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五一九卷)  2001/12/9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0519

  諸位同學,請看「世主妙嚴品」第八大段,第八大科,「明座內眾流分」,這一段為我們介紹如來師子座裡頭出現許許多多的菩薩眾。經文分十段,第一段是說出處,第二段是說眾類,第三段列名,第四段結數,第五段是供養,這些大眾供養,第六段是「供眾海」,第七段是「敬繞佛」,第八段「坐本方」,第九段「歎德能」,最後一段是讚頌。

  【爾時如來師子之座,眾寶妙華,輪臺基陛,及諸戶牖,如是一切莊嚴具中。】

  這是第一段,是講的出處。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告訴我們,座就是總,寶是別,有總有別。『如是一切莊嚴具中』,這是這一小段裡的總結,結,結得很廣,它說的「一切」,換句話說,不只『輪臺基陛及諸戶牖』,不只這些。「所以此能出」,怎麼能出這麼多的菩薩?從如來師子寶座裡面流出許許多多菩薩。大師在這裡告訴我們,「座該法界」,如來師子座多大?包含了整個虛空法界,這是不思議境界;「依正混融」,到常寂光土身土不二,身即是土,土即是身,所以這個境界是常寂光的境界,也就是宗門裡頭所謂的萬法歸一,這真正歸到一。身與土也歸一,所以才出無量無邊的菩薩眾。在這個境界裡面,「一一纖塵」,我們講微塵,一一微塵「無不廣容普遍」,像經上講的「芥子納須彌」,一毛端之中,不是一尊佛在那裡轉大法輪,遍虛空法界無量無邊諸佛菩薩都在這毛端裡轉法輪,一一毛端無不如是!所以「座遍剎土」,無量無邊的剎土「恆在座中」,故從座流出,這個不是變化。這座多大?虛空法界有多大,如來師子座就多大,真的是法性身、法性土。

  大師後面有幾句話說得好,「若約法空之因」,如果就法空這個因來講,「及法空之座,則萬行為嚴,能生菩薩」。什麼是莊嚴?『眾寶妙華』,那是表法的,代表諸佛菩薩,大乘經裡常講的六度萬行,六度萬行才是莊嚴。「能生菩薩」,生的菩薩數量無量無邊。讀《華嚴經》最重要的是要能體會它意在言外,決定不能著相,決定不可以有妄想分別執著;有妄想分別執著,那你看《華嚴經》就把它看成世間的神話小說,而不知道它所講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最高的境界,我們相信佛所說的這句話:「不思議境界」,前面普賢菩薩所說的。

  【一一各出佛剎微塵數菩薩摩訶薩。】

  師子座裡面一一莊嚴具中,那個莊嚴具太多太多了,一一莊嚴具裡面又『各出佛剎微塵數菩薩摩訶薩』,這是圓教大乘,所以師子座裡頭不會流出聲聞、緣覺,也不會流出權教菩薩,它流出的是菩薩摩訶薩。這一句話,我們就清清楚楚體會到法身菩薩,為什麼?從法性座裡頭流出來的,當然是法身菩薩。菩薩是三賢位的菩薩,這是圓教十住、十行、十迴向,摩訶薩是地上菩薩。下面第三段「列眾名」,列名,名太多了,哪裡能說得盡?略舉十位上首來做代表,每一位上首代表一方,十位上首代表十方,十方是四方、四維、上下。

  【其名曰:海慧自在神通王菩薩摩訶薩。雷音普震菩薩摩訶薩,眾寶光明髻菩薩摩訶薩,大智日勇猛慧菩薩摩訶薩,不思議功德寶智印菩薩摩訶薩,百目蓮華髻菩薩摩訶薩,金燄圓滿光菩薩摩訶薩,法界普音菩薩摩訶薩,雲音淨月菩薩摩訶薩,善勇猛光明幢菩薩摩訶薩。】

  這是十位菩薩的德號,代表一一莊嚴具中所出佛剎微塵數菩薩摩訶薩,以這十位菩薩來做代表,代表十方。下面是結眾數:

