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華嚴經講述菁華  (第一O五集)  1998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12-045-0105

  請掀開經本第六十一面,第二行:

  【諸佛境界不思議。一切眾生莫能測。普令其心生信解。廣大意樂無窮盡。】

  這是可愛樂法光明幢天王對佛的讚歎。他所得的法門是「普觀一切眾生根為說法斷疑」,在讚頌偈子裡面,前面兩句就是說明所疑的境界,境界是所觀的,諸佛境界不可思議。『一切眾生』是說有情眾生與正覺眾生,都不能夠測度如來究竟圓滿的境界。第三句是『普令其心生信解』,這就是觀機說法,能生信、能理解,就斷疑了,這是我們學習關鍵的所在。前面兩個字很重要,「普」是普遍,能令一切眾生在佛法當中都能生信、都能理解,可見得這是一樁相當不容易的事情,而我們學佛能不能成就,關鍵就在此地。這幾次在經文上都談到這個問題,也正好在這段期間當中,有不少同修來問,修學要怎樣修功夫才能夠得力?我們根據佛的教誨,細心的觀察,這個問題的關鍵是在聽經,唯有多聽多學,長時間的薰習,我們的信心才能夠建立,才能夠逐漸理解。換句話說,我們是凡夫,無量劫來煩惱習氣太重,如果不是長時間的薰習,這個東西就跟煉鋼一樣,大冶爐中長時間鍛鍊,才能把廢鐵煉成精鋼,道理是一樣的。

  長時間的讀誦、聞法要緣分,這個緣分就是我們一般所講的福報,你有沒有這麼大的福報。在一生當中,有一段長時間聽經而不間斷,這是相當不容易的。古時候已經很困難,現在更不容易,為什麼?講經說法的人少了。古時候講經說法的人多,聞法的機會多;現在在世界上許許多多地區,我們經常聽到的都是沒有人說法,甚至於許許多多人辦佛學院請不到老師,師資缺乏。也正因為這個緣故,黃念祖老居士在往生的前三年常常給我寫信,常常跟我聯繫,勸我不要講經,不要到國外到處走,他要求我住一個地方教學,培養佛法繼起的人才;叫我要費一點時間多寫書,寫書可以傳之於後世,叫我做這個工作。我告訴他,我早年就有這個意思,一直沒有機緣,沒有這個環境,所以還是到處走走。他往生了,韓館長也往生了,我們到此地機緣才成熟,這是我們自己都想像不到的。早年章嘉大師告訴我,他說你的一生都是佛菩薩替你安排。我相信老師的話,所以我一生對自己從來沒有想過,從來沒有操過心,佛菩薩安排的,順境順受,逆境也順受,所以這個心能夠安定得下來;而這四十年中,講經從來沒有間斷過。這是長時間的薰修,才有這麼一點成就,這個成就就是生信、起解,所以我讀到這些經文體會就很深很深。

  可是現代科技發達,如果我們善於利用科學的技術,可以彌補前人所沒有辦法得到的。現在我們在網路上,可以與全世界的人溝通,你家裡面如果有這個設備,不但我們每一堂的講經你都聽到,你不會漏掉;往年所講的,過去所講的這些錄音帶、錄相帶、文字也都在網路上,隨時可以看到、可以聽到。過去說沒有人講經,聽經機會難,現在你有時間,每天二十四小時聽經都不難,你都能做到。可是初學聽經要注意一樁事情,那就是一門深入,你最好在許許多多經論當中選一種,選定之後就不要改,要多聽,這就所謂是一門深入,才能夠得到效果,生信起解;能生信起解之後,你才懂得怎樣修行。怎樣修行是佛門一個術語,大家也聽得耳熟,而實際上這個意思,能夠很清楚、很明白的人還真不多;如果我們用通俗的話來說,怎樣修行就是怎樣過日子。我們現在過的是凡夫的日子,日子不好過,修行是把我們日常生活做一個轉變、做一個修正,我們過佛菩薩的生活,過佛菩薩的日子,這個日子就好過,就自在安樂,這就叫做修行。由此可知,修行是我們切身的一樁大事,那就是佛家標榜的離苦得樂,這叫修行,把所有一切苦難離開,得到真正的自在快樂。

