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二三七卷)  香港  檔名:12-017-0237

  請掀開經本,月天子偈頌第七首看起:

  【佛為一切福所依。譬如大地持宮室。巧示離憂安穩道。不動能知此方便。】

  這是普遊不動光天子,他修學的法門是「能持清淨月普現十方解脫門」。我們看他的讚頌,這首報告對我們來講,特別是我們現前的環境,很有幫助。清涼大師註解裡面也註得很好,第一句『佛為一切福所依』,大師說「月為涼本」,這從比喻上說的,月亮是清涼之根本。用月來比喻佛,佛是佛性,佛性是一切福的根本依,而佛身,證得佛的這個人,他的教誨是一切福的增上依,如果沒有諸佛如來的教誨,我們雖有自性,但是隱埋在煩惱之中,不能現前,福還是沒有,把福就變成禍。「禍福」兩個字形象非常接近,我們中國古老的祖宗造字就很有學問,就很有智慧,告訴我們禍福相差無幾,實在講在一念之間。一念覺,禍就變成福;一念迷,福就變成禍。禍跟福,體是一個,作用大大的不相同。

  佛是代表覺悟,覺悟就是一切福;不是佛就是迷,迷了就是一切禍。一切禍是依迷,一切福是依覺,這個我們必須要認識清楚。什麼叫覺?不迷就是覺。什麼叫迷?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就是迷。為什麼要這樣說法?佛在經典裡面告訴我們,覺心不動,所以覺悟的人心是定的,覺悟的人心是靜的,迷才妄動,一個人一天到晚胡思亂想是迷。佛菩薩絕對不胡思亂想,不但胡思亂想沒有,我們講正當的想法、利益眾生的想法佛也沒有,那個才叫做正念分明。經典裡面常常比喻,那個比喻都非常有意義、有智慧,覺悟的人用心像一面鏡子一樣,你看覺悟了,覺悟的心叫大圓鏡智。我們想想,鏡子它的作用是照見,它有沒有分別?有沒有執著?有沒有妄想?什麼都沒有,真的是一念不生,不分別,不執著,沒有妄想,而清清楚楚、了了分明,這是照見。照見是覺,才有一個念頭起來就不覺,那就是無明。

  無明是個動相,覺心是個靜相。我們要問自己,到底是迷是覺?你就看心,古人講觀心,你看你自己的心是靜的還是動的,如果自己心在動就是不覺。大經大論裡面講得太清楚了,「一念不覺而有無明」,無明就是動相。相宗講得好,「無明不覺生三細」,三細相就出來了,「境界為緣長六粗」,十法界依正莊嚴就是這麼樣變現出來的。變現出來的相,相是幻相,《金剛經》上面講「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這是十法界的真相,十法界的事實真相,它不是實在的,它沒有存在。換句話說,十法界依正莊嚴根本就不存在,剎那剎那在那裡轉變,轉變的速度太快了。什麼原因叫它轉變?就是無明,就是妄想,叫它轉變,它是虛幻的,它不是真實的。這裡頭的意思很深很深,我們要細心去體會,體會得之後你心就安了。道理明白,事實真相清楚,心就安了,理得心安,心安理得。心安是定,定能開智慧,理得是智慧開了。定幫助你開慧,慧幫助你更深一層的定功,我們講理得心安、心安理得,就這個意思,定跟慧相輔相成。與定慧相應的是一切福,與定慧相反的是一切災難。

