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華嚴經講述菁華  (第三六一集)  2000/9/28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2-045-0361

  請掀開經本,「阿修羅王」長行第五句看起:

  【婆稚阿修羅王。得震動十方無邊境界解脫門。】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給我們提示的,「以大幻通力,動剎悟機,不怖眾生,斯為大力。大力婆稚,華梵異耳」。名題裡面『婆稚』是梵語,意思就是大力。這一位菩薩他修學的法門,是『震動十方無邊境界』。由此可知,法門確確實實是無量無邊,不定是用什麼方法,但是它的目的決定是相同的,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這就叫佛法,實際上方法是沒有一定的。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說的,我們要怎樣來學習?「大幻通力」,這一句很重要。什麼叫幻?什麼叫通?幻是佛法裡面講的善巧方便,是屬於方法;通是屬於智慧,通達明瞭。這裡面最重要的是要通達眾生的根機,然後才能真正做到應機說法。佛菩薩講經說法,經論上常說理機雙契,上必須要契諸佛所說之理,諸佛所說的理是真理,真理就是自性,與真如自性相應這個契理。自性是清淨的,沒有絲毫染著;我們起心動念,這裡面就有無量無邊的分別執著,所以心不清淨。心要怎樣才能得到清淨?佛給我們講的真心,《般若經》上講得多。真心決定是有,為什麼?一切法是心變現出來的。真心決定有,真心決定不可得,為什麼不可得?真心沒有形相。所以佛法用輪來表法,輪就是今天我們幾何裡頭講的圓。圓怎麼成就的?圓一定有心,從一個圓心才能顯出圓周。心決定有,圓心也不可得,為什麼不可得?它沒有體積,它沒有形相。在現代人講,幾何上的圓心是個抽象的概念,你要指出那一點,那一點已經變成面積,它已經不是點了。點是個抽象概念,點移動成線,線移動成面;說實在話,線還是很抽象的,但是面就很具體。這個道理為我們顯示出,有從哪裡來?有是從無中來的,無中生有。那個無又不是空無,我們現在對無,無是什麼都沒有,不是的,這個觀念錯誤。有跟無是一個意思,有是明顯,無是不明顯,統統都存在,統統都是真實的,有無是一不是二。

  佛法這個『解脫門』,什麼叫「解脫門」?不二法門就是解脫門,入不二門,解脫就是入不二門。如果還有二,你沒有入門,你心裡面還有妄想分別執著,你還有二;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沒有了,你入了門,這才真正入解脫門,才真正通達自性,宗門講的明心見性,是入這個境界。一切諸法都不二,十法界依正莊嚴是有,自性是空,空有不二。《金剛經》上給我們講得很具體,首先給我們講三心不可得,這是講的心性。心性有,你不能執著,你不能分別,你不能去想像,所謂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它就現前。在哪裡?無時而不在,無處而不在,非常可惜就是我們不認識,我們沒有發現,從來體會不到。心性從來就沒有離開過我們,離開心性,無有一法可得。

  凡夫著了相,你所著的一切相,這個相分是有,十法界依正莊,嚴森羅萬象,這東西是什麼?性變出來的。就剛才我們用這個比喻講,點移動成為線,線移動成為面,面這就有具體現象。點跟線都是抽象概念,都是六根接觸不到的,點跟線都是接觸不到的,這屬於心法。這移動成為面就變成色法,色法我們六根能夠接觸到,為什麼?我們六根也是色法。六根只有意根是心法,其餘的五根是色法。色法是怎麼回事情?因緣所生,緣生之法,「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所以不但是三心不可得,萬法無所有,這是事實真相。

  為什麼華藏世界這麼太平?極樂世界那麼樣安樂?他們通達諸法實相,他們個個契入境界。西方極樂的人再多,那是真多,沒有人能夠計算得出來,彼此和睦相處,像一家人一樣。為什麼能和睦相處?個個心都是清淨的,都沒有妄想分別執著,真的和睦相處。只要起心動念,兩個人起心動念不會一樣,三個人是三個樣子,一千個人是一千個樣子,一萬人是一萬個樣子,這裡面就免不了有誤會,免不了有摩擦。人家那個世界裡頭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所以天下太平,那真的叫盛世,華藏盛世、極樂盛世。盛世從哪裡來?就是放下妄想分別執著。

