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二0一卷) 2003/12/25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1201
諸位同學,請看「光明覺品」,李長者的開示,我們接著前面往下看,從「但以才堪見實即得」,從這個地方看起。
「但以才堪見實即得,不論劫量,如覺城二千之眾,善財為首者是」,這是長者舉例來做證明,證明圓頓根性確確實實跟三乘不同。我們從這個地方也能體會到,禪宗六祖惠能大師說(《壇經》上講的),他所接引的對象是上上乘人,不是大乘人。宗門講上上乘,你看看跟這個地方講的「見實即得」境界相不相同?從這個地方我們也能體會到上上乘人究竟是什麼樣的根機!我們雖然不是上上乘人,也能夠略知幾分。
上上乘人對於究竟了義的大法沒有懷疑,確確實實能夠直下承當,這種人就是上上根人、上上乘人。三乘人,這邊說得很清楚,不敢當,不敢承當自心是不動智,自心就是法性理體,自心就是諸佛如來。諸佛如來唯心所現,一切剎土唯識所變,他肯定、他承認,他一點都不懷疑,以自心為修行的本務。所以他不論劫數,他沒有時間的。我們看看六祖能大師會下,有四十三個人契入這個境界,這個教學在禪宗史上確實空前絕後;六祖以前沒有一個人有他這樣的盛況,六祖之後也沒有一個人,一生教學當中有四十多個開悟的,沒有。宗門到今天,早年倓虛法師說過,我從錄音帶上聽到的,他在講開示的時候提到。在他一生當中,他所知道的我們佛門裡面這些大德們,參禪得禪定的有,他見過,聽說過的當然更多了;開悟的沒有見過,也沒有聽說過。這個我們不能不知道,禪宗參禪要不開悟,他的修學將來到哪裡去?四禪天,功夫更高一層的到四空天,不開悟就出不了六道輪迴。
生到四禪天壽命雖然長,壽命到了還是要搞輪迴。要生四空天那就更可怕了,為什麼?佛法裡面講八難,三途八難,八難裡面第一個就是長壽天,長壽天就是四空天。你生到那裡,你就遭了難了!為什麼遭了難?那個地方沒有佛菩薩去講經說法。為什麼?他們不接受,他們都以為自己證得般涅槃了;換句話說,壽命長!最少的都是兩萬大劫,非想非非想處天是八萬大劫,這麼長的壽命。這樣長的時間你沒有聞法的機緣,沒有修行的機會,長時間受無明薰習,你說你麻煩不麻煩!所以佛說叫遭難,生到那裡是遭難。不如四禪天,四禪天有佛菩薩去教化眾生,他能接受;四空天就沒有了。八萬大劫有多長?經論裡頭佛常說,這個世界一次成住壞空叫一個大劫;換句話說,像我們太陽系,成住壞空八萬次,你想想看這個時間多長。四空天不依地面而住,所以星球成住壞空與他不相干。
這是說明上上根跟三乘根性不一樣。但是諸位必須要知道,不同的根性不是天生的,如果說天生的,各個人都是上上根,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怎麼不是上上根!為什麼變成中下根?煩惱習氣薰習成的,就這麼回事情;每個人煩惱習氣有厚薄,所以根性不相同。我們懂得這個道理,知道根性不同原因之所在,只要我們把環境改善,雖不是上上根,能夠提升到上上根。如果你是中等根性的話,你加緊努力就能提升到上上根,這個經上講得很清楚。可是這裡面,《涅槃經》那首偈子說得好,「如是二心先心難」,這就是說你能承當,知道自心,用現在的話來說,是宇宙萬法的本體,這個自心難,這是修行的先心。我們冷靜的去思惟、觀察,這樣的人實在不多。但是能不能在這一生當中薰習成功?我給你的答案是肯定的,這一生當中決定可以薰成上上根種,只要你有耐心,決定不能間斷,怎麼薰習?讀誦大乘。
