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二二八卷)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2-017-0228

  請掀開經本,月天子長行第五看起:

  【樹王眼光明天子。得如田家作業種芽莖等隨時守護令成就解脫門。】

  這位菩薩他修學的法門是從比喻上來說的。清涼大師將這個比喻,表法的意思,在註解裡面跟我們說明:「謂以菩提心為家,二利為作業,並以身口為牛,利智為犁,耕於心地,下聞薰種,生信解芽,起正行莖,開諸覺華,獲菩提果。自利,則以不放逸,隨時守護。利他,則以能化大願守護,不令魔惑,禽獸侵犯。從因至果,得成就也」。清涼這個解釋給我們講得很清楚、很明白,「家」是什麼意思?「田」是表什麼?「作業」是表什麼?他種的「芽莖」,它的意思在什麼地方?所以佛法如果我們不了解它表法的義趣,就很不好懂,不知道它說的是什麼。明瞭表法的意思,我們就知道如何來學習。『家』是菩提心,菩提心是真心,是覺悟的心。覺悟的心沒有界限,佛法常說「心包太虛,量周沙界」,虛空法界是覺悟人的家。今天有很多人說,科技發達,交通方便,地球就變成一個村了。地球村,形容這個村莊裡頭人與人往來關係的密切,那還是一個村。今年溫馨晚會,我們提出來不是村,提出來是「家」,那就更密切了。可是還比不上佛法,《華嚴經》以什麼為家?虛空法界是一家。我們怎麼搞都搞不過佛法,都比不上釋迦牟尼佛,人家是以虛空法界為家,以一切眾生為自己,給我們說這是法身,是自己的清淨法身。

  菩提心就是一個真誠心,佛在《觀經》上跟我們解釋,至誠心,真誠到極處,這叫菩提心。一切諸佛菩薩、一切眾生都有這個心,諸佛菩薩至誠心顯露出來,落實在生活上;凡夫雖然有真心,但是被煩惱蒙蔽了。雖然被煩惱蓋覆,並沒有失掉,所以馬鳴菩薩跟我們講「本覺本有」,菩提心是本覺;「不覺本無」,不覺是煩惱、是無明,蓋覆了我們的菩提心。這個蓋覆本來沒有,只是一念不覺產生的虛幻現象,它不是真的。真的、本有的,決定可以恢復;本來沒有的,一定可以斷掉。我們信心從這個地方建立的,相信煩惱決定可以斷,相信菩提決定可以恢復。首先要有信心,「信為道元功德母」,你要沒有信心,你怎麼會有成就?我們今天有許許多多人就是沒有信心,「煩惱太重,斷不了,斷不了」,那他永遠斷不了,為什麼?沒有信心。佛法裡面的成就,成就的高下與你的信心完全成正比例。你果然有信心,無始劫煩惱我可以能斷得乾乾淨淨,那你所證的就是究竟圓滿的佛果。所以「信為道元功德母」,佛在《華嚴》上說的,我們必須要從這裡堅定信心,一切眾生跟佛沒有差別。

  「二利為作業」,二利是自利、利他。自利、利他,自利跟利他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許許多多的修行人不了解它是一樁事情,所以在這裡面起了妄想分別執著,結果不能自利也沒有利他。這兩個分開來,是既不自利也不利他,合起來才是自利利他。所以一定要懂得,利他就是自利,是真正的自利,自利是真正的利他。譬如我們舉例子來說,自利,我們養這個色身,養這個色身好像是自利,其實是利他。為什麼?這個色身是為他服務的,我要不把這個色身養好,怎麼能夠為一切眾生服務?可見得自利確實是利他。利他才是真正的自利,為什麼?自他是一不是二。這個觀念要不能夠建立,哲學裡面所講的宇宙觀跟人生觀,你的觀念錯誤了,你所行所做的全都錯了。佛法,我們必須知道,「知難行易」,正確的觀念太難太難了!行不難,建立正確觀念難。所以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為眾生講經說法四十九年,每天教學,每天跟大家在研究討論。為什麼?幫助大家建立正確的宇宙、人生觀,在佛法裡面講正知正見,佛知佛見,這是修行的根本。我們今天修學遭遇到很多困難,不能成就,原因就是我們基本的觀念錯誤。用西方哲學家的話講,念念是以自我為宇宙中心,這個觀念錯了。他們話是這個說,在佛法裡面講我執,以我執為一個中心的思想,哪有不錯呢?我執是輪迴的思想。

