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華嚴經講述菁華  (第三二四集)  2000/6/26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2-045-0324

  請掀開經本,「摩睺羅伽王」偈頌第一首看起。在偈頌的前面有一首說偈儀,我們念一念:

  【爾時善慧威光摩睺羅伽王。承佛威力。普觀一切摩睺羅伽眾而說頌言。】

  說偈的儀式前面我們讀得很多,最重要的是提醒我們,還是一個恭敬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從這裡看到諸佛菩薩的確是晝夜常念,須臾剎那都沒有失去,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的。請看偈頌第一首:

  【汝觀如來性清淨。普現威光利群品。示甘露道使清涼。眾苦永滅無所依。】

  這第一首就是善慧王他的讚頌,也是他的修學報告。長行裡面我們讀過,他得的法是「以一切神通方便令眾生集功德」,從這個地方修行證果的。讚頌裡面這四句,我們應當怎樣來學習?『觀』是觀察,正是世尊在《十善業道經》裡面教給我們「觀察善法」。善法裡面究竟圓滿的根本法是自性,所以教我們觀『如來性清淨』,「如來性清淨」就是自性清淨。當然這一句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不是容易事情,為什麼?如果不是明心見性的人,你怎麼能夠見到自性?所以這個話是對法身大士說的。圓初住的菩薩,破一分無明,見一分自性,證一分法身,契入如來的境界。

  如來,《金剛經》上說得好,「如來者,諸法如義」,這是《金剛經》上世尊跟我們解釋如來是什麼意思,「諸法如義」。佛這句話我們能懂嗎?要用現代的話,諸法是一切法,一切法就是如來,一切法就是真如自性,這叫「諸法如義」。誰知道?我們在禪宗語錄裡面看到了。古時候宗門一些大德開悟了,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去找他的老師印證,老師就問道,問的話都很奇奇怪怪的,你看《五燈會元》,問那些話我們都不懂,可是悟道的人聽了之後他懂;也有用言語答覆的,也有不用言語,用表態的,也有隨便拈一物比劃比劃,老師點點頭,給他印證。無論是他說話也好,不說話也好,表態也好,動作也好,無一不是顯「諸法如義」。我們沒有入境界,所以《五燈會元》看到的時候完全看不懂,不知道他們說些什麼,契入境界的人就懂,你就能看出味道。所以這個當機者是法身大士,不是我們普通人。我們普通人也能學習,雖入不了境界,要懂這個道理。為什麼?我們才不至於貢高我慢,才知道自己真不行,要虛心,要去努力學習。雖然不能契入境界,我們退一步,相似境界;再退一步,觀行境界。換句話說,我們不能見到火,感到火的暖氣,這比較接近了,這是一般人講的氣氛。沒入境界,能夠感受一點氣氛,這就很有受用。所以必須要接近道,不能遠離。

  「如來性清淨」,我們總結教學,歸納了十句二十個字: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就是「如來性清淨」。這是觀行位中的,我們能夠體會得到,也能夠學習。所以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要修真誠。真誠心怎麼修?捨棄自己的成見,真誠心就能現前。一般凡夫起心動念總是我的看法、我的想法、我以為怎樣怎樣,這就不行,這是凡夫知見,這就叫迷惑顛倒。把這些念頭統統捨棄,曾國藩先生過去講得好,他給「誠」下了個定義,「誠」字怎麼講?「一念不生是謂誠」。心裡有個念頭,不誠、不真!佛經上常講「真心離念」,沒有念,有念皆妄,妄念。我們能把一切妄念放下,真誠心就現前,如來性清淨的氣氛就能夠沾到一點邊緣。

  清淨心是決定不染污。什麼叫染污?你心裡面還有牽掛、還有憂慮、還有疑惑,只要有一絲一毫,你的心就不清淨,被污染了。不但世法不許,它會染污,佛法也不許,如果你心裡頭有佛法,你心裡頭有如來,心裡頭有清淨心,你已經被污染了。《六祖壇經》裡說得好,「本來無一物」。我們說真誠,真誠是一物;說清淨,清淨又是一物;說如來,如來也是一物,你都被它污染了。所以佛很慈悲教導我們,「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法是如來所說一切法,決定不可以染著;換句話說,決定不可以放在心上,放在心上就被污染了。應該要怎樣?像流水一樣讓它流過去,決定不取它。這流過去,自己開悟,真的覺悟了;稍有執著,悟門就堵塞了。所以法不能不捨,不捨你就決定不能開悟,你的悟門被堵死了,你就被佛法害了。