  【如是等而為上首】

  這一句是結前面十位,這十位等而為上首。

  【有眾多佛剎微塵數同時出現。】

  由此可知,十方各個皆有眾多佛剎微塵數同時出現。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給我們說,莊嚴具不只一種,太多太多了。如果我們冷靜去想想,這個師子寶座是盡虛空法界,我們這個世界在寶座當中;能不能看到寶座?看不到,我們太小了。有眾多剎塵之數,這種境界、這個現相,我們世間人沒有法子想像;想像尚且不能,怎麼能夠說得出來?因此,我們對於佛的境界決定沒有疑惑,他要不是契入這個境界、親證也就是親自見到這個現相,他怎麼能夠說得出來?這個現相不是六道凡夫能夠想像得出的,也不是十法界裡面聲聞、緣覺、菩薩所能知的,所以「不思議境界」我們從這一段經文會有更深一層的體會,知道這一句話的含義。

  下面是第五段,從寶座流出來這些菩薩,當然要供佛,這一定的道理。菩薩見佛,哪有不供養的道理?這是我們要學,要學菩薩懂得布施供養。常常有布施供養的心,常常有布施供養之行。請看經文,這個地方也有十句:

  【此諸菩薩,各興種種供養雲。】

  『興』是興起,我們講發心,這個發心是自自然然的,興起種種無量無邊的供養。『雲』這個字代表非有非無,相有理無。雲彩,我們在下面看到天空上有雲彩,現在我們坐飛機飛到雲層上面,看到雲是一片霧氣,不可得!佛用這個字讓我們在這裡面覺悟,世出世間所有的供養要不要?要!為什麼?表敬意,表我們的敬意。能不能執著、能不能分別?不能!為什麼?畢竟不可得!我們用身體供養,我們這個身相也不可得,《金剛經》上給我們說得很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那個虛妄就是雲的意思;「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夢幻泡影也是雲的意思。敬意不能沒有,供養不能沒有,決定不能夠起分別執著。

  所以凡夫不行,凡夫我們布施供養送禮物,別人送給我們,我們送給別人,著相!有分別執著。諸佛菩薩彼此供養都沒有分別、都沒有執著。沒有分別執著的供養稱性,是性德。為什麼?無論什麼供養具都平等,法性平等,沒有高下。沒有說你送供養的禮物很名貴,他供養這個東西很普通,沒有!決定是平等的,完全稱性。我們從這裡頭體會得,就能落實在自己生活當中。我們送別人的禮物我們曉得,他不是佛菩薩,他會分別執著,他收禮物確實有輕重貴賤之分;別人送給我們的禮物,我們學佛菩薩就在學這一點,一律平等,決定不起分別執著,誠敬心是平等的。我們從這些地方去體會,自己才能真正得受用。

  佛經裡面看到這個「雲」字,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但是事不能沒有,這正是「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法」,要懂這個意思。這一句是總說,下面再別說。別說說不盡,也只舉例而說,舉十個例子;「種種供養雲」下面是十個例子。

  【所謂一切摩尼寶華雲】

  這是供華,香花供養這是最普遍的。花表因,我們看植物先開花後結果,花代表因,代表菩薩所修的六度萬行之因。『摩尼』是自在的意思,摩尼叫如意寶,一切如意的寶花。如意,那就是能稱一切眾生的心,這個花你喜歡它是什麼顏色,它就會變什麼顏色,喜歡它是什麼形狀,它就會變什麼形狀,能隨人意。第二句:

  【一切蓮華妙香雲】

  蓮華是表離一切污染,妙香!清淨無染的妙香。聞到這個香氣身心清淨,這是用香來供養。第三句:

  【一切寶圓滿光雲】

  所有供養具都沒有離開寶,從寶座裡頭流出。光表智慧,華表因行,香表妙德。第四句:

  【無邊境界香燄雲】

  有香有光,燄是光,火燄;『無邊境界』,如來、法身菩薩所證得的。第五句:

  【日藏摩尼輪光明雲】

  『日藏』是比喻太陽,在我們境界裡所有光明,太陽光最大。太陽是圓的,用『摩尼輪』來比喻。第六句:

