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七0三卷)  2007/2/1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703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我們繼續看「華嚴三昧」裡面所講的十波羅蜜,我們已經學了布施、持戒、忍辱、精進。十度,一般大乘經裡面講六度,講到禪定、般若,《華嚴》把般若再展開為方便、願、力、智,這就變成十波羅蜜。特別是前面這一半它是有次第的,也就是教下常講後後勝於前前。好像我們蓋大樓一樣,布施是第一層,持戒是第二層,忍辱是第三層,精進是第四層,沒有下面一層就決定不會有上面這層。從這個地方我們也就能夠領會到,現在我們持戒為什麼這麼難,難的原因在哪裡?我們舊的習慣、習氣不肯放下。布施是放下,一定要把自己不好的那些習慣,統統把它布施掉、捨掉,持戒就沒有困難。這個道理就很明顯!

  你要問從哪裡做起?實在講最初方便一定要從《弟子規》學起。《弟子規》裡面第一句我們有沒有做到?有人來喊我們,我們是不是很快就答應?它上面講的是舉個例子,「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叫你趕快答應,不是父母也一樣;不能說只是父母呼我才答應,其他人可以不必答應,那就錯了。你要問為什麼?大乘戒經裡面講得太清楚,戒經上這是佛說的,「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一切眾生皆是未來佛。這是叫我們對一切眾生要尊重,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佛說話沒有妄語。為什麼說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在六道輪迴生生世世,我們是些什麼關係?總不出五倫的關係,這個世間哪個眾生不是親人?

  不但一切人是親人,這一輪迴就迷惑顛倒,就不知道了。如果自己的親人輪迴到畜生道,不但不知道尊重還把牠殺來吃。佛經裡頭對這個事情講得很清楚,「人死為羊,羊死為人」,生生世世互相吞啖。這不知道因果,你要知道了,你還能忍心吃眾生肉嗎?但是這些事情現代社會真的很不容易接受,只有對佛法稍稍有點深度的契入,好說話,說了他相信,能接受。對一般人,我們有一般人的一種說法。法沒有定法,無有定法可說,要懂得應機說法,這叫善巧方便,就是十波羅蜜裡面的方便波羅蜜。

  我們要放下,這是聽到別人叫我們,我們很懶得去答應,這是疏忽、怠慢的習氣。這個習氣不但這一生有,前世也有,前世的我們就稱為習氣,現在人所謂是嬌生慣養。這種習氣從小養成了,受過聖賢教育的,從小就教你要把這個習氣轉過來。我們現在學佛的同學,中年以上的不少,諺語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這習慣養了這麼多年,很不好改,有意無意就犯了。大概一般學佛的同修,有意犯的少,無意犯的多,無意就是懶散這種習氣。這時時刻刻提起,這很小的事情。人家一叫我們,我們很快就答應,這是什麼態度?對別人尊重。你說是不是?對別人的禮敬就從這裡表現;叫你好幾聲還不答應,這就沒有尊重,沒有尊敬。你怎麼樣能得到別人好的回報?不可能!你對別人怠慢,人家對你更是怠慢。所以古人講得好,「敬人者人恆敬之」,你尊敬別人,別人尊敬你;你重視別人,別人重視你;你怎麼對人,人家怎麼回報,非常現實。

  所以,古大德才說「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外面沒有毛病。你看六祖在《壇經》裡講得多好,「若真修道人,不見他人過」。說個實在的話,別人沒有過失,別人有過失,就是自己的過失,我自己沒有做好樣子,讓別人學壞了。你要有這個理念,你要尊重這個理念,要好好的保持這個理念,你這一生有成就,無論在學業、道業都會有成就,你能夠突破許多的難關、障礙。古人有句話說得很好,「得道者多助」,道是什麼?道是隨順性德。把違逆性德的念頭、言行統統放下,隨順性德,性德純淨純善。心純淨,行純善,這得道,誰不歡喜你、誰不尊重你!因為你尊重別人、歡喜別人、樂於幫助別人,別人也願意幫助你,得道者多助道理就在此地。

  它這個四個字是我們學習不能不了解的,首先要放下,然後你自然就守規矩,把不守規矩的心放下,你就守規矩。不能守規矩的心大部分都是懶散、怠慢,大部分都是這個毛病。這個毛病看起來小毛病,殊不知小毛病累積久了就變成大毛病,你自己不知不覺,別人看到你很傲慢,你自己沒有覺得。傲慢的人誰也不願意接近你,對你怎麼樣?有修養的人對你敬而遠之,沒有修養的人根本不理會你,在背後還得要批評你。你無論是世法、出世法自然障礙就多,沒有人願意幫助你。所以,世法、出世法要想成就沒有別的,把自己修好。

  這十條就是佛教菩薩修行的科目,能持戒就是能守法,他就能忍,不守法的他不能忍,能忍才有精進。我們這個世間人說老實話,每天求進步的人不少,他那個進不精。尤其有些修行人我們也聽過,也許有些人看過,很精,但是沒有進步。精跟進配合起來很不容易。精是什麼?純而不雜。我們學一門,一門深入,這是精,但是沒有進步;有些人學東西有進步,但是不精,這不純。這種現象你就稍稍留意點,很普遍,你到處可以見到。這兩種方法就是進而不精,精而不進,都達不到下面一個目標。下面目標是什麼?是定,達不到。要知道定是大乘法裡面修學的樞紐,你就曉得施、戒、忍、進,在三學裡面,戒定慧三學統統包括在戒裡頭,施戒忍進都是戒學。你看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慧開才能解決問題。

