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華嚴經講述菁華  (第二七三集)  2000/3/3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2-045-0273

  請掀開經本,鳩槃茶王偈頌第五首:

  【眾生痴翳常蒙惑。佛光照現安穩道。為作救護令除苦。可畏能觀此法門。】

  這是第五尊,可怖畏鳩槃茶王,他修學的法門是「開示一切眾生安穩無畏道解脫門」。我們看他的讚頌,對我們也有很大的啟示,為我們做高度的警覺。六道眾生的病根是愚痴,貪、瞋、痴,痴是根本。三毒裡面的痴,根源就是根本無明,也是最難斷的。我們知道破一品無明就證一分法身,世尊給我們說煩惱有三大類,有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見思、塵沙都從無明生,所以無明是根。我們要斷煩惱必須要先從淺顯的地方斷,也就是一定是先斷見思,再斷塵沙,最後破無明煩惱。佛在經教上跟我們說得很多,見思煩惱斷了就超越六道,才算我們修行有了小成就,小果聲聞,聲聞、緣覺,脫離六道輪迴;然後再斷塵沙煩惱,塵沙煩惱斷盡了,破一品無明,這才真正脫離十法界,證得大乘的果報。

  三大類的煩惱,小乘《俱舍論》裡面講得很透徹,大乘《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裡面講得最詳細、最透徹。而真正修學大乘不能不知道,不知道就是迷惑,迷惑當然就很難斷,這是一定的道理。可是這個東西是大障礙,我們一定要曉得。但是實際上又有困難,我們的根性愚昧,這是我們要承認的,我們沒有智慧,這些大經大論我們沒有能力受持。在這種狀況之下,我們要想解脫,那怎麼辦?這不能不讚歎阿彌陀佛大慈大悲,他老人家開的這個法門許我們帶業往生。什麼叫帶業?連見思煩惱一品都沒有破,這叫帶業。所以這個法門叫難信之法,在理論上講不通的,一品煩惱沒有斷,你怎麼能超越六道輪迴?所以這才說彌陀不思議願力加持,真的是不思議,菩薩都沒有辦法。所以這個法門是「唯佛與佛方能究竟」,地上菩薩都搞不清楚、都搞不明瞭究竟是回什麼事情,怎麼他可以順利通關?

  話雖然是這麼說,實際上淨宗法門也要具備必須的條件,經論上講的三資糧:信、願、行,這三個字都不容易具足。像我們今天這個信算不算信?不算,這個信不及格。真信!切願!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真信、切願是什麼樣子?我們從形象上來觀察,真信、切願的人,他萬緣放下了,心裡頭所謂是一絲不掛,身心世界統統放下,心裡頭只有阿彌陀佛,只有這一句佛號,這個人叫真信切願。換句話說,我們今天相信淨土法門,我們還有牽掛、還有憂慮,還有許許多多的執著沒有放下,這樣能不能往生?不能往生。信願行我們是若有若無,靠不住;真正往生的人,他信願行是堅定無比,我們一般人不能跟他相提並論。雖然有很多老阿公、老太婆不認識字,沒有念過書,聽人家說一句阿彌陀佛這麼好,他的信心就堅定了,二六時中就一句佛號,世出世間法他都不想,你跟他講,他也不要聽,真正符合《無量壽經》上所說的「一向專念」,一心求生。一心求生就是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所說的無上菩提心,由此可知,他是真正「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你問他什麼叫菩提心他不懂,但是他真發了。回過頭來想想我們自己,一向專念沒有做到,菩提心也沒有,難怪我們的功夫不得力。

  究其根本的原因就是愚痴,第一句所說的『眾生痴翳常蒙惑』,「惑」是迷惑,「翳」是比喻,我們今天講眼睛的白內障,白翳,障礙了你的視力,用這個來比喻我們心裡面起了翳、起了無明,智慧失掉了,把智慧變成無明,無明惑。這一句狹義的專指六道眾生,廣義包括九法界的眾生,十法界以內的無明沒破,一品都沒破,大乘經裡面稱他們叫外凡,三界以外的凡夫。凡聖界限是以見性,明心見性才叫聖人,沒有明心見性統統稱凡夫,他們不在六道輪迴之內,所以稱為外凡,這都包括盡了。

