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華嚴經講述菁華  (第四十一集)  1998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12-045-0041

  請掀開經本第二十三面第二行。昨天介紹主林神,十位上首當中我們介紹到第三位:

  【生芽發曜主林神。】

  菩薩德號裡面含義非常的廣大,我們如果不能夠深入的體會,就沒有辦法得到受用。佛的經本,實在說是字字句句都含無量義,問題是我們展開經卷能夠體會多少,能夠用到多少,佛法對我們才有真實的利益。主林神的大意給諸位報告過了,他可以說是包含我們現前社會,主要是工商業,而實際上他包含的行業相當之多。他們對社會的建樹就像林木一樣,許許多多說之不盡。而「擢幹舒光」,要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某一個行業裡面傑出的人物,擢是突出的意思,所謂是出類拔萃。都是諸佛如來在各個社團、各個行業裡面示現的。第三尊,『生芽發曜主林神』。前面跟諸位同修說過,這是基礎的教育,後面我們還會講到教育這個社團。在此地就是如何培育出類拔萃的工商業的傑出人才,這是它真正的意思。而一個成功的人物,一定受過非常好的教養。教養在儒家講,一定是從胎教開始。

  昨天跟諸位解釋到波動的現象,我們把這個現象要能夠很清晰的體會到,然後才知道佛在經論裡面告訴我們,一切眾生起心動念都跟整個虛空法界有關聯,正所謂是牽一髮而動全身。起心動念它有波動,實際上任何一個物體都有波動的現象,這是現在科學家所觀察到的。再小的微塵,我們正報裡面毛端,微塵、毛端怎麼形成的?也是原子、電子、粒子組成的。這些極小的物質現象,它不是靜止的,它是動的。我們佛法,佛在經上給我們說,物質的現象有四個特色,地水火風,佛是用這四個字來代表,顯示基本的物質、最小的物質,它有這四個性質。所謂地大,地是代表它是一個物體,我們在高倍的顯微鏡之下能夠看得出來,它是一個物體,地代表物體。水代表現在講陰電,火代表陽電,它是一個帶電體。風大是說它是動態的,它不是靜態的,它是動的,我們知道動就產生波。不僅起心動念,所有物質都有波動的現象。它波動的範圍多大?在理論上說,決定是虛空法界。怎麼曉得?佛在經上告訴我們,盡虛空遍法界是一體,這是一個基本的原理,重要的原則。任何一個物質現象、心理現象必然是周遍法界,所以它自自然然就與虛空法界諸佛菩薩、一切眾生起感應道交的作用,念佛得佛力加持,念佛得菩薩、善神擁護,也是這個道理。

  我們心裡面想佛,口裡面念佛,大勢至菩薩在《楞嚴經》上告訴我們,「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他的語氣說得很肯定。為什麼說必定見佛?憶佛是心憶,心裡面想,起了念頭就是心的波動;念佛是口念,是塵的震動。六塵,色聲香味觸這是五塵,我們念是聲塵。要是以佛法歸納的講法,憶佛是心法,念佛是色法,六塵都屬於色法。心意,心發出波動,心的波動快速,而且沒有強弱,立刻就傳遍虛空法界。口念是色法,色的波動有強弱、有遠近,愈是到遠,那個波愈弱,它跟心法這個波動現象不相同。這是感應道交,諸佛菩薩加持的原理。所以一切的念頭,念佛這個念頭是第一殊勝,沒有比這個更殊勝的。凡夫不念佛,老實話,起心動念都是造輪迴業,跟什麼相應?跟三途惡道相應。唯獨憶佛念佛是跟諸佛如來相應,這個道理一定要懂得,然後你才歡喜念佛,肯定念佛法門不可思議,念佛法門第一殊勝。所以一切諸佛菩薩沒有不提倡的,沒有不讚歎的,沒有不弘揚的。