  從這個事實真相裡面,讓我們學佛有個很深的體會,世間法有很多真有功夫,修行很得法的能夠達到四禪八定,不錯了!他能夠生四禪天,能夠生四空天,就是出不了六道。四禪八定叫世間禪定,不是我們這講的禪定。他既然能夠達到第八個層次,這世間禪定,為什麼不能再進一步?問題就是發生在「進」字上,他有精,不能進步。四禪天、四空天確實很精很純,他沒有辦法再提升。佛法裡面講的禪定,最低的是九次第定,他們有八定,再爬上去第九定,那才是佛法講的定。

  四禪八定在佛法裡面它不叫三昧。三昧前面跟諸位說,三昧翻成中國意思就是禪定,叫正受。它不是三昧是什麼?世尊講得好,四禪八定叫捨受,你看六道裡頭眾生這個受有五大類,苦樂憂喜捨,身有苦樂(有這兩大類的受),心有憂喜。如果身沒有苦樂,心也沒有憂喜,這個境界很好,這叫捨受。佛不叫它做定,叫捨受。捨受跟定的境界很接近,為什麼不叫定?定是永久的,不會退轉,捨受是暫時的,到你定功失掉,煩惱習氣統統起現行。所以四禪八定不能持久,不是永久的。三昧是永久的。四禪八定不叫禪定,也叫禪,叫世間禪定,不是佛法的禪定,不是出世間的禪定,他沒出世間,這個世間講六道輪迴,他沒出世間,這不能不知道。

  懂得這些原理原則,修行的路我們就明白了,那我們怎麼樣做法?既要純又要進步。實在講我也是很多年才體會到老師教我們的,我這一接觸佛教,老師教我看破放下,放下就進步。好像我們爬樓梯,放下底下這一個階層,你才爬上去第二層。我們現在講堂在十一樓,你放下第一層,你才能到第二層,放下第二層你才能到第三層。所以放下就進了,不放下執著就不會進,就沒有進步可言。放下是進,看破是精。看破怎麼?你就不雜了。看破放下它這裡頭就有精進的意思在,你放下沒看破,你有進步不純;你很純,看破了,你沒有放下,原地踏步,沒有法子再前進。

  這些道理,言語上很簡單,術語很簡單,意思深廣無際沒有邊際。修道用得上,在世間做學問也用得上,乃至於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也用得上。你真正要想過圓滿幸福的生活,方東美先生所說的「人生最高的享受」,你沒有看破放下得不到!怎麼學也學不到。縱然遇到高明的人跟你講,你聽不懂。要怎樣聽懂?真的放下,真的看破,真懂。你的境界不斷向上提升,那叫真精進!所以我這一生非常感激章嘉大師,他教我這個祕訣,這個祕訣就是四個字,「看破放下,放下看破」,這一生當中得大受用,往後受用無窮無盡。那就是說我們今天看得還不夠透徹,放得還不夠徹底,為什麼?沒有入如來境界。

  我們今天只是少分,還不是多分,少分契入菩薩境界。我們很清楚方向目標正確了,有能力不受外面境界干擾,這就是有點小小的定功。這個定還是屬於世間禪定,還沒有到真正的三昧。到真正三昧,智慧就開了;換句話說,還要放下,連放下也要放下。這些原理原則我們都懂,畢竟這就明瞭自己不是上上根人;像惠能大師上上根人,一接觸之後他就徹底放下。當然我們現在曉得,惠能大師不是一世修的,過去生生世世,在這一生當中我們看到他成熟。那我們的修行也清楚,也不是這一生,也是過去生生世世,在佛法裡面修學一世接著一世,這才有進步。

  有時候我們想想,這一世接著一世也挺危險的,萬一迷了怎麼辦?萬一沒有人指點怎麼辦?這個我們讀《般若經》裡面明白了,諸佛菩薩真是大慈大悲,讓我們感激不盡。你沒有大徹大悟之前,那叫小菩薩,包括《華嚴經》現在所講的十信位的菩薩都算是一般菩薩。這些菩薩生生世世修行,確實險路很多,誰去照顧他?諸佛如來囑咐那些大菩薩時時刻刻要護念這些小菩薩。我們想想也很有道理,這世俗人情,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這些大菩薩常常照顧這些小菩薩,路稍微偏差,他就會來幫你糾正。到糾正之後,你才會想到這是三寶加持。三寶加持就是菩薩在照顧我們。

  只要心正、行正,這非常重要,也是印光法師講的話,「誠敬」。這使我們想到自古以來,那些大善知識選擇傳人,傳法的弟子,學生很多怎麼個挑選法?一定有個標準。在世間古代這些帝王,在中國可以說從堯舜禹湯一直到清朝末代帝王,他們統治這個國家,一個人管不了,這個國家太大,人太多了,需要找很多幫助他管理的人。這些幫助他管理的人就是他的幹部,他用什麼方法選他的幹部?我們在古籍裡面讀到,他們選擇幹部是兩個標準,孝、廉。孝子他就會忠於君王,忠於國家,廉潔他就不貪污。你看看自古以來,歷朝歷代這些我們現在講公務員,他選拔就用這個做標準,貪污的有沒有?有,少!好的官很多,貪污的人畢竟是少數。

