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華嚴經講述菁華  (第三五七集)  2000/9/20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2-045-0357

  請掀開經本,「迦樓羅王」偈頌第九首看起:

  【佛昔諸有攝眾生。普放光明遍世間。種種方便示調伏。此勝法門觀海悟。】

  這是普觀海迦樓羅王菩薩,長行裡面說他得法是「了知一切眾生身而為現形解脫門」,這個意思就是隨類現身。我們看偈頌,在偈頌裡面明顯的告訴我們,雖然講是暗示,但是太明顯了。『佛昔諸有攝眾生』,迦樓羅王是佛菩薩變化的,不是真的鬼神,佛菩薩示現的。「諸有」就是講的六道,欲界有、色界有、無色界有,叫三有。有什麼?有業因、有果報。所以人在哪一道受生,什麼主宰的?不是天神主宰的,也不是閻羅王主宰的,是自己主宰的,你到哪一道去投胎是你自己去的。如果自己很清楚、很明白,一點都不迷惑,當然他到三善道,他不會到三惡道。凡是到三惡道都是迷惑顛倒,我們常講糊裡糊塗去的,絕不是清楚明白去的。

  由此可知,古大德常常警告我們,臨命終時那一著最關緊要,人斷氣之後到哪裡去,這個重要!中國人講「五福」,最後一條,最後一個福報,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好死。什麼叫好死?死的時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點都不迷惑。這個人縱然一生沒有遇到佛法,他也不會到三惡道去,這是真實的福報。五種福以這個為真實,為什麼?其餘的四種福報,「富」是你有財富,「貴」是你有地位,「多男子」是你的兒女子孫多,一樣都帶不去,最後這一條帶去,決定來生。所以這一條福報是真的,其他的福報不是真的。祖師大德教導我們一生修行積善,積功累德都不要去享福,把福報統統留到最後來享,這是真正有智慧。最後臨命終時預知時至,曉得自己要到哪裡去,這大福報!人能夠依照這個方法修學,在一生當中縱然不學佛,不懂得佛法,一定也生天道,臨命終時天人來接引,看到天童、天女,也有幢幡、寶蓋,天人接引,生天享天福去了。

  天上壽命長、福報大,不要說很高,佛經裡面常常講的忉利天,我們中國人稱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就是忉利天主,壽命一千歲。忉利天的一天是我們人間一百年,假定也是一年三百六十天,他的壽命一千歲,你就想想看那個福報有多大!天有二十八層,愈往上面去福報愈大。所以世間許許多多宗教目標都在生天,都希望享天福。前面跟諸位介紹過知足天王,知足是兜率天,兜率天人一天是我們人間四百年,兜率天的一天,壽命四千歲。彌勒菩薩現在就在兜率內院,什麼時候到人間來示現成佛?兜率天的壽命盡了,他下降到人間來示現成佛。所以他的四千歲,要合我們人間換算一下,是五十六億七千多萬年,這個諸位能算得出來。一天是四百年,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再乘上四千,這數字就得出來了,彌勒菩薩那個時候到這個世間來示現成佛。愈往上壽命愈長,到非想非非想處天,壽命八萬大劫,這是釋迦牟尼佛在經上告訴我們的。天人的生活狀況,佛經裡面講得很清楚、很明白,但是佛告訴我們這個不究竟,縱然你生到非想非非想處天,八萬大劫壽命到了,還是輪迴。因為他不能再高了,到頂了,那只有往下墮落。這是說明六道輪迴的狀況,說明業因果報,這叫「諸有」。

  「佛昔諸有攝眾生」,這句話意思就是佛在六道裡面度化一切眾生。度哪一類眾生就示現哪一類的形相,這個我們在前面跟諸位報告過,諸佛菩薩隨類化身,隨機說法。我們想到上一次我們在馬來西亞,好像是在怡保,我們去參觀一個暹羅佛教的道場,看到了有十幾二十尊的釋迦牟尼佛像,都是玉佛像,每一尊都是釋迦牟尼佛,面孔不一樣。第一尊是印度人,印度人的面孔,接著許許多多不同族群的面孔,尼泊爾人的面孔、錫蘭人的面孔、泰國人的面孔、西藏人的面孔、韓國人的面孔、中國人的面孔、日本人的面孔,都不一樣。這給我們很大的啟示,佛在哪一個族群裡面度眾生,必定示現跟他同類的身相,親切!

