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華嚴經講述菁華  (第二八五集)  2000/3/21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2-045-0285

  請掀開經本,龍眾長行第十句看起:

  【普行大音龍王。得示現一切平等悅意無礙音解脫門。】

  這個得法的意義非常之深長,我們現在讀這個經文,立刻就會想到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註的文字雖然不多,但是很清楚。首先我們要留意『示現』,當然這是諸佛如來的示現,為一切眾生做好榜樣。不僅僅是說法,因為它上面有「演音」,演是表演,音是音聲。在過去,弘一大師他許多文字作品裡面,落款都用「演音」,這兩個字的意味深長。音有四義:第一個是「類多」,這是一切;第二個意思「普遍」,這是平等;第三個「稱根」,這是悅意;第四個意思是「一音隨類」,這叫無礙,也就是方便。所以這一句裡面含的意思非常豐富,我們要怎樣學習,更重要的怎樣落實,不能叫我們所學的東西都落空了,那有什麼意思?浪費時間、浪費精神,所謂是所學非所用,這是佛法裡面不許的。

  世間人由於很少接觸佛法,甚至於完全排斥而不接觸,產生的誤會就很多。譬如我們常常聽到,說佛教是迷信,佛教忽略了現實,這些全是誤會。佛教是智慧,絕不迷信,佛教的現實是世出世法裡面都不能相比的,我們讀大乘經這才明瞭。這裡面告訴我們的,我們應當要學習的,第一個是種類的繁多,這一句我們會有很深的體會,這「一切」。不同的國土,我們把範圍縮小,把整個法界縮小成一個地球來看,地球上有許許多多不同的族類,每一個族類當中還又有很多族群。像我上一次到澳洲,我去訪問土著,土著是一個族類,我到那裡去一打聽,才曉得土著裡頭有兩百多個族群,而且許多族群都彼此不相往來,他們各有各的特殊文化,語言也不相同,像中國的方言一樣。確確實實在現在這個時代,還有一生住在他自己那個地區,老死不相往來。他們的日子過得非常平靜,物質生活雖然很艱苦,他們過得很幸福。重視倫理、重視家庭,確實我們在那裡看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小朋友見到我們很有禮貌。他們並沒有接受過好的教育,家教,傳統的家教,沒有接觸到現代的文明,只怕一接觸,立刻就被污染了。這個社會是個大染缸,接觸能不污染,那是聖人再來,那決定不是凡夫。

  所以一切裡面,我們就曉得,事實真相是多元文化,多元文化就是佛家所講的諸法實相,要懂,要有很深刻的理解。我常常用我們人身做比喻,我們這個身體就是多元的,多元一體。我們人的身體,每一個細胞就是一個族群,這個現在人知道。細胞仔細一觀察,它裡面有分子、有原子、有電子,組合成一個細胞,它確實是個族群。許多細胞組成一個器官,器官就好像族類,大的族類,許許多多不同的器官才組成一個人身;眼這個族類跟耳的族類不相同,耳這個族類跟鼻的族類又不相同。由此可知,多元是健康的,多元是隨順自然的法則。不喜歡多元,要一元,一元命就沒有了;我喜歡眼睛,耳、鼻統統都不要,單要眼睛,這人能活嗎?多元能夠合作,那就健康。每一個發揮它的特長,大家合作,眼見第一、耳聽第一、鼻嗅第一、舌嘗第一,個個都第一,沒有第二。我們在《華嚴》,在大乘經上看到,沒有看到有第二的。然後再細細觀察,像人一個身體上,每一個細胞都第一,這身體哪能不健康?有一個細胞壞了,這個身體就不是圓滿的健康,它就有缺陷。現在人器官出了毛病,可以動外科手術把它割除,可是我們的法身理體可沒有辦法割除的。要用什麼方法?要用治療的方法,讓它恢復健康,決定不能割除;換句話說,任何一個細胞不能缺少。我們要是真正明白這個道理,哪有不愛人的道理?哪有不愛物的道理?曉得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法身。就好像我們身上,每一個細胞、每一個毛端是我們一個身體,他怎麼不珍惜、不熱愛?大慈大悲自自然然就流露了,沒有一絲毫的勉強。大慈悲心不能現前,你對於佛法的修養程度不夠。你到底學了多少,都表現在你日常生活當中,表現在你處事待人接物之間。你對於經教涉獵的深度廣度,就在你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看你的心行,你用的是什麼心,你表現的是什麼行為,就知道你的學問淺深,你的根柢厚薄,一目了然,古人所謂是聽其言而觀其行,這是淺的。

