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九五二卷) 2003/2/2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0952
諸位同學,請接著看第三段「以偈讚述」,這十首偈頌,從第六首看起:
【能於一一剎。億劫不思議。修習菩提行。嚴淨諸剎海。】
這一首偈裡頭告訴我們兩樁事情:第一個是在一處修行,第二個是長時不間斷。『億劫』是長時,這一點我們應當要學習。我們從這個地方了知菩薩度眾生的善巧方便,也就是說他教化眾生最殊勝的方法,那就是一處一處的教導,『於一一剎』。如果我們許許多多的地區長時間的去旅遊,這樣教化眾生能不能有成就?不能,肯定不能。這一樁事情,我在做學生的時代,老師曾經告訴我。
在全世界許許多多國家地區同學們來邀請,我是接受邀請一定會去的,在那個地方講一部經。時間短的,沒有辦法講一部,我用什麼方法?我是截取經典裡面的一個段落來講,用這個方法。譬如在《觀無量壽經》裡面,我們只截取「淨業三福」這一段。在《普賢行願品》裡面,我們只截取「普賢菩薩十大願王」這一段,大概時間是六個小時到十個小時。這是在美加地區,我們常常用這個方法。因為那個地區的同學都是忙於工作,他們休假的時間最長是五天,我們一天講兩個小時,五天十個小時,他這五天都能夠來參加。如果是六天、七天,那肯定有兩天他不能來。而他們最歡迎的是三天,五天休假,還有兩天辦家裡私事。三天,一天兩個小時,要六個小時。這是在那邊受環境的約束,採取這個辦法。
在東方,像在台灣、在香港、在新加坡這些地方是屬於中國人的地方,可以長講。我在一九七七年到香港講《楞嚴經》就連續講了四個月,沒有星期假期的,講四個月。在台灣,我過去長住在那個地方,長年講經不中斷;新加坡的三年,也是長住在那個地方。這樣的環境愈來愈少了。
所以在八三年,我第一次在舊金山講經,這個地點是一個老人公寓,猶太人辦的,這是一棟公寓式的大樓,它裡面有四百多個單位,每一個單位有一個套房,有一個小客廳,也有一個小廚房,還有一個陽台。它裡面有活動中心,有個大廳,我們在大廳裡面講經。居住在這一棟公寓裡面的中國人,多數都來聽經。另外有一些當地的信徒,知道我們在這個地方有弘法的活動,他們到時間也來聽。
所以我這個彌陀村的念頭就是從那個地方生的。一九八三年,今年是零三年,整整二十年。我就想到在這個時代講經說法,應當是在老人公寓,這些人在物質生活方面都受到美國政府的照顧,物質生活沒有憂慮,精神生活沒有。他們能夠天天聽經,天天在一起研究討論,在一起念佛拜佛,對他的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幫助。在這個時代年輕人都忙於工作,所謂是分秒必爭,他哪有時間,哪有這種心情定下來聽講佛法?這不可能!所以對這些人佛法只能做到宣傳的效果,讓他有個印象:佛教不是迷信,佛教裡面有高深的哲理,很值得去學習。但是他現在沒有時間,為了生活,為了工作,他必須要勞碌奔波。等到他哪一天退休了,他會想起佛法殊勝,佛法很好,這個時候沒有工作了,可以全心全力認真的來學習。
「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要在什麼時候?退休那一天開始。所以我就很重視老人福利事業。在這二十年當中,凡是我到過的地方,我一定去看當地的老人福利事業。我到澳洲來也不例外,頭一個看的是此地的退休村。在香港,在台灣,在中國,我參觀他們的老人院、安養院,我看得很多。所以我就想到孔老夫子所說的「少者懷之,老者安之」,如何能夠幫助老年人度過幸福美滿的晚年,這是我的願望。