  所以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教給我們;《起信論》是很好的一部書,教初學的,「大乘起信」,你看到這個名詞就知道,這是最初級的教科書,入門的教科書,他教導我們怎樣接受佛的教誨?第一句教給我們「離言說相」,不可以執著如來的言說。文字是言語的符號,言語尚且不能執著,怎麼能執著文字?這是真正懂得佛法,真正會學,在佛法稱之為善學。分別執著文字相,這個不善,只能學佛法的皮毛,佛法的精髓他沒有分。

  第二條教我們不要執著名字相,名詞術語,「如來」是名字,「性」是名字,乃至於「三寶」也是名字,「佛」也是名字,「菩薩」也是名字,「法」也是名字,「僧」也是名字,這些名詞術語它是表達的一個工具,啟發我們自性的一種方法,一執著就壞了,執著不但不能夠開發自性,反而造成障礙。古大德有一個很巧妙的比喻,說為「以楔除楔」,楔是什麼?從前木匠做傢俱的榫頭,那個時候沒有釘子,怎樣堅固?是把這榫頭地方敲開一點,用個小木片把它再塞進去,這樣子它就堅固了,用這個比喻,這個叫楔。如果我們把這個榫頭打出來,再用一個來敲,就把它敲開了,你把它打通了。如果你不曉得這個道理,那一邊楔出去了,這個楔又塞住了,那不是一樣事情嗎?世法捨去,不執著了,再執著佛法,還是不通,這個比喻很巧妙。佛法要暢通無阻,不可以執著名字相,名字都是釋迦牟尼佛教學的方法,幫助我們明心見性的一種工具,工具需要用,不可以執著。好比我們過河,在從前過河要用船,船是過渡的工具,到了對岸就要離開船,船要捨掉;不肯下船,永遠到不了彼岸。船就代表佛法,佛法要捨,你才真正得到佛法;佛法不捨,永遠得不到佛法。所以要離名字相。

  第三,「離心緣相」,這更進一步。心緣相是什麼?決定不能用自己的思惟想像來解釋佛法,佛法沒得解釋的。我也曾經說過多遍,佛法沒有意思,你說哪個經裡頭講什麼,這是錯誤的,什麼也沒講。初學的人聽到這個說法,聽了太玄了,佛法什麼都沒講,我們學什麼?確實什麼都沒有講,我們才能夠恢復自性本具圓滿的智慧;他要有講,那他是魔說,不是佛說,佛沒有說。沒有說,天天在說,說而無說、無說而說,我們做學生的要會聽而無聽、無聽而聽,那就完全相應了,這才是佛的真正學生。如果我們是有聽而聽,錯了,你只能聽一點佛法的皮毛,聽一點佛學常識,不能契入。

  「如來性」,這三個字妙絕了,把世出世間依正莊嚴,體、相、用全部都包括在其中,就跟本經經題「大方廣」的義趣完全相同。清淨,體清淨、相清淨、用清淨,無一不清淨。這個意思很深很深,我們要細心去體會。

  『普現威光利群品』,「威」是威德,「光」是光明。「普現」,普是平等的現,決定沒有分別執著。威光是說的什麼?十法界依正莊嚴,自性的威光。這個威就是德能,說「威」是指他的能力,這個能力非常非常大,經裡面所說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能現、能變用「威光」兩個字來說明、來形容。「群品」是十法界的眾生,利益他們。普賢菩薩十願裡面「廣修供養」,這個「利」就是廣修供養,稱性的,方方面面都顧到,沒有一絲毫的欠缺。也許有同修聽到這個話起了疑惑,就以我們現前這個社會來看,社會上有許許多多苦難的人,衣食都不全,生活非常艱難困苦,這是不是欠缺?如果從清淨的本性來看沒有欠缺,那也是心現識變的。為什麼會變得這麼辛苦?這不是如來性的事情,那是妄識邊的事情,妄識是迷失了自性,造作種種不善,所感得的報應,是這麼個道理!世間人不曉得這個道理,不明事實真相,看到別人生活環境比我好,總覺得老天對不起他,社會對不起他,怨天尤人。這個念頭是錯誤的,這個行為更是錯誤的,能解決問題嗎?不能解決問題。一定要了解事實真相,我們種種不幸的遭遇從哪裡來的?過去今生造作種種不善招感來的。

