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四九五卷) 2001/11/27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0495
諸位同學,請看「世主妙嚴品」,身眾神第六句:
【最勝光嚴身眾神,得令一切飢乏眾生色力滿足解脫門。】
『最勝光神』,我們看到他修學的法門,確實名實相應。「勝」是殊勝,最殊勝的光明莊嚴他的身相,由此可知,他的福報之大令人羨慕。他修學的法門是『令一切飢乏眾生色力滿足』,我們現前這個社會,生活在飢餓邊緣的人還是很多,如何能令他們都能夠得溫飽,這是要大福德的人才能幫助。世出世間一切法,總不出因果,為什麼來到這個世間受貧窮的苦報?這個業因我們知道,我們很清楚,前世貪財,不能夠施捨,我們一般人講的吝嗇。經上常說吝財得貧窮果報,吝法得愚痴果報;法,通世出世間一切法,你懂得的不肯教給別人,譬如技術你懂得,你不肯教導別人,這也是吝法,不一定說對佛法通達不肯教人,世間法通達不肯教人一樣得愚痴果報。你的醫術高明,教學生自己總要留一手,殊不知這樣的心行,招得來世的不如意,來世愚痴果報。
佛在經上教導我們,這個人為什麼這一生得大富?過去生中能修財布施,得財富;這一生當中如何得聰明智慧?能行法布施;這一生當中如何得健康長壽?能行無畏布施。我們世間人,人人都希望自己具足財富、聰明智慧、健康長壽,不知道修因,完全都搞錯了,這非常可惜。因要用真心去修,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大慈悲心去修,果報不可思議。同樣在修因,果報不相同,是用心不一樣,這個道理尤其要清楚。大凡為私而勤修,果報少,得福少;若是為公,為社會、為眾生,果報就殊勝;如果點點滴滴都能為法界一切苦難眾生,那個果報不可思議。這些道理、事實真相,經典上都說得很多。這一節經文,清涼大師的註疏相當豐富,諸位自己可以做參考,我們在這個地方略微介紹。
大師說:「佛為良田,出世難遇。一興微供,果獲五常。」我們先說這一段。佛是真實的福田,供養佛福報最大、最不可思議,所以說「出世難遇」,佛不常常出現在世間。佛說我們這一個大劫,這個大劫叫「賢劫」,為什麼叫「賢劫」?總有一千尊佛出現在世間,這是希有難逢!這一大劫的時間很長,釋迦牟尼佛是千佛之中的第四位,將來彌勒菩薩從兜率天下降到人間示現作佛是第五尊。彌勒菩薩什麼時候到人間來?《彌勒菩薩下生經》裡面說,我們這個世間的年月是五十六億七千萬年。諸位想想釋迦牟尼佛的法運,這個法運,我們用現在的話來說,釋迦牟尼佛的教學對於這個世界的影響,從時間上來說,他的影響力是一萬二千年,我們稱這一萬二千年叫釋迦牟尼佛的法運。一萬二千年之後,這個影響力在世間完全消失,就沒有了,這個我們稱它作滅法,釋迦牟尼佛的法在這個世間消失、消滅了。
釋迦牟尼佛滅度到今天,中國人的講法是三千零二十幾年,外國人的說法是二千五百多年,相差六百年;這個我們不必去計較,因為印度人不重視歷史,不像中國人,中國人對歷史相當重視。五十六億七千萬年跟一萬二千年不成比例,從這個地方我們才知道,我們也到這個世間來得個人身,能夠跟佛法相遇到,確實是不容易的事情。釋迦牟尼佛現在雖然不在這個世間,他的影響力在,我們恰好生在世尊滅度之後的三千年。佛的法運,也就是影響力,第一個一千年最殊勝,第二個一千年比第一個一千年要遜色很多,第三個一千年之後就更差,這個影響力慢慢就衰退,我們稱這個時候叫末法時期。末法有一萬年,我們現在生在末法一萬年的第二個一千年的前面,就是第二個一千年的第一個一百年,我們生在這個時候。