  【一切悅意樂音雲】

  這是音樂的供養,音樂歌舞我們在佛經裡面看到非常之多,現在人講文藝的表演。佛經裡面,這是《大方廣佛華嚴經》,是世尊示現成佛第一部宣說的大經,說得很多。所以我們在中國,敦煌、雲崗許許多多石窟裡面看到這些繪畫、雕塑、浮雕,看到佛在那裡講經說法,天人供養。在這些變相圖裡面,許許多多天女散花、音樂舞蹈,供佛,供養大眾。這也顯示福德圓滿,是福德圓滿之相。第七句:

  【無邊色相一切寶燈光燄雲】

  燈明供養。現在接近新年,我們看到路上張燈結綵。大的節日,許許多多大小城市村鎮都有燈火來慶助,這是一種非常喜悅的氣氛,也是承平興旺的氣氛。往年我們在美國過年,當地人過聖誕節,張燈結綵,香港也不例外,現在已經開始燈都吊上了。《華嚴經》裡頭早就有,諸佛如來講經說法的大會,有人用寶燈來供養。第八句:

  【眾寶樹枝華果雲】

  這也是喜慶節日裡面不能缺少的供品,是莊嚴具。寶樹、華果,供華供果供寶樹。我們人間供這些,都是用些象徵性的,像聖誕節快到了,外國人用的聖誕樹,樹上張燈結綵。這樣的莊嚴具都是無量無邊,我們能想像到場面的壯觀。第九句:

  【無盡寶清淨光明摩尼王雲】

  『摩尼』是如意寶珠,『王』形容它大,這是很大的摩尼珠,摩尼珠中之王,它放光明。現在我們人間沒有這個東西,但是象徵,我們用燈來代表。圓球這種形狀的燈光,也有許許多多的色彩,把它來代表清淨光明的摩尼寶珠。最後一句:

  【一切莊嚴具摩尼王雲】

  這一句裡面東西就多了,說之不盡。『一切莊嚴具』,都是用摩尼寶所造的。後面這一句總結:

  【如是等諸供養雲,有佛世界微塵數。】

  這是總結它的數量。菩薩無量無邊,每一位菩薩只要有一個供養具,這個供養之物品也就無量無邊。再看底下這一段,菩薩供養佛、供養世尊,不能疏忽大眾,這是一定的道理。

  【彼諸菩薩,一一皆興如是供養雲。】

  這一句是總結上面的。

  【雨於一切道場眾海,相續不絕。】

  這是把所有一切供養都送到了,送到這個大會上。清涼大師在這一段有開示,「眾多菩薩,各興剎塵供雲,已重疊難思,況相續不絕。」我前面講的比喻太少了,一尊菩薩帶一個供養,一樣東西供養;清涼大師說的,每一尊菩薩他所興的供養具都是無量無邊。無量無邊的菩薩,這些供養具重疊難思,又何況相續不絕!我們讀這一段經文,這一段經文是現相,我們聽到了,我們想像這個境界。再深入去思惟,我們應當如何學習,怎樣落實到自己生活當中?學習菩薩「廣修供養」,普賢菩薩十願第三願,這些菩薩們做到了,做給我們看。

  清涼大師說,「而諸供具,皆稱雲者,乃有多義。」供具為什麼都稱雲?這裡頭有很多意思,下面註解裡面一共有九個意思,所以稱為雲。第一個是「色相顯然」,清清楚楚,你真的看到了。第二個意思「智攬無性」,你要有真實智慧去觀察,這些供養具是變化所作,有相無性;就是相有性無,事有理無,因此不可以分別執著,顯示出心境平等、心境一如。第三個,「從法性空無生法起」,這些供具從哪裡出來的?從法性空裡面無生法現出來的。第四句,「能現所現,迥無所依」,隨著菩薩供養的心自自然然出現,莊嚴道場。第五句是「應用而來,故來無所從。用謝而去,故去無所至。」諸佛世尊這個時候講經說法,集會大眾,菩薩興供養,無量無邊的供養具就現前了。這些供養具現在空中,變化萬端。這個變化不是人為的,不是人設計的,自自然然編織成美妙的圖案。這些圖案當中顯示如來所說的微妙大法,讓你看到之後,你就覺悟,你就明白了。用它的時候,這個相就現前;不用的時候,相就沒有了。「來無所從,去無所至」,要用的時候就現前,不用的時候就沒有了。