  六根接觸外面境界,不是不接觸,天天接觸;接觸,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佛在經上常講「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只要我們六根對六塵境界真正做到離開妄想分別執著,真正做到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那就是「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這個人是什麼人?在《華嚴經》上,至少他也是圓教初住菩薩,法身大士。他何以能夠做到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他真正了解三心不可得,諸法無所有,他真的明白了,比袁了凡高太多了。袁了凡為什麼能夠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命被人算定了,知道「一飲一啄,莫非前定」,起心動念也沒用處,也是枉然。他跟雲谷禪師坐了三天三夜,沒有動一個念頭,那個是凡夫。聖人是通達三心不可得,諸法無所有,這是宇宙人生真相,《般若經》上講的諸法實相,他入這個境界。起作用的時候真實智慧,眾生有了難題,向他請教,求他幫助,他給眾生說法需不需要思考?不需要,沒有思考的,隨問隨答。佛在經上舉比喻,就像鐘鼓一樣,大叩則大鳴,小叩則小鳴,不叩則不鳴。你叩它的時候它響了,絕不是它去想一下,我要怎麼樣回應你,沒有。這是功夫達到極處,所以有大幻通力,大幻是度眾生的無量法門。

  眾生苦惱,佛雖然把這個事情說得這麼清楚、這麼明白,他就聽不懂,他就入不進去,日常生活當中,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還是隨順自己煩惱,那有什麼法子?他不能隨順自性,隨順自性就是沒有妄想分別執著。自性裡頭是什麼?自性裡頭無有一法不包括,法法圓滿成就。圓滿成就的時候,就像我們剛才比喻裡頭,圓裡頭那個點一樣,痕跡都沒有。它具足,圓滿的具足,起作用的時候就現出來,不起作用的時候找不到。佛經裡面常講的隱顯,起作用就現行,不起作用就隱沒。所以佛法裡面講空有、講有無,是一個意思,不是兩個意思,這個道理很深。契入這個境界裡面,那他的能力圓滿的展現出來,遇到緣就起現行,起現行就是現相,現相就是有作用,作用不為自己。如果作用裡頭還帶著自己,他沒有契入,充其量是四聖法界裡面的權小菩薩,不是法身大士,法身大士起作用,決定是為別人。眾生有感,佛菩薩有應,應是為別人,不是為自己,這叫住真實慧。

  菩薩修行,關鍵就是在頭一句,「大幻通力」,實際上把它再簡單一點就是「幻通」,就兩個字,這兩個字當中,通是本,幻是用。它起作用的時候,底下就說得具體,「動剎悟機,不怖眾生,斯為大力」,動是動搖剎土,佛經常講六種震動。這六種震動,如果真的像我們這樣發生大地震,我們眾生不就恐怖了?那就不是佛法。所以這個「動剎」,下面講「不怖眾生」,這一句補得好,以免我們產生誤會。此地「動剎」是個形容詞,是比喻大地眾生受到他的感動,是這個意思。為什麼說地也湧起來了?土地、微塵也是眾生,有情眾生受到感動,無情眾生同樣也受感動。無情眾生要不受感動,依報就不能隨正報轉,為什麼說依報隨著正報轉?由此可知那個感動的頻率,有情跟無情是同等的,不會說有情感動得深,無情感動得淺,沒這個道理,那講不通的。為什麼?有情跟無情同是心性所現所變的。

  佛菩薩的智慧德能決定感動一切眾生,眾生受感動,他覺悟了;這個「機」就是講的一切眾生。我們能夠聯想得到,不僅是在佛門裡面,無論你是哪個宗派,大乘、小乘,顯教、密教,悟入這個境界之後,沒有不度眾生的;換句話說,沒有不「動剎悟機」的。這四個字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有沒有動這個念頭去度眾生?沒有動念頭。沒有動念頭,何以能夠現行?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感應自然,佛經的術語說「法爾如是」,我們要細心去體會這個意思。眾生跟聖賢接觸決定不會怖畏,他會生歡喜心,會生感恩的心,會生慚愧心,會生改過的心,這就是受了感動,這叫做大力。菩薩名號上冠上個大力,「婆稚」要翻成中文就是大力。