  斷疑決定就生信。疑有種種疑惑,佛法裡面通常講的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這些都是疑惑。在佛法裡面講,大乘經上所說的真妄、邪正、是非、善惡、利害,我們對於這些問題都有疑惑,都找不到真正的答案。不但學佛,世間不學佛的人,對於宇宙從哪裡來的,怎麼發生的,怎麼形成的,生命從哪裡來的,為什麼會有眼前種種這些現象,都是疑惑。這些疑惑,世間有許多科學家在為我們解釋,哲學家為我們解釋,宗教家也為我們解釋,我們聽了許許多多人的講法說法,但是始終不能夠達到我們心服口服,也就是說他們種種解釋我們聽了之後不能滿意。唯獨佛法把這些事情講得透徹,說明事實的真相、理論的依據。佛雖然說得透徹、說得明白,我們依舊要不斷的修學,淘汰習氣,斷除妄想,佛所說的真實義才逐漸逐漸的能夠體會到,成就自己清淨信心。《金剛經》上說得好,「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生實相是解、起解。

  末後這一句『廣大意樂無窮盡』,這是解釋前面一切眾生,「廣大」就是包含一切。佛為一切眾生現身說法,永遠沒有窮盡,什麼時候眾生有感佛就有應。佛所現的身,我們要知道,他所現的如夢幻泡影、如鏡花水月,相確實有,你不能說它沒有,質確實是無,質就是性質;相有性無、事有理無,這是事實真相。所以佛得大自在,幫助一切眾生也不礙自己的自在,說明有不妨礙空、相不妨礙性、事不妨礙理,正是《華嚴經》所顯示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為我們顯示這個境界。所以佛是以利益眾生為意樂,不像凡夫,凡夫是以自己得到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為意樂,佛菩薩不是,佛菩薩看到一切眾生,生信起解、修行證果,他看到這個快樂,這跟我們不一樣。《華嚴經》上世尊告訴我們,一切諸佛塵說剎說、無間斷說,在說法,不僅是極樂世界六塵說法,我們這個世間又何嘗不是六塵說法?只是我們的根性太鈍,我們體會不到,真的是六塵說法。我們現在只有耳根比較靈一點,文殊菩薩在楞嚴會上說,「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看,看不清楚,聽比較好一點,你就得多聽,多聽才能夠生信、才能夠起解,幫助你修行證果,修行證果就是離苦得樂。再看底下這一段:

  【若有眾生堪受法。佛威神力開導彼。令其恆睹佛現前。嚴海天王如是見。】

  這是淨莊嚴海天王的讚頌。在他讚頌當中,也與他修學的法門相應,他所得到的是「隨憶念令見佛解脫門」。前面跟諸位詳細說過,他是修念佛法門的,雖然沒有說是念哪一尊佛,可是我們從這個意思裡面看來,他是修念阿彌陀佛的法門。第一句說『若有眾生堪受法』,這一句是說這個眾生根性成熟了,我們一般講根熟的眾生。哪一類眾生根熟?他能信、他能解、他肯念佛,這個眾生根性熟了。『佛威神力開導彼』,這不是人的力量,諸佛如來本願威神力的加持。『令其恆睹佛現前』,這正是《楞嚴經》上大勢至菩薩所說的,「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這才能夠化解災難、延緩災難、消除災難。這是淨莊嚴海天王他見到的,他是從這個法門成就的。第三位,偈頌是:

  【一切法性無所依。佛現世間亦如是。普於諸有無依處。此義勝智能觀察。】

  第一句是『法性無所依』。法性無相,這是宇宙人生的根源,哲學家說它作本體,宇宙萬有的本體,所以在哲學裡有所謂「本體論」。可是怎麼討論,也不知道本體是什麼樣子,各人說各人的,為什麼?沒有見到。這個東西絕對不是用思惟想像能夠想得到的,世間確實也有不少大學問家,用冥思這個方法來思考、來研求,決定得不到。為什麼?他沒有離開八識,這樁事情,只要用八識你就決定見不到。世間這些學者,他不懂得離心意識,所以他見不到。佛法為什麼見到?佛法離心意識。識是分別,意是執著,心是阿賴耶,落印象;離心意識簡單的說,就是不分別、不執著、不落印象,這的確不是普通人能做到。你們想想看,不執著超越六道,不分別超越十法界,不落印象超越菩薩四十一個階級,這四十一個是《華嚴經》上的法身大士,離心意識這才真相大白,見到法性。法是一切萬法,性是一切萬法的本體,這一切萬法從哪裡來的?從心性變現出來的。性是能生能現,法是所生所現;性是空寂的,空寂的自性生出來的萬法,這些法哪裡會是真實的?能生是空寂的,然後你才曉得所生不可得,所生的這些現象相有體無,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我們看這個相好像是有,在前面跟諸位介紹,我們現在所看的就好比是立體電影。《金剛經》上講的絕對正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佛跟我們講真話,諸法無所有,三心不可得,所以說「法性無所依」,就是說明這個道理。

  底下說,『佛現世間亦如是』,不是說佛跟我們講六道、十法界如是,諸佛所現的我們叫一真法界也如是。為什麼叫它做一真法界?十法界裡面依正莊嚴從心想生,眾生的妄想分別執著沒斷,只有輕重差別不同。十法界,譬如妄想分別執著有十分,你才斷一分、二分、三分,你能斷三分,妄想分別執著能斷三分,三惡道就沒有了;再斷三分,斷了六分,六道輪迴就沒有了;再斷一分,聲聞沒有了;再斷一分,緣覺沒有了;末後兩分要斷掉,佛菩薩也沒有了,你才到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沒有分別執著,所以叫一真,也就是說那個境界裡的變化不大,幾乎等於零。十法界裡依正莊嚴變化很大,這個變化是愈往下面去變化是極大,愈往上面變化慢慢就小,他心清淨,煩惱輕、智慧長,變化就小。如果我們換句話來講,也許諸位體會更容易一點,就是妄想雜念少了,十法界裡愈是往下面妄想雜念愈多,愈往上升妄想雜念愈少。到一真法界,妄想雜念幾乎等於零,那個境界裡只有唯心所現,沒有唯識所變,所以叫做一真,一真是這個說法。

  我們要問問,一真法界是什麼樣子?一真法界裡包括我們這個法界在內。我們這個樣子不是也千差萬別嗎?對的,也有這些形形色色,所以一真法界裡頭也有十法界,一真法界不壞十法界。這個我們就是講的異與同,一真法界是同,十法界是異,同中有異、異中有同,同不礙異、異不礙同,證得的人異同不二,這叫真正入一真法界。所以入一真法界在我們現前,你看他的生活行為跟我們凡夫也一樣,不一樣在哪裡?不一樣是他沒有妄想、他沒有分別、他沒有執著,他還是穿衣吃飯,還是需要工作,還是需要應酬,就是沒有分別執著妄想,所以異中有同。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華嚴這一會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剎土,十法界都圓滿含攝在其中,我們從這個地方去體會。凡夫異中找不到同,換句話說見不到同;這些菩薩在異中見到同。他在哪裡見到同?「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是同,他見到了;「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是同,他見到了;存在的時間「如露亦如電」,他見到同。十法界依正莊嚴,你從這裡去觀察完全同了,異中有同、同中有異。所以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你才得大自在,無依就得大自在,平等無依就得大自在。

