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八五二卷)  2002/9/20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0852

  諸位同學,請看這十海當中的第二海,無盡光明輪海,它所持的二十層佛剎,請看第七層:

  【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

  這一句是講距離。

  【有世界名與安樂。佛號大名稱智慧燈。】

  我們讀這一段經文,自自然然就會想起西方極樂世界本師阿彌陀佛。你看他這個世界叫『與安樂』,「與安樂」豈不就是極樂世界嗎?佛的德號叫『大名稱智慧燈』,我們想想,這是不是阿彌陀佛?很可能!佛的名號,在我們這個世間稱他作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別的世界未必跟我們用的名稱相同;用的名稱不相同,意思一定相同。極樂世界確確實實與一切眾生安樂,這個名號裡頭我們要特別著重在「與」。與,由此可知,不是自己證得的,是佛陀本願威神加持的,這不就是帶業往生嗎?意思非常明顯。

  我們聽教、讀經,務必要記住世尊在入般涅槃之前,教導我們的四依法,「依義不依語」。有一等喜歡執著的人,他一生很不容易成就,斤斤計較著經裡面的文字。這文字怎麼能執著?我們現在讀的經本是翻譯的本子,當年集結經藏的本子是用梵文的,梵文翻成中國文字,這能可靠嗎?你要是執著,到底是執著於梵文的原本,還是執著翻譯的文字?同樣一部經在中國有多次的翻譯,翻譯的人不同,時代不相同,但是用的原本是一個本子,文字出入不一樣。《金剛經》六種譯本,原本確實是一種,這個例子很多。所以佛講這個話是重要的,「依義不依語」,意思對了,言語文字多一個、少一個,不同沒有關係,意思對了就行了。「與安樂」!

  阿彌陀佛能不能稱為「大名稱」佛?能。他老人家的大名,盡法界虛空界沒有人不知道。名氣何以這麼大?我們在《彌陀經》上讀過,在《無量壽經》上讀過,十方諸佛都在那裡宣揚,沒有一尊佛不勸眾生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彌陀世尊的大名遍滿宇宙、遍滿虛空法界,還有誰的名稱能跟他相比?真的是「大名稱」。諸佛何以如此的讚歎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智慧燈」。我們能信,確確實實充滿了圓滿的智慧。所以,釋迦牟尼佛在《無量壽經》上稱讚阿彌陀佛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光中極尊不就是智慧燈!佛中之王不就是大名稱!

  但是這個世界是不是極樂世界?肯定不是的。為什麼?不是一個剎種,但是非常像極樂世界。我們講西方極樂世界是在華藏第十三層,這個世界是在「無盡光明輪海」,是「佛幢莊嚴」世界種的第七層,所以這不是一個地方,非常像。是不是阿彌陀佛在「無盡光明輪海」,「佛幢莊嚴」剎種當中又建了一個分號?這很可能。像我們現在有許多大德的法師們,在全世界各處地方都建道場,來幫助眾生。阿彌陀佛,我們也能夠相信,他在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剎種當中,他也在那裡建分校。到底哪個是本校,哪個是分校?那很難講,分校、本校是一不是二。所以讀這個文,使我們想到很有趣味的話題。

  現在我們就從世界名號跟佛的尊號,來說它表法的義趣。世界名號是「安樂」,「安」是因,「樂」是果。怎樣能得到安?我們中國人常講平安。諸位想想看,平安從哪裡來的?從和平。由此可知,和是因,平是果;平又是因,安是果;安又是因,樂是果,我們把這四個字連起來念「和平安樂」。一切諸佛教化眾生終極的目的,是令一切眾生離苦得樂。由此可知,得樂是一切聖賢幫助眾生終極的目標。樂不是容易得到的,前面有很多個層次,有和、有平、有安,這是給你說具體三個層次。

  由此可知,修行要從本身修起,從哪裡修?能與一切眾生和睦相處,從這修起。中國的扎根教育,諸位細細去讀《弟子規》;在佛門裡面,扎根的教育是《十善業道》。《弟子規》跟《十善業道》它教學的目標在哪裡?你們仔細去觀察,與一切眾生和睦相處。在家庭裡面一家和,在族群裡頭一族和,在團體裡面這個團體和,「家和萬事興」,在國家裡頭一國和。你看看中國古代的帝王,用什麼來治國、來教化人民?諸位觀光旅遊到北京去看看故宮,你就明白了。故宮裡面有三個代表的建築,代表帝王的建築,這三個大殿命名都是「和」。第一個大殿,最大的殿,太和;第二個小一點的,中和;最後一個殿,保和。諸位想想這個意思。