佛法雖然衰,依舊相當可觀。佛在世的時候,供佛的機會殊勝,你供養佛,清涼大師所說的「一興微供」,就是你有一念,這個念頭起來,很微薄的一點點,或是飲食、或是衣服,供養釋迦牟尼佛,你的果報就能夠獲得五種福報,叫「果獲五常」,常是長遠。第一個是「色」,色相,相貌端莊。為什麼?佛的相貌圓滿,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你以誠心誠意供佛,你也會得到相好光明。這個光明就是我們現在一般人講的氣色,一般人也叫做光彩。「力」是你的身體健康。這色與力,經文上說「色力滿足」,這個色力是前面兩種,後面還有三種。第三是「常命」,你得長壽。第四個是「安樂」,真的是平安快樂。第五個果報是得「辯才」,這是智慧。一點點的這些物品,以真誠心去供佛,你得這五種殊勝的果報。
得果,諸位要記住我前面所說的,我供佛為求自身福報,確實能得,這個福報不大,五種福報你都得到,並不是很殊勝。如果我供佛的目標是希望佛陀健康長壽,常住世間教化一切眾生,不是為自己的,你的福報就殊勝,這個理與事諸位細心去想想,不難體會。菩薩供佛,一文錢供佛果報都不可思議,為什麼?菩薩的心跟我們的心不一樣,佛是十法界眾生的導師,菩薩的意願是希望佛陀教化十法界有情眾生,那個心多大!「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個量的意思也是很多,供一文錢,一文錢的量也周沙界,不在供養物質多少。隨著你心包太虛,你供養的量就周遍法界,那個福報不可思議。我們明白了,念念為眾生,不為自己。
我們現前生在末法時期,我們要怎樣來修供養,才能夠獲得像經典上所講的「果獲五常」,色、力、常命、安樂、辯才?現在佛不在世間了,佛法雖然衰微還沒有斷絕,我們的供養,諸位一定要記住,真實的供養是光大佛法、流通佛法,把如來的教法,用一切可能的方式,介紹給一切眾生。我們的量也要大,介紹給九法界眾生,這就無量無邊的功德。今天我們通常用的方法是印經布施、造像布施,都是修福。這些年科學技術發達,我們利用高科技把佛法詳細的說明,給大眾介紹,這就是修真實的福報。
我們得果,果絕不自己享受,怎麼說不是自己享受?自己得的色、力、常命、安樂、辯才,這是果報,這個果報都是屬於自身的;我們要盡形壽,以我們的身體、以我們的辯才弘護佛法,做全方位的布施供養,這個福德就不可思議。有一天壽命、有一天健康,認真努力幹一天,決定不能懈怠。一切為正法常住,一切為安樂眾生,為眾生離苦得樂,為眾生破迷開悟,這是世出世間第一等的大事業。誰去做?當然這麼大的福德,還是要有福的人去做;沒有福的人,縱然機會擺在面前,也是當面空過,那很可惜。只有真正有智慧、有福報的人,他能夠認識機會,他能夠掌握機會,他不會空過。
幫助一切「飢乏眾生」,這個飢乏是廣義的,我們今天講有物質方面的貧窮、飢餓,有精神方面的貧窮、飢餓。如果從精神方面來說,今天這個社會、這個世界,普遍的飢乏;從物質這一方面,還有少數已開發的地區、正在開發的這些國家地區,人民物質生活逐漸的獲得溫飽,貧窮落後未開發的地區在現前這個世間還不少。但是佛在經上告訴我們,慧命遠遠的重過身命,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懂。救人的身命固然重要,救人的慧命更重要。因為一個人,如果他恢復了法身慧命,他會救度無量無邊眾生。幫助一個飢乏眾生得到溫飽,只是救一個人,救他並不徹底;你想想,一個人在世間,一生要靠救濟過日子,這是悲哀的事情。所以貧窮落後的國家,我們應該怎樣幫助他?要教導他,要辦教育,要幫助他開智慧,要幫助他獲得謀生的能力,這才是真正救他、徹底救他,他可以永遠脫離別人的救援,他有獨立謀生的能力。這些事情,譬如辦學校,辦農場、工廠,從事於生產的事業,教導他們這些技術,這是真實的救濟,真正的慈悲濟世。決不是說他沒有糧食,沒得吃,我們趕緊送一點糧食給他;天寒了,他沒有寒衣,我們送一點棉衣給他。這不是究竟的方法,這是救急。怎樣救貧?救急是小恩小惠,救貧是大恩大惠,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那是不可思議的功德。這一條我只說到此地,清涼大師的註解,諸位自己可以參考。第七句:
