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二0四四卷) 2009/9/26 台灣高雄 檔名:12-017-2044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方廣佛華嚴經》,十住品第十五,我們從經文開頭看起:
【爾時法慧菩薩。承佛威力。入菩薩無量方便三昧。】
昨天我們學習,清涼大師給我們講,這一段經文六個意思,「一此三昧是法體故,二非證不說故,三顯此法非思量境故,四觀機審法故,五為受佛加故,第六是成軌儀故」。我們學到這個地方,今天我們再向下看。下面大師告訴我們,這經文雖然不長,只有一行,意思很深。說「文有三別」,這一行裡有三樁事情,第一個是入定的人,第二個是入定所依,第三個是入定的名稱,都要把它搞清楚。首先看入定人,「法慧入者,是眾首故,餘入則亂,亂起則不調伏故,顯十住法,慧能說故」。這是清涼大師為我們開示的。入定的人是法慧菩薩,為什麼他老人家入定?他是大眾裡面首領的緣故,好像我們這一個課堂裡面,他是班長。在這一會裡頭他是班首,只有他來代表最合適,如果其他的人入定,就會把次第擾亂了。這就是說明,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法。世間法,自古以來它重視倫理,倫理裡面講究的長幼有序,你的社會才能安定,所以秩序比什麼都重要。如果我們大家把秩序丟掉,家就不像家,社會就不像社會。佛是老師,集合大眾在一起學習,學長、學弟這不能不講求,所以決定不能夠亂。
這一會,法慧菩薩要代表佛來說法,我們在這個地方也能看出,佛陀教學的方法確實如經典裡面所說的善巧方便。學長學了有相當成就,可以教學弟,老同學可以輔導新同學,這絕對不是老師偷懶,老師要把學生帶出來,讓他教。讓他教,他就不能不認真的學習,他就不能不充分準備。過去,我年輕的時候還沒出家,在李老師會下學經教。老師常常告訴我們,你們學講經的人,明天要你上台去複講,把今天老師講的這堂課重複講一遍,今天這堂課你會專心、專注認真來聽這一堂,為什麼?明天輪到你複講。同樣是同學,在一起學經教的,明天不是你講,老師說大概能聽一半就不錯了,能聽到百分之五十。明天輪到他複講,至少他可以聽到百分之八十,專心。如果不是我們學經班的,一般的聽眾,老師說大概就一成、二成而已,他不能專注。所以這種教學的方法,在釋迦牟尼佛那個時代,老師就開始了。這一會初住菩薩會,這一會誰講?法慧菩薩他來講,老同學了,所以他就必須要專注,他一定要入定。入定是什麼意思?下面入定依、入定名,我們再來說明為什麼要入定,這個意思很深。
心要不能定下來,你就學不到東西,想學東西,一定要把心定下來。然後我們用這個原則來觀察現在的學校,我們進入學校的課堂,你仔細觀察學生的態度,他心不定,我們一般人講的心浮氣躁。中國的學校我很少接觸,早年我在學校教過課,離開台灣之後,中國學校就沒有接觸過。外國學校接觸很多,連倫敦劍橋大學我都去看過。老師上課,學生能聽大概只十五分鐘,還像個樣子,十五分鐘以後,心不在焉,東張西望,你看那個神情不定,那能學到東西嗎?學不到。所以現在為什麼學校的學生水平不斷的往下降?老師講的跟從前差不多,教材是一樣的,學習的心態不一樣。從前學生學習的心態是尊師重道,他心是定的。現在心為什麼不定?被社會擾亂了。這個社會是個混亂的社會,讓一切眾生六根接觸的境界眼花撩亂,他心怎麼能定下來?這才是所有災難真正的因素。戒定慧能消災免難,這個道理很深,我們細細去參究就會明白。
學道尤其要心定,這個定是有標準的,三昧就是定,這不是小定,大定,為什麼?它是出世間法,真的出世。世、出世,界限在哪裡?界限在十法界。世間禪定,我們一般講是六道,六道裡面的四禪八定。六道外面是外凡,超越六道輪迴,但是他沒有出十法界。四聖法界的禪定功夫比六道裡面高多了,阿羅漢、辟支佛、菩薩、佛,十法界裡面的佛,我們在前面都講過,在《妄盡還源觀》裡面也說得很多。這些理要懂,不能不懂,不懂,我們不知道怎麼修行,我們也不知道抉擇法門。佛法修行,法門雖然很多,法是方法,門是門徑,通常經教裡面常講的八萬四千法門,這是真的不是假的,諸位查查《佛學大辭典》、《教乘法數》,你都看得到,真的是八萬四千,一條不少。而實際上,實際上法門是無量無邊,八萬四千是釋迦牟尼佛將它歸納。方法、門徑雖然多,沒有法子計算,但是它們的方向、目標是一個,都是修戒定慧,不管哪個法門。
