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華嚴經講述菁華  (第一六八集)  1999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2-045-0168

  請掀開經本,看知足天王偈頌的第三首:

  【如來往昔修諸行。清淨大願深如海。一切佛法皆令滿。勝德能知此方便。】

  勝德天王,前面長行我們見到最勝功德幢天王,他得的法門是「消滅世間苦淨願海解脫門」,天王明顯的告訴我們,消滅世間苦是需要淨願。而我們現前,正是遭遇到世間眾生最極苦難的這種世紀,不但我們要消自己的業障,還要幫助一切眾生度過苦難,方法就在這一大段的經文。所以知足天王這一段,我們說得格外的詳細,幾乎每一位天王我們都用了一個半小時,甚至於超過一個半小時的時間來介紹。他們的讚頌、修學的報告,同時也是教導我們。每一首偈頌,我們也不厭其煩的與諸位做出報告,這個報告還是很簡略,因為每一首偈它的意思都非常的深廣,實在講都說之不盡。我們能說的,也無非是一個綱要而已,希望我們從這些綱要當中,真正能夠得到殊勝的學習,我們才能得受用,這個受用消災免難。

  第一句,清涼大師說得很好,前面兩句是「以行淨願」,第三句是給我們講「雜染本空」,是從理上講,前面兩句是從事上講。事上一個是行、一個是願,以行踐願、以願導行,所以行願始終不能夠離開,決定是相輔相成的。第一句是講『如來往昔修諸行』。經上講「如來」,都是從性德上說,也是從我們真如自性上講。唯有與自性相應,這個行才叫淨行;與自性相違背,這個行就不清淨。佛在大乘經論上講得很多,心性之體是清淨寂滅。《仁王經》上跟我們說明菩薩修學五個階段,這是從大分來區別,稱為「五忍」,五個階段都用「忍」字來表法,符合《金剛經》上佛所講的「一切法得成於忍」,所以《仁王般若經》上用五忍來說明菩薩修行的階段。最後一個階段叫「寂滅忍」,那就是如來地;「無生法忍」還是菩薩地。我們知道無生法忍有上中下三品,下品是七地菩薩,中品是八地菩薩,上品是九地菩薩。寂滅忍的下品是法雲地菩薩,中品是等覺菩薩,上品是佛的果地。這個地方講「如來往昔修諸行」,我們在五忍這個說法當中就知道是寂滅忍,寂滅才稱性。「行」是生活行為,是處事待人接物。諸佛如來,我們在這個地方稱諸佛如來,意思很狹窄,也就是稱法雲地、等覺、佛的果地,我們只稱這三個位次。《金剛經》上講的諸佛如來範圍大,他是講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從圓教初住菩薩就稱之為諸佛如來;我們這個地方講的範圍沒有那麼寬,只講法雲地、等覺、佛果這三個位次。

  他們這些人,在日常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所表現的,這是「諸行」,這些行為都與清淨寂滅相應,也就是說與性德相應、與性體相應,這叫淨行,不是清淨寂滅裡面什麼都沒有了。清淨寂滅裡頭什麼都沒有了,諸位想想它還有什麼作用?對於虛空法界一切眾生,一點好處都沒有了。我們要這樣去體會,那就完全錯了,就是佛法講的豁達空,完全落在空的那一邊去了,自利利他的功德都沒有了。佛法講中道、講用中,這個意思才殊勝。事有、相有,性空、體空,空有是一不是二,這叫中道,也就是說事上有。現在人有一個很嚴重的顧慮,事要不放棄,好像我們修行功夫就不得力,他把心性跟事修看作兩樁事情,所以在一些工作上決定妨害自己的修行。修行必須要放下世間一切事務,這個說法有沒有錯?也不能說它有錯,對於初級的是要這樣做法,要放下一切事務。為什麼?事務擾亂他的情緒,妨礙他的清淨心,不能不放下。