  佛沒有一定的身相,我們要懂得;佛佛道同,佛佛沒有一定的相狀。但是示現在一切眾生當中幫助他覺悟,幫助他斷惡修善、幫助他破迷開悟、幫助他轉凡成聖,目的是一不是二。手段千差萬別,手段就是佛家講的法門,法門無量無邊。佛教化眾生、幫助眾生的手段無量無邊,但是要曉得,方向、目標決定是一致的,這就是正法。如果方向、目標不是這樣的,不是幫人斷惡修善、轉迷為悟、轉凡成聖,那全都叫邪法,都不叫正法,就是跟佛用的方法完全相同,目標不相同、方向不相同,邪正從這裡就能辨別。

  第二句講,『普放光明遍世間』。「普」這個字很重要,不能隨便看過,「普」是平等,不普就不平等,所以普是平等心。上對等覺菩薩,下對的是阿鼻地獄,佛的心是平等的,決定沒有偏愛、沒有偏憎,沒有,決定是清淨平等。「光明」是智慧,智慧落實,斷惡修善。人為什麼要斷惡?智慧;為什麼要修善?智慧。六波羅蜜裡面最重要的一條是般若波羅蜜,如果沒有這一條,前面的五條都是世間的福報,你修布施、修供養,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全是世間福報,是世法不是佛法。前面五條裡面都具足了般若波羅蜜,那就不是世間福報,是真實功德。把福德轉變成功德是在般若智慧,沒有智慧的人只能修福德,不能修功德,具足般若智慧的人把福德轉變成功德。功德能了生死,功德能出三界,功德能作佛、作菩薩,福德不能,福德不能轉定業。你看惠能大師在《壇經》裡面所說的,「此事福不能救」,此事就是生死大事,六道輪迴,再大的福報不能救。所以功德跟福德我們要有能力辨別。智慧要緊,學佛就是求智慧。

  『種種方便示調伏』,這是菩薩落實了。怎樣幫助眾生?方法太多了。「方」就是方法,「便」是什麼?最適合的方法,便是便宜。所以「方便」兩個字的意思就是最適合的方法,我們佛門常說的契機,方便就是契機,不契機那就不是方便法。機,每一個人的機緣不一樣、不相同,只有佛他才有能力觀機,我們凡夫沒這個能力。佛能夠看到每一個人過去生中,經上常說阿羅漢能看五百世,你過去生中五百世阿羅漢知道,你過去一世、二世、三世到五百世。所以遇到這些善知識教導你,好!契自己的根機,知道你過去生生世世學的是些什麼東西,你阿賴耶裡面有些什麼種子,哪些種子力量弱,哪些種子力量強,他清楚、他明瞭,強者先牽。用這個方法來教化眾生,容易叫他開悟。

  不會觀機的人,雖然學到佛的一點方法,學得怎麼樣?用不上,用了不得力。我們也要懂得這個道理,雖然沒有能力,不能知道別人過去世是幹些什麼,也得打聽打聽這一生當中他幹些什麼,他念了些什麼書,他生活在哪個環境,接觸哪些人,他曾經受過什麼樣的影響,這是我們能夠做到的。你要能懂得這些道理,說法也就比較容易契機,當然比不上諸佛菩薩。仔細觀察各個眾生不同的根性,要給他說些什麼,如何去幫助他。我們的確能力太弱了,智慧太少了,若有一個真誠的心,能夠感動佛菩薩的加持——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佛菩薩加持,使你在講經說法的時候,不知不覺也能夠遍契聽眾之機。這個要曉得,不是自己的本事,是佛力加持的,也能收到一點小小的效果。這種加持力量大小,都在你自己的真誠心量,與這個決定成正比例。我們的心真誠,心量很大,就得佛菩薩多分的加持;如果我們心量小,真誠心少,你就得佛菩薩少分的加持。佛菩薩加持,實在說沒有多少差別,差別是在自己的心念,還是「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個道理我們要懂,在此地要學習諸佛如來教化眾生那一種活活潑潑,不是呆板,一成不變,他是活潑的。永遠是普賢菩薩所說的「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我們在此地看到了。