二十年之後的今天,這個世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變化。這個變化就是資訊發達,交通便捷,很多人講地球縮小了。真的!我們想想在二次大戰的時候,民航還不發達,從中國到美國大多數的人還是坐輪船,要走二十多天,這個速度就相當快了。比一個世紀之前,那個時候坐帆船,輪船發明還沒有多久,從中國到美國得一兩個月的時間。現在航空發達了,從中國到美國飛行只要十個小時,十個小時使我們想到二次大戰結束之後,我住在南京,從南京到上海特快車十個小時。你看看南京到上海的距離,從時間上來說,現在到美國,從上海到美國。地球縮小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愈來愈密切,我們的心量要隨著科學技術快速的拓展。
大乘經裡面告訴我們「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早年我們住在南京,上海是我們的鄰居。現在我們住在南京,美國是我們的鄰居。從台灣到澳洲,八個小時的航程,我常常笑著說,四十年前我在台灣,從台北到高雄特快車八個小時,從台北到高雄。今天我們坐飛機從台北到布里斯本八個小時。所以今天我們一定要懂得包容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信仰,我們是一家人。這許許多多不同的文化,如何能夠把它圓融化解?這是講化解他們的衝突,化解其中的矛盾,真正做到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助合作。
所以這個彌陀村的概念,隨著這個時代,我們也不斷在拓展,現在變成一個多元文化村的構想,或者是多元文化之家,更親切了;我們不是一個村,我們是一家人,整個地球是一個家庭。凡是地球上的居民,我們都是一家人,二十一世紀社會的衝突才能化解,世界和平才能夠落實,人們幸福美滿的生活才能夠實現。用什麼方法達到這些目的?教學。確實「建國君民,教學為先」,要喚醒大家學不厭,到老,老還是要學,不能說年老就不學了,一百歲了我還上課,我還在學習,永遠不能夠停止。
孔老夫子晚年有一句話說得很好,他說「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這是夫子一生教學的心得。這個話的意思是說:我曾經一天不吃飯,一夜不睡覺,我在這裡想,想來想去都沒有利益,都沒有好處。方方面面來做個比較,夫子得到一個結論,「不如學也」,學不厭,教不倦。只有從事於教學,自己的道德成就了,學問成就了,然後教導別人。自己在教學裡頭又增長自己的境界,不斷提升自己境界,教學相長。
夫子如是,釋迦牟尼佛亦如是。我們在經教裡面看到,夫子十五歲有志於學,立志學習;釋迦牟尼佛十九歲出家,三十歲成道,然後為大家講經說法。用現代的話來說,從事於多元文化的社會教學工作,不疲不厭,做了四十九年,八十歲圓寂。真的,不如學也。「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幾句話說明了孔老夫子一生。你要問夫子是什麼樣的人,這幾句話就說得很清楚、很明白。夫子如是,諸佛菩薩、這個世界上許多國家民族的古聖先賢,你想想哪個不如是?