  「生芽發曜」,曜,光明照耀。由此可知,我昨天把這一句說作慈善救濟,慈善救濟到極處是教育,這才是真正的慈善救濟。教學與真實智慧相應,才能發曜。真實智慧是性德,性德很難懂,我們把它落實在生活裡面,諸位比較容易體會。我們說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說這十個字大家好懂,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能與這十個字相應就發曜,就與自性本具的德能相應。所以在教學裡,最重要的是道德的教育。儒家的教學,孔子四科,第一個是德行,第二個是言語,第三是政事(政事是辦事情的能力,將來你在社會上,你要有能力生活,我們今天講一切技能,孔老夫子講政事),最後才是藝術、文學,那是精神生活。先把物質生活解決了,然後才能提升精神生活,夫子講得很有道理。這裡頭特別要注重的是前面這兩種,德行、言語。言語,他老人家看得這麼重,我們在《無量壽經》上讀到善護三業,第一個是「善護口業」。釋迦牟尼佛跟孔老夫子沒見過面、沒開過會,沒有交換過意見,他們的看法、做法相同,這是我們中國諺語所講的「英雄所見,大略相同」。為什麼?口最容易造罪業,多少很好的修行人修行一生,積功累德,到後來功德都漏掉了。從哪裡漏掉?從口裡漏掉,辛辛苦苦修,修了幾十年,幾句話的口業就漏光了。所謂「口為禍福之門」,不可以不知道。覺明妙行菩薩教人,「少說一句話,多念一聲佛」。你要開口說話,想想,我這話不說行嗎?如果不說可以,那就不要說,多念一聲佛號積功累德。話要是說錯了就造口業,把你的功德就流失掉了、漏掉了,這有漏法;在有漏裡面,口是最大的漏洞,這不能不知道。請看第四尊:

  【吉祥淨葉主林神。】

  什麼是吉祥?古時候人與人之間的問候多半用吉祥。現在人問候,看到人:你好嗎?用這種口氣了,可是遠不如吉祥含義之美。吉祥的淺說,我們應該得到的都得到了,不應該得到的決定不可以取,這就叫吉祥。這裡面範圍包括就很廣,包括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我應該得的我才得到,不應該得的,遇到也不可以取,這是吉祥的意思。凡是,不僅是不義之財(義就是應當得的,不義是不應當得的),不應當得的名,不應當得的利,乃至世出世間一切法中,如果不應當得的你要是得到,在佛法裡面都是偷盜。偷盜的範圍太廣了,非分、非法,或者是奪取,或者是欺騙,或者是以威勢逼迫人不能不奉獻出來,統統都叫做偷盜。所以「不盜」跟儒家五常相配是配在「義」,五常是仁義禮智信,不盜是義。我們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要懂得守住自己本位的德行,長養自己的善根,非分之一切我們都不能夠去取。

  即使是應該得到的,諸佛菩薩所表現的,都是把它供養給一切眾生,去做布施供養。釋迦牟尼佛表演給我們看,三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佛的福報是圓滿的,智慧是圓滿的,佛應該接受一切眾生供養,九法界有情眾生,沒有一個不歡喜供養佛的,供養佛的福報大。你看佛得到的供養都供養眾生了,都布施給別人,佛沒有享受。菩薩示現在世間,阿羅漢應化在世間,都是表演給我們看,我們看到了、聽到了、接觸到了,要知道向他學習。他能捨,唯有能捨,他才有圓滿的大福德。他的福德是在生活上,無論是物質生活、精神生活,絕沒有缺乏。生活在我們看起來很清苦,而實際上他的生活是大樂。世間人在飲食一定是肉食,這個飲食是豐盛;佛菩薩眼睛裡面看到那種飲食造罪業,在旁邊嘆息「可憐憫者」!他看到我們素食可憐,我們看到他肉食可憐,到底哪個可憐,到後來結局才知道。好心、善行、素食,果報都是生天,後來享天福;殺生、肉食,跟一切眾生結下冤仇,來生在三惡道,你說哪個有福?真正的福報不是看眼前,眼前不容易看出來,眼光往遠處一看就清楚、就明白了,才知道哪個是吉祥,哪個是不吉祥。實在說就在眼前,如果諸位有微細的觀察,你也能夠看出來。為什麼?素食的人身體健康長壽,少病少惱,能令人羨慕,這是現前的好處。也許有人問,素食的人也有短命的,也有生病的。那是另有原因,絕不是素食的影響,別有原因。果然心善行善,能夠依照佛的教誨,經典理論方法修學,他所得到的一定是健康長壽,一定是法喜充滿。

  經典上記載,阿難一生沒生過病。他的名字阿難,翻成中國意思叫慶喜,你懂得這是什麼道理嗎?常生歡喜心就不生病。病從哪裡來的?病從煩惱來的,病從憂慮來的。你心裡很煩很憂,你就會生病;你每天法喜充滿,怎麼會生病?當你疲倦的時候,精神不能振作起來,到念佛堂轉一圈馬上就好了,體力就恢復,不需要打針,不需要進補,那個很麻煩。世間富貴人家天天進補,補得一身的毛病,補得一身的不自在。所以真正的補品在念佛堂,最重要的還是憶佛念佛,我們心波波動跟諸佛的磁場能相應,這才是真正帶給你法喜充滿,帶給你無比的健康快樂,這真正是吉祥。

