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五八九卷) 2002/1/19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0589
諸位同學,請看「如來現相品」,現眾表教:
【其一切法勝音菩薩,了深法界,生大歡喜。】
往下總共有十句,顯示菩薩教化的德業。「主教是宗」,主持教化的這個人,就是『一切法勝音菩薩』。在這十句裡面,就把「一切法」這個意思圓滿的顯示出來了。十句,清涼做兩種解釋。前面一種配十地,一句是一地,說明菩薩「普攝十地功德」。第二段是「橫就極位」來解釋,就是說以等覺位來看,看菩薩圓滿的德行。我們先看這一句,這一句是說的歡喜地,初地。『了深法界』,「法界」是所證之如,「了」是能證之智,這個智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我們現在學佛,最大的困難就是沒有智慧。沒有智慧,我們讀經聽經,往往把意思錯解了。所以必須智慧開了才行,然後你聽經讀經才能夠真正了解如來所說的真實義。要開智慧,心不清淨開不了智慧。要想心清淨,不持淨戒你的心就清淨不了,煩惱習氣除不掉。
我現在看到講堂裡面的聽眾,畫面很清楚,沒有幾個人在聽。念佛的時候我也看到,在家眾比出家眾多。這個問題怎麼解決?現在學院是處在籌備狀況之下,我們還沒有開幕,規矩是同學們訂的,自己訂的規矩自己做不到,實在是很難為情。不是我給你們訂的,我是叫你們自己訂的,這個規矩訂得好,發表出去之後沒有人不讚歎,但是一定要名副其實,如果做不到,就擔任護法。但是護法,也盡可能抽出時間來聽經,為什麼?不聽經,護法不如法,不如法,往往破壞佛法自己不知道。所以,弘法護法都要依佛陀的教誨,你不聽經怎麼行?不念佛怎麼行?聽經是明理,道理不明,肯定隨順自己的煩惱妄想分別執著,自己破壞佛法,還以為自己有功德,還以為自己做得很如法,錯在這裡。
我今天下午,到教堂裡面去看了一下,我看了真的生歡喜心,這是福地。我不在此地講經的時候,我看書。從明天起,我就在教堂這個圖書館看書。我已經選了個座位,最後的一個座位。我坐在那邊,哪些人在這裡用功,我能看得到。你們念佛,我也盡量參加,跟你們一起念佛。你們護法、護持,我來修行。這個道場決定有弘法的、有護法的,護法要盡你自己的職責,把你護持的工作做好,弘法的人一定要認真研習經教,要認真念佛。護法的人,在一天二十四小時當中,最重要的是自己要知道如何分配時間。你懂得分配時間,你就會有空閒的時候。這個空閒,一天一個小時也好,兩個小時也好,要聽教,要聽講。將來我們所有工程完畢開幕之後,我們招收學生,學生不參加常住任何工作,他在這個地方就是真正要做到八個小時研教,八個小時念佛。如果達不到這個標準,我們不收。將來有人歡喜到我們這個道場進修,我們的條件就是如此,你能夠遵守規矩,我們歡迎你來,你覺得你受不了,你到別的道場去。我們家裡人覺得受不了,你就為常住服務,常住分配你的工作,你好好去做,這裡頭決定不能誤會。