在我們中國有十個宗派,現在小乘兩個宗派沒有了,大乘講八個宗派,宗門教下、顯教密教、大乘小乘,都是修戒定慧,都是依據《大藏經》。《大藏經》裡面的律藏是講戒律,經藏是講定學,論藏是講慧學,戒定慧三學。因戒得定,因定開慧,這個順序不能顛倒。我們念佛法門也不例外,如果不遵守這個原則,就不是佛法。你看看大勢至菩薩在圓通章裡面教導我們「都攝六根」,這就是持戒,你要是把這個原則丟掉,你怎麼會成就?六根攝住之後,「淨念相繼」,淨念相繼就是定。什麼叫淨念?這個法門叫淨土宗,我們現在稱為淨宗,我們的著重點在哪裡?著重點在清淨心。契入大乘,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到最後有三門,覺正淨三門,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這是我們學佛人一入佛門傳授三皈就教給你了。佛是覺而不迷,叫皈依佛,法是正而不邪,僧是淨而不染,用佛法僧三個字來代表,就把這最高的原理原則傳授給你。落實在修行上,禪宗、性宗是從覺門入的,他們求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上上根人。像六祖在《壇經》裡面說的,他所接引的是什麼人?上上根人。上、中都沒有辦法,他悟不了。上、中根性的人走哪個門?走正門,正而不邪。正門是什麼?正門是經典,就像我們學校上課一樣,由淺而深,有次第的,像《華嚴經》這都屬於正門,它有次第。十信位,從初信就好比是一年級,二信是二年級,三信是三年級,從初信到十信,分配在哪裡?分配在十法界。
從初信,我們沒有做到,初信的條件是什麼?佛在經上常講的,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斷盡才入初信,就是華嚴小學一年級,不容易。八十八品見惑講的是什麼?在佛法裡面再把它歸納,歸納為五大類,好講,這五大類展開是八十八品。五大類頭一個就是身見,頭一個放下身見,知道什麼?身不是我,現在連外國人都曉得。我過去在香港,有個同修送了我一本美國魏斯醫生的書,叫《前世今生》,是他臨床的經驗。他是個心理醫生,善於催眠術,對病人用深度的催眠,讓他說出他過去生中的事情,證明人確實有輪迴。人沒有死,死是什麼?身體,他靈魂不死,靈魂他又去找個身體了,不過換個身體而已,所以肯定人沒有生死。以後陸陸續續他又出了三本,他們都買來給我看。我覺得這個書對我們學佛的人有幫助,頭一個消除對於死亡的恐懼,你就清楚了,靈魂不死。可是跟佛法比,他還差得很遠,為什麼?靈魂出不了六道輪迴。靈魂生活的空間很大,他在六道裡頭去投胎,出不了六道,這個不能解決問題。什麼才能夠解決問題?佛法裡面說的靈覺,覺悟了,靈知,靈知、靈覺就是靈魂覺悟了。迷了叫靈魂,覺悟了不叫靈魂,叫靈性。靈性有知有覺,他不迷了。他到哪裡去?他不在六道,他到十法界去了,他變成阿羅漢、變成辟支佛、變成菩薩、變成佛,十法界裡面的佛,我們在《華嚴經》裡面讀到。
初信位的菩薩,他斷煩惱的層次跟小乘須陀洹相等。小乘,佛在經裡面跟我們講,它有八個位次,叫四果四向,大乘十信有十個位次。大乘的初信等於小乘的初果須陀洹,身見放下了,《金剛經》上講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他做到了,剛剛入門。這四相要不破,你沒入佛門,你在佛門裡面是幼稚園,幼兒園的學生,不是一年級。一年級有地位了,幼兒園沒有地位,你說多難。身見破了,邊見破了,見取見、戒取見、邪見,這五種煩惱沒有了,這才是初信位,我們從小乘來看,小乘是初果須陀洹,到這個位次。