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七三八卷)  2002/06/14  澳洲淨宗學會  檔名:12-017-0738

  諸位同學,請看「世界成就品」,第六段「明剎清淨方便」,說明剎土的清淨與方便。請看經文:

  【爾時普賢菩薩,復告大眾言:諸佛子,應知世界海,有世界海微塵數清淨方便海。】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跟我們說得很多,『清淨方便』也是就淨剎而說,換句話說,是菩薩淨土,但是菩薩淨土可以說是純淨,跟我們這個世間比較上來講,它是純淨。我們這個世間有沒有淨土?可以說,從比較方面來講,當然有。像現在整個世界上都知道環境被嚴重的污染,而澳洲、紐西蘭這個地區,可以說已經被許許多多人們肯定,這個地方是地球上的淨土。這個地區有沒有污染?當然也有,但是比起其他地區來說,這個地方的污染輕,這個地方污染得少,所以我們可以稱它是地球上的淨土。六凡裡面三惡道染污嚴重,三善道染污就比較輕,輕的則是淨土,嚴重的就是穢土。若從比較上來看,這個層次就非常之多,也很複雜。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也註得非常好,他說:如果是就佛菩薩教化眾生這一方面來說,我們知道佛菩薩應化在世間,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曾經在我們這個地球上示現過,這是以佛的身分出現,正是像《普門品》所說的,「應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佛菩薩現其他的身分,我們就不知道了,實在講很多,決定不只一處,也不是只一次。尤其我們在大乘經裡面讀到,諸佛如來、聲聞、菩薩都有大慈悲心,哪個地方眾生有苦難,他一定就到那個地方去應化。受苦受難的人多,他去的次數一定多,應化一定很頻繁。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們能夠想像得到的。

  但是這些人出現在世間他不會暴露身分,有很少數他的身分暴露了,那有特別的因緣,我們要能夠理解。沒有特殊的因緣,是不會暴露身分的。他們到底是住淨土,還是跟我們一樣住穢土?清涼大師說他們住淨土。雖然跟我們在一起和光同塵,他心地清淨,決定不受染著。要是以《金剛經》的標準來說,他肯定是不會著四相,也不會有四見。「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無我見,無人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他怎麼會被污染?他不被污染,他就是住淨土。淨土跟穢土是同時的,同時同處,但是它並不妨礙。所以聖賢應化在我們這世間,我們曉得他住淨土。

  這個道理我們也不難明瞭,佛在經上常講,「心淨則佛土淨」,這些應化來的人,他們的心清淨。我們娑婆世界六道眾生心不清淨。我們常常就最嚴重的、極其明顯的給同學們提示,自私自利不清淨。有自私自利的念頭,他當然住穢土,他不會住淨土。心裡面還染著名聞利養,還貪圖五欲六塵的享受,還會起貪瞋痴慢,這樣的人他所感得的生活環境、居住剎土當然是穢土。佛菩薩示現在人間,生活好像跟我們一樣,而實際不一樣,實際他心裡頭一絲毫都不染著。但是有時候我們看他,好像他也執著,有某些執著,跟我們凡夫好像沒有兩樣,我們誤會了。我們沒有智慧,不知道他那是教化眾生的善巧方便。就像永嘉大師講的,「分別亦非意」,他也有分別、他也有執著,好像他也有貪瞋痴,我們誤以為他是凡夫、誤以為他不清淨,哪裡知道他所用的全是方法,度化眾生的方法、接引眾生的方法,這就是此地講的「善巧方便」,人家的心清淨。

  凡夫自己沒有智慧,自以為聰明,對於諸佛菩薩應化產生種種誤會,錯過了無比殊勝的因緣。這叫什麼?經論裡面常講的「業障現前」,可憐憫者!這不是幾句話能說得清楚的,完全靠自己的善根福德因緣。這教給你沒有用,你不會接受,你這一生不能得度,業障太重。這一生給你種善根,來生來世你再遇到緣,你這些疑惑沒有了。疑惑沒有了,大善根!要知道諸佛菩薩,這是講的教化眾生,教化眾生,你想到這個「眾」,它不是一個人,眾多的人。眾多的人,善根福德各個不相同,他要能令一切眾生都得佛法利益,這談何容易!這是真實智慧,高度的善巧方便,我們現在人講的藝術,高度的藝術!