  佛給我們講得很清楚、很明白,輪迴從哪裡來的?妄想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特別著重在執著。執著破掉了,我執破掉了,那就西方的話,不再以自我為中心,這就是放下我執了。放下我執,在佛法裡面講,輪迴就沒有了。輪迴雖然沒有,還有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還有這個法界。這個法界是因為你還有分別,你沒有執著,你還有分別。如果分別再放下了,四聖法界沒有了,就超越十法界。佛講得這麼清楚、這麼明白,如何超越十法界?放下分別執著,就超越十法界了。所以以自我為主,那就是堅固的我執;堅固的我執,我們常講輪迴心,你無論造作什麼都是輪迴業,修行還是輪迴業,念佛也是輪迴業,講經說法還是輪迴業。這些好事情,你所得的果報是六道裡面的福報,你出不了輪迴。我們今天要真的想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必須把輪迴的觀念捨掉,這個重要,我們才能相應。輪迴的觀念就是為自己,就是以自我為中心。所以佛在大小乘經論裡常常教導我們,不要相信自己的意思,把自己的意思捨掉、放下。自己意思,我們中國人所謂的成見,放下自己的意思,遵守佛菩薩的教誨。佛菩薩在經論裡字字句句是不是他的意思?不是的。我講得多了,不是他的意思,佛菩薩沒有意思。佛菩薩說放棄你的意思,跟著我的意思走,錯了。

  佛菩薩教誨是什麼?是自性的性德流露。誰的性德?我們自己的性德。今天我們自己性德被煩惱遮蓋住,他們的性德沒有被煩惱遮蓋,他的性德跟我的性德是一個性德,你認清這一點,你才肯歡歡喜喜的隨順佛陀的教誨。隨順佛陀的教誨,是隨順自性的性德,所以不是被別人牽著鼻子走。這個做法會幫助我們自己明心見性,幫助我們大徹大悟;如果我們放棄自己的意思,跟著別人的意思走,我們開不了悟,也見不了性。正因為這個原因,所以古大德教導我們,一定要隨順佛陀的教誨。菩薩教誨不行,祖師大德教誨也不行,一定要隨順佛陀。為什麼?菩薩、祖師大德那裡頭還有一點意思在裡頭,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未盡,他的教誨就有一品生相無明在裡頭,不純。佛陀的教誨純,一絲毫的意思都沒有。佛教給我們「依法不依人」,菩薩是人,但是菩薩、祖師大德他們的東西,我們可以做參考。像註解,清涼大師、李長者的註解,我們可以參考。我們所依的,依的是經文。他所講的與經文相應,這正確的,我們可以採取;他所講的跟經文不相應,我們應當捨棄,不能聽他的,這個就對了。所以佛教導我們「四依法」,是給後世弟子做一個修學的準則: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智不依識,你只要守住這個原則就不會錯誤了。這個道理跟事實,善導大師在《觀無量壽佛經》上品上生那一章,講得很多,講得很詳細,也用許多比喻來告訴我們,對經典要有決定的信心。

  現在我們看到社會上有許多同學他信人,他不信法;某人怎麼怎麼講的,他不說經上怎麼講的。所以誤入歧途的人很多,人不可靠,尤其是現代人。《楞嚴經》上佛講得那麼清楚,「末法時期」,就是指我們現在的社會,「邪師說法,如恆河沙」,佛給我們很高度的警惕。我們聽人家說法,人家說法跟經的意思相應不相應?如果不相應,我們不能聽他的,我們還是要聽經上所說的。經論上所說的,他們那些很聰明,這個經跟那個經矛盾了,讓你在矛盾當中喪失信心。譬如有些經講空,有些經講有,他就會來告訴你,釋迦牟尼佛不是一個有智慧的人,說話自相矛盾,一會兒說空,一會兒說有,到底是空還是有?他就把你信心打掉了。你聽的是很有道理,其實根本就沒道理。佛在《般若經》上講了一句話,佛一生沒有講經說法,沒有說過一句法,誰要說佛說法,那是謗佛。佛是真的沒有說一句法,佛所說的是什麼?破一切眾生的執著。你執著空,佛就說有,破你空的執著;那個人執著有,佛就說空,破他的執著。佛說法破一切眾生妄想分別執著而已,你懂這個原則。無論在世法、在佛法,只要你起了妄想分別執著,你就錯了;放下一切分別執著妄想,你就成佛!佛哪有說法?不但釋迦牟尼佛一生沒有說過一句法,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沒有說法。你要真的明白這個道理,透徹這個道理,你才能建立堅固的信心、清淨的信心。這個信心現前了,《金剛經》上所說的「信心清淨則生實相」,你智慧就開了,你才真正得佛法的受用。佛法在哪裡?佛法在自性裡頭,不在外面。

