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華嚴經講述菁華  (第三六O集)  2000/9/27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2-045-0360

  請掀開經本,「阿修羅王」長行第四句看起:

  【大眷屬阿修羅王。得修一切苦行自莊嚴解脫門。】

  這一位菩薩的行門,我們要認真努力向他學習。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有三行文字,「多劫多苦,為物非己。如尸毘救鴿,薩埵投崖,已是丈夫最勝嚴飾,況終剋寂智萬德以嚴,翻顯無利勤苦,誠為可醜。既為物而行,故有大眷屬」。『大眷屬』就是我們現在常講的法緣殊勝,所到之處都能得到廣大眾生的愛戴,這就是「大眷屬」,顯示菩薩度眾之多。佛家常講「佛不度無緣之人」,這個眷屬就是與佛有緣之人。因此每一位,不僅僅是出家的菩薩,在家的菩薩也包括在其中,你如果發願廣度眾生,應該怎麼修法?清涼解釋得清楚,「多劫多苦,為物非己」,這八個字重要。他不是為人,如果說為人,在十法界裡面只有一法界,人法界,其他的不包括在裡頭;「物」就全包了,十法界完全包括在其中。所以不稱「人」,稱「物」,這個意思我們要懂。這個物就是一切眾生,不但包括有情眾生,還包括無情眾生,佛在這部經上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

  菩薩為一切苦難眾生做好樣子。一切眾生的苦從哪裡來的,我們不知道,菩薩們知道,一切眾生的苦難根源就是為自己、為「我」來的。世間人說了個糊塗話,這個糊塗話影響很大,「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是一句糊塗話,不是個明白話。人要為自己,決定造業,業變現六道輪迴、變現出三惡道,都是為自己。菩薩覺悟,他覺悟個什麼?他在哪裡覺悟的?他知道無我,這個叫覺悟。有我沒有覺悟,無我才是真正覺悟。我們過去總以為是大乘菩薩無我,小乘阿羅漢還有我,尤其是須陀洹,到我們念《金剛經》的時候才恍然大悟,原來須陀洹已經無我了。經上講得很清楚,須陀洹證得須陀洹果,而不做須陀洹想,就是無我。他要以為「我證得須陀洹了」,他「我」還沒有忘記;他不做得須陀洹想,這才是真正證得。所以我們從《金剛經》上得到了這個消息,小乘須陀洹已經無我了。

  佛法之門,無我才能夠進得去。我們今天常講的自私自利,只要有自私自利的念頭存在,你永遠在佛法門外,沒有入門。絕對不是說你受了三皈、受了五戒,或者出了家,受了比丘戒、菩薩戒就入了門,如果還有自私自利的念頭,你依舊沒有入門,這是我們要認識清楚的。到無我,你才是真正佛的弟子,入門的弟子;法身菩薩,這是佛的入室弟子,登堂入室。所以初破我執就是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放下貪瞋痴慢,遠離五欲六塵的享受,這是佛的入門弟子,剛剛進門。這個事實真相,我們不能不知道。

  既入佛門了,決定向釋迦牟尼佛學習,我們不肯向釋迦牟尼佛學習的是在門外。入門了,哪一個不向佛學習?佛是個修行榜樣。所以我們細細去觀察,古來的這些祖師大德,一生不離苦行。苦行,你要細細去觀察,修苦行的樣子很多,不是一個樣子。不是說一定要像釋迦牟尼佛那樣,三衣一缽,沿門乞食,在那個時代那個做法是苦行,那個做法在中國行不通,在中國修苦行有中國修苦行的樣子,我們不能不懂。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法。印度人敬重出家修道的人,對於乞食看得很重,恭敬供養,而中國人乞食看得不重,乞丐、討飯的,中國人沒有看得重,這是中國的風俗習慣跟古印度不一樣。印度這些法師到中國來,是中國帝王聘請到中國來的,來到中國是國師的身分,帝王的老師,國家的貴賓。如果他要出去到外面托缽討飯,我們老百姓會把這個皇帝罵死,「你教我們要孝養父母、要尊師重道,你的老師怎麼可以叫他到外面要飯?」所以要曉得,世尊當年那種生活方式,到中國來就行不通。佛法非常了不起,佛法是恆順眾生,到中國來一定隨順中國的風俗習慣,隨順中國的道德觀念,所以到中國來之後,國家給他蓋宮殿、精舍,國家對他有豐厚的供養。這個時候我們仔細觀察,他怎樣修苦行?雖然國家對他供養得多,他不起貪心,決定沒有貪瞋痴慢。看他接待大眾,上自帝王將相,下至平民乞丐,這些大德們接待是一律平等。我們從這裡看到他的苦行,「為物非己」,決定沒有絲毫為自己,他是為一切眾生。

