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四五五卷)  2001/10/31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0455

  請看「世主妙嚴品」,主藥神偈頌第七首:

  【如來一音無限量,能開一切法門海,眾生聽者悉了知,此是大音之解脫。】

  這是普發吼聲主藥神他的讚頌,也是他的修學報告,他所修學的法門是「得能演佛音說諸法差別義」。這是屬於主藥神,他是屬於現代社會裡面的心理醫生。在現代社會裡面,心理醫生在這個社會當中,也佔了相當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工商業發達之後,每個人生活在這個世間,身心都有沉重的壓力,分秒必爭;因此精神方面的治療愈來愈多,似乎這個問題也愈來愈嚴重,怕的是一般的心理醫生很難收到效果。世尊在久遠劫前已經看到這個現象,主藥神裡面有這樣一個科目,幫助這些病患,心理的病患、精神的病患,幫助他們療傷,幫助他們恢復正常。當然在我們客觀來看,佛法確實是很有效的,所以他「能演佛音,說諸法差別義」。

  『如來一音無限量』,什麼叫「一音」?什麼叫「無限量」?如果從相上說,一音是單一個母音,這個母音的變化無量無邊,每一個國家民族語言文字的結構,都是由母音跟子音配合而成的。大概母音不多,所以在許許多多發音裡頭,第一個母音都發阿,我們的口一張開,這個聲音是阿。在佛法裡面,它的原音,第一個母音也是阿,華嚴字母頭一個。但是佛法裡頭還有一個原音叫吽,這也是一個原音。可是它起變化的時候能發無量音,音如是,色也如是。現在科學家告訴我們,顏色原色只有三種,三種原色錯綜變化就無量色。味也是如此,我們吃東西的味道,中國古人常講五味,原味,五味一配合,那就變成無量味,這些是從相上說的;如果從性上講,這個意思就更深了。大乘佛法重視一,宗門常說「識得一,萬事畢」,這個一是一心,一真、一如、一法界,在說法是一音。這個一我們一定要曉得,不是一二三四的一,不是數字。落在數字裡面,就不是真的一,不落跡象才叫做一。

  什麼叫一心?什麼叫一真?大乘法裡面常常講「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那是一。我們說得比較粗淺一點,「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個時候是一;才起心動念,就已經落二三,就不是一。一裡面是清淨的,一塵不染,動一個念頭,已經染了。水在平的時候,沒有波浪的時候是一,才有波浪就不是一。所以我們曉得,真誠是一,清淨是一,平等是一,正覺是一,慈悲是一。一哪裡有這麼多?真誠如果有真誠的相,不一了,有真誠的事,不一了,再跟諸位說,有真誠的理,也不一了。那什麼叫真誠?曾國藩在讀書筆記裡頭,把這個「誠」下了一個定義,他說得好,跟佛法的意思很接近,「一念不生是謂誠」。一念不生的時候,我們說它為真,說它為誠,一念不生是清淨,一念不生是平等。

  諸位從這個意思裡面去參。不能想,想怎麼會想得到?所以佛家不講研究,叫參究。參究跟研究差別在哪裡?參究不用心意識,研究不離心意識。我們六道凡夫,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哪一個人不是用心意識?所以心意識在佛家裡面稱之為妄心,它不是真心。為什麼?它有思惟,它有想像,也就是這個大經《華嚴經》裡面講的,它有妄想,想像就是妄想。為什麼想像是妄想?真心裡頭沒有想,沒有念,所以有念是妄念,有想是妄想,有相是妄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個真的東西說不出,所以言語道斷,說不出來;不但說不出,沒有方法去想像它、去思惟它,所以心行處滅。我們想不到,我們也說不出,在哪裡?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它是宇宙萬物的本體。也就是說,它是能生,虛空法界、剎土眾生是所生所變,《華嚴經》裡面講「所現所變」,現跟生的意思是一樣的。「一真」是能生、能現、能變,很不好懂,怎麼說都說不像。這一樁事情,確確實實只可以意會,不能言傳。