  末後一句,『此勝法門觀海悟』,「勝」是殊勝;隨類化身,應機說法,這是無比的殊勝。顯示出佛沒有一定的色相,沒有一定的法可說,現色身說一切法都是因人、因事、因時、因地而異,佛法是活的,它不是死的。這個法門普觀海菩薩他得到了,也就是他學到了。

  下面一首是龍音大目精菩薩,他得的法門是「普入一切眾生歿生行智解脫門」。「歿生」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生死,在六道裡面流轉,生死流轉,他懂得了、他明瞭了,他從這個法門覺悟的、證果的,證無上菩提的佛果。我們看他這一首讚頌:

  【佛觀一切諸國土。悉依業海而安住。普雨法雨於其中。龍音解脫能如是。】

  這都是給我們說明六道依正果報的真相。『佛觀一切諸國土』,「一切」,狹義的說是六道、是十法界,這一個大世界,三千大千世界,我們現在處在釋迦牟尼佛的娑婆世界;廣義的說是一切諸佛剎土。這一句裡面到底是廣義還是狹義?兩個意思都具足。一切諸佛剎土,『悉依業海而安住』,沒有例外的。我們如果真正對這句話明白了,你就很有福報。諸佛剎土有淨土、有穢土,眾生居住的環境有善有惡、有苦有樂,不平等。不要說六道十法界,只看看我們現在住在地球上這七十多億的人口,我們看這個最小的範圍,這七十多億人分布在這個地球上,居住的環境不一樣。居住在沿海地區的人有福,現在所謂是開發區,全世界你看看,大的城市、都市都是靠近海岸,交通便捷、資源豐富,生活環境好;居住在偏遠的地區很苦,靠近南北極寒冷,物資缺乏,生活得很辛苦;還有一些生活在高原,像在中國青海、西藏這一帶,高原地區,生活得也非常辛苦。居住的地方不一樣,生活環境就不同。這些是什麼原因?都是業報。我們要把這一句搞清楚、搞明白了,決定修善業,知道修善業來生會投生在很好的地區;造作惡業,那你生的地區就不好。這是我們用現前這個環境來做比喻。

  不善的是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人天雖然說是善道,人天裡面也有沒有福報的。那我們要問,沒有福報為什麼會生天?佛告訴我們,一切眾生在六道輪迴的是兩個業因,法相唯識裡面講得清楚,第一個業因叫「引業」,引導你到哪一道投胎,那個叫引業;第二種叫「滿業」,滿業是你投胎之後,你那一生所受的果報。像我們今天七十億人,我們都到人道來,引業相同;雖然得人身,有的人一生富貴、享福,有的人一生貧賤,受苦受難,這什麼原因?滿業不同。滿業就是善惡業,種善因一定得善果,造作惡業一定受苦報,這是屬於滿業。六道十法界都超不出這個定律,現在世間人對這樁事情不了解,他也不相信,這個事情就難了。什麼叫善業?什麼叫惡業?善惡沒有標準,一定要看果報,果是善,因就善;果不善,因就不善。從果我們就想到因,修因的時候我們就知道果報,因果永遠在循環。

  諸佛菩薩教化眾生,眾生根性劣的,佛家常講中下根性,不是上上根人,佛教什麼?教因果。十善業道就是屬於因果,我們在經上看到,佛講你能夠斷十惡、修十業,得種種殊勝的果報。你要不肯修善,依舊造十惡業,你就得種種的惡報、不善報。這個東西是自己造成的,與別人不相干,但是世間有一些迷惑顛倒的人,他認為自己的苦難是別人給我的,怨天尤人,這是罪上加罪,往後果報更苦,我們要懂這個道理。別人對我們不善,毀謗、侮辱、陷害,沒有智慧的人懷恨在心,常常想著報復,這就錯了。要有這種心,來世到哪裡去投胎?餓鬼道、畜生道、地獄道。畜生道裡面變成了毒蛇猛獸,他心裡那個怨毒沒有解開,瞋恨墮落在這一道裡頭去了,吃虧的還是自己,你說冤不冤枉!

