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華嚴經講述菁華  (第二四八集)  1999/12/27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2-045-0248

  請掀開經本,乾闥婆王長行第八句看起:

  【普放寶光明乾闥婆王。得現一切大歡喜光明清淨身解脫門。】

  清涼大師在這一節跟我們說,「現一切等者。身光普照,塵不能染,見者必歡。智光悅機,惑累不生,又歡喜也。故云大喜」。經、疏合起來看,意思就很明顯,佛菩薩為我們示現,無非是為利益一切眾生。利益裡面最重要的,是要幫助眾生斷煩惱、開智慧,這就是正法。佛家常講「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首偈可以說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應化在十法界,應化在世間,總說了。我們如果要辨別是不是佛法、是不是正法,用這四句偈去對比一下,就不難發現它是正是邪、是真是假。真正的佛法,決定是教我們斷一切惡,善惡最低的標準是五戒十善,最低的標準。如果要講到高層的,那更細微了,像佛在《華嚴》、《法華》、《楞嚴》、《般若》裡面所說的,那是心性的精華。

  所以佛教眾生,我們必須要記住,佛講學,佛為我們上課,諸佛菩薩決定不以神通誘惑來對待一切眾生;凡是用種種法術誘惑人的,決定是邪法,決定不是佛法。佛有這個能力,魔也有能力,你說示現這些神通,魔有這個能力,佛也有。佛要用這些方法來接引眾生,魔也用這個方法,我們就迷惑了,到底他是佛是魔分不清。所以佛不用這個方法,佛用教學,教學魔就不會了,魔絕不能講經說法,他就不會;佛用這個方法,魔就無能為力。所以用神通、用感應靠不住,那不是佛接引眾生正常的方法,正常的方法一定是教導。我們從這些地方細心冷靜觀察辨別,佛與魔就不難看清楚。

  我們在此地學習,你看這位『普放寶光明』,名號的功德就不可思議。他的身分是乾闥婆王,這是八部護法鬼神裡面的一種,實際上他是諸佛如來化身的,他不是真的鬼王,是佛菩薩化身的。所以應以什麼身得度,佛菩薩就現什麼樣的身形;應以乾闥婆身得度,他就現乾闥婆王身。他現的是什麼身?現『一切大歡喜光明清淨身』。光明是智慧,清淨是德行,我們今天講有道德、有學問。清淨身是有道德,光明身是有學問,這樣的人世間人歡喜親近他,歡喜跟他學習。所以他的名號是「普放寶光明」,寶是什麼意思?寶是性德,我們自性本具的德能,這才是真的寶;他的智慧德行與自性的功德完全相應,這就叫寶光。

  性德,佛用最簡單的三個字來形容它,就是覺、正、淨,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佛稱它作三寶。覺就是佛的意思,正就是法的意思,淨是僧的意思,我們現在一般習稱佛法僧三寶。佛法僧是什麼意思?覺正淨。凡夫迷失了自性,迷了之後就產生變化,覺就變成迷惑,不覺了,迷惑了;正也產生變化,變成邪知邪見;淨也沒有了,變成污染。我們想想我們現在的狀況,我們聽人家說一句讚歎自己的話就歡喜,被歡喜污染了;聽到人家毀謗我們就生氣,也被污染了。所以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起心動念全被污染,清淨沒有了。什麼是清淨身?不被外境污染這個身叫清淨身。你恭維讚歎我也不生歡喜心,你毀謗侮辱我也不生瞋恚心,永遠保持心地清淨,不受外面境界影響,對我們來講這就是功夫,修行有功夫。從前儒家念書人講修養,某人修養不錯,我們佛家講某人修持功夫不錯,這叫真修。每天念佛、拜佛,如果接觸外面境界還會起心動念,你那個佛白念了、也白拜了。