學教的人一定要講經,希望你在學習的時候,都到圖書館來,在圖書館自己用功。到你們小教室是幹什麼的?研究討論。研究討論要分組,我們這個大圖書館要是有好幾個組在研究討論,彼此有干擾。書籍是屬於常住的,你們看看《沙彌律儀》就曉得,毀損常住物是什麼樣的果報,要清楚,要明瞭。我今天到圖書館看,有一本《中文大辭典》第九冊放在後頭,單獨的一冊。什麼人拿的我不曉得,你用完之後一定要放在原處,否則的話,這一套中文大辭典有十冊,你用完之後隨便丟,這一套當中將來就缺掉了。這不是讀書人,這是糟蹋圖書,護法神看到都難過。我自己的圖書,我用完之後一定歸回原位。尤其是成套的叢書,不歸原位很容易散失,到以後自己要找都找不到。要懂得愛惜常住物,這是個學院,常住物裡頭最重要的是圖書,法寶。
無論在家出家,我們這個地方共同的科目一定要學習,這個功課沒學好,不能夠學其他的課程。《弟子規》、《十善業道經》、《沙彌律儀》這三種基本課程,《弟子規》是儒家的,《十善業道經》通世出世間法,《沙彌律儀》是出世間法,世間法、出世間法統統兼顧了,在這裡頭奠定根基。希望大家認真好好的學,這是我們的根本,希望在最近這幾個月把它完成。下一次我來的時候,除了我講經,我抽出時間,我要來考考你們。怎麼考法?抽籤上台講給大眾聽,這個方法很公平。每一個人上台講一個小時,我們也給你錄像,是你的成績。我們在新加坡培訓班,每一個學生上台講,都給他錄像,他一部經講完了,他有一套完整的錄像帶,這是他的成績報告,所以用不著考試。你要不真正用功努力,你上台就下不了台。無論是弘法護法,基本的東西要會,這三樣是基本東西,其他東西不會沒有關係,你做護持的工作,你多聽你懂,你不會講沒有關係。這三樣東西要熟,要理解,要會講,我來聽,你講給我聽,講給大家聽。
所以我們看到菩薩教化眾生,第一樁事情,清涼大師講的「得智證如」,智慧開了。「如」是什麼?如是心性。初地菩薩明心見性。此地講的「如」就是講的法界,法界的體是自性,法界的相是虛空、剎土、眾生。怎樣才是真正證得?性相是一不是二,理事是一不是二,因果是一不是二,這你證得了。歡喜地,『生大歡喜』。第二句:
【入佛所行,智無疑滯。】
這是二地。十地菩薩,初地修的是布施,二地修的是持戒。諸位要知道,一修一切修。雖然是一切修,它有一個是主。初地菩薩修布施,布施裡頭有持戒,有忍辱,有精進,有禪定,有般若,統統具足。二地菩薩以持戒為主,持戒裡頭有布施波羅蜜,有忍辱波羅蜜,有精進、禪定、般若,有方便、願、力、智。「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那個一不是專一,是任一,任何一法都可以作主,任何一法都可以作賓。《華嚴經》裡面講主伴,伴就是幫助。所以,任何一法要不具足一切法,這一法就不圓滿。《華嚴經》任何一法具足一切佛法,這叫圓滿的法輪。
『入佛所行』,佛的行就是戒。佛的心是禪,佛的語是教,佛的行是戒。法身菩薩,我們這裡講的是地上菩薩摩訶薩,他們持的戒是性戒,自性本具的,在佛門也叫「道共戒」,他證了果,自自然然不會犯一切過失。比這個次一點的,有「定共戒」,人在入定的時候不會犯過失,那叫定共戒。證果的道共戒,道共戒稱為性戒,佛之所行,菩薩摩訶薩行佛所行。我們今天是凡夫,一品無明都沒有破,不但是無明沒有破,見思煩惱最粗的見惑,我們一品都沒有斷,我們從哪裡學起?從「律儀戒」學起。律儀戒就是佛為我們制定的,律儀戒入門就是「沙彌律儀」。所以我們今天不是講得很高很玄,我們腳踏實地。
