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華嚴經講述菁華  (第一一四集)  1998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12-045-0114

  請掀開經本第七十面,從第七尊天王看起,我們把經文念一段,對對地方:

  【演莊嚴音天王。得一切菩薩從兜率天宮沒下生時大供養方便解脫門。】

  從這個地方看起。天王名號表法的義趣前面已經報告過了。他所得的法門是『得一切菩薩』,「一切」裡面含著有兩個意思,清涼大師跟我們講,第一個意思是「現多身,興多供,供多佛」,第二個意思是「一念八相遍法界」,有這兩個意思。兜率內院,佛在經上告訴我們,這是補處菩薩所修學的道場,所謂補處就是補前面一尊佛位。菩薩的名號不見得相同,但是一定住在兜率天宮;就如同古代帝王儲君,就是太子,太子的名號各個朝代不一樣,太子所居住的地方一定叫東宮(東是代表春天,春生夏長,取這個意思,表法的意思),補處菩薩一定住在兜率天。「兜率」是梵語,翻成中文的意思是「知足」,諸位細細去想一想這個意思,只有真正知足,這個人才能成佛,沒有說是還有不知足的他能夠成佛。補處是等覺菩薩位,四十一品無明幾乎完全破盡了,等待機緣以佛的身分出現世間來教化眾生。清涼大師跟我們講「一切」,這一切菩薩都是後補佛,都是等覺菩薩,當然這一切等覺菩薩不在一個世界,這一句就說的是無量無邊諸佛剎土裡面的後補佛。

  我們這個世界,現在的後補佛是彌勒菩薩,他住在兜率內院,在等待去作佛。是不是一定要等待機緣成熟,像釋迦牟尼佛一樣示現八相成道?如果我們這樣想,於情、於理、於法都違背了。佛法,特別是大乘法,大乘法是究竟圓滿法,是大自在、無障礙法,哪有那麼呆板?補處菩薩在一切世間,九法界裡頭,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樣的身。我們在《普門品》裡面看到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難道兜率內院的彌勒菩薩就不能三十二應嗎?這是我們一定要想到的。清涼的說法,裡面就含著這個意思。

  彌勒菩薩到我們這個世界示現成佛什麼時候?世尊在《彌勒下生經》上講過,以我們世間時間單位來計算,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之後到這個世間來降生,示現成佛。這個時間是怎麼算法?菩薩在兜率天,也像我們這邊算法,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算一年,他們的壽命是四千歲,他的一天是我們人間四百年,菩薩在兜率天那個地方壽命盡了,四千年到了,降生在這個世間示現成佛,五十六億七千萬年是這麼算出來的。

  在這個期間當中,彌勒菩薩來不來我們世間?常常來。中國在南宋時代,大家都曉得有一位布袋和尚,我們中國人造彌勒菩薩的像就造布袋和尚的像。布袋和尚圓寂的時候跟大家說,他說出他自己的身分,他是彌勒菩薩。「彌勒真彌勒,時時示世人」,時時刻刻示現在這個世間,「世人常不識」,世間人不認識他,他說完就走了,就坐化了,這是真的菩薩示現。暴露身分的這是一個,另外一位,學佛的同修知道的不太多,現居士身,唐朝時候的傅大士是彌勒菩薩的化身。無論現什麼身,都是補處菩薩身,這個意思我們要懂。補處菩薩給我們最明顯的標榜就是知足,知足常樂,所以彌勒菩薩示現的是常樂之相,我們中國有不少人稱他作歡喜佛,滿面笑容。他那個形相,示現那個樣子,是表演給我們看的,讓我們見到這個相,就能夠體會他代表的什麼意思。肚皮很大,代表能包容,量大,量大福大,表這個意思。常常在外面遊化,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旅遊,隨緣說法,隨機度化。別人給他的供養,他統統放在布袋裡頭,表示平等。決定沒有分別,你供養的東西好,他供養的東西不好;你供養得多,他供養得少,沒有分別心,一律平等裝在布袋裡面去,表示平等的法門。有人問他佛法大意,向他老人家請教佛法大意,他也沒有說話,他把布袋往地上一放,兩個手往下一垂,這就是佛法大意。問的人也很聰明,體會到了,放下,佛法大意是放下。於是他就問,放下以後怎麼辦?他老人家把布袋提起來、拿起來,背上包袱走了,一句話都不說。這告訴人什麼?放下之後還要提起,不能放下之後就不提起。放下是對自己,自己徹底放下,提起是度化眾生;為自己要放下,為別人要提起,提起跟放下是同時的,沒有先後。一切諸佛菩薩在九法界度眾生,都是掌握到這個原則。