再往上提升,二果向,二果向就相當於《華嚴經》裡面初信位的菩薩升入二信位。小乘到二果,相當於《華嚴經》的三信位菩薩,二果是斯陀含。三果相當於四信、五信位的菩薩,它這裡面有三果向、三果。四果向、四果,到六信相當於四果向,七信相當於阿羅漢,出六道了。由此可知,《華嚴經》裡面講的初信到六信,還在這個世間,沒有出六道輪迴。到七信位出了六道,八信位就是四聖法界裡面的緣覺,九信位是菩薩,十信位是佛。《華嚴經》的十信位就是講的十法界,這個我們不能不知道,真不容易。這是什麼?這是走的正門,你就曉得它難處。
在大乘講,小乘四果四向,大乘是怎麼講法?大乘講的是煩惱跟習氣。初信是見煩惱斷了,可是見煩惱的習氣在。見煩惱的習氣斷掉了,他就是二信位的菩薩。他再斷思惑,斷思惑就不容易,沒那麼簡單,八十一品思惑要在二信、三信、四信、五信、六信,六個位次斷乾淨。斷乾淨之後,他就是七信位菩薩,七信位菩薩還有思煩惱的習氣,思惑沒有了,思惑還有習氣。思惑習氣斷盡,他就是辟支佛,升了,緣覺,升了一個階層。緣覺,連見思習氣都沒有,都斷盡,但是他有分別。分別斷掉,他又升了,他就是菩薩,可是菩薩沒有分別,有分別的習氣。分別的習氣統統斷盡,他就成佛,十法界裡面的佛。佛雖然是分別執著習氣統統都斷盡,他有妄想,就是起心動念,也就是講的無明。他把妄想斷掉了,不起心不動念,那恭喜他,他超越十法界,初住菩薩。到初住,成真佛,這不是假佛,初住。可是初住無明斷掉了,無明習氣沒斷,但是它不礙事,無明習氣雖然沒斷,不礙事。而無明習氣也沒辦法斷,只有隨它去吧!時間長了,慢慢就沒有。要多少時間習氣才真正沒有?佛經上佛告訴我們三大阿僧祇劫,可見得無明習氣不好斷。在一真法界裡面,諸位想想,他已經是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他還有什麼階級?還有什麼十住十行?哪有這種道理!有分別、有執著才有這種分別,他沒有這分別了,這個我們在《華嚴》前面跟諸位講過很多遍,希望大家記住。
所以這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是住在平等法界裡頭,階級不能說它有,也不能說它沒有。怎麼說不能說它有?因為他不起心、不動念,你怎麼能說他有階級。不能說它無,為什麼?他習氣沒斷。習氣真的有厚薄不一樣,所以這四十一個階位是習氣厚薄來說的,不是真的,不是像十法界裡面,那真有這回事,這四十一個階級不是真的,是從習氣厚薄上說的,這個道理我們要懂。《華嚴經》上佛告訴我們,十信行滿,十信位修滿,就成了佛道,所以這四十一位是真佛不是假佛。《金剛經》所講的「諸佛如來」,江味農居士《講義》就說那個「諸佛」是講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不是講一般我們以為諸佛是很多很多佛,不是這個意思。是講的四十一位,那是諸佛,統統是佛,這個說法是真的不是假的。
由此可知,正門不好走,經論太多。像我們這種根性怎麼辦?只有走淨門。淨門,在中國是兩個宗派,一個是淨土宗,一個是密宗。要知道這兩宗都是以清淨心為主,心淨則佛土淨。可是淨土跟密宗兩個相比,淨土宗容易,密宗非常艱難。難易在哪裡?淨宗是遠離染污得清淨,比較容易,而密宗是不離染污,就是染污當中得清淨,這個難,真不容易修。我初學佛的時候,第一個見的出家人就是章嘉大師,他是密宗大德。他沒有傳我密法,只傳我一個咒語,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吽」。我問他這個咒什麼意思?這個要懂,你不懂意思你沒有辦法觀想。密是叫三密相應,口持咒,手結印,心觀想,叫三密相應。這個咒的意思,因為它是梵文音譯過來的,我跟他老人家學,他用藏文寫給我的。「唵」是身體,「嘛呢」是蓮花,「叭咪」是保持,「吽」是意,身、蓮花、保持、意,這是印度的文法,我們中國人一定是:保持身心(意就是心)像蓮花一樣,是這個意思。蓮花出污泥而不染,你要常常保持你的身心不要被污染,你說這個咒的意思多好。念這個咒,你不懂意思,你就不能夠產生觀想的效果,這是老師傳給我的。密宗裡面修學的理論方法他跟我講得很多,他說太難了,真不是容易事情。在染污裡面得清淨,真清淨。所以他成就,真修成了,比我們淨土宗高,修不成,他就墮落,那就遠遠比不上淨土宗,淨土宗帶業往生。他修不成功就墮地獄,只有兩條路,一個成佛,一個下地獄,成不了佛你就下地獄,所以相當困難。大師教我從戒律下手,因戒得定,因定開慧,叫我走這個路子。
