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六三四卷)  2002/3/7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0634

  諸位同學,請看「如來現相品」,上方精進力菩薩讚頌:

  【爾時眾中,復有菩薩摩訶薩,名精進力無礙慧,承佛威神,觀察十方而說頌曰。】

  這一段是說偈儀。『菩薩摩訶薩』,我們讀這一句就知道,這些菩薩眾都是諸佛如來倒駕慈航示現來教導我們的。就形相上來看,他們是等覺菩薩的身分,實際上是久遠劫前都已經成佛,從這些地方我們能體會到佛家的事業。所以佛的事業是沒有止境的,永遠沒有休假、沒有退休,從初發心勇猛精進,一直到如來地證得究竟圓滿佛果之後,還要以種種不同的身分,那個「種種」在《華嚴經》上我們看到無量無邊的身分、形象,幫助虛空法界一切眾生覺悟,在這裡看到佛陀真正的偉大,看到佛法不思議的境界。由此可知,貪著世間名聞利養、財色名食睡五欲六塵的享受是愚痴,是沒有智慧,他不懂得有真正的樂趣。世間五欲六塵的享受,確確實實就像我們現在人所講的吸毒、打嗎啡,找一點外面的刺激,不是真樂,真樂在佛法之中。所謂佛法,徹底覺悟之法,唯有覺者才有真樂,「常樂我淨」,不覺的人沒有。「常樂我淨」對不覺的人來說有名無實,對覺悟的人來講無名有實。什麼叫無名?覺悟的人遠離一切分別執著,真正入「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的法界,「無礙」就顯示出圓融、和睦、大同的境界,我們在華嚴會上看到。

  菩薩的德號叫『精進力無礙慧』,我們今天所缺乏的,嚴重的缺乏,就是「精進力無礙慧」。無礙的慧是從精進力而來的,你沒有精進,哪能有圓滿的智慧?智慧前面加個無礙,顯示出圓滿的實智,「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是真實智慧。菩薩跟前面諸位一樣,亦是『承佛威神,觀察十方』,上求下化,上下同體,顯示出這個境界的義趣無限的深廣。他的十首頌,讚歎諸佛如來圓滿音聲、現身說法、作用自在,同時也是答前面大問裡面所問的,「云何是佛無能攝取」問。偈頌裡面為我們顯示如來願力周遍法界,廣攝眾生,真正顯示出「佛氏門中,不捨一人」,遍攝法界眾生。眾生現前還不能得度,原因是不信、不解,不能依教奉行,這些事實真相我們都應當要曉得。十首偈頌分為三段,第一段有三首,讚歎佛圓滿音聲為眾生說法的大德。三首偈裡面有十個意思,清涼《疏鈔》裡面為我們顯示出來了。第一首:

  【佛演一妙音,周聞十方剎,眾音悉具足,法雨皆充遍。】

  偈頌裡頭確確實實字字句句都含無量義,這一首一句就是一個意思,我們要學習。『佛演一妙音』,清涼大師註得非常好,「唯一妙音,一梵音故。」梵是什麼意思?是清淨的意思。人在世間,通常表現最多的無過於言語,我們常講話多。人與人相處、人與一切眾生相處,最多的確實是言語,言語真的是禍福之門。所以夫子教學四大科目之中,它排名第二;第一個是德行,第二就是言語,由此可知,夫子對於言語的重視。釋迦世尊也不例外,在《無量壽經》上教給我們修行總綱領、總原則,「善護三業」。善護三業他也是把言語擺在第一位,「善護口業,不譏他過」,言語多重要!言語是心聲,我們的心不清淨,言語當然就不清淨、濁惡;心清淨,言語自然就清淨。這個地方我們要向佛學習,佛的音聲是清淨音,稱之為梵音,稱之為妙音。妙比梵的意思還要殊勝,梵是唯一清淨,妙裡面清淨裡頭還具足無量的智慧、德能,所以稱之為妙音。諸佛如來不開口則已,開口都是妙音,字字句句都是利益一切眾生,沒有一字一句是廢話,沒有一字一句是不善,沒有一字一句是不淨,顯示出純淨純善,我們要知道學習。