在中國歷代,讀誦大乘最普遍的,讀《法華》、讀《涅槃》、讀《楞嚴》、讀「般若」。有讀《華嚴》的,比較少,原因在哪裡?《華嚴經》分量太大,《法華》、《楞嚴》只有《華嚴經》的十分之一,《涅槃經》差不多是《華嚴經》的二分之一,「般若經」就更少了。讀全部「般若」的不多,有不少是讀大品,《摩訶般若波羅蜜經》,最普遍的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生受持讀誦,把自己的根性從中品、上品一直提升到上上根,有!在《壇經》裡面,你看他所舉的無盡藏比丘尼,讀《涅槃經》把自己的根性提高。法達禪師讀《法華經》,讀三千遍,《法華經》的分量,我們知道大概一天念一部,七卷《法華》一天念一部,三千部要十年,這才提升。印宗法師講《涅槃經》。你看看他會下開悟的那些人,說四十三個人都是圓頓根性的,不太可能,而是讀誦大乘經年累月把自己境界向上提升的,這是大有可能。
關鍵是我們肯不肯下定決心,相不相信自己有佛性?相不相信自己本性本善?如果真的相信,你就真正會回頭,「我要反璞歸真,我要返本還源,我要從種種不善回過頭來,回歸到我的本善」,這就是此地講的「先心難」,你真回頭了!假以時日,你的根性提升了,不定遇到什麼緣,你就豁然開悟了。此地講的「才堪見實即得」,才堪見實就是宗門裡面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每個人時間不一定,有人兩年、三年,有人二十年、三十年,總而言之一句話,持之有恆,起心動念一切造作不違背性德,叫真修行。隨順性德,任運自至,自自然然達到法身菩薩的境界,自然契入,沒有一絲毫意思,更不會有一絲毫造作,自自然然;有一點意思夾雜在裡面,麻煩就大了。這是佛在《十善業道經》上教導我們純善,「不容毫分不善夾雜」;我續了一句,要純淨,「不容毫分不淨夾雜」。真正能做到純善、純淨,是任運而至,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別人看不出來,別人不知道,你自己很清楚很明白。
長者舉「入法界品」,就是最後一品,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如覺城二千之眾」,覺城就是福城,「善財為首」,他們這個團體覺悟了、明白了,都發了大菩提心,「路上發心,六千比丘之眾亦是」,這個到經文的時候,諸位都能看到。在路上聞法了,緣殊勝,見到文殊、善財,聽到文殊菩薩說法,他們也覺悟了。「智慧猛利,人類精奇,一聞曉悟,謙恕仁慈,專求大道,以利含生,皆是一生信滿發心入位人也」,這段文很重要,我們要多念幾遍。這個地方關鍵的就是智慧,「智慧猛利」,這個人就是我們常常講的人中的上上根人,長者在此地用「人類精奇」,我們中國人形容是「鳳毛麟角」,希有難得。這個人有真實智慧,「一聞曉悟」,過去是沒聽說,一聽他就覺悟了,他就明白了。你看看,這一明白,從他生活、處事待人接物你就能看得出來,他的性德流露了。「謙、恕、仁、慈」,你只看這四個字,這四個字是真正覺悟的人,真正修行功夫得力的人。所以,我們要知道自己有沒有成就,拿這四個字來做個標準,衡量一下,就知道了。
「謙」這個字我們有沒有做到?自謙,一定尊重別人。「恕」有沒有做到?能不能體諒別人?人都希望別人能體諒我、能原諒我。可是我絕對不原諒別人,這個不行!這四個字都是性德。「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希望別人怎樣對我,我要先對待別人,這是仁,仁是二人,想到自己立刻就要想到別人。「慈」是慈悲,用慈他不用愛,慈是愛心,出自於真誠心,真誠心的愛,永遠不會變,永遠不會退心,這叫慈。世間人有愛沒有慈,世間人的愛是情緒,變幻無常。我們看看現前的社會,離婚率有多少?這些已開發的國家,現在世界上科技、工商先進的國家,你看看他們。不要小看離婚率,離婚率才是社會動亂的病源,根本之所在,這是什麼原因?不懂得愛,沒有愛!