  每一個朝代有興衰、有變革,每一個朝代裡面的大德們,他們為我們示現、為我們表演的不相同,我們要細心去觀察、細心去體會怎樣學習。然後看看現代的社會,跟過去有哪些不一樣的,我們通過對本師的學習,對這兩千多年來續佛慧命的祖師大德們學習,才知道在現前這個社會,我們應當要怎樣做。現代社會,我們活動的範圍比古時候面積廣,古時候的活動範圍大概都是地區性的,即使印光大師,去我們也不過是六、七十年,六、七十年之前的環境跟我們今天環境不一樣,所以印祖當年活動的範圍也只二、三個省。他住的時間最多的,浙江的普陀、江蘇的靈巖,活動範圍只有這麼大。他有智慧,他有善巧方便,他修苦行,他有大眷屬。信徒一切供養,他只做了一樁事情。他老人家在「上海護國息災法會」裡面的《法語》,他老人家所講的開示(那個法會八天,七天法會,最後一天是傳授三皈五戒),我們在這個小冊子裡面看到,在那個時候北方有災難,他從印經的款項裡面撥出三千大洋去賑災。這給我們一個啟示,他老人家一生所有一切供養就做一樁事情:印經。所以在蘇州報國寺辦了一個「弘化社」,就是佛經的流通處,四眾的供養就做為弘化社的經費。一生做一樁事情,做成功了;如果把這個財力要分開做許多慈善事業,是一樣都做不好。而且這裡面還有密義告訴我們,出家人應當做的是弘法利生,佛法就是拯救一切眾生,這就是慈悲濟世。慈悲濟世裡頭最重要的是什麼?是要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

  一切眾生的苦難從哪裡來的?災難從哪裡來的?從迷來的,迷失了自性,不知道宇宙人生的真相,不知道人與人的關係,不知道人與自然萬物的關係,不知道人與天地鬼神的關係,隨順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於是把一切事情想錯了、看錯了、說錯了、做錯了,這才招來的災難,災難是這麼來的。佛菩薩有真實的智慧,救濟一切眾生從根本救,不是從枝葉,枝葉是無濟於事,救不了的,一定要從根本救。從根本救,必須要幫助他覺悟。幫助眾生覺悟,除了教學,沒有第二個辦法。所以世尊一生的示現,我們用心去觀察,他老人家一生都是在教學,每天為眾生講經說法,這是用我們佛學的名詞來說;要用現代話來講,為大家上課。四十九年沒有休息過,而且是個義務的老師,他沒有要報酬,沒有要鐘點費。現在世間一般老師上課,都要有鐘點費、要有報酬,佛什麼都不要。所以他確確實實是一個多元文化社會教育義務的工作者,他是義務老師,幹了一生。我們從這個地方去體會,然後才知道我們應當怎樣向他學習。我們後輩的弟子如果不能也做一個多元文化社會教育的義工,我們就不像佛的弟子。