  念佛主要是修清淨心,拜佛主要是折服自己的傲慢心,用我們的頭,頭是最尊貴的,禮佛之足,折服驕慢,這是大煩惱,佛用這些方法幫助我們修正這些錯誤。我們念佛、拜佛,還是貢高我慢;換句話說,佛這些方法對我們簡直不發生作用。不但不能發生作用,還產生反作用,認為自己是三寶弟子,處處高人一等,處處瞧不起人,這大錯特錯!我們看看佛菩薩,佛菩薩謙虛,對任何一個人恭敬,我們應當要學。民國初年,鎮江金山寺有一位妙善法師,跟現在普陀山的妙善法師名字完全相同,當時人家稱他「金山活佛」。這個人是不平常,他的行為很像濟公長老,瘋瘋癲癲,好像不修邊幅,很隨便,但是他確實是佛菩薩再來的,我們凡夫沒有辦法跟他相比。他也不跟大家在一起做功課,他單獨搞,他每天早晨天還沒亮就起來了,在寺廟外面念佛,大聲念佛,他念的佛跟大家念的不一樣。處事待人接物,看他的行為、說話好像瘋瘋癲癲的,其實裡面都含著大道理在。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他就穿一件衣服,夏天他也不熱,冬天他也不冷,我們一般人做不到。吃東西他吃得很骯髒、很邋遢,他也不生病。人家供養他的鈔票,他拿來之後就吃掉;我們知道鈔票是最骯髒的,每個人手上去摸,那個細菌有多少!別人跟他頂禮,在家居士跟他頂禮,他一定頂禮回去,一定要拜。我看到樂觀法師寫的他的傳記,小冊子(樂觀法師曾經親近過他),對他這個行為,好像居士來拜,他馬上跪到地下回拜,樂觀法師不以為然。心裡頭這樣想到,那個老和尚知道,找機會來給他說:你不以為然?都知道!常不輕菩薩,那是教導我們出家人,這一代的出家人太傲慢了,他老人家現身說法,做出榜樣來給我們看。他真的隨喜隨緣,人家請他吃飯,歡喜,這個人盛一碗麵給他,他吃掉了;那個人:「師父,我也給您盛一碗來」,來了十幾、二十個人,他一下就吃了二、三十碗,他有這個本事。旁邊另外一個法師看到:「法師,你行嗎?」他說了一句話,「不增不減」。有這個本事,普通人做不到,他不增不減。像這樣的人物,幾乎每個朝代都會有出現的,他們出現一定是糾正我們現前有一些做法不如法,我們要懂得,這真正是慈悲應世,普放寶光。我們要戒除自己的弊病,如何幫助自己、幫助社會、幫助一切眾生,成就真正的道業。

  清涼的註解雖然不多,說得很好,「身光普照,塵不能染」,這是我們要學習的。身就是我們身體的造作,我們的行為。身當然包括言語,我們的言語、我們身體的造作與智慧相應,這身就放光;與煩惱習氣相應,你的光就沒有了,就迷惑了。與智慧相應,塵就不能染。塵是什麼?是外面的境界,佛家講六塵:色、聲、香、味、觸、法,我們六根所對的境界。換句話說,境界不會妨礙心性,眼見色、耳聞聲、舌嘗味,乃至於意知法,決定沒有妄想分別執著。諸位要曉得,妄想分別執著就是污染;到了貪瞋痴慢,那是最嚴重的污染,污染就是造業。

  世尊一生苦口婆心的教導我們,目的就是幫助我們恢復自性;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恢復自性就是恢復本來佛。恢復自性要從哪裡下手?要從不染著下手,這是真正做功夫。勸你斷惡修善,那是什麼?那是保住你的人身,不墮三惡道,這個並不是佛法,是世間法。勸你斷惡修善是世間法,沒有出六道輪迴;勸你不染污,這是佛法,這個可以超越六道輪迴。你看《金剛經》上世尊教導須菩提尊者,尊者發心弘法利生,世尊對他讚歎,勉勵他、囑咐他,教他要守住一個原則,「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你要記住這兩句話,這兩句話就是清淨不染。菩薩示現在十法界幫助一切眾生,這兩句話就非常重要。你要幫助眾生,你就不能不接觸眾生,你天天跟他們在一起,天天在一起可不能染著,不能著相,「外不著相,內不動心」。內心是什麼?內心是情,喜怒哀樂是情。外面著相,裡面生情,壞了!那不是你度眾生,眾生把你度跑掉了。所以菩薩度眾生,先決的條件就是《金剛經》上這兩句話,這兩句話你做到了,你有資格去度化眾生;這兩句話沒有做到,不敢度眾生。古時候老和尚對學生約束很嚴格,你能不能出師,你能不能離開老師獨立去教化眾生,標準就在這兩句,這兩句你做不到,老師慈悲,不讓你離開。你講經說法教化眾生,一定在老和尚眼底裡看著你,你有個範圍、有個界限,不可以超越範圍,不能獨自到外面去,講經說法在自己道場,不可以到別的地方去。這是防微杜漸,怕你沒有定力,常常接觸,容易墮落,這慈悲。