  連隋朝智者大師都做出榜樣來給我們看,智者大師因為領眾,要管理寺院行政事務,所以往生的品位很低,五品位往生,那是做出樣子給我們看的。他告訴學生,如果他要不領眾,要不管這些閒雜事務,他的品位會很高。犧牲自己的品位來護持佛法。但是他有一個底限,這是我們一定要注意到,那就是決定得生淨土;品位低一點無所謂,一定能往生,這是他的底限。如果為了護持佛法,照顧別人,管理這些事務,自己不能往生,那就大錯特錯。所以智者示現一個底限,決定有把握往生,可以犧牲品位。這是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捨己為人,捨己有個底限。傳說裡面,智者大師是釋迦牟尼佛再來的,智者大師的示現就是釋迦牟尼佛在末法初期表演一個樣子給我們看。所以我們自己一定要有底限。

  如果真正功夫成就的人,這個成就就是講,宗門說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我們淨土宗講的理一心不亂,如果到這個境界,給諸位說,理事就沒有妨礙;不但理事沒有妨礙,事事都沒妨礙。這個境界高,這不是普通人能做得到,人家穿衣吃飯、工作應酬,點點滴滴全是佛法。如果說參禪,那全是禪定,禪宗常講「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要換成念佛法門,無非是念佛。念佛不是掛在口頭上,口不念心念,也未必心裡念念是阿彌陀佛。那是怎麼個念法?念念與清淨寂滅相應就是真念佛。這一句阿彌陀佛是我們自性的德號,真正會念佛的人是念自性的性體,不在乎這一句佛號,你念得更深入,你念的自性的理體。我們的生活、行為,點點滴滴都是自性圓滿的流露,那才叫真正的淨行。

  這個淨行,佛菩薩有沒有表演給我們看?有,《華嚴經》末後五十三參就是表演,「如來往昔修諸行」,五十三參圓滿的表演給我們看。這五十三位善友不是菩薩,一般人看他們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那是從相上看,也是經中常講,諸佛如來應化在世間,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所以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是從所現的相分上來看。我們在《四十華嚴》裡面讀到,吉祥雲比丘是初住菩薩相,海雲比丘是二住菩薩相,妙住比丘是三住菩薩相,從相上看的。如果從性上看、從本上看,都是諸佛如來化現的,他們不是真正的法身大士,是諸佛如來示現的,應以初住菩薩身分出現,他就現初住菩薩身分。我們在五十三參裡面看到,第七迴向菩薩是觀世音菩薩,如來化現的。應以第七迴向位而得度者就現第七迴向位的現相,觀音菩薩在五十三參裡面是第七迴向菩薩;我們大家都知道,觀音菩薩早就成佛了。由此可知,全是諸佛如來的化現,不是真正的菩薩。真正的菩薩是誰?善財童子,那是真的。善財參訪吉祥雲比丘,他就是初住菩薩,而示現初住菩薩的吉祥雲是諸佛如來。

  我們讀這些大乘經,一乘了義的大經,對於這些本跡因緣不能不知道。然後才知道佛的恩德大,才真正體會到經上所講的「佛氏門中,不捨一人」,慈悲到了極處,為我們做出種種示現。所以種種示現都是純淨之行,一絲毫的染著都沒有。誰有能力在事事之中、點點滴滴當中,都是修極清淨行?大徹大悟的人行,明心見性的人行,在淨土宗得理一心不亂的人行。為什麼?他已經入無障礙的境界。無障礙的境界是佛境界,也就是大乘法裡常講的入佛境界、入佛知見,他們行。可是我們現在雖然不行,我們要知道,知道之後我們就不造業了。不知道這些道理、事實真相很容易造業,造什麼業?隨便批評人,造口業。我們實實在在不曉得周邊環境一切人,我們肉眼凡夫不曉得,很可能這些人當中就有不少是諸佛菩薩再來示現的,我們隨意批評,豈不是得罪諸佛菩薩?我們不學《華嚴》,對這些事情很難體會,學《華嚴》這才恍然大悟。

