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五九一卷)  2006/7/24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591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賢首品第十二」,今天我們接著看李長者《合論》末後這段,從「如此品頌云」,從這一句開始。「如此品頌云,一切世界諸群生,少有欲求聲聞乘,求獨覺者轉復少,趣大乘者甚難遇,趣大乘者猶為易,能信此法倍更難」。這是長者引用這品經裡面的偈頌,說明能信此法,確實是希有。

  首先說一切世界的眾生,這些眾生主要都是說六道裡面的。我們在「華藏世界品」讀過,「世界成就品」也讀過。諸佛剎土像我們娑婆世界這種狀況確實很多,經上講的無量無邊,沒有法子計算。可是諸佛如來的清淨國土,一真法界,像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也不在少數。從經文我們能體會到,眾生確實是難度。為什麼難度?習性改不過來,道理就在此地。現在連西方人逐漸也明白了,人到這個世界來幹什麼的?這是我們看這一段。如果把我們的眼光放開,讓我們看到整個十法界,整個六道,這一切眾生在六道、在十法界,為的是什麼?真正的目的幾個人明瞭?

  外國的科學家,這些年來對於靈學有很大的興趣。確實有不少通靈的人,跟不同維次空間高等的靈媒(也有地方稱神靈)接觸,從那邊得來的訊息。眾生在六道、在十法界,真正的目的就是學習。他們說學習,我們一聽就明白,學習就是佛法裡面講的修行。學習什麼?把自己的煩惱習氣去掉。神靈透給我們的消息,要我們學習耐心,要學習自愛,要學習愛別人,要學習包容,要學習寬恕。諸位想想看,這跟佛經上講的是不是一樁事情?佛教給我們,學著斷十惡,修十善,教菩薩要斷六大類的煩惱。第一個是慳貪,要捨棄、要放下,要學布施,施捨;要斷惡業,要學習守法、持戒;處事待人接物要學習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凡夫成佛要無量劫,生生世世無論在哪一道,無論在哪個法界,沒有別的,都在那裡學習。

  有人學習的進度快,有人進度很慢;有人順著法性不斷向上提升;有人違背法性,不但不能提升,還要往下墮落。提升是學習,墮落也是學習,有升有墮,所以時劫就長。墮落就是此地講的退轉。退轉怎麼樣?重來,過去學的不算,要重新來,所以時間就長。如果只有進沒有退,凡夫作佛哪要三大阿僧祇劫,不需要。問題就是,一切眾生在六道裡面時間太長,染上嚴重的惡習。縱然學得不錯,佛法裡面講,修得不錯,修得很好,不定一個煩惱起現行,就讓你墮落,這個例子太多。

  倓虛法師跟我們講的,他兩個同參道友的故事,我們聽了之後就明白了。這兩位法師都是諦閑老和尚的徒弟,倓虛法師也是諦老的學生,他們是師兄弟,同學。他常說,一個參禪的,不錯了。在禪堂裡面從一個清眾,十幾年,參的功夫不錯,漸漸提升到首座和尚。十幾二十年的時間,只要你功夫得力,有護法神守護,冤親債主對你無可奈何。如果你一退心,怎麼退心?傲慢,自以為是,自以為了不起。我現在做了首座和尚,在一個道場裡面,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他上面還有個住持方丈,方丈下面就是首座,總覺得不錯了。生活起居有侍者照顧,也收不少皈依徒弟,供養也多了,傲慢心生起來。這個念頭才生,護法神就走了,冤親債主找來了。