  學習從哪裡學?是不是從佛的語言上學?經典文字就是佛的語言,文字是語言的符號。要是這個學法,並不高明,這是從事相上學,當然也很重要。古大德常常教導我們,會學的人從根本修。如何從根本修學?根本修學是心,心淨出言自然清淨,心善出言自然純善。由此可知,我們要想得佛一樣的妙音,我們先要修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你的音聲從這樣的心發出來,當然是妙音。所以我們學佛務必要求自己,沒有毫分的虛假,沒有毫分的不淨,沒有毫分的高下,有高下就不平等,沒有愚迷,沒有自私自利,這是修學的大根大本。你在這上下功夫,你的言音自自然然就跟諸佛菩薩相應。

  『周聞十方剎』,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告訴我們,「遍聞一切,稱法性故。」註得簡單,註得非常好。為什麼他能夠「周聞十方剎」?稱性。它從自性裡面流露出來的,我們曉得性沒有障礙。識有障礙,性沒有障礙。識裡頭有情,情是妄想,有妄想、有分別、有執著。有執著有分別,它就有界限,像我們現代科學家所說的不同維次的空間,它有界限。像我們這個電視機,它有不同的頻道,那個不同的頻道就是界限。你要沒有找到這個頻道,你就看不到畫面。但是佛的言音畫面是從自性裡流露出來的,換句話說,他沒有界限,所以他能夠「周聞十方剎」,盡虛空遍法界沒有收不到的。但是現在我們這個電視機的接收系統出了故障,雖然電波就傳達在我們的眼前,我們還是收看不到,原因是什麼?我們的機器有了故障。諸佛如來妙音演法都在我們現前,我們今天的眼見不到、耳聽不到,意也沒有辦法交通;就在面前,就像電視台發出的頻道頻率一樣,就在我們面前。

  我們仔細要想想,我們這個身體,整個身體每一個細胞、每一個毛孔、每一個毛端,你說是不是與這個電波的頻率相接觸?確實是接觸,接觸怎麼樣?接觸的時候不見色相、不聞音聲。什麼樣的人他接觸的時候他能聞音聲、能見色相?沒有障礙的人。這個障礙,佛學名詞叫「業障」,沒有業障的人能見、能聞。法界非常奇妙,所以經上常常用不思議,不思議法、不思議境界。為什麼?它沒有遠近,它沒有大小,那個奇妙!我們想怎麼想也想不通。如果沒有障礙,毘盧遮那佛在哪裡?就在面前;阿彌陀佛在哪裡?阿彌陀佛也在面前。我們今天用電視來做比喻,畢竟還是個比喻,總不能比得那麼樣的逼真、切實。電視畫面上的人我看見他了,他沒有看見我,我有問題問他,他不能為我解答,所以怎麼比也只能比個彷彿,不能比得那麼切實。但是佛法裡面跟我們講的事實真相,佛的法音、佛的形相是從自性流露出來,這個性的波動所現的相,你所聽的聲音,我們今天講它是立體的,它不是平面的。你要是去掉障礙,你可以跟諸佛如來對話,你可以跟他握手,你可以跟他擁抱,跟這個電視畫面不一樣。這個境界在《華嚴經》裡面字字句句都為我們圓滿顯示,所以「周聞十方剎」,這個境界不可思議。

  『眾音悉具足』,佛以一音說法,眾生聽起來圓滿具足。中國人聽,佛講道地的中國話;美國人聽,佛講的也是標準的美國話,不需要翻譯。你說為什麼?從自性流出來,理事圓融,理事無礙。清涼說:「此一即多,事理融故。」我們的言語,為什麼別人聽了有障礙,必須再通過翻譯?通過翻譯,那個意思說老實話要打很大的折扣,翻得再好,不是圓音、不是原意,翻譯不容易。真正翻得正確,能保持原意,必須有親證的功夫;有親證,他也得少分圓音、圓滿音,他翻譯出來的跟佛所說的就沒有兩樣。為什麼?他的心跟佛的心是一不是二,佛是從心性流露出來的,他那個翻譯也從心性流露出來的,那可以。