  怎樣才能夠破無明煩惱?要靠『佛光照現安穩道』。特別是講六道眾生,六道眾生要想求解脫,只有靠「佛光照現安穩道」。這句話說的什麼?的指淨土法門。因為你要明心見性,不要靠佛光照現,我們自己就成就了;只有自己沒有能力斷惑證真,我們要靠佛。淨宗是二力法門,我們只有全心全力投靠佛,佛的本願威神加持我們,我們才能得往生,往生才是安穩道,這是我們六道凡夫得度的唯一一條安穩道,古德所謂的「門餘大道」。

  昨天中午,馬來西亞悟聞法師來看我,他現在搞了一個小道場,叫阿彌陀佛蓮社,不錯!也修淨土。他來告訴我,現在有許許多多人批判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認為採取這個本子不當,來問我。我昨天把李炳老眉註的原本拿給他看,我說你們不相信,我相信。我在台中跟李老師十年,李老師傳法就是把這個法傳給我,就是把這個本子傳給我,我依教奉行。有沒有效果?在這十年當中,你們諸位也許看到、也許聽到,依照這個本子修行,念佛往生,稀有瑞相的很多很多,這些往生的人不都給我們做了證明嗎?那些毀謗、批判的人別有用心。我們要記住世尊在《楞嚴經》上的教誨,現前這個時代「邪師說法,如恆河沙」。他看到我們走安穩道,要脫離三界六道,他想盡方法把你拉回來,希望你在阿鼻地獄多住幾年,魔!那不是佛。我不受影響,相信這個經的人很多,依照這個方法修行的人很多。夏蓮居老居士往生之前的時候,跟他的學生、跟黃念祖,大家說過,他的會集本將來是從外國傳到中國,而且會傳遍全世界。黃老居士這一幫人聽到莫名其妙,老師怎麼會說這個話?到以後果然看到,這個本子確確實實從台灣大量的傳到中國,從台灣傳遍到全世界,李炳老眉註的本子也印了我看超過一百萬冊,在全世界流通。

  我說我是有師承的,老師代代相傳,我不能輕易聽別人的批判,我永遠會堅持,依照這個本子來弘揚。我當年也曾經想到,預防有這些情況發生,所以我將五種原譯本、三種會校本統統合起來,《無量壽經》現在九個版本,我把它印成一冊,我題的《淨土五經讀本》,目的就是讓大家自己去參考。如果你說會集是錯誤的,那這個不能批判夏老居士,頭一個會集的是王龍舒,你應該批判王龍舒,魏源、夏蓮居都在後。但是王龍舒居士是站著往生的,如果會集有過,他怎麼能往生?他應該墮落。龍舒居士的會集本,蓮池大師作《彌陀經疏鈔》的時候,幾乎引用《無量壽經》的經文,二分之一採取《大阿彌陀經》,就是王龍舒的會集本。蓮池大師採取他的本子,那當然就是肯定他的本子;如果他的本子有錯誤,蓮池大師不應該採取他的本子。所以祖師都肯定會集沒有過失,現在人說會集有過失,你的用意何在?說穿了,還不是嫉妒障礙嗎?總是覺得他是居士,居士作的那就不行。你是法師,你來會集一本給我們讀,我們也恭敬讚歎,希望你會集的本子比夏老的本子還要好,流傳千古,你得要去做!這種惡意毀謗,還有無知的附和,都要負因果責任。諸位如果細細的去看《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就知道謗法果報的可怕。

  九種本子都好,都是教人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你喜歡選擇哪個本子你就選擇哪個本子,不可以謗其他的本子,這是修學的態度。如果你毀謗其他的本子,執著一個本子,謗其他的本子,這是毀謗三寶,你要背這個因果。不但淨宗這九個本子如是,任何一個本子我們不可以毀謗,我們對其他的宗派也不能毀謗。我們修淨,不可以毀謗禪宗,不可以毀謗教下,不可以毀謗密宗,為什麼?禪、密、教都是釋迦牟尼佛傳下來的,你要是自讚毀他,你是謗佛、謗法、謗僧,你修得再好也不能成就。為什麼不能成就?你斷了許許多多眾生的法身慧命,你破壞了許許多多眾生得度的機緣,這個罪過你墮阿鼻地獄。我們要明瞭,利害得失太大了!他有膽子,我沒有這個膽量。我今天不但對於佛法大小乘各宗各派,我恭敬讚歎,我自己選擇一門修學,甚至我對世界所有宗教我也恭敬讚歎,我沒有毀謗。我為什麼要恭敬讚歎?我跟大家說,我的眼睛當中,所有宗教都是諸佛如來示現、幻化,度不同根性眾生的。大乘經教裡面說,應以什麼身得度,諸佛如來就現什麼身,那我們就可以明白了,應以上帝身得度他就現上帝,應以基督教得度他就現基督,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所以我肯定所有宗教裡面信奉的眾神、天使,都是佛菩薩的化身,我怎麼可以毀謗?我只有恭敬,恭敬、讚歎、供養,我還是學我的一門。