【淨光香雲身眾神,得除一切眾生煩惱垢解脫門。】
『淨光香雲身眾神』,這是一位修法布施的菩薩,說法度生。清涼大師註解:「齒光除垢,表所說淨故。」這是說法,說法口放光明,所以大師說齒光,牙齒放光。幫助眾生覺悟,覺悟就斷煩惱。人的煩惱從哪裡來?從迷惑而生煩惱。不了解人生的真相,我們常講人與人之間的真相,人與生活環境、一切萬事萬物的真相;再推廣,人與九法界一切眾生的真相,不了解。於是憑著自己的想像,自己的想像是什麼?是煩惱習氣,過去生中累積的習氣,累積錯誤的見解、錯誤的思想、錯誤的知識,以這些來用事,就又犯錯誤了;這個錯誤永遠不斷的再發生,麻煩就大了。我們中國人常說「冤冤相報」,人與人之間冤冤相報;人與自然環境冤冤相報,你知不知道?這個知道的人就不多了;人與天地鬼神冤冤相報,知道這一層的就更少了。
人要是不能夠斷惡修善、積功累德,善神離開你了,善神離開就是善神對你的果報。善神離開,佛在經上講的,換了一批惡鬼屯門;惡鬼來幹什麼?促進你造惡業,幫助你墮三途。所以冤冤相報的意思很深,境界很廣,我們不能不知道。真正修行人,一切時一切處,無不是恭敬慎獨,惟恐得罪於天地鬼神,這個難得;不敢得罪於天地鬼神,當然他不會得罪人,他知道這個道理。這樣的人一定得善神擁護,我們一般人說善神保佑,佛法裡面講諸佛護念、龍天擁護,一定的道理。可是現代人麻煩來了,把這些都看作是迷信;他不迷信,我們都迷信。天地鬼神這些事,古籍裡頭有記載的不少,就是現前我們從報紙、雜誌、資訊裡頭看到的也很多。資訊報導最後的結論,都是認為這是異常的事情,科學不能解釋,但是這個事情確實是發生。在我們佛門裡面來說,善根深厚的人見聞到這些事情,他提高了警覺性,警覺到了;善根薄弱的人,雖然聽到了,見到了,一笑了之,不放在心上。從這些地方來觀察,就知道現在人業障之重。法師大德們發大慈悲心,教化這些眾生不容易。
現在這個時代,修行不容易、弘法不容易、護法更不容易。唯其不容易,你要肯做,不畏一切障難,發心去做,功德不可思議。菩薩在此地教導我們,這一個原則一定要記住,清涼大師說得很好,「所說淨故」;這句話實在講就是《金剛經》上世尊教導須菩提尊者,須菩提尊者也常常在外面講經說法教化眾生,這是佛的上首弟子,佛教他:你為人說法,應當要遵守的原則就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不取於相,絕不貪著一切的相分。相分是什麼?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不可以貪著。為什麼?貪著你就墮落,你自己本身墮落了,你還能幫助別人嗎?還能度人嗎?沒有這個道理。如如不動,是不起貪瞋痴慢,不起自私自利的念頭,這就是如如不動。外不著相,內不動心,這個說法叫淨說,你說法清淨,確確實實是在修布施供養;如果貪著別人的供養,或者貪著身分地位,現在講的知名度,貪著別人對你的恭敬,你的心不清淨,你的說法不清淨。