  善財給我們做一個修學最好的榜樣,做學生只有善財童子自己一個人,善財眼目當中除自己之外,所有一切依正莊嚴都是如來化現的,都是諸佛菩薩、都是善知識,所以他一生圓滿成佛。你要問,善財憑什麼成佛?就憑這一點成佛。何以見得?佛在經上有理論給我們做依據,佛眼看眾生,眾生都是佛,他成佛了。我們為什麼成不了佛?我們凡夫眼,看佛菩薩都是凡夫,看佛菩薩都有過失,是我們的過失,我們造罪業,我們的心不清淨,這個話是真的,一點都不假。我們每一位同修都知道,「心淨則佛土淨」,都知道「境隨心轉」,我們心不清淨。「土」是我們的生活環境、依報環境,我們心不清淨,我們依報環境怎麼會清淨?我們不是佛心,你怎麼會見到佛?善財童子的心清淨,所以他修學的環境是淨土;他心是佛心,所以他見無量無邊諸佛。這裡頭有個非常重要的原理,如果我們能夠體會到,你一絲毫疑惑都沒有了,這個原理就是佛在《華嚴》上講的「唯心所現」,心就是如來,心就是自性。既然是唯心所現,那我們要問,哪一法不是真心?哪一法不是自性?所以宗門徹悟之後告訴人,「頭頭是道,左右逢源」,隨拈一物無有不是。無有不是什麼?無有不是自性,哪一法不是自性?自性是如來,自性是真佛,自性是佛之體;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那是佛之相,相從哪裡來的?相是自性變現出來的。所以我們細細去參究,「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唯心想生」,你去參究這幾句話,這幾句話是圓頓大法,圓頓教學裡頭最重要的理論、綱領。果然參透了,你才曉得世出世間無有一法不是自性,無有一法不是如來,我們就入佛境界。最低的果位也是圓教初住菩薩,你也是法身大士,你的心極其清淨,絕不會起一個妄想,絕對不會起一個雜念。

  你今天還有妄想、還有雜念,妄想雜念障礙了你的心性,使你不能明心見性,使你所有一切的行為都是染污行,不是清淨行。我們這才明瞭,我們為什麼會染污?為什麼會不清淨?我們今天當家做主的是意識。說清楚一點,說明白一點,第六識跟第七識當家做主;第七識是執著,第六識是分別,分別執著染污了自性,我們今天當家做主是這個。徹底覺悟的人,當家做主的是自性、是如來。所以悟了的人,我們用《百法明門論》裡面的講法來說,悟了的人跟諸佛如來同生性;沒有覺悟的人跟諸佛如來是兩樣的,叫異生性,異是不一樣。沒有覺悟,十法界裡面的菩薩們,聲聞、緣覺、菩薩,還包括藏教佛、通教佛,他們都還是用八識五十一心所,他們用得正,六道凡夫用得邪、用得偏邪。他們用得正,但是沒有擺脫,還是八識當家,實際上八識指的是什麼?就是指的六、七識。

  四聖法界跟六凡法界差別在哪裡?我們在講席上曾經跟諸位同修報告過,四聖法界的人,他能夠放棄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隨順佛的教誨,但是還是用分別執著隨順佛的教誨,所以在天台家講他們是相似位,這已經很了不起,超過六道輪迴了,「相似即佛」。我們的麻煩在哪裡?隨順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不肯向佛菩薩學習,隨順自己煩惱習氣,這在天台家講是名字位,「名字即佛」。說得不好聽,有名無實,依舊是凡夫,輪迴心造輪迴業,還是搞這套。如果真正發心了,隨順佛菩薩的教誨,認真學習,學得還不完全像,有一點像,但是又不像,這是天台大師講的「觀行位」。觀行位是你學習的功夫是有點得力,但是隨順佛陀的教誨,這裡面我們世間人常講七折八扣,討價還價,做得不圓滿,能夠做到一成、二成,這是觀行位。這種修行方法決定不能夠出三界,也就是說不能超越六道輪迴,但是決定不墮三惡道。名字位有名無實,還是會墮三惡道。過去灌頂法師在《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末後,跟我們講念佛有一百種不同的果報,他第一個是墮阿鼻地獄,最後一個是上上品往生成佛。他這一百種果報,諸位仔細看,裡面確確實實跟天台大師講的「六即佛」的意思完全相合。前面念佛還是要墮三惡道的,那是名字位;念佛能夠得人天福報,不會墮三途的是觀行位;念佛念到事一心不亂,超越六道輪迴,這是相似位;念佛念到理一心不亂,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是分證位,分證位就是《華嚴經》上講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分證位。