古時候受大戒之後,半月半月誦戒,初一、十五把戒律大家在一起溫習一遍,怕忘掉了。從前人有這個能力,念一遍能夠保持兩個星期。現在我們沒有這個能力,我們學的這些佛菩薩的教誨,三天不溫習,忘得乾乾淨淨。三天恐怕太長了,一天都保不住,在課堂裡面給你講的,給你學的,下課就忘掉了,這怎麼辦?這怎麼能成就!如果是這種根性,這個根性是魯鈍到了極處,就跟《彌陀經》裡面講的周利槃陀伽,一點記性都沒有,一點悟性也沒有,那我們要怎樣救自己?學周利槃陀伽,我天天讀。周利槃陀伽成功了,以後他老人家也是大徹大悟,世出世間法都通達了,這個方法也就是常常講的「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它就起作用了。
如果我們把「沙彌律儀」每天讀,每天來研究討論、來講,研究怎樣落實,將我們的思想觀念,將我們言行,以這個為標準,認真努力,依照這個標準來修正自己的思想言行,這個我們的修行有了根。現在沒有根,沒有根是真正的凡夫,這個凡夫很麻煩,為什麼?今天披上了袈裟做佛的代表,世間人看到這種形象,誤以為諸佛如來就是這個樣子,你曉得你犯的過失有多大?諸佛如來最低的代表,初入門的代表,就是沙彌律儀、比丘戒、比丘的律儀,三千威儀,八萬細行,那是世尊常隨弟子的代表,住持佛法。所以佛法,佛交給比丘,不交給菩薩,為什麼?就是比丘的行止完全學佛,菩薩不一定,因為菩薩要接觸廣大群眾,要跟廣大群眾和光同塵,所以菩薩多半現在家相,菩薩所持的性戒:道共戒,處處是為利益眾生著想,自己清淨不染。道共戒,那個高,無論是順境逆境,善緣惡緣,絕對不會起心動念,決定沒有分別執著,功夫到家。比丘功夫沒到家,小心謹慎,樣樣學佛,他是如來真正的代表,這就形式上來說,他是真的形象,佛的形象,所以佛把住持正法這個事情交給比丘。我們能不能做個真真實實的代表?太難了!
我早年讀蕅益大師的書,蕅益大師是明末清初的人,他生在明朝末年,圓寂在清朝。蕅益大師精通戒律,他說中國從南宋以後就沒有比丘了。所以比丘戒得不到,比丘戒一定要比丘傳,沒有比丘,你從哪裡得戒?佛講,比丘戒最低限度要有五個比丘傳戒,你才能得戒。由此可知,佛法衰微了。現在,南宋以後比丘沒有了,這麼多年來這些出家人受的比丘戒,要知道是名字比丘,其實是得不到戒的。還要不要受?蕅益大師跟弘一天師都這樣教導我們,要受,受,自己心裡要明白,受了之後不可以稱比丘,稱比丘你就打妄語,這個罪過很重。受了之後,學比丘戒,學一條就得到一條,學兩條就得到兩條。如果你不受,你學比丘戒,別人會譏嫌你,是為這個原因。真正發慚愧心!我們生在沒有真正比丘的時代。蕅益大師受比丘戒之後,他在佛菩薩面前退戒,他老人家一生持沙彌戒,沙彌律儀,所以有不少著作他的題名都是「菩薩戒沙彌」。菩薩戒沒有比丘傳,行,能得到,因為沙彌戒跟菩薩戒自己可以在佛像面前發願去求,都能得到。