  我這一生所修學的只依三部經,《無量壽經》我依夏老的會集本,《彌陀經》我依蕅益大師《要解》,《普賢菩薩行願品》我依清涼大師的《疏》、宗密大師的《鈔》,我這一生就這三本經。淨宗五經一論有六種,六種我只學三種,我這個能力,六種我學不了。將近五十年來,我能有一點點悟入,就是這一個堅定的決心,絲毫不為外境動搖,我們才會有成就;輕易聽信謠言,注定不能成就。聽信謠言的人沒有智慧,古德所謂「謠言止於智者」,一個有智慧的人、有信心的人,謠言是動不了他的,這一點在現前這個社會裡面我們要明瞭。

  如果自己有疑惑,可以把九種本子對照起來看。我們今天為什麼不依原譯本?依原譯本一定要依五個本子;為什麼?五個本子裡面的經文、教義互有不同,這個本子說到的那個本子沒有講到,所以你必須五個本子統統看,世尊為我們介紹西方極樂世界意思才完整。這個法門是世尊多次宣說,不是一次,不像其他的經典,其他的經典釋迦牟尼佛一生只講一次,沒有講過第二次,淨宗《無量壽經》講過多次。每一次講的都有出入,所以你必須五個本子都看,你才能看得完全,因此才有會集的必要。而會集決定是後後勝於前前,後來會集的如果不能超過前面的會集本,這個會集就沒有價值,就不能流通。

  第一次是王龍舒居士會集的,在他那個時代,以他國學、佛學的根基,以他在社會上的地位(他考中進士,進士及第),只蒐集了四種本子,《大寶積經》裡面「無量壽」這一會,龍舒居士一生沒有見到過,所以他的會集是以四個本子會集的。確實《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裡面有一些經文前面四個本子沒有,所以他的本子就有欠缺。一直到清朝末葉咸豐年間,魏源居士做第二次的會集,魏源居士是五種原譯本都看到了,他做的會集本確實超過龍舒的本子。但是會集有缺點,取捨欠妥當,這是很遺憾的事情,取捨欠妥當,其中還有少數幾個字他用自己的意思改動了經文。古德說會集跟翻譯不相同,翻譯自己可以斟酌用什麼字,會集不可以,會集一定要用人家原來的字,不可以換一個字,這是會集應當有的態度。所以魏默深的本子,印光大師對他批評,批評不是說不能會集,要有會集的良好態度,給後人做一個好榜樣,一個字都不能改。如果你會集,隨便改動字,這個例子太不好了,將來以後隨便什麼人讀經,看這個字不好講,自己把它改一個;我改一個、你改一個,流傳到後來,這個經典面目全非,這還得了嗎?所以不可以改動經文裡面任何的文字。你看古人,就是這個經字錯了(古時候手抄,抄的難免有錯誤),後來的人發現了怎麼樣?不能改,不敢改,在旁邊註明,這個字可能是哪一個字的錯誤,這個行,在旁邊註出來,錯都不能把它改過來。這個態度謹嚴,讓這個本子能保持下去,保持它的本來面目。古人對於經典流通、承傳是負責任的,我們現在講負因果責任,決定不可以有意無意貽害眾生,那個造罪業就大了。

  正因為前面兩次會集不盡理想,夏老居士發心做第三次會集,避免前人的過失,做一個完整的本子。他會集起草,草本三年完工,然後又七年的訂正,十年才成為一個定本,你就曉得人家在這裡下的功夫,多麼小心、多麼謹慎,不是草草率率成就的。而四十八願這一品是全經的核心,三個人共同會集的,我們看梅光羲的序文裡頭寫得很清楚,夏蓮居老居士、慧明老法師、梅光羲老居士,三個人用了三個月的時間會集第六品。這三個人都不是普通人,我們仔細去觀察思惟,佛菩薩再來的,哪裡是凡夫?凡夫怎麼會做得出來?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決定不可以輕易毀謗,存門戶之見就錯誤了。