  懂得這一句,我們想趨吉避凶、想離禍得福,到哪裡求?要到佛門裡面來求,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可是今天佛門在哪裡?一般寺廟算不算佛門?難!世尊在楞嚴會上說得好,末法時期,實際上就是講我們現在這個時代,五濁惡世。佛法講的是五五百年之後,五個五百年就是二千五百年,照西洋人的說法正好是這個時候,依照中國歷史記載說的,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到今年是三千零二十幾年,鬥諍堅固到極處。人與人不能夠容忍,人與一切萬物也不能夠容忍,所以引起人的反抗,物的反抗,人的反抗是人禍,物的反抗是天災,天災人禍一起來了。怎麼來的?我們自己惹出來的,不是無緣無故來的;自己惹出來的,那就得自作自受。禍惹出來,紕漏捅出來,怎麼辦?後悔莫及!佛說我們這個時代,「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我們求佛到哪裡求?真的難!可是佛菩薩住不住世?肯定住世,這個我們在經論裡面看得很多,推理上也能想得到,所謂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佛菩薩慈悲愛護一切眾生,眾生愈是有災難,那個愛心愈偏重,這是一定的道理。父母疼愛子女,子女多了,哪一個子女最辛苦的,他會特別多關照一點,這是正常的。諸佛菩薩亦復如是,今天我們這個世間眾生遭遇到這樣的大災大難,佛菩薩哪有不來的道理?我們要如何辨別這個人是佛弟子、還是魔的弟子,我們從哪裡辨別?佛家的經典就是標準。修行的人,傳法的人,他的心行跟經典裡面所說的相應,這是佛弟子,如果跟經典所說的相反是魔弟子,於是我們就很清楚的能夠辨別。

  尤其在修學過程當中,要掌握佛陀教誨的原理原則,我們自然就能得受用,這些原理原則我們拿它來做修學的綱領。淨宗學會成立,在佛陀教誨裡面,我們採取《觀經》的淨業三福,六和敬,戒定慧三學,菩薩六波羅蜜,普賢十願,我們選這五個科目。我們的想法看法、說法做法與這五個科目相應,這是跟著佛學,一定得一切福;如果與這個科目相違背,我們就離開佛了,離開佛就跟魔走了,跟魔走,得的是一切災禍。三福裡面徹始徹終就是前面兩句話,「孝養父母,奉事師長」。父母是廣義的不是狹義的,一切眾生是我們的父母,一切眾生都孝養了,哪有親生的父母不孝養,沒這個道理!所以這個意思是廣義不是狹義。師長就是諸佛如來,哪些是我們的師長?一切眾生是我們的師長。開始學習的時候,把一切眾生當作父母、佛陀來看待,以孝順父母的心孝順一切眾生,以尊敬佛陀的心尊敬一切眾生,從這裡扎根。一切善人是父母、是佛菩薩,一切惡人也是父母、也是佛菩薩,孝敬的心永遠不變,這是我們一生修行證果的根基。什麼人能在這個地方奠定根基,他一生決定成就;像《華嚴經》的善財,《法華經》的龍女,一生決定圓滿成佛。有這個理念的人太少了,所以修行成佛的人不多。什麼人有這個理念,什麼人成就,為什麼他能成就?因為這是事實真相,絕不是假設的,絕不是我們應該要這樣看法,不是的,事實如是。

  講到究竟處,父母、師長是什麼?是我們的真如自性,不是別的。念佛人,我相信大家都聽過有這麼兩句話,「自性彌陀,唯心淨土」,總聽過這兩句話。我們對父母呢?自性的父母,唯心的家庭。再擴大到社會,擴大到國家,擴大到一切族類,擴大到十法界,何嘗不是自性?芸芸眾生是自性眾生,十法界的依報是唯心法界。自性眾生,唯心法界,它不是一個整體是什麼?極樂世界即是自性彌陀,唯心淨土,我們娑婆世界又何嘗不是自性釋迦,唯心娑婆?一個道理!一通一切都貫通了,只是迷人不承認,迷人不相信,那就沒法子;覺悟的人肯定,覺悟的人深信不疑。所以覺悟的人決定是用真誠、清淨、平等、覺悟、慈悲心處事待人接物,這五種心就是真心,這五種心就是性德,就是佛心,菩薩心。佛怎麼處事待人接物?菩薩怎麼處事待人接物?就是這十個字,這十個字要圓滿的落實。

  我們是凡夫,無量劫來煩惱習氣深重,煩惱習氣必須要把它消除,不消除那繼續不斷還搞六道輪迴,你這一生不能成就。要想消除煩惱,就要認真的向佛菩薩學習,佛菩薩如何把煩惱淘汰盡?這一句話,「不見世間過」,煩惱習氣統統淘汰盡了。我們看古往今來真正修行人,只見自己過,不見世間過,這樣的人肯定一生成佛,他的成就之殊勝,沒有人能夠跟他相比。《六祖壇經》裡就是教我們這個,這是《壇經》裡最重要的一句話,「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反過來,若見世間過,不是真修行人!世間沒有過失。蕅益大師開示裡也有說過,「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跟六祖兩句話一個意思。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就是說我們面對一切人、一切物,這裡頭沒有好醜,也就是說沒有是非、沒有善惡、沒有邪正。而好醜、是非、邪正、善惡,是從我們自己煩惱裡生起來的;換句話說,從自己妄想分別執著裡面生出來的。如果我們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那個境界是一真法界,那個境界是佛的法界,佛華嚴的境界。