  印光大師是因為鄉音太重,他是陜西人,我們在傳記裡面看到記載,他說話,江浙一帶的人聽不懂,講開示還需要有人翻譯,諸多不便,所以他用文字來弘法,現在我們看到的《印光大師文鈔》。他用文字、用印經,用這個方法。這個方法也給我們一個啟示,大公無私。不論是出家人、在家人,只要你寫的文章是正法,不是邪法,他統統給你流通,不偏不邪,沒有成見、沒有自私,大公無私;只有邪正,不分派別,這個很了不起。不是說現在很多人辦一個刊物,他的東西再好,他不是我們這一派的,我們不看他的東西,印光大師沒有這個分別。弘化社所出的東西,古人的東西,各宗各派都有,今人的東西也有不少。心裡頭沒有成見,對待一切大眾平等看待,只要是好的,利益社會的,特別是有利於現代社會,他都歡歡喜喜的給你出版。自己的生活一直維持初出家苦行僧的樣子,一生沒有改變,這是值得我們效法的。一件衣服穿幾十年,穿破了,補一補還可以穿。

  我們看上一代的老和尚,禪宗裡面虛雲老和尚,我們雖然沒見過面,看到許許多多的照片,我從來沒有看到有一張照片,老和尚衣服沒有補釘的,我沒有看過。我看到他很多照片,衣服都是補了好多個補釘。他有沒有錢?錢太多了。這兩位大德,中外信徒景仰,難道他一件好衣服都沒有嗎?信徒供養的衣服他沒有穿,轉手就供養別人了。特別是初出家的,那個時候初出家的僧人非常清苦,沒有人供養,衣單都是老和尚穿舊的不要了,初出家的人撿過來穿。而印祖,像虛老和尚,他不是把舊衣服送人,他是把新衣服送人,破爛的衣服自己穿。也有一個意思,你們懂不懂?他的身分地位穿個破爛衣服,就有很多人送新衣服給他,他就可以布施給很多初學的;如果他穿新衣服,人家就不送他衣服了,初學的人沒衣服穿。密義!所以我們看印祖,他就是這個做法,送給他的錢財拿去印書,送給他的衣服隨手就布施給別人。

  出家老和尚如是,在家居士亦復如是。我過去在台中求學,跟李炳南老居士,李老居士是印光法師的學生,他學他的老師也學得很像,出門作客一套中山裝穿四十多年,一直到他往生,裡面的內衣都是補補釘的。我們現在到台中李老居士紀念館,你可以看看,襪子、內衣都是補釘補的。自己縫補,他不是叫別人給他補,自己縫補。九十五歲,自己照顧自己,不要別人照顧,最後兩年才接受學生照顧,他是九十七歲往生的。李老師在台中也常常有人送衣服給他,那時我們初學佛,雖然沒有出家,生活非常清苦,所以他也常常送衣服給我——人家供養他的新衣服,供養的人走了,他就拿來送給我。這都是做出榜樣來給我們看的。生活非常簡單,所有的收入都做為佛教事業的經費,自己一生從來沒有改善自己生活,沒有過,或者吃一點補的東西,沒有過。不知道有自己,不知道有這個身體,所以他就不會生病。我們為什麼病這麼多?知道這個身體是自己,要怎麼樣好好的去保養,要怎麼樣好好的進補,愈保養愈壞,愈補毛病愈多;本來沒有毛病,都是補出來的。要細心觀察,要細心的去思惟,看看他們,從世尊到這些祖師大德,真正修行人都是為社會、為眾生,從來沒有為自己去著想過。

  清涼這裡舉了兩個例子,這都是世尊在行菩薩道時候的故事。割肉餵鷹,這是難行苦行,如果不是真正愛護眾生就跟愛護自己一樣,這個行為是做不出來的。割肉布施,這是內財。今天我們想想,外財都很難施,外財是身外之物。遇到有一些苦難的人,是不是慷慨解囊?是不是毫無思慮,立刻就伸出援手?佛菩薩的行為,我們在經典上念得多,但是不能落實。我們想想,為什麼不能落實?這裡頭不外兩個因素,一個是自己的煩惱習氣太重,沒有能力轉得過來;第二個是對於佛陀的教誨理解得不深,佛菩薩教誨的力量敵不過我們自己的煩惱習氣,境界現前還是隨順煩惱,不能夠隨順佛陀教誨,原因在這裡。