  第二句跟第三句都是講的「莊嚴身」,他以什麼為莊嚴?以法性為莊嚴。『普於諸有無依處』,這是講諸佛菩薩示現在世間,給我們做一個榜樣,做一個模範。依處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著相、執著;無依處,不著相、不執著,於一切法中都不著相、都不執著就是無依處。「普於諸有」,有是十法界,不僅僅是講欲界有、色界有、無色界有,四聖法界也有,乃至於十法界之外一真法界也有,所以它這個諸有範圍就很大,包括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執著。不但是世間十法界不執著,一真法界也不執著、也不著相,如《金剛經》上所說,「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不但不著相,念頭都沒有,《金剛經》後半部說,「無我見、無人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見比相更高一層,見是什麼?見解,連這種見解念頭都沒有,那才叫真的「普於諸有無依處」。諸位一定要曉得,真正的法界清淨寂滅,清淨寂滅決定不是離了一切相才清淨寂滅,那個誰不懂?三歲小孩也懂。即相離相,即相滅相,生滅同時,離即不二。這樁事情,《楞嚴》裡說得多,說得很詳細,說得很透徹,所以古人常常讚歎開智慧的《楞嚴》,這是中國一句古老的話,「成佛的法華,開慧的楞嚴」,說得的確是詳細。

  如果我們契入這個境界,你的心地坦然,確確實實跟觀音菩薩《心經》上所講的「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個世間一切苦厄你都沒有了。可是上面那句話你要懂得,「照見五蘊皆空」,照見五蘊皆空就「普於諸有無依處」,這個境界才能現前;我們這個境界不能現前就是我們沒有照見,不知道五蘊皆空。天天念這段經文,念了幾十年還不管用,那怎麼辦?繼續再念,鍥而不捨。實在講要能契入這個境界,不但要念,念的時候要把心理轉過來,在日常生活當中要微密觀照,就是仔細觀察,觀察什麼?觀察萬法皆空。從哪裡看起?在動物分上你看生老病死,你看這個,樹木花草你看到花開花謝,你留意觀察這些,不要追求答案,看久了不定在什麼時候豁然大悟;這種觀察就是宗門裡面講的疑情,小疑有小悟,大疑有大悟。不要去落在思惟上,落在思惟上那就錯了,那是世間人用的妄心,不是真心。真心去觀察,不明白、不了解沒有關係,不去理會,這叫疑情;這個不是懷疑,叫做疑情,懷疑不能解決問題。由此可知,功夫是決定不能間斷。假使你開悟了,這個悟是小悟,悟了之後怎麼樣?依舊鍥而不捨,積小悟則成大悟,積大悟才成大徹大悟。

  真正於世出世間一切法,心裡一絲毫沒有牽掛,心地坦然,清淨平等,充滿了智慧,這就是佛現前。這些理論如果我們明瞭幾分,對於我們念佛幫助很大。念佛功夫能不能得力也在放下,你能放下一分你就得力一分,能放下兩分你就得力兩分。為什麼沒有放下?沒有看破,以為這個世間樣樣真實。天天想的是患得患失,你的得失沒放下,這是障礙自己的功夫不得力,所以真正要想功夫圓滿得力,那你徹底放下。念佛堂裡面,過去堂主和尚常常說的一句口頭禪,「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因為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念佛往生的緣就成熟,佛就現前,你就能夠自在往生。我們今天念佛佛不現前,什麼原因?因為自己還不想去。佛真來了,不行,現在還不行,我還捨不得,好多事情沒辦。佛對你很了解,你還不想去,不來,免麻煩,彼此都麻煩,所以佛不現前;到你真正放下、真想去了,佛立刻就現前。這在佛法叫「隱顯」,佛不現前的時候隱;佛並不是不在我們身邊,天天在身邊,從來沒有離開過,幾時放下他就現相,沒放下時不現相,這都跟諸位說真話。一切諸佛如來、法身大士沒有離開我們一步,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他們太了解了,這樁事實可惜我們自己不知道,給你說了你也未必相信。

  最勝慧光明天王他見到了,『此義勝智能觀察』,「勝智」就是最勝慧光明天王,他見到,了解事實的真相,所以一切莊嚴是以與自性相應才是真正的莊嚴。與自性相應這句話大家也不好懂,我們再說白一點,無論我們現前是什麼身分,你是富貴的身分也好,貧賤的身分也好,你的心真正達到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就是與自性相應,這真的莊嚴。富貴人,古時候講富貴達到極處是世間的帝王,貧賤到極處是乞丐,如果都與性相應的話,乞丐跟帝王是平等的,平等的莊嚴;要不相應,貴賤差別就很大。如果跟法性相應,彼此都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是真莊嚴,這是平等莊嚴,這個說法大家就比較容易懂一點。我們再看第四首:

  【隨諸眾生心所欲。佛神通力皆能現。各各差別不思議。此智幢王解脫海。】

  自在智慧幢天王,他所得的法是「了知一切世間法一念中安立不思議莊嚴海」,他在此地也讚頌自己所修學證得的法門。第一句就是徹底明瞭一切世間,『隨諸眾生心所欲』,隨是隨順、是隨緣。十法界的眾生起心動念欲望不同,所欲不同,這句也就是現代所講的多元文化。眾生到這個世間來,我們不要說那麼大的範圍,十法界裡面我們只講人道,人道裡面我們只說地球,大家就更親切。這一次我們到地球來投胎,得到人身,你們出生的地區不相同,種族不一樣,家庭背景也不相同,家庭裡面從事的工作行業又不一樣,你為什麼偏偏到這一家,你不選擇到第二家?我們現在知道非洲那邊人很苦、很貧窮,他為什麼不投胎到新加坡來,他到那裡去?都是到人道,為什麼有的人到很好的地區,有的人過很痛苦的生活?各人的業緣不相同。到人道來投胎,跟你的父母、家親眷屬宿世有緣,沒有緣不會來。佛度眾生,這些眾生跟佛也要有緣。今天我們剛才說過,我們這個地區眾生的善根福德因緣成熟,跟哪一尊佛的緣成熟?跟阿彌陀佛的緣成熟,跟《無量壽經》的緣成熟。現在我們這裡講《華嚴》,跟《華嚴經》的緣成熟,你要不成熟,你怎麼會來聽?緣成熟了。

  一切眾生投胎找他的父母,父母跟他宿世有緣,他自己現在條件也夠,引業引導他得人身。有緣的地方就見到光明,看到有一線光明,他到那裡去投胎;沒有緣的地方是一片黑暗,你見不到。所以我們到人間來投胎,地球雖然這麼大,一片漆黑都看不見,只看父母那裡放光,就循著這個光明去投胎去了。跟父母的緣分,佛跟我們說大致上四種緣:報恩、報怨,討債、還債,我們關係就是這個。緣有淺深不一樣,有厚薄不相同,這裡頭錯綜複雜。我們對父母兄弟、親戚朋友都離不開這四種緣分,實在講跟諸佛菩薩也是這四種緣分,佛不度無緣之人。佛對於一切眾生他的心所欲,無量劫來他的善根福德、業習果報佛菩薩統統清楚、統統明瞭。

  我們與佛有緣,『佛神通力皆能現,各各差別不思議』,這兩句就是他得法裡面所說的「一念安立不思議莊嚴海」,這一念是佛的一念。我們眾生的念頭很雜很亂,如果我們幾時也到一念,那就成功了。捨一切妄念,你得到一念就成就,一念證一真法界。《彌陀經》上講得好,我們念佛人所求的是什麼?一心不亂。因為你得一心,你就入一真法界,西方極樂世界是一真法界,念佛念到一心的人,無需要佛來接引你就去了。我們今天為什麼要靠佛接引?我們沒有念到一心,我們念頭還很多很亂,不過把佛號將我們的妄念伏住,妄念很多,不起作用,念念就是這一句萬德洪名,這才感得佛來接引,這是佛對我們的幫助、對我們的加持。真正到一心,那還有什麼話好說?因此一心裡面也有功夫淺深不同,古德給我們講有理一心、有事一心,事一心裡面也有淺深不同,理一心中亦復如是。功夫最淺的是事一心,我們今天稱它叫功夫成片,功夫成片是事一心裡面最淺的,但是決定得生。一心不亂功夫高的,我們凡夫確實沒有把握,但是淺的功夫人人做得到,就怕你不肯做;你要肯做,個個都可以做到。所以這個法門叫「萬修萬人去」,所謂「三根普被,利鈍全收」,道理就在此地,這是事實。