  『淨葉』,樹,我們知道樹木,葉是最重要的,它吸收陽光、吸收養分;葉是淨葉,表清淨。唯有淨葉才是吉祥的,所以這個名號裡面因果具足,吉祥是果,淨葉是因。這個葉,我們可以把它看成一切的造作,也就是事業。世間所有一切的工作,佛弟子都可以去做。我們在《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裡面讀到,世尊教誡我們,佛弟子「可得為世間事,不可得為世間意」,世間事可以做,但是不可以有世間意。世間意是什麼?世間意就是我們常講的輪迴心,輪迴心造一切事就是輪迴業。如果你是清淨心,清淨心造一切事就變成清淨業,就是淨業。佛法的水準高,但是並不是高不可及;換句話說,我們是可以達到的,問題都在自己,自己真肯學習,沒有做不到的,我們確確實實可以過諸佛菩薩的生活。諸佛菩薩,我們在經上讀到,諸佛菩薩在世間示現,在六道十法界裡面示現,遊戲神通,遊戲多快樂,神通就是沒有障礙。他們過的是什麼生活?《華嚴經》上講,四無礙的生活,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才真正是大自在。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這個業才叫淨業。

  我們怎麼學法?從哪裡學起?從轉變念頭上做起。過去我們起心動念,念頭一生起,第一個念頭是我,為自己,這個念就不善。初學佛的同修聽到這個話感覺得奇怪,好像這個話不通人情。確實是不通人情,不通人情它通法理。佛為什麼這麼說?佛告訴我們,六道怎麼來的?六道是從我執裡頭變現出來的,所以佛法第一個教你把「我」這個念頭突破,你再不執著有個「我」,六道就沒有了,你就超越六道輪迴,超越六道生死。大小乘佛法,都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由此可知,我們怎麼轉變法?起心動念念一切眾生,從今天起不再為自己想。我要吃飯,就立刻想到一切眾生有沒有得吃;我要穿衣,想到一切眾生有沒有衣穿,起心動念都想一切眾生。我想幸福,一切眾生有沒有得到幸福;我想避免災難,一切眾生有沒有避免災難。念念想一切眾生,久而久之「我」這個執著的念頭自然就淡化,這是大乘法的教學。如果我們真的把這個觀念轉過來,給諸位說,三年五載,十年、二十年,決定可以達到這個境界。我執破了,我們念佛往生不是在凡聖同居土,提升到方便有餘土,再向上去那就是實報莊嚴土。這是我們應當要記取的,這才是真正的淨葉,得最吉祥的果報。第五尊:

  【垂布焰藏主林神。】

  『垂布』就是慈悲布施供養,『焰藏』是智慧的寶藏。在佛經裡面,光、焰、金剛,這些字樣都是表智慧。「焰藏」兩個字就是指無盡的智慧德能,這些智慧德能隨著你的修學不斷的增長;你的智慧天天在增長,你的能力、德行也天天在增長。增長出來做什麼用處?一定要利益眾生;用現代的話來說,服務社會、服務眾生。雖然盡心盡力服務社會大眾,除自己生活必需,對社會一無所取,這是菩薩。應當得的也捨,不應當得的更不必說了,決定不取。應當得的統統都捨,這是真正度眾生,做出榜樣給眾生看。一切眾生迷惑顛倒,不應該得到的他也想要得到。菩薩示現我應當得到的我都不要,菩薩能夠這樣做,久而久之就能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這些愚痴眾生看久了,看久了就會覺悟。最初的時候他不以為然,他覺得那個人是傻瓜,他應當得的他都不要,他傻瓜、他愚痴,久久之後他就覺悟到,他才會效法。所以菩薩示現在這個世間很有耐心,凡是教化這些剛強難化的眾生,這是《地藏經》上說我們娑婆世界眾生剛強難化,一定要有很大的耐心。起初要隨順他的煩惱習氣,然後慢慢的來轉變,這個東西急不得,諺語常說「欲速則不達」。一定要了解眾生的根機,一定要觀察他的時節因緣,因緣沒成熟,因緣不具足,一定要隨順,這就是高度的智慧、高度的技巧,佛經裡面常講的善巧方便。「垂布」,垂是慈悲,我們講愛心,關懷、照顧無微不至。