  凡聖在理論上講是一念的轉變,凡夫成佛,阿鼻地獄眾生成佛,理論上都講得通,一念,一念覺,凡夫就成佛;一念迷,佛就墮落,凡夫跟佛是一念之差。一念圓滿的覺悟,你的行為決定跟《無量壽經》上講的一模一樣,這個東西哪裡要學的?自然的,不需要學習。我們是實在講,無始劫來迷得太深、迷得太重,煩惱習氣太重,斷不了;不但斷不了,悟也沒辦法悟得。古人常講「理可頓悟,事須漸除」,我們現在這個理,頓悟的能力都沒有,你說這種障礙多大!我們是天天在薰習,所以我們的悟是漸悟,每天在讀誦,每天在講演、在討論。我在講台上四十年的時間,跟大家講,我四十年沒中斷,所以是屬於漸悟,不是頓悟。你們可以聽聽我過去講經的那些錄音帶,往年還沒有錄相,留的有錄音帶,你把我那些錄音帶,一年一年你拿來比較聽聽,你就曉得我是漸悟,不是頓悟,不是上根利智,是中下根性。中下根性能有今天這一點成就,沒有別的,鍥而不捨天天幹,沒有一天中斷。自己總得要曉得自己的根性,這才好辦,不知道自己根性那就非常困難。

  我們知道自己根性是中下根性,而且下的地方佔的成分多,中的佔的成分少,所以才真正把所有一切事務放下,專心一志。我一生不敢搞道場、不敢領眾,這大家都曉得,不管人、不管事、不管錢。為什麼?專心,才有這麼一點悟處,今天一切經論展在面前,意思會生起來。如果我也去搞道場,管人管事,說老實話,經典展開,那個眼睛是黑的,看不出經典的意思。看不出來怎麼辦?照古人註解講,要是有一點誠意、有一點恭敬心,註解沒講錯就算不錯了。但是照古人註解講也不容易,古大德的註解跟經義沒有兩樣,我們曉得經字字句句無量義,古大德註解字字句句也是無量義。如果你沒有悟處,照他註解講,依文解義,佛家講「三世佛冤」,祖師大德也喊冤枉,你把我的意思搞錯了。講得再好也可能墮到契理不契機,你的過失比較小,理上講沒講錯,但是聽眾不得受用,犯這種毛病。更嚴重的毛病是求契機,講得好聽,但是違背宗旨。契機不契理那個過失就大,那個墮落就深、墮落苦。總要有悟處,悟處自己一定要有高度的警覺,要排除自己的障難。

  所以我深深體會到釋迦牟尼佛是好老師,真正是好的典型模範。佛一生沒有建道場,沒有地方住的時候樹下一宿,日中一食。我們要能明瞭,他做出樣子就是教我們學習,教我們一切放得下。當年佛在世,像祇樹給孤獨園、竹林精舍這些大道場,居士建的,與出家人毫無干涉。居士們禮請佛陀,帶著他的弟子到這個地方來講經說法、弘法利生,佛是來作客的,不是作主的。我學佛之後,我看出來,所以我的主張,道場決定要在家人,讓出家人專心辦道,不要管這些拉雜事情。可是有很多出家的道友反對,好像我們這個道場權都在人家,我們在這裡看人家臉色過日子,很難過。他們提出這個意見好像也有道理,其實沒有道理。我們出家,出家就沒有家了,出家再建個道場不又回家去了?你對道場有所有權,你出了個小家,入了個大家,實在講已經違背出家的意義。每天周邊有那麼多複雜的人事,你哪有時間去讀經?教理不明,你怎麼修正你的行持?