  夫子在《論語》裡面講「禮之用,和為貴」,唯有和才真正能到平等。我們常講心平氣和,氣和心平,這是相輔相成的。心平幫助氣和,氣和幫助心平;平才安,安就有定,安定之後有樂,這是真樂。由此可知,這個樂是要修養的功夫。回頭想想我們自己,心浮氣躁。什麼時候我們對於聖學的修養、聖賢的教誨、聖賢的學問,我們現在發心在學習,學到了沒有?學會了沒有?到底學到多少?

  頭一個就要學跟人和睦相處。跟善人和睦相處沒有問題,跟惡人和睦相處就難了。但是真正的功夫,真正的功德,就是能與惡人和睦相處,感化惡人,把惡人改變成善人;把愚人改變成智慧的人;把迷人改變成覺悟的人,這叫轉迷為悟,轉凡為聖,這叫聖學。用什麼方法改?大乘經裡面講八萬四千法門,方法多!方法沒有一定,這裡頭要有高度的智慧,靈活的運用,運用得恰當(恰當就是佛法裡面講的契理契機),確確實實能轉變,這是教育的成功。

  我們自己學習,煩惱習氣還存在,還改不掉,七情五欲時時刻刻現行,自己一定要肯定,聖人的教誨沒有問題。問題出在哪裡?出在我自己本身,我自己修學有了問題。要回過頭來反省、檢點,把自己的過失找出來,把自己的過失改正。知道自己的過失就覺悟了,佛家講開悟了;把自己的過失改正過來叫修行,叫功夫。

  我們教別人收不到效果,不能怪學生,怪自己沒有善巧方便,怪自己沒有智慧。果然自己有智慧、有德行、有方法,教學哪有收不到效果的道理!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表演給我們看,歷代祖師大德,我們明瞭,確確實實有不少人是佛菩薩應化再來的,也在那裡表演給我們看。啟發我,讓我看了、聽了、接觸到,心裡頭有所覺悟;我知道我應該如何來學習,如何在這一生當中成就自己的無上道。

  成就自己,是不是不顧別人?大乘法裡,成就自己就是成就一切眾生,自他不二。這話怎麼講法?我們在大乘教裡涉獵不少年,現在明白、懂得了,自己依教奉行就是個好樣子、好榜樣。在這個世間,稍稍有一點善根福德的人,跟你一接觸,人家心裡頭的印象「這是個好人」,你的形象被肯定了,你能夠感化這些,佛常講,根熟眾生。

  這是佛門常說的「佛不度無緣之人」,這不是佛不度;無緣之人,你的形象他看不出來。換句話說,他沒有這個智慧;說得更白一點,他不認識好人,好人、善人、不善人,他沒有能力辨別。那怎麼能得度?但是你要曉得,他這一生不能得度,來生可以得度,後生可以得度。佛度眾生,生生世世,不著急在一時。這一世他沒有智慧,沒有福德,他不認識好人,但是這一世的薰修,阿賴耶識多少種了一點種子,慢慢累積,積功累德,累積到來生後世,他有能力了,漸漸能辨別了。現前善根深厚的人,是過去生中累積的,這一接觸就肯定:你是好人。肯定你是好人,他必然勸他所認識的人「那個人是好人!你們要跟他學習」。他勸大家學好人,諸位想想,他自己會不會學習?當然學習。

  所以,諸佛菩薩在世間示現,第一個度有緣眾生;有緣是有眼光、有見識、有智慧、有德行。他有能力辨別真妄、辨別邪正、辨別是非,他有這個能力,這個人我們佛門通稱為善知識;沒有這個能力不能稱為「善」知識。知識世間有,善知識不多;具足世智辯聰的人多,具足真實智慧的人不多。真實智慧從哪裡生的?從真誠、清淨、平等、正覺裡頭生的。他沒有真誠、清淨、平等,他怎麼會生智慧?所以我們要學習,對人、對事、對物一味誠敬,真誠恭敬。

  對志同道合的朋友,有規過勸善的義務,規過勸善要有智慧,要有善巧方便。為什麼?避免衝突,這一點很重要。他有過失你勸他,你要傷了他的自尊心,他不但不能接受,他還反抗。規過勸善不是容易的事情,這裡頭有大學問,要近情近理。情擺在第一,理擺在第二,不傷感情;理放在第一,情放在第二,傷感情,你的知交斷絕了。這些是大學問,古時候教學重視!現在人不懂。所以,往往是一番好意善意,好意善意變成了仇敵,你說冤不冤枉!