所以佛法裡面,在沒有成就,沒有到法身菩薩之前,就是在十法界裡面,決定不能夠躐等,一定要遵守次第。就像世尊在經上講過這麼一句話,「佛子,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釋迦牟尼佛不承認。這就是說你要想學,一定循序漸進,不按順序,一下就成就,那個人太少了,真的叫億萬人當中難得有一個,絕對不是一般老師教學生的方法。不能說沒有,中國出現一個,大家曉得唐朝的時候禪宗六祖惠能,那是頓悟、頓超、頓證,就那麼一個。惠能大師以前沒有,沒有發現,惠能大師以後到今天也沒有出現一個,這個我們只能夠景仰,我們不能學,真正學一定要循序漸進,不可以躐等。今天我們看看全世界我們佛門的弟子,出家在家,為什麼成就比不上上一代?上一代出家人當中,有不少真的高僧大德,居士裡面也有很多了不起的、有成就的,我們這一代找不到了。原因在哪裡?總得去找,總得把病根找出來,然後才有辦法對治。我找了幾十年,終於明白了,病出在哪裡?出在我們從小沒有學傳統教育。我們傳統教育是倫理的教育、道德的教育、因果的教育,這是中國自古以來世世代代兒童時候就學習。
我們在兒童的時代很不幸,不幸當中也算幸運,我們生長在農村,農村在那個時代,民國二十年前,還有很濃厚的傳統的思想。我們在小時候還念過私塾,私塾裡面教的就是基礎教育,教倫理、道德、因果。我大概八歲之後,國家教育就改制,私塾就沒有了,變成短期學校,課本裡面小狗叫、小貓跳,教這個東西,這就麻煩大了。我們還沾到一點邊緣,根的邊緣,我弟弟就沒有,我弟弟小我六歲,他就完全沒有了,什麼都不懂。所以,我們傳統的基礎教育、扎根教育,至少丟掉四代。現在人不知道,他父母也不知道,他祖父母也不知道,可能到他曾祖父母,大概一百歲以上的人他知道。我們是幸虧生長在農村,要是生長在城市,那也就不知道了,城市變化得快,所以沾這麼一點邊。我們就明白了,這就是什麼?躐等,幼稚園教育沒教得好,你就上了小學,就這種情形。所以學一輩子都學不好,沒有根!
我們佛門也不例外,所以這些年來,我們特別重視扎根的教育,一定要補習儒釋道的三個根。儒的根《弟子規》,道的根《太上感應篇》,佛的根《十善業道》,如果不從這裡扎根,我們要想學經教是決定不可能的。縱然你很認真、很努力你去學習,也只學習一個皮毛,現在的術語叫什麼?叫佛學,你不是學佛,佛法裡面真正的東西你得不到,你沒有辦法體會。為什麼沒法子?體會要清淨心,你心不清淨,你就體會不到。所以這個地方講要入定,你入定才能體會到,你沒有定你就體會不到。你想要心定下來,首先你要把自私自利放下,你把名聞利養放下、五欲六塵放下、貪瞋痴慢放下,你才能得一點小定。如果這些東西對你很濃厚的話,你的心定不下來,你學佛經全學的皮毛,全學的言語,開經偈講「願解如來真實義」,你沒辦法。而你還很容易曲解如來真實義、誤解如來真實義,把你自己的意思以為是如來的意思,錯了,全錯了。所以,我們真的想學佛、做佛弟子,真想在這一生當中有一點點成就,不補習是決定不能成功的,一定要補習,認真去補習三個根,這三個根比什麼都重要。世尊在《十善業道經》上講得好,十善業決定不能輕視,先把這個原則掌握住,認真努力去學習。它是人天的根本,這是你來生不失人身,生生世世都能轉生在人天,那你決定要把十善業道做好,不會墮三惡道。從人天講起,然後講聲聞菩提、緣覺菩提,乃至無上菩提,都是依這個為根本,你就曉得這部經多重要。可是現在一般學佛的人都把這部經疏忽了,最重要的一部經,根!像蓋大樓一樣,這是地基,沒有地基,你怎麼蓋得成大樓?