日本江本勝博士做水實驗,做了九年,他說,宇宙的中心就是愛跟感謝。他做了許許多多的實驗,就是這兩個,一個愛,一個感謝,水反應的結晶非常美,其他都比不上它,他說這應該是宇宙的中心。他用音聲跟它說「我愛你」,用種種不同的語言,幾個國家的語言跟它說,結果都是一樣。不同國家的文字的「愛」、「討厭」,他做實驗,兩瓶水,一瓶貼愛,一瓶貼討厭,用各種不同的文字來寫,把它排列起來。凡是貼上「愛」的水的瓶子,結晶都是非常美;貼上「討厭、我不喜歡你」,貼這個東西,結晶都是很不好看的。不是偶爾幾次的實驗,實驗了幾千次,得的結果都相同,肯定宇宙的核心是個愛。這個結論跟宗教教學結論完全相同。
這些年來,我們跟許許多多宗教往來,我們只提出了一個共識,每個宗教都能接受,都不懷疑,我們從這個基礎上出發來團結一致。這個中心理念是什麼?就是愛,「仁慈博愛」,我提出這一句。世間所有宗教教學的宗旨就是「仁慈博愛」,其目的在令一切眾生離苦得樂。我就這麼簡單,用這句話來團結所有不同宗教。你看,佛家講慈悲,佛是什麼?「慈悲為本,方便為門」,這八個字就代表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你看看,《聖經》裡面說「神愛世人,上帝愛世人」。《古蘭經》每一大段經文裡面,你都會發現「真主確實是仁慈的,真主確實是至善的」。所以,「仁慈博愛」這四個字,包括世間所有宗教共同的宗旨,江本勝的實驗也得到這個結論。
宇宙的和諧依什麼?依仁慈博愛,這是天然的,絕不是人為的。從什麼地方看?從一個家庭裡面你去觀察,家庭在初初結合的時候,一對年青人相愛,生下小孩,你在這個階段裡面,你看到自然的。再長大了,過了幾年,變了,情形變了,變了什麼?把自然的喪失掉了,違背了自然。家庭破碎了,夫婦離婚,小孩沒有人管教,父母對兒女不負責任,小孩沒人管教。於是很小他就犯罪,偷竊、吸毒,許許多多惡的事業他都幹!他從小沒有父愛,也沒有母愛,他不懂得怎麼愛人。所以,他的內心充滿了怨恨,這樣的人長大之後就是社會問題。誰製造的?誰要負責任?多想想不就明白了嗎?如果從佛法因果上來講,現前所受的是花報,果報決定在地獄;不是在畜生,不是在餓鬼,決定是在地獄。什麼原因?你想想,他的所作所為,他對社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他影響的面有多大,他影響的時間有多長?你想到這一點,才知道他的罪很重!不是他一家人的事情,他破壞了社會的秩序,破壞了大自然的秩序。現在的社會,一個人在一生,結十幾次的婚,離十幾次的婚,很平常,他不知道因果可畏,完全不知道。
江老師的「地獄變相圖」,我還沒有看到全幅的,我不知道江老師有沒有把離婚、對兒女不負責任這個因果畫進去?很可能他是畫進去了,他有智慧,心思敏銳。他告訴我,「地獄變相圖」不難畫,我說何以見得?他說現在的社會就是地獄。這個話說得正確!現在的社會現象就是「地獄變相圖」,活的,活生生的擺在你面前。他告訴我,「極樂世界圖」難畫,為什麼?沒見過,沒有到過極樂世界,這要求佛菩薩加持。所以,我看到這四個字,我感慨很深很深!「謙恕仁慈」,這是表現在外面,「一聞覺悟」,那是你內裡頭的功夫,表裡一如。悟了之後怎麼樣?「專求大道,以利含生」,不是為自己。修行、證果為什麼?為利益一切苦難眾生,這就是上上乘人,六祖說的上上根人。