  聖賢的教育我們常常掛在口邊,無數次的重複,為什麼要這麼囉嗦、這麼麻煩?你沒有做到,你的毛病習氣還是天天在犯。佛講經一遍又一遍,千遍萬遍,反覆叮嚀,我們從這個地方體會到佛的大慈大悲,體會到深恩大德;這個世間一般人不容易體會。這些道理、事實真相,我們不能不知道。

  聖教從小教不難;青少年的時候失學,到中年的時候補習,困難!我們今天學佛,說實在的話,都是三十以上的人了。扎根的教育我們都疏忽了,沒人教,所以現在學習起來,非常非常困難。改毛病、改習氣,說起來容易,境界現前立刻就忘掉了,原形畢露。真正的修養,真正的功夫,是在境界現前的時候,你得不得受用,能不能像古聖先賢一樣;過錯在自己,別人沒有過。這個話怎麼講?別人明明有過,為什麼說他沒有過?為什麼說我有過?我學聖學沒有學得好,他沒有學,他有什麼過失?那要說他也是學佛的,我也是學佛的,那這裡頭是他不是真學佛,我是真學佛;我這一生想真成就,他未必這一生想真成就。你要懂這個道理。

  你們看《竹窗隨筆》,蓮池大師的作品。大師在書裡頭有一條講到,有人問他:你教別人念佛是怎麼教法?我教別人念佛是念六個字,南無阿彌陀佛。人家說:你老人家自己怎麼念?他說:我自己念四個字,阿彌陀佛,沒有「南無」。為什麼你自己念佛跟教別人不一樣?他說:我自己這一生決心要求生淨土,所以「南無」兩個字可以省掉;別人雖然念佛,未必真正發心求生淨土,所以加「南無」兩個字好。南無是皈依的意思、是禮敬的意思,皈依阿彌陀佛,恭敬阿彌陀佛,加這個字樣。你自己真正要求生西方淨土,客氣話不要加了。《彌陀經》上講「執持名號」,名號就四個字。

  所以,同樣是學佛人,同樣是念佛人,我們兩個,兄弟兩個,同參道友。我下定決心這一生一定要去,我這個兄弟未必有這個決心,那過失在我這邊,不在他,他沒過失。誰懂這個道理?真正把這個理參透了,才是《壇經》裡面講的「若真修道人,不見別人過」;他是講「不見世間過」,那範圍更大了。我們要從這些地方,細心的去反省、去檢點、去觀察。

  為什麼善財童子一生當中證得圓滿菩提?沒有別的,就是我剛才講的用功的心態;除自己之外,所有一切人事物在修行人心目當中,全是佛菩薩示現的。他是惡人,示現個惡相來給我看,我看了之後,是不是心平氣和?是不是若無其事,不落印象?我的功夫提升了。他要不在我面前示現,我不知道自己的功夫。換句話說,他來考我的,他是我的老師,這個考試我通過了。他給我示現的好相,也是來考試我的,我在這個現象裡起不起貪愛?不生貪愛,一絲毫留戀都沒有,我通過了。所以順境逆境、善緣惡緣,全是佛菩薩示現,真正修行人一個,就是我一個。世間一切人事物,哪有過失,我起心動念是我的過失,善財就是這麼學成的,六祖惠能大師也是這麼學成的。

  念念自己的心安住在六波羅蜜裡頭,須臾沒有離開。「布施」,是放下;「持戒」,守規矩、守禮;「忍辱」,順境、逆境都忍。順境不生貪念,忍;逆境不生瞋恚,忍!忍是廣義的,不是狹義的。無論什麼境界,保持心地清淨平等,不起心、不動念叫做忍;不管什麼境界現前,你起心動念了,你沒有忍。永遠保持心像佛前供水一樣,清淨平等;心有絲毫染著、心有絲毫不平,我已經忍辱波羅蜜沒有了。有忍當然就有進步,這是「精進」!有精進當然提升自己境界,這是「禪定」、「般若」。

