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二0一七卷) 2008/12/29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2017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須彌頂上偈讚品第十四」,經文最後的一段,「上方堅固慧菩薩」。偈頌我們從第四首看起,第四:
【若佛菩薩等。不出於世間。無有一眾生。而能得安樂。如來等正覺。及諸賢聖眾。出現於世間。能與眾生樂。】
這是堅固慧菩薩十首偈裡面的第二段。第二段有四首偈,前面我們學過兩首,現在接著學後面這兩首。經文給我們講得很清楚,『若佛菩薩等』,因為下面一首偈有講到『及諸賢聖眾』,所以此地「佛菩薩等」是專指十方一切諸佛如來、法身菩薩,連到下面就好講。法身菩薩是天台大師所說的分證即佛,天台家最著名的講六即佛,也就是把「佛」給我們分析說明有六種,有六種佛。第一種,那就是《華嚴經》上常講的「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這是從心性上講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所以說「理即佛」,那是我們一切眾生個個具足,從理上講眾生都是佛;從事上來講,眾生是凡夫不是佛。如果說佛,就是迷失了自性的佛,這樣說可以。迷了之後那就得修,修什麼?要認清楚哪是迷、哪是覺,必須把迷惑放下,一心求正覺,這就是佛門當中常說的回頭是岸,回歸自性。
回歸自性的路很長,時間要很久,不是很快能成就。但是從理上講,凡夫成佛確實在一念之間。當年釋迦牟尼佛在世給我們表演過,在中國六祖惠能大師也給我們表演過,真的是在一念之間。在《華嚴經》裡面我們看到善財一生成佛,在《法華經》上我們看到龍女八歲成佛,那都屬於頓超,在佛法講上上根人,一般人做不到。做不到有做不到的方法,叫漸修,慢慢來,像爬樓梯一樣,一層比一層高,用這個方法叫漸修。所以《華嚴經》上告訴我們,菩薩有五十一個階級,這《華嚴經》上說的。賢首、天台,講五教、講四教,那就講得更詳細了。沒有修行的時候,就是我們一般人叫「名字即佛」,為什麼?你迷了理,就是迷了自性,你是個有名無實的佛,叫名字位中。這是包括學佛、不學佛都可以說是名字位中,有名無實,這才開始修行。
修行這兩個字一定要認識清楚,修是修正,行是行為,把錯誤的行為修正過來叫做修行。這個名詞術語的意思一定要搞得很清楚。我們的行為就太多了,佛是把無量無邊無盡的行為歸納為三大類,叫身口意,不管你的行為有多少,你總離不開身口意;身是身體的造作,言是言語,口是言語,意是念頭,我們講思想。你思想錯誤、見解錯誤、言論錯誤、行為錯誤,你得把它修正過來,標準是什麼?標準是自性。這個標準好!不是佛菩薩制定的,凡是隨順自性,與性德相應的,這是正確的;與性德相違背,那就是錯誤的。譬如我們平常講自私自利,自性裡頭沒有;名聞利養,自性裡頭也沒有;五欲六塵,自性裡頭還是沒有;貪瞋痴慢也沒有,沒有就都錯誤的,這些東西我們把它修正過來,這叫真修行。所以修行,佛就開了許多的方法,諸位常常聽到八萬四千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徑,八萬四千是個數字,實際上不止!我們在四弘誓願裡面念的是「法門無量誓願學」,那就不止八萬四千。所以我們要知道從哪裡修起,我們功夫才真正得力。
現在在我們這個時代,我們細心去觀察,學佛的同學,在家學佛這個煩惱習氣,就是我們剛才講的十六個字,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還是統統具足。學佛之前是這個樣子,學佛之後不見得減輕,甚至於學佛之後還增長,這個麻煩大!所以功夫不得力。出家學佛也不例外,戒律就不談了,也談這十六個字,出家學佛的人,自私自利有沒有放下?名聞利養有沒有放下?五欲六塵有沒有放下?貪瞋痴慢有沒有放下?如果這些東西不放下,那經上所講的善男子、善女人沒你的分,你不在這個範圍之內。所以說修行從哪裡修起?總的綱領,十方諸佛還得包括三世,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教化眾生,總綱領就是戒定慧。因戒得定,因定開慧,佛法終極的目標是智慧,所以學佛學的是什麼?學智慧。智慧不是從外面得來的,真實智慧是我們自己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