「皆是一生信滿發心入位人也」,一生成就,信心圓滿了,發心入位。這個「位」要查一查原文,看看這個字是不是「住」字?前面講了,「任運至十住」。但是用入位也能講得通,入住就更明顯,十信心滿入初住,發心住,入初住就是入華藏世界,離開十法界,這才叫超凡入聖,這才叫真正成就。為什麼?這時候就三不退了,佛法裡面常講的「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絕對不會退到十法界。那他到不到十法界裡來?來,會常常來。為什麼會來?眾生有感,他就有應,他到世間來是來教化眾生的,雖然是教化眾生,也是自利。為什麼?因為他才十住菩薩,他還要不斷向上提升,他上面有十行、十迴向、十地,有等覺,才到妙覺。所以,應化在九法界自行化他,我們中國人常說的「教學相長」。
任運的提升,自自然然,這裡頭就是法身菩薩四十一個階位。古大德常說,他們的修行跟我們九法界裡面修行不一樣。為什麼不一樣?我們九法界修行沒有離開心意識,九界眾生。他們?他們不用心意識,心是阿賴耶,意是末那,識是第六識,第六識分別,末那執著,阿賴耶落印象。不用心意識,簡單的說,他沒有分別,他沒有執著,他不落印象,他不起心動念。你想想看,這怎麼個修法?這種修法,往後經文裡頭會說得很多。我們看看法身菩薩是怎麼修的?他在九法界裡頭和光同塵。普賢菩薩十願裡面「恆順眾生」,細細在《華嚴經》你去觀察揣摩,你才能體會到「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我們今天連這兩句,實實在在會念也會講,真的來說,根本就不懂。為什麼說不懂?如果你真懂了,你就做到了,你還沒有做到,你不懂,真懂就真做到。為什麼不懂?我們沒有離心意識,沒離心意識講隨緣,隨緣裡頭拖泥帶水,不乾不淨。
我們恆順眾生,我們也隨喜功德,有那麼一點樣子,跟菩薩所修的不一樣!菩薩是真的隨喜,真的恆順,他沒有起心動念。我們今天隨喜、恆順還是會起心,還是會動念,還是有分別,還是有執著,不過是什麼?程度輕一點了,淡一點了,哪裡是真的隨喜!哪裡是真的恆順!你要細細觀察、你要細心體會,真正隨喜、真正隨順,什麼時候你要是看到了,親眼看到,親身接觸到了,恭喜你,你真的悟入了。雖然沒有證得,下面可以講,你是信解發心。信解發心是什麼?你沒有證得初住,你已經入十信位了,初信、二信、三信,你入了這個位子。那就不容易了,你的方向、目標完全正確,你肯定是煩惱輕、智慧長,用功得力!你的煩惱習氣一年比一年輕,一月比一月輕;智慧一年比一年增長,一月比一月增長。你的生活不管富貴貧賤,那不相干,你法喜充滿,這個形象是肯定的。
長者這幾句話是讓我們自己反省,也讓我們觀察真正修行人的形象!古人所謂「誠於中而形於外」,你裡面真的產生變化,外頭樣子就變了,相變了,起心動念變了,相變了,體質變了。再細心觀察,你居住的環境變了,我們中國人講風水改了,「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這個地方本來風水不好,我們現在人講磁場,磁場不好,你真在那裡修行,磁場變好了。所以,要不要請什麼地理仙來看風水?用不著,那是假的,沒那個道理。改風水從哪裡改?從自己心地上改,從自己行為上改,我的身心改了,我住在哪裡,這個地方風水馬上就變好了。這裡是很好的風水,住的人心不好,行不好,風水幾年就變壞了,兩、三年風水就壞了,境隨心轉。
在自己身體講,相隨心轉,體質隨心轉,我們居住環境隨心轉。如果你是大德,心量大,念念為法界眾生,為全世界眾生,你改變風水的範圍就大了。你居住在這個地方,可能一百里之內的風水都變好了。如果是佛跟菩薩,大概是一千里之內的都變好了,那是真正得道的人,我們做不到。我們能夠做到居住在這個地方,方圓十幾里、幾十里,那就是很好的功夫!所以,一個人有福,一個地方眾生都有福。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請接著看李長者下面的《論》文,「若不信自心元是不動智佛者,即永劫漂淪,何能利人濟物,如經所說,若自有縛,能解彼縛,無有是處」,到這個地方是一段。這話說得好,我們應當學習。若是假使,假使不相信自己心(自心)原本就是不動智佛,你不相信、不能接受,你就迷了;你要是能信就覺悟了,你不信就迷了。這一迷之後你就「永劫漂淪」,這句話就是六道輪迴,「漂淪」是講六道輪迴,漂是講上三道,淪是沉淪,是三惡道,「永劫」是沒有出頭的時候。你在六道裡面,所謂頭出頭沒,漂上來就是頭出,上三道,下去就是頭沒,淪落到地獄。你怎麼能夠利益眾生?你怎麼能夠幫助其他眾生?物就是九法界的眾生,你不能幫助人,你也沒有辦法幫助眾生。