  所以,忍、進是禪定的前方便,這是真正講功夫了。跟諸位說,布施、持戒著重在修福上;佛法是講福慧雙修,把修福放在前頭,布施得福報,持戒得尊貴。富貴從哪裡修?富貴是布施、持戒裡修來的。成就道德、超越世間,那從忍辱開始;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那是超越世間法了。修行人、道人的心安住在六度裡頭,須臾不離,這是真修行人,這是真佛弟子;這個人求願往生,他怎麼會不生淨土?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歸納起來也不外乎六度。《華嚴經》上佛教菩薩是以文殊、普賢做代表;文殊十波羅蜜,普賢十大願王,這是法身菩薩修行圓滿無上菩提絕妙的法門,阿彌陀佛把它展開來為四十八願;十波羅蜜、十願是總綱領,四十八願是條目。如何具體落實?落實在自行,自行便是化他,自行化他要分做兩截,錯了,沒這個道理。自行就是教化眾生,我們今天說深一點,感化眾生。我在年輕時候,老師教導的「身化教育」,深深的感化眾生要靠自己的德行。所以,自己不認真修行,把自己錯誤的行為修正,怎麼能成就?淨宗是學在心地上用功夫,確確實實要做到「不容毫分不淨夾雜」、「不容毫分不善夾雜」,淨土成就了,「心淨則佛土淨」。

  中國古人常講「實至名歸」,需不需要搞什麼知名度?不需要。名過其實,你看看歷史,凡是名過其實的人肯定有災難。佛不求名,菩薩、祖師大德哪個人求名?他的道德、他的學問、他的形象,自自然然讓一切大眾仰慕,大眾自然的讚歎,不是他希望別人讚揚他,這叫實至名歸。雖然如此,他自己本人謙虛卑下。你看釋迦牟尼佛處事待人接物一絲毫傲慢的念頭都沒有,沒這個習氣,平易近人。貧窮下賤之人遇到佛,佛對他都很有禮貌,都有真誠的恭敬心,絕沒有絲毫輕慢的意思。佛沒有煩惱,貪瞋痴慢的煩惱佛沒有,孔老夫子也沒有。

  我們細讀《論語》,你看看孔夫子的學生對老師的記載,老師一生行誼,你看他們的記載,他們的報告「夫子為人,溫良恭儉讓」。這是所有學生公認夫子之德:溫和、善良、恭慎、節儉、忍讓。從來不會跟人爭的,處處退讓。如果這一樁事情對社會關係很大,明明看到他那個想法、做法是錯誤的,我們也能忍讓嗎?忍讓,不爭。那這樣是不是對不起社會,對不起眾生?不是的。夫子有智慧,有善巧方便,從另一個方向來發展。

  你看看他老人家當年周遊列國,目的何在?還不是想求一官半職,展示他的抱負,為國家、為人民、為眾生服務。訪問了許多國家,沒有人用他,那些諸侯沒有能力認識好人,接見之後,就送他走了。夫子這一看,這個緣沒有,回到家裡面去教學,開另外一條道路,私人辦學去了。在中國私人辦學,孔老夫子是開端的,辦得非常成功。所以,為社會、為眾生服務項目很多,這個項目有障礙,你可以從事那個項目,你不一定要跟人家爭,你去找一個人家都不爭的,你去做,聖賢人教導我們。好,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我們接著看第八層:

  【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無垢網。佛號師子光功德海。】

  在前面第七層,我們看到大名稱智慧燈佛,我們講了不少。名號裡頭我們體會很多,知道要怎樣學習。真實智慧,實至名歸,諸佛菩薩、祖師大德無一不是。

  我們現在再看這一尊佛,這個世界叫『無垢網』,名稱好。「垢」是煩惱的代名詞,我們從這個名號裡面來看,這個世界的居民煩惱縱然不能說斷盡,我們肯定見思煩惱一定沒有了,否則的話,不能用這個名號。換句話說,這個世界至少是阿羅漢的世界。我們看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是普賢菩薩的世界,在《無量壽經》上看過的,往生是有條件的,不是那麼簡單的。從前李老師常常給我們說,一萬個念佛人(他是講台中蓮社的蓮友),真正能往生的兩、三人而已。