  說到「淨」,此地著重在清淨。清涼大師在《疏鈔》裡面說得很多,我們不能夠完全介紹。諸位想多知道一些的,你要去讀《疏鈔》,去看《合論》,我們在講席裡面只能把重要的給諸位略略的提示。淨有兩種:一種是世間淨,另外一種是出世間淨。世間,這是講六道輪迴,六道裡面的。佛在經上講,「世間淨,離欲穢故,以六行為方便、二界為淨土」,這講六道。六道裡面有六行為方便,六行是什麼?「靜、妙、離」,你心裡頭羨慕、嚮往,這不是普通人,普通人喜歡熱鬧。真正修道的人喜歡清淨,不喜歡熱鬧繁華,他不喜歡這個。所以他居住的地方都在山林,隱居,一般普通人不到的地方。古時候寺院叢林都建立在深山裡面,交通非常不方便,人跡罕至,他喜歡這個環境,幽靜!歡喜玄妙,歡喜離一切雜染,就是我們現在講的放下,他歡喜放下,他真正能夠放得下。「妙」,就經典裡面來講,妙是指法,歡喜妙法。佛菩薩所說的一切經都是妙法,喜歡聖賢的教誨。這是他的志趣,他愛好!這是三種。

  另外三種,他能夠厭棄「苦、粗、障」。苦,三苦、八苦他知道,他能夠離苦。粗,是對妙來說的,粗俗,他願意遠離粗俗;在佛法講,世味,世間味粗俗,佛法微妙。世間法有障,觸處成障,六根接觸統統是障礙。這六種行就是方便,歸納起來,「欣、厭」。在淨土宗裡面給我們說的,要欣極樂,欣是愛好、希求。我們歡喜、愛好、希求西方極樂世界,我們要厭離娑婆。這是無上的欣厭,為什麼?你一生成佛了。世間人沒有這個願望,世間人還是嚮往人天福報。你要希求天福,你必須把人間福報捨掉,你才能夠享受天福。這樣的聰明人多,不在少數,但是它也有條件。什麼條件?讀書明理,也就是我們常講的,他知道宇宙人生的真相。他雖不能夠知道很深、很廣,他能知道一些,他對於現在世間的五欲六塵之樂他懂得,這個樂你要想獲得,必須付出相當的代價。仔細一想,得不償失,所以他捨棄,他過高層次的樂。

  高層次的樂,清心寡欲,那是真樂。「息滅貪瞋痴,勤修戒定慧」,這裡頭有真樂。世間人他不懂,所以說世人能夠修這六種行,「欣厭六行」,他生世間淨土。世間哪些淨土?色界天是淨土,無色界天是淨土,這是六道裡面的淨土。諸位同學要知道,你要生色界天,你想想「色界」,色界天人沒有欲望,沒有欲受。這個欲是什麼?財色名食睡五欲。你要貪著五欲,你肯定在欲界,你修再大的福報,也是生欲界天。為什麼?沒有離開欲。什麼時候你把五欲斷掉了,心裡頭確確實實不沾染,事上可以有,「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心上有絲毫沾染,你是欲界眾生。誰知道你的功夫?自己知道,別人不會知道的。別人只有境界比你高的他知道,境界跟你平等的,他也能知道;境界不如你的,他不知道。

  欲不能不斷,斷不能不淨,要斷乾淨,你才能超凡入聖。在這個地方講、在世間法講,你才能夠超越欲界,生色界天。欲是染,離開五欲六塵,你的染污就很輕微。上升到色界,四禪十八層天,六道裡面的淨土。再上去,無色界四空天,那就更清淨了。但是諸位要曉得,這是相當不容易的功夫,四禪八定,你才能住世間淨土。但是它不究竟,壽命到了的時候,還是要搞輪迴。所以佛說得很清楚,但是並不勸人往生世間淨土。佛勸人往生諸佛淨土,為什麼?那是真淨,那是不會退轉的,決定不會再退到六道搞輪迴,我們要懂這個道理。

  再講出世間的淨土,出世間淨土也不是很單純的,我們知道諸佛菩薩、聲聞、緣覺多。十法界裡面相比,四聖法界是淨土,色界、無色界都不是淨土。再往上去,這個相比,一真法界是淨土,四聖法界還不是淨土。清涼在此地說得很好,出世間淨土有兩種,一種是「出世」,就是我們講的十法界。四聖法界對六凡,那就是出世。阿羅漢居住的環境比人間清淨,在什麼地方?有很多佛菩薩、聲聞、緣覺住在我們這個地球上,但是他住淨土,我們住穢土。學佛的同學們有許多人都去拜過《慈悲三昧水懺》,《慈悲三昧水懺》這個因緣是唐朝時候悟達國師生了一個人面瘡,幾乎要了命,迦諾迦尊者,這是大阿羅漢,救了他。這個故事我們不能在這裡講,講了耽誤很長的時間。《慈悲三昧水懺》前面有詳細說明。