下面是舉經文來作證,「如經所說,若自有縛」,這個縛就是煩惱、習氣、業障,你怎麼能幫助別人化解煩惱、業障?這不可能。自己煩惱不斷,能幫助別人斷煩惱,「無有是處」,沒這個道理。所以,佛在經教裡常說,你要度眾生,先要度自己,自己得度,你然後才能度人。有人看到這樣的經文,於是決不做利益眾生的事情,為什麼?我自己沒度,我要先度自己!他也是依據經教。經教,各人解讀不相同,許許多多人死在經文之下。從前李老師常常提醒我們,讀書人讀了書不能夠活用,死在句下,我們叫他做書呆子。學佛,讀佛經,不能夠大開圓解,執著在字裡行間,就變成佛呆子,這樣的人古今中外是大有人在。李老師常常提醒我們,學佛不要學成佛呆子,你要善解經義。開經偈裡面的一句話,「願解如來真實義」,這一句談何容易!
所以,你要善解經義,你可不能錯解,可不能曲解了。這就是初學佛的人為什麼要依善知識,原因在此地。常常把經教意思看走了樣子,錯解了,錯解了害自己事小,害別人事大。所以我常講,經文字字句句都是活的,沒有一句一字是死呆板的,不是的。所以,經文深講、淺講,長講、短講,每個人講都不一樣。自己講的,講十遍,十個樣子,講一百遍,一百個樣子,活的!佛在四依法裡面教導我們,「依義不依語」,最重要的你要懂得他的意思,言語、文字沒有關係,多一句少一句都沒有關係,意思對了就行了。
所以,佛經在中國的翻譯,你看同一個本子,原文同一個本子不同的人翻,翻出來的經文不一樣。我們看到《金剛經》就有六種不同的譯本,《般若心經》有十幾種不同的譯本。你們看《心經詮注》,周止菴的,他把自古以來《心經》的譯本統統收集在一起,你去看,好像有十幾種不同的譯本。你細細去看,大同小異,文字不一樣,意思一樣。這是佛教給我們「依義不依語」,文字是語言的符號,我們不依這個,我們依意思。佛還說了,不但我們「依義不依語」,要「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什麼是了義?什麼是不了義?這個意思淺深、廣狹差別就太大太大了。同是這一卷《心經》,經文不長,我們現在大家所讀的是玄奘大師翻的,兩百六十個字。他老人家翻的確實簡單扼要,序分省掉了,流通分也省掉了,他所翻的是正宗分。你看看,其他譯本裡有「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統統都有,玄奘大師省掉了。
這一部《心經》兩百六十個字,十信位的菩薩學,十住菩薩也學,十行、十迴向、十地菩薩也學,等覺菩薩也學。每個人體會的深度不相同,每個人講解的也不一樣,字字句句包羅萬象,佛法妙處在這個地方。為什麼這麼妙?稱性!性沒有淺深,性沒有廣狹。所以,一個字、一句講一劫也講不完,一兩句話也都講出來,真是妙不可言。學佛貴在得旨歸宗,你曉得它的宗旨所在,義趣所在,你才能真正得利益。幫助眾生完全在緣分,一定要有利益眾生的這個願!你看看菩薩發願,頭一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等我成了佛再來度眾生」,你永遠不能成佛。為什麼?你自私自利。那怎麼辦?我學一句我跟眾生說一句,我學兩句我跟別人說兩句。我沒有開悟,希望別人開悟;我開悟了,我幫助別人,別人開悟,希望他幫助我。念念不捨利益眾生的心!