中國傳統教育就是儒釋道,我們提倡儒釋道三個根都要紮,是佛教的。佛在哪裡教的?佛在《觀無量壽佛經》,釋迦牟尼佛對韋提希夫人說出的,妳要想修淨業,必須要遵守三個原則,這淨業三福。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它一開頭孝親尊師。孝親尊師我們落實在《弟子規》,你展開《弟子規》,是不是講的孝親尊師?慈心不殺這是因果教育,落實在《太上感應篇》。後面一句修十善業。儒釋道三個根就在這一句經文裡,十六個字,有這個根才能夠學佛,所以它第二條再「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你沒有第一條,你就學佛,你學佛不紮實,不會有成就,你頭一條沒有。像蓋三層樓一樣,你底下一層沒有,你怎麼蓋第二層?有了,他才入佛門。佛經裡面一開頭就是「善男子善女人」,它有條件的,那個善字就至少是具足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才叫善男子善女人。第二條是小乘,第三條是大乘,符合佛的標準,先學小乘,再學大乘。中國過去確實如此,無論在家出家,學佛,前三年一定是學戒律,出家是五年,五年學戒,學規矩。最後一條,「發菩提心」,這大乘了,發菩提心就是大乘,「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勸進行者是幫助別人,就是經上佛常講的「讀誦受持,為人演說」,讀誦受持是自利,為人演說是利他,這講得這麼清楚、這麼明白。這個不僅是淨宗,整個佛法修學最高指導原則,三條十一句,我們決定不能夠輕視。
所以我們知道覺門我們做不到,真做不到。正門是念書一樣,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很長的時間,慢慢去念,循序漸進,時間很長。後面有個巧妙的,那就是淨宗,念佛,修清淨心。修清淨心,我們這種程度,選擇淨宗是最殊勝的,而且諸佛如來也特別讚歎,這個法門暗合道妙,心淨則佛土淨。所以《無量壽經》一展開,現在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會得好,我們看到之後真是五體投地,集原譯之大成,真的編得好。連經題都是會集的,沒有一個字是他的意思,他是把兩部原譯本的題合起來,變成這個題目。《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這是宋譯本的經題,《無量壽經》在中國一共有十二次的翻譯,這是最後一次的題目。而《佛說清淨平等覺經》,這是漢朝時候的譯本,你看他把這兩個經題會合起來,除掉重複的「佛說」,完完整整的一個題目,太好了。
「佛說大乘」,大乘是智慧,「無量壽」是德能,「莊嚴」是相好,就是佛在《華嚴經》上跟我們說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你看,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你就證得自性本具的如來智慧德相,這意思是什麼?成佛了,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你就成佛了。不論是什麼品位,到西方極樂世界你就成佛了,這法門多殊勝。怎麼修法?下半段是修行的方法,「清淨平等覺」。我們採取什麼方法?採取持名念佛。要知道持名念佛怎麼念法?把我們的清淨心念出來、平等心念出來,清淨心念出來就是事一心不亂,平等心念出來就是理一心不亂,成佛了。所以要記住,古大德教導我們念佛,「放下身心世界,提起正念」,正念就是佛號。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決定不能讓我們的心被外面塵境染污了。那怎麼辦?統統歸到佛號。順境,看到喜歡的,貪的念頭才一起來,南無阿彌陀佛,把那個貪的念頭打掉。遇到逆境現前,惹我們生氣、生煩惱,南無阿彌陀佛,把怨恨、煩惱打掉。這樣你就回歸到清淨心,這叫念佛。把喜怒哀樂統統給念掉,心裡只有一句佛號,除一句佛號什麼都沒有,這叫清淨心。清淨心是什麼?清淨心是你的自性,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頭一句話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沒有染污。平等心現前之後,沒有高下,傲慢沒有了,傲慢是很嚴重的煩惱,貪瞋痴底下就是慢。一句佛號把這些煩惱統統都念掉,恢復到清淨平等覺,你就成佛了,往生就自在,這叫真念佛,這叫會念佛。不會念的,口裡念阿彌陀佛,貪瞋痴慢疑照樣起來,那個沒有用處,有口無心,那不是念佛,這個要知道。所以念佛要淨念相繼,著重在淨念,淨念標準就是清淨平等覺,這是真實功夫。相繼是什麼?相繼是不能間斷,一句接著一句,不要間斷,你一間斷,煩惱會現前,你的妄想分別執著統統現前。所以佛號不能間斷,把它養成一個習慣,這叫真念佛,我們生到極樂世界就入了華嚴境界。