  這個德號,總結就是以清淨平等心,將我們自己的智慧德能無條件的貢獻給社會廣大的群眾。如果這個企業家,主林神我們把他看作現代的企業家,他能夠以這些原理原則去服務社會大眾,他的事業、他的前途無比的輝煌,他的福報永遠無盡。絕不是說這樣做法就賺不到錢了。起心動念都是為我,我要賺錢,你能賺得到嗎?如果你能賺得到,我就不學佛,我跟你學了。賺不到!你所賺到的,你命裡頭有的,命裡頭沒有的想也想不來。佛告訴我們,財富從哪裡來?財富從財布施得來的。愈施愈多,愈多愈施。不能說多在那裡就不施了,不施你就那麼多,再就沒有了。沒有之後,它不但不增加,它天天損耗,現在錢幣會貶值、會損耗的。所以佛教給我們捨得,這個意思深。你所得到的,得到的也要捨,捨所得。不是說捨了之後我就得了,得了之後不再捨;得到的要捨,你才與性德相應,與自性相應。自性,六祖說得很好,「本來無一物」,你得到一物趕快捨掉,才與「本來無一物」相應。你要不肯捨,你就又有一物,再得兩個又有兩物,你的物一大堆,那個麻煩就大了,那就帶來無窮的災難,災難是從這兒來的。捨盡之後什麼災難都沒有了,業障捨掉了。所以要懂得布施,懂得真正的服務社會大眾。第六尊:

  【清淨光明主林神。】

  這個名號裡面的意思非常鮮明,可是不容易做到。雖不容易做到,你要真正肯發心,不是做不到。第一要心清淨,心必須要一絲毫不染著才清淨,假如我們見了適合自己意思的就喜歡、貪著,這心不清淨;遇到自己不喜歡的就討厭它,你的心也不清淨。這個事難,為什麼?六根接觸外面境界,真有喜歡的,還真有討厭的,這時候怎麼辦?這是我們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在作怪,不是事實。所以你一定要了解事實真相,事實真相是什麼?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如果你要了解所有境界的現象都不是真的,都是假的,你在這個境界裡面就不會起心動念,你才真正放得下,放下心就清淨。所以徹底明白是看破,看破幫助你放下,放下幫助你更深入一層的看破,這是相輔相成的功夫,我們應當要做,對自己的好處太多。放下之後,我們又用什麼樣的心態來過日子?我們還有這個身在,同修們你們還有家庭,你還有眷屬,你還有親戚朋友,如果統統放下了,一天到晚像個木頭人一樣,一點表情都沒有,那都把人嚇壞了,這佛還能學嗎?

  一切看破放下之後,我們後面還有兩個,自在、隨緣。你懂得什麼叫隨緣嗎?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隨緣是什麼?隨緣就是表演、唱戲。也表現得有喜怒哀樂,樣樣都表現,表現得比世間人還要美滿,心裡頭真看破、真放下了,是演戲。所以人生如戲、人生如夢;人生如戲是講隨緣,人生如夢是講不染著,知道它是假的。也就是說,人生如夢是看破了,從看破上說的;人生如戲是從放下上說的,放下之後演戲。所以我講過,我們的經本是劇本,真正看破放下的人就跟諸佛菩薩一樣,照著劇本演戲,我的生活、我的工作,我的一切活動沒有自己,是表演給別人看的。所以在事上面非常活潑,在理上與性空相應,這個人我們就肯定他是佛菩薩應世,是乘願再來的,他不是凡夫。為什麼?不僅僅他超越六道,連十法界他也超越了,這才叫清淨光明。我們可以做得到,不是做不到。這種生活才真正是幸福美滿,過的是諸佛菩薩的生活,不是凡夫。諸位要細細去思惟、細細去衡量,你看看這種生活自不自在?

  『光明』淺說,淺而言之,落在我們生活上,光明磊落,我們現在人所講的透明化。現在這個世間,在外國很重視叫隱私權,佛教給我們光明磊落,一切透明,沒有隱私。凡是有隱私,大概都不是很光明的那一面,為什麼?怕人家知道。諸佛菩薩沒有一樁事情不能告訴人的,沒有一樁事情是值得瞞著眾生的,沒有。我們學佛要從這個地方學起,樣樣公開,沒有一點私心,沒有一點私利,連我與我所都捨得乾乾淨淨,這身是透明的。這個地方的光明,應當從這個地方做起。最初的方便,怎麼做法?從不妄語開始,決定不自欺、不欺人。從不妄語做起,你才能真正做到光明磊落。第七尊︰