  現在我們娑婆世界這個階段叫賢劫,釋迦牟尼佛是第四尊佛。世尊告訴我們,賢劫在這個大劫當中,有一千尊佛出現在世間,他是第四尊,彌勒是第五尊。諸位現在看到,我們供奉的護法神韋馱菩薩,韋馱是賢劫最後一尊佛,千佛裡頭最後一尊佛。當然他們所修的法門不一樣,名號也不一樣,但是都是住在兜率天。無論修學哪個法門,無一不是知足常樂,我們要深深體會這個意思。

  同修當中,有時候在生活裡面、工作裡面免不了生煩惱,甚至於因為生煩惱,對於佛法的修學產生懷疑:佛菩薩沒照顧我,佛菩薩沒保佑我,為什麼我這麼恭敬,這樣如理如法的修學,我的災難還不能消除?實實在在講,你那個如理如法修學大有問題,你自己認為是如理如法的修學,實際上你跟佛講的如理如法的標準差得很遠,你還有煩惱,你還有憂慮,你還有障礙,你沒有懂得佛的教誨,佛教我們放下,你沒放下。怎麼知道你沒放下?你還有煩惱,你為什麼不把煩惱放下?你還有憂慮,你為什麼不把憂慮放下?你能把你心裡所牽掛的、所憂慮的統統放下,你就得大自在。你為什麼沒放下?你以為這些現象都是真的,你不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金剛經》上講的比喻,「夢幻泡影」。如果你真的明白、真的覺悟了,哪有放不下的道理?放不下是因為你自己沒有參透諸法實相,參透之後你心裡面是清淨的、平等的、覺悟的、慈悲的,一個妄念都沒有,這在佛法裡面叫三昧、叫正受,徹底放下了。

  放下之後,是不是什麼事情都不做了?彌勒菩薩放下之後提起,提起是什麼事情都做,做得比以前還積極,做得比以前還認真。為什麼做?服務眾生。你的事情做得很成功,做得很圓滿,眾生有福;你的事情做得不成功、不圓滿,眾生沒福。所以你做成功、做圓滿,你心地清淨自在,一塵不染;事情做得不成功、不順利,你的心還是清淨自在,一塵不染,清淨不染就是放下。為一切眾生服務,這是大慈大悲,普度眾生,是這個意思。清涼兩個解釋都好,我們都要懂得。所以他能夠現多身,就像觀音菩薩一樣三十二應,應以什麼身得度,菩薩就現什麼樣身。我們在中國歷史上看到這兩位身分暴露,布袋和尚現的是出家身,傅居士現的是在家身,都是彌勒菩薩示現的。他說他常常示現在人間,可惜世間人不認識他,從他這句話裡頭我們就明瞭,他跟觀音菩薩沒有兩樣,隨類現身,隨機教化,大慈大悲。

  這些人供養諸佛如來,絕不是我們心裡想像:他供養諸佛,那一定是現在十方諸佛;他的神通廣大,他也能供養過去古佛。我們沒想到,他供養現前一切眾生就是供養多佛。佛眼睛裡面看一切眾生都是佛,我們看諸佛菩薩都是眾生,沒把他當作佛來看待,為什麼?凡夫著相不見性。見性成佛,見性就是見到佛,這些人看一切眾生見性,從相上見性,那哪個不是佛?《無量壽經》上告訴我們,「一切皆成佛」,《華嚴》、《圓覺》裡面世尊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這話是真的,不是假的。本來成佛,我們現在確實是佛,佛眼睛看到我們跟他無二無別,很可惜我們是個糊塗佛;他是個清清楚楚的佛,我們是個迷惑顛倒糊塗佛。就是覺跟迷不一樣,除了覺迷之外,我們跟他沒有差別,相沒有差別,性沒有差別,只是覺跟迷的差別而已。因為迷了,眾生不知道自愛,不知道自重,不曉得自己是一尊佛,不知道芸芸眾生個個都是一尊佛。

  諸佛菩薩為我們講經說法,示現形相,他的目的無非是喚醒我們,讓我們真正覺悟到,你不但現前的災難沒有了,無始劫來的業障習氣統統都消除,很可惜的我們沒有辦法悟入。有一些同修來問我,有什麼方法才能幫助我們悟入?你們想想有什麼方法?方法是真有,不是沒有,這個方法就是此地講的「方便解脫門」,這就是方法。大方便就是為一切眾生演說;佛在經上常講這麼一句話,「受持讀誦,為人演說」,這句話就是大方便門,我們沒有體會到這句話的意思。開經偈上天天在念「願解如來真實義」,願解談何容易!