  所以自利、利他實在不容易,理與事都深廣無盡。明白這個道理才曉得,最可貴的是講堂的作業。一個人,什麼是福報?一個人一生不離開講堂,大福報,第一等的福報。佛的弟子示現榜樣給我們看,一千二百五十五人追隨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一天都不離開,為什麼?人世間第一等的福報,天天在聽經,天天在研究,天天在討論,你就不知不覺契入佛知佛見。脫離了講堂,捨棄了講經說法,你必定隨順煩惱。不管你做什麼事情,一定是煩惱做主,自我為中心,換句話就是輪迴心造輪迴業。我們讀四書,孔老夫子非常感嘆的說,他跟學生講,一生想來想去,到最後一個結論,「不如學也」。這個意思明顯告訴我們,學不厭,教不倦,教學相長,一生沒有一天空過,都在認真努力的學習。佛法粗淺的說,學做人,學辦事,學習與一切眾生相處。佛法是教學,我們今天把它看作宗教,錯誤了。所以,對於什麼叫自利、什麼叫利他,觀念一定要正確;自己的心正、行正,這是自利;心正、行正,給社會大眾做榜樣,就是利他。我為什麼要這樣做法?利益一切眾生,給一切眾生做榜樣,讓一切眾生看到這個樣子,他反省,他能夠回頭,他能夠改過自新。所以,自己起心動念點點滴滴都是利他。所以自利跟利他是一樁事情,決定不是兩樁事情。

  他底下講「並以身口為牛」。這是個比喻,農家耕作,牛是動力,牽著犁可以耕田。自利、利他的動力是什麼?身口,身表演,口說法,為人演說。「犁」,你在土地上耕作,你有一定的方向,你有一定的目標。這個方向目標是智慧,般若智慧。所以佛法是智慧的教學,智慧的教育。「耕於心地」,佛法修學,我們在講席講過許多,大乘佛法從哪裡學起?第一部經是《地藏經》,從《地藏》學起;地是心地,用現在的話說,心理建設。所以有一個道場成立了,我的慣例決定是先講《地藏經》;這個道場成立,第一部經是《地藏經》。《地藏經》講什麼?孝親尊師,根本法。佛法建立在孝親尊師的基礎上,佛法成就圓滿在孝親尊師;始終,自始至終,從初發心到成佛,沒有別的,就是孝親尊師,所以耕於心地。這個話怕大家不容易體會,我們換句話說,用真誠的心處事待人接物,在現在這個社會,決定不要怕別人欺騙我們。別人欺騙我們、侮辱我們、陷害我們,我們統統接受,歡喜接受,我們對人用真誠心。我們提倡的,用清淨心,用平等心,用慈悲心,耕於心地。不可以跟社會人一般見識,他對我不好,我要報復他,錯了;等於說是他墮地獄,我也跟他一道去,不就是這種傻事情嗎?所以這是一個錯誤觀念,決定要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