  現在公務員沒有這個標準了,而考試什麼?以你學歷為標準,以你的技術能力為標準,孝廉兩個字不講了。像公司裡面用人,很能幹的人,很有才幹的人,別的公司來挖角,來跟你談你在這裡多少待遇,我可以多給你,他馬上跳槽就走了。跳槽走是不忠,貪圖那邊待遇好,這是不義,貪心!在從前跟這個老闆跟多少年,其他人要想去串通拿高待遇給他,他不接受,為什麼?那我對不起老闆,絕對不會受這名利的誘惑。為什麼?我們知道那是孝子。現在的社會不忠、不義,不忠、不義原因是什麼?不孝、不廉。

  一位大德無論是世間、出世間的要傳道,他在弟子當中他選什麼?他有標準,不是沒有標準,印光大師常講的「誠敬」,這就是他選擇的標準。一個學校老師,尤其是資歷很久,教過幾十年書,接觸許多的學生,接觸人多了,他就會看人,看你有幾分誠敬。真的能夠具足誠敬,而且又能知道你有孝廉,再加上誠敬,你可以傳法。所以孝廉是基礎,德行的一個基本,加上誠敬就會傳法,這就能傳法。為什麼?印光大師講得好,學問之道,儒釋道三家是大學問,承傳要靠真誠恭敬。沒有真誠恭敬怎麼樣?你不能吸收。不是老師吝嗇,老師全盤給你了,你沒有接收;真誠心、恭敬心,老師做的、老師講的你才能有體會。每個人真誠心度數不一樣,所以每個人體會的淺深不相同,但是沒有錯解。如果不是真誠心,有邪曲心,我們講有虛榮心、有傲慢心,那往往聽老師講解會曲解。開經偈裡面講「願解如來真實義」,這就做不到了,他怎麼樣?誤解如來真實義,曲解如來真實義,這種人我們看到太多,扭曲了。

  所以真誠恭敬是入道之門,入德之門,真的是一把鑰匙。我們要想真的在學問上成就,在佛道上成就,你這兩個字是要具備,還加上前面就四個字,「孝、廉、誠、敬」,你沒有不成功的。縱然這一生沒有緣分遇到善知識,你可以做古人私淑弟子,就像孟夫子一樣。孟子一生沒有遇到高人,他以孔子為老師。孔子過世,不在世了,孔子的書在,讀孔子的書,他體會到孔子的意思,就是他能解孔子真實義,能依教奉行,他學得很像。所以今天講到儒都講到孔孟,孟子是孔子的繼承人,這我們大家公認的;沒有說曾子,沒有說顏回,沒有說。說孟子,孟子跟孔子沒見過面,就是具足了孝廉誠敬。

  作聖作賢關鍵不在外頭,關鍵在自己本身,本身這四個字有沒有具足?這四個字具足,沒有一個不成就的,除非你不想學。如果真有這個願望希聖希賢,希望自己作聖人,希望自己作賢人,那你就沒有不成就的。這四個字別人幫不上忙,必須要自己去做,老師幫不上忙的。老師總不能說,你要用真誠心尊敬我,這怎麼能說得出口!你看做父母的都不能要求兒女,你是我的兒子,你要孝順我,也說不出口。所以這需要教,「苟不教,性乃遷」,要教!什麼人教孝?老師,第三者,老師教學生孝順父母;尊敬老師,是父母教兒女要尊敬老師,兩方面教。教廉、教敬那是兩方面統統都教,只有尊師父母教,孝順老師教。古時候教用身教,不是像現在,所以現在非常困難。

  我就是從小上私塾,七歲的時候。私塾離我們家大概一里路的樣子,不太遠,是個祠堂,現在祠堂都不存在了。我父親帶我去上學,帶了禮物,這個禮物是送給老師的束脩,那是私塾。祠堂的大殿就暫時做禮堂,當中供一個很大的牌位。我在沒有上學之前也都認字了,上面幾個字我都認識,「大成至聖先師孔子之神位」,那個大牌位。進到學校,老師出來接待,接待我父親,父親就帶著我對孔老夫子行最敬禮,三跪九叩首。拜完之後,我父親請老師上座,老師坐在孔子牌位的旁邊,我父親帶著我對老師行三跪九叩首禮,這是幹什麼?這教小孩尊師重道。你看我們六、七歲的小孩,看到父母對老師三跪九叩首,親眼看到,跟在後面磕頭,對老師還敢不尊敬嗎?這樣教的!不是說你對老師要尊重,那個效果很小,做給你看,你看父母對老師這麼尊重,使我們在一生當中不敢不尊重老師。現在這個教學法沒有了。

  從前教書很清高,真的是窮秀才,沒有錢,但是他在社會上有很高的地位。無論什麼場合,宴會當中首席一定是教書的夫子,請夫子上座。不像現在,一般大概是官階最高,或者是有很大財富的,他們都是坐首席。從前不是的,從前是窮秀才坐首席,這是什麼?尊重文化,就是尊重道德,尊重倫理,尊重學術,他從小教!現在的學校,你說學生怎麼會敬老師?父母沒有把老師看在眼裡,就不尊重。做父母的人認為什麼?跟學校、跟老師就像商業買賣一樣,你這是販賣知識的,我是你的顧客,我花了錢你要好好教。學生不滿意,回去對家長說,家長還要來責備老師,還教訓老師。老師如果是處罰了學生,還要去告狀,你說老師怎麼教學生?