  他到四川去找這位尊者,依照尊者指示他的方向、方法,他找到了,看到阿羅漢的淨土。人面瘡治好,他離開了,離開之後回頭再一看,這個境界沒有了,一片荒山。跟法照禪師在五臺山見到大聖竹林寺幾乎是相同的,真正說明我們這個地球是凡聖同居土。凡聖雖然同居,凡見不到聖,聖知道凡,凡見不到聖。為什麼?確確實實它是不同維次空間,只有真正有緣人,得佛菩薩威神加持,讓你暫時把這個空間維次突破,你能夠見到他的境界。不但這個地球上有聖人住在這裡,還有許許多多鬼神也跟我們住在一起,我們也是不同維次的空間。鬼神不知道我們,我們也不知道鬼神。鬼神是凡夫,偶爾有特別的因緣,人跟這些鬼神可以在很短暫時間空間維次突破了,人跟鬼神可以交通。這些事中國有,外國也有,很普遍。

  特別在現在這個亂世,好像這些靈媒哪個地方都出現,來傳遞鬼神,有時候還傳遞天道,大概都是欲界天,像四王天、忉利天。夜摩以上就很少,很少聽說,四王、忉利很多。鬼道、畜生道、地獄道,都有許多靈媒傳遞訊息。另外還有一種,在外國很流行的,催眠。用催眠的這種方法,讓接受催眠的人說出他過去世、再過去世,我聽說有一個人催眠能夠說出他八十多世以前的事情,這可以說是深度的催眠。一世一世回過去,能夠回到過去八十多世。他在這八十多世當中,在六道裡頭許許多多道他都曾經經歷過。經歷過畜生道、經歷過餓鬼道,都能夠把那個時候他生活的環境、狀況,都能說出來。這些資料在國外已經相當豐富,我們也非常希望能把這些東西翻成中文。中國這方面也很多,也希望能翻成外國文,讓我們對這些訊息都了解,對我們修學佛法能夠增長信心,能夠增長出離六道的願望。這是講出世間的,六道裡頭四聖法界是淨土。

  第二種,講「出世間上上淨」,這我們一聽就明白了。出世間上上淨,那是一真法界,超越十法界。超越十法界,那以什麼為方便?六道裡頭我們知道,這佛在經論上常講,以五戒十善、四無量心為方便。方是方法,便是便宜,便宜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最合適的方法,最巧妙、最適合的就叫便。如果我們不能夠修上品十善、不能夠修禪定、不能夠修四無量心;四無量心是慈悲喜捨,捨就是放下、就是離,所以我們常講你要捨五欲六塵的享受,要捨名聞利養、要捨貪瞋痴慢,你才能生色界、無色界。捨是放下。如果要生四聖法界、超越六道輪迴,那要修九次第定。功夫就深了,要修四諦、十二因緣、六波羅蜜。修四諦的,你能夠契入阿羅漢的境界;修十二因緣的,你能夠契入辟支佛的境界;修六度萬行的,你是權教菩薩境界。你所得的淨土是四聖法界的淨土,沒有出十法界。

  出世間上上淨,這是講法身菩薩,超越十法界。它以什麼為方便?六度萬行,而是以戒定慧三學、六度萬行為方便。他的淨土是一真法界,華藏世界。修彌陀淨土的,以什麼為方便?以信願行為方便。信願行是個總綱領,這裡頭有細目。淨宗學會成立,我們隨順佛陀教誨提出淨宗修學的方便,我們取西方極樂世界,五個科目。第一個「淨業三福」,這是你想取得西方淨土基礎的基礎,決定不能缺少的條件;你要沒有這個條件,你就決定不能往生。我們要知道,這個話不是我說的,釋迦牟尼佛在《觀無量壽佛經》裡頭講的。首先要修這個,這裡頭一共三條十一句,是我們真正修淨土的基礎。