  在中國古時候,寺院叢林多半是國家建的,十方道場,十方常住。我們看看寺院的匾額,「敕建」,敕建是皇帝下命令建的。居士們護持這個道場、建立這個道場,請出家人來作住持,來管理這個道場的行政,這是中國佛教的特色。諸位要知道,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諸位仔細去看看經論,祇樹給孤獨園有沒有「住持」這個名字?釋迦牟尼佛是不是住持?沒有。佛陀在世,人家請講經就講經,請說法就說法,絕對沒有管理道場這些行政事務,沒有。佛沒有,佛的弟子也都沒有,那個時候道場這些事務管理全是在家人。這是到中國來產生一個很大的變化,出家人管理寺院行政事務。可是我們在古書裡面看到,管理行政事務的那些人都是佛菩薩再來的。天台山的住持智者大師,釋迦牟尼佛化身來的,等於說他來作義工,他來作護法。這就是說明,凡夫要搞這些事務,你這一生當中決定不能成就,除非你是再來人。我們想想,煩惱習氣多難斷,天天搞這些是非人我;內貪瞋痴慢沒有斷,外面五欲六塵的誘惑,你有什麼本事能夠超越輪迴?你有什麼本事、有什麼把握,你能往生極樂世界?人貴自知之明。所以我勸勉同修,在今天這個大環境當中,我們要想把佛陀的教學再興旺起來,叫這個世界眾生都能夠得利益,你要真正發心,此地講「清淨大願」,你要發這個大願。什麼叫清淨?清淨就是一定要離開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享受,你才叫清淨。一定要學習釋迦牟尼佛那種生活方式。人家對我們財供養,我們對人家法供養,這叫如法。佛示現的樣子是這個樣子,我們今天違背了佛陀的教誨,所以佛法衰到這種地步。

  世尊一生教學,從來沒有問人家要過一分錢。問人家要錢,增加別人的壓力,增加別人的負擔,這就有過失。何況錢財這個東西增長貪心,愈多愈想多,愈多愈捨不得,將來到哪裡去?餓鬼、地獄、畜生,被這個東西害了。古人很有智慧,比今人高明得多,古人做銅錢,那個形式是什麼東西?鎖鏈。你看清朝以前的銅錢,當中都有個洞,那個洞連起來就是鐵鍊、枷鎖,告訴你這個是枷鎖裡頭的一部分,看到這個恐懼、害怕,不讓你生起貪愛心。這個東西是有用,決定不能貪著,貪著那個鍊條、鎖鏈就把你拉到地獄去了。古時候人做這個東西,充滿智慧。很可惜,今天印鈔票沒有把這些字樣印進去,鈔票上真的也印幾個字,「貪財墮地獄」,鈔票上就印上,拿到鈔票一看底下就有。現在這個災難,佛在經上告訴我們,貪遭水災,貪是水,為什麼會有洪水?貪心太重。瞋恚是火,為什麼會火山爆發?瞋恚火。愚痴是風,住在台灣的人年年遇到颱風,住在美國的人常常遭遇到龍捲風,痴感召得的。貪瞋痴感召得水火風三災,三災不是天然災害,是我們業力招感的。

  佛教我們「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這個教誨我們一定要認真、要重視、要真幹。所以同學們要真正發心,真正發心做一個佛的弟子,那你就要百分之百的做到「學為人師,行為世範」。怎麼做?釋迦世尊已經做出樣子給我們看,我們做到他那個樣子就行了。道場裡面可以收藏典籍,可以設圖書館,我們所需求的這些書本可以由圖書館來供給,用完了還回去,不必據為己有,據為己有就是增加自己的負擔。佛以及佛的那些弟子,他們應當放下的全都放下,他們沒有包袱、沒有負擔。我們今天到哪裡去還要帶幾本書,這幾本書也是負擔,太多了也會把我們壓垮。所以我也勸常常跟我的幾個同學們,我們今天到外面去只帶三本書,我們自己所學的,我們勸化別人的;我們帶一本《無量壽經》,帶一本《彌陀經要解》,帶一本《華嚴經》,我們有這三部書足夠了,不必再搞多了。

  必須知道,世出世間最殊勝的利益,就是弘揚佛法,把經典裡所講的道理、方法、境界,為廣大群眾講清楚、講明白,這是真正的慈悲濟世,能令一切眾生在現在世中得到最幸福美滿的生活。他覺悟了,他要能夠更進一步的修學,他在這一生當中可以永脫輪迴,還有什麼利益比這個利益更大?我們在佛經上看到,連世尊自己本身都讚歎,我們在三皈依上念「皈依佛,二足尊」,這讚歎到極處了。這個「二」是福德、智慧,兩種都圓滿,「足」是圓滿。諸位想想,佛如果說是智慧圓滿,他天天講經說法,這個應該,佛的福報從哪裡圓滿?佛常常跟我們說,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佛是這三種果報都圓滿,但是好像佛只有修法布施,沒有修財布施。那是我們粗心大意。講經說法,你講的內容是法布施,可是我們要身體、要體力,身體體力是財,我們用這個身體為一切眾生服務,為大家講經說法,這是財布施,這在佛法裡叫內財,外面那些金錢那是外財,內財比外財還殊勝。佛以體力、以智慧、以勞力為一切眾生服務,所以佛的福德也圓滿。我們哪裡需要再到處去找錢做布施,那不叫給自己找麻煩嗎?那是攀緣,不是隨緣。我們用自己的勞力,不辭辛勞為一切眾生介紹佛法、推薦佛法、說明佛法,要知道財、法、無畏三種布施都在其中,所以得的果報無比殊勝。