  現在沒有了,現在這樣的道場也沒有了,這樣的善知識也沒有了。縱然有這樣的善知識,也沒人聽他的,現在這個社會民主自由開放,那有什麼法子!倫常的關係完全被破壞了。倫常就是講人與人的關係,父子的關係、夫婦的關係、朋友的關係、君臣的關係,我們佛家講師生的關係,全都破壞了。往年演培法師對這個有很深的體會,我們常常在一塊談話,很感慨的說,現在這個關係沒有了,大家都是朋友,朋友是愛聽就聽,不聽就不聽。所以今天在這個狀況之下,我們認真努力成就自己。幫別人不要有一個希望,你有希望你決定就有失望;不抱任何希望,你就沒有任何失望。我們依照佛的教誨認真努力去做,做一個好樣子給人家看,人家看到歡喜也好、不歡喜也好,隨他去吧!只要我們做得如法。有機緣把經典介紹給大家,也如理如法的介紹,他聽懂了很好,聽不懂也好;他肯依教奉行,好,不肯依教奉行也好,我們的心清淨。不可以說,我講了,人家聽懂了照做,我就好歡喜,不照做就好憂慮,那就錯了,你就被污染了。什麼事情看淡看開,不要去認真,不要去計較,你就能做到不被污染,你的心境自然開朗,「見者必歡」,平易近人,大眾跟你接觸都能生歡喜心。我們以歡喜心對人,人家就以歡喜心對我們;我們以熱心去關懷別人,別人也會關懷我們,這是做人基本的道理。諸佛菩薩是世間第一等的好人,世間好人跟佛菩薩不一樣的地方,世間好人沒有離開分別執著,諸佛菩薩完全離開分別執著,不一樣在此地。

  註解最重要的是後面這兩句,「智光悅機,惑累不生」,這兩句才是菩薩示現修行證果的精髓之處。「機」是大眾,用什麼令大眾生歡喜心?智慧光明。「智光」兩個字的意思含得很深很廣,在佛法裡面講,智是講根本智,光是講後得智。根本智是智慧之體,後得智是智慧的作用,作用無量無邊,所以能夠應機,能應種種根機。眾生根機雖然不同,接觸佛菩薩一定會有兩種效果,一個是破惑、破迷,破迷開悟;一個是煩惱輕,累是煩惱。決定是煩惱輕、智慧長,他怎麼不歡喜?所以得法裡面有大喜。我們學佛,親近佛法,有沒有得到這種殊勝的利益?如果得不到,我們修學就有了問題;如果得到,這是正常的,在佛法裡面修學決定得到。如果得不到,自己一定要反省,為什麼別人得到,我沒有得到?我跟別人一起修學,他是什麼原因得到,我又是什麼原因沒有得到?要把這個原因找出來,這叫開悟,這叫會用功,這叫善學。不肯認真去發現自己的過失毛病之所在,你怎麼能改過自新?

  佛家常講開悟,什麼叫開悟?只要把自己的毛病找出來就叫開悟。所以修行人天天有悟處,天天發現自己毛病在哪裡,把毛病改正過來叫真修行,修正錯誤的思想行為,這真修。真修哪有不得實利的道理?真實的利益你一定得到,真實的利益就是智慧長、煩惱輕。智慧年年增長、月月增長,煩惱年年減輕、月月減輕,你當然有成就。這種現象,古人常講「誠於中而形於外」。煩惱少了,你的容貌就改變,世法裡常說「相隨心轉」,你的心變了,你的心從前是煩惱,滿心都是煩惱,現在煩惱少了,智慧增長,所以你的容貌就會改變,你的體質會改變;也就是說你的健康會改變,你的生活環境會改變,這個都表現在外面,所以說這是真實的功德利益。我們今天一般世間人,他不懂這個道理,他要去找醫療,靠藥物,靠這些東西來改變,幫助自己健康長壽。佛法不是的,佛法是用心理,不借助外面這些物品,所以佛法這裡頭沒有副作用。

  由此可知,自行就是化他,自行跟化他是一樁事情。你要化他,必須要自行;你自己都不能改變自己,你怎麼能幫助別人?你對於佛教經典上所講的,你怎麼會產生信心?佛所講的我明白了,我去做,做到了,結果果然像經典裡所說的,我這才真相信,我講的時候才斬釘截鐵,絲毫懷疑沒有,本身就可以做證明。佛家講學三個層次,第一個是把這些道理、事實真相說明給我們聽,根性利的一聽就明白,他就接受了;根性次一點的人,必須要加以懇切的勸導,以真實慈悲感動他,「這個老師對我這麼好,我要不肯認真學習對不起他」,根性次者;再次一等的人,勸他他不相信,他一定要看出證據。現在科學家是第三等人,什麼事情要拿證據來,證據拿不出來不相信。所以佛最後也把證據拿出來,證據是現身說法,自己的修持、自己的業因果報就是最好的證據。我們自己不肯認真修行,自己修行沒有個結果,你的證據就拿不出來;證據拿不出來,你說佛法怎麼好怎麼好,勸人,人家看你這個樣子,你說那麼好,你得到沒有?你沒有得到。你自己都得不到,你教我,我怎麼會得到?人家一句話就把你駁倒了。所以必須自己要做到,佛說得好,「為人演說」,演就是自己表演,自己要做到;不是為某一個人表演,是為一切眾生表演。