  要怎樣救自己,這個很重要,如果真的有一念想救自己,這個人開始覺悟了,佛家講的「始覺」,他開始覺悟了,要想辦法救自己。對於一般普通根性的人來說,救自己最有效果的方法就是聞法,這是世尊當年示現的四十九年講經說法。天天聽,聽個十年、二十年,這才恍然覺悟。所以聽得少不行,壓不住自己的習氣。從前的人讀誦、聞法的時間多,寺院庵堂天天講經,首座和尚分座說法,就像學校上課一樣,解行並重。所以我們在傳記裡面看到,寺廟的山誌裡面看到,四眾弟子三年、五年有開悟的、有證果的,是什麼原因?為什麼現在沒有了?現在道場不講經了,不提倡修行了,只著重表面一點形式,這樣佛法衰微了。學佛的人雖然多,成就的人沒有了。只有些少數在家裡面念佛,得力於過去生中善根福德因緣,他聽到這個法門能信、能解,解得雖然不深,但是他死心塌地,這一句佛號老老實實念下去,他有成就,他走的時候展現希有的瑞相,為我們做證明。

  中下根性的人,實在講一定要在長時間的薰修。長時間薰修,最重要的要一門,一門深入,同時涉獵的法門太多、經論太多了無濟於事。佛法跟世法不一樣,世法是求知識,佛法是求智慧,知識跟智慧是兩樁事情,知識你學得愈多愈好,智慧可不行,智慧一定是從清淨心裡面生出來的。清淨心是定,因定開慧,心不清淨哪兒來的智慧?所以今人學佛,也是廣學多聞,學的什麼?佛教常識,不是智慧。如果真正想開智慧,還是老辦法,「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一門深入能得定。我們看看古來大德的修行,一生讀誦一部經的人太多太多了,出家的法師當中就不少,一生專門學一部經,天天念,他念經就是修禪定,他念一個小時就是修一個小時的禪定,念兩個小時就是修兩個小時的禪定。而且古時候,這是天台在中國南方影響的面很大,念《法華經》的人很多。《法華經》總共七卷,念得很熟,從頭到尾念一遍,也需要三個小時;初念的時候,一遍念下來大概要六個小時。每天念一部,像法達禪師一樣念上十年,他開悟了,六祖大師給他一點他就開悟了。六祖大師為法達講開示的時候,不是法達一個人,是在大殿上講的,聽眾很多,為什麼他開悟了,別人沒開悟?別人沒有這十年的底子,他這十年的定功,所以一點他就破了,這就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我們今天不宣傳大部經,什麼原因?現在人不能受持,一看到《法華經》、《楞嚴經》那麼多,這個太長了,我不學。太小部的經時間太短,念一遍半個小時,不管用。所以我們現在提倡《無量壽經》,對現代人來說既不太長、也不太短。我們希望他每天念一遍,一遍需要多少時間?一個小時。希望你每天不間斷,一天修一個小時的禪定。

  讀經,諸位要曉得,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要怎麼念?恭恭敬敬的念,展開經卷如同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說法,就在佛的面前恭恭敬敬的聽,自己念自己聽,這是修戒律。戒律,它的精神,「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我們恭恭敬敬讀經,身語意三業清淨,不做諸惡。讀經是至善,佛菩薩從自性裡面流露出來的言語文字,止於至善,所以我們讀經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皆具足。心裡面一個妄念都沒有,從「如是我聞」到「信受奉行」,一遍念下來一個妄想沒有,這是修定。所以讀經的時候不可以研究,不可以想這一句是什麼意思,這一段不錯,那就壞了,把你戒定慧三學統統破掉了。讀經的時候絕不想經裡面的意思,我常說佛經沒有意思,不要打妄想,不要去胡猜,這是修定。經文字字句句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沒有念錯,沒有念顛倒,這是修慧,這個慧就是根本智。所以你每天念一個小時,一個小時修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