  我們一定要肯定,認識文化是多元的,一身是多元的,家是多元的,團體是多元的,社會國家是多元的,盡虛空遍法界亦是多元的,這是我們首先要肯定,決定不能否定任何一個族群,不可以。對於有苦難的,有必須要幫助的,我們聽到了、見到了,一定要盡心盡力去幫助他。為什麼要這樣做?這是你所知所學的落實。你聽到、見到不能熱衷去幫助他,你的學、你的知沒有成熟,半生不熟;如果真的是成熟了,這是自然的,佛家講「法爾如是」,沒有一絲毫勉強。

  第二個,平等的意思是普遍。平等非常重要,我們祈求世界和平,和是從事相上講,平是從心地上講;如果不能夠平等看待一切眾生,這個和就不真實,所謂是面和心不和,不是真和合。佛給我們講的六和敬,這六條是教導我們怎樣與大眾相處。六和敬的第一條,「見和同解」,這一條是什麼意思?這一條是平等。心和,心明理了,理事、性相都通達明瞭,心才和。縱然別人跟我不和,我跟他還是和,沒有受外面境界影響,為什麼?理通達了。這樁事情全靠教學,我們不天天在學,我們怎麼會知道?在學習當中,我們的智慧、我們的境界逐步向上提升;我們對人、對事,所謂處事待人接物,天天感到有進步,今年比去年做得更好,這個月比上個月做得好,今天比昨天做得好,這個效果都是在學習當中得到的,所以人不學不知道!今天社會大眾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根就是「失學」兩個字,他沒有學。這個學是聖賢之學,用現在人的話來說真理之學,聖賢是真理。這個學問讓我們明瞭什麼?讓我們明瞭多元的、平等的。如何落實?等念冤親,冤家對頭跟自己親愛的人,我們用心是平等的,這叫普遍。

  平等心裡面沒有界限,所以這個心就大了。佛法裡常講「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那是什麼心?平等心。怎樣才算平等?沒有分別就平等,有分別就不平等,我們要在這個地方用功,遠離妄想分別執著。你能夠離妄想,正覺現前了;你能夠離分別,平等現前了;你能夠離執著,清淨現前了。正覺、平等、清淨是真心,是自性,這個心現前就是《華嚴經》上講的,你證得法身,這是法身,你證得佛果了,宗門所謂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所以你什麼時候成佛?你的清淨平等覺現前了你就成佛,這是真佛,不是假佛,《華嚴經》上講的法身大士,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諸位要知道,法身就是清淨平等覺,就是正覺、平等、清淨,就這個意思。我們認真努力把自己境界不斷向上提升,可以到這個境界。善財童子在《華嚴》上表演給我們看,他表演的是一生圓滿無上菩提,並不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到這兒就止住,那是得少為足。他很了不起,不斷的向上提升,勇猛精進,他證得圓滿的果位,給我們做了個示範。

  在哪裡修學?修行在哪裡修?日常生活當中修,五十三參是日常生活表演。佛說五十三位善知識,是什麼人?我們從早晨起床到晚上睡覺,這一天睜開眼睛,六根接觸外面的境界,就是這五十三位善知識。這五十三位善知識裡頭,男女老少、各行各業,我們天天在見,不知道他是善知識。善財童子比我們高明,他知道,他見到順境、善人向他學習,學人的長處,學人的善處;逆境、惡人看到之後,自己好好的反省,我有沒有這個過失?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他用這個方法成無上道。沒有一個人不是自己的老師,沒有一個人不是佛菩薩示現,善財童子眼睛裡面,所看芸芸眾生都是諸佛菩薩、諸佛如來示現的,全是教我一個人的。所以他對於一切眾生,那個恭敬心跟恭敬如來一樣,為什麼?他就是如來。成就普賢行,他是至誠恭敬對待一切眾生,這一切眾生包括一切人事物,一個都不漏,所以他的禮敬是圓滿的。