佛法重視倫理、重視秩序,你看看入定一定是法慧做代表,他是班首,我們講他是班長,他來做代表,不能用別人,用別人秩序就亂了。「亂起則不調伏故」,調伏什麼?調伏你的煩惱習氣。只要守秩序,他心就是定的,人要不守秩序,他心是亂的,肯定的,關係在此地。現在人不太重視這個問題,古人對這個非常重視,日常生活當中小小禮節不能失。為什麼?你的家不亂,社會秩序不亂,所謂是禮義之邦,和諧社會,人人都守秩序,人人都守禮,禮就是秩序的標準。下面「顯十住法,慧能說故」,沒有智慧不能說。清涼大師在《鈔》裡面,《鈔》也是他做的,鈔是什麼?鈔是註解疏的,就是註解的註解。《鈔》裡頭有這麼一句話,「約表法,任性能知,觀解善巧,無分別,無所得,為方便」。顯示十住法門,法慧菩薩能說,為什麼?他已經證得十住,讓證得十住的人來做報告,我們今天講去做心得報告,給這些諸菩薩們做為修學的所依,修學的依靠。這是講入定的人。
第二講入定依,「謂承佛力推功化主,表無慢故」,這是經文上面的『承佛威力』。前面是講法慧菩薩,入定依,「承佛威力」這句話很重要,表無慢故,沒有傲慢。法慧菩薩對於佛的教誨,能信、能解、能行(就是修行)、能證,他證得十住的果位,這個靠誰?靠老師,佛是老師,老師的教學。所以這個功德,化主就是佛,絕不自己居功,我能夠修到的,我依從佛陀教誨而成就的,自己沒有絲毫驕慢的心態。在《論語》裡面孔子說了一句話,他說假如一個人,「如有周公之才之美」,美是講德,周公的才華,周公的德能。周公是孔子一生最佩服的大聖大賢,他的智慧德能呈現在《周禮》這部書上,《周禮》是周公作的。《周禮》是什麼?現在人講憲法,周朝的憲法。我早年跟方東美先生學哲學,他老人家跟我講《周禮》這樁事情講了很多遍,所以我印象很深刻。他希望我看看《周禮》,可是我始終沒有看它。他說在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民族,古今的律法,我們現在講法律,律法,沒有一個能夠跟《周禮》相比,《周禮》寫得太好了。如果周朝後世的子孫都能遵從《周禮》而不違背,方老師講,我們中國現在還是周朝。這是把《周禮》讚歎到極處,我得找個時間來翻一翻,不辜負方先生的教誨。真的是大聖大賢,他說假如有個人像周公一樣,有周公之才華,周公之德行,「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矣」。這個人行為怎樣?他有傲慢、他吝嗇,夫子講那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我們看看諸菩薩,在大眾裡面做報告,這個地方就是做報告,每個人都說承佛威力,這麼謙虛,決定不敢說自己。承佛威力是佛加持我的,佛要不加持我,我怎麼能講得出來?都是求佛加持。所以底下這一段就是講加持,這個用意很深,我們一定要記住。
「任性能知」,清涼大師提出來,我們想想,《無量壽經》上講的清淨平等正覺。大乘法裡頭,最重要的是發心,所以十住,初住叫發心住,在淨業三福第三條第一句,佛教我們發菩提心。佛家說發心,在我們中國古人叫立志,我們這一生當中,我們走的什麼方向,希望達到什麼目標,這叫立志。菩提心在《觀經》,佛說至誠心是菩提心的體,深心是自受用,發願迴向心是他受用;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講菩提心,他講直心,直心是體,深心是自受用,大悲心是他受用。我們把經、論合其來看,意思就很清楚。古大德解釋深心,多半都講好善好德,這是深心。我看《無量壽經》的經題,我覺得深心,好善好德更具體的來講就是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這就是德、就是善,這就很具體。體是真誠,真誠是菩提心的體。真,決定不是假的,誠是什麼?一念不生,就是不起心、不動念。不起心不動念,無明就破了,無明破了,真心才現前,真心本有清淨平等覺。所以真誠是體,清淨平等正覺是自受用,大慈大悲是他受用。如果沒有自受用,你決定沒有他受用,這個也是有先後次第。先有真誠,然後清淨平等覺就現前,你的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自然是大慈大悲。佛菩薩應化在世間,這是任性能知,性體,性德的自受用跟性德的他受用。
第三講「入定名」,這個定的名字叫『菩薩無量方便三昧』,「為揀果定,故云菩薩」,果定是自性本定,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說「何期自性,本無動搖」,那就是自性本定。那是果上的,永遠不會失去的,只是我們現在迷了,迷了怎麼?不起作用了,並沒有失掉,覺悟它就現前。現在菩薩在因位,不在果位,所以說菩薩「任性能知,觀解善巧,故名方便」。任性能知的意思我們前面說過,我是用《無量壽經》的經題上來解釋。觀解善巧,觀就是《妄盡還源觀》裡面的六觀,我們剛剛學過,五止是定,六觀是慧。你看大乘教裡常用的,用「觀解」,不是用研究,為什麼?研究是用心意識,心是阿賴耶,意是末那,識是第六意識,我們統統用的是這個。研究研究都是用的心意識,心意識是什麼?心意識是妄心,妄心對妄,行!