  所以佛家修行功夫,什麼叫功夫?真正能夠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克服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就叫功夫。什麼時候妄想分別執著全都放下了,沒有了,這個境界就現前,這個事實真相你就完全明白。這是世出世間一切法的根源,大乘經裡面常講「徹法底源」,底跟根是一個意思,徹法根源。然後你為一切眾生開示,這是差別智。眾生有問題向你請教,你給他說的,你回答他的,我們就稱之為經。經是什麼意思?最正確的解釋,最正確的答覆,最正確的說明,決定與事實真相相應,決定沒有毫分錯誤。這個事情誰能做?如來能做。誰是如來?照我們《大方廣佛華嚴經》裡面來講,大乘圓教初住以上就稱如來;換句話說,「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個時候就可以稱為如來,這個如來是分證如來,不是圓滿的。

  古人有個比喻說得好,初住就像初二初三月牙,露一點點光,但是它是真的月光,不是假的,它沒有圓滿,到十五的月光那才叫圓滿。但是你要知道,十五的月光,跟初二初三的月光,都是真的,都不是假的,只是有圓滿有不圓滿,差別在此地,都稱如來,都是純真無妄。佛教我們在這裡下功夫,教我們要證到這個境界。世尊出現在這個世間就為這一樁事情,幫助這個世間眾生契入一真的境界,這叫大事因緣。可見得除這一樁事情之外,世出世間都叫小事,不是大事,這一樁才是大事。

  我們修行在哪裡修?就在日常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之中去學習。學習不執著,學習不分別,學習沒有妄想,這叫真修行。所以修行,不在形式在實質。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沒有教給我們形式,許許多多懺儀規矩佛門修行,都是後來祖師大德們訂的,佛經裡頭沒有。他們訂的這些形式,對我們來講有沒有好處?給諸位說,對初學的人來講有好處。你不懂規矩,他建立一個規矩,讓你去遵守,便利於你的學習。它有沒有毛病?有!如果你執著這些規矩,死不肯放鬆,那就壞了,你不能契入一真。到功夫成就的時候,這些東西要放下。《華嚴》清涼大師在註疏裡面告訴我們,真的是無障礙的,他給我們講四種無障礙:「理無障礙,事無障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才是真的契入法界。

  所以眾生根性千差萬別,不是容易得度的,這是用佛家語來說,要換成現代話來說:「不好教」!現在許許多多作父母、作老師的,我們常常聽他們談話:「兒女不好教,學生不好教。」在佛法裡面的術語:「眾生不好度」,為什麼?妄想分別執著這個病,就是習氣跟現行這個病太嚴重了。須知佛教化眾生無有定法,正如同大夫給病人治病沒有定法,每個人害的病不一樣。這個好的大夫給你診斷之後,由他來處方,他看一百個病人,不可能這一百個病人,有兩個病人處方是完全相同的,為什麼?他得的病不一樣,病症不相同,病因不相同。還有每一個人體質不相同,怎麼可能有兩個處方完全相同?縱然這兩個處方完全相同,你仔細看,他用的分量不相同,藥引子不相同。佛菩薩幫助無量無邊的眾生,也可以說沒有相同的方法,佛無有定法可說,這個我們要清楚、要明瞭。現在這個世間眾生病更重了,為什麼?過去還有聖賢的教誨,大家還尊重,現在人把聖賢教誨統統拋棄,完全隨順妄想分別執著,這還得了嗎?我們要想這個道理。

  所以現在的學生難教,從兒童到老人,老了他也不知道反省,他也不能回頭,依舊執著他的妄想分別成見,自以為是。所以搞得整個社會動盪不安,一生過著憂患的生活,哪一天安靜過?我們要深深明白這個道理,然後才知道,諸佛菩薩的智慧、德能、慈悲,他們不捨棄苦難眾生,乘願再來,應機說法。『眾生聽者悉了知』,只要了知,問題就解決了。「了知」是什麼意思?覺悟。所有一切過失都是由於無知,無知是迷惑造成的,覺悟問題就解決了,一覺悟就回頭,回頭是岸。我們今天需要有真實智慧的人為我們開導,真實德行的人教導我們回頭。如果遇不到這些大善知識,我們的苦難、災難無法避免。第八首:

  【汝觀佛智難思議,普現諸趣救群生,能令見者皆從化,此蔽日幢深悟了。】

  蔽日光幢主藥神,他修學的法門是「得能作一切眾生善知識,令見者咸生善根」。這也是屬於教學,跟前面這一尊有密切的關聯,我們可以說,都是屬於心理醫生,幫助人斷煩惱、開智慧。他的讚頌很好,我們要怎樣去學習?『汝觀佛智難思議』,佛陀的智慧不可思議。讚歎佛陀智慧不可思議,一定要曉得,我們的智慧不可思議,為什麼?「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佛法裡頭是平等,真平等。我們的智慧德相,現在為什麼不能現前?佛在這個經上說得很好:「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我們所患的病,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假如能夠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統統斷盡,我們的智慧德相就現前、就恢復了,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這是世尊把事實真相一語道破。現在眾生在迷,佛菩薩在覺,覺悟的人有義務有使命,幫助在迷的這些眾生,幫他破迷開悟,幫他恢復自性本具的德能。