我們從這一首偈子裡面就明白,一門深入,一個地方教學,不能到處跑。到處跑對自己沒有損害,但是在教化眾生上,你得不到成就。為什麼?學生不能離開老師,不能離開學校。所以儒釋道三家在中國這兩千多年來的教學,你看它有道場,就是學校,它有學校。老師在這個學校裡面教學往往就是一生,這裡頭沒有期限的,終身制的。有不少的老師一生不離開學校,所以他有非常殊勝的成就。天下學子慕道而來參學的,比比皆是。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到另外一個世界,除非是諸佛如來,是法身菩薩,為什麼?他們有能力分身,行!不能分身,那就老老實實住在一個地方,不能動,成就一方。這一首偈是教我們這樣的一種修學心態。
在前面我也曾經跟諸位報告過,世尊當年是屬於遊化。那是什麼原因?佛沒有道場,隨便走到哪個地方,河邊樹下,席地而坐,學生圍繞,佛就為他們講經說法,那就是教學。這些學生難得,雖然沒有學校,但是有老師,老師在哪裡,一定是跟到哪裡。所以我們在經上常常看到世尊的常隨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五人。經上常講一千二百五十人,還有五個零頭省掉了,實際上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它是僧團,它不散。換句話說,他的教學不間斷。雖然沒有固定的場所,天天上課,從來沒有間斷過。學生跟著老師在一起,這行,這個團體不算小。
所以世尊非常慈悲,因為他的教學沒有固定的場所,哪裡都行。有些國王大臣、長者居士來邀請,佛答應他:好!我們到你那個地方去。邀請的個人也好,單位也好,他一定有園林來招待,因為不是請釋迦牟尼佛一個人,是邀請他的僧團到我這個地方來弘法利生。這個就是「能於一一剎」,有這個意思在。
如果學生離開老師,聽不到老師教誨,這很難成就。中國古人常說「一日暴之,十日寒之」,哪裡會有成就?固然自己成就了,念念要幫助眾生;自己沒有成就的時候,還是要念念幫助眾生。自己已經成就,幫助眾生,那是諸佛如來;自己還沒有圓滿成就,幫助眾生,那是菩薩。菩薩教學相長,教也是學,學也是教,教學是一不是二。有耐心,絕對不改變主意,行住坐臥,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無不是念念都在學習之中。
學什麼?第三句告訴我們『修習菩提行』。「菩提」是梵語,意思是覺。「菩提行」這三個字怎麼講法?最簡單的說法,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我在這裡面學習「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這就叫菩提行。修是修學,習是實習,六道凡夫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哪有不迷染的道理!迷邪染是錯誤的,把這個錯誤修正過來。見色聞聲,不知道根身器界,這個器界是外面的境界,不知道自己身體六根、不曉得外面五欲六塵境界的真相,這叫迷。
因為迷,換句話說,迷失了自己,不認識自己,不了解我們周邊生活環境,迷了。迷了於是怎麼樣?他就起妄想,以為是這樣,以為是那樣,都不是事實真相,這裡頭生起什麼?邪知邪見。看錯了,解錯了,認識錯誤,在這個錯誤裡面就起貪瞋痴慢,這個喜愛,那個憎恨,那是污染,貪瞋痴慢嚴重的染污。菩薩在此地教導我們把這些迷惑、錯誤的知見,一切染污把它修正過來,這叫修學。修正過來,你就轉迷為覺,覺悟了;轉邪為正,你有正確的看法、正確的想法,正知正見。於一切法,你絕對不會再污染,身心清淨,一塵不染。這是諸佛菩薩修習的總綱領、總原則。
這個總的綱領原則落實在教學裡面,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是一切諸佛教化眾生的總原則、總綱領。這三句從哪裡來的?「諸惡莫作」是從轉染污為清淨來的,「眾善奉行」是轉邪知見為正知見而來的,「自淨其意」是轉迷為覺而來的。佛菩薩教化眾生的綱領原則是他自己修學的成就,從覺正淨裡面起的。所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與覺正淨相應,這叫真實教誨。我們要明瞭,要覺悟。
以此功德,『嚴淨諸剎海』。我們幾乎天天課誦的時候,最後都會念個迴向偈,「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嚴淨諸剎海」就是莊嚴佛淨土。拿什麼莊嚴?願以此功德,你有什麼功德?這個地方人家是「能於一一剎,億劫不思議,修習菩提行」,這是功德,他用這個功德來莊嚴佛淨土。我們要不認真的學,拿什麼東西來嚴淨剎海?這個太重要了。我們要常常想想,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與菩提相應不相應?菩提就是覺正淨,菩提就是斷惡修善,自淨其意,這個自淨其意是福慧雙修,這是功德,與性德完全相應。
由此,你應該明白了,莊嚴佛淨土要不要用這些香花、這些七寶,需不需要用這個?不需要。要不要造這些金碧輝煌的宮殿樓閣,建大道場?不必要。怎麼知道不必要?釋迦牟尼佛那個時候什麼都沒有。這個經是世尊初成道的時候,二七日中在菩提樹下講的,他在菩提樹下入定,定中講的。他坐在大樹下,沒有宮殿,沒有庭臺樓閣,沒有。用什麼莊嚴?用覺正淨莊嚴,用斷惡修善、自淨其意來莊嚴。經論上教導我們,用孝親尊師,真誠清淨平等的博愛一切眾生,用菩薩的六度四攝,用普賢的十大願王,這個莊嚴!