  古時候佛教傳到中國翻經的這些大師,都是有修有證的菩薩、聲聞、羅漢,不是凡夫,凡夫不可能做到。不要說翻經,我們就用會集來說,會集《無量壽經》的有王龍舒居士、魏默深居士,會集得算不錯了,還有瑕疵。這什麼原因?不是證果的聖人,證果的聖人那就沒有瑕疵了。所以會集《無量壽經》,到夏蓮居居士功德才圓滿。夏老居士是凡夫嗎?如果是凡夫,總免不了有瑕疵。他的會集在當時當代的佛門大德慧明老和尚給他印證,律宗的泰斗慈舟老法師給他做科判,用他的會集本為廣大信徒講解《無量壽經》。我們做的科判,是依慈舟法師科判做為我們的底本。今天《無量壽經》有科會、有講義、有註解,這正是趙樸初老居士所說的,「這個經典完備了」,我將我們的《講記》、《科會》送給他老人家,他老人家非常歡喜。所以夏老不是普通人,我們不能輕視。這個本子的會集,決定是普度末法時期九千年的有緣眾生。諸位要仔細聽我這一句話:普度有緣眾生,什麼叫有緣?能信、能解、能依教奉行者,這叫有緣眾生。你要不信、你要不解,那就是沒有緣。

  現在流通在世間,《無量壽經》有五種原譯本、三種會集本、一種節校本,無論依哪個本子修行,都能成就。「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九種本子我們可以說度九種不同根性的眾生,你喜歡哪個本子,用哪個本子修行,都能成就。夏老居士這個本子,我們推出來流通有十幾年了,這十幾年當中依照這個本子專修的人,為我們示現往生的瑞相,我們親眼所見、親耳所聞。最明顯的在我們身邊的,新加坡居士林的老林長陳光別老居士,他就是依夏蓮居居士的會集本,聽我講這個本子的錄像帶。他在生病的時候,每天聽八個小時,一遍一遍重複的在聽。他走的時候預知時至,三個月之前曉得八月初七往生。三個月之前,他在一張紙上寫八月初七,寫了十幾個八月初七,家裡人看到他寫這些字,也不敢問他是什麼意思,三個月之前。三個月之後,八月初七那一天他走了,家人才恍然大悟,三個月之前他曉得。

  走的時候瑞相希有,鬼神來給我們證明他往生了。他的冤親債主,附在助念的法師身上到居士林。到居士林念佛堂裡面,又附在杜美璇居士的身上,講了一個多小時,稱讚老林長往生,肯定他往生。這些冤親債主看到都生歡喜心,到居士林來求皈依、來求聽經。冤親債主不是一個人,很多。這些靈鬼看到陳光別老居士往生,前嫌盡棄,歡喜讚歎,並沒有障礙他。由此可知,他用的功夫之真之純,才能感動他的冤親債主不找麻煩;心地要不是純淨純善,你的冤家對頭不會饒過你,他來障礙。這是他晚年最後的四年,天天聽經念佛,真的每天聽經八小時,不聽經就念佛,累了就休息。經聽多了、聽明白了,萬緣放下,一心向道,他成就了。在這一句裡面我們也能夠體會得到,佛的神通不可思議,具足圓滿音,這才能夠幫助一切眾生。

  『法雨皆充遍』,清涼大師在《疏鈔》裡面跟我們說,「彼一一音,雨多法雨」;《鈔》裡面說,舉個例子講,「隨前一音,即說四諦、十二因緣、六波羅蜜、因果」諸多法門,諸多就是指我們今天所講的一大藏教,一大藏教是從一音演出來的,清淨妙音!由此可知,這個音確實奇妙,能隨一切眾生不同的根性。佛在那裡說法,我想聽《華嚴》,我聽的就是《華嚴》,佛在那裡講《華嚴》;坐在我隔壁的這個人,他想聽《法華》,他聽佛在那裡說法,果然是講《法華》,妙!那邊一個人想聽《無量壽經》,他聽的佛就是在那裡講《無量壽經》,一音遍演。不僅說佛一音,大家都聽得懂,都聽到是自己的語言,這還不足為奇,這一點現在科學技術能做到。我們看到國際會議用機器來做同步翻譯,能做到,可以證實佛的圓音是一切眾生都能聽得懂,聽自己的語言。但是一音所演,聽自己想聽的這個經教,這個現在科學技術做不到,這才叫妙極了。