  「下聞薰種」,這一段文裡頭,這一句是關鍵,這一句是中心。「聞」是聞法,我們今天看到許許多多同學們,在佛法裡面做種種事業,遇到許多不如意的事情,遭遇到挫折,原因在哪裡?聞薰太少了。所以遇到事情,不知道怎麼處理,隨順自己的煩惱愈搞愈糟。佛法不能不多聽,不能不多讀,淨業三福末後一條:「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我們有沒有做到?天天做,天天講,講給別人聽,也就是講給自己聽,勸別人就是勸自己,時間久了,不知不覺自己的思想境界轉變了,這就是薰,薰成種子。自自然然的,一絲毫不勉強,觀念、思想、見解轉變了,轉變成佛知佛見,正知正見。所以不讀經怎麼行?不參加研究討論怎麼行?真正有智慧的人,真正有福德的人,不肯離開善知識。世尊當年在世,這些學生們做出樣子給我們看。在中國歷代祖師大德,你看看這些山誌,看看《高僧傳》,我們能體會到,無論是在家、出家的學生,親近一個善知識,不肯離開。縱然是在他的會下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還不肯離開,最明顯的大家常常讀到的《六祖壇經》,能大師的學生開悟之後,離開他的人不多。照理說,開悟應當走,你有能力可以教化一方;可是居然還有不少人不離開他,一直等到六祖大師圓寂,這些學生才離開,才各人去教化一方。他為什麼要這樣做?做給我們後來人看的,這個機緣太難得,世出世間無比殊勝的機緣。哪一個人有這麼大的福報,有這麼長的時間天天聽經,天天聞法,天天在一起歡歡喜喜研究討論?

  唯有時間長了,薰習成種,這個種產生力量,自然他就改過自新了。今天我們聽經,聽得不少,可是煩惱還是那麼多,還是不能把經典教誨來落實,什麼原因?你天天在薰,還沒有成種。沒錯,是在薰,薰得不夠。古時候用熏香,不像現在,現在是科技進步,香水東西很方便,身上一噴,馬上就有香氣。古時候沒有這個東西,用什麼方法?用香熏衣服,衣服要熏香差不多熏三天,然後這個衣服穿在身上才有香氣。要這麼長的時間,熏上二、三個鐘點,不行,拿出來抖抖,香氣就沒有了,要那麼長的時間。我們今天也是在薰習,薰習的時間不夠,未能成種,所以不產生效果。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依舊隨順煩惱,還是個輪迴心造輪迴業。你們大家都知道,我非常感激韓館長,我感激她什麼?就是她幫助我三十年,我在佛法上薰習不斷,我今天的成就她幫助的。這三十年當中,她替我找講經的這種機緣,租地方,借地方,她去奔波。所以我從出家到今年整整四十年了,沒有離開講台,天天講,很少中斷。這就是「下聞薰種」,我們的思想見解觀念才真的轉過來了,沒有這麼長的時間轉不過來。長時間鍥而不捨,一門深入,別的統統放下,名聞利養、五欲六塵全放下了,專注搞這一門,這一門當中收到效果了。所以這一段關鍵就在這一句,如何聞薰成種,我們才能得到受用;聞薰而沒有成種,還是得不到受用。

  種子還要堅實,為什麼?它才能夠生長,才能夠開花結果。我們今天關鍵是種子問題,佛種,菩提種子,這是要靠聞薰,然後從這裡「生信解芽」。清涼判《華嚴》四分:信解行證。信解從哪裡生的?從菩提種子生的。種子從哪裡來的?聞薰得來的。機會沒有,自己要去尋找;肯找,這是福報。我一生都在求學,因為抗戰期間失學三年,感到不讀書之苦,所以我對於學就非常重視。到台灣之後,沒有機會再上學了,自己要工作,自己才能夠生活得下去。利用空餘的時間,空餘時間我沒有去消遣、沒有去玩,把這些時間都去求學。求學沒有學校,到哪裡去學?找這些好的老師、好的教授,我主動找他們,慕名寫信,要求見面,要求聽他們講課。我在那個時代認識十幾位名教授,他們都喜歡我。沒有別的,真誠心想學。我的生活很清苦,對老師一分錢供養都沒有;換句話說,全憑個熱忱,他也熱心教導。我們那個時候有個想法,所謂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說如果我是一個教授,有一個這樣的學生真正肯學,但是他家境清寒,一無所有,我一定很熱心教他。所以我今天這個情形,就是一個很清寒的學生,我找一個好老師,好老師一定會教我。不肯教我的,我也不用跟他學,為什麼?那個老師貪名利,有錢我就教你,沒錢我就不教你,那不是個好老師,我也用不著向他攀緣。一生沒有浪費時間,都在求學。