惠能大師開悟、明心見性了,也就是回歸自性,自性是什麼樣子?他說了五句話,那就是說自性的樣子。他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用現在的話來說,沒想到,沒想到自性是清淨的。「何期自性,本不生滅」,自性是不生不滅的,這就是真的,這不是假的。佛法裡面講真假,標準就是從這個地方建立的,不生不滅是真的,凡是有生滅都是假的,那就不是真的。你看看我們現實的環境,有情眾生,這是佛經的術語,用現在的話來說是什麼?動物,有情眾生是動物。動物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異滅,礦物,像世界、星球屬於礦物,有成住壞空,那就是什麼?統統有生滅。現在科學家告訴我們,不但這些東西有形相的有生有滅,還有沒有形相的,空間、時間都不是真的。我們學佛,開始學沒注意到,聽到科學家說,才感覺到時間、空間不是真的。佛有沒有說過?有!在《百法明門論》裡面,二十四個不相應裡面就有時分、方分,方分是講空間,時分就講時間,那是不相應行法,是個抽象的概念,不是事實,說得很清楚。三千年前佛就把這個事情說出來,科學家到現在才發現,也算是不容易了。所以真的不生不滅,自性不生不滅,這就是真的。佛法裡面說自性,也說佛性、也說法性、也說第一義諦,這樁事情的名詞佛總說了將近一百個。為什麼?這是教學的智慧,教你不要執著。名詞是假的不是真的,「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你不要執著佛在經上講的這些名相,你懂得它的意思就好,不要去分別,所以這個用意很深。說到名字即佛,我們是有名無實。
修行功夫得力,那就要升等,叫什麼?「觀行即佛」,觀是觀察,行是真幹,真的向佛菩薩學習。怎麼學法?經典裡面的理論是我們思想見解的依據,凡是我們的想法看法跟經典的理論相應,這是正確的,這就沒有錯誤。我們的言論行為要用戒律做標準,符合戒律的,你的言論是正的、你的行為是正的。所以經論是修正思想見解的標準,戒律是修正言行的標準。我們都能認真依照這個方法來修行,這叫觀行,功夫得力了,就是在外表上有一點像了,像學佛的人。照這麼說來,現在在家出家學佛的,應該都是觀行即,這才對!為什麼連我們前面所講的自私自利、名聞利養都放不下?原因在哪裡?我們總得要去找!把原因找到,把這個原因消除,我們功夫才能得力。如果這些障礙不消除,我們無法入門。
這就要想到,古時候佛法傳到中國來,是在漢明帝的時候,公元六十七年,將近二千年。佛法是師道,師道一定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所謂孝親尊師。世尊滅度之後,他的弟子們也是四面八方去傳教、去教學。在許多地方一、二百年,三、四百年就消失,就沒有了,只有傳到中國來的這一支,一直到現在還存在。中國這一支傳到東亞,韓國、日本、越南,他們的佛教都從中國傳過去,還包括蒙古跟西藏。要知道西藏的佛教,最早是文成公主傳過去的,以後有一部分從印度直接傳到西藏,最早是文成公主傳過去的,把佛像、經書帶到西藏。所以這一支真的是在中國生根、茁壯、開花、結果,成績不但不輸給印度,實在說超過印度多多!這什麼原因?因為中國本土提倡孝道、提倡尊師,佛是老師,所以這個環境好!這個水土非常適合於佛陀教育的長成,是這麼個道理。
一直到滿清末年,在家學佛、出家學佛都還有個樣子,我們講觀行即佛,那在中國是非常普遍。中國大乘八個宗,代代都有賢聖出現,代表的人物就是各宗的這些祖師大德,那都不是普通人,他們在觀行即之上,又上一層樓,那是天台大師講「相似即佛」,很像佛了,學得很像;無論是在思想、見解、言行,學得很像。相似那當然還不是真的,為什麼?他沒見性,見性才是真的,沒有見性,那叫相似即佛,這個要知道。相似即佛是四聖法界,不是六道,六道裡面是觀行,觀行位沒有離開六道;離開六道是相似位,阿羅漢、辟支佛、菩薩、十法界裡面的佛,這真的是聖人。相似位如果把無明放下,我們講破無明,他就是真佛,他不是假佛,他不是相似,叫「分證即佛」。他不是圓證,他是分證,為什麼不是圓證?他的煩惱習氣沒斷,無始無明習氣沒斷,他分別執著的習氣都斷了,這是天台大師所說的。無始無明習氣斷了,那是圓滿究竟的佛果,所以他說佛有六種。