  這個冤親債主不是別人,是他的太太,他是結了婚,也生了一個女兒,以後他學了佛,發心出家。太太不同意,太太投河自殺,女兒送給別人去養。他太太的冤鬼,這十幾二十年來就是圍繞著他。因為他修得不錯,有護法神,這個靈鬼沾不上邊。一念傲慢心生起來,護法神走了,這個太太貼到他的身,於是首座和尚就不正常了,常常想跳河自殺。有那麼一、二次被人救起來,一般人講,首座和尚有什麼看不開的,怎麼要去跳河?他自己並不知道。最後一次,因為大家知道他精神不正常,就看得很嚴,他住的寮房外面都有人看守。有一天,發現房間裡面沒有人,把門打開,他窗戶開的。諦閑老和尚一看這個情形,不好!你們趕快去找,他從窗戶上走的。結果真的他跳河淹死了,找了一天,屍首找到了。

  首座和尚出了事,老和尚說同參道友同學一番,給他做個超度佛事,超度超度他。正好在這個時候他女兒來了,哭哭啼啼來見老和尚。老和尚說,怎麼回事?她說昨天晚上,她夢到她的父親跟母親來告訴她,今天他們要去上任。諦老和尚聽了,上什麼任?她說,他們兩個做土地公去了,她的爸爸(就是首座和尚)做土地公,她母親就是土地奶奶。諦閑法師這才恍然大悟,才知道這個跳河不是他,是他以前沒有出家時那個太太,跳水死的,圍繞著他。正好廟門口建了個土地廟,老和尚就想,準是這個土地廟的土地奶奶、土地公。好!就在土地廟裡面誦經超度。

  諦老和尚也很有趣,他說,今天土地公、土地奶奶上任,如果真的是你,首座和尚真的是你,你也顯點靈給我們看看。說完這個話沒有多久,就看到土地廟前面有一個小旋風,就像龍捲風一樣,很小,大眾在誦經,就在誦經前面繞。老和尚笑笑,這真的,一點不假。諦閑法師提出這個公案提醒我們。凡夫修行很難成就,沒有別的,就是退轉。稍稍到一個地步,就以為自己很了不起,不知道謙虛,不知道恭敬,自以為是,這就墮落了。

  另外一個念佛的,真往生了,鍋漏匠大家都知道。這是諦老徒弟最特殊的兩個人。鍋漏匠很了不起,沒有念過書,不認識字,跟諦閑法師從小是鄰居,小時候的玩伴。一生貧苦潦倒,以後找到這個老朋友,老朋友出家了。還不錯,做了觀宗寺的知客,找到這個,一定要跟他出家,太苦,生活太苦了。你看諦老教他,他說:你已經四十多歲,學教,你沒有念過書,來不及,就是出家,出家五堂功課,看這個樣子你也學不會;五堂功課學不會,寺廟不能住。

  最後老和尚真的是沒有法子,在鄉下找個小廟,沒人住的,就把他安置在那裡。只教他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你好好的念,念累了你就歇一會兒,休息好了接著再念,將來準有好處。他也不知道什麼好處,反正這個人老實,老實人容易度。就這一句佛號,就聽老和尚的教誨,念累了就休息一會兒,休息好了接著念,不分晝夜。念了三年,預知時至,站著往生,沒有病。諦老和尚給他辦後事,對他非常讚歎,讚歎說他的成就,「許多名山寶剎方丈、講經說法的法師比不上你」。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一句佛號,什麼都不懂。他真的沒有妄念,真的是放下萬緣,一天到晚就是抓住這句佛號,三年成功。倓老法師常常講這個故事,勉勵大眾,說明修行不容易。

  這個世界裡面六道眾生,「少有欲求聲聞乘」。小乘,有幾個人想修小乘?太少了,說老實話,這個世間人,求的是什麼?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我們一般人講升官發財;求兒孫滿堂,求健康長壽,全都是求的世間福報。我們今天學佛的,不學佛的不提,單單講學佛的,求世間福報的人總要佔著百分之九十九點九,佔這麼多。真正求道的太少!求小乘的就不多,「求獨覺者轉復少」,獨覺是辟支佛,想證辟支佛果的人比求聲聞的更少。再看「趣大乘者甚難遇」,就更少了。