  從前老師對學生有體罰,最平常的法子打手心、罰跪,我們都挨過。我們受老師處分,當然臉色也很難看,有時候哭哭啼啼回家,家裡父母問怎麼回事情?被老師罰了。到第二天我們父母一定是帶著禮物去感謝老師,謝謝老師管教。現在這個風氣沒有了,這小孩怎麼能教得好?這些統統屬於,在我們這裡講的就是施戒忍進,在三學裡頭就是一個字,戒學,規矩都要遵守。家庭裡面懂得規矩的,長輩祖父母都疼愛小孫子,小孫子如果犯過失,他的父母要處分他,小孫子有依靠,這個時候怎麼辦?做老人的趕快迴避,讓他能體會到父母的尊嚴。你要是溺愛、袒護,那將來這小孩他父母沒法子管教。這我們也看得好多!這人家家的事情,我們看到了也不好說,知道是做錯了,不能說,只有在講經的時候說。講經說怎麼樣?你聽到你自己去想想去。

  所以古人,真的言行舉止都是大學問,簡單的一個動作都有大道理在。我們今天講到精進,精進過去講得很多,像這些地方都不是註解裡頭有的,我們在此地把它補充進去。佛給我們在經教裡頭都是提個綱領,裡面的細目無量無邊,都要自己去體會,都要自己去發現。佛給了我們一個線索,根據這個線索你會發現許多的寶藏,像尋寶一樣,你自己會找到。根,記住「孝廉、誠敬」,這四個字一個就是四個,四個就是一個,任何一個字裡頭一定具足其餘三德,它是個整體。

  我們自己親身的體驗,我在年輕的時候,在台灣遇到三個老師,沒有人介紹。方老師是我們聽到他的名聲,是在台灣最著名的一位哲學教授,我們只知道他是當代的哲學家,提起來沒有人不讚歎、不尊敬的。聽說他桐城人,桐城人同鄉,就寫一封信。寫一封信什麼?自我介紹,目的想到學校旁聽他的課。我還有篇文章,那個時候寫的一篇文章,寄給他老人家看,自我介紹。這個信有效,一個星期之後他就給我回信來,約我到他家見面。見面一談就約定,每個星期天到他家裡給我上兩堂課,不讓我到學校。告訴我現在學校先生不像先生,學生不像學生,他說你要到學校去聽課,你會大失所望。當時我們不懂,學了十幾年之後,我們才恍然大悟,到學校去聽講他不費力氣;他每個星期兩個小時給我,他要單獨給我上課。我那個時候生活非常清苦,待遇很微薄,我對他一分錢的供養都沒有,他對我這麼愛護。憑什麼?現在想想知道了,憑我還具備這麼一點點少分孝廉誠敬。

  我寫給他的信,毛筆工楷寫的,哪有像現在,現在你看我每天看到很多人給我寫信,那個字多潦草,有很多字我都不認識。如果我當年也是這麼潦草,隨隨便便寫的,老師頂多說好,你到學校去旁聽去,真的是這樣的。我們對他真的是恭敬,那他見面談談就不一樣,所以見面就等於面試、考試,考什麼?就考這四個字。這四個字你能打多少分,孝能打多少分?廉打多少分?誠打多少分?敬打多少分?那都及格,真的他就把你選作傳人,雖然他一句話不說,以後我們恍然大悟。我見章嘉大師,最後親近李老師,李老師是有人介紹的。憑什麼?我今天把這個話說出來,哪個人具足這四個字都是聖賢的傳人;不具足這四個字,孔子、釋迦來,對你也無可奈何,這個道理要懂。現在時間到了,這堂就學到此地。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學習,最重要的就是要有進步,不斷的進步,德行、學問才會有成就。教學最殊勝的指導,最高的指導原則,實在來講就是《三字經》前面八句話,講得簡單明瞭,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現代人疏忽了。教育首先要肯定人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正如同佛家的教學,首先要肯定「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我們的目的,教育的目的沒有別的,恢復你自己的本性本善,這教育成功了;佛家的教學回歸到你本來是佛,你成佛了,你本來是佛,這樁事情才做得圓滿。為什麼需要教育?下面說得清楚,「性相近,習相遠」。如果從性上說,一切眾生都是善的,決定沒有一點點惡。就像《十善業道經》上所說的,「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觀察善法,不容毫分不善夾雜」,那是真的,這就是性本善。