我在初學佛的時候,跟章嘉大師。章嘉大師告訴我,他老人家非常重視戒律,告訴我,戒律重實質不重形式。形式是什麼?三壇大戒是形式,那個不重要。重要是什麼?你要做到。所以他老人家那個時候教給我,因為那個時候在家,五戒十善、菩薩戒本,叫我學。「學一條,真正做到,這一條你就得到」,章嘉大師教給我的,「沒有做到的,你完全沒有得到。」所以,為了學戒方便起見,不妨受這種形式的戒律,我們要懂這個意思。戒是佛行,我們學佛,佛就是我們的榜樣,我們要學佛的大慈大悲,學佛的真誠清淨,學佛的平等心,學佛一切善行,善行就是戒律。
『智無疑滯』,「疑」是疑惑,「滯」是障礙。完全依照佛的教誨去做。戒律是佛的真實教誨,別人做不做,不關我的事情,決定不批評別人,但是別人是我的一面鏡子,他沒有做,我看到了,我要做。所以看到別人不持戒,看到別人破戒,回過頭來想想:我有沒有持戒?我有沒有破戒?那是一面鏡子,馬上照到自己。如果我們自己依教奉行,我們生歡喜心,真正做到,確實有護戒神、有護法神。受了三皈,就有三十六位護法神日夜保護你。你要真的受三皈,不是形式,形式沒有用。
鬼神來求受三皈,我們如何幫助他?今天如果是有鬼神來皈依,今天晚上我們一定要把三皈傳授的錄音帶或是錄像帶,為鬼神播放一遍,他才能真正得到皈依。我們用一個小時的時間,把它播放一遍。我們每天晚上都放錄像帶,有放《地藏經》,有放《十善業道經》,供養鬼神的,今天有鬼神皈依,我們就用一個小時把「三皈傳授」播放一遍。他們比我們厲害,他們聽了真幹,確確實實他能夠轉迷為悟,轉邪為正,轉染為淨,確確實實從迷邪染裡頭回過頭來,依覺正淨,所以他得護法神保佑。
反而我們錯了,我們只搞一個形式,從早到晚,從初一到臘月三十,我們還是依迷邪染,把覺正淨忘得乾乾淨淨,皈依完全是搞形式,搞表面,不得受用。所以現在說實在話,鬼神在譏笑我們,瞧不起我們。鬼神聽法,他能聽得懂意思,反而一般許多人聽法把意思聽錯了。不要說把佛的意思錯會了,我跟大家講話,就有不少人把我所講的話也會錯意了,你說這個事情多難!不容易。「願解如來真實義」,所以有疑一定要問,去求證:我聽講的有沒有把意思聽錯?你要不問,錯在你這邊。第三句:
【入不可測佛法身海。】
這是三地菩薩,多聞。「三地多聞,入法身海」。你看看這種配法,是不是跟四弘誓願相應?二地菩薩持戒,「煩惱無盡誓願斷」,三地菩薩多聞,「法門無量誓願學」,它有次第的。煩惱不斷,學法門往往把意思錯解了,為什麼?隨著我自己的意思來解釋,就會錯會佛的意思。所以,不修德行怎麼行?德行就是戒律,德行成就清淨心,成就真誠清淨平等。學法門,成就正知正覺。
『入不可測佛法身海』,「不可測」,沒有方法測度,實在講就是不可思議。由此可知,「多聞」,聞的是什麼?《般若經》上所說的諸法實相。諸法就是「法身海」,法身海的真實相就是佛法。通達明瞭,這個人就稱為佛陀。通達明瞭還沒有達到圓滿究竟,這個人稱為菩薩摩訶薩。你怎麼能夠通達?怎麼能夠契入這個境界?要靠戒德。所以我們必須要注重,千萬不要以為小小戒沒有關係。這個話很多人說:小小戒無所謂,那就是《十善業道經》所說的「不容毫分不善間雜」,小小戒就是毫分不善,你依舊夾雜,許許多多毫分不善就變成大不善,變成眾多的不善,不是毫分,在這個世間連個善人的資格都沒有,怎麼能學佛?