  第一條四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我們有沒有去做?有沒有認真努力去做?你要是沒有做到,這一生你求生彌陀淨土,那非常渺茫!念佛要建立在這個基礎上,你有這個基礎念佛,那才行!沒有這個基礎,念佛不能往生。再說念佛念什麼?佛是覺的意思,念佛就是念覺,淨業三福是覺,不是迷。迷的人不孝父母,迷的人不敬老師,覺悟的人哪有不孝父母、不敬老師的?迷的人殺生吃肉,覺悟的人決定不幹。迷的人造十惡業,覺悟的人決定不會造十惡業。念覺就是念佛,佛者覺也。

  第二條裡面三句:「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前面兩句你好懂,實際上也不容易。三皈是皈依覺、皈依正、皈依淨,皈是回頭,依是依靠,從迷邪染回過頭依覺正淨,你真做到了嗎?形式三皈不管用,要實質三皈。形式上我們在佛菩薩形像面前發願,願意做佛的弟子,願意依教奉行、隨順佛陀教誨,淨業三福是基本的教條,我們有沒有做到?接著,持戒。「具足眾戒」,眾戒不多,五戒五條。只要把五戒十善真正做到,你肯定往生,哪有不往生的道理?「不犯威儀」也要重視,不犯威儀就是我們在上一次跟諸位講的形象,威儀是今天講的形象。我們的形象要好,要能令社會大眾跟我們接觸,他讚歎三寶,讚歎三寶,他阿賴耶裡種善根。如果我們形象不好,人家看到的時候毀謗三寶、輕慢三寶,他就有罪。他有罪,我們有過。他為什麼會造這個罪業?因為我的過失。我的過失是什麼?我太隨便了,我對我自己的形象疏忽了。這個形象是屬於禮,我們穿的衣服,衣服叫禮服。《阿難問事佛吉凶經》第一段就講得很清楚,「形像鮮明」,我講得很多,確確實實要注重自己的形象。在著重形象裡面,修積無量功德。縱然你沒有得清淨心、你沒有定慧,你所修的不是功德,也是無量的福德。所以,不能不重視形象。

  第三條裡面「發菩提心」,發菩提心就是四弘誓願,四弘誓願就是菩提心。「讀誦大乘」,對大乘經典常常讀誦、常常聽講。「深信因果」,末後一句「勸進行者」,勸進是幫助別人,常常勸別人學佛。要把自己修學的成績端出來給人看,人家才會相信。學佛,學佛有什麼好處?你看看我這個樣子,我這個樣子不好,那就沒話說了。人家一看你這個樣子,「哎呀,你學佛學成這個樣子,算了,我不學了。」你要端出好的樣子來,讓人家看到你生歡喜,看到羨慕。那是什麼樣子?通常講的「智慧、德能、相好」。相隨心轉,心好相就好,心慈悲相就慈悲。

  我們前天在學校,看到和平中心創始人,一個老教授,那個相貌就是佛菩薩的相貌,非常慈祥。這個老教授已經退休了,以前我沒見過。這一次學校為我設了一個午宴,他來參加了,我們看到非常歡喜。這個中心是他建議來成就的,他在世界上許許多多地區大學,都是在提倡促進和平、消弭衝突。人的心顯的這個相不一樣,慈祥、健康、長壽。年歲雖然大,頭髮、鬍鬚全都白了,精神飽滿,自自然然教人看到這個形象,心裡頭就服了,就知道他的思想、他的言論純正,沒有絲毫虛偽。這是方便裡頭我們取西方淨土,方便裡頭第一條,最基本的。我們要不能做到,念佛不能往生。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我們還接著看第六段,「明剎清淨方便」:

  【爾時普賢菩薩,復告大眾言:諸佛子,應知世界海,有世界海微塵數清淨方便海。】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跟我們說明清淨方便的大意,前面我們曾經就修學彌陀淨土的方便,說我們淨宗訂的五個科目。第一個方便就是淨業三福,其次六和敬,這一條不能疏忽。西方世界「皆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如果我們不善,怎麼能往生?念佛念得再好,我們的心不善、我們的行為不善,還是去不了!所以心行要善,要能跟一切眾生和睦相處、平等對待,這是往生彌陀淨土所必須具備的條件。由此可知,我們在這世間不能跟一切人事物相處,那就變成往生的障礙。因此,六和敬非常重要。六和敬,實實在在講,它依據的原理原則,就是普賢菩薩的「恆順眾生,隨喜功德」,菩薩這兩願就落實在六和敬裡頭。我們要重視,要學能跟一切人和睦相處。無論是善緣惡緣、順境逆境,都是自己修行往生的增上緣,道理要懂,境界現前要知道怎樣去轉。