也許有同學要問,講一部經不容易,希望我們的效果能夠有長遠的影響。我們現在把它做成光碟,或者在網路上傳播,在衛星電視上轉播,我們需要財力、需要物力,我們一定要接受別人供養,這個如法不如法?跟諸位說一點都不如法。為什麼?我們修我們自己的法布施。至於如何把法施擴大,延長到後世,是別人的事情,不是我的事情,你們要多想想這個道理。如果我要做這個事情,我的心就不清淨了,前面所講的「色力滿足」,恐怕「五種常福」我們自身就得不到。修福的機會很多,我們不可以全部獨攬,一定要讓給別人。如果我們所說、所修、所行、所教導的確實沒有違背佛法,自然得到諸佛護念,龍天善神擁護,自自然然就有許許多多的善人、善知識,他們會去推廣,這是一定的道理。那些發心推廣的人,也得諸佛護念,也有龍天善神保佑。我們對這個事情不聞不問,身心永遠清淨,各人因果各人承當。別人把我們的光碟拿去販賣,也好!那個因果他承當,與我不相干。我們說了是如空應空,痕跡都不著,這個樣子才能夠遊心於菩薩境界;《華嚴經》裡面講的,遊心於華藏世界。有絲毫一點的沾染,《十善業道經》上講的「毫分不善間雜」,毫分不淨夾雜,你就出不了六道輪迴,我們這一生所作所為,換個什麼?來生福報而已,這就是說我們得福很小。這一生的修持,這一生的普供養,換來生的小福報,做一個國王大臣、大富長者,搞這個,那就錯了。
所以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與法性一定要相應。什麼是法性?諸位只要記住我總結修行的二十個字,那就是法性。與真誠相應,與清淨相應。淨光香雲菩薩教導我們,這就是說的淨法,外不取相,內不動心。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我們能夠與這五種心相應,就是不失菩提心,這樣才能圓滿成就。第八句:
【守護攝持身眾神,得轉一切眾生愚痴魔業解脫門。】
清涼大師在這一段註解作得很多,實在講我們今天就陷於魔境界。世尊在《楞嚴經》上跟我們講五十種陰魔,如果我們有慧眼,能夠辨別,我們就不會上魔的當,不會被魔影響,這就很難得。如果你沒有智慧,你還是煩惱習氣當家,沒有不落魔掌的,沒有不受魔影響的。真的像我們曾經聽說有神明附身,說出我們現在的社會,說大人是大魔,小孩是小魔,現在的社會是魔的社會。這個說法可不可以相信?我相信,我不是相信他說的,我相信儒家所講的,《左傳》說「人棄常則妖興」,這句話不迷信。常是什麼?常是常道,仁義禮智信,儒家稱這個叫五常,做人的基本原則。人能守住這五條,這才叫人道;如果人把這五條完全丟掉,這個社會就是妖魔鬼怪,這儒家講的。
佛法裡面所說,什麼是魔?殺盜淫妄。《楞嚴經》第四卷「清淨明誨章」,跟儒家講的沒有兩樣。佛法講的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欲、不妄語、不飲酒,跟儒家講的五常一個意思。儒家的五常沒有了,佛家的五戒沒有了,這個社會都是幹殺盜淫妄,不仁、不義、無禮、無信,沒有智慧、愚痴,這就叫魔;大人如此就叫大魔,小孩如此就叫小魔。所以這個訊息是正確的,是可以相信的。
身眾神長行第八句:
【守護攝持身眾神,得轉一切眾生愚痴魔業解脫門。】
清涼大師註解:「有染於五塵,無慈於六趣者,愚痴魔業也。」我們先要說明什麼叫做魔、什麼叫做業。魔是折磨的意思,業就是造作,所有一切造作折磨自己身心不安,這叫魔業,魔業決定離不開愚痴,稱為『愚痴魔業』。大師註解裡面講得好,魔業是從哪裡來的?兩個因素,一個因素是貪著世間的五欲六塵,貪著財色名食睡,這叫五欲,嚴重的染著;五塵是五根接觸的對象,色聲香味觸,對這個生起嚴重的貪染,因此對六道的眾生沒有慈悲心,他所做的一切事業,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叫做「愚痴魔業」。