  所以真正會修行人,怎麼修?念頭才一動,馬上就回過頭來回光返照,「我又在打妄想了,我又起分別、又生執著了」,你這一覺悟,妄想分別執著馬上就下去了,正是禪家所說的「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是什麼?妄想分別執著。何以一覺,外面境界是平等的,沒有過失?外面境界你就真正見到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你就見到了。十法界,所謂是依正莊嚴,十法界依正莊嚴是平等的,地獄法界跟諸佛法界完全平等,一絲毫差別都沒有。古德用比喻來給我們說,所謂「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我們拿黃金,同樣的分量、同樣的成色,造十個像:佛像、菩薩像、聲聞、緣覺、天人、修羅到餓鬼、畜生、地獄,擺在面前它平等的;全都是黃金,成色都一樣,賣的價錢也完全相等,它平等的,完全相同,只是現的相不一樣。為什麼十法界會有苦樂?苦樂是從你妄想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你本來不苦,你為什麼要那麼苦?你自找苦吃!不是別人給苦給你吃的,自找苦吃!不了解事實真相,還要怨天尤人,人對不起他,老天爺也對不起他,其實誰對不起他?自己對不起自己。覺悟的人知道自己對不起自己,與一切人事環境毫無交涉,這是真正修行人,真正搞清楚、真正搞明白了。所以諸佛菩薩了解事實真相,在一切境緣當中,物質環境、人事環境他永遠不動心。心地永遠保持真誠清淨平等覺,一念覺就恢復了,這是「佛為一切福所依」。處事待人接物,不管是看有情眾生、無情眾生,真的,都是對父母那種孝敬心,對佛陀那種恭敬心來接待,決定沒有絲毫差異,這個人所有一切災難統統沒有了。像白衣神咒裡面說的「一切災殃化為塵」,大水不能漂你,劫火也不能燒你,你已經證得金剛不壞身。這句經文的意思很深很深、很廣很廣,我們這樣才認識什麼是佛,理上的佛是真如自性,事上的佛是修行證果的人,理事是一,不二。我們認識不清楚,佛從哪裡學起?要認識清楚,那就決定不能離開聞薰這個法門,讀誦研究,聽經聞法,長時間的薰習,慢慢我們就能夠覺悟,就能夠回頭。

  下一句是比喻,『譬如大地持宮室』。清涼大師的解釋我們念一念,「應言大風持宮」,清涼大師說經文上是大地,應該說大風持宮,「而今云爾,即是轉喻,大地如佛,宮室如福」。這個比喻是轉喻,把大地比作佛,宮殿比作福,宮殿建立在地上,宮殿是比喻福。福要依靠佛,你才有福,你要不依靠佛,這個福不是真正的福,這話說得有理。也就是依靠真正的覺性,這個福報是真的,不是依靠真正的覺性,那福報是假的,佛家裡面講有漏的福報,有漏的福報不是真的。三界有漏福報,世間人修福都是修這種福;換句話說,他不是依真心修的福,他是依妄心修的福,也就是妄想執著沒有放下,這種人修福,不是大地,是大風,不能夠恆久。佛經裡面講的菩提心,我們現在不講菩提心,講菩提心大家不懂,我們現在講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大家好懂,其實我說的這五個就是菩提心。世尊跟古來祖師大德,講菩提心講三個,佛說至誠心,菩薩說直心,這是菩提心之體,我說真誠,真誠就是菩提心的本體;清淨、平等就是深心,深心是自受用;大悲心、迴向發願心是處事待人接物,他受用,我們說正覺、慈悲,正覺、慈悲是他受用。為了契現代人的根機,我們把菩提心說成五句十個字,常存此心,我們這個福就建在大地上,這個宮室就建在大地上,這是依佛,不能不知道。