  為什麼別人對我不好?我對人家那麼好,他為什麼對我不好?這裡頭有因果關係。我雖然對他很好,他對我不好,過去世的業因。我們想到這個地方心就平了,不再有怨恨,什麼樣的陷害我們也都能夠忍受,歡喜忍受,這個帳結掉了;也就是說,過去我造的不善業,我在這一生當中報掉了。我們的心一天比一天清淨,一天比一天平等,智慧、慈悲、誠意天天在增長,我們知道將來果報殊勝,死了以後有好去處。把這個功德迴向求西方極樂世界,決定得生,往生淨土有把握,我們不能不曉得。

  惡業,不但惡的言語不能有,惡的行為不能有,惡的念頭都不能有。別人到我這裡來說是非,古人講得很好,「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不能聽。修道的人最重要的一個原則,時時刻刻保持自己的清淨心、善心,決定不容許別人破壞。別人破壞,最常見的兩舌,挑撥是非,他來給我說,某個人說你些什麼壞話,在挑撥是非。那個人到底是真說、是假說,我們沒有親自聽到,傳聞而已,傳聞能靠得住嗎?靠不住。傳聞輕易就相信了,這是愚痴,這是沒有智慧,必受其害。過去我們華藏圖書館的韓館長,她就很高明,沒有人敢在她面前說是非。為什麼?她調查,人家害怕了。你在說的時候,她一定去調查,確實有沒有這個事情,這是個明白人,不是個糊塗人。她要把這個事情查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然後才曉得你來說話的人,你說的是真的、是假的,所以沒有人敢在她面前說是非,這一招很厲害。不是說你講了她就相信,她要查清楚,然後才相信。我對於這個事情的態度比她還高一著,我是完全不聽,有人來說,說個兩句我就叫他終止,不准他再說,為什麼?不聽。決定不受污染,這個重要!

  我們希望這一生當中,永遠保持對人有善意、有好意,我們跟這些人相處彼此都有恩德。我們的行為,別人偶爾有不滿意,這是情有可原的,哪一個人做事情能做到十全十美,都得大家滿意的?不可能!連釋迦牟尼佛,你看看現在世界上批評他的人有多少?佛尚且不能令一切眾生個個滿意,我們怎麼能做得到?人家對我們不滿意,說幾句閒話應當的,何必放在心上?所以有些人來傳聞、來討好,不管他是有意無意,他這一開口,我們立刻終止,不讓他說下去。我們總希望在這一生當中所認識的人,過去、現前有過往來的人,心裡都是一片真誠善意。我們永遠懷念別人對我們的恩德,他曾經幫過我一次忙,照顧我一天,永遠感恩,永遠不忘。絕不能因小小的過失就恩將仇報,這個錯了,這個大錯特錯!我們學佛學到哪裡去了?經論裡面教我們知恩報恩,這句話佛一生講了多少遍,我們要記住。永遠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裡,這不是我們做不到,做得到。只要守住一個原則,念人之善,不念人之惡;感人之恩,絕不埋怨任何一個人,我們就做到了,做到這一點,心境多舒暢、多快樂!天天看這個人不順眼,看那個事情過不去,是自己跟自己找麻煩,生活在煩惱、憂慮、痛苦之中,來生哪裡會有好果報?

  佛教給我們怎麼做,我們多想想看,要把這個道理想通。孔老夫子教學,他老人家說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中庸》裡面教我們,博學、審問、明辨、慎思、篤行,這是求學之道。這五條所講的都是成就後得智,根本智在誠。至誠心,真誠到極處,這是真心。佛家講的本性、講的菩提心,儒家講至誠。所以先要誠其意,必定要斷煩惱,決定不沾染世俗的習氣,也就是佛家講的十惡的習氣不可以有,我們要把它淘汰掉,決定不能沾染,念念是善心,行行是善行。心善、念善、行善,縱然被人害死了還是善。為什麼?他幫助我早一天生天,這個世間太苦了,我還是感激他。他今天把我害死了,我感激得不得了,為什麼?我今天生天了,怎麼會怨恨他?難道我在這個世間,多吃幾天苦頭好?他叫我早一天離苦得樂,他的恩德!你從這些地方去觀察,世間沒有一個不是善人,沒有一個不是好人,沒有一個不是善知識,沒有一個不是佛菩薩。順境、逆境,善緣、惡緣統統都來幫助我,有從正面幫助我的,有從反面的逆增上緣。由此可知,菩提道上有沒有成就,在自己不在別人,自己真的通達、真的明白了,一切因緣都是善因善緣,我們在菩提道上一帆風順。你要真正懂得什麼叫「業海」,你真正參透了、明白了,知道善緣如何去結,惡緣怎樣去化解,然後契入真善美慧,佛家講一片慈悲,這個意境深廣無限。