  學大乘的,學大乘是學菩薩。我們現在在形式上看,中國出家人全是大乘,細心去觀察,不看別人,看自己,像大乘嗎?連聲聞都不如。雖然出了家,出家之後還是求世間名利,名聞利養沒有放下,自私自利沒放下,是非人我、貪瞋痴慢沒有放下。所以說連小乘都不如,自己總要知道。別人的事情,不要去管他,認真反省自己,我每天幹的是什麼?修的是什麼?我來生到哪裡去?自己不能不知道。

  再說「趣大乘者猶為易」,比較起來,修大乘很容易。「能信此法倍更難」,此法是《華嚴》,對《華嚴》能生信心,比一般修大乘還要難。為什麼?《華嚴》所說的是不思議解脫境界,尤其在現在這個時代,講究科學,科學頭一個是要拿證據來。《華嚴》裡面所說的,你能拿得出證據?拿不出證據,沒人相信。你居然還能信,還可以學,真不容易。

  我們再看下面這首偈。「又如下頌云,有以手擎十佛剎,盡於一劫空中住,彼之所作未為難,能信此法倍更難」。這個比喻,它的難度,我們能夠想像得到。以手,擎是托在手上,托的什麼東西?十個佛剎。一尊佛的教化區叫一個佛剎,就是通常大乘經上講的三千大千世界。有多大?過去黃念祖老居士告訴我,現在我們講的銀河系,這是大星系,銀河系在佛法裡是一個單位世界。我們初學佛的時候沒想到,我初學佛的時候,小時候有點天文常識,我是把太陽系看作是單位世界,把銀河系看作是大千世界。

  黃老講我的看法錯了,銀河系才是單位世界。我想那個太大了,一個佛剎有多少個銀河系?你看一千個單位世界,叫一個小千;再以小千為單位,一千個小千世界是一個中千;再以中千為單位,一千個中千世界叫一個大千。這樣倍倍相乘,一個大千世界裡面有十億個單位世界;換句話說,十億個銀河系才是一個佛剎。我們手上要能夠擎十個佛剎,一個佛剎是十億個銀河系,十乘十是一百,百億的銀河系在手中捧著。捧多久?捧一劫,這個難,這誰能做得到,沒有人可以做得到。舉這個例子告訴我們難度,這個難度要比起能夠真正信《華嚴經》的,它很容易。信《華嚴經》比這個還要難,你能相信嗎?你以為我現在信《華嚴》,我覺得不難。

  其實我們現在是在聽講《華嚴》,有沒有信?沒有。為什麼?我在前面跟諸位多次報告過,如果要真的信,講到初信這段經文,你就是初信位菩薩,講到二信,你就是二信菩薩。現在我們講到十信,你是不是十信菩薩?你如果真的是十信菩薩,那就是這個偈子上所講的。我們把這些話暫時停一停,我們回過頭來講最初方便。出家學佛要落實沙彌律儀,我有沒有做到?如果沒有做到,連沙彌的資格都沒有,你就曉得難。在家學佛,三皈五戒做到沒有?三皈五戒受了,受了怎麼樣?沒做到,受跟沒受沒有兩樣。我們要從這個地方去反省、去檢點。為什麼沙彌律儀做不到?十善業沒做到。為什麼十善業做不到?弟子規沒做到。像一棵樹一樣,這樹為什麼會枯死?仔細檢查,它沒有根。沒有根,插在地上是死的,不是活的。學了一點儀規,三皈五戒,甚至於沙彌律儀、比丘戒、菩薩戒都受了,好像看到有一點根,在哪裡?在地面上,往下去一看,地底下沒有根,還是死的。