  『普現諸趣救群生』,「諸趣」是十法界,包括佛法界。『能令見者皆從化』,這句是敘說教學的成就。佛菩薩善教,九界眾生善學,成就不可思議。師資之道,講得最淺顯最明白的,《阿難問事佛吉凶經》第二個大段,作老師要怎麼作法?作學生要怎麼作法?老師要像個老師,學生要像學生,教學就有成就。老師不善教,學生不肯好好的學,所以有好學生遇不到好老師,有好老師遇不到好的學生,往往一生空過,這是值得人痛惜的事情。有沒有?有,常有!自古至今,哪一個好老師不想教幾個好學生?世間諺語常講「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如果沒有傳人,你在一生當中即使再有成就,你死了以後沒有繼承人,你的事業都等於零,這是世間真正值得遺憾的事情。

  所以培養繼起人才,這是整個社會、整個人類一切眾生,不僅是延續,最重要的是延續智慧、延續德能,社會才有發展,眾生的生活才能過得幸福美滿。如果智慧、才藝斷掉、沒有了,一切眾生隨順煩惱習氣,造作無量無邊罪業,社會動盪不安,人民生活困苦。關鍵都在道,智慧是道,德行是道,才藝是道。這個道能不能傳?有沒有繼承人?古時候各個行業人才輩出,為什麼現在沒有了?現在我們看這個社會,只有一種人才輩出,科學技術,智慧道德沒有了。科學技術在中國古代講才藝,只有這一門,另外兩個沒有了,問題出來了。智慧、德能、才藝,鼎之三足,少一個都不行,它要並進。如果缺少,可以缺少才藝,不能缺少智慧,不能缺少德行。如果這三個缺少兩個,只剩下一個,我們想想,應當要採取哪一個?要採取德行,他有德行,他有道德,他縱然沒有智慧,他沒有才藝,這個人很守本分,他不會作亂,他不會害人,他不會害社會。

  由此可知道德的重要。為什麼過去各個行業代代有賢能?從小著重道德教育,他有根,道德教育要從小培養起。中年之後,不良的習氣已經養成習慣,你要教他改,難!古人有一句話說得好:「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那個本性就是講的習性,「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已經三、四十年的習慣,你教他改,那真的是比登天都難,不容易!縱然學習聖道,隨分學!學多少,算多少,你要期望他有大成就,這個不容易。所以教育著重什麼樣的人?著重在兒童、在少年,最好十歲以內能夠接受到聖賢教育,這種人將來他要遇到善友、善知識,他可能成為大聖大賢,成為真善知識。在我們這個時代,大概六、七十歲以上的老人,在童年的時候還沾到中國古文化的邊緣,縱然沒有受過聖賢教育,也曾經聽過;換句話說,聖賢教學那種氣氛,多少感染一點。經歷半個世紀顛沛流離,到晚年如果有人提醒,他還能回頭,慢慢的他也會覺悟。當中這一段,青少年、少壯,這就難度了,連古聖先賢教誨的氣氛都沒有沾染到,今天給他講這些東西,他笑笑:「這是迷信,這個東西落伍了。」我們在這裡讀佛經、研究佛經,他心目當中,完全沒有印象,完全不能接受。

  但是佛度眾生不在一世,你這一世不能接受,沒有關係,還有來世。雖然他不相信有來世,這個不是你相信就有,不相信就沒有,你不相信也有。你信有,不信還是有,有來世必定有後世。佛菩薩慈悲,生生世世照顧你,生生世世不捨棄你,等到你苦難受盡的時候,你回頭了,回頭是岸,只要你肯回頭,佛菩薩自然會幫助你。你在迷惑顛倒造業,受苦受難,佛菩薩在旁邊看著你,只要你肯回頭,他就伸出援手。這種慈悲、這種恩德,知道的人曉得沒有法子報答,世間哪有這種好人?但是這個世間確確實實這樣的好人不少,很多!可惜我們肉眼凡夫不認識。這是蔽日光幢主藥神他所覺悟,『深悟了』,他是深深的悟入,了是明瞭。第九首:

  【如來大悲方便海,為利世間而出現,廣開正道示眾生,此見方神能了達。】

  這一首是明見十方主藥神他的讚頌,他所修學的法門是「得清淨大悲藏」,也就是以大慈悲心、以善巧方便,能令眾生信解。我們看到他這個法門,也能夠想到這是一樁很大難度的事情,如果沒有真正的大慈大悲,說實在話,遇到我們現前這個世間的眾生,有幾個人能做到不退心?誠心誠意、好心好意來幫助你,不但你不感激,實在講真正善知識並不希望你感激,你反而惡意相向,諷刺、毀謗、侮辱、陷害,逼迫道德之人善師在這個社會走投無路。他還不退心嗎?他要再不退心,你一定懷疑他,這個人必有企圖,他到底想什麼?於是許許多多莫須有的罪名都加上,真正是愚痴到了極處。不但沒有能力辨別真妄,沒有能力辨別邪正是非,連利害都沒有能力辨別。哪個人對我有好處,哪些人對我有害處,都沒有能力去辨別,愚痴到這種地步。每天引誘你去幹殺盜淫妄,你認為這是好朋友,你樂意親近這些人;每天勸導你,不要殺生、不要偷盜、不要邪淫,你把這些人當作惡人,處處要干涉你,處處給你難堪,你把他當作惡人,把他當作冤家對頭來看待。你怎麼可能有好的前途?你死了以後,怎有好去處?

  當然他不相信有來世,如果他真的知道有來世,我想他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自然就會收歛。所以對於這個時代的教學,難!使我們想到民國初年印光大師,我們細心觀察印光大師的行誼,他老人家已經受盡了委屈,那是西方世界等覺菩薩,大勢至菩薩乘願再來。生在我們這個世間,跟大家在一起和光同塵,幾個人尊敬他?幾個人瞧得起他?沒有!他老人家被人尊重是在七十歲的時候,七十歲以前誰瞧得起他?誰知道他?他能夠在寺院叢林當中和光同塵,潛修道德。到七十歲偶然的機會,被佛門的一些在家大德,他們去遊覽普陀山,在普陀山跟印光法師見了面。聽聽他的談吐,仔細觀察他的風範,起了敬仰之心。把他的談話記錄下來,在報章雜誌上發表,慢慢才引起學術界這些居士們的注意,「沒有想到在這個時代,還有這麼一位高僧大德!」

  印光大師以他的善巧方便,用文字弘法,給這些人書信往來,這些人把他老人家所答覆的信件,全部都公開發表。八十歲圓寂,時間短短十年。我們想到他這一次來應化,用我們人間的眼光來看,受盡了委曲。他為什麼?為我們這些苦難眾生,用現在人的話,做出犧牲奉獻,幫助我們度過這個劫難,化解這個劫難。他用什麼?因果教育。他教的什麼?他老人家標榜十六個字、四句話:「敦倫盡分,閑邪存誠,深信因果,老實念佛」。這十六個字確實是印光大師一生自己行誼的寫照,同時他也以這十六個字教化這個時代的眾生。

  主藥神偈頌第九首:

  【如來大悲方便海,為利世間而出現,廣開正道示眾生,此見方神能了達。】

  這一首偈是明見十方主藥神他的讚頌。在前面已經跟諸位做了報告,提到印光大師也是『為利世間而出現,廣開正道示眾生』,我們舉印光大師做一個例子。我說到他到我們人間來示現,以我們人間眼光來看,他很受委曲。他教導我們,那是最契現在人的根機,他出現在近代,因此我們對他的教誨要格外的重視。他教我們什麼?我們從他老人家這四句偈裡面,細心去體會「敦倫盡分」。「敦倫」就是道,「盡分」就是德,幾個人能體會得到?倫是講五倫,敦是講敦睦;換句話說,我們生在這個世間,跟一切人,一切人跟我們都有關係。什麼關係?五倫的關係,都要能懂得和睦相處,這是道,這叫行道。中國古聖先王常常提倡的,以道治國,以德化民,你要曉得什麼是「道」、什麼是「德」,這兩個字怎麼講法?道是天然之道,是順乎自然的秩序、規矩,這裡面最重要的人與人的相處。