  在經文我們能夠看得出來,這不是一個鬼神,而是諸佛如來示現的,應以阿修羅王身得度,菩薩就現阿修羅身。我們讀了《華嚴經》之後,確實對人生宇宙的觀念改變了,知道世出世間一切眾生、一切萬法,無一不是諸佛菩薩示現的。什麼叫諸佛菩薩?心性是諸佛菩薩,「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是佛,識是菩薩。所以契入境界的人,在《華嚴經》裡面善財童子做一個代表,他心目當中情與無情皆是善知識。這是什麼?入門了,他入了解脫門。解是解開,解開什麼?妄想分別執著解開了;脫是脫離六道輪迴,脫離十法界,他入了一真法界。《華嚴經》上所說的全是一真法界。我們今天入不了,就是煩惱習氣解不開,不肯放下。佛講得很清楚、很明白,放下一切執著,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再不執著了,這三個環解了一個,你就證阿羅漢果。這是在四聖法界裡面,十法界裡頭你到四聖法界,四聖法界有四個階級,你在第一個。往上去再把分別捨掉,於世出世間一切法再沒有分別,你就往上提升,提升到十法界裡面的菩薩、佛法界。然後再破一品無明,無明是妄想,妄想這個習氣很嚴重,你能夠放下一分,你就超越十法界,就入一真法界,這個解脫門是一真法界,永遠脫離十法界。再回到十法界裡面,那是乘願再來,那是示現,那不是業報。怎麼來的?那是眾生有感,你是應化而來的。

  我們知道,一真法界裡面的佛菩薩比十法界裡頭的人數多,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們眾生有感,誰來應?有緣的來應,沒有緣的不來,這是佛法常說「佛不度無緣之人」。什麼叫有緣?這個人說法我相信,我聽得懂,我喜歡跟他學,他說的我會認真去做,這個人就有緣。如果這個人雖然說得很好,他說的我不相信,我不能完全理解,我也不願意去做,這就無緣。無緣佛不來,佛菩薩不來,為什麼不來?來的時候,不但對眾生沒有利益,反而有害,輕慢聖賢,這就有過失。可是諸位要曉得,世出世間法決定沒有十全十美的。釋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出現在北印度,有緣的人都得度了、都成就了。我們在經上看到佛的這些弟子,證菩薩果位的,證阿羅漢果位的、辟支佛果位的;再往下,阿那含、斯陀含、須陀洹的果位,很多,這些都是有緣的,都得度了。縱然證到小乘初果,佛滅度了,佛在經上講,他天上、人間七次往返,決定證阿羅漢果;沒有佛出世的時候,沒有佛法,他成緣覺,有佛出世的時候他證聲聞,決定證果。可是還有一些業障深重的眾生,對釋迦牟尼佛持反對意見,惡意相向,還造了不少罪業,這就說明世間事沒有十全十美的。佛來示現度這一批人,那一批人雖然不是度的對象,有時候也見到佛,也指指點點,也罵他。實在說,罵他也有好處,也有功德,你罵他、毀謗他,必定要墮三途、要受苦報,苦報受完之後,佛這個種子在阿賴耶識裡頭,就造成將來得度的一個因。所以罵佛都有好處,不過要吃一點苦頭就是,三途惡道裡要吃苦頭,報盡之後,佛的種子會起現行。

  這些事情說老實話,我們過去生中就是幹過這個事情,如果不幹過這個事情,早就得度了,怎麼可能現在還淪落到這個地步?造作的時候我們自己不知道,愚昧無知,今天覺悟了;也就是我們過去造作罪業苦報受盡了,現在脫離了惡道,省悟過來,憑藉過去的善根福德,這一生有緣又遇到正法,這一生不像過去那麼糊塗,明白了、清楚了,一定要抓住機會在這一生當中成就。所以在這一生當中,我們做了根熟的眾生。對於佛法不能完全相信,不能完全理解,不能完全奉行,根沒熟。

