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華嚴經講述菁華  (第一八九集)  1999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2-045-0189

  請掀開經本,時分天王偈頌第三首:

  【生老病死憂悲苦。逼迫世間無暫歇。大師哀愍誓悉除。無盡慧光能覺了。】

  這是第三位天王,無盡慧功德幢天王,他所修學的是「滅除一切患大悲輪解脫門」。在災患之中,無過於生死,生死是一切眾生的大患。前面兩句提醒我們,第一句就是說的八苦,『生老病死憂悲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學佛的同修也常常聽到,也能夠道得,但是警覺的心依舊不夠。從什麼地方看出我們的警覺心不夠?脫離生死的心不切,依舊還要造生死輪迴的業因,這就是警覺心不夠。八苦交煎,『逼迫世間無暫歇』,這句話說得好,這種逼迫一時一刻都不放鬆。我們念念都在造生死業,所以生生世世無量劫來沒有出頭的日子。在六道裡面,決定是三惡道的時間長,三善道的時間短暫。幾個人真正覺悟?佛菩薩真正覺悟了。由此可知,真正覺悟的人,這個人就是菩薩,不覺悟的是生死凡夫,他還要繼續不斷去搞生死輪迴。覺悟的人的心行決定跟佛法相應,與佛的教誨相應;不覺悟的人,他的心行決定與他的煩惱習氣相應,我們從這個地方來區分覺與迷,就很清楚的顯現出來。捨棄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隨順諸佛菩薩的教誨,這個人開始覺悟了。

  覺悟的人一定歡喜讀誦大乘,為什麼?讀誦大乘是親近佛菩薩,時時刻刻跟佛菩薩在一起,時時刻刻不離佛菩薩,這是讀誦大乘。與佛菩薩作伴,與佛菩薩同在,這是覺悟的人;不覺悟的人恰恰相反,與魔王相處,時時刻刻念念之中,都跟魔王、魔鬼為伍,跟他們在一起。何以見得?佛在經上講得很明白,「十惡怨家,十善厚友」。遠離十善,喜歡十惡,就是跟魔王、魔鬼在一起。我們要知道這個事實真相,就應該反省檢點,我們日常生活當中跟哪些交情厚,跟哪些人密切的往來,這些人是善是惡?古人說「觀其交遊」,就知道這個人「賢不肖」。他所交遊的人是賢人、是覺悟的人、是菩薩,他是菩薩一類的根性,是菩薩一類的人物;他要是跟這些造惡的人、自私自利的人,跟他們為伍,這個人決定是凡夫,不是菩薩。身還是造殺盜淫,口還是妄語、兩舌、惡口、綺語,心裡面充滿了貪瞋痴,跟這些人往來,這就是跟魔王往來、跟魔鬼往來,所造的是生死業,以輪迴心造生死業,後患無窮。

  『大師哀愍誓悉除』,「大師」是稱諸佛如來,《華嚴經》上稱的大師是毘盧遮那如來。一尊佛可以代表一切佛,佛佛道同。諸佛如來哀愍六道十法界這些眾生,六道眾生有兩種生死,分段生死、變易生死,兩種生死苦都要受;六道以外四聖法界,分段生死苦他斷了,他沒有了,他有變易生死苦。諸佛如來因地上有大願,像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願願都是幫助一切苦難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諸佛如來在因地上所發廣大誓願無量無邊,但是把它歸納起來,總而言之,不出四弘誓願,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也不出這四願。所以四弘誓願是諸佛菩薩的總願,也是諸佛菩薩的大菩提心,四弘誓願就是大菩提心,究竟圓滿的菩提心。我們要問,我們有沒有發心?就看我們的心行跟四弘誓願相應不相應;佛以真誠清淨平等覺普度法界一切眾生,我們有沒有這個願心?