  第三,三學,戒定慧三學。第四,六波羅蜜。起心動念要與三學相應,處世待人要不違背六波羅蜜。最後我們也是歸到普賢菩薩十大願王,以此為方便,再具備信願行這三個條件,這才能往生。信願行三資糧是要建立在三福、六和、三學、六度、普賢十願的基礎上,這個人決定得生,這一生決定不空過。所以我們這一生想真正求得西方淨土,親近阿彌陀佛,做彌陀的弟子,這個基本的條件,就是此地講的方便,不能不具足。少一條,往生就沒有把握。這五個科目門門具足,我們往生有信心、有把握。

  清涼大師又說:「出世間上上淨」這裡頭又有兩種:一種是「真極」,真極我們可以講是究竟圓滿。那是什麼人?那是諸佛如來。第二種是沒有真正做到究竟圓滿,這是等覺以下。世尊在《仁王經》裡面有兩句話講得很好,《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我們過去也曾經講過。經上說:「三賢十聖住果報,唯佛一人居淨土。」這兩句話就把「出世間上上淨」這兩種都說出來了。佛是究竟圓滿的真淨,菩薩是還沒有達到究竟圓滿,他也是真淨。在沒有圓滿這裡面又說有兩種:一種是「八地以上」,不動地,「一向清淨」,菩薩的境界不可思議;第二種是七地以下,不像八地一向清淨。為什麼?我們知道七地菩薩還有退轉,他一退就不淨。不退是淨,一退那個淨就失掉,他才往下退。

  正因為是這個原因,佛才教給我們求生西方淨土。為什麼?西方淨土縱然你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你都證得三不退;經上講得很好,「圓證三不退」,圓字不可思議。所以西方淨土就比華藏淨土殊勝,為什麼?華藏淨土七地以下還退,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他都不退,成就容易。也正因為這個事實,所以文殊、普賢才勸導華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發願念佛求生極樂世界。這個道理跟事實真相我們不能不知道,不能不懂。從這些地方,這才真正看到西方極樂世界無比的殊勝莊嚴。不取西方淨土,那從前李老師講的話,這個人「非愚即狂」,他不是愚痴一定就是狂妄。如果頭腦清醒、思想是正常的,哪有不求西方淨土的道理?這不可能的!

  愚狂是眾生的大煩惱,我們自己有時候有,不能夠覺察。我初學佛的時候,老師苦口婆心的教導我、勸勉我,我半信半疑,對淨宗不反對,也讚歎,但是自己不肯學。什麼原因?不是愚就是狂!一直到自己講《華嚴》這才覺悟了,才知道自己真的是愚痴、真的是狂妄,才把這個毛病改過來,死心塌地一心修學。換句話說,我這一生要是遇不到《華嚴》,讓我死心塌地修淨土,難!真的不容易。雖然我們也講過《法華》、學過《楞嚴》,學得不夠徹底,對於經教裡頭真實義不能夠理解。在《華嚴》裡面這搞清楚了,回頭再看《法華》、《楞嚴》,求願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心定了。《法華》裡頭有,早年大意沒發現;《楞嚴》裡頭有,也沒有發現。諸位要知道,我是學《楞嚴》的,《楞嚴》過去也講過六、七遍,真的是懵懵懂懂的,「二十五圓通章」我也只看到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沒有看到大勢至,粗心大意!

  怎麼會發現大勢至菩薩也是個特別法門?給諸位說,這要感謝印光大師。印光大師把這章經文,這章經文不長,二百四十四個字,他把這段經文抽出來,附在《淨土四經》後面,號稱《淨土五經》。印光大師這個作法,我感到很驚訝!所以回過頭來把《楞嚴經》拿出來細細的來觀察,才發現了。發現大勢至菩薩跟彌勒菩薩兩個人對調,按順序,大勢至菩薩在前面,彌勒菩薩在後面,因為他們是七大。七大是:地、水、火、風、空、見、識,大勢至菩薩是見大,彌勒菩薩是識大,順序是這麼排法的。結果《楞嚴經》上排法顛倒了,因為他們兩個人太接近,換個位置不容易發現,不像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是從前面調到最後,這非常明顯,不容易!很多細微的地方,我們年輕學教都疏忽,老師講經也沒有特別說明,我們聽眾是粗心大意,這種情形,我相信許許多多年輕人學教,很容易犯這個過失。如果不是在經教上長年學習,過錯總是不免,而自以為是,這是最大的毛病。自己不知道自己的過失,還以為自己學得不錯,也以為自己講得不錯。最精彩的地方、最重要的地方疏忽了,這成什麼話!所以世出世法,幹哪一樁事都不容易,這是我們幾十年親身經歷的。總算因緣殊勝,知道回頭,回頭是岸!