《華嚴經》裡面佛說得很好,「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德是德能,我們今天講你的道德、你的技能;相是相好,我們中國人所講的福報,中國人常說五福臨門,佛法裡面講不止五種福,福慧都是無量無邊,這自性裡統統有的。只要見性統統現前,沒有一樣不現前,這是真正能令眾生得安樂,還有比這個更安穩的嗎?還有比這個更樂的嗎?沒有了。所以安樂不是從外頭求來的,是我們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可是現在我們迷失了,迷失之後,以為我們自己沒有安樂,要去追求安樂,這是一個錯誤的誤導。尤其是把安樂誤會了,什麼叫安?什麼叫樂?現在大家把安樂跟欲望掛了鉤,以為得到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享受這就叫安樂。你細心去觀察,社會大眾是不是這種見解?追求這種安樂,他有沒有得到安?他有沒有得到樂?你去問問那個富貴人,我見過不少,也向他們請教,擁有億萬的財富,他告訴我說:他心不安,他不快樂,晚上睡覺都要吃安眠藥,沒有吃安眠藥是不能睡覺的,很痛苦!這不安不樂。這就是諺語所說的「富而不樂,貴而不安」。
佛法裡面講的安樂是真安,為什麼他能得到真安,我們這個世間人得不到?安樂都是果報,這兩個字連起來,安是因,樂是果。你要不安,哪來的樂?那怎樣才能得到安?安也是個果,前面的因是什麼?因是平,中國人說平安。他心不平,他怎麼會安?平也是果,上面還有因,和。他跟人不和,他哪來的平?你愈往上面去推,推到最後、最前面,給諸位說《大學》上講的「格物致知」。物是什麼?物就是欲望;格是什麼?格是格鬥。換句話說,你要把欲望放下、把欲望捨棄,你才能得和平安樂,根是在欲望,所以佛家講的三重障,這我們不能不知道。我們今天學佛,學了這麼多年,連個觀行位都得不到,這應該很慚愧。功夫好的人,人家在一生當中可以修到相似位,我們連觀行位都沒拿到,原因是什麼?我們的障礙沒有排除,帶著障礙來修行,所有一切修行的功夫全被障礙破壞了。
佛門裡有個術語大家都知道,「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也說「火燒功德林」,這兩句話不一樣,意思相同,你修學的功德一發脾氣全完了。由此可知,修行不容易。實在講,懂得就不難,不懂得是真不容易。從哪裡修?先從把煩惱放下,也就是我們這麼多年來常常提到的這十六個字,要放下。放下自私自利,為什麼?因為它是最嚴重的障礙,它是一切障礙的根本,就是一切煩惱的根本,你要斷煩惱、你要開智慧,你得從根斷;從枝葉上斷不了,煩惱還會生起來,把根挖掉,煩惱就不生了。根就是自私自利,有自私自利你才會有名聞利養、才有貪戀五欲六塵的享受、才有貪瞋痴慢的煩惱,所以一定從根把它拔除。這個法子怎麼修?佛教給我們十善業道,這是佛法修行最基本的課程,《十善業道經》。無論是哪個宗派,哪個法門都必須從十善業道開始。我們現在學佛,誰從十善業道開始的?即使是從十善業道開始,也不能成就,原因是什麼?世尊在經上曾經這麼說過:「佛子,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由此可知,大乘是以小乘為基礎。
佛教傳到中國,對於小乘經典的翻譯很豐富,大乘經典的翻譯,傳到中國來的確不多,大概是重要的東西傳到中國來。因為大乘的分量大,那個時候交通不方便,運輸非常艱難。但是小乘經典,因為它的分量少,小乘經很多經不超過五百字的很多,就像一篇文章一樣。我們現在《大藏經》裡面,《四阿含》就是小乘經,跟現在南傳巴利文的《藏經》去對比,他們的經典比我們大概只多五十幾部,這個話是章嘉大師告訴我的。總共大概將近三千部,他只比我們多五十部,這個量就很少,可見得翻譯相當完備。到中國也成立兩個宗派,成實宗、俱舍宗,確實早期學佛都是先學小乘,後學大乘。可是唐朝中葉以後,中國的這些佛弟子,無論在家出家不學小乘了,所以小乘這兩個宗到宋朝以後就沒有了,現在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有這兩個宗,只知道中國佛教有八大宗,大乘的。
中國唐朝以後的這些在家、出家人修學,有沒有違背佛陀的教誨?沒有。中國人找到代替的課程,那就是儒跟道。中國人學儒、學道,用儒跟道代替小乘,這個好;儒道是自己的東西,根深蒂固,不輸給小乘。中國的佛教,在家出家沒有不學儒的、沒有不學道的。所以三教九流,在唐朝時候就形成多元文化一體的概念,這是很進步的思想。現在這些年來,我們深深的發現學佛功夫不得力,所以才回過頭來扎根,紮儒的根、道的根。儒的根我們取《弟子規》,道的根我們取《太上感應篇》,佛的根《十善業》。如果我們從《弟子規》學、從《感應篇》學、從《十善業道》學,我們的根就紮穩。有這三個根,那就沒有問題了。有這三個根,無論你學儒、學道、學佛,你學儒可以成聖成賢,像孔子、孟子那樣;學道,你也可以學到老莊;學佛,你也可以能成佛、成菩薩,這個很重要!所以決定不能疏忽扎根的教育,這扎根太重要了。