我們把清涼大師這個說法,跟現前社會一切眾生來做一個對比的觀察,我們就了解現在這個社會,確實是魔多佛少,佛太少了,所以才說法弱魔強。但是法是正法,魔沒有辦法毀滅正法;魔有能力障礙正法,不能毀滅正法。但是今天正法遭受嚴重的障礙,諸位要知道,不僅佛法受到嚴重障礙,中國外國,自古至今,那些大聖大賢教化眾生的都是正法;佛法是正法,儒家是正法,道家是正法,基督教是正法,伊斯蘭教是正法,印度教是正法,凡是正法都是教人遠離魔業的,我們看出來了。儒、佛教我們遠離五欲六塵,教導我們要仁慈博愛,要我們無條件為一切眾生服務,基督教也是這樣的,伊斯蘭教也是這樣的。世界上許許多多的大宗教,我讀過他們的經典,我發現他們的根本就是仁慈博愛,仁慈博愛是古今中外所有一切大聖大賢共同教化眾生的原理原則,而且目標還相同,目標都是令一切眾生離苦得樂。
魔恰恰相反,魔沒有仁慈博愛,魔是不擇手段控制一切人事物、佔有一切人事物,令一切眾生離樂得苦;你去信仰他,你去追隨他,眼前給你一點小甜頭,將來果報都在三途。所以我常常勸勉同學們,我們必須把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控制的念頭斷掉,為什麼?你就不造魔業了;魔再多,勢力再大,他也奈你不何,你不會受他控制。對一切人事物不可以有絲毫佔有的念頭。只要把這兩種念頭從內心拔除,我們在這一生當中,縱然生活在妖魔鬼怪的世界,也不會被誘惑,也不會被動搖。稍稍夾雜這個念頭,這個念頭就不善,你夾雜毫分不善,你很難脫離魔掌。換句話說,你想控制人事物,最後你被魔王控制;你想佔有一切人事物,到最後的結果,你被妖魔鬼怪所佔有。這是什麼?因緣果報,所以世出世法離不開因果,這個道理我們要懂。
清涼大師說,神的名號「守護攝持」,神有智慧、有福德,他有能力「善守根門」,他善守五根,五根不被外面五塵所染。眼不被色塵所染,耳不被聲塵所染,鼻不為香塵所染,舌不為味塵所染,身不為觸塵所染,這叫善守根門。我們要能守得住,守不住你就被外頭境界誘惑,你被外面境界動搖,你就被魔控制。「攝持」,攝是收攝,收散亂心,持是一心不亂,這個樣子魔自然就遠離了。他動搖不了你,他就離開,不再來誘惑你。可是在今天的社會不然,你稍稍鬆懈,魔就進來了,所以「守護攝持」,一時一刻都不能放鬆,晝夜嚴加防範。
「攝」這一個字跟孟夫子所說的,孟子講:「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放心是什麼?心在外面,心念念都在五欲六塵境界上,你如何把這個心收回來?孟子說這是真正的學問。在大乘佛法裡面,攝散歸一,把散亂心收回來,歸一心不亂,這是攝持的意思。『守護攝持身眾神』了不起,他能夠幫助一切眾生回頭是岸,幫助一切眾生認識魔業,遠離魔業。清涼大師對於魔事說得很清楚,「魔事不出三毒」貪瞋痴「及慢」,傲慢,凡是與貪瞋痴慢相應的就是魔事。我們修行,佛教導我們頭一個,斷貪瞋痴慢。換句話說,貪瞋痴慢不斷,你跟魔連在一起。貪瞋痴慢增長,你就被魔控制,你就被魔佔有,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你都不會有成就。
「魔惱眾生,不出三事」,魔害眾生雖然多,總不出這三大類的事:第一大類是「上妙五欲」,引起你貪愛財色名食睡五欲,我們今天講物質的享受,上妙的物質享受。要知道這是魔事,這是魔惱眾生,不是好事。第二類是「諸苦具」,具是工具;換句話說,所有一切叫你身心苦惱的這些事情,這些事情裡頭最明顯的,賭博,現在賭博這個風氣在全世界很興盛;吸毒,這是苦具裡頭我舉幾個例子,方法、手段真的是無量無邊,叫你苦惱。股票是苦具,你要認清楚,不要上他的當。第三大類就是「為說邪法」,這是最可怕的,誘導你趨向邪知邪見,這個樣子你的貪瞋痴慢就增長。這就叫做魔業,我們以這個標準來觀察世間,現在這個世間是魔當道還是神當道?