  從性上講,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我們的尊敬,對人的尊敬、敬愛、關懷、照顧、互助合作,都是從這個理自然流露出來,是自然的,不是要人教的,本來就是這樣,這性德。乃至於五倫、五常、八德是自性的性德,你本來就是這樣的,所以本善。從性上講大家一樣,完全平等,可是習性就不一樣。習性是什麼?習慣。習慣可不是你一生累積的,而是生生世世。這個地方你不能不承認輪迴,你不能不承認有前世,如果沒有輪迴,沒有前世,習性就講不通。習性使我們跟本性距離愈來愈遠,就是染污這個世間不好的習性、不好的習慣。因為這個事實,這樣一個原因,於是聖人就自然想到教育的重要,「苟不教,性乃遷」,教育從這裡起來。要沒有習性也不要教了,因為習性不善,所以需要教。教的目的是什麼?從習性回歸到本性,從不善回歸到本善,這是教育的目標。所謂是返璞歸真,回頭是岸,教育從這裡興起。

  這樁事情可重要,在世出世間法裡頭,沒有比這個事情更重要,在人生的一生當中,把這樁事情擺在第一。孔子在《論語》裡頭有記載,夫子曾經說過,我一天不吃飯,一夜不睡覺,我在想,想來想去都沒好處,最後總結做個結論「不如學也」。我們可以說人生第一德是什麼?好學。要拿宗教的話來說,好學的人得救,好學的人能成聖、能成賢、能成佛、能成菩薩,這好學!你具足基本的條件,孝廉誠敬,後頭加個好學;要不好學,老師雖然想教你,不好學、不願意學那還是不能成功。所以好學,老師就會把方法傳給你。這個方法是古聖先賢傳給我們的方法,就是《三字經》下頭兩句話,「教之道,貴以專」,祕訣。

  現在的學校犯什麼毛病?現在的學校學得太雜、太多,不專。所以現在的學校,西方的觀念是從哪裡下手?廣學多聞。東方的觀念是專精,不是廣學;在佛法裡頭有廣學多聞,但是你要曉得,廣學多聞是什麼時候?是專精成就之後廣學多聞。所以西方人講做學問像金字塔,他比喻也很好,一開頭要廣學,什麼都學,學到最後就學專。什麼都學,什麼都知道,最後到博士班,那不叫博士,專士,到博士班專攻一個科目。他從小學、中學、大學都是廣學多聞,所以為學像金字塔;中國不是的,中國為學像一棵大樹,你看樹根、樹幹,專,只有一個,以後慢慢就枝葉花果。中國做學問像種樹,先一定是專,專一。這東西方理念不一樣,所以方法也不同,效果不一樣。像金字塔,金字塔的效果最後是死的,不通,到頂就不通。中國大樹是活的,生生不息,它有無量的生命,那怎麼會一樣!

  佛教導我們,你就能看出來了,佛教導我們學習的原則,中國古人講這句話,「教之道,貴以專」。在佛法裡面四弘誓願,四弘誓願就是教給我們學習的次第,頭一個發願,我們中國人講立志。志不立,那你這一生沒有方向、沒有目標,你不會有結果,你這一生是盲目的,真的是叫醉生夢死,迷惑顛倒。頭一個叫你要發願,中國人講立志,立什麼志?「眾生無邊誓願度」。那我要成就道德,要成就學問,為什麼?為度眾生,不是為自己。不是立志做大官、發大財,不是,是為度眾生。

  「度」這個字,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服務。眾生無邊誓願度,這句話要是用今天白話翻出來,就是為無量無邊的眾生服務。毛主席提出來為人民服務,佛提出來是為眾生服務,比人民的範圍大!而且佛給我們講,為哪些眾生服務?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是我們服務的對象。你看這個心量多麼廣大。為了這樣的一個目標你就要學,你要沒有道德,沒有學問,你拿什麼為別人服務!服務頭一個是道德。有學問、有能力沒有道德,那個服務恐怕是為自己,不是為人民,是為自己服務;有道德才真正為別人服務。

  佛在道德的教育,我們講倫理、道德、因果的教育,那是什麼?就是第二願「煩惱無盡誓願斷」。斷煩惱成就德行,德行不要學,煩惱斷了,自性裡面的智慧德能就出來。我們中國古人講的「教之道,貴以專」,就是四弘誓願的第二句,為什麼?專,專是定。小定能伏煩惱,小定能忍,忍辱是小定;大定能降伏,定到一定的程度智慧開了。智慧開了煩惱就沒有了,轉煩惱為菩提,那就是禪宗裡面講的大徹大悟,教下講的大開圓解,念佛法門裡面講的理一心不亂。這是每家講的不一樣,用的方法不一樣,境界完全相同。

  把煩惱轉變成智慧,這個時候才開始廣學多聞,「法門無量誓願學」。所以我講,我們是比喻種樹。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是什麼?是樹根、樹幹。根深蒂固,然後才有枝葉花果,枝葉花果就是廣學多聞,而那個時候學東西學得也快了。所以你智慧沒有開,學東西學得很辛苦,你要樣樣都學,你一輩子都不會開悟,為什麼?你的心雜亂。雜亂在現在這個社會,在你日常生活表現出來就是心浮氣躁,你什麼都學不到,你能學到是皮毛的常識,沒有一樣你精通。所以專攻一門,為什麼我們今天要提倡,真正想培養儒釋道幾個好的老師、師資。我們不敢說用聖賢的方法來教他,我們不敢講,但是我們懂得聖賢人學習的方法,這我們懂,所以我們可以幫助他,我們可以照顧他,我們可以護持他。