  菩提心表現在外面一定是菩薩行,過菩薩的生活行為了。菩薩行的綱領是看破、放下,看破的意思是對於一切法通達明瞭,不迷惑;放下,是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放下妄想,放下分別,放下執著,也就是不再有妄想分別執著,這叫放下。表現給人看的是得大自在,與一切眾生相處隨緣而不攀緣,那是菩薩生活,那是佛華嚴的樣子。釋迦牟尼佛很慈悲,在《華嚴經》末後用很大的篇幅,四十卷,《華嚴經》八十卷,用一半的分量,以善財童子、五十三位善知識表演給我們看。這裡頭男女老少、各行各業,這就是整個社會,無論你過的是什麼生活,無論從事哪個行業,無不是自在隨緣,每一個人都過佛菩薩的生活,每一個人都是圓成佛道,善人是佛菩薩,惡人也是佛菩薩。甘露火王,那是我們凡夫心目當中的暴君、惡王,不講道理,動不動就殺人,是菩薩;伐蘇蜜多女,我們世間人講妓女,是菩薩,是佛;勝熱婆羅門表現的愚痴,我們今天講無知,是佛,是菩薩。證明蕅益大師所講的「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離開妄想分別執著,沒有一個不是諸佛,沒有一個不是菩薩。那種恭敬心、孝順心、供養心油然而生,你才真正平等對待一切眾生,這個人是用菩提心,這個人是行菩薩道。

  是不是世間善惡都不分別?不是的,清楚得很。就是他沒有是非善惡的念頭,沒有妄想分別執著,因為他知道無論什麼境界都是真心變現出來的。真心為什麼變現這麼複雜?無量劫來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太複雜,所以變現這種複雜的現象;但是要曉得,都是純金,同一個心性,古人講「以金作器,器器皆金」,它的分量價值是相等的,沒有絲毫差別。我們從這個地方體會,然後對人對事對物,恭敬心生起來,孝順心生起來,供養的心才生得起來。生這個心就是迴向發願心,我們才能夠全心全力真的去關心別人,關心事物,照顧別人,照顧事物,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佛心自然就流露了。我們今天最大的障礙、最大的困難,就是自私自利,自己樣樣都好,看別人總是不是,總看不順眼。遇到諸佛菩薩得不到利益,自己業障太重了,不是佛菩薩不幫助你。佛菩薩禮物送給你,你不肯接受,有什麼法子?你在這個地方挨餓受凍,別人供養你的衣服食物你不肯接受,這個情形就像這樣的。什麼時候我們自己能夠歡歡喜喜接受,接受諸佛菩薩真實教誨。接受不是憑口頭一句話,不是憑一個妄想,妄想、嘴皮上的接受沒有用,幾分鐘又變了。這是我們自己學佛,生生世世,多少年來不成就的重要因素,我們要把這個因素消除。

  夏蓮居老居士在《淨語》裡勸導我們「真幹」,這兩個字說得好!真幹是真的轉過念頭來,就在這個關鍵上下手。「不見世間過,只見自己過」,我們從這兩句上下手,真幹!我們就有救了。如果還是犯這兩句,不見自己過,只見世間過,你就回不了頭,永遠回不了頭,眼前這些大災大難你決定沒有法子倖免,修積什麼樣的功德、什麼樣的福報也不能夠避免。為什麼?你所做的是有漏的福報,惠能大師說「此事福不能救」。可是死了以後,我們知道死了並不就是了了,死了之後你會去輪迴,不管輪迴到哪一道,你所修積的這些福德還是有,還是會享受的,可是災難不能避免。災難不是一世,生生世世,只要不能脫離輪迴,你就脫離不了災難。六道災難重,四聖法界也有災難,災難比較輕。真正脫離災難,那要到一真法界,不但要超越六道,要超越十法界,永遠不再有災難了。為什麼?一真法界是圓滿的性德顯現,裡面決定不夾雜妄想分別執著,所以它沒有災難。由此可知,只要夾雜妄想分別執著,就不是真正修行人。可是要想不夾雜妄想分別執著,我們做不到,這不是凡夫境界,這是法身大士的境界。我們現前怎麼辦?我在講席裡也說過很多次,我們要承認自己是凡夫,不是聖人,別搞錯了。既然是凡夫,佛教給我們放棄自己的想法看法,遵守佛菩薩的教誨,這是凡夫成佛不二法門,成佛的祕訣。佛在經典上教給我們做的,我們認真努力去學習、去做;教我們不可以做的,我們決定不違犯,依教奉行,做學生,不要去問理由。就如同大人教小孩,叫你怎麼做,乖乖去做,不要問理由,理你不懂。也就是說,一定要放棄自己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控制那個念頭,念頭尚且要放棄,何況行為?