  我們現在這個慶典節日快要到了,大家張燈結綵,忙得不亦樂乎,裝飾市容。節日過去之後,又要把它卸下來,當作垃圾來處理,確實是很麻煩。說實實在在的話,在經濟不景氣的這個時候,我們感覺得這是一筆很大的浪費。不像諸佛菩薩他們的示現,要的時候現前,不要的時候沒有了,這個道理是現在科學家所講的「質與能」,自在變幻的境界!我們知道能量是充遍虛空法界,需要用的時候,把這些能量變為物質;用完之後,把這個物質又變回成能量,能與質互相轉變,所有一切物質現象都是這個樣子。物質從哪兒來的?物質是能量變現出來的。科學家告訴我們,能量集聚就變成物質,科學家講的,事實是不是如此?我想不然,不盡然!能量集聚變成物質就太麻煩了,哪有《大方廣佛華嚴》裡頭講的這麼自在!所以科學家是在摸索、是在探測,實際上的真相他沒有發現。但是能與質的互相轉變,這是正確的。不僅是十法界依正莊嚴,就連一真法界都不例外,可以說都是質跟能互相在轉變。這一個道理我們要是明白了,我們就曉得什麼叫「不去不來」,什麼叫「不生不滅」。《中觀論》跟我們講,「一切諸法,本來皆是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一不異,不常不斷。」所以才說不可思議!世出世間法沒有例外,這才是事實真相,所以用雲來比喻。

  第六個意思,「能含滋潤」,雲是霧氣,有滋潤這個意思。這些供養具能夠啟發大眾的覺性,它有這個意思在,能幫助大眾破迷開悟。第七個意思,「注法雨」,表法,看到這個境界,佛不說法意思都明顯了。第八個意思是「益萬物」,不但與會菩薩得益,凡是見聞的一切大眾,沒有不得利益的;縱然是下下根人,能看到這個境界,阿賴耶識裡頭也種了善根。第九個意思「重重無礙」,雲確確實實沒有障礙。「重重無礙」,現在我們比古人更清楚更明白,知道地球的上空,雲層確實是一層一層重疊的。供品裡頭有這麼多意思,這都是雲的形象,所以句句都用雲來表法。大師在此地提示我們,「上下諸文,雲義皆爾」,我們了解,凡是經上講到雲,都有這個意思。

  【現是雲已,右繞世尊,經無量百千匝。】

  獻上供養之後,向佛致敬。這個致敬是繞佛,繞佛一定是右繞,順著右手,現在我們一般人講順著時鐘的方向,右繞!這個代表隨順如來教誨,隨順法性,而不能夠左繞,左繞是違背法性。這些都是表法的意思,時時刻刻提醒初學,也提醒自己,自己沒有成佛,縱然證到等覺菩薩位,還是菩薩,還沒有證得究竟果位,都要隨順佛陀教誨,隨順佛陀的教誨就是隨順法性。『經無量百千匝』,我們平常在一般大乘經上看到,佛的弟子見佛都是頂禮三拜,右繞三匝,這是在我們人間;這些菩薩繞佛是「無量百千匝」,不只三匝。

  「座內眾流」第八小段,「坐本方」:

  【隨其方面,去佛不遠,化作無量種種寶蓮華師子之座,各於其上,結跏趺坐。】

  供養致敬完畢之後,自己退回到自己的方位,從哪一方面流出、流現的,就坐在哪一個方面。秩序有條不紊,顯示出無比的莊嚴,它不凌亂。清涼大師註得好,「各坐本方,參而不雜也」,這場面多莊嚴!「如師子子,亦師子故」,這些菩薩是真正的佛弟子,佛坐師子座,他們也化作「寶蓮華師子座」,那個樣子很像佛。菩薩座也叫做師子,「自化自坐」,自已變化師子座,自己坐在上面,這實在講也是在表法。表的是「自心智現」,這個境界是自己自性本具般若智慧現的相,「還自安處故」,自己現的相還是自己在受用。