  佛在一念當中,唯有一念才能夠與虛空法界相應,就像《普門品》裡面所說的千處祈求千處應,眾生哪個地方有感,佛菩薩立刻就有應。他為什麼能應,為什麼那麼快速的來應?因為他是一念,一念也叫無念,無念才是一念。他的智、他的願跟法性完全融合,所以才有這樣的能力。這是現身說法,現什麼身?隨眾生的心願,眾生希求的什麼身,他就現什麼身。也許有同修說,我們曾經聽說過有人見佛菩薩,他好像沒有希求現什麼身,他怎麼就現身了?我們心裡面的希求往往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知道自己想求什麼,那個念頭很粗很粗,微細的念頭真的連自己都覺察不到,但是佛那個地方已經感應到了。譬如有許多同修去朝普陀山,在梵音洞裡面見到觀音菩薩現身,可以說是顯感顯應。你在那裡磕頭禮拜,念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為什麼?就是想讓觀音菩薩現個相給你看看,這是很明顯的感,果然被你見到了,這是顯應。有些人拼命求,拼命在那裡磕頭,磕了多少天也沒見到;有些人在那個地方禮拜念觀音菩薩名號,不久他就見到,而且每個人見到的形相不一樣,每個人的感應程度不相同,所以佛菩薩現的相不一樣。

  佛菩薩沒有一定的相,《楞嚴》上說得好,「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這是理論與事實,隨心應量,決定沒有絲毫意念在其中。我們凡夫是有念頭,佛菩薩沒有意念,是性德自然的流露,沒有一絲毫的勉強。這個你們想想看,是不是圓圓滿滿與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相應?我們要是具一分真誠清淨平等覺,你見佛菩薩的相就很莊嚴,見到菩薩現的身是金色身。如果你與心性不相應,你還是凡情、還是執著;凡情、執著,宿世的善根深厚也能見到,見到菩薩現長者身、現居士身、現比丘身,見到這些,這是與我們根性不相同,「各各差別不思議」。這是舉一個例子,例子就太多太多,包括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我們所遇的一切人事物的緣分不相同,不可思議。雖然緣不相同,佛所示現的身相、說法不相同,他有一個相同的方向、目標,這個決定不會變的;總是在那裡暗示,在那裡觸發我們覺悟的心,這是決定相同的。也就是說,諸佛菩薩對一切眾生念念希求的,幫助你破迷開悟,無論現什麼身,無論說什麼法,都不離開這個原則,所以這是異中之同。我們學佛,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之中,要念念有這個味道、有這個意願,這就是向菩薩學習。『此智幢王解脫海』,自在智慧幢天王,這是我們應當要向他學習之處。下面第五首:

  【過去所有諸國土。一毛孔中皆示現。此是諸佛大神通。愛樂寂靜能宣說。】

  愛樂寂靜天王得到的法門,是「於一毛孔中現不思議佛剎無有障礙」,他從這個地方契入成就的。讚頌裡面前面兩句就是毛孔現剎,在前面得法裡面只說不思議佛剎,「一毛孔現不思議佛剎」,而讚頌裡面意思補充了,『過去所有』。前面講的一毛孔現不思議佛剎好像只是在空間上講,沒有在時間上講;在讚歎裡頭,跟前頭得法的長行合起來看,意思具足了、圓滿了,正是經上常講「豎窮三際,橫遍十方」,一毛孔中現,這是不思議解脫境界,我們凡夫做不到。佛的毛孔當中,毛孔是正報最小的,我們身上的毛孔,汗毛孔;佛剎是依報最大的,一個佛剎就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裡面星球就數不清,太多太多了!如果照黃念祖老居士的說法,他的看法,那是真正不可思議。他把我們現在的銀河系看作是一個單位世界,佛在經上講,一個小千世界就有一千個單位世界,照他那個說法就是一千個銀河系才是一個小千世界;再以小千世界為單位,一千個小千世界才是一個中千世界;然後以中千世界為單位,合一千個中千世界叫一個大千世界,這是一個佛剎。像這樣的佛剎多少?過去、現在無量無邊;說過去,當然還包括未來,三世,三世十方,無量無邊諸佛剎土,都顯現在一毛孔中。