  【可意雷音主林神。】

  這一尊是教給我們說話。音是音聲,這個音聲『可意』,可意就是一切眾生聽到生歡喜心,這是可意的聲音,也就是可喜的聲音。這個音不是普通的音聲,不是泛泛之音,而是能令眾生覺悟之音。『雷音』,雷的音聲能振奮人心,能震破眾生的煩惱,震破眾生的無明;還有一個意思,雷音遠聞,取這兩個意思。這裡我們應當要曉得,這是在一切時、一切處、一切人事之中,只要我們開口,遇到人跟人家交談的時候,你就要想到我的音聲是可意雷音。閒談的時候也要把佛法介紹給別人,世間人常說「三句不離本行」,我們的本行就是阿彌陀佛。要把阿彌陀佛、要把《阿彌陀經》,古德講淨土宗的經典叫往生經,把這樣殊勝的法門,時時刻刻存這個心,遇到的人只要他跟你交談,你就要把這個法門介紹給他,要跟他講解,長說短說、深說淺說完全由你自在,這種音聲就是可意雷音。不僅是在講台上,什麼地方說話,乃至於打電話,都是可意雷音。所以經文字字句句都要變成我們現實的生活、真正的生活,我們就依照《大方廣佛華嚴》劇本來演戲,那個生活多美、多麼殊勝。第八位︰

  【光香普遍主林神。】

  前面這一尊是表言說,這一位是表現相。我們的形象要好,形象就是一般講的威儀,形象要好。形象也可以常常變,常常變化,在什麼場合用什麼樣的形象。和其光,同其塵,我們才能普度一切眾生。譬如我們的表情要隨著場合變化,人家有吉慶的場合,我們一定表情很歡喜,我們穿著的服裝讓人一看也都能生歡喜心,顏色可以鮮艷,與它的場合能相應。如果我們參加一個喪禮,你的表情要肅穆,不能嘻嘻哈哈的,好像人家死得好一樣,那就錯了。你服裝顏色也得要素一點,穿黑色的、穿青色的,表示哀悼之意。所以色相是隨著眾生種種不同場合有變化,不是一成不變的,我們要懂得這個道理。在家人服裝很多,什麼場合你們都懂得要穿什麼樣的服裝,要怎麼樣打扮,去應付這個場面,這就是『光香普遍主林神』教給我們的。出家人的服裝都是這個樣子,比較上來得單純,無論什麼場合我們都是這個打扮,而且也都是這個顏色,這是在社會裡面比較上特殊的。雖然服裝我們沒有什麼變化,但是表情有變化。光跟香,「香」在此地我們可以把它看成氣分,「光」是光彩,一般講都包括在威儀當中。「普遍」這兩個字很重要,普遍決定是清淨心、平等心,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才能普遍,這樣才能跟社會大眾生起作師作範的作用,做社會大眾的表率、模範。因為你是清淨心、是平等心,做出種種慈悲的示現。第九尊︰

  【妙光迥曜主林神。】

  這個德號裡面充滿智慧光明,我們今天講高度的智慧,遍照世間。德號裡面有一個『妙』字,高度智慧表現在生活上、表現在工作,特別工商業界的應酬特別頻繁,表現在這裡面,妙是謙虛。一般人有才華、有地位、有財富,都免不了驕慢,貢高我慢那就不妙。在人間,我們可以說有史以來,我們在歷史上記載所看到,無論是智慧、福報、才藝,佛是達到究竟圓滿,沒有人能跟佛相比。你看釋迦牟尼佛多謙虛,釋迦牟尼佛對於最貧窮的乞丐都非常尊重,決定沒有一絲毫輕慢這個表態,這種行才叫妙,這個光才叫妙光,與清淨平等覺相應。佛為什麼能做到?因為佛很清楚、很明白,貧窮乞人他也是一尊佛,怎麼可以輕慢他?世尊何以看到他是一尊佛?世尊是見性不著相,一切眾生的本性都是佛性,怎麼不是佛!所以世尊在這個經上,《圓覺經》上也說到,「一切眾生本來成佛」。從性上講,一切眾生統統是佛;從相上講,這才有差別。但是相是假的,相是妄相;性是真的,是真性。換句話說,他是真佛,他是假眾生,六道十法界是假的,佛才是真的。他為什麼搞成這個相?他是個迷惑顛倒的佛,諸佛如來是覺悟的佛。我們只能用這個比喻來說,希望同修們從比喻裡面去領悟。你可不能著相,你不要以為還真的有一個覺悟的佛,還有一個糊塗佛,你又糟糕了,那你就不解所說意。所以言說執著不得,還是馬鳴菩薩說得有道理,我們一定要離言說相、離名字相(名詞術語)、離心緣相(心緣叫做妄想,我們怎麼看法、怎麼想法,那是心緣相)。這三種都要離開你才會聽,你讀經、聽教,你能有悟處,你才能入這個境界;悟入這個境界,你在生活上立刻就用上。佛法好就好在此地,真有用,跟我們的生活沒有脫節,真有用。用熟了,不知不覺就超凡入聖,轉我們的業報身就變成願力身,《華嚴經》裡面講的願身、智身,也就是常說的乘願再來,把業力轉變成願力,把業報轉變成願力的化身。轉變是一樁難事情,但不是不能轉,決定可以轉,佛菩薩能轉,我們也能轉,你要從這個地方建立信心。這是「妙光迥曜」名號裡面的含義。最後這一尊︰