  這就是底下一句,『示甘露道使清涼』,這一句是講教學,佛教教育,要開示他、教導他業因果報。我們能不能改善我們惡劣的生活環境?可以,只要你明理,只要你懂方法,這些例子自古至今很多。也許說那些例子是人家說的,我沒見到,古人書籍記載這些東西大概都是勸善的,未必真有其事,那你就錯了。病,不要靠醫生,不要靠醫藥;靠醫生、靠醫藥,你的心永遠被境界所轉,被境界所轉的是凡夫。《楞嚴經》上諸位去念念看,佛說得好,「若能轉境,則同如來」。佛菩薩不被境界轉,有能力轉境界。身體是屬於境界,諺語常說「相隨心轉」,體質也隨心轉。你有病看醫生,這個醫生不錯,給他看看,果然病好了,是醫生把你看好了嗎?我不相信。你的病怎麼好的?信心好的,還是一切唯心造。你對那個醫生有信心,是你信心把你的病治好了,醫生、藥物只不過是外緣而已,這個緣增長了你的信心。如果你對這個大夫沒有信心,對這個藥物沒有信心,大夫真好,藥物也不錯,你吃了沒效。為什麼?決定不能夠吸收,你的信心在排斥,這才是真正的道理。高明的醫生他懂得,我講給他聽他點頭,沒錯,是這樣的。我過去在美國遇到一個醫生,我跟他談,他承認,那個醫生是個基督教徒。佛家講得好,「一切法從心想生」,為什麼不想善,天天想惡?為什麼不想身體健康,天天想病?人沒有病,病就被他想出來了。想去治這個病,你們想想看這病能治得好嗎?永遠治不好,他天天在想治病,他那個病根沒有拔掉。天天在忙著治病,這很辛苦,為什麼不把念頭轉過來?諸佛菩薩、大阿羅漢,你看哪個是生病的樣子?

  佛法基本的理念,就是你真正要能體會、要能認知「一切法從心想生」。我真的明白了、真的肯定了,我可以轉自己的業報。縱然過去往昔造的種種不善業,甚至於造五逆十惡的罪業,只要能回頭,沒有不能轉變的。阿鼻地獄,一念圓滿轉過來,就變成極樂世界。看你怎麼個轉法,你能轉一半,得人天福報,轉個九十度、一百度,人天福報,一百八十度的回轉就是一真法界、就是華藏、就是極樂。這是說明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不懂這個道理不行,你修行很辛苦。

  佛法裡面諸位也曾經聽說有漸修、有頓超,我們也非常羨慕頓超,自己也想頓超,超不了。頓超確實有,所謂頓超沒有別的,念頭轉得快、轉得徹底、轉得究竟。所謂漸修,漸修是慢慢的轉,而且還有進退,進進退退,這個成就、效果就慢。無論是什麼方式,什麼樣的外緣,那都關係不大,你真的放下,轉過來了,果報立刻就變了。這個道理、事實真相,我們都必須要清楚、要了解。頓超、頓斷確實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每一個人在一生當中,就是善導大師的話,「遇緣不同」。中國古老的諺語裡面,所謂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個說法跟善導講的遇緣不同意思是相同的。我們每個人遇到的緣不一樣,因此漸修的多,頓超的少。佛教導大家,各種法門都有,適應各種不同的根性,我們不是利根、不是頓教的根機,那就走漸教,一步一步慢慢的來。能不能成就,決定在自己將所學習的能不能落實;能夠落實,你肯定有成就,不能落實那就談不上了。落實就是要做到!