  眾生行業不同,佛菩薩教化眾生的方法不一樣。『普雨法雨於其中』,「雨」是比喻,下雨雨水落在地面上是平等的,比喻佛菩薩教化眾生的慈悲心是平等的。可是眾生得利益不平等,為什麼?根器不一樣。像下雨,大樹根器大,它吸收的水分多;小草它的根機小,它所吸收的水分少。不是雨水落下來不平等,是各個眾生根性不一樣。佛教化眾生,有些眾生根性利的,他完全接受,他得利益,他成就了;有些根性薄的,他不能全部接受,對於佛所講的,有些地方他相信、有些地方不相信,有些話他能理解、有些話他不能理解,甚至於解錯了。這就跟雨水是平等的落下,樹木花草大小不相同,各個得的利益不一樣,道理在此地。

  什麼叫做上根利智?上根利智有兩種講法,都與過去生中業有關係。第一種,過去生生世世修善、積德累功之人,他一接觸佛法他就相信、就能理解、就能夠奉行,這是上上根人,不多。第二種,也算是上根人,他能夠仰慕聖賢、尊重聖賢,雖然不能完全解其義,但是他信心堅定。如果有個長時間的修學,這個長時間長短因人而異,他很認真、很努力,時間就縮短,緣具足的話時間縮短;他如果是懈怠一點、懶散一點,這個時間就延長。時間長短在乎精進,他不能精進時間就長,能精進時間就縮短。能夠依教奉行,這是上根人;他有信、有解,不能依教奉行,這不是上根人。

  上根人決定依教奉行,唯有奉行當中才能得到真解,真懂得了。為什麼?通過試驗,現在科學講試驗;沒有經過試驗,還不能夠完全確定。佛法在哪裡試驗?在生活當中試驗。佛陀的教誨落實在生活當中,落實在我們日常工作裡面,處事待人接物之中,通過這個試驗,佛講的話真相信了。所以不落實不行。「學而不思」,那個思就是落實,思是明瞭、落實;如果只是學,學了不明瞭,不能落實,「罔」是什麼?「罔」是不起作用。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依舊是茫然無知,這種情形的確很多,就是我們常講的所學非所用,所學的不能起作用,沒有法子落實。「思而不學則殆」,喜歡研究,但是不肯去學,自己一個人躲在家裡面胡思亂想,盲修瞎練,所以在生活當中、工作裡面,待人接物全用不上,這是殆;說得不好聽的話,我們中國古人所講的書呆子,是這一類的人。所以思跟學相輔相成,學了之後,在佛法裡面講要體會佛所講的意思,佛經裡面教導我們「深解義趣」,解得淺不行,要深解。怎麼樣能深?要落實才能深。行幫助解,解就深;解再幫助行,行就圓滿,解行永遠是相輔相成,不能夠偏在一邊。

  初學的人一定要知道,要成就根本智,但是我們這一代非常不幸,正是《無量壽經》上所說的,「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沒有人告訴我們,我們修根本智的年齡過去了。根本智在什麼時候修學?六、七歲到十二歲,這是我們中國古代教育裡面,在這一段時間當中奠立德學的根基,基礎從這個時候打的。我們這一生當中,這個年齡過去了,沒有人教導我們,我們現在才明瞭有這麼一樁事情,實在是惋惜。我們明白了,我們就要愛護下一代,我們希望下一代不能像我們這樣,糟蹋了寶貴的童年,要幫助底下一代人奠定德行的根基,修根本智。十三歲以後,那是要完成後得智。中國人從前教學,根本智的方法就是德行的修養跟古聖先賢教誨的背誦,用這兩種方法。所以從前讀書一定要背書,不背書不行。