  諸佛菩薩坐的儀式多半是『跏趺』,我們一般人講雙盤,兩個腿都盤在上面。為什麼是這種坐法?都是為一切眾生做榜樣的、做示現的。《大智度論》引一首偈子講,「若結跏趺坐,身安入三昧」,用意在此地。坐相,這種坐相是最安穩的。一般人不習慣,確確實實是不習慣,他沒有養成這個習慣。年輕的時候要養成這個習慣,對你身體健康真的是大有幫助。我們知道人到中年之後,這個身體逐漸老化,骨頭裡石灰質多,顯得僵硬,不像年輕時候那樣的柔軟,跏趺坐能夠保持體質不衰。我們看到新加坡的許哲居士,一百零三歲了,她坐的時候都是雙盤,她的骨頭是軟的,年輕時候鍛鍊出來的,養成一種習慣。這一個坐法,中年之後要學就困難了。所以無論學什麼世出世間法,都要年輕,愈年輕愈好,根底好、基礎好;四十歲以上就困難了,學什麼都有障礙。

  學了之後就不能放棄,每天坐,只要坐下來就是這個儀式,佛法講四威儀裡頭「坐如鐘」,鐘的形狀多麼穩重、端莊。《大智度論》裡面這首偈子是說,「若結跏趺坐,身安入三昧。威德人敬仰,如日照天下。除睡懶覆心,身輕不疲倚。覺悟亦輕便,安坐如龍蟠。」所以佛相多半都是跏趺坐,畫佛像也是多半都畫跏趺坐相。這個形相魔王看到都驚怖,魔希望擾亂道人心,坐在那裡如如不動,魔對他一點辦法都沒有,這是講跏趺坐的利益。下面第九段「歎德能」,這裡面我們學習的東西就很多。

  【是諸菩薩所行清淨,廣大如海。】

  這一句是總說,讚歎總共有十二句,後面十一句是別說。清涼大師告訴我們這一段文是「歎其德能」,「別顯一一各是一種清淨廣大」。文可以分做三段,第一段就是第二、第三、第四這三句,是說明「三業清淨廣大」。《無量壽經》佛教導我們「善護三業」,可以與這個地方的經文合起來看。第一句:

  【得智慧光,照普門法。】

  這一句是意業,身語意他把意業擺在前面,下一句是身業,再下一句是語業。清涼大師註解「智證普法」,這個意思很深。觀音菩薩以圓融中道的智慧,我們在《心經》開端讀到,觀自在菩薩,就是觀音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深般若波羅蜜多,就是圓融中道妙觀。「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佛在般若會上說的。佛教初學,說「菩薩有一法,能離一切世間苦」;般若會上說的,「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一個是對初學來講修善,般若會上對一些大菩薩來講,只要自性般若智慧現前,一切世間苦都消失了,自然就沒有了,你真正明瞭宇宙人生真相嘛!佛教初學,有初學的辦法;教法身菩薩,有法身菩薩的辦法。我們今天屬於初學,所以心善、思想善、行為善,實在說從初發心到如來地都不會捨棄。

  也許有人要問,我們證得法身菩薩的境界,還要不要修十善業道?像觀世音菩薩,自性本具般若智慧現前,照見五蘊皆空,還要不要修十善?還是修十善,一直到如來究竟果地,依舊不捨十善。這是諸佛菩薩大慈大悲,給九法界眾生做最好的榜樣、示範。見性之後,哪有不善的?真的到了純淨純善,跟初學的凡夫在一起,決定是如斯示現。所以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為我們示現的「嚴持戒律」,為我們示現的「以苦為師」,能吃苦,吃苦一絲毫埋怨的念頭都沒有。觀音菩薩為我們示現的妙觀,他是一個明心見性的古佛再來,早就成佛了。教化眾生,給我們立了有十普法門,「得智慧光,照普門法」。