  「佛演一妙音」,能夠適應各種不同的根性,無論你是大乘根性、是小乘根性、是別教根性、是圓教根性,統統都適應。佛說了,這樣奇妙的能力,一切眾生統統有,告訴我們這種能力是一切眾生的本能,你本性裡本來具足,不是學來的;說老實話,學不來的,本來具足的。出現品裡面講,「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我們現在總算明白了,問題出在哪裡?出在妄想執著,我們有妄想執著,不能證得。佛教我們什麼?教我們離妄想分別執著,你就能恢復你的德能。你的德能,《華嚴經》上所說的,你自性裡頭、真心裡頭統統具足,你跟諸佛如來毫無差別。

  現在跟諸佛如來差一大截,差距太大了,這什麼原因?這就是《三字經》上講的「苟不教,性乃遷」,你違背了自性、迷失了自性,愈去愈遠,就這麼回事情。由此可知,佛法的教學沒有別的,幫助我們恢復自性而已。自性圓滿的恢復,這就叫你做佛陀,就稱為轉凡成聖。有志者應當選擇佛道,應當在這一生當中成就,不要再等來生。等來生這個念頭肯定誤事,那個耽誤實在是太可怕了,損失太大太大了。如果我們肯在這一生當中咬緊牙根,決定不為貪瞋痴慢所迷,不為外面五欲六塵所誘,我們就成功了。要想做到不被煩惱所迷、不被外境誘惑,最好的方法是親近善知識、不離善知識。善知識在哪裡?善知識即是經本,我們每天跟經教為伍,念念不離經教,這個障難就消除。我們在這一生當中,才能證得圓滿的成就,拿到理想的成績。

  上方精進力菩薩偈頌第二首:

  【一切言詞海,一切隨類音,一切佛剎中,轉於淨法輪。】

  這一首偈講得好,特別是在我們現前這個時代。第二首跟第一首一樣,每一句是一個意思。『一切言詞海』,清涼大師在《疏》裡面告訴我們說,「彼法各具一切文詞」,正是《華嚴經》所說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我們如果摒除一切障礙,真正得到明心見性,這個境界才會現前,你才真正體會得到。佛經典裡面,我們在講席當中也常常透一點消息,任何一句一字都含無量義。無量義到底是什麼意思?可以說都含一切義。一切義你還不懂的話,再講得明白一點,具足一切經教。我們今天念這一句「一切言詞海」,你說這一句能不能把整個《大藏經》包括?想想是可以,「一切言詞海」。能不能再大,十方三世所有一切諸佛所說的一切佛法,這一句能不能包括?是能包括。然後你自然就明白,「一經通,一切經通」。不要說一經通,一句通了,句句都通了;句句都通了,一切經教都通了。釋迦牟尼佛的經教通了,十方三世所有一切諸佛的經教全都通了。你要問為什麼?稱性。所以學佛不稱性怎麼行?稱性的開端就是得見性,明心見性,所以明心見性是學佛首要的目標。

  我往年在台中學佛的時候,出家了,我跟李老師一年三個月,離開台中到台北臨濟寺出家。出家之後,我每一個月都到台中去住一個星期,跟李老師學習。回到台中,台中同學找我,說老師教訓他們,「你們大家跟我十年,什麼也沒學會,學會的人走了。」所以就來問我,「老師雖然沒有點明,暗中的話還不就是說你?你到底學會了什麼?你要教我們!」我給大家講:老師沒有祕密傳授給我,老師上課我們大家不是一起來聽嗎?同時在學習嗎?為什麼說我學會了,你沒學會?這可能裡頭有一個原因,什麼原因?我到台中來作客,我學習的心理跟你們不一樣,因為我的時間短,我必須全心全力認真的來學習。你們在學習情緒上鬆懈了,為什麼?你們住在台中,老師也住在這裡,今年學不會有明年,明年學不會有後年,可以慢慢來,我沒有時間。這逼不得已,我做了一個心得報告。