  所以這些年來,我們不能不向同學們呼籲,要認真反省檢點,我們是不是真的想學佛?真想學佛,從哪裡學起?扎根學起。中國幾千年來,佛教傳到中國有兩千年了,這兩千年來中國人有三個根,真的是根深蒂固。這三個根,頭一個是儒家的《弟子規》,第二個是道家的《太上感應篇》,第三個是佛家的十善業道,這三個根。如果沒有這三個根,那就是我們現在這個樣子,怎麼學都不能成就。參禪不能開悟,不但不能開悟,連禪定都得不到。為什麼?愛欲沒有斷!怎麼個修法都出不了欲界;六道裡頭有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出不了欲界,你說多可憐!你還有欲望。

  諸佛菩薩、世出世間聖人慈悲到極處,教導我們出離的方法,就是現在外國人從神靈那邊得來的訊息。教我們怎麼學習,學習斷惡,學習修善。先學著不墮三惡道,再學著從人道提升到欲界天,從欲界天再學習,提升到色界天。從色界天再學習,提升到無色界天;無色界天再學習,提升到聲聞。步步向上提升!這個話說來容易,實際上在修的時候,內有煩惱,習氣不斷,外有惡緣。像諦閑法師參禪的這個徒弟,到一定的高的地位,傲慢生起來,這是裡面的煩惱習氣。外面有冤親債主,不肯放過他,拉他去當土地公,她還是不離開他,她去做土地奶奶了。這些公案香港同修很熟悉,因為倓虛老法師在香港住的時間長,老法師慈悲,常常講給大家聽,提醒大家。有幾個人真聽進去?有幾個人天天認真反省,認真改過?諸位從這個地方細心去觀察,你才知道學佛難,學大乘尤其是難。淨土雖然是易行道,難信之法!沒有人肯相信。

  我們學淨土,信了沒有?說老實話,半信半疑。為什麼?你沒放下。真信的人,像鍋漏匠真信,到極樂世界作佛去了。最近的,黃忠昌居士真信,兩年十個月極樂世界作佛去。他們在世間的時候,默默無聞,沒有人尊敬他。他為什麼會有這樣殊勝的成就?沒有別的,真信切願,放下萬緣,一心正念,什麼都放下。黃忠昌是一部《無量壽經》,一聲六字洪名。鍋漏匠不認識字,不但《無量壽經》他沒有,《彌陀經》也沒有,就是一句六字洪名。這是什麼?這是真信,真信難得;念佛的人多,真信的人不多。

  早年我在台中追隨李老師,李老師常常跟我們說。不說別人,說台中蓮社的蓮友。那個時候的蓮友們差不多人數到三十萬。老師常說,蓮友雖然是多,真正能往生的,一萬人當中只有二、三人而已。實在說,就不錯了,一萬人當中有二、三個,十萬人就有二、三十個。三十萬人就相當可觀了,差不多將近一百人,很可觀。老師常常勉勵我們,我們的問題自己要清楚,就是放不下障礙,什麼時候放下你什麼時候成就。

  諸佛菩薩、祖師大德常常勸勉我們,修行人在這個世間一切要隨緣,不可以攀緣。隨緣沒有障礙,攀緣就是障礙。什麼叫攀緣?有求,有得有失,這就錯了。什麼時候能夠學會沒有得失,什麼都好。我要利益眾生,利益眾生最好做榜樣給他們看,現身說法。鍋漏匠現身說法,感動多少人,黃忠昌現身說法,我聽說感動不少人。現在很多人學他,三年止語,他留下一篇文章,說明止語的好處。這叫真信!