  我們想想釋迦牟尼佛在世,他一生幹的什麼?剛才有個同修來見我,他想發心出家,出家幹什麼?出家學佛。那你想,釋迦牟尼佛一生幹什麼?一生講經說法,教化眾生,出家是幹這個事情的。四十九年從來沒有休息過一天,我們在哪一部經上看到釋迦牟尼佛請了個假?沒見過。釋迦牟尼佛也沒有在哪裡說打個佛七,現在有人打個佛一、佛二、佛三,經上沒看到過;也沒有打個什麼禪七、禪一、禪二,也沒有,我們只看到他老人家天天講經說法教學,這是演說。於是我們在這裡體會到,我們今天為什麼不能入門?聽經太少了。聽經是接受如來正法的薰習,中國文化講薰陶,如果不接受正法的薰陶,你必定就接受世法的薰習。我們從早到晚,六根所接觸外面境界都是薰習,什麼東西薰習?是非人我、貪瞋痴慢、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你每天接受這些東西薰習,薰習成根深蒂固。一天兩個小時佛法的薰習,二十二個小時污染的薰習,你還會有什麼成就?每天兩個小時佛法的薰習還中斷,所謂「一日暴之,十日寒之」,你的境界怎麼能轉過來?

  世尊很慈悲,對於那些特別遇到大災難,這種時節因緣,勸導這個地區人民要啟建仁王法會,消災免難。過去我在台灣,台灣佛教會每年也做仁王法會,做七天。依照經上所說的,召請一百位法師來念《仁王經》,諸位想想看這個災就能消掉嗎?災難還照樣有,沒消除。到底是怎麼回事情?我們把佛的意思搞錯了,佛在經上講的沒錯。災難怎麼形成的?災難是煩惱業障累積而造成的。眾生都造惡業,身造殺盜淫;口,妄語、兩舌、綺語、惡口;意,貪瞋痴,這個社會大家都在造這個惡業,怎麼會沒有災難?天災人禍就現前了。佛教你在這個時候啟建仁王法會,仁王法會是什麼意思?教學。請一百位法師,那個百不是數字,跟《華嚴經》上講的十、《彌陀經》上講的七都不是數字,表法的,表圓滿;你們這個地區所有法師統統請到,那叫「百」,百的意思。請來幹什麼?經上講「二時講經」,念誦之外要講經。二時,釋迦牟尼佛那個時候講二時,就是我們現在的八小時。古印度算時間單位是晝三時、夜三時,所以它的一時是我們現在的四小時,二時就是八小時。把這個地區所有法師召集起來,每天在這裡研究討論、講經說法八小時,你說是什麼意思?建立共識,這是災難的非常時期,這個時候要建立共識,要斷惡修善。參加仁王法會這些法師,等於說是受短期的培訓,培訓出來之後,回到各個地方去教化眾生,勸善規過,使整個社會人心向善,災難就可以化解,這叫仁王法會。不是念幾天經,在佛菩薩面前號啕大哭、哀求懺悔,佛菩薩就原諒你,就把災難消除了,哪有這種道理!情理法上都講不通的。

  我們現在大家災難很多,還等著我們去求佛菩薩,他才來幫助我們,他已經就不慈悲了。慈悲的人還要人家來求你?看到有難趕快就要來幫我們解決,這才叫大慈大悲。諸位曉得,這個事情佛做不到,是你自作自受。經論上常講「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這個力量是相等的,佛不能幫助眾生消除定業,你自己造的因,你自己一定要受果報,佛菩薩幫不上忙。你造的惡因,你要墮阿鼻地獄,佛菩薩看到,那有什麼法子?看到你墮落。但是他慈悲,他在那裡等,等到你哪一天從地獄出來,你回心向善,他立刻就來幫你忙,他來教你。所以諸位一定要懂,佛不能賜福給你,福是你要自己修;你有災難佛也沒有辦法代替你,也沒有法子赦免你,決定是自作自受。你種善因一定得善果,你造惡因一定感惡報,這是真理,佛不騙人。等你自己修行成佛,佛告訴你,佛沒有度眾生,眾生誰度?自己悟、自己度,佛是幫助你覺悟。佛對於眾生的恩德就是教學,再就示現一個覺悟的榜樣給你看。我們看到清涼註解裡面「現多身,興多供」,這個意思還好懂,「供多佛」往往我們把意思錯會了。「供多佛」是供養一切眾生,一切眾生皆是佛,他們眼睛裡皆是佛;對我們來講皆是未來佛,他們眼睛裡沒有未來,就是佛,是個迷惑顛倒的佛。樣樣都是真實法,這叫大方便。這是清涼跟我們講的第一個意思,解釋「一切菩薩」第一個意思。