大乘經上佛說「一切法從心想生」、「依報隨著正報轉」。心轉過來之後,外面境界統統都跟著轉了,這個世界變成什麼樣子?變成了極樂世界,變成了華藏世界。器世界,一切萬事萬物,皆是眾寶所成;住在這個世間一切人物,無一不是聖賢,無一不是諸佛菩薩,這是嚴淨到極處。這個事情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是說說而已,還是事實真相?誰能見到?有,不是沒有,明心見性的人見到了。換句話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這功夫到家的人,他見到了。中峰禪師在三時繫念法事裡面講到,一旦真正覺悟、明白了,契入境界了,才知道彌陀就是自心,自己的心就是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就是我們此地,我們現在居住的地方就是極樂世界。
實在講,眾生迷悟上有差別,境確確實實隨心所現。佛在《華嚴經》上跟我們講這個道理,宇宙法界無量無邊,無一不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是真心,真心能現。這裡面起了種種變化,十法界依正莊嚴,那是怎麼回事情?唯識所變。什麼叫識?識就是念頭,就是佛講從心想生,十法界依正莊嚴從心想生。離開了心想,原來十法界就是一真法界,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一切世界就是極樂,這叫真正嚴淨諸剎海,究竟圓滿的嚴淨諸剎海。從哪裡嚴起?從自己的心,心離迷邪染,這一句就圓滿了。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請接著看第七首偈:
【普賢大願力。一切佛海中。修行無量行。嚴淨諸剎海。】
偈頌一直到下面一首,都是說如來因地上所修的大行,最後兩首才講到果德,修因證果。這首偈非常重要,大乘經上佛常講,菩薩不修普賢行就不能夠圓成佛道。換句話說,你要想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你要修普賢行。普賢菩薩修的是什麼法門?跟諸位說,就是大方廣佛華嚴。大方廣佛華嚴包括的法門是無量無邊,就是四弘誓願裡面說的「法門無量誓願學」。在我們這部經裡頭,這部經諸位要知道,龍樹菩薩在大龍菩薩的宮殿裡面看到的《大方廣佛華嚴經》,這部經分量有多大?龍樹菩薩告訴我們,有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一四天下微塵品。如果要是有形相的話,我們這個世間容納不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這到底是什麼意思?這一部經釋迦牟尼佛所講的,釋迦牟尼佛的教區就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換句話說,這個三千大千世界就是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意思在此地。
龍樹菩薩本來是一個很傲慢的人,自己認為自己的智慧了不起,在這個世間沒有人能夠超過他,現在人所講的值得驕傲,這個世界上第一人。大龍菩薩看到了,這個人起了我慢心,把他接引到龍宮裡面看看釋迦牟尼佛講的《大方廣佛華嚴經》。一看到這個經典,他那個我慢馬上就沒有了,自己知道自己所學習、所知道的太少了,那跟釋迦牟尼佛怎麼能比?想想這樣的大經,閻浮提眾生,我們這個世界上眾生,沒有人能夠接受得了,學不完。
大龍菩薩再跟他介紹,還有簡單的本子,中本。中本是什麼?大概就是像現在,我們用個比喻來說,好比《四庫全書》,我們這裡有《四庫全書》。大本的《大方廣佛華嚴經》就好像是《四庫全書》,中本的是什麼?中本就像目錄提要。諸位在我們圖書館裡看到,目錄提要精裝這麼厚的本子有五本,五大冊,那是目錄提要。龍樹菩薩看了一看,還是不行,還是太多了。最後大龍菩薩講,還有最簡單的,下本。下本是什麼?目錄。多大分量?有十萬偈,四十品,他就把這一部分帶到這個世間來了。