  【華果光味主林神。】

  這位尊者德號裡面的表法,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他的成就,他在工商界的成績,華、果、光、味,說出四樣。『華』表他的因行,也就是從他創業一直到成功,辛勤努力的工作,這好比是花。他的事業成就了,這是果報,事業有成,成功了。『光』是表服務社會,利益眾生。『味』是令一切眾生得他真實的利益。他在某一個行業,這個行業的成就對社會大眾的服務,讓一切眾生在生活上得到便利、得到享受,這是味。所以末後這一尊主林神,表法是總結這一段,意思非常的具體而圓滿。

  【如是等而為上首。不思議數。】

  這個數量跟前面一樣,都是佛世界微塵數,參與這個法會。這個法會實在講就是法界,法界就是盡虛空遍法界,不但包括現前,包括過去、未來,我們現在的話說作時空,時間與空間,數量之多。末後這一句歎德︰

  【皆有無量可愛光明。】

  這個意思我想大家很容易體會到。佛教裡面叫商主,現在叫企業家。他們的成就、他們的事業,真的像樹林一樣,樹立在那邊,我們去參觀,我們去欣賞,他們這些產品琳琅滿目,『可愛光明』,你看到都很喜悅。如果這些商主是菩薩的話,我們去很容易得到享受。為什麼?菩薩布施,這個布施是很合理的價錢賣給我們,這就是布施,他是以服務為目的,不是以賺錢為目的。如果是以賺錢為目的,他是凡夫,過去生中修的福報大;如果他是以服務為目的,不以賺錢盈利為目的,他是菩薩,他那個財富就無有窮盡。為什麼?在理論上我們曉得,愈施愈多。前生修的福報很有限,所以一個經濟風暴來的時候他受不了,他禁不起。菩薩禁得起,菩薩無所謂,不管你風暴大小,他一樣發,一直發到底。因行果報不一樣,世間人不了解這個道理;真正明白這個道理,誰不願意學菩薩?所以他們事業的成就都有可愛光明,而且非常鮮明,一說到的時候,一切眾生都能夠體會得到。這一段就介紹到此地。

  再看末後這一段,第九「主藥神」。我說這是末後的一段,是因為從執金剛神一直到此地這九段,九類的神眾,他們代表十住因果。十住、十行、十迴向,到這裡是一個大段,他們表十住因果,住佛所住。由此可知,在這段經文裡面,我們將每一位代表的菩薩,他們在此地示現的身分是神眾,實際上都是菩薩,他們的名號做了詳細的介紹。而實際上就是教給我們,我們在這個社會,生活在這個世間,面對社會大眾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我們在這個社會上,選擇哪一種行業,從事某一項工作,這些都是菩薩行裡面重要的原則綱領。如果我們能夠學習、能夠照做,我們就在行菩薩道、修菩薩行,這真正學佛,真正學作菩薩。所以真正學佛、學作菩薩,不必要換一個生活方式,不必要換一種行業,不需要,就在自己現實生活本位的工作當中。你明白了、覺悟了,你就是菩薩化身,你就過佛菩薩的生活。

  下面這一段,主藥神,這個諸位一看就能夠聯想到,這是我們社會裡面從事於醫學、醫藥界的這些工作人員,醫生、護士,包括製藥都在這裡面,現在講的健康保健統統歸在這一類。這個社團,實在講是一切眾生沒有辦法離開的,關係非常密切。人在世間哪有不生病的?生病一定要求助於他們。所以這些人最重要的要有德行,我們常講醫德,特別標顯的是仁慈。從事這個行業,本願是救度一切眾生,是救人的,絕不是牟利的,如果用這個行業牟利,造的罪業就很重。眾生得了病,尤其是重病、急病,你一定要要求很高的醫藥費,否則的話不給他治,這個業造得重。「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所以從事於醫藥這個行業,他要積功累德比一般行業容易;他要做虧心缺德的事情,造業也比別人重。換句話說,他將來的前途兩條路,一個天堂,一個地獄,看他往那裡走了。你要真正學這個行業,是為了救人的,你是菩薩,你不往生也決定生天,得天福;你要認為這個行業可以賺錢,可以敲人竹槓,你的前途就是地獄。