只有從扎根,你才能夠放下三種重障,這三重障是什麼?第一個是傲慢,第二個是嫉妒,第三個是貪欲。你想想,我們有沒有?六道裡面的眾生,包括天道,包括色界、無色界一切天人,這三種障只可以說有輕重不同而已,全都有。佛說這個煩惱叫俱生煩惱,不是你學來的;你到人間來投胎,你就帶來了。這三種煩惱從什麼時候有的?我們可以說,用中國人的話,從開天闢地的時候就有了。這個話也是佛在經上告訴我們的,我們在賢首國師《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裡面,你就看到。《妄盡還源觀》太好了,我們讀了之後都五體投地,《華嚴》這樣大部頭的經,講到修行的方法就是那一篇文章,告訴我們怎樣學習《華嚴》、入華嚴境界;華嚴境界是佛境界。
他首先跟我們講宇宙是一體,「顯一體」,一體就是自性。自性,也說做心性,也說做法性,或者單單說一個性,也說之為真心,名詞很多。自性,它不是物質,它也不是精神,我們的六根緣不到,攀緣不到,為什麼?我們眼看不見它,耳也聽不到它,鼻也聞不到它,身體不能接觸,我們連想都想不出來,它是真的。惠能大師講,它是永遠清淨的,沒有染污,不生不滅,它真的。能大師告訴我們,還有「本自具足」,它什麼都不缺,樣樣齊全。這個本自具足,《華嚴經》上說,它具足什麼?它具足智慧,它具足德相。所以智慧不是從外頭來的,福報也不是從外頭來的,我們真的想求,現在我們想求發財、求聰明智慧、求健康壽長,都不要到外頭求,自性裡頭有,圓滿具足,跟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相比是相等的,絕不比他差,那是真的,那不是假的。所以佛家講「佛氏門中,有求必應」,為什麼有這麼大的膽量說這句話?是因為自性裡頭全有!你決定能求得到。你自性裡沒有,那就很難求得到,自性本有。如果人人都懂這個道理,都向自性求,天下不就太平了嗎?你看看,「於人無爭,於世無求」,不就做到了嗎?人人都於人無爭,於世無求,天下太平!這個世界就是極樂世界、就是華藏世界。這是佛菩薩出現在這個世間才行,才能把這個事實真相講清楚、講明白,而且他做出來給我們看,一點都不假。
物質跟精神現象都是從自性變現出來的,自性裡頭雖然沒有,但是它能現;所現,它不是真的,怎麼說不是真的?它是生滅法,精神現象也是生滅法,物質現象還是生滅法。但是這個現象,這個相一現出來,這就是在佛法講,性怎麼樣變成阿賴耶,阿賴耶就是現相了,精神跟物質現象出來了。阿賴耶的三細相,第一個是業相,業相是什麼?業是振動,宇宙最初就是這一動,就出了現象;出了物質現象、出了精神現象。精神現象裡面,這就講末那識,四大煩惱常相隨。這一動,這一動在佛法講無始無明,起了個妄念,叫一念不覺,那就是一個極其微細的振動,自性裡面產生幻相,阿賴耶識。四大煩惱頭一個是我見。佛法講正報跟依報,這兩種東西出現,依報就是宇宙,這個現象出現了;正報是自己,我自己出現了。我自己一出現,佛說就帶著四個煩惱,四種違背性德的這個玩意出現了。他說頭一個是我見,執著有個我,這正報,有我就有我愛,我愛是貪;我慢,傲慢,我慢是瞋,是瞋的根;還有個我痴。你看看貪瞋痴的根,還沒發展到貪瞋痴,貪瞋痴的根有了,以後它增長發展就變成貪瞋痴;我愛就變成貪,我慢就變成瞋,再我痴,這是與生俱來,從開天闢地就出現這個東西。如果我們學習聖賢的教誨,這些是可以被控制的,它雖然有,它有一定的範圍,不至於有大妨礙。如果沒有接受到聖賢教誨,讓它自己去發展,那個麻煩大了。
我們中國古人所說的「近朱則赤,近墨則黑」,他要遇到好人、好的境界,他不錯;他要遇到不善的境界、不善的環境、不善的人,他就全變壞了。從這個地方我們就能夠體會到,有情眾生(這不是講人,動物),有情眾生是可以教得好的,可以教他成聖成賢,可以教他成佛、成菩薩,也可以教得壞的。我們現在這個地球,在我們最近這半個世紀真的不得了!這半個世紀因為科學技術進步,有了電視、有了網路,網路跟電視是現在地球上所有一切人類天天在接受它的教育。它教什麼?你打開來看,總不外乎暴力、色情、殺盜淫妄,它教這個東西。這個社會還會有安樂嗎?這個社會還會有和平嗎?現在這個世界上,許多從事於世界和平工作的這些人,我見得很多,對於這個世界還能不能恢復和平沒有信心,你說這個多可怕。今天你們講金融危機、糧食危機、能源危機,我覺得那都是小事;最嚴重的危機是信心危機。你們能相信這個世界還會有和平嗎?還會有安穩嗎?還會有快樂嗎?我相信沒有人會給我肯定的答案,除了佛菩薩。