  首先要從觀念上改過來,我們對於一切人事物的看法,世間法裡頭也說建立人生觀,對人生的看法;建立宇宙觀,對宇宙的看法,這非常重要。看法要正確,經論裡面說得很多,其次要在行為上修正一切錯誤,這叫修行。正確的看法是智慧,正確的行為是德行,這兩者要相輔相成,這就是所謂看破、放下。兩者裡面最重要的還是歸在行門,必須要改習氣毛病,要曉得習氣毛病害自己生生世世,不是一時、不是一生,生生世世。佛在經上說得好,我們跟諸佛菩薩的緣分不是在這一生結的,生生世世無量劫前,我們就曾經遇到佛法、曾經聽到佛法、曾經修學佛法,為什麼搞到現在還是這個地步?沒有認真的學習。所以說來說去,你的善根還是很深厚的,你今天接觸聽到能生歡喜心,就知道你善根深厚;你善根不深厚,你接觸你怎麼能生歡喜心?可是我們自己一定立刻就要警覺到,我過去修學為什麼不成就?沒有真幹。回想想,這一生當中再不肯真幹,跟過去生中一樣,又要空過了。

  真正覺悟一定真幹,真幹是放不下的也得放下。自己一定要明瞭,你所放不下的,對自己決定有害,沒有一絲毫的利益。名聞利養要放下,五欲六塵要放下,決定學諸佛菩薩,一切隨緣不攀緣。攀緣是什麼?自己有希求心是攀緣,隨緣沒有希求心。隨緣的心永遠是清淨的,永遠是平等的,攀緣的心不清淨、不平等。在修學過程當中,清淨、平等是關鍵。清淨是戒學,平等是定學;慧不必學,清淨、平等決定開智慧,「因戒得定,因定開慧」。

  佛法決定是靠自己,決定不能夠依賴別人,這是佛陀教學令我們尊敬佩服的地方。佛經裡頭常說,佛法叫「無依道人」,依是依靠,沒有依靠。佛教導一切眾生,個個頂天立地,有依靠錯了,你那個靠山倒掉你怎麼辦?無依靠才能夠見性,有依靠是決定見不了性的。我們今天仰賴三寶加持,我們能不能見性?不能。可是在今天又不能沒有依靠,像什麼?像小孩,二、三歲,他不靠父母不行,非依靠不可。我們今天佛法是幼稚園的佛法,一定要依靠父母、依靠老師、依靠諸佛菩薩、依靠善知識,但是要記住,不能永遠依靠,自己總要有獨立的那一天,這就對了。諸佛菩薩決定不許可我們永遠依靠,所以在三皈依裡頭,這個皈依有層次的,皈是回歸、回頭,依是依靠。初期修學階段,我們要依靠佛法僧,像我們今天依靠釋迦牟尼佛,依靠釋迦牟尼佛留下來的這些經典,這法寶,依靠這些講經修學的大德們,得到他們的指引,學習他們的經驗,這是我們初步的依靠,這是不究竟的。究竟的皈依是皈依覺、皈依正、皈依淨,那是究竟的,覺正淨就是「如來性清淨」。擺脫對一切人事物的依靠,這是向上一著,宗門常講,必須要提升自己的境界。

  「甘露道」就是菩薩道,甘露在此地是比喻。甘露是什麼?這是傳說天上一種飲料,我們講飲料大家好懂,這個飲料好,喝了之後長生不老,稱之為甘露。「清涼」,這是古德用甘露來比喻佛法,佛的教法是甘露法。這個比喻一點都不過分,佛法確確實實讓我們永遠脫離六道輪迴,超越十法界,契入大涅槃境界,大涅槃境界就是不生不滅,使我們永遠脫離煩惱。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永斷,這叫清涼,得清涼自在。煩惱從哪裡來的?從迷失本性而來的。這個東西本來沒有,迷失了本性,迷失了宇宙人生的真相,這裡面產生了煩惱。

  我們對一切人、對一切事、對一切物,生起無量無邊的妄想,妄想是煩惱的根源,從妄想裡面生分別、生執著,麻煩就來了。我們不知道事實真相是「本來無一物」,這就是所謂「起惑造業」,下面就感果報,果報是三途六道,果報是我們這一生所受的。所以佛法確確實實能幫助我們離苦得樂,諸位要記住,離苦得樂是果報。如何能使這個果報現前?必須要修因。果,佛不能給我們,菩薩、神仙都不能給我們。所以佛法是教學,教你開悟,教你修因,你把惡的因斷掉,惡的果報就消失;善的因修成,善的果報就現前。民國初年,印光法師一心提倡《了凡四訓》,了凡先生度了不少人,這個人後福無窮。這個小冊子在全世界流通,現在還度很多人,你就曉得他的福報有多大。我們知道他以後念佛往生,他現在在極樂世界了。這個小冊子裡教給我們什麼?教給我們深信因果,說明業因果報的道理與事實真相,我們從這裡生信心。這是世出世間法斷惡修善的基礎,的確是一本好書,過去我曾經講過幾遍。我們從這個地方啟發信心,真正相信種善因必得善果,造惡業必有惡報,因緣果報,絲毫不爽。