  小朋友確實,我們看他很聰明,像我們這個經本一展開,一行二十個字,一面十行,中等根性的人每天可以背兩百字,背一面。怎麼樣測驗?讓他念,看著念,念十遍就能夠背誦,就適合他的程度;如果十遍念下來還不能背誦,減少,給他減一半,讓他念五行,五行十遍能背誦,那就適合他的根性。從前私塾老師教學生,同樣是一本書,每一個人的進度不一樣。很聰明的人,一天可以背四百字,古人有記載的,小朋友每天能夠背六、七百字的,那是上上根,那很少有,通常兩百字到四百字的很多,所以每個人進度不相同。從前老師教學生是個別教導,雖然都在一個講堂上課,個別教導,每一個人的根性不相同,用這個方法測驗。他十遍能背得下來,把書合起來背一百遍,高聲朗誦背一百遍,他永遠不會忘記,這是教學的方法。這個時候只有學,沒有思,為什麼?智慧還沒有開。小朋友記憶力非常好,每天背一段,照這個方法來背,每天背一段,這一部《四書》一年就背完了。一天要用多少時間?一個小時。一天用一個小時,一年一部《四書》就背下來了,一生受用不盡,這裡面修身、齊家、治國的大道理全在裡頭。所以老人要懂事,要曉得這叫真正愛護子女。

  現在學校不教了,誰來教?家裡教。每天一個小時的時間決定抽得出來,不要讓小朋友一天到晚在那裡看電視、在那裡玩電腦,那都是害人的,那裡頭都是毒素,一定要教導他用一點時間讀聖賢書。他現在在念小學三年級,小學畢業一上中學就管用,他在文學這一面沒有同學能跟他相比,他學習別的東西時間就多了,在學業上怎麼會不出人頭地?我們要懂得教,要懂得方法。佛經對於小朋友來說,要選擇像《十善業道經》這樣的經文,一定要提倡因果教育,他念多了,背得很熟、記得很熟,起心動念他就會想到善因有善果、惡因有惡報,起心動念自然就會收歛,他就知道什麼是該做的、什麼是不該做的。

  聖賢教育在今天衰微殆盡,如何能將聖賢之道起死回生?不在我們這一代,在底下這一代,發現有真正喜歡,喜歡讀、喜歡背誦,心地善良的這些小孩,我們照顧他。不要多,真有十個、八個,下一個世紀跟我們這個世紀就不相同,聖賢教誨慢慢能夠恢復。這個根基奠定下去之後,到他十三、四歲懂事的時候跟他講解,詳細的講解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人生的大道理,他不難契入,容易理解。不是幫助一個人,是幫助整個世界,所以關懷小朋友不是關懷他一身,不是關懷他一家,是關懷到整個世界。我們要有這個眼光,要有這個心量,熱心的去幫助,這就是「普雨法雨於其中」。懂得怎樣去扎根,只要一年下來,學習的小朋友就得法喜充滿,往後他會更精進,再將古聖先賢裡面重要的、好的典籍選出來讓他背誦。

  一定要有很好的老師輔導,他一生成敗的關鍵在老師。我們在《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裡面第一段,佛就講得很清楚,我們學習,這一生當中成敗的關鍵在親近明師。這個明不是知名度很高,不是名氣很大,那個沒有用處,那是假相。這個明是光明的明,真正通達明瞭古聖先賢大道的老師,要常親近,常常接受指導,依教奉行。我們今天沒有善知識、沒有好老師,經典就是好老師,註解就是善知識。我們讀佛經,親近佛菩薩;我們看清涼大師的註解,就是親近清涼大師。現在這個時代沒有善友,古代有,我們要發願做古人的私淑弟子。《華嚴經》我們都不懂,我們看清涼的註解、看李長者的註解。看不懂沒有關係,懂得一分做一分,懂得兩分就做兩分,解幫助行,行幫助解,逐漸逐漸就都通達了。關鍵在行,如果只解其義,不能夠奉行,不能夠把經上講的道理、方法落實在我們生活裡面,這個不行,這是不能得利益的,一定要把自己所修學的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這是龍音菩薩的解脫,他從這個地方修行證果的。迦樓羅王這一章我們就講到此地,底下一章是阿修羅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