我們學佛,可以說在這個大時代是最幸運的人。我們能走上這條路、搭上這條船,這不能不感謝方東美先生,要是沒有他的指引,我們這一生就錯過了。他告訴我「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從他這句話裡面重新認識佛教。本來認為佛教是迷信的、是消極的,聽了老師的教誨,老師教給我,他說佛教不在外面形式,在現在外面形式上你找不到。在哪裡?在經典。所以我們從經典裡面去找,真的!學習佛教經典,正是像孔子所說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個悅就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愈學愈快樂,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不再受社會這些干擾,這社會不管它怎麼動、它怎麼亂,我們都會看得很清楚、很明白,知道它的前因後果,也能知道它將來怎麼發展,它向哪個方向發展,我們自己不捲進去,這就很好,好事。我們要跟著佛菩薩走,經典就是佛菩薩為我們引路。思想見解不離經典的理論,言語行為不離開經典裡面的教誨,你說這個人生多快樂,這個人生多麼的美滿。所以我們念這首偈,生無限感恩的心,感恩佛菩薩出現在世間留給我們這麼多的教誨。
再看後面一首偈:『如來等正覺,及諸賢聖眾,出現於世間,能與眾生樂』。「如來等正覺」,這句是總結前面所說的,就是前面「若佛菩薩等」,總結這一句。第二句就重要,「及諸賢聖眾」,這裡面舉了三種人,賢人是二乘,聲聞、緣覺,我們中國人講阿羅漢、辟支佛,這是賢人。聖是十聖,我們現在讀的十住菩薩是十聖,十地菩薩是大十聖,十住菩薩是小十聖,我們講到底下一品,諸位就明白。十住跟十地非常相似。眾,眾是凡人,凡夫身。雖然是凡夫身,他依教奉行,真幹,就是我們前面所講的,天台大師所講的觀行即佛。二乘,聲聞、緣覺著重在自利,他不是不利他,你去找他,他會教你;你不找他,他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好事不如無事,他是這麼一種人。也就是說,缺少慈悲心,你找他,他會教你。聖就不一樣,聖是大乘,大乘,你不找他,他來找你。《無量壽經》上所說的「作一切眾生不請之友」,你不請他,他自然就來。當然,他來要觀機,像前面所說的「佛以大悲心,普觀諸眾生」。你的善根緣分成熟,他一定會來幫助你,幫助你提升、幫助你成就。如果你的善根因緣沒有成熟,他也來,他幫助你種善根。這一生不能成熟,但那個種子種下去了,來生後世遇到緣的時候一定會成熟,所以這個太難得,這就叫「佛氏門中,不捨一人」,一個都不捨棄,這是大乘菩薩,叫大慈大悲。
現在他不相信佛的,不相信,以為是迷信。實際我們能理解,因為我在沒有遇到方老師之前,也認為佛教是迷信,也不能接受,緣不成熟。誰能夠來接引你?那要是你自己心目當中最佩服的人、最仰慕的人、信得過的人,他來開口,你就能接受。不是你心目當中最仰慕的人,他來把佛教介紹給你,你還得跟他辯論,你還得反駁,所以這緣就很重要。我們到底下一品裡面會講三種緣,眾生能夠接觸佛教,必須要具足這三種緣分。所以我們學佛之後,真正在佛法裡面得到確實是無比殊勝的利益,那是什麼?這一生當中不造惡業,那就是無比殊勝的利益。造作惡業果報在三途,還跟一切眾生結冤仇,招來來生後世冤冤相報,沒完沒了,你說這不是麻煩事嗎?遇不到佛法,把事實真相沒搞清楚,肯定是墮在這個漩渦裡,所以無比殊勝利益是在此地。
我們今天無論是在順境還是在逆境,這是外面的環境,我們遇到一些人物,是善緣還是惡緣,我們都知道怎樣去處理、怎樣去對待;順境善緣不起貪心,逆境惡緣沒有瞋恚,無論受什麼樣的冤屈,不怨天尤人,自然就化解了。不但不跟一切人結怨,不跟一切動物結怨,不殺生、不吃肉了,不跟這些眾生結怨,不跟花草樹木結怨,不跟山河大地結怨,山河大地怎麼?隨便破壞自然環境就是跟山河大地結怨,不跟宇宙不同空間維次眾生結怨,你說這多快樂。與一切眾生和睦相處,平等對待,平等對待裡面最重要的一個態度是謙卑、尊重對方,這是平等對待。裡面不能有傲慢,把自己的傲慢去掉,用什麼方法?謙卑、尊重對方。連花草樹木、山河大地都是這樣一片恭敬,這是佛法教導我們。