  末後兩句說,「遇此難信而能信,真信決定不退故」。這個人,我們就知道是大乘教上常講的根熟眾生,這個人根熟了。記得我初學佛的時候,第一次見出家人章嘉大師,頭一天給我開示,「看破、放下」。我向他老人家請教,從哪裡下手?他告訴我,「布施」。你要捨,要捨得乾乾淨淨,你的菩提道上障礙就沒有了。特別是求生淨土,求生淨土絕對要捨得乾乾淨淨,像鍋漏匠,像黃忠昌。捨乾淨了,就沒有牽掛,沒有憂慮。只要你有東西沒有捨,你會常常牽掛它,那就是你的魔障,那就是你的冤親債主,不能不知道。現在時間到了,我們休息幾分鐘。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接著看下面的論文,「又如此經普賢菩薩云,但聞如來名號,及所說法門,聞而不信,亦能成金剛智種,如人食少金剛喻」,到這兒是一段。這就是說明,佛法在這個世間殊勝無比的利益。舉普賢菩薩的話說,「但聞如來名號」,如來名號很多。或者是聞菩薩的名號,乃至於所說的法門,聽多少?聽一句。聞一尊佛菩薩名號,聽一句經,聽了怎麼樣?不相信,甚至於排斥,都不要緊,毀謗也不要緊。阿賴耶識裡面佛的種子種下了,金剛智種,這個種子永遠不壞,佛經裡有個比喻叫「食少金剛喻」,你雖然吃很少的金剛,永遠不壞;就是佛法的種子種在你阿賴耶識裡面,你的業障消完了,這個種子遇到緣就起現行;換句話說,就怕你沒有機會接觸到。

  在現在這個末法時期,佛法衰微到極處,幾個人真正能相信?為什麼他不相信?過去生中沒有種種子,沒有佛的種子,或者是曾經接觸過佛法,前生聞佛菩薩名號,聽大乘經,不相信。這一生當中,又遇到不善的緣,所以信心生不起來,這麼個原因。由此可知,能生一點信心,不是一生、二生、三四五生而種善根。那個善根很淺,不成熟。真正能對佛法生起信心,佛經上常講,無量劫來所種善根,你聽了才生歡喜心,你才能接受,才能依教奉行。

  由此可知,我們在座的諸位同學,就像《般若經》上所說的,絕對不是一生、二生、三四五生所種善根。為什麼?善根淺薄的人,在這個講堂裡面坐不住,他聽不進去,聽個一、二句他就要走,再就不來了。這個道理很正常,我們都能夠理解。凡是能夠生歡喜心,鍥而不捨,都是無量劫所種善根。如果能夠聽了能解,解了能行,這個人的善根幾乎接近成熟。他在這一生當中,肯定提升自己的境界,他能夠斷惡修善,能夠積累功德。

  我們聽了這些話,就要知道以種種善巧方便,幫助眾生種善根。你看種善根怎麼種法?只要他聽到一個「佛」字,聽到一個菩薩名字,聽到一部經名,《阿彌陀經》、《普門品》、《金剛經》、《大藏經》,阿賴耶識裡面就成就金剛之種,我們要有心去做。他聽了之後拒絕、排斥、反對,罵我們是迷信,都不要緊,我們都要很歡喜,很開心。為什麼?阿賴耶裡面種子種上了。

  至於他的排斥,他的毀謗,他的不善意,還是有果報,不能說沒有果報。這些果報,他到來生後世他要受的。在受果報當中,已經跟佛菩薩有緣,佛菩薩決定不捨棄,總是加持他,幫助他。或者是顯加,或者是冥加;顯加,根利的,冥加,根鈍的。就是你加持,他還是反對,還是堅持他自己的想法看法,堅持自己的錯誤知見。佛菩薩對他冥冥當中加持,加持他,他自己並不覺得,逐漸都在改善。有時候,真的我們會遇到這些人。口裡面很硬,決定不承認,沒有人的時候,他也去拜拜佛。不能跪下來磕頭,他也行三鞠躬禮。這什麼原因?諸佛菩薩冥冥當中的加持。所以說佛氏門中,不捨一人,是真的,不是假的。