  普賢的十願,合起來就是孝敬,圓滿的孝敬。稱讚,與性德、與善相應的,於社會大眾有利益的稱讚;於社會大眾沒有利益,與自性不相應的,他不說話,決定沒有毀謗。這就是《壇經》裡面所說的,「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你說他的心多好!心裡頭沒有一個惡念。只有善念,沒有惡念,這個人生才是真正的幸福美滿。你們同學見過許哲居士,她那個方法很值得我們學習,她看到好的,記在心裡面向他學習;看到壞的,她說我就像看到馬路上走來走去的人一樣,沒有放在心上。你們在馬路上看到來來去去的人,有沒有把他記在心上?沒有放在心上,過眼雲煙,不落印象。她看到壞人壞事,心裡頭不落印象,只落善的,只落好的,所以她一生生活在幸福美滿之中,完全是善好的,決定沒有醜惡。這是在我們的現前,人家能做到,我們為什麼做不到?這值得我們反省,值得我們去檢討。所以人家平等心現前了,清淨心現前了,正覺心現前了。正覺從哪裡看?你看人家問她,什麼是宗教?妳對於社會上許許多多宗教是怎麼看法?她說,我看所有宗教一片光明,這是正覺心。她要求皈依三寶,不是我們勸她,我們沒勸她、沒有拉她,是她自動發心皈依的。不知道是什麼人送她一本《認識佛教》,她讀完之後非常有興趣,她要發心皈依三寶。傳授三皈,我連五戒證書都送給她,為什麼?她五戒圓滿了。五戒十善都做得圓滿,你說這個人的生活多幸福、多麼美滿!幸福美滿是自己求的,佛法叫內學,從你內心裡頭求,不是從外頭;從外面求,那是無盡的煩惱,所以佛教我們從內心去求,不要從外面求。佛法稱內學、稱內明,唯有從內學,才能轉外面境界;若能轉境,則同如來。許哲心清淨則世界清淨,我們看這個世界不清淨,她看世界清淨;我們生活在穢土,她生活在淨土。諸位細細去觀察、去體會,好好的學習。

  第三個意思「悅意」,悅意是歡喜。《論語》頭一句孔老夫子就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他那個悅就是佛家講的法喜充滿,經論裡面常講的常生歡喜心。法喜、歡喜心從哪裡來的?學而時習之,我們真正學。習是什麼?習是落實,你把你所學的落實在生活上,落實在工作上,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你就法喜充滿。你所學的不能落實,學而不習之,你不習、不幹,那你還是過你的苦惱日子,關鍵在此地。學不要多,學會一條就做一條。佛教我們布施,真幹,真去布施,不懷疑。新加坡這個地區有很多好榜樣。許哲居士一生勤行六度;她雖然沒有學過佛法,不懂什麼叫六度,她六度全都做到了,一條都不缺。一生布施供養,她所得到的,佛家講的真富貴。佛的功德究竟圓滿,是佛這三種布施遍及虛空法界,所以他圓滿,這是我們要學的。學習裡面,清涼大師提醒我們,悅意一定要能「稱根」,在一般講就是要契機。你要懂得接受布施的人,這個對象他喜歡什麼,你的施予一定是他喜歡的,是他迫切需要的,他歡喜;如果你送給他的東西、給他的禮物是他不喜歡的,是他討厭的,那個歡喜心生不起來,所以一定要曉得觀機。