這些聖賢做出榜樣來給我們看,凡夫眾裡面,這裡頭有聖人應化在其中,我們肉眼凡夫不認識。從理上講肯定有,不但有,而且還很多。為什麼?眾生愈是有苦有難的時候,佛菩薩都來幫助。佛菩薩以善巧方便來幫助我們、來做出榜樣給我們看,讓我們看到了、聽到了、接觸到了有所感悟,再發心跟他學習。這些人確實是做到「學為人師,行為世範」,這對廣大群眾。對待我們這些修行人?他一定要幫助我們提升,這裡面善巧方便就不可思議了。我們做一樁好事,善心善行做好事,他來障礙你,他來破壞你,給你嚴重的阻撓。遇到這個事情怎麼辦?就像《金剛經》上說的,忍辱仙人遇到歌利王,《金剛經》上只提了一提,這個故事很長、很詳細在《大涅槃經》裡面。遇到這麼一個難,我們看忍辱仙人他怎麼處理?忍辱仙人是被歌利王誤會,歌利王把他殺了。怎麼殺的?凌遲處死,這在刑罰裡頭最殘酷的,不是一刀把你殺死,用刀把你身上的肉一片一片的割,這樣把你割死。你說你要受多大的折磨?要受多大的痛苦?忍辱仙人接受,沒有辯白,完全接受。在割截身體的時候,他告訴歌利王,我將來成佛,我第一個來度你。忍辱仙人在這個地方,不但沒有絲毫怨恨、沒有報復,在我想像當中他是用感恩的心,為什麼?他修忍辱波羅蜜。看你能不能忍?就好像老師來考試,真能忍,那你忍辱波羅蜜就圓滿了,就打一百分。這打一百分,誰給你打的?歌利王給你打的。你看你這個念頭一轉,那個魔就變成佛了。
所以佛經上常講,外面境界裡頭「無佛亦無魔」,佛跟魔在哪裡?在你的念頭。你一個善念魔就變成佛,他是佛菩薩來考驗你;你要是以惡念對待他,我沒有過失,你冤枉我、你害我,我恨你,將來我一定報復你,那佛也變成魔,都在自己一念。所以佛教導我們要培養正念,不能有邪念,邪念就錯了,遍法界虛空界無一個不是魔;如果正念,魔界、修羅界,乃至於餓鬼、地獄界,沒有一個不是佛,全是佛。所以佛在大乘經上常常教我們「境隨心轉」。我們以凡夫的觀念來說,什麼是宇宙的中心?念頭。因為一切法從心想生,念頭才是宇宙的核心,念善,佛菩薩境界現前、淨土現前;念惡,餓鬼、畜生、地獄三惡道現前,一點都不錯。天台大師講《法華經》,給我們講「百界千如」,說得好!每一界裡面都有十法界,講到我們人間有人中之佛、人間的菩薩、人間的羅漢、人間的諸天人、人間的畜生、人間的餓鬼、人間的地獄。這些事情,在佛經裡面講這叫花報,這是十法界的花報。花報現前,花後頭有果,如果這個花報出現,後面的果報必定現前,毫無懷疑。我們在這一生當中,無論我們的遭遇是順是逆,假如花報都好,逆來順受,好!禁得起考驗,不怨天不尤人,認真的反省懺悔,改過自新,這花報很好,果報必定殊勝。如果我們眼前是一種什麼心理?怨恨的心、不平的心、報復的心,這個事情就麻煩,你的日子不好過。
日子好過,不好過,不要問別人,都是你自己念頭生出來的。一念善,日子好過,要飯也好過,他也很快樂。在現前這個社會裡面,我也常常跟一些同修們說,貧窮不怕,要飯也不怕,不是羞恥。什麼是真正羞恥?借錢過日子,那真正羞恥。我們中國幾千年的老祖宗都是這樣教導我們,人貧窮到極處,也不能夠去借債過日子。可是西方人的思想,他就是借債,成了一種習慣。我們中國人看到,格格不入,這日子怎麼能過?所以借債過日子才會產生金融風暴。如果不借債的話,你這一生決定遇不到金融風暴。所以日子好不好過是在自己一念之間,一念正,正念,什麼樣的環境都過得很自在、都過得很快樂,幸福美滿的人生。念頭不正,你是大富大貴,日子都很難過,你每天患得患失,疑慮煩惱不斷,所以說「富而不樂,貴而不安」。由此可知,學道、學佛是多麼的重要。我們從儒釋道三家,學到了正知正見,正語正行,哪有不安樂的道理?所以安樂真的現前。這些人,大儒、大道、大佛出現在世間,確實給一切眾生帶來真正的安樂。
真正的安樂,諸位一定要明瞭,不是物質上的享受,物質不能帶給人真正的安樂。如果我們每個人冷靜去想想,我們這一天的生活所需,很少。一般人一天三餐飯,你能吃多少?一件衣服至少可以穿個十年,要是能夠節儉一點、愛惜一點,穿二、三十年。我的老師李炳南,他那一套中山裝,見客的,我估計他至少穿了四十年,他不要買新衣服,生活非常簡單,他一天吃一餐,這種生活過得快樂、自在,一生不求人,不求人就最快樂。「人到無求品自高」,不攀緣、不求人,這是這句裡面的「聖賢眾」,這個「眾」就是人間的這些老師,我們遇到的善知識,他不但對我們有言教,他有身教。我跟李老師十年,十年當中我看到他老人家的行誼,雖然他是居士身分,他過的生活比出家人還要簡單、還要嚴格。工作量很大,他在政府機關服務,這個機關現在沒有了、撤銷了,是奉祀官府,他是那裡面的主任祕書,奉祀官是孔德成,孔先生。他每天上班,要工作。他好像是三個大學的教授,他天天去上課。他是台中蓮社跟慈光圖書館的創辦人,還要接見佛門這些信徒,每天要勸大家念佛,指導大家修行。每個星期固定的兩次講經,一次是對大眾的,一次是教學生。他是一個非常好的中醫,還得給人看病。他一個人至少是五個人的工作量,生活過得那麼節儉、過得那麼快樂、過得那麼自在,我們常常接觸他的人非常羨慕。