  我們有沒有真的去做?真的去做就叫做真的修行,修正我們錯誤的行為。我們錯誤的行為裡頭最嚴重的,起心動念總是想控制別人,管別人,人都想管人、管事、管物,什麼都要管,就是不知道管自己,你說糟糕不糟糕!自己管自己都沒有管好,怎麼會能把別人管好,哪有這種道理?佛菩薩的本事就是先把自己管好,然後再教導別人。佛菩薩不是管別人,佛菩薩是教別人,自己先把自己管好。經論上常講眾生造業造罪,《地藏經》上尤其說得好,「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無不是業」。為什麼說他造罪造業?就是起心動念都是想管別人,控制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他有控制的念頭,有控制的行為,就造業造罪。你的控制去管,管得好,你不過得的是一點有漏的福報,管得不好就是一身的罪業。佛菩薩教給我們放棄,這個要放下,要學著「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隨喜裡面誘導他。我們看諸佛菩薩種種示現,從這裡面得到啟示,從這裡面我們開智慧。佛菩薩怎麼樣幫助別人?怎麼樣成就別人?他從隨喜、恆順下手,他沒有講一下來的時候要求改變,沒有!你造惡業,順著你造惡業,不是魔。魔是什麼?魔看到你造惡業歡喜,幫助你造惡,加重你造惡,那是魔。佛隨順你造惡,絕不加重你,而慢慢在這裡面感化你,叫你覺悟,叫你回頭,轉惡為善,轉迷為悟,轉凡為聖,這是佛菩薩造的。佛菩薩勸人回頭,魔不勸人回頭。佛菩薩勸人捨己為人;魔教人雖然為別人,決定不放棄自己的利益,這是魔,為自己的利益,以幫助別人做一個手段,目的是要成就自己殊勝的利益。魔也做社會福利慈善事業,他也做得很多,他也做得很好,做得很殊勝,沒有放下妄想分別執著,沒有放下對一切人事物控制的念頭跟行為,那是魔。所以從事相上去看,你要不微細觀察,佛跟魔很難辨別。

  諸位讀《楞嚴經》,末後五十種陰魔你就了解,佛跟魔,往往是大魔、高級的魔,在事相上跟佛絲毫沒有差別,用心不一樣,意思不相同。凡是世出世間大聖大賢,主動自動的幫助一切眾生,決定不附帶任何條件。可是魔決定有附帶條件,沒有附帶條件,換句話說,自己要得不到利益的話,他絕對不做。或是為利,或是為名,他總有一個目的在。不像諸佛菩薩,這些大聖大賢,他們沒有目的,他們只有施捨,絕不求一絲毫圖報那個念頭,這是覺悟的深廣不相同。在經文裡面所比喻的,「所依不同」,佛是依自性,自性是真誠、清淨、平等的;魔所依的是識,識是什麼?妄想、分別、執著,阿賴耶是妄想,末那識是執著,第六意識是分別,這個不一樣。性德是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這是性德,決定是一切福,福不會變成禍。如果依妄想分別執著,那個福會變成禍,老子所謂「福兮禍之所伏」,就是這個道理。