  為一切眾生,為一切苦難眾生,這就行菩薩道;沒有一絲毫自私自利的念頭夾雜在其中,這就是淨行,這就是淨願,以這個淨願、淨行迴向求生淨土就是念佛。這樣的修行,自利利他完全融合成一體,自利不礙利他,利他不礙自利;自利就是利他,利他就是自利,這是《華嚴》圓頓的教學。我們的憂慮、疑惑就斷得乾乾淨淨,清淨心就現前。不要以為,我自利就沒有辦法利他,利他就妨礙自利,你始終有這個疑惑,你把自利、利他分成兩樁事情,不知道它是一個整體。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一個整體,哪有自行化他不是一體的道理?明白這個道理,你就心安理得,你就能契入大自在的境界。

  修行,固然要懂得理論、方法、境界,過去李老師跟我講過多少次,還要找一個樣子。以前我們不重視,「我們要找一個模樣」,以後逐漸明白,他這句話重要。找一個樣子,依照這個模樣雕塑自己,自己要學得跟這個樣子一模一樣,我們就成功了。所以在當年,他老人家一再教我以印光大師做榜樣,出家人最低限度要學成他那個樣子。印光大師不在了,印光大師的《文鈔》在,每天讀誦,依教修行,這學印光法師。我這麼多年來,在海內外講經弘法,我介紹給大家的,是阿彌陀佛做榜樣,更殊勝、更直捷,我們學阿彌陀佛。我們造阿彌陀佛的像,供養阿彌陀佛的像,供像的意義在哪裡?一看到他,我學他,我學得像不像?供養佛像真正的意義在此地,不是天天求佛菩薩保佑。天天想到我像不像阿彌陀佛,讓這一尊佛像時時刻刻提醒我。

  阿彌陀佛怎麼個學習法?阿彌陀佛在《無量壽經》,這部經每個字、每一句,它的意思我們懂多少?我們又學了多少?我們所懂得的,一定要認真學到,這才像。你所學到的又幫助你深入,又幫助你理解,解跟行永遠相輔相成。如果你解了不能行,你的解也就到此為止,你不能夠向更深更廣的義理上去開解。不能夠深解,你的行也就有限度,止在一個境界裡,沒有辦法再向上提升。所以解幫助行、行幫助解,永無止境。你在修學過程當中,實際上修學過程就是我們生活過程,修學就是生活,生活就是修學,生活跟修學不能脫節,它是一樁事情;工作是修學,處事待人接物沒有一樣不是修行。決定不是說我每天讀多少遍經、念多少聲佛號、磕多少個大頭,這叫修行,那完全是形式,形式是表演給別人看的。真正修行,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點點滴滴與佛的教誨相應,這叫修行。違背佛陀的教誨,我們就錯了,遵照佛陀的教誨就正確。

  阿彌陀佛的行持就是阿彌陀佛的生活,也就是一切諸佛如來果地上的生活行持,就在《無量壽經》上。《無量壽經》,諸位要曉得是略說,只說一個綱領,細說是這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所以我們要認識清楚、要看明白,《華嚴經》是什麼?《華嚴經》是《無量壽經》的註解。《華嚴經》再要擴展,那就是《大藏經》;《大藏經》是《華嚴經》的註解,《華嚴經》是《無量壽經》的註解,《無量壽經》是整個佛法的總綱領,比什麼都重要。我們真正能夠認知、能夠掌握住,這一生當中沒有不成就的,所以希望我們認真努力修學。這首偈意思沒講完,只講了一句,明天我們繼續再講底下的三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