  我想找十幾二十個人,我做護法的工作,我照顧他們的生活,讓他們在十年當中,身心安穩沒有後顧之憂,衣食住行統統照顧到。你好好的去讀書,讀書怎麼讀?一門,可是你要真正具足基礎條件。基礎條件前面講孝廉誠敬,還加個好學。如果有這個條件,你有十年的時間,沒有一個不成功。讀聖賢書讀哪一樣?你自己喜歡哪一樣,就選擇一樣,就是一樣,十年就念一樣。我讀《論語》,十年就學《論語》,一遍一遍的讀,遍遍有進步;一遍一遍的講,遍遍也有進步。讀十年、學十年、講十年,你就熟透了。這一樣東西熟透了,就恭喜你,熟透怎麼樣?中國諺語所講的「熟能生巧」。巧是什麼?貫通,那個貫通能通一切學問。為什麼能通?因為一切學問都是從你自性裡面流露出來的。你這一門深入就是見性,見性就通,然後學其他的學問一接觸就明白,很容易、很簡單。

  你要不相信,你看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十九歲出來參學,到三十歲整整十二年。諸位要知道,他是王子的身分,身分高貴又非常聰明,一般人見不到的人,他能見到,身分不一樣,所以在印度當代一些高人他統統親近過。十二年學了之後是學了不少東西,但是不究竟,我們現在的話說,知其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印度那些高人他們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有,沒有智慧,就是什麼?禪定不到家,到第八定。他們能夠見到什麼?能夠見到非非想天,這是往上,往下能夠見到阿鼻地獄,本事可不小。可是釋迦牟尼佛提出問題,這六道從哪來的?大家都不知道。為什麼會有這種情形?這六道能不能解決?沒有一個人能答覆。

  所以佛學了之後不究竟,再找不到地方學。這在恆河邊上看到一棵大樹,大樹底下一坐一入定,十二年所學的東西算了,放下,統統丟掉,不要了。這一丟掉,智慧開了,夜睹明星大徹大悟!這就是以後佛教給我們的,你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就行。他十二年求學沒放下,到實在求不到,把這個放下,哪裡曉得一放下就明白了。從此以後他教學,一直到他圓寂,他七十九歲圓寂的,講經說法四十九年,教四十九年。你明白了,釋迦牟尼佛是什麼人?我們現在一定肯定他職業教師。他一生幹這個事情,職業教師,他不是神,他也不是仙,他不是宗教,他是教育。現在把他看成宗教,冤枉他!他是個好人,冤枉好人是有罪的。我們自己在日常生活當中,實在講過分的粗心大意,隨便批評他,對這個人根本不認識就加以批評,你說是不是罪過?他沒有受害,受害是我們自己,我們把它當作宗教撇在一邊,這麼好的東西不學習,那就永遠要搞六道三途,就這麼回事情。

  他的學術是叫我們知道六道三途從哪來的,怎樣超越,真不容易。所以他一生給我們的示現就是教育,讓我們從這裡面去體會,學再多東西,想成就先要放下,不放下永遠不能成就。不放下就是精有了,進沒有,進步沒有,你止於六道,你出不了六道,所以要講精進。在中國,也有個了不起,真的是佛,禪宗六祖惠能大師,這大家都知道。六祖大師沒有學,你看釋迦牟尼佛示現,印度他示現學了十二年,沒辦法,解決不了問題把它放下。六祖大師一接觸就放下,不要學,放下就是。放下怎麼樣?沒有一樣不通。

  五祖傳法給他的那年他二十四歲,他一生沒有聽過經,他不認識字,沒有念過書。五祖是半夜把他找進來,給他講《金剛經》。那我們知道講大意,那是絕頂聰明的人,不要細講,講大意,但是點到為止,大概講三分之一。我們知道《金剛經》大概五千多字,三分之一不到兩千字,講了一千多字,那就是念念。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徹底放下,這一放下就是,後面不要講了,他全懂了。不但《金剛經》他懂了,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他全懂了,真的懂了。他以後出來弘法,就是在逃難期間,二十四歲那年逃難,逃難在路上遇到一個比丘尼,無盡藏比丘尼,這個比丘尼一生受持《涅槃經》,就是讀誦《涅槃經》,不知道裡頭什麼意思,遇到惠能。惠能看到她也很歡喜,就叫她念給他聽,他一面聽一面給無盡藏比丘尼講解,無盡藏比丘尼開悟了,這他二十四歲的時候。

  法達禪師念了十年《法華經》,不懂。見六祖,向六祖禮拜頭沒有著地,六祖看出來,等他起來問他,你剛才在禮拜,頭沒有著地。我們用現在的話說,大家好懂,你一定有值得驕傲之處,你有什麼值得驕傲?他就說他念了三千部《法華經》。這是一般人做不到,《法華經》很長,一天念一部,三千多部差不多十年,十年等於專門念《法華經》,不懂意思。六祖說《法華經》我沒聽說過,你念給我聽,《法華經》二十八品,他念到第二品「方便品」。念到第二品,六祖給他說行了,不要再念,我知道了,給他講解,他開悟了。