你看佛經,我們常常展開經卷,看到「善男子善女人」,學佛得要是世間善人才行,心行不善,你怎麼能學佛?善男子善女人在經教裡面有三個等級,你看看這個經是什麼經。《華嚴經》上看到的善男子善女人,那是菩薩,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的,才是真正的善男子善女人。如果是小乘經,須陀洹以上,確確實實把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斷掉,這個以上是善男子善女人。人天小法要具足十善業道,我們一般凡夫五戒十善具足了,這是善男子善女人,最低的,我們今天講善人。所以我們看經教,你就曉得善男子善女人是與哪一個標準相應,這個說法跟淨業三福相應。淨業三福裡面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最低的善男子善女人,人天乘。「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是二乘的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是大乘的善男子善女人。淨業三福,很明顯的講出這三個標準。我們展開經卷,這個經是不是為我講的?佛在經上稱善男子善女人,我們要想一想:有沒有我的分?我在不在其中?我在其中是哪一個等級?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第四句:
【往一切剎諸如來所。】
這一句是說修學一定要有個依靠,在佛法裡面講依止,現在我們一般講依靠。第一要依靠一個好老師,第二要依靠一個好的道場,也就是學習的環境,第三要依靠好的同參道友。這一條就是講的場所,很好的一個修學的場所、修學的環境。那是什麼地方?『一切剎諸如來所』。「剎」通常也就是指佛教的道場,寺院、庵堂。我們尊敬別人的道場,常常稱它作「寶剎」,言語文字之間的稱讚。所以道場,它有道風,它有學風,這就是如法的道場,這是「諸如來所」。諸佛教學的科目很多,因此教學的場所不能夠聚集在一處。像現在一些大的國家有大學城,這個大學就是一個城市,我們在美國看到好幾處,所有一切科系都集中在這個地方。
佛教傳到中國,一直到唐朝,馬祖道一和尚、百丈禪師他們兩個人聯手,才創辦叢林,叢林就是大學,我們今天講佛教大學,正規的建立大的學校。這裡面開許許多多的科系,不同的宗派科目有專門的老師來指導,是首座和尚,這是中國佛教的特色,印度沒有。在這之前,大多數一個法師他專精某一門經論,他在一個地方建一個寺院,建一個庵堂,專門學習這個法門,專門教導這部經典,所以變成什麼樣子?就像現在的專科學校。佛教自古相傳,專科的道場很多,於是我們要想學哪一個法門,就要找到那個道場。古時候我們想學《華嚴》,到哪裡學?五臺山去學,五臺山是華嚴道場。我要學《法華經》呢?那你得到浙江天台山去學,天台山是《法華經》的道場。我要學法相唯識呢?你到大慈恩寺去學,長安,現在的西安。變成專科學校,而不是一個完整的大學。在從前建立完整的大學不容易,那要集合全國,今天講全世界一流的專家大德,這個大學才能建得成功。所以佛法的修學,最有利益的,自利利他最殊勝的,還是專科大學。
像我們今天在此地建立的是淨宗學院,專科的,顧名思義,我們是專修淨土的。為什麼我的想法,將來也要開各個不同宗派的學科?是因為現在各個宗派都沒有傳人,如果我們有能力,應當把佛教大小乘所有宗派都復興起來。我們這個學院,可以分成很多個學系,不同的學系就不同的宗派,這是我們的理想,我們的願望,能不能落實要看時節因緣。確實有人想修,也真正能找得到好的老師,我們就可以另外找一個地方建一個道場,讓他在那邊專修專弘,我們淨宗學會負責來照顧他,算是我們的附屬道場。但是他這個道場,學風跟道風是獨立的,決不能混在一起,要給他另建道場。這是我們為佛弟子應當要做的,這是協助其他宗派,希望整個佛法全面復興。不是混合在一起,混合在一起就雜了,把我們修行的功夫完全破壞了。古來祖師大德教導我們一門深入,那我們是多門齊修,把這一門深入破壞了,戒定慧破壞了,你可以成就佛學,你不能成就定慧。你可以博得世間的榮耀,在世間你是個佛學家,你到外國大學裡面可以拿到一個佛學博士學位,甚至於拿到很多個博士學位,與了生死出三界毫無交涉,這不是佛的教學。