永遠不間斷去勤學,好學、勤學,親近善知識,古人講的參學,尋師訪友。為的是什麼?為的是覺悟,為的是自利利他。所以菩薩在沒有成佛之前,在九法界示現教化眾生,都是自利,教學相長你才會有悟處,你才會有進步;閉門造車,不跟大家接觸,那叫鑽牛角尖,走死胡同。所以,你具足參學的條件這個很要緊,參學的條件是你有能力辨別真妄、邪正、是非、善惡,你有這個能力你就可以出去尋師訪友了。如果沒有這個能力,你要一出去,你必定被妖魔鬼怪誘惑了,當了別人的俘虜,你就很可憐了,正道失掉了。所以,參學是有條件的,沒有這個條件,乖乖的跟老師。
從前人跟一個老師,我們現在講畢業了,以前叫出師,出師就是出老師的門,現在人叫畢業。什麼時候畢業?每個人不一定,一個老師(在從前都是私塾教學,不是現在的學校),老師教十幾個學生,教二十幾個學生,哪個學生可以先離開老師,哪個學生不能離開老師,條件就是他有能力辨別真假、邪正、善惡、是非。有能力辨別,老師就可以說,你可以出去參學,就畢業了;如果你沒有能力辨別邪正,沒有能力辨別是非,沒有能力辨別善惡,你不能離老師一步。你離老師決定走邪道,決定迷失方向,沒有能力!像走路一樣,你不認識路,你要跟著老師,老師帶著你走。到你認識路的時候你自己走,老師不再帶你了。
在《華嚴經》上,善財童子的老師文殊菩薩。他在文殊菩薩會上得根本智,肯定自心是不動智佛,這是大善根的人。肯定宇宙萬事萬物跟自己是一體,生佛不二,性相一如,這種見解、這種思想叫上上根人。「心包太虛,量周沙界」,能夠捨己為人,謙恕仁慈,這是一乘圓教菩薩根性。善財是這種根性,文殊菩薩把他當寶貝,為什麼?這是能傳法之人,一定要幫助他,成就他,果然在文殊菩薩門下他成就十信心滿。十信心滿,文殊菩薩就教他去參學了,離開老師以後就是五十三參。那五十三位善知識裡面,有男女老少,有出家在家,有走的是正道,有走的是邪道。對於善財童子來說統統都得利益,只受其利不受其害,有這種本事你才能參學。你沒有這種本事,離開老師,大概一百個都一百個走錯路,老師確實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老師隨緣,你自己走錯路,你自己墮落,是你自己的業障!沒法子救你。
我在初學佛的時候有兩個同參道友,我們很投緣,三個人同年,大概命運也差不多,也都相同。算命算我們三個人福都很薄,有佛緣,壽命都不長,說我們三個人都是過不了四十五歲,我們都相信。四十五歲那一年二月走了一個,法融法師走了;五月又走一個,明演法師走了;到七月我生病,我很少生病,生病了,我知道時間到了。我也不看醫生,為什麼?醫生只能醫病,不能醫命,壽命到了。所以,一切放下,念佛求生淨土,我關起門來念一個月,病好了。我知道那一年是該走的,我沒走。我沒有求長壽!