  研究的時候歸研究,讀誦的時候歸讀誦,讀誦的時候決定不能分別,修根本智,研究那是修後得智。但是你要曉得,沒有根本智,哪兒來的後得智?後得智全變成妄想。現在人說老實話,把妄想分別執著當作智慧,錯了!真正智慧裡面沒有妄想分別執著,一切事理通達明瞭,那是真智慧。真智慧從哪裡來的?從根本智來的,所以修根本智比什麼都重要。每天至少要用一個小時,如理如法的去讀誦;對著經本叫讀,不對經本叫誦,誦是背誦,念熟了可以不需要經本。現在有許多同修退休,不再有工作,他們有時間,每天念五遍、念十遍都有,這個經都能背得很熟,這是很好,好事,但是他沒有如理如法。他是把佛法當作世間書籍來學習,他每天能念、能背,能記住經文,戒定慧沒有,就是讀誦的時候不是那樣真誠恭敬,讀經的時候還摻雜著妄想在裡頭,所以把自己的戒定慧三學破壞了。

  在現在這個社會,實在講擾亂的事情是很多,你這一個小時在讀經,你在家裡讀經,一會兒電話響了,這麻煩了,就把你破壞掉了;一會兒家裡有事情來跟你打個招呼,你心一動,又破壞了。這就是我們現在的外緣不好,我們修學的環境、外緣實在講不如古時候,古人懂規矩,看到你在讀經,他悄悄的不敢驚動你,有事情也不敢找你,等到你讀完經之後再跟你說。所以現在在外國比中國環境好一點,外國有一些在家菩薩們,他們也很用功,外國環境好在哪裡?他的兒子、媳婦都上班,小孩都上學了,家裡頭沒有人,他把電話線拔掉,真正念一、二個小時,行!沒有人打閒岔。修學的環境很難遇到,這就是佛經裡面講的「阿蘭若」,「阿蘭若」是寂靜處;用現在的話來說,沒有人干擾你,你能夠很清淨的在靜修。我們初學,選擇環境非常重要,懂得修行的理論、懂得方法,然後就要有耐心、有恆心的去做,我們才能成功。所做的一切都是為眾生,不是為自己,這個觀念比什麼都重要。

  「尸毘救鴿,薩埵投崖」,這個故事在《大智度論》第五卷,《報恩經》裡面也有,諸位可以參考。好像《佛學大辭典》也有,但是最詳細的還是在《大智度論》裡面,諸位如果想多知道一些,可以去參考去。大師在此地說了一句話,「翻顯無利勤苦,誠為可醜」。什麼叫利益?凡是幫助我們成就戒定慧的,這是真正的利益;凡是幫助我們得到名聞利養的、得到五欲六塵享受的,諸位要知道,這不是利益。我們很勤奮、很苦,去求名聞利養、去求五欲六塵的享受,果報在三途。在家人可以求,也要適可而止,所以要知止。世出世間法,知止是智慧,所為的不是為自己,是為正法久住世間,是為利益一切眾生,決定不是為自己,你所感得來的,這就是「大眷屬」。「大眷屬」就是菩薩度化的對象,他對你尊敬、對你愛戴,你說的話他聽;同樣的話,他對這個人不尊重、不尊敬,他說出來沒聽進去,不起作用。所以世出世間法,修學第一個條件都是講親近善知識,善知識關係你這一生修學的成敗。