  佛法的教學,無論是顯教密教、宗門教下、世出世法,佛教人頭一句話就是布施。我學佛親近出家人,第一位就是章嘉大師,頭一天跟他見面,他就教我布施,他教我六個字:「看得破,放得下」。我問他老人家如何落實,他就說「布施」兩個字,最初方便。最初方便,一直到究竟圓滿,還是布施,這是佛法。換句話說,不能夠歡喜布施,不能夠真誠布施,不能夠很痛快的布施,你的佛法修學都不到家,功夫差得很遠;你對佛法稍稍有心得,你一定歡歡喜喜去修布施,時時刻刻,念念無間斷。你見到人和顏愛語,對人笑笑,這布施,布施歡喜;你板著面孔對人也是布施,布施厭惡。所以我們一切時、一切處,跟一切眾生統統都是在結緣,不是結善緣,就是結惡緣,你一念叫人歡喜,結善緣;一念厭惡,跟人結了惡緣。你要廣結善緣,菩提道上一帆風順,得到幫助的人多;你要結的惡緣,魔障多。障礙重重從哪裡來的?都是你自己結的緣,你能怪誰?

  在今天這個時代,大家都忘掉古聖先賢的教育。不但現前這一代沒有了,像我這個年歲,只是沾一點邊緣而已。我二十歲之前,那真是很淺薄的一點緣分,二十歲之後沒有了,沒有再聽人講過要孝順父母、要尊敬師長,沒聽說過了。現在完全沒有了,如果講這些話人家笑你,你落伍了,不合時代了。是落伍了,沒有加入他們的行列,他們是什麼行列?三惡道的行列;這落伍也不錯,沒有落在三惡道裡頭。不合時代,什麼時代?天下大亂的時代,無君無父的時代。我們要不清楚怎麼行?

  面對著這些根機,我們要用什麼方法來幫助他?我告訴出家、在家的同學們,今天人與人的關係,父子的關係沒有了,師生的關係也沒有了,上下尊卑都沒有了,這個社會不好處,太難了。我們學佛,佛教給我們高度智慧、高度藝術,我們從這裡體會,怎麼能跟大家處好?朋友,完全當作朋友看待。實實在在是朋友,父子是朋友,夫妻是朋友,師生是朋友,什麼都是朋友,朋友大家是平起平坐好商量。你要把自己位置抬高,看到別人在你之下,人家不服,你不自找苦惱?你事情辦不通,好事也不行,他也不能接受。所以今天只有講平等,更好的是把人家抬高一點,自己往下,那就更好,更能受到人歡迎;要想我們自己高一點,把人家壓一點,人家不服,你什麼事都不能辦,今天是這個時代。從前李老師教導我們,時代變了,我們求學是跪在老師面前接受老師的教誨,我們是求來的;將來我們要把佛法送給別人,不能叫人家跪在我面前,做不到,要我跪在他的面前把佛法送給他,看他願不願意接受。時代不一樣了!識時務者,是為俊傑,怎麼可以無禮於人?不懂這個道理,我們在佛法也是白學了。經典裡面所講的事提供我們做參考,最重要的是它的精神、它的原理原則,參考過去人的做法,面對今天大眾的根性。我們要拿過去那個做法,拿到今天是行不通的,那真的叫落伍,不適合時代。今天這個時代有這個時代的做法,那就是謙虛恭敬、自卑尊人,這才可以,能行得通。

  前天道教一些道長們來參觀居士林與淨宗學會,本地李道長陪同他們來的,其中有來自香港的,有來自中國大陸的。看到我們這個地方每天講《太上感應篇》他很感動,《太上感應篇》是他們的經。我們佛教講道教的經,他歡喜讚歎,他別的東西不要,我們講的《感應篇》他帶了好多套去。這叫什麼?「稱根悅意」。講道教的經典不是我開頭,我們知道開端的是印光大師。印祖當年在世的時候,清朝末年,定海知縣(說知縣就是清朝末年的,民國不叫知縣,叫縣長),定海知縣請老法師去講經弘法,老法師因為方言太重了,他是陝西人,言語不通,所以他就派人到定海去講經,講什麼?也是講道教的,《文昌帝君陰騭文》。我們想想他沒有選《感應篇》,他講《陰騭文》,《陰騭文》短,只有七百多字,《感應篇》比《陰騭文》文字要長一倍,可能是時間上的關係。講道教的,沒有講佛經。