  菩薩用無盡的智慧德能幫助我們,「震動十方無邊境界」,從這一句就曉得,這是如來化身。如果不是如來化身,哪有這麼大的智慧能力?它不是一方,十方;不是一個境界,無量無邊的境界。震動的方法就太多了,經文上沒有,清涼大師給我們說出,「大幻通力」,這就是方法太多太多了,無量無邊,我們今天講,都能夠扣人心弦,震動人心。再看下面這一尊:

  【遍照阿修羅王。得種種方便安立一切眾生解脫門。】

  『遍照』是從般若智慧上來說的,淺而言之契機;沒有智照,說法度生就不契機。今天眾生的根機在哪裡?我們沒有能力,覺察不到;世尊慈悲,在《大集經》裡面為我們說出。佛陀在世的時候,眾生親聆他的教誨,佛是普應群機,沒有問題,任何人去向他請教,他給你說法必定契機,所以親近佛陀的人沒有不得利益的。佛曾經說過,經典上有記載,佛的法運分為正法、像法、末法三個時期。正法一千年,戒律成就,只要依照佛制定的戒律去修行,都能夠得解脫。第二個一千年禪定成就,人的根性愈來愈差,比不上正法時期,持戒不能證果,要修定。佛法是佛滅度一千年傳到中國來的,換句話說,正是像法時期,像法時期禪定成就,所以禪在中國普遍的發揚光大。修禪定成就的、得禪定的,從禪定裡面開悟的,確實歷代都有人,我們在史書裡面見到的。如果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他就超越十法界,就證得法身大士的果位,這就是俗話講成佛了,法身大士是分證即佛,他是真的不是假的。

  末法時期眾生的根性,比起像法又要差得很遠,真的是一代不如一代。我們今天生在末法時代,看到社會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突飛猛進,好像是比過去世光輝多了。我們凡夫只看到表面的現象,不知就裡。科學技術是進步,人的道德現在不是講衰落,沒有了,滅亡了,現在可以大家盡情享樂,你能享多少天?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十年三千六百五十天,一百年三萬六千五百天;就算你活一百歲,三萬六千五百天過了之後到哪裡去?三途惡道!這一生享福的時間、享樂的時間非常短暫,三惡道任何一道,你進去之後想出來,就沒有那麼簡單,地獄的時間是以劫數來論的。誰知道這個事實真相?佛知道、菩薩知道,各個宗教的這些聖賢都知道。現在人聽聽他們講話,耳邊風,那是迷信,你看,兩個字就把它送掉了,那是迷信,那不是真的。真的是什麼?自私自利是真的,名聞利養是真的,貪瞋痴慢是真的,他把這個東西當真,真作惡,不修善。所以一些宗教的經典都講到世界末日,我們看看現在社會的狀況,諸位要是冷眼仔細觀察,就是末日之前的預兆,這個徵兆太明顯了。

  我們想到印光大師,這是西方大勢至菩薩應化而來的,他來幹什麼?無非是拯救這個末世的劫難。他一生推動因果教育,佛法暫時放一邊,來不及,為什麼?大家不相信。一生在推動《了凡四訓》、《感應篇》、《安士全書》。這三樣東西,我是在一九七七年,在香港講經,看到倓虛老法師的中華佛教圖書館裡面的藏書,看到弘化社出版的東西很多,而翻翻後面版權頁印的數量讓我吃驚:這三樣東西,我那個時候概略的給它估計了一下,超過三百萬冊,在那個時代,而所有印的其他佛的經典,數量沒那麼多。我當時就想,這一位祖師大德為什麼要這樣做?這是真正叫挽救佛法,挽救人心。首先要教人真正明瞭、知道有命運,任何一個人,不論你學不學佛、信不信佛,「一飲一啄,莫非前定」,這個道理不能推翻的。《了凡四訓》裡面講得很清楚,有理論、有事實,也教我們轉變命運的方法。我們如果懂得這個道理,肯定這個事實真相,用什麼方法來改造自己的命運?就是大師後面提倡這兩本書,《感應篇》跟《安士全書》。《感應篇》、《安士全書》前面的一半,篇幅二分之一是「文昌帝君陰騭文」,這兩種都是道教的,做為我們一個人在這一生當中,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的善惡標準,比十善業道講得詳細。如果我們起心動念、一切造作,與書上講的善相應,你就是種善因,你一定得善果;如果起心動念是跟惡的相應,你果報決定在三途。我們不能不知道,決定不能夠輕忽,不要把它看得太小了,這是小法,我們要修大法,殊不知大法建立在小法的基礎上,沒有小法就成就不了大法。就像佛在《十善業道經》上所說的,十善業是根,是菩薩法、諸佛法的大根大本,沒有一法不是建立在十善業道的基礎上,沒有十善業道就什麼法都沒有,這是我們要認識清楚的。