  古時候世間人最敬愛良相、良醫。宋朝范仲淹,范仲淹年輕的時候很苦,窮秀才,飯都沒得吃。他的故事家喻戶曉。他是蘇州人。我們在傳記裡面讀到,他在一個寺廟裡面念書,窮到沒有飯吃,每天煮一鍋粥,把粥劃成四分,一餐吃一塊,窮到那個程度。以後在這個寺廟裡面,發現寺廟有人藏著黃金,數量大概不少(他是無意當中發現的),一般人,這是發了財。這是不義之財,不應該得的,所以他又用土把那些黃金埋掉,埋下去。他也不告訴人,沒有人知道這個寺廟裡地下埋的有黃金。這個人品就看到了,難得!曾經有一次跟幾個朋友遇到看相的,大家看相算命,他也就湊一腳,找算命先生給他算命,給他看看。他就問算命先生:你算算我的命,我能不能做宰相?算命先生聽他這個口氣笑笑,太誇張了。然後他就問:那你給我算算,我可不可以做醫生?算命先生說:你怎麼從宰相一下就掉到醫生,你什麼意思?他就說,唯有宰相跟醫生能救人。這個算命先生不跟他算了,「你真宰相也!」發的心是救人,不是要高的位子、得高的利潤,不是,他完全是個救人的心,所以算命先生佩服他:你這種心胸是真正的宰相。他以後真的做到宰相。

  人家做到宰相,做那麼大的官,做那麼大的事業,生活幾乎沒有改變,還是過窮秀才的生活。他那麼多收入哪裡去了?幫助一些苦難的眾生,濟貧。他養三百多家,親戚朋友裡面生活困苦的他都幫助。所以一直到民國初年,八百年他的家不衰,代代都出賢人。印光大師最佩服的,中國孔老夫子是第一個,他是第二個。積的德太大,代代賢能。他給我們社會大眾做了個好樣子,不但是不義之財不取,應該得的都施捨。完全是一個救人的心,從小懷著救天下人,一直到老死,他沒有把這個念頭改變,而且真正做到。發這個心就是菩薩心,在我們佛門裡面看,這都是再來人,菩薩乘願再來的,給世間人作師作範。我們看經文︰

  【復有無量主藥神。】

  經文裡面說這一類神的數目無量,似乎比前面所講的更多。主藥神,剛才說過,就是從事醫學、醫藥,主治一切眾生疾病的行業,我們今天稱為醫學界、醫藥界,就是這麼一個社團。在本經表法是代表行德,所謂講醫德,各種行業裡面德行最明顯的。他只曉得救人,救人要緊,救人第一,至於酬勞、費用他沒有想到。在古代,行醫多半是布施,大富人家給他一點供養。古時候做醫生,沒有說是一定要多少錢的,沒有,這話說不出口。一個是做醫生的,一個是做老師,教學的。教學、教學生,不能說要多少學費,不可以,這是說不出口的。所以教學生,對老師的報酬隨意,你家裡面富有,可以多送一點供養給老師;實在沒有的,表示一點意思就可以了,不需要拿錢。從前老師他有德行,他的心目當中是培育人才,不是來求報酬的,沒有。醫生也是如此,病治好了,對醫生的報酬也是隨分隨力,醫生決定不會說一定要求多少報酬,這個話說不出來,完全是救世。

  在此地,因為他是治病,眾生有什麼病?煩惱是病、迷惑是病、貪瞋痴是病。所以他表現的是伏貪瞋痴,這個樣子才能幫助一切眾生便利於修學,利益我們的法身慧命。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告訴我們,如果就利他德行來說,「三業不空」,這是總表醫德。心裡念念是幫助病苦之人,心裡要有這個願望,身體每天去工作。病重的人,不像現在,現在醫院很發達,醫療設備比從前進步太多,人生病住院,在從前沒有,從前生病都在自己家裡,醫生很遠,請的醫生到家裡來治病;路途遙遠,有的時候要走一、二天的路。在從前代步的只是馬、驢,用這個東西代步,交通非常不方便。病重的要請醫生,要在家裡住幾天,哪有這麼方便?醫生只要遇到病人來請,沒有理由說不去的,不能說路太遠、太辛苦了,不可以,治病要緊。所以確實三業不空。

