑,決定沒有矛盾。華藏、極樂,和諧世界。我們自己不和諧就去不了和諧世界,我們要想往生極樂世界,對立要捨掉。他跟我對立沒關係,我不跟他對立;他對我懷疑可以,我對他不懷疑;他對我有矛盾可以,我對他沒有矛盾;他毀謗我可以,我不毀謗他,和諧。為什麼?你的心行和諧,你將來到哪裡去?一定到和諧的社會,和諧的世界。
極樂世界是和諧的世界,華藏是和諧的世界,佛法!永遠的和諧。你有自信,你有自愛。我跟別人有對立的念頭,不自愛,為什麼?你自性裡頭沒有對立,你為什麼要搞個對立?你自性裡頭沒有煩惱,你為何起這麼多煩惱?自性裡頭沒有貪瞋痴慢,自性裡頭沒有是非人我,自性裡面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沒有自私自利,你怎麼還有這麼多妄念?稱妄念講得好,它不是真的,它是虛妄的。妄你要捨,你要把它拋棄掉,你還牢牢的抓住你就錯了。
入佛法就是明心見性,入佛法在教下就是大開圓解,入佛法在淨土裡面就是一心不亂,都要靠這個信字。信的意思非常之廣,深廣無盡。說個實在話,一般人對這個信連邊都沒沾到,這個字他認識,他會念,什麼意思不懂。自己以為信,這不行,這是最怕的。你要不信,慢慢還可以引導你來信。你自己以為信,佛都沒法子教你,為什麼?佛講信,我已經信了,我都皈依了,我受戒了,我都出家了,我怎麼沒有信?佛對你都無可奈何。
所以我出了家、受了戒之後,去看李老師。還沒進門,我在門外,他在裡面看到我就指著我,你要信佛,你要信佛,說了好多聲,說的聲音好大。我進到裡面去,我也糊塗了,我要是不信佛,我為什麼跟你學那麼多年?我要不信佛,為什麼出家?我要不信佛,為什麼受戒?這是我的疑惑。他讓我坐下來聽他解釋,這才恍然大悟。什麼叫信?沒有做到的不是信,你沒有相信,做到之後才是信,我明白了。那就不要說別的,三皈五戒十善做到沒有?沒有做到就是不信,你那個信是假信,我們一般講迷信。什麼叫迷信?雖然信,你還是迷,這叫迷信,對信真正的意義你不懂。佛法裡面講體相用,體相用你都不知道,你這個信當然是迷信,十足的迷信,它所起的作用還是搞六道輪迴。如果這個信你真搞清楚、搞明白了,信了決定會落實,信了絕對不會欺騙自己,欺騙自己的人能稱得上信嗎?欺騙自己而後才會欺騙別人,一個不欺騙自己的人決定不會欺騙別人,凡是欺騙別人的人一定先自欺。我們真的要明白這個道理,才知道信這個字重要。
一般習俗,受戒之後回去要拜老師。我去拜老師,老師就給我這番開示,好!我非常感謝,這個開示就是老師給我真正的禮物。我受戒了,我自己也清楚受戒做不到,為什麼還要去受?弘一大師教導的。我跟他老人家沒見過面,我讀過他的書,在台灣有單行本,弘一大師的《講演集》,裡面有一篇講受戒。為什麼要去受戒?受戒是你在學戒律,你一定要自己知道受戒是有名無實,不能得戒。但是受戒之後去學戒就方便,因為你不受戒,你看出家人的戒本、戒律,人家會毀謗,會有嫌疑。受了戒之後再去學戒,學到一條你就得到一條,學到兩條就得到兩條,這是章嘉大師教我的,所以信為能入。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