  為什麼念佛不能往生?心不清淨,心裡頭有染污,垢是染污,所以不能往生。這個法門的確是殊勝,帶業往生,但是你要曉得,帶舊業不帶新業,帶種子不帶現行。不是說一天到晚發脾氣的人,念佛也能往生,不行;帶舊業不帶新業。

  所以學佛之後,明白了、覺悟了,煩惱習氣當然不可能完全斷掉,總要自己有警覺,煩惱習氣一年比一年輕,一個月比一個月輕。大概到一個月比一個月輕,往生就很可能了;到一星期比一個星期來得輕,你往生有把握了,你肯定往生,這叫功夫。

  怎樣讓煩惱輕?放下,不要跟任何人計較了,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別人毀謗我也好、侮辱也好、陷害也好、讚歎也好、恭惟也好,我永遠心是清淨的,永遠心是平等的。我對他們的態度,永遠合掌「阿彌陀佛」;你罵我,「阿彌陀佛」;你毀謗我,「阿彌陀佛」。心確確實實住在阿彌陀佛上,哪有不往生的道理!有絲毫分別計較,誰吃虧?我自己吃虧,不能往生,還搞六道。所以要懂得,境緣都是幫助我自己提升的,問題就是我要「會」,在境緣當中會學。宗門常講「會麼!」會了就成無上道,不會還繼續搞六道輪迴。

  這裡我們看到「無垢」,看看人家,再想想自己。「網」在此地也是比喻,比喻複雜!像羅網網孔一樣那麼多,這是我們的染污。相宗講得好,怎樣把阿賴耶識裡面含藏的這些不善的種子,就是染污的種子,轉變為清淨的種子,是相宗修學的目標;轉染為淨,轉法相回歸到法性。在相宗典籍裡面常講「轉八識為四智」,八識是染污,四智是菩提,就是「轉煩惱為菩提」,相宗修學的宗旨,總的綱領、目標、方向。

  任何一個宗派理論、方法都通一切法門,尤其在大乘佛法,大乘佛法裡面有三個是共同科目(不管你學哪一宗、哪一派,你一定要學的):第一個是「戒律」,戒律是佛家共同科目。第二個是「法相」,法相在我們佛法裡面來說,就是教育心理學。佛法是心法,所以法相之理通一切法、通一切經教,必修科。第三個「淨土」,淨土是所有一切法門的總歸宿。這三個共同科目。你看看《華嚴》最後歸淨土。

  天台智者大師臨終的時候,念佛求生極樂世界。他的學生問他:你老人家生到淨土,品位多高?大師謙虛客氣,這都是教化人,他說:因為我領眾(領眾操心,你要管事,所以用功就不純),他說:只有五品位往生。五品位往生,我們知道他是生凡聖同居土。諸位一定要知道那是示現的,是以我們凡夫立場,示現這個樣子給我們看。大師自己也說,如果他不領眾(不管人,不管事,一切都不管),品位高!這個地方顯示出大乘的精神,捨己為人;可是你要記住,捨己為人有個限度,就是自己肯定往生。不能說為人,把自己往生這個修學耽誤了,來生還搞六道輪迴,那就錯了,大錯特錯了。所以自己最低限度(天台大師示現的),你要有把握五品位往生,你全心全力為一切眾生服務,行,這真正捨己為人。要有限度!沒有把握往生,不行!

  印光大師,這許多同學都曉得,是西方極樂世界大勢至菩薩再來的;大勢至菩薩在極樂世界表智慧,觀音表慈悲。你看看印祖怎麼樣教我們的?印祖教末法時期的眾生,建道場不要建大道場,建小道場,有道理!小道場容易維持,道場大了開銷大,道場小好維持。住眾共修最好不要超過二十個人,道糧、生活容易。這個道場不要做法會,不要做經懺超度佛事,不要化緣,老實念佛,身心世界一切放下。老實念佛,各個往生,那個多殊勝!那還得了!他講得非常有道理。