所以我們今天讀的這個《華嚴經》是《大方廣佛華嚴經》的目錄,提要都談不上,目錄。像我們《四庫全書》目錄只有一冊,目錄提要有五冊,全書有一千五百冊。諸位想想,你能知道一個大概。也像我們中國歷史,中國歷史分量可觀,《二十五史》有三千多卷,這個書擺起來是一個書架,古人常講這一部《二十五史》不知道從哪裡讀起,分量太大了。可是後來有人也是看分量太大,把它重新編寫簡單的本子,便利大家修學。像現在我們常常能看到的《通鑑輯覽》,那比《二十五史》分量就少多了,便於學習。但是分量還是太大,現在精裝本也有十幾冊,初學依舊是不便。古人又替初學編了一部最簡單的叫《綱鑑》,這個就簡單了。
我們今天讀的這部《華嚴經》是《二十五史》裡頭的《綱鑑》,沒有讀到原本。所以統統是目錄,句句話都是目錄。這樣你才曉得諸佛如來智慧不可思議,他們對於宇宙人生事實真相的說明,講得太清楚、太透徹了。孔老夫子想來想去,「不如學也」,有道理。學習聖賢人的教誨,這裡頭其樂無窮,我們為什麼不幹?
普賢大願真的是為初學,普賢菩薩很慈悲,把無盡的弘願歸納為十條,我們常講「十大願王」。這個十條是總綱領、總原則,容易記。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能跟這十個原則相應,你就是普賢菩薩,你就是修普賢行的人。凡是修普賢行的,都稱為普賢菩薩。普賢菩薩因修學程度不相同,所以他分很多等級。像《華嚴經》上分五十一個等級,像我們在學校念書一樣,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四年級一直到五十一年級。五十二年級那就畢業了,五十二年級是如來,就成佛了,菩薩只到五十一個年級。普賢菩薩是幾年級的菩薩?五十一年級統統叫普賢菩薩,只要你修普賢行。
普賢行裡頭最重要的一個原則,或者是我們講條件,那就是心量要大。心量小的人不能修普賢行,要什麼心量?跟普賢的心量完全一樣,「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世出世間一切人事物沒有不能包容的,你要有這個條件,那你就有資格修普賢行;你要有不能包容,你不是普賢菩薩。普賢菩薩跟一般菩薩差別就在此地,什麼都能夠包容。普賢菩薩的心,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我常常說,真誠,真誠心遍法界虛空界,清淨心遍法界虛空界,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都是遍法界虛空界,這是頭個條件。沒有這個條件,你就是學普賢十願,那是屬於大乘菩薩,或者是權教菩薩,不是普賢菩薩。
普賢菩薩行門綱領第一條「禮敬諸佛」。我們有沒有做到?這個諸佛講的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三世裡面有未來世,未來世的諸佛是什麼人?一切眾生。我對這個眾生不高興,我瞧不起他,這一條你就做不到,「禮敬諸佛」你就做不到了。這個眾生無惡不作,五逆十惡壞事幹盡了,你對他有沒有禮敬?如果沒有禮敬,那你不是修普賢行;普賢菩薩對他有禮貌,有尊敬。不容易!許多大乘菩薩做不到,普賢菩薩做到。
為什麼?普賢菩薩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徹底明瞭,他知道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普賢菩薩禮敬,是禮敬他的佛性,不是禮敬他的妄想、他的煩惱、他的行為,不是這個;禮敬他的佛性。正如同中國人所講的「人之初,性本善」。普賢菩薩禮敬的是他本性本善!這個「善」不是善惡的善,他今天所作所為造五逆十惡,那是習性,不是他的本性。誰能懂得這個道理?普賢菩薩懂。換句話說,只要你懂,你就是普賢菩薩。普賢菩薩對一切眾生,一切畜生道的眾生,一切餓鬼道的眾生,一切地獄道的眾生,那種尊敬的心、尊敬的態度,跟尊敬十方一切諸佛如來沒有兩樣,我們能做到嗎?