  底下說,「若以遠因,總不退」,這是總結一句。真的,一點不假,將來必定成佛,將來必定成就。這就是聽佛菩薩名號,聽經題,聽一句、二句經文,總不退。以這樁事情幫助別人,介紹給別人,功德無比的殊勝。為什麼?這是種下成佛的種子,種下成菩薩的種子,沒有比這個更殊勝的。「若以現成佛因,即是未信之人」。就是這一類的,聽佛菩薩名號,聽一、二句經文,如果說這一生當中成佛,那沒有,他不可能,就這一生來講,他還是不信。要久遠劫以後,他阿賴耶識裡這個種子遇緣起現行,他就信了。

  所以從長遠講,沒有一個不信。我們從現前講,有信有不信。信的人決定成就,善導大師講得好,淨宗法門萬修萬人去。為什麼李老師又說,一萬個人能去的只有二、三個,他說萬修萬人去?你要著重在「修」字。他不是說遇到了就能成就,沒有這個說法,要修,聞思修!今天是一萬個人聞到淨土法門,接觸到淨土法門,真正修的沒幾個人。所以李老師的話,跟善導大師的話,沒有衝突。要真修,修是什麼?依照經典的教訓修正自己的過失,這就萬修萬人去。

  你看念佛堂堂主,我們常聽到一句口頭禪,這句口頭禪是什麼?他常常在念佛堂提醒大家,「放下身心世界,一心提起正念」,天天講這句話。放下身心世界,一心提起正念,就是修,真修。身心世界放不下,你正念提不起來。為什麼?那個東西有障礙,就是說你有牽掛,你有憂慮,你還是有貪心。自己擁有的,不肯布施;沒有的,想方法得到,都錯了!孰不聞《金剛經》上告訴我們,「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這就是叫我們要捨得乾淨。在道場裡面,你住在道場裡,道場裡面四事供養具足,藏經樓裡面收藏著經論善書也具足。這些東西擺在面前,真正修行的人,心地沒有染著,所以他沒有障礙。只要有絲毫的染著,障礙就現前。這個障礙有連鎖反應,一個障礙起現前,就一大堆的障礙。佛門有一句話說,「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這就是我們今天講連鎖反應。

  一迷一切迷,不能不知道。不肯放下是迷,放下是覺,覺了沒有不放下的。如果覺了,他還沒放下,他沒覺,不是真的覺悟;真覺悟,決定放下,決定沒有絲毫留戀,那是真正覺悟。唯有真正覺悟的人,展開經卷他能看得懂。為什麼?他沒有障礙,經卷裡頭字字句句無量義。佛法裡面講的「無師智」,智慧不是從老師那裡得來的。「自然智」,實在講就是自性裡面本具的般若智慧。你統統放下,沒有障礙了,這個智慧就現前。這個智慧能通一切法,能解一切疑難,祕訣就在放下,不能不知道。李長者的開示,我們就報告到此地。後面是「隨文解義」,這我們就把它省略掉。下面則入經文,我們將經文這段念一念: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說無濁亂清淨行大功德已。欲顯示菩提心功德故。以偈問賢首菩薩曰。】。

  這段「結前已說」,前面是「淨行品」,「淨行品」是文殊菩薩說的。說完「淨行品」之後,『無濁亂清淨行大功德已』,這句我們要記住,是華嚴會上法身菩薩所修的。一百四十一首偈,就是一百四十一個條目,我們如果都能夠做到,法身菩薩。我們讀過了,講過了,能不能記得住?古時候有人用這品「淨行品」做為自己的早晚課,認真的學習。現在愈來愈少,幾乎沒有了。什麼原因?淨行是高等的修行,我們現在連初入門的行持都沒有做得好,怎麼能夠高攀菩薩的行持、菩薩的規範?所以讀到這個地方,我們一定要懂,認真努力從《弟子規》做起。我勸同學,不厭其煩的勸導,為什麼?沒有做到。人生苦短,光陰有限,所以要努力、要珍惜,用多少時間來扎根?一年,十二個月,做扎根的學習。