  第二個意思講「一念八相遍法界」。我們就以三十二應做個比喻來說,是示現八相成道。示現八相成道是不是在一個地區?不是的,清涼這個意思告訴我們,是盡虛空遍法界,哪個地方緣成熟,菩薩就示現八相成道,不侷限在一個地方。這個道理我們細想想,也很有道理。釋迦牟尼佛成佛,就示現在我們地球上成佛,其他星球沒有,哪有這個道理?釋迦牟尼佛的教化區,諸位同修都知道,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一個三千大千世界裡面包括多少星球,在這個大星系裡面有多少眾生!我們地球上眾生緣成熟了,他到這裡來示現八相成道;另外一個星球上,同時也有眾生機緣成熟,再問問,他那個地方要不要示現八相成道?也示現,我們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佛應化能力是圓滿的,沒有先後、沒有次第,可以同時在許許多多世界示現八相成道,哪裡侷限在一處?侷限在一處怎麼能跟法性相應?

  我們最低限度要觀察到這個大世界,像彌勒菩薩在娑婆世界,娑婆三千大千世界,在這個範圍裡面無處不現身。我們這樣想法,其實我們的心量還太小,還是侷限在一個娑婆世界,沒出這個範圍。娑婆是釋迦牟尼佛的教區,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世界無量無邊,像娑婆世界這樣的世界無量無邊,諸佛無量無邊,每一個世界都有一尊佛在那個地方主持教化。我們想想,這尊佛主持這個教區之外,其他的教區他去不去?你們想想去不去?主持教學的工作就好比我們這是個學校,佛就好比校長,我們校長負責我們學校的教學,其他的學校他去不去?有很多,這個學校校長是那個學校的指導教授,那個學校他也去。諸佛如來亦復如是,他們實際上工作的場所是盡虛空遍法界,沒有隔礙,不分這個剎土、那個剎土,不分的。對我們凡夫來講要分,為什麼?我們出不去,沒有能力出去。他們隨隨便便走,他的活動空間、生活的空間、教學的空間(教學就是他工作的空間),是盡虛空遍法界。我們凡夫可憐,我們凡夫生活、工作的空間是娑婆世界,我們沒有辦法出離娑婆。而且娑婆世界我們還很可憐,我們在六道裡頭人道,天道我們都去不了,你就曉得我們生活這個圈子多小。為什麼那麼小?心量小。這個圈子不是佛限制我們的,也不是天神限制我們的,也不是閻羅王限制我們的,到底誰限制我們?心量限制我們。你的心量小,你生活圈子就小;你心量大,生活圈子就大。所以這些諸佛、法身大士,他們生活空間是盡虛空遍法界,這才真正叫大方便,得大自在。

  心量要大,與知足有密切關係,真正知足人萬緣放下,心裡沒有一絲毫牽掛,沒有一絲毫憂慮,沒有障礙。我們在講席當中也常常提到,中國文字是全世界最完美的言語符號,這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民族的文字跟中國比都不如,中國文字是智慧的符號,讓你看到就開智慧。凡夫,什麼叫凡夫?凡夫有分別、有執著,凡夫有思想,思想就是分別執著。「思」,思就是執著,你看思這個字的樣子,心裡劃了許多格子,那就是執著,你的心就不自在;「想」,想是你心裡有分別,有分別就有相。佛菩薩的心跟我們的心不一樣,我們的心上有格子、有相,佛菩薩的心只有心,「田」沒有、「相」沒有,那叫真心;有一個「思」,有一個「想」,那個心叫妄心,真心裡頭沒有這個東西。我們天天在思、天天在想,完了!想的什麼?思的什麼?六道輪迴。天天思想六道輪迴,這就變六道輪迴的境界,佛告訴我們「一切法從心想生」,就從思想生的。

  這個思想你又斷不掉,很麻煩!所以阿彌陀佛大慈大悲,就叫你還用思想的方法,世出世間其他的都不要去思想,專思想阿彌陀佛,你就能往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這個方法高明,把我們這些業障深重的凡夫統統都度了。什麼叫業障深重的凡夫?思想放不下、去不掉,這叫業障深重的凡夫。他的法子高明!你看世尊在這裡講經說法,無論哪一個法門,都要把思跟想拔掉,你才能成就;也就是說一定要把分別執著斷掉,你才能脫離輪迴,脫離十法界。阿彌陀佛這個方法不需要,不要斷分別執著,把分別執著轉變,專想阿彌陀佛,專思極樂世界,這個法子巧妙,這個方法得到一切諸佛的讚歎,一切諸佛的讚揚。我們才能得度,我們捨這個方法之外,有什麼方法能救自己?這叫「大方便解脫門」。