佛的教學目標,是教你了生死出三界,證菩提果,絕對不是教你取得世間的名聞利養。我們懂得佛的意思,佛當年說出這麼多的法門,原因是弟子當中各個不同根性,對哪一個人是哪一種教法,每一個學生都是一門深入。人家雖然是一門深入,但是佛教別人,他也旁聽,他也做影響眾,這就是自行化他。雖然旁聽,聽到的東西都在自己一門裡面受用。我修淨土,我依《無量壽經》,我聽所有一切法門都會歸到《無量壽經》,都在《無量壽經》一門發揮出來。符合華嚴教義「一即一切」,我這一部《無量壽經》包括所有一切法門,所有一切法門都入《無量壽經》。所以可以聽,聽了要融會自己本修的法門,這就對了。如果不能融會,自己沒有這個能力,那你就不能聽,聽了之後把自己的法門搞亂了。有能力融會的時候可以聽,什麼時候?大乘佛法裡面的標準,也就是古大德的標準,要開悟,要見性,宗門裡頭要明心見性,教下要大開圓解,念佛要理一心不亂,這個時候你有能力融會貫通,你才可以出去參學,你才能夠廣學多聞。如果沒有這個能力,乖乖的學自己一門,不能離開老師。不能離開本宗道場,不能離開老師,也就是你在學,你沒有畢業。到一定的標準叫出師,現在話就是你畢業了,你有能力參學了。
我們在這十句裡面統統能夠看得出來,這是住淨道場,四地。住淨道場,三種依止都得到了。道場裡頭有好老師,是你所依靠的。道場裡面是個好的修學環境,你得到了。第三個,道場裡面有許多同參道友,清涼大師講,「行道品,善友是依」。善友包括老師跟同學,都叫做善友,對你修學有幫助。總而言之,要真幹,你要不真幹,你雖然住在這個道場,你還是不會成就。
有不少同學知道我,我早年跟李炳南老居士十年,我住在他的慈光圖書館,有道場,有老師。同學雖然很多,我們有七個同學志同道合,好像是一個小組一樣。我們七個同學,每一個星期有一天,晚上有三個小時在一起學習。學習的方式,是把老師所講的經覆講一遍。李老師過去在台中講經,一個星期只講一次,星期三他老人家講經,我們同學們聚會是星期四,在台中蓮社小教室,我們七個人推一位同學,把老師昨天講的東西重複講一遍,講完之後我們七個人研究討論,十年如一日,真幹!我們那個時候對於這種修學環境非常珍惜,為什麼?不容易找到。
但是今天在我們這個道場,因緣比我那個時候求學,不曉得殊勝多少倍。你們同學今天住在一起,沒有工作。我們那個時候上班,每天上班八個小時,所有的同學都是在家居士,都有家庭,都有事業,你就知道多難!多不容易!你們今天,天天住在一起,每天都可以在一起討論研究,你們今天這個緣,我年輕的時候作夢都不敢想,哪有這樣殊勝的法緣,有這麼完備的道場,這麼好的設施,這麼多的圖書典籍,什麼都不缺乏。你們要是真肯學,像我那個時候的學法,你們一年等於我七年,你們在這上面真正幹上三年五年,你們就超過我了,我比不上你們。我在台中苦學十年,你們在這個地方兩年就超過,兩年二七是十四年,你要是不能夠好好利用這個環境,你就大錯特錯了。所以,這裡頭的善友,同學是最重要的,真正找到志同道合,就是時間訂下來,能夠在約定的時間一定參加研究討論、參加聽講。討論之前,自己一定要有充分的準備。心都在經教上,妄想雜念自然就少了。心不在經教上,要想斷妄想雜念,難!
有人問我,我在這個時代,這麼長的時間,為什麼沒有被污染?這個話問得很好,我之所以沒有被污染,我天天這個心在經教上。沒有講經的時候,學講。在台中十年,老師一個星期講一次,我們有六天的時間準備聽講,聽講完之後準備覆講,我們心在這裡。離開老師之後,我就上了講台,一個星期至少講三次,最少的,平均差不多一個星期至少要講六次。早年講經,一次是一個半小時,天天都要讀經,天天都要參考古大德的註解,要解答同學們的疑問。我從上講台到今天,四十四年了,諸位曉得,我往年很幸運遇到韓館長,所有一切事務她一個人承擔,這真正護法。她是早年聽我講經聽了十年,她聽經的時候很認真寫筆記,常常拿著她的筆記本來問我,她聽出味道出來了。一家人歡喜弘護,幫我三十年,我什麼心都不操,除了講經研究經教之外,我什麼事也沒有。哪個地方請講經,得閒的時候我一定會去。往年在國外,我都是一個人走,無論到哪個國家、到哪個地區都是一個人。因為這樣一個緣故,所以能保持清淨,沒有被世俗污染,心有專注,心得法喜。如果心不在經教上,你要說是不被世法染污,那你是聖人,你決定不是凡夫,你是佛菩薩再來的。