有一點作用;妄心對真,就完全不起作用。所以大乘教裡不用心意識,小乘用心意識,大乘不用心意識。不用心意識用什麼?只要你不用心意識,自性就現前。在法相宗裡面稱為智慧,四種智慧,轉八識成四智。轉阿賴耶(阿賴耶是起心動念)為大圓鏡智,光明遍照,破了無明,自性現前;轉末那識為平等性智,自性裡頭平等現前;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就是此地講的觀解;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成就菩薩教化眾生的事業,就是此地講的善巧。轉八識成四智,怎麼轉法?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就轉了。所以凡夫成佛,從理論上講,一念之間。一念覺,凡夫就成佛,一念迷就變成六道眾生。所以叫方便。
方便,就像觀世音菩薩,我們舉他老人家做代表,三十二應,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觀察眾生的根性,應該給他說什麼法就說什麼法,這叫方便。方是方法,便是便宜,兩個字合起來,用現在話來說,是最恰當的方法、最適合的方法。小乘根機就說小乘法,大乘根機就說大乘法,禪宗的根機就講禪,教下的根機就去研教,淨土的根機就教他念佛。還有,全世界所有這些宗教的創始人,統統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這個話你相不相信?我有這個想法,沒說出來,讓日本的中村康隆老和尚說出。我到東京去拜訪他,那年他九十九歲,他去年過世的,一百零三歲。這個老人對我非常好,我們談得很投機、很有緣。我們在全世界做宗教團結的工作,也有相當的成果,他就告訴我這麼一句話,「全世界所有宗教創始人,統統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講得通。觀音菩薩,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應以基督身得度他就現基督身,應以阿訇身得度就現阿訇身,阿訇是回教。所以世界宗教是一家,世界宗教所有崇仰的他們的上帝、他們的神,都是一個神,我講那個神就是唯一的真神。真神在佛法裡不叫神,佛法裡叫自性,自性是能生萬法,《華嚴經》上講「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華嚴經》上講性識,宗教裡面講真神,你能會通,矛盾就沒有了,誤會就化解了。所以,宗教、學術教化眾生統統都是菩薩無量三昧,「無量方便三昧」,要加方便。這一句也是清涼大師給廣大群眾介紹《華嚴經》,他老人家這個經裡面講四種無礙,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是屬於理事無礙的法門。
「十住各攝多門善巧,故云無量」,攝是收攝、包羅,可以說它將遍法界虛空界無量無邊的法門全都包括。古德說十住很像十地,一門得到,門門都得到。所以學東西不要學太多,學太多你學不會,你學錯了。佛開無量法門是接引無量不同的根性眾生,適合自己根性、適合自己的現前生活方式,不妨礙我們生活、不妨礙工作,哪一種方法適合你,你就用這一法。深入,一門深入,這就是持戒,深入到一定的程度你就得三昧。像我們念佛,我們就用一句阿彌陀佛,念到清淨心現前,把煩惱都念掉、習氣都念掉,就得定。這個定我們是從念佛得來的,就叫做念佛三昧。菩薩要教化眾生,他一定要方便三昧,得到無量方便三昧,他才能普度眾生,沒有無量方便三昧,他就不能普度。他度眾生的對象不是我們人間,十法界,往上面有佛菩薩、有聲聞、緣覺,六道有諸天、有眾神、有人、有畜生,還有餓鬼、地獄,他什麼地方都現身。眾生有感,他自自然然就有應,感應道交永遠不失時機,該是什麼時候現身,他那個時候就去了,所以佛經典常常把它比喻作海潮音。我們住在海邊曉得,海潮什麼時候漲潮、什麼時候落潮,有一定的時間,比喻菩薩應眾生之感就像海潮一樣,絕對不會錯了時間,準時他就到了,這守信。我們凡夫對佛菩薩不守信,佛菩薩對我們守信。我們真正能夠明白這個事實真相,我們會生出感恩的心、生慚愧心,我們對不起佛菩薩,佛菩薩照顧我們無微不至。
後面這一句,「心詣於法,故云入也」。為什麼?一切法是心現的。心跟法,古人比喻得好,如同金跟器的關係,金就是器,器就是金。什麼時候你覺悟、你明白了,法是一切法,就是惠能大師講的「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萬法就是遍法界虛空界一切法,心現的,真正明白就叫做入。我們今天是迷了,不知道,不知道這整個宇宙一切眾生跟我有什麼關係?不曉得。好像沒有關係一樣,實際上息息相關,只是我們迷得太深,迷而不覺。諸佛菩薩跟我們恰恰相反,他是覺而不迷。這樁事情,我們這次在《還源觀》裡面用了很長的時間在學習,《還源觀》我們講了兩次,第一次講,用了九十六個小時,第二次講,我們用了二百一十六個小時,可以說是講得很詳細。說明什麼?說明宇宙跟我們的關係是一不是二。宇宙從哪裡來的?自性變現的。體,自性清淨圓明體,這清淨兩個字多重要,清淨就是絲毫染污都沒有,那是我們的真心,是我們的本性。中國古聖先賢告訴我們,人性本善,《三字經》上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什麼叫善?清淨就善,圓明是善,圓是圓滿,明是智慧。能生萬法,怎麼生的?一念不覺,一念妄動,宇宙就現前。宇宙不現前,不能說它沒有,它在常寂光裡面,沒有形相,它不是物質也不是精神。可是一念妄動,它就現物質、就現精神,物質現象、精神現象同時出生,一時頓現,沒有先後,跟外國人講大爆炸不是一個意思。大爆炸裡頭有很多問題不能解決,《還源觀》裡頭給你解釋得圓圓滿滿,一時頓現。