  這個意思清楚明白了,我們看這個文就好懂,你就曉得「一切菩薩」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剎土裡面的補處菩薩,都是最後身,都住在知足天。知足天沒,下生的時候從知足天沒;下生就是示現成佛,這就是八相成道,所以經文裡面的意思是有八相成道,下生時。「大供養」,大供養供養哪些?供養一切眾生,一切眾生就是一切諸佛,所以他不叫大布施,他叫大供養,你看佛多謙虛、佛多卑下。這些地方我們應當學,一切時、一切處我們對人供養,不要布施。布施,至少我們地位平等,或者我們比他高;供養,他比我高,我比他卑下。乃至於對於一切動物、一切植物,總是以謙下之心修布施供養,我們能得無量福。第八尊:

  【甚深光音天王。得觀察無盡神通智慧海解脫門。】

  這是從定慧裡面成就的。我們在生活裡面,應當向菩薩學習,『觀察』,要學著觀察;「觀」是智慧,決定不是情識。什麼叫『神通』?這兩個字的意思我們總得要明瞭。「通」是通達,於一切法理上通達,事上也明白,這叫通;徹底的通達,究竟的通達,超越一般人的通達,那就加個神通,我們世間人常講神奇莫測,他的智慧、他的能力超過常人,這就稱之為神通。這種能力,佛給我們說,也是我們每個人都有。天眼通,天眼有什麼稀奇?個個都有,我們自己也有。為什麼有?因為你本來有。諸位要曉得,經上講的六種神通,天耳、天眼、他心、宿命、神足、漏盡,是我們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這個能力多大?盡虛空遍法界。這是自性的本能,不是修來的,非常可惜,我們的本能被煩惱、被業障障礙住,我們的本能失掉了;雖失掉,還有一點點作用。這個說法大家還很難體會,我們得用比喻,譬如我們把我們的智慧(這是本能)比喻作燈光,燈它本來就光亮的,現在我們把這個燈厚厚的蓋上一層紙,光就透不出來;雖然不能完全透出來,還能透一點,再多蓋一層它透出就更小了。我們現在自性裡頭蓋的煩惱,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蓋得很厚很厚,所以現在我們睜開眼睛,隔一張紙都看不到,都看不過去,這個能力都沒有。遠處的東西看不清楚,我們寫上很小的字,在面前行,還看得見,放上一丈遠、兩丈遠不行,看不見,這個能力就失掉。佛告訴我們,寫再小的字,現在需要用顯微鏡看的微雕,把它放在虛空法界的那一邊,我們在這裡看,看得清清楚楚,一個字都沒看錯,我們的眼有這個能力。這種能力的喪失就是煩惱,煩惱障、所知障,也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害苦了我們。

  我們看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在《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上看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天眼洞視、天耳徹聽。到了西方極樂世界,真的是不可思議,我們自性本能受到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幾乎都恢復了。十方世界的眾生,你在極樂世界看得很清楚;十方世界眾生在那裡說悄悄話,西方極樂世界的人都聽得清清楚楚;我們起心動念,他們沒有不知道的,我們只能騙自己,騙不了他們,他們太清楚了。我讀《無量壽經》都寒毛直豎,一絲一毫都瞞不過極樂世界的任何一個眾生,何況阿彌陀佛、觀音、勢至?我們能瞞誰?他們的能力不是修來的,自性本具的,本能恢復了。所以我們也無需要羨慕他們,我們認真努力念佛,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的能力跟他沒有兩樣。在這個世間,阿彌陀佛想加加不上,到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就可以加得上。這到底什麼原因,我在此地不必說,你要想知道,《無量壽經》多念幾遍你就明白了。這是講無盡的神通,是講神通的能力無有止境,盡虛空遍法界,過去未來,過去無始,未來無終,沒有一樣不知道,沒有一樣不看見。不但現在的東西看見,過去的看見了,未來的也看見了;現在人講話聽到了,過去的也聽到了,未來的也聽到了,不思議解脫境界,這叫一真法界。華藏世界是不思議境界,極樂世界是不思議境界,我們凡夫沒有法子想像,是自性德用圓滿現前之相。