  誰是善知識?這裡頭有一個定義,你心目當中最尊敬的這個人,就是你的真善知識。為什麼?他每講一句話,你都能聽得進去,你都能依教奉行,這個人是你的善知識,你跟他學決定成就。如果你對他沒有十分的敬意,這個人對你不是善知識,佛來了也不行,沒瞧得起他。這一樁事情,我們在古德傳記裡面看到很多。古人參學,遇到一位大德,我們在記載裡面看到,這個大德跟他說,你的緣不在我這個地方,你到某一個地方去參訪某一個人,你的緣在那邊。果然沒有錯,他到那邊去之後,沒有幾年他開悟了。指點這個人難道沒本事嗎?這是中國文字記載簡單,哪有接見一個學人就講這麼幾句簡單的話?像我們現在接見賓客一樣,一定先問你貴姓?怎麼稱呼?你是哪裡人?你從哪裡來的?總是一番談話,談話到最後知道你的經歷、你的學歷、你的愛好,你對於現代這些學者大德當中,你最崇拜、最尊敬的是哪些人,於是他就介紹你。你最尊敬的是你的善知識,你到他那裡去你會成就。你對我的尊敬,沒有對那一位是更尊敬,所以說你的緣就不在我這裡,你在我這裡學是學一點皮毛、學一點常識,你不會開悟,你到那一邊去你能開悟、你能夠證果。不是有神通,是要了解事實真相。有許多學問、德行、能力,比我這個老師高得太多的人,不是沒有,有!我們肉眼凡夫不認識,對他沒有恭敬心,縱然遇到跟他學,也不能成就,道理在此地。所以真正善知識就是自己最尊敬的人、最仰慕的人,這是我們真正善知識。

  由此可知,善知識各個人標準都不一樣,我最尊敬的人未必你尊敬,你最尊敬的人我沒有尊敬他。正因為如此,佛菩薩要示現許許多多的善知識,給不同根性的人去親近。我們佛門裡面宗派就是這樣形成的,每一個宗派裡面的祖師大德都是佛菩薩示現的,有的人暴露身分,有的人不暴露身分;不暴露身分的人多,暴露身分的人少。不但示現出家大德,示現在家大德也不在少數,這就是諸佛如來、法身菩薩的大慈大悲。尤其在眾生遭遇重大苦難的時候,佛菩薩特別悲憫這個地區,示現格外的多。我們從這個地方能體會到,今天不僅是佛門,其他各個宗教又何嘗不是諸佛如來、法身大士的示現?我們實在講是因為跟其他宗教少接觸,甚至於沒有接觸;真正接觸,聽聽他們的講道,跟佛說的沒有兩樣,才能體會到佛菩薩隨類現身,應機說法。多接觸,我們的心量就拓開了,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融化掉了,跟諸佛菩薩、法身大士一樣。像善財,真正的學人,凡夫只有自己一個,除自己之外,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無一不是諸佛如來的化身。所以哪一天你看到一切人事物都是諸佛如來,那恭喜你,你成佛了;看到一切人事物都是菩薩,你成菩薩了;凡夫看諸佛菩薩都是凡夫。這個道理佛門裡面講得多,我們細細去體會、細細去思惟。

  蕅益大師在《靈峰宗論》裡面對曇生方丈的開示,我過去把那一段經文節錄下來,印了十幾萬張,分送給大家。他的話不多,最重要的是告訴我們,「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這個意思是說,物質環境跟人事環境是平等的,沒有是非善惡,是清淨平等的境界。是非善惡是我們自己心裡頭生出來的,我們以為這個境界是善、是惡、是是、是非。是非善惡沒有標準,我以為是善,你未必以為是善;我說這個不善,你未必認為這是不善,你就曉得各人標準不一樣。不但各人標準不一樣,自己本身的標準也常常變,我今天看這個人很好,明天這個人不是好人,標準馬上就變了。那個人到底是善是惡?不是善,也不是惡。所以要曉得,都是自己妄想分別執著在作祟。離開妄想分別執著,這個境界就叫一真法界。證得一真法界,我們是不是離開這個世界?不是,這個世界是一真法界,只要我們離了妄想分別執著,眼前境界就是如來親證的一真法界。這個道理很深,世尊四十九年苦口婆心為我們說,就是說這一樁事實真相,我們完全通達明瞭了、契入了,這才滿佛說法度生的弘願,我們才是真正如來弟子。