跟諸位說,神,中國古人給祂下的定義:「聰明正直謂之神。」這個人在世是個好人,聰明正直,死了以後民間建祠堂奉祀他為神明。最普遍的是關公,你看看到處都有關帝廟,聰明正直。城隍、土地、山神、福德正神,這不是魔;換句話說,正神都是勸人斷惡修善。魔,我們也講邪神,他是勸你增長貪瞋痴慢,我們自己要細心去反省、觀察,我自己現在是在佛道,還是在魔道?學佛的人最後變成魔,這樣的人不在少數。為什麼學佛最後變成魔?我們要曉得,這個原因總不外乎前面所說的,也就是我說的,那是很微細的因素。著魔的根就是對於一切人事物有控制的念頭、有佔有的念頭,只要有這個意念在,這就是著魔的根本。魔得其便,你哪有不上當的道理?
所以我勸同學們,無論在家出家修行,我講了十六個字,一定要遠離,一定要放下。這十六個字:「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一定要放下,一定要離開,永遠離開,你在菩提道上才不遭魔障。如果這十六個字你離不開、放不下,不乾不淨,你沒有不遭魔難的。你這一生修行修得再好,修福修慧,將來作魔王;修行功夫差一點的作魔子魔孫,走到魔道裡頭去了。佛法如是,世法亦如是。你在世間是個好人,對於社會慈善福利的事情你做得很多,但是你貪瞋痴慢沒有放下,名聞利養沒有放下,自私自利沒有放下,還是墮魔道,上品作魔王。魔王的勢力也很大,為什麼?福報大,但是不能出三界。魔的福報享盡了,決定墮三途。我們學佛必須要認識清楚,總不能把這個事情搞錯了。清涼大師還有兩句,他說神對於魔的起心動念、一切作為看得清清楚楚,所以他能守護,魔不得其便,魔沒有方法滲透,所以他能夠得解脫,脫離六道輪迴,脫離十法界,證究竟的果德。第九句:
【普現攝化身眾神,得普於一切世主宮殿中顯示莊嚴相解脫門。】
普是平等,平等示現,攝持教化一切眾生。在他修學法門裡面是舉一個例子,『於一切世主宮殿中顯示莊嚴』。清涼大師註解說「此有三意」:第一個「身雖周於法界,多示為王,攝御自在故」。第一個從身說。法身菩薩,實在講這些身眾神都是諸佛如來示現的,不是凡夫。他們在哪裡?他們的心周遍法界,心包太虛;他們的身,量周沙界,所以能與盡虛空、遍法界的眾生感應道交。眾生有感,佛就示現,在示現裡面多半示現為一切世主,為什麼?攝御自在故。「攝御」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教化眾生,作君親師容易;如果不是世主,你想教化眾生不容易。
如果今天我們講把《華嚴經》能夠讓整個社會、整個國家人民都有緣能夠看到、能夠聽到,要是國主來做那很容易,他一個念頭、一句話就能辦到。國家有廣播電台,請法師大德在電台每天講幾個小時,全國人都收看。所以世主容易,不是世主那就很難,我們有心想做,想了幾十年都不能夠實現。所以諸佛如來、法身菩薩常常示現為世主來護持佛法。哪些人?在中國看,中國歷代的帝王,都是諸佛菩薩化身,擁護正法,皈依三寶。在中國歷史上,不信三寶最著名的「三武滅佛」,佛教遭三次災難,時間都很短,一兩年、兩三年就恢復。所以這是諸佛如來、法身菩薩示現作國主,佛陀的教化、聖人的教學才能夠普及整個社會,一切眾生都有機會接受破迷開悟的教育、超凡入聖的教誨,這是現帝王身的道理。