  我們相信了,應該怎樣去做?你首先要有能力辨別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善惡有個標準,這個標準是隨著社會價值觀在那裡產生變化,我們要有智慧、要有能力辨別。現在人所謂的善是不是真善,現在人所說的惡是不是真惡,我們要有能力辨別。這個能力是要從教育當中得來,教育一定要接受聖賢的教育,如果你要是接受魔鬼的教育,魔鬼的善惡跟聖人的善惡恰恰相反,聖人講這個是惡,他說那是善;聖人講那個是善,他說是惡。今天的社會,佛在《楞嚴經》上講「邪師說法,如恆河沙」,邪師是什麼人?妖魔鬼怪。譬如說,古聖先賢、諸佛菩薩都教導我們節儉是善,今天社會教你什麼?消費是善,你要不消費,他就不能賺錢,恰恰顛倒。那你相信現代人所說的,還是相信佛菩薩所講的?你就要曉得,相信諸佛菩薩所說的,跟著諸佛菩薩走,將來我們會作諸佛、會作菩薩;跟著現代人的思想行為去走,將來一定入惡道,不會出離輪迴。今天的社會麻煩在此地,說正法的人少,說邪法的人太多了。今天講民主自由,一舉手他的人數多,於是邪正顛倒了,正法沒有人相信,邪法大大的暢行,這怎麼得了?所以我們要有能力辨別。

  你要想獲得這個能力,只有一個方法,天天讀佛書,天天得佛法薰修,我們才有能力辨別。這裡面有一個大道理,使我們對於古聖先賢的教學肯定的認知,這個大道理就是「如來性清淨」。凡是與性德相應的,這決定是善法;與性德相違背的,這決定是惡法,這是善惡永遠不變更的原則。佛法裡面講善惡也有等級,五戒十善是最低的,愈往上面去說得愈深、說得愈廣。為什麼?上升之後,你的生活活動空間大了,自自然然不一樣。譬如在過去的社會,不要說多,一個世紀之前,一百年以前的社會,交通不發達,資訊不發達,生活在農村裡面的人,確確實實幾乎有一半以上,一生沒有離開他生長的地方,頂多到他縣城去過,他自己這一個縣,鄰縣沒去過,一生都沒去過,這樣的人很多。他生活的空間小,他知道不需要那麼多,在這一個地方規規矩矩做人就行了,就是個好人,五戒十善足夠用了。一百年之後的現在社會,我們的生活空間擴大了,資訊發達,全世界任何地方發生一點小小的事情,我們立刻就知道,從廣播、從電視裡面就曉得。交通便捷,生活在現代的人,幾乎沒有一個人沒有去度假旅遊,不但在自己國家,全世界許許多多國家地區常常去旅遊。生活空間大了,於是我們需要的知識就廣,我們需要遵守的規矩也多了,每個國家的法律不一樣,風俗習慣人情都不相同,入境要隨俗。現在我們生活空間是一個地球,將來科技更進步,到外太空旅行,到別的星球上去,那我們的知識、要遵守的東西,比現在又要不曉得多多少倍了。你明白這個道理,你就曉得佛法教學。我們在人道,提升到天道,欲界天、色界天,再提升到聲聞道、緣覺道、菩薩道,一層比一層高,你的生活空間愈來愈廣大;到一真法界,你的活動空間沒有邊際。所以那個五戒十善就不是我們現在這個講法,他也講五戒十善,講得非常深、非常廣,可是它有一個決定不變的原則:得清涼,離苦得樂。