  這是什麼?這是示現給我們做的證明,釋迦跟六祖,真正的學問、智慧從哪裡來?自性本有的,不要學,放下就是。現在我們的問題在哪裡?放不下!想放下放不下。這就是《華嚴經》上講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是真的,一點都不錯。「但以妄想分別執著而不能證得」,你的麻煩就在此地。所以經教可以學,但是你不會開悟,為什麼?你沒放下。你學完之後能放下就開悟,那就像釋迦牟尼佛示現的,到處參學十二年,你還要執著你參學那個東西就完了。那怎麼樣?你不精又沒辦法進,沒法子提升。你要記住,放下。在我們來講是分分放下,執著有一百分,一分一分的放下。一百分統統放下了,恭喜你,你大幅度提升,提升什麼?你從六道裡頭超越,六道就沒有了。

  然後再放下分別,分別也是一百分,你也要一分一分的放下。惠能大師那是上上根人,他一下就徹底放下了;我們這一百分,就比喻說一年放一分得一百年。執著一百分,分別一百分,妄想一百分,就三百分,三百年才成功,惠能是一下就放下。他在一念之間,那就是我們修三百年,他只一念之間就完成,他能做到。在理論上講人人都能做到,問題就是你肯不肯放下?現在想想,真難!想想看,惠能為什麼能放下?跟你說家徒四壁,窮光蛋一個,什麼都沒有,好放下。你今天富有,擁有的太多了,這個也留戀,那個也留戀,放不下,道理就在此地。

  釋迦牟尼佛能放下,他已經把榮華富貴放下十二年了,十二年放下也沒什麼留戀。放不下就是十二年學的這些東西,大概他的妄想分別是在此地。恆河旁邊大樹之下,就是他把這個也放下了,放下就行。所以這兩個人給我們所示現的,給我們的啟示,真的是不可思議,你要能看出門道,你要能體會這個味道。我們要相信,誠敬,對佛要誠敬,真誠恭敬,決定沒有絲毫懷疑,他說的話句句是真話,絕對不會騙人,放下就是。千經萬論給誰說的?給放不下的人說的,慢慢斷有道理,讓你分分放下;對於上上根人一下就放下,統統用不著,那就跟惠能一樣統統用不著。

  我跟老師學習那麼多年,老師沒有把這裡頭的理事像我講得這麼清楚,沒有!這也是教學的方法,沒有講得清楚,讓我自己去悟,自己去證,為什麼?自己悟,自己證的是真的,不是從老師那傳來的。這也是中國自古以來老師教學生的一種手段,他誘導你自己去悟,自己去證,不說破。說破什麼?說破就把你悟門堵死,你以為就是這樣,從這裡又起了分別執著,那就永遠不能進步,這個道理要懂。

  真正好老師不給你說破。可是現在你要不說破,他一輩子也悟不到,這就難了。說破怎麼樣?說破告訴你,你要放下。你要是不放下,為什麼?你在這個地方又起了分別執著。我說的這些你又分別起來,又執著這個,這就壞了。真的要像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所講的,說聽的態度,馬鳴菩薩告訴我們,我們聽經、讀經要用什麼態度?離言說相。也就是言說是言語,言語記錄下來是文字,不能著這個相,這要放下;要體會是什麼?記都不需要。你記是執著,是分別執著,連記憶都不需要,領悟,聽了覺悟這個重要!真的連痕跡都不著,悟入。佛給我們開示,開示是佛,我們要有能力悟入,什麼能力?放下就能悟入,不放下不能悟入,這比什麼都重要。所以文字相不能執著,言說相不能執著。

  第二個什麼?名字相,名詞術語,什麼叫布施,什麼叫般若,什麼叫法身,什麼叫真性,都不可以執著,為什麼?假的,為了說話講解方便起見,溝通方便起見用這些假名字。你要執著真的有這個東西壞了,清淨心中一法不立。老子知道,你看《道德經》頭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你不能執著,言說、文字不可以執著,不可以執著名詞術語。最後什麼?不能執著心緣相。我想這個什麼有意思,一想就壞了。你想想看,一想你妄想起來了,妄想要放掉,怎麼會讓你起妄想?我覺得是這個意思,他覺得是那個意思,還去辯論,你說糟糕不糟糕?明白的人看你辯論,他在旁邊笑話,虛妄執著,迷惑顛倒,你沒有悟入。馬鳴菩薩這句話說得好,我們要學。

  我在台中李老師教學方法就不一樣。別的同學聽老師講經,寫筆記寫很多,老師不說話。我聽經也寫筆記,第三次,我們是一個禮拜上一堂課,第三堂課上完之後,老師就把我叫到房間,他說你聽經是不是在寫?我說是。寫什麼?寫筆記。寫這幹什麼?好的東西記住怕忘掉。老師說你到明年,你的境界提升了,你寫的東西一個字都用不上。我想想也有道理,不要寫,專心聽,領悟在心,你執著這幹什麼?所以我在那裡聽十年經,我的一本筆記本大概只有薄薄這麼厚,好像寫了三分之一都不到。十年,老師不讓寫,教的什麼?悟處。還有很多同學,我的同學徐醒民、周家麟,最有名的周家麟居士他等於說是全部記錄,老師不說他,我也不敢問。到以後我們經驗當中告訴我,學生根性不一樣,哪種根性要用哪種方法。