  從這個地方諸位就能體會到,佛教是多元文化。不一定要把佛的經典搬出來講,哪一家的東西都可以,只要它的內容符合佛所說的原則,這個原則就是我們常常念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個諸佛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教化眾生不離開這三個原則。《陰騭文》、《感應篇》確確實實符合這個原則,這篇東西我們讀了,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講得多,大概佔百分之九十,自淨其意講得少,它符合!如果裡面有一篇、有一段、有一句符合如來的法印,我們拿來講都是善法、都是佛法。佛法教學目的我們都知道,第一個目的是教人轉惡為善,《感應篇》、《陰騭文》確實做到這個,這是基礎的目的;然後再向上提升,轉迷為悟,到最後提升到轉凡為聖,不斷向上提升。

  在修學、教學的過程當中懂得觀機說法,所以無論哪一個宗教的經典,我們都可以弘揚,而且都應當弘揚,我們要突破這個框架,突破這個界限。你看印祖講《了凡四訓》,這儒家的,他沒有界限。別人有界限,印光大師沒有界限,他儒家東西講,道家東西也講。歷代祖師大德都沒有門戶之見,從哪裡看出來?從經書註解裡面看出來。你看清涼大師《華嚴經疏鈔》,引用孔子的東西,引用道教的,引用先秦諸子百家的,這裡頭他都有,他哪有界限?他用這些學說思想來解釋佛法,佛法跟諸子百家就融合成一體。只有那些不通的人,才有妄想分別執著,分自分他,自立門派,不能容人,心量窄小。心量愈小,墮落得就愈深,他的生活圈子愈小,愈苦愈可憐。地獄的心量,一個人都不能容,自私自利達到了極處,心量稍微擴大一點是餓鬼,再大一點是畜生。十法界也可以說,十法界的升沉是心量大小不一樣所形成的。佛的心量大,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所以學佛要從拓開心量做起。

  我們要懂得觀機,要懂得一切人的喜愛,我們從這個地方布施供養,就達到殊勝的效果。我教悟道法師到澳洲去弘法,建道場不要掛佛教的招牌,掛什麼招牌?「多元文化中心」,這是真正佛法的道場,多元文化中心。那是個新地方,沒有佛教,我去看了一看全是基督教,而且是基督教保守派的。所以我們在那裡建道場,要用寺院庵堂這個名稱,那一邊人很難接受,看到很不舒服;我們換個招牌,「多元文化」,他們就喜歡。弘法從哪裡做起?學香積國的菩薩,用這個方法來廣度眾生,天天請他們吃飯,為社會服務,照顧低收入的人民。我們可以在那裡開餐廳,「多元文化餐廳」,我教他用這一招。廣度眾生,服務社會,不賺錢,這個餐廳不賺錢為目的,服務大眾,只收回成本。他們在外面其他館子吃一餐飯要十塊錢,到我這邊來三塊錢就可以了,將來你這邊的法緣殊勝,門庭若市,低收入的人都到這邊來了,用這個來度眾生。講經講什麼經?講基督教的《新舊約》,講這個,讓他來聽,他聽聽,再到教堂裡聽聽他牧師所講的,跟我們比較,哪個講得有道理,哪個講得好聽,將來不都來了?