  菩薩在此地所修學的,他就是「觀察無盡神通」,從這裡面生起大智慧。『海』是比喻深廣的意思,就是生起大智慧。契入諸佛的境界這叫『解脫』,用這種方法、用這個門徑,他成就了。我們如何觀察?這個應當要學。我們觀察一切有情眾生的根性,根性是無盡神通;觀察一切無情眾生的法性,法性也是無盡神通。怎麼觀察法?從相裡面看到性,你就會看了;從聞音聲聞到聲性,你就會聽了。我們今天的麻煩,就是既不會看也不會聽,六根錯用了。會看的人家見性,會聽的人家聞性;觀音菩薩會聽,「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他成佛了。他怎麼成佛的?會聽,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只要你能夠在相上見到性,我們現在六根接觸的都是相,如何在相上你能夠會入自性,你就開智慧。都在日用平常之中,善於運用我們六根,那你就會過日子,你也就會工作,無論在生活、在工作、在應酬,你得大自在,你所有的業障消除,所有一切災難也都化解,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所以歸結到最後是會用六根。

  宗門知識常常勘驗學人,「你會麼?」這是一個教學的方法,提醒他,讓他在一句話當中猛一個回頭,他覺悟了;這叫棒喝,是他們教學手段之一。我們從這個地方細心去體會,體會不得,那還是一句老話,決定要多讀、多聽。多讀不是說各種經都讀,那你就錯了。廣洽法師師兄弟兩個人,廣洽法師一門深入,一句佛號念到底,往生極樂世界,念佛走的。他那個師兄弟也非常用功,每天晚上念經念到天亮,什麼經都念,念許許多多種,臨走的時候一句佛號都不會念;人家教他念阿彌陀佛,他舉個拳頭叫人家看拳頭,你說糟糕不糟糕?這是兩個現身說法,示現給我們看。所以多讀是一部經多讀,不是叫你讀很多經,你要懂這個意思,一門深入。多聽,聽一部經,不是叫你聽很多經,聽很多經你的頭腦搞亂掉了;你本來就很亂,亂上再加亂還得了嗎?你還會有什麼成就?

  一部經多讀,現在有錄音帶、錄相帶方便,一遍一遍的聽,多聽;多讀多聽是一種,不能換,一換就壞了。諸位總是要記住一個大原則,沒有明心見性,最忌諱的是雜,決定雜不得,一夾雜就完了。明心見性之後就不怕了,為什麼?沒有障礙。明心見性就是入華嚴境界,四無礙境界,理事無礙、事事無礙,聽再多人說、看再多東西都不雜,他沒有障礙。我們現在有障礙,沒有見性,沒有見性不可以這樣做法。所以四弘誓願,「法門無量誓願學」這句話是兩種講法,對見性的人是一種講法,對沒有見性的人是另外一種講法。沒有見性的人決定是一門深入,這一樣東西你要念得多,念多了之後你印象深刻,境界才能轉得過來,你才能得受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你能夠想到佛的教誨,依照佛的教誨去做,你就有收穫。如果你念得不熟,不是很熟,日常生活當中境界現前忘掉了,記不得,佛怎麼教忘掉了,隨著自己意思去做就又造業,造業怎麼能解決問題?這個道理要懂。

  我們現在沒有明心見性,所以一部經守到底,一生當中不改變。自古以來也有不少人是用這個方法修學的,在近代大家能夠看到,江味農居士一生搞《金剛經》,我們從他序文裡面看到,他在這一部經上,差不多用了四十年的時間。他修什麼法門?念佛法門,他是「教宗般若,行在彌陀」,他往生極樂世界的。周止菴居士也是這個樣子,差不多也用了三、四十年的時間專攻《般若心經》。《般若心經》只有二百六十個字,用了三、四十年的時間寫成《心經詮注》,這在現代來講是權威的註解,下的功夫深。確實像我們一般人所講的有修有證,他們不僅是修,他們有證。契入境界,所以才能說得那麼透徹,說得那麼明白,沒有別的,功夫下得深。我們今天境界轉不過來,免不了生死災難,我們功夫太淺了;要認真的講談不上功夫,我們今天有幾個小時在讀經?幾個小時在聽經?聽經、讀經都是真正用功,對於我們信解不堅定的人比什麼都重要。我們的疑惑還沒有斷除,聞法真實的作用是斷疑生信,真信切願要靠教學。這是個什麼時代,我們哪裡還有多餘的時間去做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情?要知道,這一生當中最重要的事情是學佛,學作佛比什麼都重要。學作佛從哪裡學起?從研究經教學起,所以讀誦大乘就重要。

  把這樁事情當作我們在一生當中唯一的一樁大事來辦,這才能成功,才能在一部經裡面看到無盡義,這個無盡義就是底下講的「智慧海」,你的智慧開了。所以我們應當要學甚深光音天王,天王是諸佛菩薩示現的。如果真的是二禪天王,那是凡夫,不是聖人;他們是聖人,不是凡夫。為什麼?已經證得解脫了,這個解脫是脫離十法界,脫離十法界當然他就入一真法界,入一真法界這是《華嚴經》上講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是法身大士之流,這是我們從經上跡相上來看。如果從根本上來講,那是非常可能古佛應化而來的,示現法身大士給我們看,不只是這個境界。慈悲至極,教導我們怎樣學習。我們再看底下一尊,第九尊:

  【廣大名稱天王。得一切佛功德海滿足出現世間方便力解脫門。】

  清涼大師在這段文有個簡單的註解,「果滿應機」,這個提示好。果是究竟圓滿的佛果,他得的是『一切佛功德海滿足』,這就是果滿。很明顯的告訴我們,他證的是圓教究竟佛果,不是分證佛。『出現世間方便力』,在此地來講他示現的是二禪天王;二禪天王很多,他是『廣大名稱天王』,那是他出現世間方便力示現的。「得一切佛功德海滿足」,從理上講就是證得圓滿的自性。證得圓滿的自性,在一般經論佛告訴我們,見思煩惱斷盡,塵沙煩惱也斷盡,四十一品無明也斷盡,這就是自性圓滿功德顯露的時候,大乘圓教稱之為佛果。佛法修學唯一的一個目標,學佛學什麼?就是學這樁事情;我們學佛有沒有求?有求,也就是求這樁事情,不求其他。世出世間一切法都要放下,我們只求恢復究竟圓滿的自性,這個目標、這個方向那就沒錯,性德圓滿之後當然得大自在,「方便力」就是大自在。

  「出現世間」,這個世間就是常講的三種世間:有情世間、器世間、正覺世間。正覺世間裡面,不僅僅是包括十法界裡面的四聖法界(四聖法界是正覺世間),也包括一真法界裡面等覺以下的,等覺以下無明煩惱還沒斷盡,所以諸佛如來也常常示現在其中。我們怎麼曉得?就在這個天王德號跟他所修學的法門裡面我們知道,因為這尊天王是圓教古佛示現,示現為法身大士;跡相上是天王的身分,實際上是法身大士。如果我們用現在的比喻來說,譬如我們講他的身分,他的身分是天王,我們把他比喻一個市長,像天王的樣子,身分是市長,他的學歷是博士。諸位要知道,阿羅漢、菩薩、佛是學位的名稱,這個市長不是個普通市長,是得到最高學位的博士。在此地他的身分是小小的天王,可是他的學位是圓教的佛果,是圓教佛示現天王的身分,以這個身分度這一類的眾生,教化他的所屬。從這個比喻上諸位就比較容易懂得。

  如何將菩薩這個法門落實到我們生活上?世間人,中國古德講五倫,五倫是從身分上講的。每一個人都具足很複雜的身分,都不單純,今天講多元文化,就自己一身來說已經具足多元文化了。我們對我們父母來說,我們的身分是兒女;對我們自己兒女來說,自己身分又是父母;對你長兄來說,你是弟弟;對你弟妹來講,你是哥哥。身分常常在變化,身分哪有一定?你踏進社會,你在公司裡面做事情,上面有老闆,你是部屬;也許你是個小單位的主管,你下面還有部屬,對你底下部屬你又是小老闆,對你直接的主管你又變成職員。所以你才曉得,一個人在社會上身分就很複雜,這哪裡不是多元文化?在這個生活環境當中,你要學菩薩出現世間行種種方便,以你種種不同的身分行種種不同的教化,為人演說。不但要說,而且要表演,對父母你要表演一個孝子,孝順父母,你表演這一招給社會大眾看,讓社會大眾覺悟,讓社會大眾模仿,向你學習。對待你的兒女,你就要表演一個慈父,負責任要把兒女教好;你真的有愛心、有智慧、有教學的方法,把你兒女教好,這就是出現世間方便力的落實。我們的身分在不同的場合、不同的時空就有不同的變化,你要能掌握機緣,幫助一切眾生,這叫存菩薩心、行菩薩道。末後這一尊:

  【最勝淨光天王。得如來往昔誓願力發生深信愛樂藏解脫門。】

  『如來往昔誓願』,每一尊佛在因地發願都不一樣,雖然都不一樣,要把它總括來說,不會超越四弘誓願;就以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來講,四十八願一歸納還是四弘誓願。所以這個四願就變成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總願,你的別願就是總願裡頭幾條再展開來說的,歸納起來不外乎這個四願。所以在此地,我們只用四弘誓願來學習就可以了。他得的是「如來往昔誓願力」,從如來發願、修行、踐願『發生深信愛樂』,這是從諸佛如來他們的修因證果上得到很大的啟示。「深信愛樂」當然就是依教修行,以佛為我們的榜樣,向諸佛如來學習,學習他的發願,學習他的修行,學習他實踐他的誓願。