我們這些學生跟他相比,沒有一個能超越他的,他老人家多才多藝,我們這些學生最多只學他一樣。他那許多才藝,我們沒有辦法統統學,我跟他老人家就學佛經,就學這一樣。所以他做出榜樣來給我們看。那個時代跟我們相去,中國人講一世,一世是三十年,你看這世界的「世」字,三個十,三十年為一世。也就是三十年前那個社會,跟現在不一樣了,差別很大。我們在現在這個世紀,在往後的一世,學習比從前困難十倍都不止,這個原因非常明顯,也就是媒體的教學對社會大眾產生極重大的影響。如果它影響是不善的,現在要叫社會大眾回頭,捨惡趣善,你說談何容易!所以今天一定要做出好的榜樣給社會大眾看,要真正做出來。社會的倫理道德教育比什麼都重要,在過去這種教育是由家庭承擔的,過去的家是大家庭,所謂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我們細心去研究、去觀察,我們對於傳統、對於老祖宗真的是佩服到五體投地,發現他們個個有真實智慧,五千年來都把教育擺在第一,這就是真實智慧。教什麼?教倫理、教道德、教因果,這三種教育能夠普及,社會安定,世界就和平。向上再提升,那是少數人;向上就是今天所講的哲學與科學,這不是一般人,一般人只要前面這三種教育。倫理的教育,倫理的教育是講關係,講得透徹,人跟人的關係、人跟樹木花草的關係、人跟山河大地的關係、人跟一切萬物的關係,乃至於人跟不同維次空間的關係,佛法裡面講的,人跟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的關係,這個講盡了,這都屬於倫理。如何把這些關係處好,這是道德。這個關係的核心,處理關係的核心,在本質上就一個字,愛。你看佛門,佛門雖然廣大,「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慈悲是什麼?慈悲就是愛。父子有親,五倫的核心就是親愛。方便的核心是什麼?方便核心是和,我們老祖宗講太和、講中和、講保和,「禮之用,和為貴」,核心是個和。宇宙是和諧的,世界是和諧的,萬物是和諧的。講到我們人身,人身是小宇宙,我們一個人,外面是五官眼耳鼻舌身,裡面是五臟六腑,每個器官它所司的功能不相同,它們能夠和睦相處,從來沒有對立過。你從這裡去體會,小宇宙和,大宇宙也和。我們跟大宇宙不和,首先我們裡面就不和,裡面不和就生病,外面不和就天災人禍。天災人禍從哪裡來?不和來的,和就沒有了。所以我們一定要從本身做起,做出樣子來才影響別人。
很多同學知道我在這幾年,在湯池小鎮做了一個文化教育中心,做試驗。這不是出家人做的事情,為什麼會做這個事情?被九一一打出來的,要是沒有九一一事件,我們從來沒有想到過這個事情。那個時候我住在澳洲,昆士蘭大學有個和平學院,九一一事件發生之後,和平學院就有了嚴重問題發生。這個學院研究的主題,就是「化解衝突,促進社會安定,世界和平」。所以學校找到我,我跟這些教授們做了兩次座談,他們就邀請我參與這個和平活動。這是整個社會問題,也是整個人類的問題。佛家既然是大慈大悲,找來了,就不能不幹,所以就參與。代表學校、代表澳洲參加多次的國際和平會議,跟聯合國就往來。這樣子,我們看到與會的這些會友們,真的都是世界上知名的學者專家,想不出方法,來問我,我也沒有方法。但是我學佛,佛有方法;我們是中國人,中國有五千年的歷史,老祖宗有方法,所以我們把老祖宗的方法、把佛的方法搬出來跟大家談。他們聽到是耳目一新,很歡喜、很讚歎,但是會後,沒信心。會後我們聊天吃飯,他就問我,「法師,你講得很好,這是理想,做不到。」這是什麼?信心危機,這就真的是危機,這危機比什麼都嚴重。要化解這個危機,就要做實驗,他相信科學,科學就是要拿出實驗出來,所以在湯池搞這個實驗。實驗做成功了,做得相當成功,做成功了,我們就不要做了,我們交給國家、交給政府,希望政府來推動。那我們?我們要提升自己,要認真不斷提升自己的德行、提升自己的學術、提升自己的道行,這個重要。