  頭一樁大事,就要改惡為善,我們從這裡下手。要想改惡修善,你首先要認識什麼是惡、什麼是善;你要沒有這個認識,你就無從下手。要想認識,那一定要念聖賢書,聖賢書裡頭所說的就是善惡標準。印光大師不採取其他的經書,採取《感應篇》跟《文昌帝君陰騭文》,這是別有用心,我們世間人常講的苦口婆心。因為古聖先賢講善惡標準散在很多典籍裡頭,你要讀很多書,細心去體會,你才能得到;這兩本書等於說把所有善惡標準統統都集中在一起,你用很短的時間立刻就得到。這兩種書註解非常豐富,那個豐富的註解不是一個人做的,是每一代有很多人逐漸不斷的補充進去,所以那個註解不是一個時代的作品,不是一個人所寫的。我們看《感應篇彙編》,清朝末年的木刻版本,跟弘化社鉛字排版,就發現增加了不少。所以我們曉得,那個註解不是出自一個人的手,是歷代這些志士仁人不斷在補充。這些註解裡面所舉的這些公案故事都是真的,絕對不是寓言,都是真實的事情,我們讀了要有高度的警惕;就像前面所說的,讀了的時候,心不能不被它震動。

  十善業能夠真正修好,念佛求生淨土就決定得生。沒有十善不行,跟諸位說,沒有十善,你就決定沒有三皈。三皈,我們受的是形式,不是實質的,實質的三皈,皈依佛是覺而不迷,皈依法是正而不邪,皈依僧是淨而不染,哪裡能做得到?上品十善跟三皈才能夠相應。所以我們今天佛門之衰,衰在哪裡?衰在三皈傳戒,戒是受了,做不到,做不到怎樣?天天破戒,天天犯戒,不如不受。不受你只有一種罪,受了之後兩種罪,一個破戒罪、犯戒罪,罪加一等。這個罪比一般的罪要重,重在哪裡?把佛法的形象破壞了,讓世間人誤會佛教就是這個樣子的,對佛教生起輕慢心,這個罪重,這就統統這個帳都算在破和合僧,破和合僧的果報是阿鼻地獄。所以諺語裡頭講,「地獄門前僧道多」,這個話其來有自,不是無緣無故說的,說這個話有原因的。

  清涼大師在這一段註解裡面說,「開種種權門,安眾生於一極之樂。權為入大之本故,皆佛智因。權實不迷,斯為遍照」,清涼的註解註得好。真正智慧的作用,通權達變,方法太多太多了,它的方向是一個、目標是一個,我們要懂得這個道理。這裡講「開種種權門」,權巧方便之門。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為眾生說種種法門都是權巧方便,真實門只有一個,那就是念佛求生淨土,這個門是真實門。怎麼知道它是真實門?《華嚴經》給我們顯示出來了,無量無邊法門到最後,總歸結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才曉得這一法是真實門。