  第一個三個月,落實《弟子規》,三個月可以。我們在湯池辦了一個文化中心,要求中心裡面的老師兩個月落實,他們做到了。我們現在把時間再放寬一點,三個月落實,務必要把這個三百六十句都能落實到生活,落實到工作,落實到處事待人接物,真幹。然後再用三個月,落實《太上感應篇》,有弟子規的基礎,落實感應篇不難。第三個三個月,認真學習《了凡四訓》、《俞淨意公遇灶神記》,學這兩樣東西,三個月。現在我們把它做成電視的連續劇,適合於全家人一起學習,適合於全道場的同修一起學習,把它當作功課來學習。《了凡四訓》兩片兩個小時,《俞淨意公遇灶神記》七個小時,現在也濃縮成一片,DVD一片,必須當功課來學。第四個三個月,落實《十善業道經》。這樣子一年,根紮下去了,根深蒂固,無論學儒、學佛或者學道,都會有成就。如果是出家同學,還得用三、四個月的時間,落實沙彌律儀,你是個真正的出家人。然後再向上提升,前途無量。這個次第一定要知道,一定要遵守。佛菩薩、祖師大德苦口婆心的教導我們,不是沒有原因。

  清涼大師在這個地方的註解,講得非常之好。這段文分為兩段,前面這一句就是一段,「說無濁亂清淨行大功德已」,這就是一段,第一段,「結前已說」。下面這兩句是一副對聯,對我們初學人來講有很大的啟示。「順違皆順,客塵不能濁其心」。「順」是什麼?順境,我常講的順境善緣,這都是一個順字包括了。「違」是逆境惡緣。我們人這一生,無論是生活、工作、待人接物,你每天都接觸到的,不是順就是違。一般凡人,順生歡喜心,違則生瞋恚心,生煩惱。菩薩教給我們順違「皆順」,這兩個字重要,這兩個字就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裡面教給我們的,「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可是皆順是高度智慧,那些大菩薩沒有問題,確實染淨二邊都離了。

  「客塵」是煩惱的代名詞,客是不住的意思,客人,旅行的,他不是主人,他在那裡作客,住不了幾天。塵是染污的意思,客也就是無常。無常、染污,他不受影響;順違皆順,他不受影響。這是什麼境界?我們凡夫做不到。雖做不到,常常念有好處,這個方向、目標是正確的,是諸佛菩薩所修所行的,這是境界裡頭不染污。我們讀了之後,要在這個境界裡頭修行,學習。順境善緣學什麼?學不貪不痴。因為這個境界現前,最容易把我們貪痴的煩惱引起來。我們真正的功夫在此地要做的、要學習的,不貪不痴;逆境惡緣,要學習不瞋不痴。所以順違境界裡頭,學什麼?學斷貪瞋痴,那你是真修行,你懂得真用功,這樣就正確。這都屬於自利,下一句是利他。

  「悲智雙游,萬境不能亂其慮」。悲是慈悲,智在此地講善巧方便。你有大悲心,你有愛心,你又有善巧方便,你才能幫助一切眾生。就像佛菩薩一樣,應以什麼身得度,你就現什麼身,隨類化身。你能夠觀機,你了解眾生生生世世,你去教他就非常契機,能幫助他解決問題,他也會尊敬你,也會聽你的教誨。教化眾生,你接觸的面就大了。十法界依正莊嚴,這叫萬境。這境界對你怎麼樣?對你沒有絲毫影響。「慮」就是心,萬境不能亂其慮,絕對不會動你的心,決定不會干擾你。你看這兩句多好!這是一副對聯。

  底下總結,「是曰清淨行矣」。諸位要知道,這個所說的就是總結前面「淨行品」。「淨行品」這一品經文,裡面說些什麼?這兩句就是它全部的內容。我們在一百四十一首偈裡頭看到,確實有順境、有逆境,有善緣、有惡緣。可是菩薩怎麼樣?皆順,這不是凡人能做得到的。後面還有一句解釋大功德,「大功德者,即前所成之果」。這就是說依照「淨行品」修行的果報,得大功德。