  末後一句,『眾苦永滅無所依』。有依就有苦,這一定道理。你脫不了你所依靠的,而且怎麼樣?常常怕這個依靠失掉,患得患失,你的苦沒有辦法離開。幾時到無所依,你就得大自在!人到無所依,才與諸佛菩薩靠近,為什麼?所有一切諸佛菩薩都無所依,哪裡還會依賴人?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大慈大悲,教化一切眾生,他有沒有依?給諸位說,還是無所依。他要有所依的話,他就退轉了,他就是凡夫。有所依是攀緣,無所依是隨緣;用現在的話來說,有機會我們就做,沒有機會就不做。沒有機會去尋找機會,錯誤了,他才不會去尋找機會。中國古人有兩句話說得好,「進則兼善天下,退則獨善其身」。進退根據什麼?根據機緣,有機會我們要為社會、為一切眾生服務;沒有機會,回頭好好修自己,獨善其身。看起來好像是兩樁事情,其實是一樁事情,獨善其身也是兼善天下。獨善其身是你做一切眾生的好榜樣,總有一天被你的鄰居、朋友發現了,「你這個人不錯,我們要向你學習」。不過沒有那麼積極就是了,還是兼善天下。過去達摩祖師到中國來,機緣不成熟,跑到少林寺去面壁,面壁九年才等到一個慧可,真正發心向他求道,他把法傳給慧可。從達摩到五祖忍和尚,這五代都是單傳,單傳就是沒有機會,做獨善其身。到第六代惠能大師,他的機緣成熟,廣度眾生。禪宗在中國佛法裡面造成決定性的影響,這個影響一千多年。都是在機緣,所以我們也要懂得,有弘法利生的緣分,我們不能懈怠,不能夠圖安逸,再辛勞都要去做;沒有機緣,千萬不要惹麻煩,要懂得獨善其身,使自己的道業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由此可知,無論是進、無論是退,都是為眾生,都是為佛法,絕對不是為自己。如果還有一念為自己,你不能解脫。為什麼?你的妄想、分別、執著統統都還在,只要這三樁東西都在,這個人決定是六道眾生,不能超越六道。放下執著,對於世出世間法都不執著了,你才有能力超越六道,但是不能超越十法界,為什麼?因為你還有分別、還有妄想。幾時對於世出世間法都不分別了,像《起信論》裡面馬鳴菩薩所說的,真正做到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行了,這個時候你有能力超越十法界,一真法界的境界現前了,如果不是念佛往生極樂世界,你決定生華藏世界。華藏跟極樂是一不是二,好比華藏是新加坡這個地區,極樂世界是烏節路,是華藏裡頭最精彩的一個區,所以生華藏跟生極樂是一不是二。我們要明瞭,要有這個志向,這一生當中決定成就,不要再等到來生來世那就完了,不知道又要受多少苦難。

  「眾苦永滅」,眾苦是六道才有眾苦,十法界裡頭也有苦,比我們輕一點,反正都算在眾苦裡頭。「無所依」就是說永遠脫離六道、脫離十法界了。可是諸位要記住,如來的甘露道才幫得上忙,不是如來甘露道就難了。難在哪裡,大家要細細想想。當年世尊何以出現在印度?印度是古代宗教最發達的地區,印度教的歷史,他們自己說有一萬多年,但是現在學術界承認它八千五百年,也了不起了。佛教,中國歷史記載才三千年,外國人承認是二千五百多年。印度是宗教之國,印度當時那些宗教徒們都修禪定,禪定的功夫能夠突破時空,所以他們能夠見到六道。他們確實有能力到欲界天、到色界天,但是就是沒有辦法突破六道,釋迦牟尼佛出現幫助他;人家已經達到這個境界了,幫助他突破。為什麼他不能突破?他有所依。為什麼有所依就不能突破?因為六道就是有所依變現出來的,有所依就是分別執著。六道輪迴從哪裡來的?分別執著來的。分別執著決定不能破分別執著,所以要用無所依才能破有所依,才能解決這個問題。佛法是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不但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這才真正見到一真、證得一真,道理在此地。

  我們看現在一些宗教,現在宗教都有所依,依靠上帝、依靠主,不管他把他的上帝、主定在哪一個位次,都是有所依,你看一禱告,「主啊!」依靠。這個可以到色界四禪天,可以到無色界天,就出不去。你要問什麼道理?「一切法從心想生」,這一句話就給你解答了。因為你的心想裡頭有執著,有分別、有執著,分別執著變現出六道十法界,你用分別執著決定不能突破。佛把這個原理告訴我們,這才是真正的甘露道,真正教我們得清涼自在,離苦得樂。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