  這些話說起來容易,正是一語道破,行起來太難,難在什麼?我們的妄想習氣實在太重了,起心動念自己做不了主,在一切境界裡頭還是起心動念,還是妄想分別執著;換句話說,還是要搞六道輪迴。從這個地方我們才真正感激阿彌陀佛大慈大悲,給我們開了一條生路,這條生路就叫帶業往生。諸位要知道,佛所說的無量無邊法門,都是要斷業才能證果,一般講消業,一定要斷煩惱才能證果。斷見思煩惱證阿羅漢果,斷塵沙煩惱證菩薩果,斷無明煩惱才能證無上菩提的果報,我們講佛果,沒有說不斷煩惱而能成就的,千經萬論找不到這個說法。唯獨淨土法門,不需要斷煩惱,我們才有救。雖不要斷煩惱,條件是必須要伏煩惱;你煩惱沒斷,不錯,煩惱不能起現行,這比斷煩惱就容易太多太多了。斷煩惱,說老實話,我們這一生仔細衡量一下,決定做不到,但是伏煩惱,自己果然認真努力,肯定可以做得到,這裡面最簡單的方法,持名念佛。

  在這個地方我特別要向大家報告,持名是念佛方法裡面最高明的,最簡單、最容易、最高明、最究竟的。怎麼知道?諸位看看《十六觀經》你就曉得了。《十六觀經》裡面,念佛這個方法是排在第幾位?你們讀過這部經都曉得,排在最後,第十六,第十六是什麼?唱戲的壓軸戲。佛說法也跟世間人情有相通的地方,最高明、最好的放在最後講。你們看看《楞嚴經•二十五圓通章》,大家曉得,觀世音耳根圓通第一,排在最後;《十六觀經》持名念佛排在最後,一個意思。所以觀想、觀像、實相都不如持名念佛,很多人不懂這些事實真相,把持名念佛看輕了,所以他念佛功夫不得力。關鍵還是在心態上,如果曉得持名念佛是所有念佛裡面最圓滿、最究竟,他會生起尊重心,功夫就很容易得力。

  佛說法,排列的先後,裡面都有深義,為什麼不把這種簡單容易的方法列在第一關,放到最後?這些地方我們讀經,尤其是將來要為別人講演,不能不留意,疏忽不得。佛有密義,有很深的意思藏在裡面,我們一定要懂得,自己對這個法門才生起殷重之心,才能夠生起難遭遇的想法。「百千萬劫難遭遇」,彭際清居士講「無量劫來希有難逢」,我們今天遇到,遇到不認識,當面錯過,你說多可惜!這個世界上許許多多修行人,想求這個法門沒有緣,遇不到,這樁事世尊在《無量壽經》上有講到。包括許許多多的宗教,信仰宗教的人,哪一個不求解脫?哪一個不求了生死?其他宗教雖然沒有講涅槃,他們講永生。給諸位說,永生的意思就是涅槃,在佛教稱「大涅槃」,在他們稱「永生」,一個意思。真正要達到涅槃、永生,最妙的方法無過於持名念佛,求生淨土。

  在這個地方,我們這些年來,在全世界各個地方弘法,有一個不可思議的現象,那就是弘揚《無量壽經》法緣特別殊勝。我在每個地方講經,講其他的經典,聽眾都沒有講《無量壽經》人那麼多。我在此地居士林講堂講過《華嚴經》,你們同學們都看到過,聽眾大概我們那個講堂只能坐到一半;可是講《無量壽經》,講堂坐滿了,下面四樓也坐滿,外面天台四面觀音那個地方,那個地方人也很多,人數超過一千五百人。但是講《華嚴經》、講其他經典,人數很少超過八百人的,在世界上每個地方講經都有這個現象。這不是我們自己的法緣,是阿彌陀佛的法緣,《無量壽經》的法緣有「大眷屬」,所以講這部經的時候法緣特別殊勝、聽眾特別多,這是我幾十年講經的一個體驗。這是佛力加持,尤其是這個法門,十方一切諸佛的加持,因為一切諸佛都講這部經,都弘揚這個法門,所以法緣格外的殊勝,尤其是夏蓮居老居士的這個會集本,諸位將來自己也可以體驗一下。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