  第一個是夫婦,夫妻要和睦相處,這是倫常大道的根本,夫妻同一個房間、同一個室。室再擴大,這是家,家裡面,上有父母,下有兒女,中間同等的有兄弟姊妹。家和萬事興,家庭是社會組織的基本,家家都能和睦,這個社會是健康的;家不和,社會就產生病態。這是大道,現在沒有人講,也沒有人懂。我們看古禮,為什麼從前人結婚那麼麻煩?那樣的瑣碎?為什麼?那是告訴你,這是人生第一樁大事,是人生最大的事,不能不慎重。告訴你這個結合,不是你們兩個人的事情,對家庭裡面講是傳宗接代;對社會裡面來說,你是社會最基層的組織。這個組織健康,整個社會得到福利;這個組織不健康,整個社會要受苦受難。誰懂這個道理?

  在家裡面有父子、有兄弟,家的外面是社會,你在社會上工作,你有老闆,你有領導人,那個老闆領導是君,被領導的這些伙計是臣,這是天然的秩序。除此之外,一切大眾朋友,四海之內皆兄弟,朋友。鄰居,我的鄰居,鄰居那一邊還有鄰居,鄰居的鄰居就是我的鄰居。這樣往外一推,就推到外國去了,住在邊界那一邊的人,這是外國人,也是我們鄰居。你從這個地方就體會到,聖人他們的心量,絕不亞於佛經裡面講的「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你去推廣,鄰居的鄰居我們要愛護,就能夠擴展到盡虛空、遍法界。五倫組織,這是天然的,這不是人設計的,天道!人應當要行道,印祖講敦倫,就是行道,「敦睦倫常」,我們行的是大道。這個道絕對不是某一家的學說、某一個人的學說,你要這樣看,那你完全不通,你無知。這是自然的大道,天地之間本來有的大道。

  盡分是什麼?盡我自己的本分,這個用現在中國人的話來說「為人民服務」,這是盡分,「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盡我自己的本分。在家庭裡面,我們講到「五倫十義」,這個十義是積德,你天天在累積,累積你的功德,行善積德就是盡分。在家庭裡面,夫義婦聽,做丈夫的人有道義、有仁義、有情義、有恩義,你要用這種心態對待你的妻子,做太太的一定要隨順先生的意旨,順從,一家和睦。家庭裡面有事情,彼此好好商量,不可以爭執;有意見不同,要把道理講清楚,事實真相講清楚,得失利害講清楚,最後來做結論。這一家怎麼會不和睦?父慈子孝,父的本分、盡分,對兒女要慈愛,作子女對父母的本分是孝順,兄友弟恭,君仁臣忠。朋友有信,我們今天講的,朋友之間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相信賴,互助合作。這個推廣到整個世界,世界大同,天下一家,這就是印祖教導我們的最重要的教誨,敦倫盡分這四個字。

  「閑邪存誠」就是講的因果。「邪」,邪知邪見,是一切不善業的因由;真誠是一切善果的原因。「閑」這個字的意思是做防止講,我們對於一切不善的因跟緣,要懂得防止;對於一切善因善緣,要知道培養。「存」,不但是存於心,要把它存在整個社會,要把它存在整個世間,這個存就是要把它發揚光大的意思。真誠,在佛法裡面講是菩提心,真誠是菩提心的本體。《觀無量壽佛經》上講菩提心,至誠心是菩提心的體,深心、迴向發願心是菩提心的用。諸位想想,印祖這十六個字,確確實實把我們現在這一個時代全世界眾生病根掌握住,開出這個方子,這是一付良藥。如果我們依照這個方子來修學,我們的社會可以恢復安定、繁榮,全世界人民可以得到幸福美滿的生活,可以讓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族與族之間、宗教與宗教之間,所有一切誤會對立全都化解,他這十六個字的處方。

  末後一句「老實念佛」,那是消災免難的祕訣,老實念佛如果從意義上來講,佛是覺,老老實實去念覺悟,不要迷惑。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什麼意思?這個名號是從印度梵文翻譯過來的,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佛翻作覺。你想想看什麼意思?無量覺。我們活在這個世間,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一切時一切處,沒有一樣不覺。這是念佛,絕對不是迷信,可是今天這個佛號真正的意思,懂得的人不多。印祖提出這四句,挽救今天世間的劫難,你們想想有沒有道理?這個方子好不好?如果這個方子好,我們體會到了,我就認真幹。敦倫,家庭是倫常的組織,社會也是倫常的組織。現在工商業很發達,你一個公司、一個行號、一個商店,老闆就是父,或者我們講君,伙計就是臣,沒有離開倫常。老闆要把員工當子弟來看待、來照顧、來關懷;員工要把老闆當父兄看待、當老師看待,對他們要盡忠,要接受他們的教導,要知道感戴他們養育之恩。這有什麼不好?有什麼不對?伙計與伙計之間情同手足,像兄弟姊妹一樣,一家人。