  世尊當年在世講《無量壽經》,那是介紹西方極樂世界,講了很多遍,跟其他經不一樣,其他經佛只說一遍,沒有重複說第二遍的,唯獨《無量壽經》是多次宣說。所以在中國《大藏經》目錄裡面,我們看到這個經在中國有十二次的翻譯,從後漢到南宋,八百年當中有十二次的翻譯,也就是說有十二個不同的譯本。古代印刷術不發達,印刷術是南宋才發明的,從前的本子都是抄寫的,都是寫本,保存相當不容易,所以這十二種本子有七種失傳了,現在留下來的只有五種,《大藏經》裡頭收的有,但是這七種失傳的有目錄。世尊每一次講,內容大同小異,確實有小的不相同的地方。我們也能夠知道,世尊介紹這個法門,決定是聽眾不相同、處所不相同,我們知道佛是應機說法,所以這個本子傳下來內容就不一樣,不是一個原本。譬如《金剛經》,《金剛經》有六種譯本,在《大藏經》裡頭,但是你仔細去看,大同小異,可以肯定它的原本是一個本子。一個本子,六個人翻譯當然是六個樣子,不會六個人翻譯,每一個字相同、每一句相同,這是做不到的。所以佛教我們「依義不依語」,這個教訓很重要。佛知道將來經本在全世界流通,有各種不同文字來翻譯,這個沒有關係,只要意思對了,言語多說少說都無所謂,意思正確。在中國翻經,羅什大師完全用義譯,玄奘大師他完全用直譯,這兩種方式就不相同。直譯保存著經文原本的形式,義譯完全不照經文的次第,只翻它的大意。翻大意,離開它經本原來的形式,非常適合於眾生的根機,很契機;照著原來這種文法來譯,就比較不容易契機。所以我們今天看玄奘大師的譯本看得很吃力,看羅什的譯本就看得很輕鬆,我們要懂這些道理。

  《無量壽經》這樣重要,同時去讀五種本子不容易,所以古人才發心會集,會集是從這麼來的。會集是什麼?集原譯本之大成,把原譯本裡面重複的地方省略,不同的地方統統集合,這樣你看一個本子,五種本子的內容你全部都看到了,這是對後人修學淨土帶來很大的方便。但是世間也有不少執著的人,反對、不同意會集,這個歷代大有人在。夏蓮居老居士在序文裡面就說得很明白,「你不同意不要緊,我並不是叫你來學我的會集本,我是希望這個會集本能夠提醒你去讀五種原譯本」,這個話說得我們心服口服。換句話說,這個會集本是什麼東西?是原譯本的一個介紹。沒有這個本子,你不知道《無量壽經》還有五種本子,你不知道。這樣一來,讓你知道這個經有這麼多本子,你去蒐集,找這些本子來讀。換句話說,這個會集本就是《無量壽經》五種譯本的導讀。夏老有智慧,不是普通人。所以我就把這五種原譯本,還有王龍舒的會集本、彭際清的節校本、魏默深的會集本,跟夏蓮居的會集本,九種本子印在一起,裝訂成一本合訂本,我題的是《淨土五經讀本》,這就非常圓滿。所以把它看作一種導讀。

  我們五種原譯本統統讀過之後,於是我就受持這一個導讀的本子,因為這個本子五種原譯本的意思全都在其中,這給我們自己平常讀誦、修學帶來很大的方便,這就是種種權門。目的沒有別的,「安眾生於一極之樂」,實實在在是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後面這一句話重要,「權為入大之本」,這個大是大乘,這個大乘是指法身菩薩,不是十法界裡頭的佛菩薩,十法界裡面佛菩薩稱為權乘,不是大乘,可是「權為入大之本」這個大是一真法界法身菩薩。「權實不迷」,知道權實是一不是二,智慧才開了;權實是二,不是一,沒入門。入門,我們常常看到很多寺廟裡頭,門口上面有一個匾,「入不二門」,什麼時候你不二了才入門,二入不進去。由此可知,世尊留下來的《無量壽經》,在《大藏經》裡面這五種譯本,五就是一、一就是五,你才入得了門;現在加上節校本、會集本,九個本子,一就是九、九就是一,你才入得了門。一是實,九是權,權實不二,這才入門。

  學佛最重要的開智慧,要開智慧,我們常說一定要放下妄想分別執著;說得更明顯一點,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放下貪瞋痴慢,我們智慧才能開,才有入門的機會,取得了入門的條件。只要有這些東西在,把門給堵塞了、擋住了,想入也入不進去,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所以遍照阿修羅王菩薩,他的法門我們應當要認真的學習,這樣才能真正「安立一切眾生」。這個一切眾生,不分國土、不分種族、不分宗教,虛空法界全都包括在其中,要發這樣的大心,這才能遍照。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