  《法華經》有「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在中國讀誦的人非常多。觀音有三部經,實在講念《普門品》的人最多。另外兩部還很多人都不知道,第一部就是在《華嚴經》裡面善財童子參訪觀世音菩薩,「第七迴向章」,菩薩教善財童子自行化他,統統講到,講得很圓滿。第二部經在《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這部經裡面大部分是講觀世音菩薩他怎麼修成的,為我們做示範。第三部《法華經》裡面的「普門品」,多分是講菩薩如何幫助九法界眾生。觀音三經,三經都不是獨立的,都是附屬在大經裡面。古時候有大德,現在也有一些大德,夏蓮居老居士就把這三部經特別捻出來,合成一冊《觀音三經》;我過去也印過兩種不同的註解,三經的註解。修觀世音菩薩法門,一定要依這三經。要想深入,這三部大經要一起學習,《華嚴》、《楞嚴》、《法華》,這個順序是依照釋迦牟尼佛講經順序排列的。

  這裡講到「普門」,我們要略為跟諸位介紹「十普」。諸位同修看到十普這個名詞,就知道是觀音法門。第一個是「慈悲普」,觀音菩薩代表大慈大悲,慈悲心遍虛空法界才普。所謂「千處祈求千處應」,那個千不是數字,是表法的,表無量無邊。哪個地方眾生有苦難,觀世音菩薩就來了,不要去求他,他自然就來了。人在痛苦的時候,雖然沒有明著希求別人幫助,心裡有這個念頭,有這個意思,只要有一點點這個念頭,這個念頭非常微弱,自己還不知道,菩薩曉得了,菩薩一定來幫助你。決定不分國土、不分族類,像《華嚴經》上講的無量無邊剎海。感應決定不失時,眾生有感,菩薩立刻就有應。菩薩的應,這個感應有四種,有「顯感顯應」,非常明顯的求佛菩薩來救我,來幫助我,佛菩薩真來了。佛菩薩或者是化身或者是應身,很明顯的「顯感顯應」。像虛雲老和尚朝五臺山,在路上生病了,附近沒有村落、沒有人家,這個時候真的是可憐。病倒不能動彈的時候,有個乞丐來了,來照顧他,一直照顧他病好,乞丐走了。他問那個乞丐叫什麼名字?他叫文吉;問他住在哪裡?他住在五臺山下,他說:「你到五臺山去問,他們都知道我。」老和尚到五臺山打聽這個人,人家告訴他,是文殊菩薩。文殊菩薩化身來幫助他,顯感顯應!

  第二種「顯感冥應」,我求佛菩薩,確實是很清楚、很明白希求佛菩薩來幫助,佛菩薩冥冥當中來照顧你,你看不到形相,可是確實得利益。這個境界、災難自然消除,或者看到別的原因消除了,就逢凶化吉。沒有看到佛菩薩的形相,其實佛菩薩在那兒幫助,冥冥當中在幫助,「顯感冥應」。第三種「冥感顯應」,好像自己並沒有求菩薩,菩薩來了,菩薩在面前現身了。在過去,周邦道居士的夫人,感應地藏菩薩到她家裡去化緣,那是屬於冥感顯應,她自己並沒有起個念頭來布施供養出家人,那個時候她並沒有學佛。地藏菩薩化身示現一個出家人到她家裡去化緣,因為她沒有學佛,她又不懂得佛法,地藏菩薩化五斤香油,她也沒有給他,菩薩就走了。走了之後,她想想很奇怪,為什麼?她家裡頭的大門沒有開,這個和尚從哪來的?他怎麼進來的?走了之後,門還是關到的,他到哪裡去了?這一樁事情,她很多年疑惑都解不開。以後到台中遇到李炳南老居士,把這些事情告訴李老師,李老師說是地藏菩薩,她後悔莫及!這是屬於「冥感顯應」,她自己與地藏菩薩有緣,這個緣起現行,自己都不曉得,菩薩現身了!以後學佛學得那麼虔誠、那麼認真,有那麼殊勝的成就,這個緣無比殊勝!