  佛家常講「佛不度無緣之人」,其實佛不度無緣只是在形式上說,而實際上沒有一個眾生佛不度他,無緣也度。無緣怎麼度?幫助他下種子,幫助他下佛種。怎樣下佛種?我們造佛菩薩的形像,他看到這個形像,「一歷眼根,永為道種」;我們念佛菩薩的名號,他聽進去了,一歷耳根也永為道種。所以方便法門無量無邊,讓他在阿賴耶識裡面落下佛法僧三寶的種子。出家人穿上這個衣服,具足這個形相走到外面去,人家一看這是和尚,這是佛教出家人,他心裡就下了種子。已經有佛種的人,幫助他增長,要教導他。眾生的根性不相同,有利根的人一接觸三寶就生歡喜心,歡喜聞法,歡喜修行;中等根性的人,接觸到三寶也能生歡喜心,但是不願意學習,必須要勸導他;下根人接觸到三寶,不但不能生歡喜心,還要排斥,佛菩薩也不會遺棄他,為什麼?知道他時節因緣沒到。

  祖師大德給我們示現的,我們要明瞭。印光大師這大家知道,是西方世界大勢至菩薩再來的。大勢至是等覺菩薩,可是他示現給我們的是像一個凡夫人一樣,年輕的時候毀謗三寶。他讀儒書,以儒家為正統,以佛道為偏邪,排斥佛法。這種人很多,唐朝時候我們讀古文,韓愈就排斥佛法。他有沒有善根?有,時節因緣沒成熟。到後來遇到大顛和尚,皈依三寶,改過自新,這在中國。在印度也不例外,我們在經典上看到記載,許許多多過去修學其他宗教的,最初接觸三寶,大力的毀謗排斥,到後來接受佛陀的教誨,知道自己錯了,皈依三寶,認真修學,弘揚佛法,這個例子太多了。天親菩薩是了不起的人,最初學小乘,執著小乘,毀謗大乘,後來他的哥哥教導他,他覺悟了,他哥哥是無著菩薩。他知道他毀謗大乘罪業很重,在佛菩薩面前求懺悔,用什麼方法懺悔?他要把舌頭割下來,舌頭造業。他的哥哥就給他說:你過去用舌頭毀謗大乘,你現在為什麼不用舌頭去讚歎大乘?這想想也沒錯,所以往後就讚歎大乘,為大乘造五百論。所以我們知道,一切眾生的根性不相同,什麼時候成熟也不相同,唯有真正的善知識能觀機,有善巧方便來誘導他、來成熟他。佛法的教學,它的樞紐、它的中心是破迷開悟。一個人在沒有覺悟的時候,勸他斷惡修善總帶一些勉強,自己修學也很勉強,所謂是用理智來克服自己的情欲,修學過程當中感受到許多的困難,時時刻刻要控制自己、壓抑自己,勉強的修學。可是覺悟之後就自然了,不是勉強的控制,覺悟之後自自然然斷一切惡、修一切善。悟得愈高愈深,你的斷惡修善愈趨於自然;高度覺悟的人,斷惡修善痕跡都找不到,與法性相應。這樁事情要不是諸佛菩薩來幫助我們,沒有人能做得到。

  所以天王的名稱是「無盡慧功德幢」,無盡的智慧才成就高顯的功德,斷煩惱、了生死,出三界、成佛道,把我們生生世世無量劫來的憂患徹底解除、圓滿解除。諸位要知道,這是佛陀的教育,唯有佛陀教育才能解決問題。這是世間六道裡面一切眾生不能解決的問題,不但六道眾生不能解決,四聖法界的聖賢也不能解決,唯有佛陀出世,教導十法界的眾生,使我們得到究竟圓滿的解脫。所以唯有佛法教學第一真實,佛家講功德,佛陀教育是十法界世出世間第一功德。我們在這裡看到,天王有智慧、有能力,他才能夠覺了。我們再看第四首,善化端嚴天王的報告,他的讚頌:

  【佛如幻智無所礙。於三世法悉明達。普入眾生心行中。此善化天之境界。】

  善化天王「得了知三世一切眾生心」,他從這個地方修行證果得道。『佛如幻智』,是說我們每一個人真心自性裡面本具的般若智慧。經文第一句是從自性本具智慧起的作用,作用我們叫權智,又叫後得智。所以稱作「如幻」,《金剛經》上講「如夢幻泡影」,因此它沒有障礙;如果要是有個實體,它就有障礙,沒有一個實體。一切諸法都沒有實體,所以清涼講這部經,給我們介紹四無礙,不但是理事無礙,實際上是事事無礙。佛以四種無礙智慧,這個「幻智」就是指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於三世法悉明達』,三世是過去、現在、未來,大乘經上說三世決定包括十方,說十方決定包括三世,十方三世一切諸法明瞭通達。他為什麼能明瞭通達?因為他有如幻無礙的智慧。