我也真的很感謝佛菩薩保佑,沒走。為什麼?四十五歲那年要走,我要往生,我知道,我是凡聖同居土,品位不高,那麼這多活了三十多年。這三十多年,把我自己的境界真的是大幅度提升了。所以我深深感覺得,感受到壽命長很重要。為什麼?許許多多地方,你沒有那麼長的時間你不能悟入。我們不是上根利智,不是一聞千悟,中下根人,壽命長是有大利益。但是壽命長是能修,斷惡修善,積功累德。你看看《了凡四訓》,了凡先生被孔先生算的是真正確,一點差錯都沒有。他壽命五十三歲,他沒有求長壽,他活到七十四歲,多活了二十年。這個二十年,他自己說了他沒有求,那是什麼?那是斷惡修善、積功累德自自然然延長的。我到今年壽命延長了三十多年,深深感覺得長時薰修利益不可思議。如果你沒有壽命,長時薰修你就得不到。
人,真正覺悟的人,人生在世什麼可貴?命光最可貴,古人講「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這就是我需要時間來薰修,今天的薰修是大乘佛法來薰修,這是無比殊勝。大乘法裡頭,尤其是希有難逢是《大方廣佛華嚴》,比什麼都殊勝。修淨土,彭際清居士講(那是了不起的人,不但儒釋道都通,在佛法裡頭也是通家,禪、淨、密、律他都通,一生不作官,學佛),他告訴我們,《無量壽經》即是中本《華嚴》,這是他說的,他把《華嚴》跟淨土看成一個,有道理!《無量壽經》確確實實經文開端第一句話,「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所以他說《無量壽經》即是中本《華嚴》,《阿彌陀經》是小本《華嚴》。這三部經,他把它看作大本、中本、小本;大本是《華嚴經》,中本是《無量壽經》,小本是《阿彌陀經》。經文有廣略不同,義趣沒有兩樣,這個話說得好!不是過來人說不出來。他說出來,我們仔細去觀察、思惟,一點都不錯。
所以我們這一生當中修淨土,能夠遇到《華嚴》,也就是說,你能夠讀到大本《無量壽經》,真正叫希有難逢,百千萬劫難遭遇,用這句話來形容決定不過分。同時,我們又能夠找到兩位好的嚮導、導遊,遊華藏世界,遊《大方廣佛華嚴》,一個是清涼大師的《疏鈔》導遊,一個是李長者的《合論》導遊,這當中又參加了一個道霈禪師,使我們這一次的參學得益多多。這種機緣,彭際清居士講「無量劫來希有難逢之一日」,我們碰到了應當珍惜,應當抓住這個機會,勇猛精進,契入華嚴境界,求生淨土。我常常講,你不是生同居土,不是生方便土,你往生是實報莊嚴土,到西方極樂世界「華開見佛悟無生」,那個阿惟越致菩薩不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的,是你自己親證的。你想想這個緣多殊勝,多希有!
長者這幾句話就非常重要了,你要一聞覺悟、曉悟(曉悟、覺悟是一個意思),謙恕仁慈這四個字你就落實了。「專求大道,以利含生」,含生就是一切眾生,「一生信滿,發心入位」。這在西方極樂世界什麼地位?實報莊嚴土。要記住下面長者的警告,如果你要不相信自心原本是不動智佛,你不相信,那你在六道裡頭輪迴還很長,你不容易超越六道,雖然學佛也不能超越六道,這話是真的,不是假的。
再看他老人家告訴我們,發心有兩種,「是故發心有二種,一修信解發心」,實在講這兩種發心是我們能做到的。「但修十信解故,即如前十智如來,十首菩薩是」,我們能夠做到這一層,真的心滿意足了。為什麼?你確確實實是十信位的菩薩,十信位的菩薩沒有出十法界,但是你是聖人,你不是凡夫。你只要是入了初信,就是聖人,就不是凡夫,初信位的菩薩。初信位菩薩的斷德跟小乘須陀洹相同,就是說八十八品見惑斷盡了。我們現在不要談什麼八十八,因為圓頓大法裡頭沒有這個數量,總的來給你說,你的見解,對性相、理事、因果你的信解完全正確,你的見解沒有錯誤。前面講的,你相信自心是不動智佛,你有這個認知,真心不動,本來不動。迷了的時候是不是動了?迷了的時候還是不動。如果說迷了就動了的話,就不能叫真心,這妄心。真心還是不動,迷了的時候是妄動,真不動,返妄歸真,這就行了,只要你肯回頭。
這個道理、事相、修行方法,我們在這段期間當中講過很多遍,講得很清楚。問題出在哪裡?你雖然聽了,你不會。為什麼不會?你沒有聽懂!你如果真的聽懂了,你的思想會改變,你對於宇宙人生的看法會跟從前不一樣!你真的受了佛法的薰陶,佛法是什麼?佛法是性德。你會隨順自性,隨順性德,你不會叛離;你要不知道隨順性德,你依然迷而不覺。從哪裡看?你不謙虛,你沒有寬恕,你沒有仁愛,你沒有慈悲,這四種德你統統都沒有,知道你沒有回頭。什麼人回頭?初信位的菩薩回頭了。這是圓頓大法,你進門了,你雖然不高,才一年級,你真的是入學了。你是華藏學校裡面的小學一年級的學生,你入門了,你就了不起了,文殊菩薩都讚歎,文殊菩薩都對你致敬。從此以後,你的方向、目標完全正確,你走的是成佛之道,諸佛菩薩恭賀你。你肯定,我常常講,肯定自性本善,肯定人性本善,肯定自己有佛性,眾生有法性。