第二個意思是「八相處於王宮,俯接物故」。像釋迦牟尼佛,他到這個世間來,他就選擇王宮,出生在帝王之家。然後示現捨棄世間的榮華富貴,出家修道,教化眾生就容易。因為你教人遠離五欲六塵、名聞利養,你自己要不能夠離開,別人怎麼能相信?一切眾生當中,畢竟上根人少,中下根性的人多。上根人沒有問題,你一說他就覺悟;中下根性的人不行,必須要以身作則,做出榜樣來給他看,他才能覺悟,他才能回頭。八相成道的示現就太好了,世間人要爭的是榮華富貴,拼命去追求,釋迦牟尼佛全都得到,得到了放下,告訴大家,佛確確實實沒有自私自利,沒有名聞利養,沒有貪圖五欲六塵享受,沒有貪瞋痴慢,統統放下了,給我們做出最好的榜樣。我們要學佛,學他的樣子徹底放下。剛才我說過,連佛法都要放下,你心才清淨。這個身生活在世間,一切隨緣,決定不攀緣;佛家諺語所說,「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這是什麼?守我的本分。鐘是什麼?鐘是警覺大眾昏沈的,「撞一天鐘」就是比喻說一天法。不是天天到寺廟去撞鐘,那你就搞錯了。鐘是警覺世人的昏迷,換句話說,凡是能夠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都叫做撞鐘。我們的言語、我們的思想、我們的行為,表現在外面,叫人家看到能夠生警覺心,這就是撞鐘的意思。釋迦牟尼佛為我們做示現,四十九年講經說法教化眾生,那就叫天天在撞鐘。我們學佛,世尊是我們最好的榜樣。
第三個意思,清涼大師講:「法界菩提樹下,法王宮故。」這是講到華嚴境界,華嚴境界是等虛空遍法界,這不是世間的王宮,是法王的宮殿;法王宮殿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虛空法界,是法王的宮殿,盡虛空、遍法界。「菩提樹下」不是真的有一個菩提樹,要是真的有個菩提樹那你就錯了。無處不覺,無時不覺,用覺來比喻菩提。樹是什麼?樹是建立、建樹,為一切眾生建立覺悟的形象,那是真的菩提樹。建樹的事相無量無邊,在哪些地方?小的來說就是日常生活行住坐臥,坐有坐的形象;你看看佛坐在那裡,常常是盤腿打坐,這是給眾生看,坐應該是這樣坐法,身心安定,行住坐臥都在定中。站有個站相,走有個走相,那都叫建樹。吃有好的吃相,為一切眾生建立最好的榜樣,就叫做覺樹,「幫助眾生覺悟」這個建樹,是這麼個意思。所以說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要為一切眾生做好榜樣,那個好榜樣就是「顯示莊嚴」,菩薩從這個地方證得無上道,所以他的德號叫『普現攝化身眾神』,我們明瞭就曉得怎樣去學習。第十句:
【不動光明身眾神,得普攝一切眾生皆令生清淨善根解脫門。】
身眾神裡面以『不動光明神』做總結,意思深長。「不動」是定,「光明」是慧、是覺照,覺照一定是從清淨心裡面生的。我們為佛弟子,當然要供養三寶,怎麼供法?一般同修們家裡面都供養西方三聖的像,這就是供養三寶。阿彌陀佛是佛寶,觀音、勢至是僧寶,佛僧所表的是法寶,表法,所以三寶具足。你供養的佛像,塑像很好,畫像也很好,不拘於形式,但是一定要保持清淨莊嚴,令一切眾生見到生歡喜心,這一點很重要。佛前面的供養,通常都供養香花水果,莊嚴道場。家裡頭小佛堂也是道場,不要以為這個道場小,你學了《華嚴》你才曉得,再小的一個小道場都周遍法界,不可思議。