  如果原譯本能夠廣利眾生,這些大德何必要多事,那不叫畫蛇添足?會集自然有會集的必要。所以夏老這個本子,我們可以很客觀的說,是五種原譯本的集大成,你讀這個本子,五種原譯本裡面的經文全部都讀到了,好在這個地方,不必再去念五個本子。念這一個本子,五個本子全讀到了,意思一點都沒有漏掉,所以這個本子是個圓滿的本子。這是末法時期九千年;末法一萬年,已經過了一千年,往後九千年,我們這個世間眾生得度的唯一「佛光照現安穩道」。我念這句經文,就肯定是夏蓮居老居士這個會集本,我敢講,我有幾十年的體驗。確確實實如他老人家預言的,這個本子傳遍中國、傳遍全世界,許多眾生看到這個本子生歡喜心,勝過五種任何一種的原譯本。我們從這個本子裡面得知西方極樂世界的狀況,本子是介紹西方極樂世界的,認識西方極樂世界。怎麼去?還是要靠「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才能往生,這哪能錯得了?

  我們決定不能夠聽信別人這一些似是而非的妄言。我們深深的記住世尊在滅度之前的教誨,他老人家早就知道末法有這些事情出現,所以教給我們四依法。四依法裡面第一個,「依法不依人」,法是經典,要以經典為憑據,不能夠依人。這一句,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上品上生章裡面講得非常詳細,教導我們依法不依人。阿羅漢來跟你說法,說得跟經不一樣,不可以相信他;菩薩,地上菩薩、等覺菩薩來給你講經,講的意思、方法跟經典上不一樣,都不可以相信;諸佛如來來講經,要跟經上講的不一樣,也不能相信。為什麼?佛佛道同,諸佛所講的肯定是一樣的,如果不一樣,那是假佛,不是真佛,真佛肯定是一樣。依法不依人,依人就錯了。「依義不依語」。這個會集問題解決了,意思對了就可以,言語長說短說沒有關係。所以我們用翻譯的本子,意思對了,不一定要去找梵文的本子,把這個問題給我們解決了。會集的本子意思沒有錯,何況會集裡面字字句句是原譯本的文字,並沒有把它改動。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什麼叫了義?能幫助我們這一生了生死、出三界的,這就是了義;如果不能幫助我們這一生了生死、出三界,再好、再殊勝的,對我是不了義。換句話說,契自己的機是了義,不契自己的機就是不了義,了義、不了義沒有絕對的標準,我們要懂得。末後說得好,「依智不依識」,你要依清淨的智慧,不要依你的煩惱習氣。你聽信別人謠言,一聽心就動搖了,你是依你的煩惱習氣,你沒有智慧。假如你真的是依智不依識,你不會動搖,你不會輕信妄言,所謂「謠言止於智者」。佛替後世的同學們想得非常周到,這是佛的真實智慧,三千年前就知道今天社會的狀況,預先教給我們這些原理原則,只要我們懂得遵奉,就決定不會迷失。所以這一偈裡頭最重要的是「佛光照現安穩道」。

  『為作救護令除苦』,這句話非常現實。我們今天活得很辛苦,死得就更苦,怎樣才能夠真正幫助我們離苦得樂?你先要認識安穩道,你不認識不行;認識之後你要走這條道,這條是離苦之道。走出娑婆世界的苦海,抵達極樂清涼世界,這是離苦之道、得樂之道,你要真走才行!怎麼個走法?依教奉行。我們今天也在走,走得不得力,走得沒有效果,走走又迷了,原因在什麼地方?沒有認清楚。聽人家說這是一個安穩道,自己永遠走不出來,現前生活裡面沒有辦法離苦,苦樂憂喜捨沒有法子脫離,諸位細心想想,我們的過失究竟在哪裡?能找得出來嗎?過失在哪裡要是找不出來,你的過失永遠不會消除;換句話說,永遠給你做障礙,這是你的難處。