  給諸位說真話,諸佛如是,我們也如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剎土顯在我們毛孔當中看不見,我們的眼睛有毛病,戴上眼鏡還沒有看見;用顯微鏡來看,大概毛孔看到了,毛孔裡佛剎沒看見。毛孔裡的佛剎為什麼沒看見?你有業障,是自己障礙住了。如果我們將業障消除,也跟諸佛如來一樣看到毛孔裡面現剎,這都是真的,不是假的。你要問,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稱性,佛剎是自性變的,毛孔也是自性變的,性與性交融沒有障礙。所以在心性裡面,給諸位說,沒有大小、沒有長短、沒有來去、沒有同異,所有一切相對的法都不存在。這些相對的法從哪裡來的?從妄想分別執著所生的,妄想執著是空的,所生種種相對是虛妄的,不是實在的。所以小能容大,為什麼?沒有大小,它就可以互相交融。這個說法好像是說得很清楚,可是聽的人還是聽不懂;不但聽不懂,完全不能體會。原因在哪裡?不是我們現前境界,不是凡夫境界,這是佛與大菩薩的境界,二乘沒有,權教也沒有,法身大士的境界。『此是諸佛大神通』,這個地方所講的諸佛就包括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就像《金剛經》上講的諸佛如來,江味農居士跟我們解釋「諸佛」就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是分證佛,換句話說,是真佛不是假佛;諸就是指四十一位,他們的神通。

  愛樂寂靜天王悟入了,他從這個地方契入境界。能入而後才能說,這是我們一般常講的,你能證而後才能說;你沒有證得,你怎麼能說得出?必須要自己親證。所以虛空法界不可思議,不思議法確實是我們自己能證的、能入的,絕不是諸佛跟這些法身大士們的專利,不是的。佛說他們證得,我們本有,本有現在不能證得,就是自己有業障、有障礙,拔除業障就跟諸佛菩薩一樣圓滿證得,證得「大方廣佛華嚴」是自己的,不是別人的,經裡面所說不思議境界實際上就是我們自己生活環境。請看第六首:

  【一切法門無盡海。同會一法道場中。如是法性佛所說。智眼能明此方便。】

  這是普智眼天王,他得的是「入普門觀察法界解脫門」。前面兩句就是說的普門,普門在此地的意思是一即一切,才叫普。『一切法門無盡海,同會一法道場中』,一法遍攝一切法,這叫普門。哪一法是一切法?諸位要曉得,佛法是平等法,佛法當中講一法不是獨一、不是專一,而是說任一;換句話說,任何一法都遍攝一切法。我剛才告訴大家,佛菩薩一毛孔能現一切諸佛剎土,我們一毛孔亦復如是,這就是說明任一,不是專一、不是獨一。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第三句說出來,『如是法性』。所有一切法體性是一不是二,都是同一個法性變現出來的,所以才說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切是從相上說的,法相無量無邊,法性是一個。因此經論當中常說,「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你要留意三世,三世講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一切眾生是未來世的佛;說一切眾生包括我們,沒有一個人例外,我們跟過去、現在一切諸佛共同一法身。法身是什麼?就是法性,我們同一個法性。

  你要明白這個道理,了解這些事實真相,你對於感應道交的事情你就不會懷疑了。眾生有苦難,佛怎麼能不幫忙?同一個體性。眾生有苦難,佛怎麼會不知道?我們不知道是我們違背了法性,迷失了法性,雖有而不知。這個意思不好懂,我們做個比喻說,譬如我們一個人身體,健康的人我們身體任何一個部位有一點點痛癢立刻就知道,因為沒有障礙,身體任何一個部位或者是一粒塵沙接觸到都知道。唯有哪一個部分麻木了,沒有知覺,這個部位受到針刺它也不知道,那個部位麻木了。我們現在這批眾生,就是一個人身上麻木的這個部分,麻木不仁,就是這麼回事情。諸佛如來就好比說健康的人,我們是有病,麻木不仁,所以不知道。但是麻木這個病是可以恢復的,恢復之後那就又知道了,所以這種麻木的病是臨時的,也不是永久的。諸位從這個比喻上,你慢慢去體會。這是法性,『如是法性佛所說,智眼能明此方便』,普智眼天王能夠明瞭,明瞭就契入,知道諸佛所說的,這是說佛果地上的境界、果地上的受用他能知道。下面第七首:

  【十方所有諸國土。悉在其中而說法。佛身無去亦無來。愛樂慧旋之境界。】

  前面兩句就是為一切眾生種種出現,因為這尊天王他得的是「為一切眾生種種出現無邊劫常現前解脫門」,所以前面兩句讚歎他所得的法門。『十方』,說十方就包括三世,說三世一定包括十方,『所有諸國土』,一個都沒有漏掉。『悉在其中而說法』,誰悉在其中?諸佛如來,諸大菩薩。清涼大師在這個經註解裡告訴我們,諸佛如來在一切世間塵說剎說、永無間說,諸佛菩薩在這個世間說法,從來沒有間斷過,過去無始,未來無終,沒有間斷過,而且這個說法是六塵說法。實在講是我們凡夫自己迷惑,愚痴無知,不能夠覺察,希望我們在《華嚴經》裡面得到啟示,能夠覺察到一切諸佛菩薩為我們說法沒有間斷過;你能夠果然覺察到,你就像愛樂旋慧天王這樣的契入境界了。

  『佛身無去亦無來』,佛為一切眾生現身,無論現什麼身都是佛身。像《普門品》裡面所說的,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身,三十二類,無論現哪一類都是觀世音菩薩。此地所說的佛身包括觀世音菩薩,因為此地的佛,凡是證得法身的,就像禪宗所說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在《華嚴經》上初住以上都稱諸佛,他們為一切眾生現身說法都叫佛身。天王知道,我們不知道,我們哪裡曉得他那個身是佛身?天王知道,天王能夠看到他的身相清淨莊嚴,無與倫比,我們看不出來,我們看起來他那個身跟我們差不多,甚至於他的身還不如我們。所以凡夫眼睛裡面看佛菩薩都是凡夫,佛眼看一切凡夫都是諸佛如來。所以你要問你什麼時候成佛,你想一想你哪一天看一切眾生都是佛了,恭喜你,你成佛了;你還看到那些眾生都是眾生,還都覺得不如我,那你還是眾生,你沒成佛。你看一切眾生都是菩薩,你成菩薩了;你看一切眾生都是佛,你成佛了,這個說法好,說得一點都不錯。

  佛身有沒有去來?沒有。然後我們就曉得,佛身沒有去來,我們的身也沒有去來。這到底是一回什麼事情?《楞嚴經》上有說,「當處出生,隨處滅盡」,這兩句話世尊把這個現象的真相給我們說破了,一切現象當處出生、當處滅盡。這兩句話如果我們一下體會不過來,每一位同修在家裡都看電視,電視頻道一撥,現相不是當處出生嗎?一關掉當處滅盡。絕不是說你電視機打開,美國那個現象馬上就跑來了,它沒跑來;你把它關掉的時候,它也沒有馬上就回去,沒有。這是我們曉得,電波遍繞地球,通過衛星遍繞地球,所以在地球上任何地方都能夠收得到,沒有來去。電波還是放射台發射的,所以這個比喻怎麼比喻都不能比得恰到好處,只能比個彷彿;法性周遍法界,它不需要發射站。為什麼會周遍法界?佛講「法爾如是」,本來就是這樣,本來就周遍法界。所以虛空法界森羅萬象,依正莊嚴,沒有一樣不是當處出生、當處滅盡。而當處出生、當處滅盡的道理前面跟諸位說過,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常不斷、不一不異,前面說得很詳細,諸位多多去想想,這都是說明事實真相。這個意思也就是《金剛經》上講的「如露亦如電」,特別是用閃電來做比喻,我們細心從這個地方去體會。愛樂慧旋天王他契入這個境界。我們綜合這些族群他們所得之法,細細的去觀察,然後慢慢的來融合、來整理,對於虛空法界森羅萬象,乃至於自己本來面目,逐漸逐漸會明白過來,這個明白就是覺悟。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