  我今天這一點成就,就是薰聞成種。離開老師了,我跟李老師十年,一堂課不缺,他走到哪裡,我跟到哪裡。離開老師,我對於經典沒有一天放鬆過,讀誦,為人講解,這裡面得到法喜,得到智慧。所以「聞薰」兩個字是我們學佛,尤其是修學大乘,關鍵的所在。一個人是不是真正好學、真正肯學,就在這個地方見,他才能生正解、正信,起正行。正行,這在植物裡比喻莖,信解比作芽,種子發芽了,這芽慢慢長大。所以正行是從正信、正解裡面自自然然現前,而正信、正解是菩提種子,菩提種子是從薰聞成就的,這是真正把根本找到了。我們看到有一些年輕人,也看到這個人很可以造就,但是他不喜歡來聽經,那就沒有法子;我們想幫忙,幫不上。我們對待這些年輕學人,你就知道了,你勉勵他、勸導他好好的修學,這個功德之大無與倫比,這是個機會,作佛作祖的機會;如果你障礙他、破壞他,這個罪過也是極重。他有這個機會你障礙他,你勸他到別的地方修,把他這一生當中開悟證果的機緣打斷了,斷眾生的法身慧命。真正發心學道的人不多!我們現在這個小講堂,比從前李炳南老居士殊勝太多了,李老師教學沒有我們這麼多人,二十幾個人,我們天天都不間斷。我們今天的人數比他多,設備比他好,可是究竟成就如何?那是另當別論了。

  真心幹才有成就,不真心幹,還是不能成就。這是夏蓮居老居士在《淨語》裡面教人「真幹」,你就會有成就;不是真幹,你就不能成就。真幹,要用菩薩的三慧;換句話說,我們聽了、讀了之後,要思惟經義。真正明白了,要落實到生活上,解行相應,這是真幹。解行不相應;換句話說,不能把佛菩薩的教誨落實在生活上、落實在工作上、落實在應酬上,生活還是隨順煩惱,佛法是佛法,生活是生活,兩樁事,這是一生都不能成就。必須落實在生活,佛法跟生活是一不是二,佛家常講「入不二法門」。佛法跟生活是兩樁事是二,你就不得其門而入,你學得再好,講得天花亂墜,你還是搞六道輪迴,還是出不了三界。所以一定要行,要起正行。行了之後,你就開花結果。「開諸覺華」,花就是比喻大徹大悟,大徹大悟是開花。智慧現前了,明心見性是果。明心見性是什麼境界?虛空法界一切眾生皆是諸佛如來,諸佛如來就是自己的真如本性。真如本性在哪裡?虛空法界一切眾生無有一個不是。所以你的孝親,你的尊師,才做得圓滿,才做到究竟。我們一般人為什麼做不到?沒有這個認識,智慧不開。智慧不開,還是自我為中心,看看別人,你有什麼了不起?你有什麼值得我尊敬的?你跟我不相干,我為什麼要孝順你?沒有智慧,沒有看到事實真相。

  看到事實真相,你的觀念就變了,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心性變的。古德比喻得好,賢首大師在宮廷裡面講《華嚴經》,人家聽了不懂,他看到宮廷裡面擺設的金獅子,拿這個做比喻,大家從比喻上體會到了。「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把金比作真如本性,把器比喻作虛空法界一切眾生,許多的器皿都是黃金造的,器器皆金。虛空法界一切眾生都是真如本性變現的,唯心所現的,性相不二,哪一法不是自性?自性就是如來,所以說哪一個眾生不是諸佛?你不能說同樣的黃金,這個黃金塑一尊佛像,看到他頂禮膜拜;把這個黃金造一個鬼的相,你就瞧不起他、欺負他,就看輕他;錯了,一個一個都是金,一樣重,一樣分量,一樣價值,你為什麼起分別、起執著?了解事實真相,妄想分別執著都盡了,沒有了。所以虛空法界是平等的,你的真誠心、恭敬心、清淨心、平等心就生起來了,這開花了。想想為什麼諸佛菩薩能做到,能開花結果,我們為什麼做不到?關鍵在種子。他有菩提種子,我們是煩惱種子,種不一樣。煩惱種可以變成菩提種,怎麼變法?靠聞薰。