  第四種叫「冥感冥應」,冥感冥應實在講最多,只要我們自己是以真誠心來學佛,佛菩薩都在我們周邊,我們不曉得。確確實實諸佛護念,護法善神擁護保佑,自己不曉得。這個事情是真的,我們能夠信得過,為什麼?有一個事實我們能夠體會得到,修學正法、弘護正法,魔王嫉妒,妖魔鬼怪統統都來障礙你、都來為難你,這是一定的道理,這是真實的事相。我們真修,真的在弘護,還能夠維持在目前這個狀況,如果不是諸佛護念、不是龍天善神保佑,決定不可能!不要說弘護了,就是修行,修行人心地要稍稍有一點退轉、有一點疑惑,立刻就遭魔障!這個事情,我們從過去歷史上看到,現在我們看看我們周邊的同修,不論是出家在家,你不真幹,魔不找你,為什麼?不值得他來找你。你要真幹,他就來障礙你。這些事情,我們在一生當中所見所聞太多了。說實實在在的話,我們修行這個功夫,魔王瞧不起,他知道你沒成就,你出不了三界,他在旁邊笑笑而已!

  稍稍有這麼一點點小成就,誰找你?冤親債主,你過去害他命,你沒有償他命,你過去破壞他的善事,他還沒報復,你過去欠他的錢,你還沒有還,你修行往生想走?他不會放過你的,他來刁難,我們生生世世得罪的眾生太多太多了!我們在修行過程當中,是不是真的念念當中把自己修行的功德與一切冤親債主共享,有沒有這個念頭?有這個念頭好!把這些冤親債主化解了。如果沒有這個念頭,他不會饒過你,你每天做課誦,誦經拜佛,甚至於講經聽經,你末後的迴向,迴向要是有口無心,沒有用!迴向念迴向偈,要從內心裡頭真正有這個心,這個迴向有用處。「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是真的不是假的,這個可以跟冤親債主給他化開,他看了也很歡喜。為什麼?你修行修得好,我沾一點光,對他有利益。尤其是要發願,我修行成就,我成了羅漢、成了菩薩、成了佛,先度這些冤親債主,首先要來幫助你們,要來照顧你們。我早一天成就,你們早一天離苦,離苦得樂;我晚一天成就,你們就多受一天苦,常存此心!這是「慈悲普」,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就是這個樣子。

  我們要學習,念念不忘眾生。過去無知,煩惱蓋覆了我們自性,所以做了許許多多的錯事,現在學佛明白過來、覺悟過來了,決定不傷害一個眾生。對於從前做錯的事情要懺悔,懺悔不是常常念著,懺悔是改過自新,把自己修行的功德供養給他們、布施給他們,這真懺悔!佛教給我們「不念舊惡,不憎惡人」,這也是真懺悔。我有對不起別人的地方,我要修行補過,別人對不起我的地方要把它忘得乾乾淨淨。我們修的是什麼?心地純淨,身口純善。十善業道真的去做,特別是口業,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佛在《無量壽經》教導我們,「善護口業,不譏他過」,那個人的過失到底是真的是假的,我們都不曉得;什麼是假的?佛菩薩示現在表演的,那不是真的。我們這個世間,世間愈亂,眾生愈苦,佛菩薩愈多,大慈大悲!災難嚴重的地區,佛菩薩先來幫助。佛菩薩現的身分不一樣,我們肉眼凡夫不認識,有示現的男女老少各行各業,有示現的畜生道,還有示現的無情眾生,樹木花草,我們哪裡知道?確實,這是真的事情。一定要養慈悲心,大慈悲心,「慈悲普」,這是十普裡頭第一條。