  我們現在想,要怎樣把自己的過失找出來,只有一個方法,讀經、研教。讀經一門深入,古人所謂「讀書千遍,其義自見」,你才能明瞭。所以我勸大家,初學佛先把《無量壽經》念三千遍。有很多人誤會,說是淨空法師講的,這個經念三千遍就會開悟,我沒有說過這個話;我勸大家念三千遍,沒有說念三千遍保證你開悟。你要真正會念,一心稱念,三千部念下來,你的心定了。所以念經是修定,我常講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那個戒是什麼?你要如法。什麼方法讀經?一心恭敬,這是讀經的方法。如同面對世尊、面對阿彌陀佛親臨教誨,最極真誠恭敬心來讀經,不是隨隨便便的,輕慢心讀經沒有效果,那不是修行。真誠恭敬心讀經,你讀一個小時,你一個小時修行,讀兩個小時你修了兩個小時,修什麼?有戒、有定、有慧。戒是如法,真誠恭敬是如法;展開經卷,一心稱念是修定,讀經這個時期沒有一個妄想、沒有一個雜念,這是修定;經文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個字沒念錯,一句沒有念顛倒,這是修慧。所以讀經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這是功德。

  每天念,天天不間斷,念上三年(我們這三年完成三千遍,一天要念三遍),三年下來你的心決定清淨,比三年以前要清淨,煩惱輕、智慧長,這是效果,這是頭一步。在佛法裡面頭一步求什麼?求根本智,根本智就是清淨心。我用這個方法來修真誠、清淨、平等,用這個方法,這是屬於戒。到第二個階段,我三千遍念完了,我再來求解,這進入第二個階段,經文裡頭的意思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可以聽經,可以研究古人、今人的註解,讓我了解經中大意,了解之後依教奉行,這才叫受持。換句話說,經中所講的道理你不明暸,經中的教訓你做不到,不叫受持,受持讀誦、為人演說你統統都沒有。受持是明理,落實教誨,這個才管用,那就真正得到修學的功德利益。這個功德利益是什麼?斷惡修善、破迷開悟、離苦得樂;惡分分斷,迷分分破,悟分分開,樂分分得,這是我們學佛得真實受用。所以你要如法,如理如法。

  我們今天修行為什麼功夫不得力?說老實話,不但理跟法不明白,連這一條安穩道還沒有認清楚,對這個安穩道半信半疑,你怎麼能得受用?所以我們要曉得,我們現前功夫何以不得力,原因就在此地。找到功夫不得力的原因就好辦了,改過來就行了。我們第一個,加強對於安穩道的認知,如何加強?要加強聽經,要加強研究註解,使我們對它真正肯定、認知了,然後我們再來讀誦,用一段時期來修根本智,讀經。實際上是可以同時進行的,我每天用二、三個小時讀經,是戒定慧一次完成,也可以用二、三個小時來研究註解,來求解,可以同時進行。因為這是一部經,這不叫雜修,還是屬於專修,解行並進。

  明暸之後要做,決定要落實。佛在經上教給我們總的方向是「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這一句要記住。所以《無量壽經》,隋唐古德把它判作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第一經,就這一句話,超過《華嚴》、超過《法華》。古德還說,《華嚴》、《法華》只是《無量壽經》的引導而已,你看看這個話說得多麼重。這都是些祖師大德講的,不是普通人說的,普通人說不出來,不是過來人說不出這句話。因此我們起心動念、一切行持都要以普賢菩薩十願為標準。從哪裡做起?從善護三業做起,善護三業是自度,自度而後才能度他。第一個護口業,護身業、護意業,善護三業。三業清淨,這也是我們常講的,你就是佛菩薩的形象。佛菩薩形象現前,必定是自利利他,不必講經說法,你就度無量無邊的眾生,讓人家接觸你生歡喜心、生恭敬心,這是佛菩薩形象。不學佛的人見到佛菩薩也生恭敬心,我們能不能做到?為什麼會令人恭敬?不但令人恭敬,令畜生、鬼神都恭敬。他恭敬你什麼?恭敬你三業清淨,他佩服,因為他做不到。我們很冷靜觀察我們的周圍,我們接觸一些人,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族群,看看他們的回應,對我們有很好的印象、有很好的評價,這是我們善護三業得來的回響,我們遵修普賢大士之德得來的這些感應。我們是才開始做,實在講才做到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已經就看到效果了;如果能夠做到十分之一、十分之二,那還得了嗎?這樣念佛求願往生,哪有不生淨土的道理?所以安穩道,諸位同修要記住,遵修普賢大士之德,善護三業,一心念佛求生淨土,這就是佛光照現的安穩道。