現前的社會,諸位曉得,許許多多的活動太多,這些活動,對於學、對於道都有障礙,讓你的心定不下來。心定不下來就不能有大的成就,縱然有成就,不大,真正大成就要不動。我們看古人,無論在家出家,學佛學道或者是學儒,工夫都是十年以上,諺語所謂「十載寒窗,一舉成名」。十年心定下來了,定生慧,這才能入得了門,才能有成就可言。如果是心浮氣躁,不但學佛不能入門,學道學儒也不能入門。學得再多,也是孔子所謂「記問之學」,底下一句不好聽,「不足以為人師」,這就是你不能做社會大眾的榜樣。現在這個社會普遍是心浮氣躁,不要說現前,我剛剛學佛的時候,我二十六歲學佛,五十七年之前,半個世紀。我們自己本身,自己覺得不錯,可是我們的老人,我們老師那一輩,長我們一輩,看我們這些人心浮氣躁。那我們比現在這些學生好多了,可是我們的老師看我們不滿意。我向老師提個問題,這常有的事,特別是章嘉大師,問題提出來,他不會馬上就答覆你,他要等你心平氣和的時候才告訴你,確實我很受用。有時候一個問題提出來,二十分鐘、半個小時,常事。我們在一個小客廳裡面靜坐,他看著我,我也看著他,看到很長的時間,心定下來了、專注了,他才開口來跟你講。不是一問馬上就答,滔滔不絕跟你講,他不是這樣的,他說話很簡單。你的情緒定不下來,他絕對不會開口。方東美先生也如是,李老師,這些人他都不例外。真正不能接受的,也許你太浮動,你定不下來、靜不下來,幾句話敷衍你,打發你走了,這我們常見。
所以才曉得古人的成就沒有別的,我們現在人的根性、智慧絕不比古人差,不輸給古人,輸在什麼地方?輸在心浮氣躁,這一點上我們就輸了。所以他能看得懂古籍,他能體會到古人的用心。我們如果不能把這個念頭息下來,這個浮躁降伏,我們這一生的成就那就有限,就很困難。所以為什麼讀書人、修道人要住在深山,十年不下山、二十年不下山、三十年不下山,有!我在日本開會,順便去訪問比叡山,日本佛教對於比叡山看得非常重,他說那是佛教的母親。日本佛教十三個宗派,開山的祖師都是在比叡山修行。所以我上去參訪的時候,我向他們管長請教,他們叫管長,就是我們中國的方丈、住持,向他請教。早年這些祖師大德在比叡山修行,他們住在山上住多久?他告訴我,最少的一個是十六年,十六年不下山,他心定了;多的時候,三十多年,難怪他有那麼大的成就。
中國從前古時候科舉時代,秀才也是找個很安靜的地方去讀書,在從前有書院,書院像寺廟一樣,建築在深山,環境幽雅,在那個地方也是十年不出門。十年有一點成就,老師才叫他,你可以去參加考試,考舉人、考進士。沒有這麼長的時間定下來,德行、學問就不能成就。古時候的考試,對德行非常重視。所以中國五千年來,這個社會長治久安,怎麼得來的?這是外國人學習中國歷史想不透的一個問題,這麼大的國家,這麼多的人口,怎麼能夠有這樣好的成績?改朝換代,一個政權,新政權的建立,大概一般都是五年,社會就安定,就上軌道。這一安定,至少有一百年到一百五十年太平盛世。這在全世界外國歷史裡頭找不到的,所以他們研究歷史,對中國人真佩服。為什麼?教育,只要把教育辦好,天下就太平。所以中國安定,社會還有一個重要的,就是家。
中國家是大家庭,五代同堂、六代同堂。這一個家小,人口少的,也有個二百人左右;一般大多數的都是三、四百人;人丁興旺的都六、七百人,一個家。所以從前是一個村莊、一個莊,你看就是一個姓,那就是一家,所以他家是社會,能治家就能治國。家齊而後國治,家真齊,他有家道,這外國人沒有的;有家規,《弟子規》是共同的家規,除這個共同之外,他還有他家庭裡另外的規矩,必須要遵守的;有家學、有家業。家的功能,有養老育幼,所以從前人年歲大了他不怕,他家族養他,他不必擔憂;小孩只要能讀書,家族照顧他,所以這個家在中國起了很大的作用。因為家有規矩,社會安定,地方的官員沒什麼事情好做。你看我們中國的文學作品裡,很多做官的人遊山玩水,到處去寫文章、去旅遊,哪有現在做官這麼辛苦,案件這麼多,辦不完的事。從前做官一個月難得有幾個案子,所以他很自在,為什麼?每個家都好。這個社會上沒有壞人,沒有犯法、作奸犯科的,沒有,靠家。
家,你看「修身齊家,格致為本,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只要把這十六個字抓住,衝突就沒有,安定和平就現前,這是中國人的智慧,老祖宗的智慧。我們現在這個社會動亂,就是失掉這兩句話。修身齊家,格物致知是根本;建立一個政權,鞏固政權,統治這個國家,教學為先,只要把教育辦好,什麼事情都解決。想想我們現在這個社會,毛病不就出在這裡嗎?不重視教育,重視經濟貿易,重視這個。這個東西,把經濟放在第一,經濟是財富,財是人之必爭,每個人都要爭、爭利,這個社會不會安定。爭利是一個什麼念頭?損人利己,我利己,肯定損別人。每個人都損人利己,他不就打架了?所以人之必爭。中國從前講教育,教什麼?教倫理、教道德、教因果,那裡頭教人什麼?「於人無爭,於世無求」,天下太平。在教育,不在別的,所以教育辦好了,什麼問題都解決了。所以賢聖眾出現於世間,能與眾生樂,一點都不假。今天我們就學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