  第二個「弘願普」,觀世音菩薩我們大家都知道,是阿彌陀佛的學生,阿彌陀佛得力的助手。於是我們就曉得,彌陀發四十八願,觀音菩薩怎能沒有四十八願?學生的願就是老師的願望,這才是繼法的弟子,傳法弟子。以誓願為己願,以佛願為己願。通常經論上所講的「四弘誓願」,願願都遍虛空法界,才叫普。怎麼修法?「眾生無邊誓願度」,我服務的對象是盡虛空、遍法界。「煩惱無盡誓願斷」,虛空法界一切眾生,他們的煩惱就是我的煩惱,我要斷,看到別人有貪煩惱,我要把貪煩惱斷掉;看到別人有瞋煩惱,我要把瞋煩惱斷掉;看到別人有嫉妒煩惱,我要把嫉妒煩惱斷掉。我自己找不到自己的毛病過失,盡虛空、遍法界所有一切眾生種種不善,我要在自己分上斷得乾乾淨淨,這就普了!斷煩惱不是為自己,是為眾生,是為幫助眾生,為眾生服務。

  學法門亦復如是,無量無邊眾生根性各個不相同,我們如何去幫助他?幫助他的重點是破迷開悟,方法、手段無量無邊。法門無量,那是方法、手段;目標只有一個,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離苦得樂不必說了,那是果,我們的服務在因。乃至於「佛道無上誓願成」,我們在這一個段落裡面看到了佛境界,只有證得圓滿的佛果,像毘盧遮那佛這個境界,才真的是普度眾生。「眾生無邊誓願度」,在這個境界裡頭我們看到了,這話是實話,一點都不假!所以這是「弘願普」。

  第三個是「修行普」,行是造作、行為,善的行為、善的造作必須念念增長,不是天天增長,是念念增長。不善的思想、不善的造作、不善的言語,要念念把它斷掉,這就是三十七道品裡頭的「四正勤」。境界都是遍虛空法界,自他不二,就普了!自行即是化他,化他即是自行,不要再有一個念頭,「哪是自行、哪是化他?」你把它分成兩段,這是錯誤的,這就不普,圓融成一體才是普門。第四個「斷惑普」,這是講斷煩惱,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都是蓋覆我們的真性,都是障礙不思議解脫境界。惑障要斷得乾淨,所以不能有毫分不善夾雜,不能有毫分不淨夾雜。身心世界,在佛法裡面講法界,融成一體。心與虛空法界融,身與剎土眾生融,這才入普門。

  第五「入法門普」,我們在大乘了義經典裡面明白了,一法入一切法入,我們入一個法門就入一切法門。不僅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這個有限,自性本具的無量無邊,一入一切入。因此我們學習,不能不懂這個道理。真正懂這個道理,你才會專心。專心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你才能入。一定要了解「法門平等,無有高下」,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門門都能見性,門門都能徹法底源,所以一通一切都通了。古大德常講「一經通一切經通」,什麼道理?入法門普。我學這一部經,另外一部經拿來的時候,我就不通了,自己一定曉得,我入得不夠。像我們挖井一樣,挖得不夠深,水出不來,還要往下面挖。有些地方那深水井,這個井打下去兩三百公尺水出來了,不是沒有水,深度不夠。

  我們學經教亦復如是,佛在《金剛經》上教導我們的「深解義趣」,我解得不夠深。達到一定的深度,通了,其他經都通了。你才曉得達到一定的深度,給諸位說,三昧現前了,你心是定的,不是散亂的。定就開智慧,智慧就通達。你要是懂得這個道理,你就曉得學東西最忌諱的是雜修,是你學得太多太雜;太多太雜,你不會得三昧,也就是說你的心定不下來,你心裡頭一定還是有妄想、有執著、有分別,你智慧怎麼會開?古大德教我們的方法是正確的。現在一接觸佛法就廣學多聞,樣樣都想學,樣樣都想通,結果搞了一輩子,一部經都不通,錯了!所以真正初學,能不能學《華嚴》?不能學《華嚴》,為什麼?太大了,受不了!要選一部適合自己程度的經典,不要太長,一門深入。《華嚴》能不能聽?能聽,你多聽幫助你開智慧,聽了以後不要執著。聽懂,很好,聽不懂,沒有關係,無所謂!懂一句,有一句的受用;懂兩句,有兩句的好處,這就行了。到什麼時候才學?智慧開了,通了,那個時候你學起來容易,你不會感覺到困難了。這是入法門普,入法門普是一法入,不是多法入。一法入,入了之後一切入了,這就對了。好,現在時間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