  在佛教,我們一個道場,這一個佛陀教育協會,或者是淨宗學會,或者是寺廟庵堂,住持這個人就是君、就是父,道場裡面的住眾就是臣就是子弟,世間一切法都離不開這個大道理。所以它是天道,是自然之道,人人能夠守住自己的崗位,把自己本分工作做好,互相協調,互助合作,這是盡分。今天因為道德廢棄了,所以邪知邪見充斥在社會,即使社會的媒體也在傳播邪知邪見,誤導眾生,不知道這個世間還有道德,當然更不知道念無量覺的真實義,社會焉能不亂?眾生的災難如何能夠倖免?這都是我們現前看到的現象,現前的現象非常恐怖,不是好現象。如果你冷靜細心觀察,你會感覺得大災難好像就要來的樣子,每天我們所接觸到、看到、聽到這些資訊,都是劫難將要來臨的預兆。

  我在最近,海外有許許多多同修打電話給我、傳真給我,對於社會的動盪不安,都感覺得非常恐懼,問我要怎麼辦?這是現實的問題,是非常嚴肅的問題,我們不能夠迴避。第一點要認知人有生必有死,知道這是事實,不怕死。首先要有這一個心念,不怕死,什麼樣災難來臨也不在乎。問題是死了以後到哪裡去?這是一般人不知道的,我們學佛的人好處就好在這裡,知道自己死了以後到哪裡去。這個身捨掉了,換一個更好的身,這個苦難生活環境捨掉了,換一個更美滿的生活環境,好事,不是壞事。你害怕幹什麼?有什麼好害怕的?可是問題是,如何來生比這一生活得更幸福更美滿?你要記住印祖的話:「敦倫盡分,閑邪存誠,深信因果,老實念佛」,你決定有好去處。這個事情現在要加緊幹,等不及了,其他的事情都是小事,這個事情是我們現前第一樁大事。要真幹!不能假幹。

  從哪裡幹起?印光大師講得很清楚很明白,讀《了凡四訓》,從《了凡四訓》裡面,建立真正相信因果報應,人這一生在世間「一飲一啄,莫非前定」。所以我這一生教學,勸導大家,學佛從哪裡學起?從《了凡四訓》學起,先把了《了凡四訓》念三百遍,這三百遍要一年完成,一天念一遍,花一年的時間,從這裡下手。為什麼?三百遍念下去之後,你才會深信因果。念個幾遍不管用,念的時候很相信,有那麼一點信心,念完之後,書本一關起來,因果就不見了,還是隨順煩惱習氣,那有什麼用處?所以要不停的念,天天念,這三百遍念下去之後,自己對這樁事情就有相當程度的體會,這就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起心動念你會想到《了凡四訓》的教訓,漸漸自自然然改變自己的煩惱習氣。起心動念自己會約束,自己會收歛,對於「敦倫盡分,閑邪存誠」,就有很大的幫助。

  《了凡四訓》是屬於教科書,《了凡四訓》的修學是《感應篇》,就是雲谷禪師教給他的功過格,功過格的內容是《感應篇》。《感應篇》天天要讀,把它當作早晚課誦來讀,不長,只有一千多個字,幾分鐘就念完了。每天念一遍,念的時候反省,這裡面所講的過失,我今天有沒有犯?所講的善行,我今天做到幾條?每天拿這個來對照自己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真修行!這個人是真修行人,以這樣修行的功夫,念佛求生淨土是肯定得生。如果不照這個做,那個修行是假的,不是真的,這個古德常講盲修瞎練。我們今天冷眼旁觀佛門裡面,四眾同學多少人墮落在盲修瞎練,不知道自己怎麼修法。有了這一層,有了《了凡四訓》,有了《感應篇》,然後你能夠老實念佛求生淨土,印祖教學第一個目標達到了,真的把你接引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