我用的是這個方法,這個方法雖然對戒律沒有那麼樣的嚴格執持,也算是道共戒。道共戒嚴格講是證果,我們沒證果,天天在學習,是道共戒裡面的相似法,產生了效果。因為天天在學教,天天在講經,天天在勸人,勸人也就是勸自己,勸的遍數多了,自自然然起心動念言語行為就跟經教上相應,遍數不多不行。我四十四年沒有中斷沒有休息,愈到晚年愈契入,愈得三寶加持。求三寶加持,從初發心那一天就誠誠懇懇的哀求。李老師送我四個字「至誠感通」,他傳給我的法,至誠心求感應,我得力他這四個字的教誨。第五句:
【身諸毛孔悉現神通。】
清涼大師大師說:「五地雙行,現通利物。」這又提升一級了。第五句是五地菩薩,「雙行」是自行化他,顯現神通。『身諸毛孔悉現神通』,這句話我們怎麼修?菩薩行,他真的毛孔放光,光中出現無量的菩薩,我們怎麼做?我們應該要學習最圓滿的形象。從全身耳目顯示出「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全身表現出「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這就是你全身在現神通。這二十個字,是我學佛五十年的心得。你要問:佛法是什麼?佛法不外這二十個字,我們要表現在形象上,做出來給人看。要是用佛法的名詞,就比較多一點。就《華嚴經》來說,文殊菩薩的十波羅蜜,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完全表現在我們全身每一個毛孔,每一個細胞,你就能入佛境界。淨宗學人,要把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顯現在身心,心裡頭有,身上表現出來,這樣的人哪有不往生?不但往生,自在往生,想什麼時候往生就什麼時候往生,毫無障礙。換句話說,自行即是利他。自行,你自自然然有好的形象,好的形象就是教化眾生,教化眾生就是利益自己,為什麼?一定得三寶加持。第六句:
【念念普觀一切法界。】
清涼大師說這一句是智慧現前。你看這個順序,自行化他,智慧才能現前。你自己修得再好,不肯講經說法,說老實話,你這個智慧是很難現前。你要想智慧早一點現前,快一點現前,上講台到處介紹佛法給別人,隨時隨處,歡喜說法,不怕別人問難。別人提出問題,我懂得的,我答覆他,我不懂得,就說我還沒有學到這個地方,教學相長。菩薩怎麼成佛的?阿羅漢、辟支佛為什麼成不了佛?不肯教人。不肯教人,永遠成不了佛。菩薩為眾生「作不請之友」,我們在《無量壽經》上讀過。菩薩開智慧,二乘沒有聽說開智慧的,這個事情不能不知道。『念念普觀一切法界』,這是弘法利生,智慧現前。「普觀」是平等觀,宇宙人生實相明白了。第七句:
【十方諸佛共與其力。】
這就是我常說的得佛加持。你看看前面所具備的,你不肯自行化他,不能依教奉行,不能把你自己所學的落實在你自己形象之中,你怎麼能得到佛力加持?當年李炳南老居士在台中開經學班,他那個經學班,就是我們現在在新加坡辦的弘法人才培訓班,他不叫這個名詞,他叫經學班,培訓弘法講經的人才。老師天天講,天天囑咐:「你們一定要求三寶加持。」為什麼?有真的得三寶加持,有雖然求也沒有得到三寶加持,什麼原因?你沒有真誠心。「我是很誠心誠意」,你那個誠心誠意是假的,不是真的。什麼是真的?依教奉行是真的。你學的這部經,老師叫你講這部經,你有沒有真的搞明白搞清楚?解了經義,經義明白、了解,你有沒有去做?「我只想學著講,我還沒有想去做」,得不到加持。你把你所學的,把你所講的,統統做到,肯定得三寶加持,你不求加持,三寶也會加持。你要是不能依教奉行,你每天在佛像前面磕三千個大頭,佛也不會加持你。如果你學教是為了名聞利養,為了自私自利,怎麼可能得到佛加持你?