  就本宗華嚴教義來看,《華嚴經》上講,「十信菩薩,即有淨土。」跟一般大乘講的不一樣。何以十信菩薩就有淨土?往下這個經文我們就看到了。實在講,這裡頭佛也常講,「心淨則佛土淨」。十信裡頭初信位,初信位何以有淨土?他心清淨了。這個道理講得圓滿,心淨則國土淨。修淨宗修什麼?就是修清淨心。在哪裡修?在日常生活當中修,在六根接觸六塵之處修,修戒定慧三學。無論在什麼場所,世法、佛法頭一條要守規矩,守規矩就是持戒,要守法,守法就是持戒。決定不犯規,決定不犯法。這個規矩、這個法律是有問題的,對我們修行是有障礙的,要不要守?要守。「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法」,這個地區如果是有法令禁止佛法弘傳的,我們在這個地方就決定不能夠弘傳佛法。為什麼?如果你在這個地方偷偷的還來弘揚佛法的話,你破壞了規矩,破壞了佛教的形象,這個事大!現在它有這個法律不准弘揚,也許過幾年它就改正、它就修訂了。

  學佛的人要有耐心,決定不做犯法的事情,不做違規的事情。又何況今天世界交通方便,是個開通的世界,這個地區禁止,那個地區不禁止,我們到不禁止的地方去弘法,到歡迎佛法的地方去弘法,這樣就對了。諸佛如來是這樣教導我們的,佛法裡面常講「佛不度無緣之人」,什麼叫無緣?他不接受,這就是無緣。這個地區不接受,這個地區現在沒有緣;那個地區接受,那個地區的緣成熟了。你要不懂這個道理,你違法、犯規,破壞佛教形象,這就錯了!你不要以為在這裡弘揚佛法你有功,沒有功!你把佛教形象破壞了。佛法的形象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剎土裡頭都遵行的,怎麼可以違犯?佛法是好事情,大好事情!我們知道是世出世間第一等好事,但是人家不要,我們不能勉強去送,不可以!等到他什麼時候覺悟了,歡歡喜喜來求,我們再恭恭敬敬送過去。

  所以學佛的人就是偷偷犯規都不可以,除非有特別因緣,那個特別因緣,我們沒有智慧,我們不懂。像永明延壽大師,那是特別因緣,他犯法,他偷盜國庫裡面的錢財去放生,他是阿彌陀佛再來的。他用這個方法目的在哪裡?目的是度國王。所以我們看到他的結果這才曉得,他那是手段,那就是我們講的高度的藝術,我們凡夫沒有智慧做不到。他偷盜國庫的錢,常常偷,以後被人發現,當然有一些嫉妒障礙的人,把這個事情揭穿,告到政府。政府來一查,他是學佛的老實人,實話實說,全招出來了。偷盜這些錢幹什麼用?放生,沒有自己用,沒有做自利的事情,放生。當時人說他愚痴、糊塗,怎麼幹這個事情!把這個事情報告到國王那裡,國王說:那還是按照法律來處分。但是國王就想到那個法律處分是砍頭,殺頭的!綁到刑場,國王告訴執法的人,看他害不害怕。如果他的表情恐懼、害怕,就殺掉算了;如果他不害怕,一點畏懼都沒有,把這個人帶回來,帶到我面前來,他要看他。永明大師被綁到法場殺頭,一點恐懼都沒有,執法的人員問他:「你為什麼不害怕?」他笑著說:「我以一條命救千千萬萬的生命,我值得!所以歡喜接受國家的懲罰。我救了好多好多的生命!」執法的人把這個事情向國王報告,國王召見,赦免他的罪。問他:「你想做什麼?」他想出家。國王成就他,做他的護法。