  在台中一年三個月學些什麼做了一個報告,我的報告是用表解畫出來的,畫了三張表解。當然主要的是一張,另外兩張是補助的,等於是註解一樣。主要的這個,到終極的目標我是往生淨土、入佛知見,我送給老師看。老師看了之後,把我這個往生淨土跟入佛知見後面這兩個圓圈當中畫了一個箭頭。我明白了,他看了我的報告的時候,只加了一個箭頭,告訴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為了入佛知見,把它連起來了。入佛知見就是明心見性,所以明心見性是大乘佛法修學的總目標。如果不是明心見性,那你還學什麼?見性之後,《華嚴經》上字字句句全是自性的流露,你怎麼會不懂?你怎麼會有障礙?自性流露的那個受用,就是我們常講佛菩薩的生活,方東美先生所講的人生最高的享受。方老師確確實實不愧為一代的大哲學家,在這個大時代當中沒有人能超過他。他的境界實實在在講,在台灣的那些學佛的大德們,無論在家出家,很難跟他比。他讀的是多,真用功,記憶力也好,晚年在輔大講華嚴哲學,引經據典,隨口而出,我們不能不佩服。他那個時候將近八十歲,有這麼好的記憶力、這麼好的理解力,我們真的是佩服得五體投地。我們想想那什麼原因?沒有別的,佛家講的清淨心。尤其到晚年,最後的十年,他心裡頭全是大乘佛法,完全走向佛經哲學,或者是講到佛教哲學。

  我跟他學習的時候,他才四十多歲,我那個時候二十六歲,他老人家大我二十歲的樣子。跟我說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在他晚年看到了。我在台北講經三十多年,這三十多年當中,每一個月我們總有兩次到三次見面,在台北唯一親近的就是他老人家。李老師跟我說過幾次,你在台北很寂寞、很孤獨,真的,只有方先生能夠跟他談談,向他請教。所以我們從這個地方能體會到一些訊息,自自然然你就能夠發憤精進,一心向無上道。我們要把握著自己一生有限的時光、有限的精力,來完成這一樁大事業。明心見性的大事業,這是真正的大事業。我想大家聽到都會很歡喜,但是總免不了懷疑,我這一生能辦到嗎?我們依據《華嚴經》,肯定的答覆你,你能做到;你之所以做不到,是因為你不能放下。

  我比大家幸運一點,就是我學佛親近出家人章嘉大師,頭一天他就教我「看破、放下」,我這一生有這麼一點成就,得力於章嘉大師第一次見面跟我講的六個字「看得破,放得下」。那我要問你,你能不能把看電視放下?你能不能把不必要的這些應酬放下?能不能在日常生活當中把雜心閒話放下?能不能把自私自利放下?能不能把名聞利養放下?能不能把五欲六塵的享受放下?這些東西全都是障礙,你把這些障礙統統都放下,你的心就明了,你的性就見了。經教裡面教導我們,破煩惱障、破所知障就明心見性;它說的破,章嘉大師講的放下就是破。儒家也是這個講法,儒家講的是格物致知。誠,誠意正心,誠意就是明心見性,正心就是自度度他,正心是菩提心。可是你要做到誠意正心,你前面要把障礙去掉。格物,物是物欲,就是五欲六塵、財色名食睡那個欲望,你要把這個東西斷掉;你要不斷掉,這個東西是障礙,障礙你的誠意、障礙你的正心,這是煩惱障。致知,那就是破所知障。跟佛法講的名詞不一樣,意思完全相同。誠意正心就是佛家講的大菩提心,菩提心是真心、是性德。我們今天為什麼不能見性?為什麼做不到誠意正心?我們的障礙不能去掉。你去掉障礙,你才曉得、你才真正懂得「一切言詞海」,也就是我們常講的「一經通,一切經通」。一門入,一切法門都入了。

  『一切隨類音』,這是很具體的為我們說出來,能同各個一切眾生的語言。與一切眾生接觸,語言的障礙沒有了,我們今天所講的,人類的語言沒有障礙。禽獸的語言,我們還是有障礙;鬼神的語言呢?這愈說愈玄了。懂得禽獸語言的人,歷史上記載不少,《阿難問事佛吉凶經》這部經是安世高翻譯的,《高僧傳》記載他能通鳥獸的語言。鳥在那裡叫,也是在那裡聊天,他在旁邊聽了,完全懂得,他沒有障礙。李通玄居士跟一些老虎談話,老虎能聽懂,意思完全能溝通。與鬼神溝通的,那更多。蜎飛蠕動極小的動物也有言語,蚊蟲、蒼蠅、螞蟻都有牠的言語。佛有能力「一切隨類音」,「佛以一音而說法」,九法界一個都不漏,都能聽得懂。這樣的能力,我們聽了非常的羨慕,什麼時候我們也有?佛給我們講,這個能力是本能,我們本來具足,不是從外面學得來的。現在這個能力喪失,不能現前,佛告訴我們不是真的失掉,為什麼?性德怎麼會喪失?只是暫時有了障礙,不能現前。所以佛經裡面叫迷失,迷並沒有失,因為迷了不起作用,好像是失掉了。