  如果我們還要提升自己境界,可以讀誦大乘,依照大乘經論上的教誨自行化他,這樣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你的品位自然就提升,這些都是真實的教誨。《華嚴經》是佛門一部大經,我們這一次要把它講完,大概會使用四千個小時完成這部經。這個經對於我們現在幫助非常大,也就是我剛才所說的,怎樣把敦倫盡分做到究竟圓滿,究竟圓滿的境界就是「大方廣佛華嚴」。敦倫盡分做到究竟圓滿,這部經就是教我們這四個字的,我們在這部經典裡頭用心去學習。這個經典裡面它的境界,不分國土、不分國家、不分族類,十法界眾生都在這裡面。這不僅是一個地球,現在人講包括外太空,包括多維次的空間,一個都不漏。不同的族類,我們現在看到神眾,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形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信仰,全都聚集在一會,華嚴法會。它的名字也取得好,前面開經的時候講過,華就是花,像一個大花園一樣,這個花園很大,所有一切品種的花卉統統都具足,一樣都不少,都在這個大花園裡面,美不勝收。顯示出今天人所講的多元文化,它不是單元的,是多元的,美不勝收。

  「敦倫盡分,閑邪存誠」,確確實實是這部《大方廣佛華嚴經》的總綱領,印祖拈出來,幫助我們現前大眾度過這個災難。災難就在眼前,所以提示我們要覺,不能迷,決定把心量拓開,念念不要想自己。災難來了,「自己怎樣去躲避這個災難?」不要想自己,想到整個社會一切眾生,如何幫助整個社會一切眾生消除這個劫難,這樣想好!這樣想,你有福,你能替別人想。如果專替自己想,自私自利,你有多大的福分?應當拓開心量,為一切苦難眾生去著想,只要看到人做一點好事,我一定隨喜讚歎。他需要幫助,我一定盡心盡力幫助他、成就他。成就他的善行,就是我自己的善行,自他不二。同樣一個道理,人家做的真的好事,障礙別人的善行,就是障礙自己的善行,造孽!這些事都在眼前,隨時隨處我們會遇到,我們會看到、會聽到,道理要清楚、要想通。

  如果自己沒有這個警覺、沒有這個智慧,讀誦大乘。大乘經讀哪些?一定要契自己的機,契自己的機自己一定要看得懂。如果這個經典太深,沒有人講,不懂,看註解也看不懂,這個你不必去念它。為什麼?你得不到利益。也不必去念咒,那咒就更難懂,一定要通其義,信解行證。你要不解,你怎麼能落實?一定要解其義,我們才有下手之處,密咒都不例外。我最初學佛,章嘉大師傳我一句咒語,六字大明咒,你們同學們都會念,我的性格跟你們不一樣,所以我對你們很佩服,很讚歎。為什麼?你沒有搞清楚,你就肯信,你就肯念,這個我在年輕的時候做不到。要不搞清楚,不明白的時候,你教我去念、去怎麼做,我是不肯幹的,所以我也是屬於剛強難化。老師傳給我「唵、嘛、呢、叭、咪、吽」,我就問他這什麼意思?說沒有意思,沒有意思我不學,沒有意思學它幹什麼?老師給我講解,說明這個咒語的意義,我聽了之後,佩服得五體投地,然後我才曉得咒語是佛法裡頭最好的格言。

  「唵」是身,「嘛呢」在漢文經典裡翻作摩尼,是蓮花的意思,「叭咪」是保持,「吽」是意。他這一解釋,我就明白了,藏語是從梵語變化過來的,他們的文法跟我們中文語法不相同。要是他們的文字,身、蓮花、保持、意,這麼排列的。我們中國人的講法,應當是保持身意像蓮花一樣,它的意思這樣的。於是我們曉得,他教你永遠保持你自己的身心像蓮花一樣,出污泥而不染。念這一句話,提醒自己,社會是個大染缸,如何能保持我們身心在這染缸裡不受污染,這是「唵、嘛、呢、叭、咪、吽」。我就很願意念,念的時候提醒自己,順境裡面,我們講順境善緣,這個境是物質環境,稱心如意,自己很喜歡,順境;善緣是什麼?緣是講人事環境,人事環境很好,都是我很喜歡的人在一塊接近,很喜歡居住工作的環境,不起貪戀。你起貪戀,你身心就不清淨了,你被污染了。逆境,這個環境很不喜歡,惡緣,周邊的人物也很討厭,住在這個生活很難受,不起瞋恚。如果在逆境惡緣當中,你還有一念瞋恚心,你又被污染了。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你被喜怒哀樂愛惡欲污染了,七情五欲,你被貪瞋痴慢污染了,這叫凡夫,這叫造業。