得佛力加持,最快的條件是什麼?「我想成佛」。就像《壇經》裡面說的惠能大師,他到黃梅去參五祖,那個時候二十四歲,年輕人,五祖問他:「你到這個地方來想做什麼?」他說:「我想作佛。」我相信五祖在一生接觸許多出家在家信徒,那個時候惠能是在家人,可能頭一次聽到這個願望,來作佛的。在黃梅住八個月,衣缽就傳給他,他是來作佛的,得佛力加持。沒有心作佛,還想作凡夫,做個富貴的凡夫,這個怎麼能得佛加持?我們要了解這個道理,要了解事實真相,這就是《楞嚴經》上講的「因地不真,果招迂曲」,你的念頭錯了,你不能捨世間的福報,你怎麼會成就?釋迦牟尼佛,世間福報現成的,人家放下了,表演給我們看的,就是他最後留給我們的遺教「以苦為師」。回過頭來看看我們,我們不能吃苦,稍稍有一點不方便,面孔就顯露出來,一臉的不高興,這怎麼能得佛力加持?我們看看古人傳記,佛門史書山誌裡面所記載的,多半是苦行的這些大德,有出家的,也有在家的,真正行道修苦行的,得佛力加持的很多。我們一般人講感應,李老師教給我的「至誠感通」,通就是應,我們以真誠心感,佛來加持就通了。所以我們讀到這一句,『十方諸佛共與其力』,不是一尊佛加持你。
所以今天我們這個道場希望做得如法,真正如法就是大家都能夠依教奉行。每一個人,只要是住在道場的人,無論是在家出家,都能夠真正修《弟子規》、《十善業道經》、《沙彌律儀》,這個道場十方諸佛一定加持,不求佛都會加持,為什麼?我這一生當中所看到、所聽到的,沒有一個道場裡頭住眾真幹。一九七七年我到香港講經,只看到一個道場,我五體投地的佩服。香港大嶼山聖一法師的道場,它是禪宗道場,每天依照禪宗的規矩坐香,禪堂坐香四十多個人。聖一法師邀請我去,我看了之後非常驚訝,從來沒有看過,也沒有聽說過,真幹的道場。聖一法師現在年歲大,八十多歲了,這兩年來身體不好,我去看過他。他那個道場也是很不幸,風水破壞了。本來那個地方是清淨道場,人跡罕至。他沒有開路,到那裡去一定走小路,要步行,車不能進去。現在他那個山下面,大嶼上的背後建了一個飛機場,飛機場把它道場的風水磁場破壞了,很遺憾。原來沒有機場的時候非常寧靜,那個後山沒人去。
修行的環境,對於初學的人非常重要。所以我們在此地,許多人問我,為什麼選擇在圖文巴這個地方?你看看,許多法師到澳洲來,都是選擇大都市,雪梨、墨爾本、黃金海岸、布里斯本,都是選擇大城市,我為什麼找到這個小地方來?他們選擇的大城市,人口都是百萬、幾百萬以上,我們這個地方人口只有八萬人。我們的希求是成就道業,不求別的。我們希望道場的環境寧靜,是一個讀書修行的場所,希望選擇一個文化水平高的地區。我們看中這個地方,人口很少,環境寧靜,沒有娛樂場所,下午五、六點鐘以後,街道上冷冷清清,住在這個地方,心不敢講容易得定,容易得清淨,五欲六塵誘惑的少,我們找這個地方,在這個地方讀書養道,希望能成就自己。這個地方佛力加持,只要自己真幹,不但「十方諸佛共與其力」來加持你,十方菩薩加持你,十方護法善神都加持你,就看你怎麼作法。佛菩薩、許多善神都在等著,都在看,我跟大家講的話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我們住在此地,不只十目所視,十手所指,不止!無量無邊諸佛菩薩、法界眾生都在這裡看著。我們同學當中,有少數人好像是覺察到了。這個事情是真的,決定不是假的,我們自己要發憤。既然出家了,一定要為佛爭光,不能丟佛的人,要叫佛菩薩因我而有面子,我們才對得起佛菩薩。所以不能不依教奉行,不能不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斷除自己一切障緣,成就道業。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