所現的這些現象,無論是物質、是精神,它的關係非常密切。而且它的能量,現在科學裡講的物質、能量、信息,《還源觀》裡頭也是這個意思,周遍法界,比科學講得清楚。它的周遍沒有時間,就是它沒有先後,一時就周遍,而且三種周遍。第一個就是能量、信息周遍法界,第二種現在講的是能量的分裂,生生不息,《還源觀》裡面講的是「出生無盡」,十法界依正莊嚴千變萬化,無盡無量的變化,我們用萬花筒來做比喻。第三個很重要,「含容空有」,這是性德,它本來就是這樣的,我們現在心量太小。含空,空是虛空,心包太虛;容有,有是萬物,量周沙界。你看我們的心量多大,本來就是這樣的,每個人都是這樣。現在為什麼變成這麼小,變成自私自利?這個要知道,這是迷了,產生的錯誤,我們本來不是這個樣子的。如果我們真的明白、真的肯定了,慢慢就能回歸,妄盡還源,回歸自性,回歸自性就是成佛。我們要想回頭,就要遵守《還源觀》上講的四德。其實《還源觀》完全依《華嚴經》寫出來的,把《華嚴經》裡面修學的方法簡簡單單的提出這個綱要,教給我們初學。如果對《華嚴》沒有契入,那篇文章寫不出來,我們就知道,寫這篇文章的人賢首國師是什麼人?至少也是法慧菩薩再來,要不然他怎麼說得出來!法身大士、諸佛如來。真的心詣於法,他才有這個能力,這叫入。
下面大師又有個解釋,「又一切三昧,皆有三相,謂入住出」。這是屬於常識,清涼大師在此地順便給我們提一提。一切三昧,一切是無量,像我們用念佛的方法得到的三昧叫念佛三昧,從《華嚴經》上得到的叫華嚴三昧,從《法華經》上修到的叫法華三昧,你用哪種方法去修,就冠上它的名稱。三昧是相同,都得定,而定都開智慧,我們用什麼方法修的沒有關係。八萬四千法門我們都要尊重,為什麼?它方向是一個、目標是一個,用的方法、手段不相同。無論用什麼方法都能成無上道,所以彼此要知道尊重。佛法今天衰,衰是什麼?大家門戶之見太深,都說自己好,別人都不如我,這個錯了。應當知道法門是平等的,沒有高下,要互相尊重、要互相讚歎,佛法就興旺。各修各的,是我們根性不相同,我修你那個我修不成功,我修我這個會成功。我們同樣到達一個目的地,我們選擇的道路不相同,我們選擇的交通工具不相同,但是最後都可以到達。所以到達是相同的,方向目標是相同的,這一定要知道,我們對一切法門都會生尊重的心。我們現在學《華嚴》,才真正對所有的宗教以平等心看待、以尊重的心看待,對任何一個宗教他們修行的方法,我們都歡喜讚歎。我們知道,他要是懂得這些理論、方法,能夠放下妄想分別執著,都能成無上道。
都有三個相,這個相就是入定、住定、出定,都有這三種。入是自證;住是自性的本相,這是不動;出是什麼?出是感應,眾生有感,自然就有應。諸位想想,有入住出這三個說法,這三個有沒有界限?沒有界限。入從哪裡入?從哪裡出?找不到。遍法界虛空界是一體,一體裡頭就沒有出入。所以這個出入,就是你覺了,就是入。我以前不知道,迷惑,現在豁然明瞭,這就入了。明瞭什麼?明瞭整個宇宙跟我是一體,像我們在《還源觀》裡所學的,那也是從《華嚴經》上講的,一粒微塵裡有大千世界,一切微塵皆如是。微塵世界裡頭有我,我在其中,又何況微塵世界裡頭還有微塵,那個微塵裡頭還有世界,重重無盡。這是什麼?這是說信息,橫遍十方,豎窮三際,這是真的,這不是想像的,是事實。所以你證得的,哪一天明白、覺悟了,這叫入;入了之後,就如如不動,那叫住;眾生有感,立刻就有應,那叫出,感應道交。
大師在此地跟我們講,「即照之寂,故名為入」。照是什麼?明瞭,你智慧起作用,寂是體,照是起用。所以寂滅就叫大涅槃,大般涅槃,體是清淨寂滅。寂就是定,滅是什麼?滅煩惱,所有一切煩惱不存在,所有一切現象不存在,我們今天講物質的現象、精神的現象都不存在。這個東西好像現在科學家發現宇宙之間有所謂黑洞,有一點像這個意思。黑洞,連光都被吸收在裡面,它是極大的能量,有一點這麼個意思。但是自性是常寂光,一片光明。我們想,像黑洞這種現象也不會存在,黑洞還是業障變現出來的,心現識變的。「即寂之照,故名為出」,寂是體,體接受眾生的感它就應,眾生有感它立刻就應。應的時候它就現身,像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這叫照,為一切眾生現身說法。「入已未起,故名為住」,契入之後,沒有起,這個時候叫住。這是入出住這三個名相的意思。「餘三昧等,並如前釋」,無量無邊的三昧,這個入住出解釋都相同。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