這個地方大威光菩薩他做到了。他看到過去諸佛如來在因地當中行菩薩道的時候,做到『普賢大願力,一切佛海中,修行無量行』,他做到了。我們果然覺悟了,我肯定你做到了;你還沒有做到,那我肯定你對這個不了解,對於事實真相你還是無所知。那怎麼辦?你學習還不夠。換句話說,《華嚴經》你不懂。你要真的把《華嚴經》念懂了,念明白了,你的思想觀念變了,你的愛心遍虛空法界,你的誠意遍虛空法界,自自然然的包容,沒有一絲毫的勉強。要禮敬!
所以我們看一個人修行,現在人講修行有沒有功夫,從哪裡看?從這些地方看。你對人還有愛這一個,恨那一個,喜歡這個,討厭那個,你不是普賢菩薩,你不懂得普賢菩薩的境界。天天念十大願王,「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有什麼用?口裡雖然念得很熟,意思真的不懂。他如果真懂了,他真做到,歡喜做到。為什麼?「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真的是法喜充滿,稱性的喜樂。只有修普賢行的人他懂,他能夠體會。一般人聽到,半信半疑,日常生活當中依舊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這一生要想成就,難了!
果然修普賢行,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能與十大願王相應。他念佛往生,他生到哪一土?實報莊嚴土。他不是生同居土,也不是生方便土,他生實報莊嚴土。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可以做得到,你要真幹!我想幹,我做不到,做不到的原因在哪裡?你把做不到的原因找出來,把這個原因消除,你不就做到了嗎?
原因是什麼?妄想分別執著。還是《華嚴經》上說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我們只要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你就做到了。我所講的大菩提心,真心,「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自然就現前了,你這個人馬上就變樣子,就不一樣了,心變了,相貌變了,體質變了,依正莊嚴都變了。不學怎麼行呢?諸佛菩薩天天在學,就像前面講的「億劫不思議」,始終沒有離開學習。所以從禮敬看到你修行的功夫,看到你修學的境界。
普賢行第二個綱領「稱讚如來」。諸位一定要把這些名字看清楚,你看禮敬是諸佛,稱讚是如來。為什麼不說稱讚諸佛,要用如來?這裡頭就有文章,有講求。禮敬是平等的,不論是善人惡人,不論是天堂地獄,平等的禮敬,尊敬人決定沒有差別;稱讚有差別,如來是標準。《金剛經》上說得好,什麼叫如來?「如來者,即諸法如義」,這個解釋得太好了。什麼叫如來?一切法與真如自性相應,叫做如來。
換句話說,這個人他的思想、他的言行都能與性德相應,這個我們稱讚;與性德不相應,不稱讚。你看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對於這樣的人有禮敬,沒有讚歎。我們今天跟一切眾生交往,我們對他有禮敬,沒錯,我們對他有沒有讚歎?如果這個人是個壞人,你記住普賢菩薩這個原則,他壞的思想、壞的言行絕不讚歎;但是他也有好的思想,也有好的言行,讚歎他好的那一邊。與性德相應的這一部分,我們讚歎;與性德不相應的那一部分,絕口不提。決不是說他好的那一方面我們也不讚歎,那就不是普賢教導我們的綱領,你要懂這個意思。