  所以我們今天在此地建道場,需不需要擴大?不需要了。將來到你們有福報的時候,需不需要擴大?我覺得也不要,不需要。永遠記住祖師的教誨!如果自己有福報,多做社會慈善事業;弘法利生,大可以採取網路遠程教學。首先,我們自己心地無垢,我們這個道場清淨無垢,這個重要。道場大,開銷大,天天動腦筋想辦法到哪裡去找錢,你的心怎麼會清淨?你怎麼可能往生?我們四眾同學,無論在家出家不能不懂這個道理,這是我們一生當中第一樁大事,其餘的全是小事。這一生當中決定往生,決定要去作佛,我們這一生沒有空過,這一生遇到佛法,對得起佛祖、對得起老師、對得起自己。

  『佛號師子光功德海』,「師子」是比喻。野獸裡面,獅子是獸中之王,獅子一吼,百獸腦裂;其他野獸聽到獅子叫的聲音都嚇呆了,嚇得的確有很多小的動物,嚇到走不動路、不會跑了,牠有那麼大的威力。在佛法裡面,常常把佛比喻為獅子,佛說法比喻做「獅子吼」。佛說的是正法,能夠降伏一切外道,有這麼大的威力。

  佛法跟外道這個名詞的意思,我們要清楚、要明瞭。佛所說的法是從自性裡頭流露出來的,稱為「內學」;外道跟這個恰恰相反,「外道」是心外求法,完全違背了自性。心外求法就是佛經上講的世智辯聰,世智辯聰要跟佛在一起辯論,怎麼樣也辯不過佛。為什麼?佛是真實智慧,沒有思考的,沒有妄想分別執著的,自然流露的。外道是從心外求法,他是從妄想分別執著裡頭的那種聰明,他聽了你的話的時候,他要想一想怎麼樣來辯駁你;佛不需要想,自自然然流出來。所以當年世尊在印度各地教化眾生,遇到許許多多這些心外求法的人,都自以為聰明、自以為了不起,跟釋迦牟尼佛開辯論會。到最後,不錯,都輸了,輸了很好,態度不錯,回過頭來拜釋迦牟尼佛做老師。所以佛的大弟子當中,有不少人是辯論失敗之後,拜佛做老師的,服了。用獅子做比喻。

  「光」是智慧;「功德」就是講的德相;「海」是比喻深廣無際。「光功德」就是自性三寶,「光」是自性覺,般若智慧;「功」是自性的能力,萬德萬能;「德」是相好,我們一般人講福報。這是自性本來具足的無量的德能、無量的相好。釋迦牟尼佛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我們世間人執著哪一種相是貴相,哪一種相是福相,所謂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世間人的執著;釋迦牟尼佛統統都具足。這一種形相在大眾面前,大眾不能不服。所以相好是做什麼用的?不是自受用,是接引眾生的。因此,威儀我們要重視。為什麼教你學戒律、學威儀?接引眾生的,成就自己的德行,接引廣大眾生。凡夫,說實在的話,他頭一個就看你的形象,看到你的形象誠懇、親切、和睦、有智慧,他生歡喜心!我們常講結歡喜緣!如果你給人家的印象不好,你的心再好、再慈悲、再想教他,你有能力,人家掉頭而去,對你印象不好。

  所以形象比什麼都重要。在沒有面對面之前,即使有人造謠生事、毀謗的,但是一見面立刻就化解了,形象重要!前幾年我很少回中國,中國人也有些造謠生事的,統戰部、宗教局跟我都沒有見過面,多少受一點影響。到我到北京去訪問,跟葉局長一見面,統戰部主管宗教的這些領導見面之後,問題立刻就化解了,聞名不如見面。只有在什麼情形之下?不常往來、不常見面,才會受這些造謠生事的人障礙。這就是世出世間聖人教導我們的「通」!

  大家都知道,中國有一句成語叫「政通人和」。人與人之間為什麼會有矛盾?為什麼會有誤會?為什麼會有對立?為什麼會有衝突?往來太少了。如果常常往來、密切往來,什麼問題都化解了。人與人之間,族群與族群之間,宗教與宗教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沒有例外的。尤其是現在交通便捷,做國家領導人,最重要的就是訪問,化解誤會、化解衝突。如果彼此不相往來、互相猜疑,愈猜愈訛,沒有誤會憑空造成誤會,這錯了,這個才形成災難。今天世界紛爭能不能解決?能,不是不能,大家互相往來就沒有問題了。