本善、佛性、法性是一樁事,一而三,三而一,從這個地方建立信心起修,這還得了嗎?所以這一發心就超過聲聞、緣覺,這是初信菩薩,初信位的菩薩。他所修的科目就是前面講的,「十智如來,十首菩薩」,到經文後面還要細說,這是你修學的科目,這個科目就是德目。世出世間聖賢教導我們的,自自然然都包含在其中,我們淨宗所依據的「淨業三福」,淨業三福圓圓滿滿在裡面。你真的是圓頓大乘初發心的菩薩,三福圓圓滿滿你統統做到了。「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孝親尊師,你真做到了,自自然然做到,沒有一絲毫勉強。你自己沒有感覺得「我做這個好像有什麼障礙,有什麼辛苦」,沒有,完全自然,做得很自在。「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一般人講到持戒:持戒好難,好不容易!菩薩持戒完全是自然的。我們今天為什麼感覺得好困難?那就是養成了一個壞的習慣,現在要恢復正常,好像很彆扭,很不習慣,就這麼個道理。
這裡頭最重要的關鍵就是認知,有了正確的認知,佛知佛見,什麼都不難,為什麼?本來是這樣的。像這個地方長者講的,「謙虛、寬恕、仁愛、慈悲」,這是本來就是這樣的,哪裡帶一點點勉強!為什麼你今天做不到?你迷失了。你本來是這樣的,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是你在無量劫中,在六道輪迴染上這些壞習氣。染污的時間長,染污得太嚴重了,所謂是習慣成自然,把你自己本來的德行、本來面目完全迷失了;真正覺悟,立刻回頭,一回頭,原來就是!這四個德行也是長者隨便捻出來的,略舉!四德。說明回頭的人、走成佛之道的人,以前迷失了,迷失了走三途、走六道,現在從三途、六道回過來走成佛之道;這一回頭,德行立刻現前。我們要回頭,不回頭就不得了,不回頭就是前面所說的「永劫漂淪」,李老師以前講長劫流轉,流轉就是六道輪迴,苦不堪言。所以第一種,真正有覺悟的人,真正發大心的人,行!所以說我們每個人可能都有分,只要你真正覺悟。
第二個,是「信滿發心」,這實在講我們恐怕做不到,這個發心是初住,發心住。「十住位初」,就是初住,「名初發心住故,即十慧菩薩,十箇月佛,是其因果也」;十慧菩薩是因,十箇月佛是果,這要十信修滿了。所以,第二個發心是初住菩薩,發心住。第一個講修信解發心,是十信菩薩,初信位的菩薩;初信位的菩薩,我們努力一下有指望。如果真的我們到初信位菩薩,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給諸位說,不是凡聖同居土,是方便有餘土,這是大幅度提升。如果是第二種信滿發心,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實報莊嚴土,不是方便土。你看看真正學《華嚴》,對往生幫助多大!太大了!
不學《華嚴》,不懂《華嚴》教義,真正念佛往生成就的人都是在凡聖同居土,這給你講實話。你要想向上提升,生方便土,生實報土,當然最有利益的是《大方廣佛華嚴》,真正能夠教你在一生當中提升品位,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沒有這個緣分就不說了,沒有緣分是什麼?沒有緣分讀《華嚴經》,沒有緣分學《華嚴》,所以不說了。《阿彌陀經》上講,「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沒有這個機緣就是沒有因緣。你有善根、有福德,老實念佛也行,但是多數都是凡聖同居土。凡聖同居土就不錯了!蕅益大師講的,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我也滿足了。那是真的,不是假的。下下品往生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也是阿惟越致菩薩,淨宗法門不可思議。好,現在時間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