  我們今天心行恰恰與佛菩薩相反,我們坐實了。江味農居士註解《金剛經》,他批評《金剛經》的《心印疏》,《心印疏》算不錯了,他說這個註解不是很好的註子。原因在哪裡?坐實。他坐實有幾分,我們今天坐實幾乎是百分之百,所以智慧不開。什麼叫坐實?把一切法都看作是真實的,不知道一切法是虛妄的,連我們身體也不是真實的,夢幻泡影。他坐實是什麼?般若智慧是真實的,錯了,般若智慧也是如幻。只要有這個念頭在就叫坐實,你的智慧雖然開了,沒有圓開,你只是侷限的、局部的,不是圓滿的智慧,而且不是真實的智慧;換句話說,你的智慧見解出不了十法界,十法界是個界限,你的智慧是相似即,不是分證即。所以般若最怕的是坐實,可是我們很不容易脫離。如果我們說般若智慧是如幻,你要執著一個如幻,還是坐實了。要怎樣才真正超越避免這個過失?諸位自己去參,二邊不住,中道也不存。二邊不住,這是中道,又執著一個中道,中道跟二邊又對立了。中道也沒有,這個沒有跟有又成了對立。所以你能夠思惟、能夠想像、能夠言說的全是相對的。怎樣才能離開相對?相對的對面有個絕對,絕對跟相對還是對立。佛最後沒有辦法,只說「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這句話是不是真的?假的,你要以為真的,你又坐實了。從這個裡面更進一步,才是真的言語道斷,真的心行處滅。只要執著名相就壞了,所以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教人「離言說相」。有沒有言說?有;有言說而不執著言說,有言說而不分別言說,有名相而不執著、不分別名相,有心緣也不執著、不分別心緣,那是真智慧,那是無礙智慧,你才能夠通達明瞭一切法。

  第三句是這首偈關鍵的所在,菩薩修學成就就在這一句,『普入眾生心行中』。諸位想想,怎麼普入?只有一個辦法,為人演說,這才能普入。所以佛苦口叮嚀,教導我們「受持讀誦」,自度,受持讀誦是自己修行,「為人演說」是化他,自行跟化他是一樁事情。只有受持讀誦,不肯為人演說,你只修了一半,你還缺一半,你成不了正果,你也開不了智慧,必須那一半跟這一半合起來。要知道為人演說就是受持讀誦,受持讀誦就是為人演說,決定是一樁事情。「入眾生心行」,眾生見聞能契入,這是你教學成功了,你的教學達到圓滿的成就,這不容易。我們今天教初學,讓初學的人對佛法生起信心,相信佛法好,相信佛法殊勝,相信佛法應當學,是第一個階段。第二個階段,他相信之後幫助他深入,解,更深入的明瞭佛家的理論、方法,什麼方法?做人的方法,生活的方法,處事待人接物的方法,他明白了;境界,對於我們一般人來講,這個境界就是吉凶禍福、善惡報應,這個他明白了。明白之後,第三要勸他去做,要行。真正歡喜隨順佛菩薩的教誨,放棄自己的成見,這個人在行,行佛法。行了之後他就能證,證什麼?把他所信、所解、所行的融合成一體,那就是證。信解行證,證最可貴,證是超凡入聖。這四個合成一體了,再跟諸位說,世出世間所有一切法都融合成一體,圓證、究竟證,那就是佛華嚴,佛華嚴確實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叫深入眾生心行中,此地用的「普入」;深是對一個人講,普是對一切眾生講。由此可知,不分族類,不分人群,不分宗教信仰,普度眾生。如果還有揀別,喜歡的人我幫助他,不喜歡的人暫時不要去理會,這個不行,這個不是菩提心,不是菩薩心。真正發菩提心、修菩薩行的人,無論什麼眾生,看到畜生也會合掌給牠做個三皈依,何況是不同族群的人、不同國家的人、不同信仰的人?都要平等的去普度,這才是菩提心,才是菩薩行。