但是佛像前面最少要供一杯水,供水的杯子最好用透明的,用玻璃杯。現在也有做得很考究的,水晶的杯子,我們有這個能力,選一個水晶杯子來供佛,並不為過,可以這樣作法。杯子裡面這一杯水就是清淨莊嚴、不動光明;水是乾淨的,淨水,表示心地清淨一塵不染。看到這一杯水,想到我的心要像佛前這一杯水一樣。這一杯水是平靜的,沒有起波浪,所以水代表什麼意思?清淨心、平等心,時時刻刻念念不捨清淨平等。
《無量壽經》的經題好,「清淨平等覺」這五個字是行門的總綱領。我們修行修什麼?方法、門徑無量無邊,所謂的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我們要問問,修的是什麼?方法不一樣,門徑不相同,可是目標是一個,方向是一個,這個目標方向是「清淨平等覺」,所以它是總的方向、總的目標、總的修行綱領,佛前這一杯水代表了。所以你供養佛,你可以不供花,可以不供果,可以不供燈,可以不燒香,這一杯水最重要。有這一杯水,所有一切供具統統具足了,《華嚴》上講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圓滿具足。我們要在一切時一切處,無論是順境逆境、善緣惡緣,永遠保持自己的清淨平等覺,就是「不動光明身眾神」所修的、所教導我們的,我們要在這裡學習。
他所修學的法門是『普攝一切眾生』,這一句顯示出法門廣大不可思議,起心動念都是周遍法界一切眾生,我們通常講九法界眾生;『皆令生清淨善根』,善根是什麼先要知道,佛在經教裡頭說得很多。世法善根,根是指能生的意思,像植物它有根,它就會生長,能夠生長一切善法,這叫善根。佛告訴我們,世間善根有三種,「無貪、無瞋、無痴」。換句話說,就是教導眾生要斷貪瞋痴;如果你貪瞋痴慢斷掉了,你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全是善的,世間所有的善法你統統具足。為什麼?你有三善根,三善根所生哪有不善的道理?出世間法善根只有一個,「精進」,勇猛精進,無有懈怠、無有疲厭,菩薩善根!諸位要知道,出世間善根是以世間善根為基礎,沒有世間善根,那你的精進是惡法。為什麼?貪精進、瞋精進、愚痴精進,那很快就到阿鼻地獄去了。如果是無貪無瞋無痴,這三善根裡面生長的善法,再加上勇猛精進,你這一生就圓證菩提。惡法的精進跟善法的精進,果報正好是個對比。
菩薩自行化他,主修的法門就是「令生清淨善根」,清淨善根好!沒有一絲毫污染。換句話說,他所修的就是《無量壽經》經題上講的「清淨平等覺」;清淨平等就是名號裡面的「不動」,覺就是名號裡面的「光明」。那我們曉得這一尊菩薩在此地暗示我們導歸極樂;身眾神最後一位,跟這部大經最後的一卷,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身眾神在此地最後,是以清淨平等覺導歸極樂!這個意思很明顯,我們要能體會得到,要知道感恩戴德,要知恩報恩。如何報答菩薩的大德?只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經本末後「信受奉行」才能報答,我們才能真正契入菩薩的境界。好,現在時間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