  在末法時期,出家的同學真正能夠把《沙彌律儀》做到,在家同修能把五戒十善做到,你就是真佛弟子,諸佛護念,龍天善神擁護,連那些妖魔鬼怪見到你也佩服,也都尊敬你,全靠自己是不是真正在學。夏蓮居老居士常常叮嚀著我們要「真幹」,這兩個字說得好!不能幹假的,幹假的早晚會被人拆穿,一文不值,你沒有辦法離苦得樂,唯有真幹才行。我們便利同學們真幹起見,所以將《無量壽經》那麼長的經文節錄出六十二句,希望先把這六十幾句落實。我們想到中年以上的同修很多,能夠讀三千遍的人並不很多;三千遍念下來,能夠背誦的人固然是有,不能背誦的人也不少。經文要記不住,你怎麼落實?你要落實,一定先要記住,我們起心動念馬上就回光返照一下,跟佛講的相應不相應?我這個念頭可不可以生?我這個話可不可以說?我這個事可不可以做?立刻拿佛的教誨做個標準對照一下,這個對照叫覺悟,你不迷了;但是這些經文記不住,你就沒法子對了。所以為了便利起見,特別將這麼大一部經,我們節錄了六十二句。全經不能熟讀、不能熟背,這六十二句一定要能夠記住,要能夠背下來,你才談得上修行。修行是什麼?修正我們錯誤的行為,我們處事待人接物,我們的日常生活,哪些地方想錯了、看錯了、說錯了、做錯了,這是標準,與這個標準相違背的錯了,把錯誤修正過來,符合佛的教誨,這就修正了,這叫修行。所以諸位要記住,修行不是每天念多少聲佛號、念多少遍經文、磕多少個大頭,那是修行的樣子、修行的形式,佛法不重形式重實質。實質是什麼?改正我們錯誤的想法看法,改正我們的言語、言論,我們的說法,改正我們身體造作的錯誤,這叫修行,這叫真幹!

  所以一切經教,說老實話,都是佛光照現安穩道。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哪個法門不是佛光照現安穩道?門門都通達無上菩提,門門都通究竟涅槃,所以《金剛經》上才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因此,我們對於任何一個法門只可以讚歎,不但不能毀謗、不能批評,連懷疑都不可以。可是修行,也就是我們要走出離苦得樂的大道,只能在無量法門裡面選一門,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我們才能成功。正如同我們世法裡面讀書一樣,你們念大學,大家知道大學裡面的科系很多,幾百個科系,你要是說每一個科系我統統都把它念完,你不可能。一個科系四年畢業,一百個科系就四百年,你沒那麼長的壽命,你念到死也念不完,你畢不了業。所以在大學裡面求學,只要念一個科系,你選擇適合你自己興趣的,你選擇一個科系,四年畢業了,輕而易舉。佛法亦復如是,無量法門你只學一門。說老實話,任何一門只要一門深入,都能夠在短時期當中畢業。什麼叫畢業?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就叫畢業。可是我們選擇的法門,這個科目我念得了念不了?選擇太難了不行,念不下去,你就畢不了業。佛曉得末法時期眾生的根性,所以給我們做了一個原則性的總指示,這《大集經》上所講的,正法時期戒律成就,像法時期禪定成就,末法時期淨土成就,這是世尊給我們原則性的指導。我們生在末法時期,想想自己的根性,持戒、修定真的是很難,想來想去還是遵守世尊的原則,我們選擇淨土。所以我們選擇淨土也是遵從世尊的教誨,不違背他的教誨。能不能成就?一門深入,關鍵在此地,絕無改變!

  我們出家的同修不但自己要成就,還有一個使命,續佛慧命、弘法利生,我們出家有這個責任。在家是輔助,責任沒有這麼重,出家有這樣重的一個使命。因此除了我們本修的課程之外,還要兼修其他一些經論,但是也要選擇對我們自己本修的科目不妨礙;不但不妨礙,還有幫助,而這些科目可以能夠接引一些眾生,這就是自行化他。像我們現在在此地研究討論《大方廣佛華嚴經》,這與我們本宗不違背,因為古人說《無量壽經》即是中本《華嚴》。古人的看法,八十卷《華嚴經》是大本,《無量壽經》是中本,《阿彌陀佛》是小本,文字分量雖然有多寡不同,裡面的義理、境界無二無別,所以這不違背本宗,對自己修學淨土有很大的幫助。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一定是一門深入。自己要有根、要有本,然後才茁壯開花結果,走出這個娑婆五濁惡世;走出是離苦,契入西方極樂世界,這得樂。可怖畏鳩槃茶王,他是這個法門成就的,這個讚頌非常值得我們做參考,我們應當要記取。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