  度眾生要有善巧方便,善巧方便裡頭第一條就是形象,與一切眾生接觸,要給他最好的第一個印象,這個很重要,我們有沒有想到這個問題?有沒有照這個方法去做?什麼是好形象?誠懇,不是裝出來的,這個東西裝樣子做出來,人家一看就看穿了,假的不是真的。出自於真誠心,真誠的尊重,真誠的愛護,真誠的幫助他,一絲毫的虛假都沒有;出自於無私,無條件的,你要能給對方有這個感受。真誠心能感動天地鬼神,能感動一切萬物,古人所講的「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精誠所至,所達到的;誠,真誠到極處,金石為開。我們要問,什麼叫真誠?一個妄念都沒有,這真誠心,真能感動人。你們看《了凡四訓》,《了凡四訓》註解裡頭,古人註得好,講到真誠,他舉例子,畫符,這個符畫出來的時候符很靈,鬼神看到這個符他就迴避。這個符什麼人都可以畫,但是畫符的時候真誠心,這個筆從下去之後,一道符畫下來,一個妄念都沒有,這個符就靈。如果你一面畫符,一面打妄想,這個符不靈。念咒也如此,這個咒念下來之後沒有一個妄念,這個咒靈。你們看到有很多人念大悲咒,用水做代表,大悲咒加持這一杯水,這水就可以治病。什麼原因?他念大悲咒的時候一個妄念沒有,念一遍、念三遍、念七遍、念二十一遍,遍數愈多那個力量就愈大;但是不可以有一個妄念,有一個妄念這大悲水就不靈,跟普通水一樣,就這麼個道理。所以心裡一個妄念都沒有,你念一句佛號,念一句菩薩名號,加持這些動物、植物,它有感受。

  我們在平常要訓練自己,我們念這句阿彌陀佛,一句佛號裡頭不會有雜念,但是十句、百句裡面就有妄想,就夾雜了,夾雜就沒有效果,但是凡夫決定會夾雜。《印光大師文鈔》裡面就講得好,念佛念個三年、五年,一支香,在大陸是長香,一支香是一個半小時,念一個半小時還有五、六個妄想,印光大師說不錯了,你功夫很好了!如果念到一支香,一個半小時,念阿彌陀佛不起一個妄想,你的功夫是上乘的功夫。我們做功夫,要在這個地方用,在這裡下功夫。研究教也如此,心一定要清淨。不但學佛如此,世間許多專業的人士,他們用心都是專注,專注就是三昧,專注就得定。許多科學家在實驗室裡做實驗,全心投注,他那個也入定,所以他才有發明、才有發現;他要沒有很深的定功,他發現不了。我們今天講學佛修定,念佛人比起科學家,這個功夫上差得很遠,他們有定、他們有慧,在佛家講三昧,我們看西方許多著名的科學家,都有很深的三昧功夫。他們吃東西,我能想像得到,他不知道味道。因為什麼?他想他研究的東西、實驗的東西,吃飯不知道味道。你問他的話,有的時候顛三倒四,所答非所問,為什麼?他專注。他聽你的,聽到有聲音,沒聽清楚;他不是把他的東西放下來應酬你,不是。全心專注,終日專注,他才有發現,他才有發明。我們今天做功夫,連他們不如。