  佛法總歸結,不外戒定慧三學。普放寶光明王,他所修學的光明清淨,清淨身是戒定的成就,光明是智慧的成就,我們要看清楚。戒是什麼?如理如法,遵循經典的教誡。善導大師跟我們講,佛教我們要做的,我們認真努力去做;佛教我們不可以做的,我們決定不違犯,這叫戒學,佛在經論裡面講得太多太多了!古大德教我們受持一、二部經論,我們一生都受用不盡。受持不能太多,選一、二部經。許許多多古來的大德,在家、出家,一生一部經。我們看淨土宗的祖師,蓮池大師、蕅益大師,晚近的印光大師,一部《彌陀經》。其餘的經論有時間、有能力可以看看,幫助你理解,幫助你深解義趣,是屬於助修,正修只一部。

  一經通一切經都通,通的標準是見性;每一部經都是如來從自性裡面流露出來的,因此每一部經都見性。所以到見性才叫通,這一通所有一切經法全都通了,不但佛法通了,世出世間一切法都通了。為什麼?一切法都是自性變現的,《華嚴》說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世出世間法都通了,然後你的生活就是佛華嚴的生活。佛華嚴是什麼生活?無障礙的生活,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就是所謂的大自在、大圓滿,你得到這個生活。這是真實的受用,這是真實的示現,光明清淨達到極處。所以修行,菩薩為我們示現的是身心,光明是講心,清淨是講身,我們總要懂得。《華嚴》的好處是經文長,內容豐富,比較上艱難一點的地方,清涼大師都給我們點出來了。末法時期,知識分子在這一部經上就得真實的利益,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下面這一句,第九句:

  【金剛樹華幢乾闥婆王。得普滋榮一切樹令見者歡喜解脫門。】

  菩薩修學這個法門從比喻當中說的,用『樹』來做比喻。佛在經上用這個比喻非常非常之多,淨土宗裡面講西方極樂世界寶樹成行,景觀之美,足以令我們生歡喜心。但是它有更深的意義,樹是什麼?樹是建樹,也就是我們世間人所講的學業、道業、事業的成就,這個叫樹。如果明白這個意思,無論在什麼地方,我們看到樹,你就要回光返照,我這一生在世間有什麼建樹?過去儒家教學常講「三不朽」,那是建樹,立功、立德、立言,這是儒家的建樹。佛家的建樹是斷惡修善、破迷開悟、轉凡成聖,佛家教學的建樹。你能夠斷惡修善,你的成就在人天福報,你不會墮三途;你要是能破迷開悟,你就有能力超出六道輪迴。看你破迷開悟的程度,你的成就也不一樣,破迷開悟少者,四聖法界;多者,一真法界,這個時候真的是轉凡成聖,這是佛家教學的建樹。

  清涼在註解裡面講,「法水遍滋菩提實行,行既樹立,見者必歡,無復二乘,一切皆菩提樹也」。我們讀這個文可不能著相,菩提樹是什麼?大乘菩薩,這是果;因是法水遍滋,這一句是因。就像樹木一樣,你天天以水去灌溉它,這個樹木就會長成、長大,要以法水去滋潤它。此地是把人,把一個佛法修學的人,比作一棵樹,樹天天灌溉,學佛的人天天不能夠離開佛法,所謂是薰聞成種。過去我們也特別強調這句話,我們要聞佛法。

  世尊當年在世說法四十九年,等於說每天給學生大眾上課。學生當中有一批常隨眾,常隨眾就是永遠跟著老師的,不離開老師,這是經上記載的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常隨眾。不是常隨眾,經典上通常不記載,人太多了,那個眾叫流水眾。這麼多的常隨眾,是給我們做一個樣子,給我們做個示範,如果我們是中等程度的人,不是上上根人,要常常親近老師,不能離開老師,就像當年這些學生一樣,不能離開世尊,每天接受教誨。其實他們那一批學生,有許多是諸佛如來應化的,有許多是大菩薩再來的,不是凡人,他們表演,做個樣子給我們看。佛在經上明顯的告訴我們,舍利弗、目犍連都是古佛再來,真正是為人演說,表演給我們看的。