  今天社會是個異常災難的社會,自古至今歷史上所沒有的,大災難。災難怎麼來的?是眾生不善的念頭造成的,不善的行為感得的。為什麼心行不善?沒有人教,對於教導的人不尊重。今天社會上尊重什麼人?有錢有勢的人,尊重這些人,有德、有學問的人不受尊重,所以眾生才遭劫難。現代政治領袖跟古時候政治領袖不一樣,古時候的政治領袖對於教書的人非常尊重,他帶頭,所以社會大眾對於這些窮教書人都知道尊重。在中國古禮上我們讀到,皇帝見老師,那個禮節是降階。皇帝坐在他的寶座,他那個座是上方、北方,南是下方,坐北朝南,接見這些大臣。老師來了,不行,下位子,站在東面,老師在西面,東西是賓主之禮接待。東面是主人,西面是客人,不敢南面見老師。老師可能是個窮秀才,三餐飯都有問題,可是他在社會上被人尊重,這是帝王教化老百姓,教老百姓要尊師重道。

  老師教學生要孝順父母,父母教兒女尊師重道,現代人忘掉了,疏忽了,不懂得這個道理,不知道孝親,不知道尊師。我們看小朋友念《弟子規》,有不少小朋友會念,誰做到了?你要叫小朋友做到,小朋友看看父母對他的祖父母,你沒有做到,你怎麼能教我?你們拿這些東西來騙我,你說有什麼法子!所以從前做父母的人教兒女,自己以身作則做榜樣給小孩看,小孩從小耳濡目染,就養成習慣,就記在心裡,一生不會忘記。所以不但言教,身教比什麼都重要。老師教學生也著重身教,所以老師值得社會人尊敬,道理在此地。老師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給社會大眾做好榜樣。雖然窮困,讀書人沒有從事生產事業,生活必定是艱難,但是在社會上受到尊重。宴會,宴會的首席一定是讀書人,是老師。古禮如是,就是尊師重道。現在不是,現在坐首席的是大富大貴,有錢人,有地位的人。教書的人,沒人理他,窮教書匠,大家瞧不起。瞧不起老師,瞧不起父母,社會的災難來了。這個大災難,死在大災難裡面還不知道是怎麼回事情,愚痴到這個地步!我們自己很幸運,能夠聞到佛法,能夠想到這些問題,體會到這些事實,要從自己心地上做一個大轉變,救自己,救眾生。

  末後清涼大師在這裡說,「自利,則以不放逸,隨時守護」。經文上面講『隨時守護令成就』,怎麼守護?自利就是不放逸,不放逸就是認真努力去學習,這是守護。守護你的莊稼,你才能收穫,有收穫。「利他,則以能化大願守護」,為什麼佛要教給我們發願,發願度眾生?四弘誓願第一句「眾生無邊誓願度」,這是利他,這是大願,要發心幫助別人,教化別人。教,要以身教,自己做出來給人看,言教在其次,身教是第一。這就是護持正法,護持一切苦難眾生。「不令魔惑,禽獸侵犯」,禽獸侵犯是比喻,你的農作物,你要好好的保護它,不要讓禽獸糟蹋了。把這個禽獸比喻什麼?比喻魔。佛法裡面魔很多,魔是折磨的意思,《八大人覺經》將魔說為四大類:五陰魔、煩惱魔、死魔、天魔。這五大類裡面,前面三類是屬於自身的,自己本身的煩惱習氣,天魔是我們的環境,生活環境。歸納起來說,內有煩惱來折磨你,外面環境有誘惑來折磨你,天魔是外面環境的誘惑。真正有智慧的人,裡面煩惱輕、智慧長,內沒有煩惱擾亂你,外面也決定不受誘惑。所以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最好的示範、最好的榜樣,他身心清淨,天天教學,為大家講經說法,內沒有煩惱,生活簡單樸實,外不受五欲六塵的誘惑,這叫守護。