  我也常常提醒同學們,一切經典字字句句含無量義,你為什麼見不到?你沒有禪定的功夫,你沒有般若智慧。換句話說,你雖然在研教,在學講經,並沒有真心全心全力投注;你要是真心,全心全力投注,不需要很多時間你會開悟。禪宗六祖惠能大家曉得,他在黃梅只八個月,八個月就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五祖忍和尚衣缽就傳給他了,他還沒出家、還沒剃頭,還是個居士身分。什麼原因?專注,沒有別的,全心投入。我們今天障礙在哪裡?障礙是散亂心修學,無論幹什麼都是散亂心,所以不能成就;外緣太多了,讓你身心不能安穩。諸位要曉得,大道是戒定慧,我們今天沒有定、沒有慧,戒也沒有,每天我們的心、我們的行為與戒定慧完全相違背,怎麼會有成就?戒,廣義的講是如法,我們不如法,不如法怎麼能得定?怎麼能得清淨心?沒有清淨心怎麼能開智慧?要怎樣才能如法?最簡單的說,要隨順佛陀教誨,以佛陀教誨為標準,謹守莫犯,這就如法,這是先決條件。參禪有參禪的方法,學教有學教的方法,念佛有念佛的方法,但是所有法門根本法、基礎,是《觀經》上講的三福,三福是根本法,「三世諸佛淨業正因」,這是根本法,無論修學哪個法門,都是建立在三福的基礎上。所以三福不修,無論修學什麼法門都不能成就;像蓋房子一樣,那是地基、基礎,你沒有地基,沒有地基只能蓋個茅蓬、搭個帳篷,可以不要地基,蓋什麼樣的房子都蓋不成功。三福是地基,所以叫「三世諸佛淨業正因」,我們不能很認真的做到、很自然的做到,我們想道業增長就難,想開悟、想契入法界就難。

  所以第三句「普入眾生心行中」,佛與大菩薩們他們才能做到。我們雖然做不到,總而言之,要向這個方向、向這個目標去做,時時刻刻有幫助人學佛的心。決定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決定沒有任何希求;無有希求就是清淨心,不分別族類就是平等心。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一定要學,以這樣的心面對一切眾生,時時刻刻不中斷,所謂念茲在茲,這是念佛。有這個心念,接觸到事相,你一定就有行為,就會認真的去幫助他,沒有善根的人幫他種善根,有善根的人幫助他增長,已經增長的人幫助他成熟。

  我們再看下面這一首,第五首,總持大光明天王的讚頌,他得的是「陀羅尼門光明,憶持一切法無忘失」,他從這個地方證果的。

  【總持邊際不可得。辯才大海亦無盡。能轉清淨妙法輪,此是大光之解脫。】

  總持大光明天王。『總持』,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抓總綱領,掌握到總原則。哪一個是佛法的總綱領、總原則?給諸位說處處都是,沒有一法不是。就好像什麼?好像是個圓球,圓球上任何一點都通到圓心,你掌握到之後,你就得到圓心,得到圓心就得到一切,全都得到了。我們今天在圓周上,你要抓住一點,這就是常講「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就行了。所以總持不是專講一個法門。佛法裡面講一,一是任一,不是專一;專一你就有分別、就有執著,任一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任何一法,你只要懂得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沒有不成就的。通常我們講總持,應付娑婆世界現前這些眾生根性,都介紹他念佛法門。這不是我說的,《華嚴經》上說的。《華嚴經》有最圓滿的理論、最究竟的理論,有最精密的方法,後面還帶表演,「入法界品」是表演給我們看,把方法、理論落實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做出來給我們看,以善財童子、五十三位善知識做代表,表演給我們看。五十三位善知識所修的法門不一樣,各個不相同。第一位善知識德雲比丘介紹念佛法門,以念佛為開端,這個意思就很深。換句話說,專門為我們娑婆世界,尤其是末法眾生來說的,叫我們抓住這個法門,以這個法門做大總持法門,你就專修這個法門。

  下面講『辯才大海亦無盡』,你能不能得四無礙辯才?能,任何一門通了都能,所謂是一經通一切經通,一法門入了,一切法門都入,就怕你一經不通。通到什麼地方?通到自性。不是說這本書念得滾瓜爛熟,從頭背到尾,從尾背到頭,那不叫通,通是要通到自性。哪一法都能夠明心見性,見性就叫通。怎麼?世出世間一切法都是從自性流出來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自性就是性識,達到性識,還有哪一法不通?法法皆通。怎麼樣才能明心見性?一門深入。所以執持名號,一句佛號念到底,把自己的見思煩惱念掉。我們再說淺一點,是非人我念掉了,自私自利念掉了,貪瞋痴慢念掉了,殺盜淫妄念掉了,這個念佛才叫功夫。然後更進一步,見思煩惱念掉了,六道就沒有了;塵沙煩惱念掉了,十法界沒有了;無明也念掉了,一真法界四十一個階級也沒有了,「圓滿菩提,歸無所得」,他怎麼不成就無礙辯才?所以佛法,每一個法都是總持法門,總持並不只一個。宗門裡面開悟的大德常講,悟了之後「頭頭是道,左右逢源」,這個話很有味道,為我們印證《金剛經》佛所說的「法門平等,無有高下」。由此可知,抓總綱領,掌握總原則,都是在自己一心一念,然後才有能力弘法利生,教化眾生。