  第三句『巧示離憂安穩道』。清涼給我們提示,這就是「照現義」,也是「清涼義」。「巧」是善巧方便,「示」是示現,表演給我們看。「離憂」,心裡面妄想分別執著是憂,無量無邊的煩惱,外面是種種災變,人事環境、物質環境上的災變永遠脫離了,真正得到安穩。佛的善巧示現在哪裡?就是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一生所表演的。我們要多想想,多體會體會,祖師大德們、真正修行人所表演的。近代淨宗十三祖印光大師,給我們表演一個很好的示範,我們有沒有看清楚?有沒有認清?必須自己有能力看得清楚、看得明白,你才知道學習,我們向他學習。我們再細心將印光大師一生的行誼,跟釋迦牟尼佛一生去做個比較,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他們的用心用意相同,他們的方法手段在原理原則上相同,在方式上有所不同。原理上相同是契理,方式上不同是契機,都是沒有私心,都是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我們從這個地方得到很大的啟示。

  尤其印光大師在近代給我們示現,近代佛教衰微,大力護持的人不見了,在過去有國王大臣護持,佛法到清末民初的時候,有力的人護持沒有了,一直到今天,我們自己要反省,我們的力量薄弱,無論在人力、財力、物力任何一方面,我們都比不上其他宗教。我們自己心裡明白,唯有佛法能夠究竟圓滿的幫助眾生離苦得樂,我們心裡清楚,可是我們今天所遭遇的環境,社會上多數人不相信,不能接受,根本就不接觸佛法。印祖給我們示現的,我們就要特別去用心體會,努力學習。印祖把一切都放下,只有在弘法利生上下功夫,用現代的方法。他那個時代最進步的方法是印經流通,用鉛字排版,在那個時代是最進步的方法,大量的流通經典。可是要曉得,經典是給知識分子用的,沒有念過書、不認識字的人在中國很多。尤其是這些文字,雖然很淺顯,還是文言文的體裁,在當時有效,現在困難了。印光大師印的那些書,現在人看不懂。現在大概六十歲以上的人行,給他看他歡喜,六十歲以下的人他拿到搖頭。不但現代人看不懂文言文,現代人討厭念書,看到那厚厚一本討厭,哪有那麼多時間看這個。現在人要什麼?看電視,聽錄音帶。於是我們要覺悟,我們要幫助現代人,要用這個方法。我們也是得三寶加持,新加坡政府很開明、很慈悲,批准我們設一個VCD生產的工廠,我們是小型的工廠。我就想到什麼?我們以後不要印書了,我們做光碟,我們做有聲書。書本文字顯示在螢幕上,找一個音聲很柔和,讀音很正確的人去讀,把他的音也錄進去。打開電視,他看看電視上的字幕,聽聽聲音,現在人喜歡這個,我們要恆順眾生,隨喜功德。

  這個成本還很低,像一本《無量壽經》,我前天問過他們,一本《無量壽經》從頭到尾念一遍七十分鐘,速度正好,不快不慢,一個光碟,一部《無量壽經》。文字打在螢幕上,聲音又非常清晰,又非常好聽,人見人愛,不聽他也要聽!一片的成本,我聽說只要八毛錢,新加坡的錢八毛錢,我們印書這一本八毛印不到,印不出來,可是光碟有聲書八毛錢就等於一冊,一片就一冊。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是這麼修的,我從印光法師那裡得來的啟示,契機契理。用這種方法把最重要的東西,今天要救急,救急要講《感應篇》,要講《了凡四訓》。講《了凡四訓》的目的是幫助人深信因果,講《感應篇》的目的是幫助人改惡為善,講佛經是幫助人轉迷為悟、轉凡成聖,這就是「巧示離憂安穩道」。真實的功德在現前這個階段就是光碟、網路、電視。所以有人找我去講經,告訴我搞一個大的場所,能夠召集一萬人、兩萬人,請我去講經;我搖頭,不去。為什麼?我們的精神體力很有限,那個效果不大。什麼地方找我我去?電視台我去。電視台找我去講,我一定會去,那個效果大,影響很深。而且講下來的東西他錄下來,錄下來之後,我們可以製造光碟流通。所以我們一定要想到,自己的人力、物力、財力很薄弱,就要想到我們的影響面要廣,要影響得深,時間要影響久,這個事情我們趕快去做。你看看佛陀所做的,印光大師所做的,古來的這些祖師大德都能掌握到這個重點,所以財力、物力、精神體力不浪費。活在這個世間是為一切眾生活的,不是為自己,不是為少數人。不動月天子他從這個地方入門,他從這個地方證果,契入佛華嚴的境界,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今天時間到了,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