世間人沒有完全壞的人,你找不到,你到哪裡去找?這個人在一生當中,一樁好事都沒有做過,不可能的。百分之九十九的惡,他還有一分善,我們就讚歎他那一分善,那個九十九分的惡,我們絕口不提,心裡頭念頭都沒有,這是修普賢行。善人亦復如是,善人百分之九十九的善,他還有一分惡。所以在這個世間找絕對的善人、絕對的惡人找不到,沒有。只可以講善多惡少,惡多善少,一切眾生是這麼一個狀況。
「稱讚如來」,專門稱讚他善的那一面,不稱讚惡的這一面,這是普賢菩薩的教誨。我們明瞭這個原則,跟人相處就有分寸,知道對人怎樣行禮,怎麼樣說話。第二句是教我們說話。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他的啟蒙老師是文殊師利菩薩,在文殊會下得根本智。什麼叫根本智?我們用最簡單的話,大家容易了解,他有能力,這個能力是智慧,我們前面看到威光菩薩所得的智光明就是這個。
他在文殊會下得無量的智光明,所以他有能力辨別真妄,有能力辨別邪正,有能力辨別是非;我們今天沒有這個能力,他有這個能力。有這個能力就可以出師,我們現在人講畢業了,在文殊菩薩這個會裡頭你畢業了,畢業出去參學。沒有畢業之前,跟一個老師,「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到獲得這個能力,老師就說:什麼人你都可以接近,什麼東西你都可以學習,肯定增長你的智慧,不會給你帶來障礙,你有這個能力了!
但是出去參學,實在講文殊菩薩給他開示的這些話是對我們講的。你出去親近知識,知識裡頭有善有惡,那個思想行為不一樣,你要懂得尊敬,你要遵守普賢菩薩教誨。他作惡,不見得是真的作惡。為什麼?有一類的眾生要用那一種手段去度他,他是教學的手段,他度那一類眾生。勝熱婆羅門示現的愚痴,甘露火王示現的瞋恚,伐蘇蜜多女示現的貪欲。你看看,貪瞋痴度那一類眾生,他們有特殊教化的對象,所以示現的行為與性德相違背。其實他完全不相違背,是性德的靈活作用,我們一般凡夫不知道。
像在中國歷史上出現的濟公長老,這大家曉得。民國初年金山寺的妙善法師,那是民國初年,不是以後普陀山的妙善,他們的名字完全相同,不是一個人。佛門裡頭一般稱他叫金山活佛,他的法號叫妙善。他的行為跟濟公差不多,好像看到他的思想言行不正經,他度化一類眾生。他確實心地清淨,一塵不染,但是他跟一切世俗人和光同塵,一點忌諱都沒有。
文殊菩薩教善財:你要知道這裡面都是佛菩薩示現的,但是也有真正不善的,龍蛇混雜,權實難知,你要尊敬,不可以毀謗。守著普賢菩薩教你的原則,讚歎善,不讚歎惡;讚歎如法,不讚歎不如法。你在裡頭細心去觀察,你就學會性德的靈活起用,然後才能夠廣度眾生;不是一成不變,千變萬化,在佛法裡面叫做大權示現。這真正是出乎凡夫意料之外,這個道理一定要懂。
所以世間有很多作惡的人,你仔細觀察,他還是有善的那一面,稱揚善,不稱揚惡。現在社會的風氣是盡量宣揚惡的這一面,善的那一面不提。你看看現在的電視,這些傳媒界的,報紙雜誌,倫理道德這一面的幾乎看不到,殺盜淫妄的整個篇幅都是,這個社會怎麼會不亂?佛教導我們跟中國聖人教導是一樣的,隱惡揚善。惡的事情,一句不要提,讓這些作惡的人生慚愧心。「我做這麼多惡事,你看人家都原諒我,一句不提,我做一點小小的善,他們都稱讚我」,使他自己從這裡醒悟過來,自動的斷惡修善,這是聖賢之心。