  所以在台中那個時候,我離開台中出家,老師心裡很難過,說出內心的話,我很感動。他說我在台中十年,我只選了兩個學生,你跟周家麟。他說你們兩個根性不一樣,周家麟的底子比你好。他大我七歲,古書念得多,他有漢學的基礎;我讀書,私塾念了兩年,早就忘光,沒有基礎。他說:你的悟性比他高。所以老師教我著重在悟性,教他著重在記憶,讓他寫;不准我寫筆記,就是要我專心聽,年年境界不一樣。這個我很感恩老師,原來不懂,為什麼?你在聽經寫記錄分心,你很不容易做到《起信論》裡面講的原則。你想想看我聽經記錄,有沒有著言說相?有沒有著名字相?有沒有著心緣相?統統著!只有真正把筆記捨掉專心來聽講,聽懂就懂了,聽不懂不要去想,這李老師告訴我的。為什麼?你想是妄想,絕對不是如來真實義。

  看經也是如此,看得懂的,你讀誦的時候懂就懂,不懂,千萬不要去想,你那個想不是如來的意思,是你的意思。你不能把你的妄想以為是如來真實義,那就錯了。所以古人講得好,「讀書千遍,其義自見」,千遍是什麼?心定了。定生慧,慧一接觸就通達明瞭,就跟惠能大師的境界是相同的。從這個地方我們就明白了,現在學生可以說一萬個,一萬個都是著相,你哪裡能找個不著相的?你到哪裡去找這個能相信古聖先賢的方法?現在你跟他講,很多人不相信,這怎麼行,這怎麼能學到東西?我們聽到這個話是不是實話?實話。為什麼?他對於妄想分別執著根深蒂固,他不這樣學怎麼辦,他學不到東西;這樣學,學皮毛,永遠學皮毛,這就是根性。

  佛家講上中下三根,我們在台中求學十年,不曉得,到以後慢慢自己契入才知道。知道之後對老師感恩的心就大幅度的上升,才知道老師不簡單,老師是因人施教。雖然我們同班的學生不多,二十幾個人,他對每個人教學的方法不一樣,所以每個同學成就不一樣。二十個學生一半以上都不能進步,不但不進,都退了;能保持進步的人不多,非常不容易。這裡頭有真智慧、真功夫,功夫是放下,智慧是看破。我們明白這些道理,我都把它說出來毫無保留。我們自己就要有個自知之明,我們要想作聖作賢,先要具備基本的條件,基本的條件是孝、廉、誠、敬、好學,這是基本條件。這五個條件少一個都不能成功,學世間法可以,學出世間法決定不能成就。

  放下,要記住最重要在心地,不在境界,從內心裡面捨掉,內心裡頭沒有留戀,真放下了。外面有沒有不相干,要從內心放下。外面都放下了,內心還有執著,還有牽掛,那沒有放下,那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佛法是內學,不是外學,這個道理要懂。但是初學的人先要從外面放,為什麼?它影響你,你外面慢慢放,你心地就比較清淨,它外頭能影響你。到最後是心轉境界,不是境界轉心。初學我們凡夫,我們都被外面境界影響,所以對外面境界是愈遠離愈好。我們教人不看電視,這都染污。如果真正成就,天天看電視不染污,那你心裡真放下了,決定不染污。你天天看不礙事,而且天天看,還天天度看電視的眾生,你功德無量。可是這個方法決定不能對初學,要對初學,你看老師,他都天天看電視,天天到娛樂場所,他信心沒有了。所以要給他們做個好樣子。這些都是什麼?都叫善巧方便。

  我們前面讀過無量的方便法門,方便法門就是智慧、定慧,在日常生活當中活活潑潑的用上。在用上的時候你要考慮別人的感受,所以菩薩要給初學的人,給不學佛的人,做個好的樣子。那就是什麼?嚴持戒律。其實開悟的人還有演?沒有了,連起心動念都沒有,哪裡還有這些!要表演給別人看。就好像唱戲,舞台上表演,要演得很逼真,要演得讓別人看不出破綻,你是個好演員,這就叫普度眾生。這事情是難,可是要真幹,就是連念佛往生都要認真幹,為什麼?你放得愈多,你到極樂世界品位愈高,這是真的,這是你能帶得去的。在這個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地位再高、財富再多帶不去。你走的時候,你空手而來,還是空手而去,所以為這些東西操心錯了,完全錯了!

  聰明人要為帶得去的多用點心,這就正確。帶得去的是德行,帶得去的是善業,善惡業都帶得去。你看善感三善道,造惡感三惡道,你真的是了解事實真相,你就不敢動個惡念,為什麼?動個惡念感三惡道,不要說行為。念頭不好,念頭是意業,決定障礙你的道業,道業就是施戒忍進、禪定、智慧,決定障礙,不能不知道。人生太短了,尤其現在災難很多,佛給我們指了一個方向、一個目標,西方極樂世界。善導大師是阿彌陀佛再來的,告訴我們「萬修萬人去」。怎麼能去?具足信願行,具足戒定慧,依教奉行沒有一個不往生的,到極樂世界一切都圓滿。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