  「從因至果,得成就也」。從初發心到菩提道、到成佛,沒有一時一刻放逸,認真努力修學,不放逸,所以他才能成功。這個事情經論上常講「勇猛精進」,我們才能成就。在生命當中最寶貴的是時間,光陰一去不回頭;現在做生意人常講商機,商業的機會你要抓住,稍縱即逝;我們修行道業的機會也是稍縱即逝,必須要抓得緊緊的,要求三寶威神加持,使我們一生當中不失機緣,我們才有成就的可能。機會失掉,就很不容易再遇到,這樁事情正是開經偈所謂「百千萬劫難遭遇」,機緣得來太不容易了。尤其是《華嚴》,經的分量太大,讀一遍都很不容易,一般人沒有耐心,從頭到尾念一遍幾乎不可能,講一遍更不容易。能有幾個志同道合的在一塊研究,一起修學,這個機緣到哪裡去找?所以機會要是有,決定不能夠捨棄。我在台中十年,我們在一塊同學的有七個人;七個人,十年沒有散掉。台中蓮社是在家居士道場,在家人都有家庭、都有行業,我們能夠相聚,一個星期只有一天三個小時,在一塊研究討論。所以說我們現在在這個地方,天天在一起,作夢都不敢想,這是多大的福報!我們在台中十年,要是給你們同學現在這個時間是一年,你們一年抵得我十年。可是你們如果是放棄,不肯認真努力在一塊修學,那這個機會,我們連作夢都不敢想的,你們得到之後輕易放棄,你說多可惜!我們艱苦熬十年,等於你們的一年。

  實在講,實際上來看,你們福報殊勝太多了。為什麼?你們天天生活在一起,我們一個星期見一次面,平常連交換意見的機會都沒有。這個是什麼?在家人比不上出家人,在家道場比不上出家道場,所以出家人的成就超過在家人十倍、百倍是應該的。可是今天實際上變成出家人不如在家人,就是你們有大好的機緣空過了,不知道珍惜,沒有把心放在道上。所以在這一段經文裡面來觀察,菩提種子沒有了。在家人雖然時間很少,他非常珍惜。我們每個星期三個小時,真的是非常珍惜,非常寶貴;除非是生病,如果不是生病的話一定會參加,不會缺席,十年如一日。我們修學環境之艱難,資源的缺乏,那時候印刷術沒有現在這麼進步,量也沒有這麼多,許多參考的書籍我們要找《大藏經》抄,手抄,沒有現在這麼方便,可以影印。我們讀書那個時代,自己印刷的講義是油印,蠟紙寫的油印。現在沒有了,年歲大的人還能夠知道,從前這些事情。我們看現代人,真是諺語所說「身在福中不知福」,不知道珍惜機緣,不知道勇猛精進,所以把這個稀有因緣空過了,這很可惜的事情。我們讀這段經文,尤其讀清涼這段註子,應當要有所體會,知道怎樣學習。

  尤其是末後一句,「不令魔惑」。我們今天最怕的這樁事情,就是魔來迷惑我們。魔是什麼?以自我為中心,一切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就是魔,外面環境五欲六塵的誘惑,常常會動念頭,這是魔,嚴重的障礙我們道業。所以我們的修學,不開智慧,不生信心,不能夠依教奉行,魔障嚴重。魔最嚴重就是自己的煩惱習氣,自私自利,自以為是,貪瞋痴慢。佛說的這四種魔,實在講最嚴重的是煩惱魔。如何克服煩惱魔?薰聞成種。所以世出世間的大聖大賢都是用教學的方法,佛家你看到釋迦牟尼佛,世法你看到孔老夫子,他們並沒有見過面,他們教學用的手法幾乎是完全相同,都會在教學上下功夫。我們從這個地方要能體會到,要能認識清楚,真正好學,沒有不成就。成就的大小在他的精進,在他將聖賢教誨能做到幾成,這是他成就的大小。換句話說,他對於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放下多少,隨順佛菩薩教誨他做到多少,他成就大小就從這個地方得到了。對於自己煩惱習氣放下得愈多,對於經典教誨依教奉行得愈多,他成就就愈大。像善財童子,他是煩惱習氣完全放下,百分之百的隨順聖教,所以他一生圓滿成佛,證得究竟的佛果。他在《華嚴》上的示現,給我們看的,給我們的啟示。告訴我,我們是凡夫,一生能不能證到圓滿的佛果?答案是肯定的,決定可以證得,問題就是你肯不肯把自己煩惱習氣完全放下,百分之百隨順經論的教誨。所以你成佛,成菩薩,成聲聞、緣覺,都在你自己決定。這不是佛菩薩做主的,也不是上帝、閻羅王做主的,自己做主。十法界擺在我們面前,我們要到哪個法界去,自己選擇,自己做主,決定成就,毫無疑惑。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