  在行業裡面,主藥神表哪一個行業?表出家這個行業。佛是大醫王,學佛就得學醫王。世間這些醫生大夫是給人治身病的,出家人是要治眾生心病的,所以三業不空意思就非常圓滿、非常明顯。出家的佛弟子,念念要發度眾生的願,眾生無邊誓願度。你要度眾生,你要成就自己的德行、能力。德行是先斷煩惱,自己煩惱不斷,你怎麼能幫助別人斷煩惱?所以你自己要成就自己的德行,一定要斷煩惱。煩惱裡面最重的是貪瞋痴,所以佛要求的是「息滅貪瞋痴,勤修戒定慧」。我們在生活當中,點點滴滴要跟戒定慧三無漏學相應,決定不能跟貪瞋痴相應,這是成就自己的德行。德行成就之後,還要學一套本事才能幫助人,本事是「法門無量誓願學」,你還得學法門。法門,學哪些法門一定要看自己的根性,要看自己的能力,要看自己現實生活環境,你去選擇法門;還要了解這個時代眾生的需要,我們學這個法門才能契機,這是智慧的選擇。

  佛在滅度之前跟我們講「四依法」,這是非常重要的開示。四依法裡有一條,教我們「依了義不依不了義」,這條重要。什麼叫了義?什麼叫不了義?這個法門不能令人在這一生了生死、出三界的,就是不了義;如果真的能幫助一個人在這一生當中穩穩當當超越三界、了生死的,了義。這是教給我們選擇法門頭一個要考量的。哪一個法門能幫助眾生了生死、出三界,很有把握的?照原理上來講,哪一個法門都可以。你要觀察現在一切眾生的根機,想一想自己,我自己修學其他的法門能不能了生死。佛說,了生死一定要斷見思煩惱,見思煩惱不斷,決定不能夠離開六道輪迴,六道輪迴是見思煩惱變現出來的。如果不能夠斷塵沙煩惱,你決定不能出十法界,這個要知道。無量法門,方法不相同,依據的理論不相同,但是它達到的效果決定相同,都是斷見思煩惱、斷塵沙煩惱,破無明煩惱。我們今天想想,我們能夠斷得了見思嗎?實在說,一品都斷不了。怎麼辦?想想了義法門裡只有一門,念佛往生淨土,帶業往生,煩惱不斷行,可以成就。其他法門,煩惱不斷是決定不能成就;唯有念佛法門,煩惱不斷可以成就。但是煩惱雖然不斷,要有能力伏住,才能往生,如果連伏住的能力都沒有,那就沒有法子,這一定要懂得。所以這個法門是伏煩惱,不是斷煩惱,就是你有能力把煩惱控制住,不讓它發作,煩惱確實沒斷。

  佛教給我們什麼方法?教給我們用念佛的方法,我們天天想阿彌陀佛,天天念阿彌陀佛,雖有煩惱,煩惱不起作用。這個辦法用熟了,到臨命終時有效果,臨命終時心裡還是想佛、還是念佛,不念煩惱。所以對於世緣要看淡,不能太濃,將來往生的時候沒有障礙。經教理論愈透徹愈好,愈明瞭愈容易放下,對於一切事物你就不會執著,你也不會去分別,這是念佛法門的殊勝。世尊也是這樣勸導我們,他在《大集經》裡面說得很清楚,正法時期戒律成就,那個時候人心淳厚,嚴持戒律就能夠超越三界。像法時期眾生根性就差,換句話說,妄想多了,煩惱重了,單單靠持戒不行,要修定,禪定成就。末法時期眾生每況愈下,妄想煩惱比過去人不知道要多多少,修禪不能得定,別說開悟,修禪都不能得定,所以佛才開這個法門,念佛,末法時期淨土成就。我們今天生在末法時期,想一想自己的根性不是上根利智,我們是中下根性的人,聽佛的話決定不錯,我們選擇淨土法門。淨土法門的經論不多,古時候是三經一論,現在是五經一論,分量不多。又何況五經一論當中,這六種當中,隨便取一種,一門深入,老實念佛,都決定得生,這方便太多了!

  我們得人身,遇到佛法,又能遇到往生的法門,真正是《彌陀經》上所說的,無量劫來的善根福德因緣在今天成就。只要我們鍥而不捨,真的明白這個事實真相,認真努力修學,我們這一生就作佛了。真的作佛,作究竟圓滿佛,世間這一切太渺小了,不值得我們再去顧念,我們作佛要緊。你真正有這個認知,你智慧開了,這才叫真實的智慧。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