  那個就是特別因緣,那是特別的智慧、特別的手段,我們不能學!要懂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守法,一定要守規矩,決定不能夠做犯法違規的事情,這樣子我們心安理得。心安,心就清淨;清淨心就住淨土,所以淨土最重要的因素是心清淨、身清淨。身心清淨,我們境界就清淨,這是我們在講席裡面常常勉勵同學們的。《華嚴》確確實實是了不起的教學,在這個課程裡面講,初信位的菩薩就有他的淨土。

  「淨方便」就是「淨因」,所以底下說「久近善友,得生有善友之剎中」。西方極樂世界「諸上善人俱會一處」,那不就是有善友的佛剎嗎?而且是上善,不是普通的善。所以我們學佛要親近善知識,要常常接受善知識的薰陶,這比什麼都重要。要懂得遠離惡知識,什麼是惡知識?對於我的善心善行沒有幫助的,我統統遠離。對我的善心善行有幫助的,我要盡量的去親近。實在找不到善友,經書是善友,佛像是善友,我供養佛像,天天看佛像,天天跟佛像在一起,天天讀經書,誠心誠意的去讀,讀久了,意思自然明瞭。古人常講:「讀書千遍,其義自見。」這很有道理。人一定要懂得親近善知識,我們的善心、善願、善行才能保得住,才能夠不會被世緣染污。

  清涼在此地又告訴我們,前面講莊嚴,「剎莊嚴」,那都從果上講的;這一大段要講清淨,講清淨都從因上講的。佛說法總是先說果後說因,讓你看到果,你才會發心去修因。前面意思多半是在勸勉我們修善,而這一段是勸勉我們斷惡。註子裡頭也有個比喻,比喻說得好,他說對於這個世界居住的環境,這個地方所講的譬如「洗滌」,前面所講的好比是「粉繪」裝飾。當然,先要把它打掃乾淨,然後才能夠裝飾,意思講得很圓滿。清淨方便我們就介紹到此地,下面請看經文,經文也有十句,我們看長行第一句:

  【所謂諸菩薩親近一切善知識同善根故。】

  這一句話非常重要,《佛說阿難問事佛吉凶經》第一句就是給我們講要依靠善知識,「從明師受戒」,這是我們學佛第一個關鍵的因素。跟到一個好老師,你就會有成就;你跟一個不是真正善知識,那你要受很多辛苦,你這一生很難成就。尤其是第一個老師,第一個老師先入為主,以後你接觸別人,你都會拿這個老師做標準,做一個轍碼子,去量別人,這個麻煩!第一個老師是比什麼都重要。親近的老師太多、太雜,肯定是不容易成就,為什麼?你的思想、思路亂掉了。古人求學跟我們現在不一樣,古人講的師承,他跟一個老師,他跟老師的思想是一個方向、一個目標,一條路!容易走出來。諸位要曉得,兩個老師就是兩條路,三個老師就是三叉路口,四個老師就是十字街頭,你往哪裡走?老師愈多愈糟糕,只能有一個,不能有兩個。

  諸位要問,「法門無量誓願學」,怎麼學法?一個老師怎麼學法?沒錯,這一個老師你畢業了,你才能夠搞「法門無量誓願學」。你跟定這個老師,那個畢業的標準是什麼?禪宗裡面講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是這個標準,你可以離開老師,可以去參學,沒有障礙了。五十三參就是這樣的,善財童子跟的老師是一個人,文殊菩薩。在文殊這一會上他開悟,見思煩惱斷了,塵沙煩惱斷了,無明也破一品,畢業了!畢業出去參學,五十三參!「法門無量誓願學」,他有條件、有資格。我們現在不行,我們現在聽一個人的,就會受他影響,自己沒有智慧,把自己的心搞亂,得不到清淨心。清淨心能開悟,你學得太多、太雜,變成什麼?變成佛學常識,學到最後這是世間的佛學家,你成就的是什麼?世智辯聰、記問之學。你會講得頭頭是道,你的煩惱不斷,你的習氣不斷,你的貪瞋痴慢不斷,你還是出不了六道輪迴,這麼個道理,我們不能不知道。

  所以一定要親近一個善知識,在一個善知識裡頭得清淨心、得平等心,你得到了!如果得不到清淨、平等,你就沒有資格出師;中國古時候講出師,現在人講畢業,你就畢不了業。所以你跟定一個好老師,老師有責任、有義務指導你、幫助你,成就你戒定慧三學。那個戒就是規矩、方法,老師有一套方法、有一套規矩,你必須要遵守,你從遵守,你的心慢慢定下來、靜下來了。定到一定的程度,智慧開了。到智慧開,老師自然就打發你,勸你去參學。參學是成就後得智,就是無所不知。