  長時間親近老師,天天聽老師講課,這就是法水遍滋。聽了之後能解,沒有解錯意;解了之後能行,菩提實行,不能夠實行就不叫菩提。我們要把我們聽到的、學到的,現在的話講要落實,要去做到,我們的行才樹立。你看從前儒家講「三十而立」,就像一棵樹一樣長成了,「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這是孔老夫子他的境界。我們看看我們現代人,四十歲還不懂事,你說糟糕不糟糕?很多很多!我們生活在這樣一個社會,這麼一個環境。幸虧佛在《無量壽經》上把這個問題說出來,我們聽了之後認真的反省檢點,自己應該怎樣去做。佛說「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今天社會確實是這樣的,上一代的人沒有教導我們這一代,我們怎麼會知道?所以我們無知,佛菩薩不怪我們。佛菩薩既然不責怪,我們更不可以怪人,我們要曉得他沒有接受聖賢教誨。

  像我這個年齡,接受中國古老的教育才二、三年,七、八歲的時候,十歲以後中國古老的教育沒有了,就變成新式的學校教育。大概大我五歲的人,他們在民初教育裡面還念過《修身》這個課程;我在七、八歲的時候,這個課程就沒有了,這個課程名字改了,改作《公民》,我們到學校念書有《公民》這個課本,內容比《修身》要差很遠很遠。現在我們仔細看看這些教科書,真的是一代不如一代,古老的聖賢教育統統把它捨棄掉,灌輸一些民主自由開放的思想,這些思想我們仔細去衡量,好處固然有,過失太多。古時候,現在人認為那是封建的思想,我們聽了不以為然。古時候的教育是聖賢的思想,絕對不是封建的思想,用封建思想這句話把聖賢的教學抹殺了,所以今天才有社會的動亂,才有許許多多的災害。當年說這些話的人要負因果責任,不要以為你沒有造罪業,你這一句話影響多大!所以我們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不能不謹慎。

  古人「三十而立」,那就是說他的智慧、學問、德行有所建立,是說這個意思,並不是說他的事業,並不是說他的生活狀況,是說他的智慧、德行、學問有沒有建立,這是一個階段。「四十而不惑」,那相當功夫了,不會再受社會五欲六塵的誘惑,不迷了,在佛法講是覺而不迷,這是真學問。所以一個社會能夠長治久安,一個人一生當中能安分守己,消業障而不造業障,這是真實智慧。縱然這一生當中貧賤,有學問、有道德的人安於貧賤(孔老夫子貧賤、顏回貧賤),前途是一片光明。為什麼有學問、有道德的人過這個貧賤生活?「五十而知天命」,他懂得我們的生活環境、一切受用,這是因果的關係,我過去生中沒有修好因,我這一生想得好果報,哪有這個道理?不可能的。種什麼樣的因,一定有什麼樣的果報。知天命就是懂得因緣果報的道理跟事實真相,他心安!你有錢很好,我也不羨慕,我知道你過去生中修的因,你這一生收成好;我過去沒種這個因,我到哪裡去收?所以對於得大財富、大富貴的人,他不會羨慕,也不會去巴結,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要想得大財富、大富貴,我今天修因,將來就得到。可是真正透徹明瞭的,知道這並不是一個好事情,為什麼?富貴人造業的機會多,貧賤的人造業的機會少。所以世出世間真正做學問的人、修道的人,都願意過一個清苦的生活,自在!心裡面沒有憂慮、沒有牽掛、沒有煩惱,你說多快樂!物質生活很簡單,每天只吃飽穿暖就夠了,要多餘的幹什麼?多餘的就是累贅。諸位冷眼觀察,你看世間人,大富貴人家,累積的財產、產業很多很多,死了之後一樣帶不去,留給兒孫造罪業。他要沒有這些財富,他的兒孫非常和睦、非常團結,相親相愛;一有這些財富,老人還沒死,子子孫孫全是冤家對頭,爭奪財產。這不是愛護兒孫,這是把這一批兒孫送到地獄去,有什麼好處!我們在旁邊冷眼旁觀,看得好清楚。

  佛的話是真的,不是假的,只要依教奉行,決定有不思議的成就。可是人決定要有智慧,不能夠為名聞利養所迷,那就壞了。我們自己戰戰兢兢,小心謹慎,唯恐有差錯,念念都遵循經典的教誨,不敢違背。我們自己只有一個單純的目的,求生淨土;如果我們造業,對於往生淨土必定產生障礙。決定不造罪業,時時刻刻保持自己的清淨平等,處事待人接物用真誠心、慈悲心、無私無條件的愛心,幫助社會一切大眾。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這一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