  佛菩薩教給你這個方法,時時刻刻提醒你,決定不受污染。並不是叫你不接受這個境界,境界要接受,順境我接受,逆境也接受,善緣接受,惡緣也接受,在這裡面跟大家處得非常和睦非常好。不起愛戀、貪戀,不起瞋恚,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生愚痴,你戒定慧三學圓滿。戒定慧從哪裡修?就在這兒修,所以戒定慧是在生活裡面修,在工作裡面修,在處事待人接物裡頭修,一切時一切處都是在用功,都是在進德修善,都是在累功積德,沒有一刻空過!這是真會用功,真會修行,他是這樣幹法。我們有沒有學會?老師把這個方法傳授給我們,老師不能帶領我們契入境界,他只能把這些道理方法傳授給我們。如何契入境界?那要靠自己,所以老師教我行法,教我六個字「看得破,放得下」,真正能看破放下,你才不受污染,你才能真正契入大明咒的境界。

  大明咒的境界是佛菩薩的境界,是佛菩薩的生活,真的是轉惡為善、轉迷為悟、轉凡成聖,你要能真轉得過來才行;轉不過來,那你還是凡夫一個。所以講到這個地方,「為利世間而出現」,這真是慈悲到極處,種種示現教化眾生。那是善巧方便到極處,這是菩薩的名字好,「明見十方」,他能夠了達的。他能明瞭,他能通達,能明瞭通達,當然自己就做到。我們為什麼做不到?我們對於這個不能夠明瞭、不能通達,所以隨順煩惱習氣。第十首:

  【如來普放大光明,一切十方無不照,令隨念佛生功德,此發威光解脫門。】

  這是普發威光主藥神,他所修學的法門是「方便令念佛滅一切眾生病」,他學的是這個法門,這個法門是真的,這個法門深廣無際。佛常常講,這個境界「唯佛與佛方能究竟」,就是等覺菩薩都沒有辦法完全明瞭。經上有個比喻說,等覺菩薩對於這個念佛境界,猶如隔羅望月;羅是綾羅綢緞,在古時候是極其薄的絲織品,幾乎像玻璃一樣。十五的月亮很圓,隔著這一層羅來望月,雖然看得很清楚,還是有障礙。等覺菩薩對於念佛功德,猶如隔羅望月,這一樁事情「唯佛與佛方能究竟」。佛說這些話,目的是幫助我們建立信心,等覺菩薩對於這些境界、道理,都不能搞得十分清楚、圓滿,我們什麼時候能搞清楚?可是這個法門很特殊,對這個道理不清楚、境界不了解,只要依著這個法子修行,也能成就,這個不可思議。因為大菩薩們都搞不清楚,所以稱之為難信之法。

  這是經論裡面祖師大德所講的「難信」,難信在哪裡?方便,方便在哪裡?我們都要搞清楚,它的方便是帶業往生。講到帶業往生,我們人人都有分,這個法門我們能修,我們能成就,我們能夠契入。如果要是說消業往生,那就難了,我們的業障,自己冷靜想一想,能消得了嗎?業障確實要消,不能不消,問題是說,你能消得了嗎?你能消多少?一般依照這個經論裡面所說的,見思煩惱要不能斷盡,你就出不了三界,千經萬論皆如是說。五種見惑,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這五種見惑要斷不了,你證不了須陀洹果,在大乘法裡面你得不到初信位的果位。初信位是什麼?就像念書一樣,一年級,你想入一年級的條件,你都不具足,這個是真難!我們在大乘位想得一個初信位的菩薩,小乘裡面想得個初果須陀洹,都不容易。無量劫來生生世世的修行,都沒有拿到這個成就,今天依舊墮落在凡夫,一品惑都沒有斷,你怎麼能成就?在這種狀況之下,我們讀誦一切大小乘經論,真是望洋興嘆,是好,不錯,我沒分。阿彌陀佛這也是諸佛如來的一個代表,為我們這些罪苦眾生,開特別方便法門「帶業往生」,一品煩惱不要斷,也能行,這到哪裡去找?諸位同修要曉得,密宗裡頭還是有條件的,淨土宗裡頭真的是無條件,只要具足「信願行」,你就有能力帶業往生,真正是希有難逢不可思議的殊勝法門。現在時間到了,這一首的意思沒有講完,我們下一堂接著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