  這一句經文裡面,『所謂諸菩薩』,不是普通人,這都已經畢業了,在自己老師那個地方修學完成,畢業了。畢業之後怎麼樣?『親近一切善知識』,這不就是五十三參了嗎?善財從文殊菩薩那個地方畢業,出來參學,他是菩薩,他不是普通人。他是什麼菩薩?圓教初住菩薩,你看看他第一個參訪的是德雲比丘,《四十華嚴》裡面稱為吉祥雲比丘,吉祥雲比丘是初住菩薩。他要不到初住的程度,他就見不到初住菩薩,他也沒有辦法向初住菩薩學習。他參訪哪一位,他的程度已經到達跟善友相等。就跟我們世間讀書是一個道理,你是小學生,你親近的是小學老師;你是中學生,一定親近中學老師;你是大學生,大學程度,你一定親近的是大學教授。菩薩參學亦復如是,你看他參訪善知識是什麼等級的菩薩,他的水平就達到這個等級。他到最後參訪普賢菩薩,普賢菩薩是等覺。一生成就,從凡夫地證到如來究竟的果位,做出榜樣來給我們看。

  我們到哪裡去找一個善知識來做依靠?這樁事情古人講得好,「可遇不可求」,你到哪裡去找?偶然之間遇到了,遇到是有因緣的,不是沒有因緣,過去生中的緣、善根福德因緣,我們才遇到。遇到之後你要具備好學生的態度。講到好學生,《弟子規》就重要,這個課程在古代是教童蒙的,啟蒙的。大多數是教什麼年齡?五、六歲,還沒有正式上學,五、六歲,正式入學前一、二年,學這個課程。這個課程父母教、兄長教,哥哥教弟弟。在家做好兒女,是父母的好兒女,在學是好學生,老師的好學生,好兒女的標準、好學生的標準就在《弟子規》。你然後親近好老師,老師看到你確確實實具備做學生的條件,他會全心全力幫助你。你要不具足這個條件,老師想幫助你幫不上,不是不慈悲,不是不肯幫助你,幫不上忙,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好弟子、好學生,《弟子規》裡面列的這些條文很多,但是歸納起來總不外乎「誠敬」這兩個字。誠敬表現在生活、表現在處事待人接物,就是《弟子規》。所以印祖講,「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誠敬這兩個字,從初學一直到成佛都不能離開。成佛之後,諸佛菩薩還是以誠敬的心行度化一切眾生。所以誠敬是永恆的,無始無終,它不是階段性的,真誠恭敬!

  這個地方我們一看就曉得,他是菩薩參學,都是具足十分誠敬。現在親近一切善知識,與一切善知識『同善根故』。具體的說明就是《華嚴經》最後一品「入法界品」,善財童子五十三參表演給我們看,我們在這個地方學習。也許有人要問,善財運氣不錯,遇到的老師是文殊菩薩,參訪的這些善友都是佛菩薩示現的,所以他一生成就,我們沒有這麼好運。其實我們錯了,我們是自以為運氣不好,自以為沒有遇到善知識,而不知道五十三參它是表法的,這五十三位善知識是表示社會上五十三種不同行業的人。既然五十三參、五十三位善知識都是諸佛菩薩再來示現的,我們心裡明白,除了我之外,我從早到晚遇到所有一切的人都是諸佛菩薩為我示現的,善財運氣好,我也不賴!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境隨心轉,看你自己是什麼心。你自己用的是真誠心,所有一切人物無一不是佛菩薩示現的!所以我告訴同學們,世間所有一切眾生,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你能懂這個意思嗎?你要是跟善財同樣境界,你會承認我這個話,你聽到我講的,你會點頭。人人都是佛菩薩,佛眼睛看一切眾生是佛,菩薩眼目當中看一切眾生是菩薩,凡人眼睛裡面看佛菩薩也是凡人。境界是夢幻泡影,怎麼個變法?從心想生。「唯識所變」,這不是講得這麼清楚、講得這麼明白?所以你真的搞通、搞明白,佛菩薩都在我們眼前,都在我們四周,從來沒有捨離過我們。你能夠常隨佛學,你肯定這一生證得圓滿無上菩提。今天時間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