  第三句,『能轉清淨妙法輪』,你有能力了。「清淨妙法」就是佛法,何以說它清淨?佛法裡頭決定沒有絲毫的污染。什麼是污染?起心動念就污染了,這個理要清楚。世間人起心動念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那是最嚴重的污染,所以佛講這個污染叫五濁惡世,最嚴重的污染。這個東西離了之後是稍微清淨了,還不是真清淨,你起心動念跟諸佛菩薩教誨相應還是污染,它是輕度的污染。我們現在從嚴重的污染提升到輕度,慢慢提升。像在六道,我們擺脫六道到四聖法界:聲聞、緣覺、權教菩薩,他還是污染,他比我們輕,我們比他重。還要往上提升,那真正的清淨,一真法界才是真正清淨,無佛無眾生。完全隨順自己的法性,不是隨順諸佛如來的教誨,隨順自性,隨順性德,那叫真清淨。佛法能夠幫助我們破迷開悟,能夠幫助我們脫離六道、脫離十法界,證得一真法界,這叫妙法。世間所有之法決定不能幫助你脫離六道輪迴,那個法就不妙。世間法、世間聖賢能幫助你脫離三惡道,能幫助你得人天福報,但是沒有辦法脫離六道,所以那個法不妙。佛法之高妙就是能夠幫助你脫離輪迴,脫離三界,更妙的能幫助你脫離十法界,幫助你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在一切法裡頭,最直捷的、最穩當的、最簡單的、最容易的、最靠得住的,念佛求生淨土,所以把念佛法門做為大總持法門,道理在此地。

  隋唐大德們給我們做了一個表演,實在講,那些人在我心目當中看到,那都是諸佛如來示現的,決定不是凡夫。因為我們在佛陀遺教,遺留下的經典這麼多,看到佛常常講總持法門,我們總是想抓到,究竟哪一個不曉得。心裡面沒有智慧、沒有主宰,今天聽人說這個法門好,明天聽那個好,到底哪個好?到最後算了,不學了,不知道哪個好。所以這些佛菩薩來給我們做示現,將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做一個總結,哪個第一殊勝?大家承認《華嚴》第一殊勝;換句話說,在一切經裡面,大總持法門就是《華嚴經》。《華嚴經》跟《無量壽經》做個比較,《無量壽經》比《華嚴》更好。為什麼?《華嚴》到最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無量壽經》就是極樂,《華嚴》所歸的是極樂世界,這把《華嚴》比下去了。

  《無量壽經》我們現在採用的本子,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夏老是佛菩薩再來的,不是凡人,他要不是阿彌陀佛再來的,決定也是觀世音菩薩再來的,幫助我們末法時期(還有九千年)這些眾生平等得度,所以將五種原譯本做一個集大成的工作,讓我們有所歸依。這個本子裡面分四十八品,哪一品第一?我們找第一,找總持,這也是大家公認的,四十八願第一。四十八願是阿彌陀佛自己說的,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轉述,阿彌陀佛自己說的。四十八願,四十八願哪一願第一?古大德也公認,第十八願第一。第十八願是什麼?「十念必生」。烘托出執持名號,名號就是「阿彌陀佛」四個字,所以「阿彌陀佛」四個字是佛法的真正大總持法門。四十八願就是這個名號的註解,《無量壽經》就是四十八願的註解,《大方廣佛華嚴經》就是《無量壽經》的註解,整部《大藏經》就是《華嚴經》的註解。古大德是繞這麼大的圈子讓我們肯定,深信不疑,這一句佛號「阿彌陀佛」;加上「南無」,南無是恭敬、是皈依的意思,不是名號,名號只有四個字。所以六字洪名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教化眾生的大總持法門。總持大光明天王他從這個地方解脫的,他從這個地方修行證果。我們聽了之後、讀到之後,應該知道怎樣去學習。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