  印光大師能夠教人講道教的經典,這個例子一開,我們可以講基督教的經典,可以講天主教的經典;應以基督身而度化者,我們就現基督身,活的不是死的,廣度一切眾生。首先明白告訴大家,佛教是多元文化社會教育,它不是宗教。所以每一個信仰宗教的宗教徒,都會歡歡喜喜來接觸佛法,為什麼?這兒來接受教育,這個教育是智慧的教育、至善圓滿的教育。這裡面不分國土、不分族類、不分宗教,你到這個地方來學習,接受教育,沒有叛教,我們尊重你的信仰,尊重你的文化,尊重你們生活方式。以這個方法來推行大方廣佛華嚴,佛法才真正能做到「眾生無邊誓願度」。度是什麼意思?無非是轉惡為善、轉迷為悟、轉凡成聖,那叫度。「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方式無量無邊,沒有一定的;方向、目標只有一個,斷惡修善、破迷開悟,這是不變的方向目標,用什麼手段來達到全是正法,無論用什麼手段都是屬於正法。這是我們在這個經末後五十三參所看到的,五十三位善知識所用的方法完全不相同。我們在此地所看到的,每一個人用的方法不一樣,此地每一個人是代表一個族群;此地的十一位龍眾是代表一個族類,每一個人是代表一個族群,代表一個修學法門,法門無量無邊。

  最後一個意思「無礙」,無礙就是方便。如果你說只能說佛法,其他宗教經典不可以說,那就有礙了。佛法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它怎麼會有障礙?用心,用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就無礙,這是用的真心。用妄心就有礙了,礙從哪裡來的?妨礙自己名聞利養,妨礙自己五欲六塵的享受,礙不就從這兒來的嗎?你能夠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利,放下一切物質、精神的享受,你什麼障礙都沒有了。所以我們要知道障礙從哪兒來的,它到底障礙什麼。障礙都是因為你放不下,你才有障礙,你真正放下的時候障礙就不生了。

  清涼在此地說,「一音隨類,故云無礙」。「佛以一音而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這是佛菩薩能做到,我們做不到。但是佛在經上所說的,我們要重視它的原理原則,把握著原理原則,我們才能得真實受用。這一音是什麼音?真誠的音。言語不通,心地真誠,能感動對方,對方接觸能生歡喜心。絕沒有虛偽,決定不存欺騙,一味真誠、一味慈悲,一味笑面迎人,去認真修布施供養,這是攝受眾生重要的原則,諸佛菩薩做給我們看。四攝裡頭第一個也是「布施」,四攝法裡面的布施,我在澳洲跟同學們解釋,請客送禮,跟人交往,人情就厚了。常常往來、常常溝通,所有一切的誤會就能夠消除,意見能夠化解,才能和睦相處。「愛語」是關心、是慰問;「利行」,我們所作所為對他有利;「同事」,共同生活,互助合作,這同事。能夠落實這四點,我們無論跟什麼人交往,決定能得到善好的回應,什麼樣的意見、疑惑全都解除了,真正做到互相尊敬,相親相愛,互助合作。

  佛法是在我們身上落實,我們才是真正的佛弟子,無論在家、出家要做到。世間所有的宗教徒都能夠了解自己的教義,都能夠奉行經典裡面所說的教誨,這個世界還是有救,還不至於到毀滅。如果我們只著重宗教的形式,不了解經論的內容,不能夠落實經論裡面的教誨,災難是決定不能夠避免的。為什麼?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還是罪業,《地藏經》上講的「無不是罪」;造作一切不善,所感得的是苦報。接受古聖先賢的教誨,沒有別的意思,回頭是岸而已!從什麼地方回頭?從起心動念處回頭,你的言行自然就善,自然就與道德相應;表現在外面,知仁、達義、守禮,他自自然然表現的,這就給一切眾生做好榜樣,「學為人師,行為世範」。

  幫助一切眾生解決苦難,尤其在這個時代,人心不安,我們勸導他給他說明,提供意見給他做參考,這是屬於無畏布施,法布施也在其中。多做好事,多幫助一些苦難之人。貧窮人生活艱苦,富貴人心裡有恐懼,所以對富貴人,我們修的是法布施、無畏布施;對窮苦的人,我們有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三種都有,應機施教。這是「普行大音龍王」,名號的意思就很深,跟他修學的法門,他以這個法門自行化他,在這裡得到圓滿的成就,解脫是圓滿的成就。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