  大乘經教裡面,教給我們的「四攝法」,我常說,如果我們都會用四攝法,天下太平,家庭興旺。四攝法要從夫婦做起,你夫妻兩個就不會產生矛盾,就不會有衝突,佛這個方法妙絕了。六度萬行落實在四攝法裡頭,四攝法用現在話講,那是方法、是手段;化解一切衝突紛爭的方法,妙絕了。頭一個方法,我常講的,多請客、多送禮。

  四攝法第一個是「布施」,那個布施意思就是多請客、多送禮。交際頭一個方法,禮尚往來,禮多人不怪。交際往來之前,一定要知己知彼,我們的方法才會用得正確。譬如東西方風俗習慣不同,在中國過年的時候,對小朋友我們送一個小紅包這個禮節,小朋友非常歡喜。在澳洲你送紅包給人,人家不歡喜,這是風俗習慣不一樣。我們現在明白了,送什麼?送小禮物,不能送紅包,送小禮物。風俗習慣、人情世故要懂得,要通達,不要破壞別人的習俗,一定要隨順。他們怎麼做法,我們也怎麼做法就對了,不能拿中國的方法來對西方人,他們不能接受。

  我們每一個星期六的溫馨晚宴,我們中國人待客很厚道,菜餚非常豐富。這邊同修來參加很多次,告訴我們:每一次來的時候,這個太豐富了,覺得很不好意思;很喜歡來!但是你們的招待太好了,不敢來了,不好意思再來了。這一點我們沒想到,現在我們處處都學。所以我們的菜的樣數減少,分量加多,四個菜一個湯或者兩個湯,他們很高興;做十幾道菜的時候,他們感覺到不好意思。所以,東方人的風俗習慣跟西方人的風俗習慣不一樣,入境隨俗,皆大歡喜!這是我們過去疏忽的,過去沒這個經驗。我們在生活當中學習,希望我們能夠做到盡善盡美。

  我們要常常向當地人請教,年節他們是怎樣慶祝的?怎麼樣接待親朋好友的?我們運用他們的方法,我們遵從他們的風俗習慣,遵從他們的禮節,就能做到圓滿功德,這個裡面就是智慧的表現。中國人講的,合情、合理、合法,這是沒錯,但是各個地區、各個族群、各個國家、各個宗教情理法的標準不同。我們知道過去學外交的,他們學這些東西,很重視這些東西。佛菩薩懂得,所以佛菩薩能度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他講的契機契理,這是契機!

  我們對「契機」這個名詞術語的含義還不能完全透徹,我們真的在這上面是得少為足,所以我們會犯過失。但是我們總算是警覺性很高,一發現錯誤我們立刻就改過,同時提醒我們,我們要認真努力學當地人的風俗習慣,了解當地人的人情世故,才真正在這裡做到契機。所以哪個地方不是學習的場所?哪一個人不是我們的老師?真的是「活到老,學到老,學不了」。特別是在佛法,從初發心到如來地,天天在學習,等覺菩薩還是在用功努力的學習,他還沒有證到究竟圓滿的佛果。

  所以「光功德」這三樁事情,自性本具的般若、德能、相好,一切眾生各個具足,只是被妄想、分別、執著蓋覆住,把性德蓋覆住了。佛菩薩教導沒有別的,就是教我們離妄想分別執著。你能夠離一分,性德就透一分;離兩分,性德就透兩分。修行的功夫不是別的,斷煩惱而已矣!執著是見思煩惱,分別是塵沙煩惱,妄想是無明煩惱,這一切煩惱的總名稱是「垢」,佛用這一個字做總代表。通常也用「漏」,叫「有漏」,漏也是總的代名詞,垢也是總的代名詞,染污!我們再看上面一層(這不是下面,是上面),第九層:

  【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華林幢遍照。佛號大智蓮華光。】

  這個世界的名號好。『華林幢』表什麼意思?「華」,六度萬行之花;「林」,是樹木,是樹立;「幢」,高顯。這三個字裡頭代表的是這個世界非常美好,可惜它的經文省略掉了,在我們推想當中,這個世界一定是清淨的世界。如果用我們現代的話來說,「華林幢遍照」是聖賢教育非常發達,佛菩薩在這個裡頭教學,成績無比的殊勝,它有「遍照」;至少遍照這個世界,這個世界是佛的教區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