  後面三行是解釋後面這一句的,『欲顯示菩提心功德故』。「生後」,後是什麼?就是這品經,「賢首品」,就這品經。這品經裡面,它的內容就是講修「淨行品」所得的功德。「文含始終,約終,則顯示信滿菩提心殊勝功德,廣具五位因行盡故」。這一句我們要記住,決定不能夠疏忽。為什麼?華嚴菩薩所修的。這個地方「約終」,終是終極,是圓滿。顯示什麼?信滿,十信的圓滿。十信圓滿是什麼意思?從初信到十信,有始有終。是不是就是只限於十信位?不是的。下面講得很好,「廣具五位因行盡故」。廣是展開,五位是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所有法身菩薩,諸佛如來,他們修的就是「淨行品」所說的。

  我們細心想一想,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這是究竟圓滿的佛果。文殊、普賢是等覺菩薩,目犍連、舍利弗是大阿羅漢,阿難尊者代表信位菩薩。這些人當年在世,跟隨著佛陀,是世尊的常隨眾,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你仔細觀察,這裡面是不是具足五位因行?這一千二百五十五個人裡面,有十信位的,有十住位的,有十行位,有十迴向位,有十地位,有等覺位。我們細心去觀察這一百四十一願,是不是貫穿世尊當年這個大僧團的大圓滿?人人皆修,自然如是,沒有絲毫勉強在裡頭。這就是菩提心殊勝功德,菩提是覺悟,真的覺悟。

  初信位的菩薩就覺悟了,在斷證,斷煩惱跟須陀洹相等,但是智慧,小乘阿羅漢、辟支佛都不能跟他相比。這是什麼原因?世尊在《楞嚴經》上講得很清楚,小乘人煩惱障輕,所知障重。所以縱然斷見思煩惱了,他的智慧比不上阿難,阿難是初果。大乘,尤其是一乘圓頓根性,縱然煩惱障重,所知障輕,聞一知十,一聞千悟,所以他的智慧開了,煩惱慢慢斷,當然比小乘人進度還是要快。

  由此可知,基礎的戒律,用意在哪裡?幫助我們破煩惱障。煩惱障裡面,有無明,有塵沙,有見思,《華嚴經》上給我們說的妄想、分別、執著,這三大類煩惱。基礎戒律裡面,就是我們講的弟子規、《太上感應篇》、十善業道,你們諸位想想,是不是幫助我們斷煩惱?煩惱輕,智慧才長。我們想求智慧,不想斷煩惱,哪有這種便宜事情?不可能。你要想長智慧,你不能不斷煩惱,這是我們同學必須要記住的。所以,扎根的教育重要,扎根的教育用意,就是幫助我們斷煩惱,斷習氣。

  《華嚴》給我們講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在這裡可以看見。初信位菩薩所修行的,初信位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道,初信位所修的。到如來果地依然遵守,一條都沒有犯,因該果海,果徹因源,初發心跟如來果地上是一不是二,信解行證同是一道,這不可思議。

  下面這句,「約始,但於生死,誓證菩提,萬德攸依,故今顯示」。「約始」是我們今天,我們今天遇到這個法門,我們很想開始學習。現在我們沒離生死,沒有離六道,就在六道。「誓證菩提」,我們立下大志,希望跟佛一樣,在這一生當中能證究竟圓滿的大菩提。「萬德攸依」,就是前面講的淨行的大功德。這是講什麼?學「淨行品」,無量無邊的大功德,沒有離開「淨行品」。可是你要記住,「淨行品」的根在哪裡?「淨行品」的基礎在哪裡?我們要蓋大樓,先打地基。所以出家的同修要記住,沙彌律儀、比丘戒、菩薩戒要認真學習。三聚淨戒有了,學「淨行品」就不難。三聚淨戒是「淨行品」的基礎,而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道,又是基礎的基礎,根本大法。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