  願發了之後一定要兌現,現在的話講一定要落實;願發了之後不能落實,這個願是空的願。祖師大德在解釋經論的時候常常教導我們「願以導行」。學佛不能沒有大願,尤其是淨宗的法門。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裡面告訴我們,淨宗修學的三個條件,古德稱為「三資糧」,資糧是比喻,比喻我們出去旅行,出去旅行你身上一定要帶錢,資就是指你帶的有金錢,糧是帶的食物。古時候旅行不像現在這麼方便,現在到處有餐廳、有旅館,你吃住沒問題。古時候旅行非常不方便,沒有那麼多餐廳,你怎麼辦?自己一定要帶乾糧,要借人家地方來住宿。所以旅行不能缺乏資糧,沒有資糧沒有辦法旅行,這是說你要旅行,這個條件就非常重要。比喻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要超越十萬億佛國土,這就好比是旅遊,我們的資糧是什麼?信、願、行。你有信,沒有願,不能往生。所以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給我們做了個結論: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信願之有無。你們自己想一想,我有沒有把握往生?有很多人給我說:法師,沒有把握。他來告訴我,我就肯定跟他說,你這一生決定不能往生。他瞪著眼睛問我為什麼?你沒有把握,沒有把握你怎麼能往生?你自己說的,我怎麼會曉得?我是聽你自己講的,你自己信願不足,你佛念得再好都不能往生。如果你說我是真信切願,那我就恭喜你,你決定得生。所以能不能往生不要問別人,問自己,你自己有沒有信心、有沒有願心。

  真的信可不是那麼簡單。前幾天從台灣來的同修,其中有一個人告訴我,台灣現在有些法師提倡日本的本願念佛,他來告訴我,那些法師說本願念佛才能往生,我們中國法師們念佛,將來縱然得生都生到邊地疑城。這種人能不能往生?不能往生。為什麼?沒有信願,隨便聽人家講幾句話信心就動搖了,那怎麼能往生?真信切願,那個信願是決定不動搖。諸位同修好好去念念,善導大師《觀無量壽佛經》的註解,他那個註解也叫做《四帖疏》,你們要看到《觀經四帖疏》,就是善導大師的註解。善導大師,古人跟我們講,他是阿彌陀佛再來的;既然是阿彌陀佛再來的,這個註解就是阿彌陀佛自己註的,還會有錯嗎?諸位細細去念念「上品上生」這一章,這一章註解的文很長,差不多佔全書的五分之一,單單講這一段。裡面給我們講到信願,真正對淨土有信心的人,別說是什麼法師給你說,他裡頭舉了很多例子,到最後說,釋迦牟尼佛自己來,來給你講,還有一個法門比這個法門還更要好,你放棄那個法門照我這個修,真正有信願的人合掌謝謝釋迦牟尼佛,「我已經選定這個法門,我絕不改,你那個法門教別人去」,這才叫有信願!佛來了給你講都不變更,我就認定這一門,決定不動搖,你才決定得生。

  往生之後,品位高下在念佛功夫的淺深。諸位要聽清楚,功夫淺深,沒有說念佛號多少,沒有說念得多的人品位就高,念得少的人品位就低,念多少不相干。功夫,功夫從哪裡看?功夫從斷煩惱當中看,你念佛的功夫能夠把見思煩惱伏住,帶業往生,生凡聖同居土;能夠把見思煩惱斷掉,斷見思煩惱,伏塵沙煩惱,你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方便有餘土,功夫深了;再深一層,斷見思、斷塵沙、斷無明,你生到極樂世界是實報莊嚴土。所以念佛是論功夫淺深,這是功夫。由此可知,功夫說的是放下,你要真正能放得下。這個身體還在這個世間,在這個世間隨緣度日就好了,什麼都不要計較,什麼都不要執著,什麼都不要分別,都好,沒有一樣不好,這樣你才得自在,這個樣子才叫功夫,將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品位就高。

  《彌陀經要解》實在是寫得太好了,印光大師對它的讚歎,說即使是古佛再來,阿彌陀佛再來,給《彌陀經》再做一個註解,大概也沒有辦法超過它。這個讚歎讚歎到極處了,我們要相信,不能懷疑。過去曾經有一次演培法師問我,就問這樁事情,他說印光法師對《彌陀經要解》的讚歎是不是太過分了?我老老實實告訴他,我說印祖講的話一點都不過分,印祖講得好。我們能夠依教奉行,哪有不得往生的道理?決定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你依照這個註解,依照這個經典去修學,你這一生當中決定圓滿成就。這才是真正「得如來往昔誓願力發生深信愛樂藏」,這個藏是講你信得深,你的信願深,稱之為藏。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