  我們今天這個世界濁惡到了極處,這個提起來大家都能承認,地球被污染了。所以有很多人說地球病了,這是舉世之人都承認。可是有沒有覺悟到我們的心理被污染了?雖然不是每個人都肯定的,至少有一半的人覺悟了,確實我們的心理被污染、思想被污染、見解被污染、我們的生理也被污染,污染非常嚴重!昨天有個同修告訴我,他說在中國(他去過中國)遼寧、瀋陽這一帶,這些年來,得肺癌的人很多,死於肺癌的人也不少。仔細研究什麼原因?空氣污染。現在我們知道水污染、食物污染,無論是肉食或者是蔬菜,污染好像一年比一年嚴重。如果不能夠有效的改革,消除污染,地球上的人再過個三、五十年,就很難在這個地球上生存,不要說其他災害了,真的是非常嚴重。解決這個問題,從根本上解決,是聖賢的教誨,首先恢復自己的清淨心。

  孔老夫子他也非常著重藝術,他給藝術的表演說了一個標準,「思無邪」。如果各種不同的藝術,都能夠遵守思無邪這個原則,這些藝術都是正面的,這裡頭決定沒有邪惡的污染,思無邪。如果沒有這個標準,我們今天所看許許多多的藝術表演,你仔細去觀察,無論是繪畫、音樂、舞蹈、戲劇、電影、電視,教人什麼?殺盜淫妄,教人競爭、鬥爭、戰爭,跟孔子那個標準完全相違背。聖賢人的教誨,孔老夫子的標準,絕對不是一個理想主義,是可以落實的,要人去做。要什麼人?有道德的人、仁慈的人,真正對社會、對一切眾生有愛心的人,他們能做。現在做的方法很多,也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我們這一生從事於教學,我們沒有版權,把這個教學做成錄相,做成光碟,DVD、VCD,普遍地流通,因為沒有版權。所以只要是歡喜的、愛好的,他自己就可以翻印流通。流通量愈來愈多,對於這個社會世道人心從邪惡回頭向善幫助很大!社會上善人多了,回頭的人多了,這社會就安定了,和平安樂才有希望。

  過去的確是相當困難,沒有這些工具,教學相當辛苦,不能分身,現在我們利用網路遠程教學。我們在此地講經,前天收到紐約那邊同學的傳真,說:接收我們網路的畫面常常有間斷,畫面不是很清楚。這個訊息我們明白了,我們會在這一個月之內改進,加強我們的設備,希望在全世界各地的同學都能看到清晰的畫面,都不會間斷。這一樁事情希望同學們常常跟我們聯繫,我們一定會改進。這都是「華林幢遍照」的意思。

  『佛號大智蓮華光』,「蓮華」,表法的(講得太多了),清淨不染。佛為我們說法跟中國古聖先賢教學,有一樁事情很不一樣,這就是我們剛才講到,中國跟印度風俗習慣不相同。中國人喜歡簡單明瞭,話說一遍就夠了,不要再重複了,文字裡面最忌諱的是雷同、重複;但是印度人的習慣跟我們相反,印度人歡喜重複、歡喜雷同。我們仔細想想,他有他的道理。這個就是從前李老師給我講過,你看到幾個人聽一部經就開悟了?你看到幾個人聽一遍就證果了?老師這個話我聽懂了,不斷的重複,我明白這個道理了。所以想到古人所講的慈母,小孩要出遠門,他的母親千叮嚀萬囑咐,一遍又一遍。那個做兒子的不懂得:母親討厭,年歲大了,糊塗了。他不知道他母親的心。為什麼要一再重複?怕你忘記。

  所以這個在中國佛門裡面懂得。道宣律師,這是中國律宗的第一代祖師,聽《四分律藏》聽二十遍,不是說聽一遍我就懂了。一遍懂了,這個人永遠不會成就,過分的自負,貢高我慢。哪一尊佛菩薩不是千錘百鍊鍛鍊出來的?善財童子參訪一次就可以了,何必還要五十三參?五十三不是數字,五十三是密宗代表大圓滿,一點沒有欠缺。這是學習的好方法,不斷的重複,我們中國古人也講「讀書千遍,其義自見」。你有沒有念過一千遍?沒有念過一千遍,你怎麼會懂得裡頭道理?我們要記住,應當要學習。好,今天時間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