我們今天要端正社會風氣,要化解衝突,安定社會,落實和平,從哪裡做起?普賢十願就夠了。今年學校裡面有意思要讓我去開課,我也想了幾天,開什麼課?《普賢行願品》。我到學校裡面就開這個課,兩個學校我講一樣東西,這是對大學,對研究生。早年弘一大師他提出一個建議,對高等知識分子介紹佛法,第一部讓他學什麼經?《大方廣佛華嚴經疏鈔》。弘一大師提倡的,真的是有智慧、有見識。但是在他老人家那個時代,大學生來看《華嚴經疏鈔》,文字上沒有障礙。今天不行了,今天在文字上有障礙,大家不學文言文,甚至於現在流行簡體字,連繁體字都不認識,所以產生很大的障礙。
我們今天為大學選定的課本,這個課程目的是化解社會各個階層的衝突誤會,祈求社會的安定和平,人與人之間平等對待,和睦相處。在這一切經裡頭,確實《普賢菩薩行願品》這一卷非常契機,這正是二十一世紀迫切需要的一個課題,迫切需要的教材,我們決定來講這個課程。所以自己要知道怎樣學習,修養自己的德行,對自己學習的目標,純淨純善;我們的思想純淨,我們的行為純善。普賢行這十個綱目真正讓我們自己做到純淨純善,純淨純善是如來的果地,是究竟圓滿成佛。這是第二個科目。
第三個科目「廣修供養」,這科目很重要。供養,從事相上來說,現在人常講從項目上來講,無量無邊。佛菩薩為我們分類,無量無邊的項目可以分為三大類,這三大類是財供養、法供養、無畏供養。大乘教裡面常講三種布施,具足禮敬、稱讚,這就不叫布施,叫供養。這三個項目,每一個項目裡面包括著無量無邊的小項目,我們要全心全力去學習,能斷貪瞋痴慢。
煩惱怎麼斷法?很多人來問我,前天還有一個小朋友來問我,怎麼樣斷煩惱?怎麼樣讓心恢復到清淨?怎麼樣念佛才能念到一心不亂?問得好!煩惱斷了,你的問題就解決了。怎麼個斷煩惱法?普賢行門這個綱領,那真叫徹底斷煩惱,把你的妄想分別執著連根拔掉。禮敬,把你傲慢的根拔掉,高下的心化解了。稱讚,把你的嫉妒心連根拔除,把你無量劫來自讚毀他的業消除掉了。廣修供養,把無量劫來慳貪的煩惱拔掉了。六度,雖然也消除我們貪瞋痴的惡業,但是很難把根拔掉,普賢行真的是連根拔除。
不但外財能捨,歡喜捨,內財也能捨。內財是什麼?用我的身體、用我的智慧、用我的精力為一切眾生服務。這個服務是無條件的,是不求代價的、不求報酬的,我們今天講做義工。做義工是內財布施,內財外財一起捨。遇到緣,歡歡喜喜的來做。沒有緣的時候,緣不成熟,供養的心、布施的意願從來沒有退轉過,真的是念玆在玆,念念不捨。布施供養的對象,上,諸佛如來,下,三途惡道,布施供養是平等的。決定不是說這是善人,我布施供養他。惡人在沒有飯吃的時候,沒有衣服穿的時候,要不要幫助他?要。布施供養裡面,不講這個人作善作惡。
四事供養是平等的,四事之外,這個四事是什麼?飲食,他在沒有東西吃的時候,惡人我們也要送東西給他吃;沒有衣服穿的時候;沒有臥具,晚上睡覺沒有鋪蓋;生病的時候,醫藥。這四種布施供養是沒有分別的,不管是善人惡人。換句話說,對一切眾生要照顧他的基本生活。四事供養之外,那個是要有智慧了。他如果是興辦一個事業,這個事業對社會、對眾生有利益的,我們盡心盡力幫助他。如果對社會是有害處的,對眾生沒有利益的,我們不幫助他,要有智慧的揀別。這一首偈的意思非常豐富。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