  《楞嚴經》上佛舉了一個例子,演若達多迷頭認影,這種例子在日常生活當中很普遍。我們作學生的時候,常常都有這個笑話,抗戰期間學生從小學,學校都有制服,穿制服戴帽子,緊急集合了,趕快把衣服穿好、帽子戴上,要去集合了。就有同學問大家:「你們有沒有看到我的帽子?」慌慌張張到處去找帽子,別人指一下:「你的帽子不是戴在你頭上嗎?」他一摸頭才曉得。帽子戴在頭上,到處找帽子,這迷失,他不是真的失掉,人家一點醒,確實戴在頭上。我們凡夫對於自己的性德是迷失,不是真的失掉,只要把你那個迷破掉,古人所說:「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就是這個意思。一覺悟,原來一切全是現成的,一絲毫勉強造作都沒有。佛法沒有別的,破迷開悟而已!這個破迷,你要曉得為什麼迷,迷在哪裡你要把它搞清楚、搞明白。最嚴重的疑惑,就是貪瞋痴慢疑。疑是對聖教的懷疑,你學佛了,對大乘教半信半疑,對佛菩薩懷疑、對善知識懷疑,你怎麼能夠入門?所以我們跟諸佛如來一樣的有隨類音,這個境界我們留到後面說的機會還很多很多。

  『一切佛剎中,轉於淨法輪』,這第一句清涼大師講「此音各各遍一切處」,末後這一句「轉於淨法輪」,是「所說各顯性淨之理」。我們把這兩句合起來說,「一切佛剎中」,這一句說的是什麼?佛的「一切隨類音」、「一切言詞海」普遍一切佛剎中,這個深廣無量無邊,不可思議。一切佛剎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佛剎是重疊的,方東美先生所說的是立體的,它不是平面的,所以它有深、它有廣,深廣都是沒有邊際的。微塵剎土一一微塵、一一毛端毛孔,都顯現無量無邊諸佛剎土。你要問這是什道理?《華嚴經》裡面給你講的是稱性,為什麼?虛空法界依正莊嚴都是性現的,「唯心所現」,那個心是心性,真心、本性所現的。「唯識所變」,不管它怎麼變法,它還是心現的,既然是心現的,就是平等的、就是不思議的、就是無障礙的。無障礙是講這裡頭沒有大小,虛空不大,微塵不小。大小不二,來去不二。這裡頭沒有對立的,沒有相對的,永遠是圓融的、是和諧的,永遠是一體的,不是差別的。雖說差別,還是一體。譬如我們說一個人,頭跟手有差別,手跟足有差別,但是他是一體。一體就是差別當中無差別,無差別當中說差別,這才能見到宇宙之真相。《華嚴》把這個法界總歸納為三個:器世間、有情世間、智正覺世間。智正覺世間是把有情世間跟器世間融合成一個有機體,這是不可思議的境界。佛的言音遍虛空法界,遍依正莊嚴。

  「轉於淨法輪」,這是講它起的作用,「所說各顯性淨之理」。我們今天在這一句裡頭,特別著重這「淨」字。轉法輪的意思大家懂,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教學、上課、為眾生說法,問題是清不清淨?佛菩薩為一切眾生所說之法是清淨法,我們為一切眾生說法清不清淨?淨土宗常說「心淨則佛土淨」,同樣的道理,心淨則轉法輪淨,心淨則說法清淨;心不清淨,你的法怎麼會清淨?由此可知,清淨心是多麼的重要!什麼是清淨心?我們常講:「不容毫分不淨夾雜」,你的心就純淨純善。所以,清淨一定具足真誠、平等、正覺、慈悲。我講的這十句,每一句必定含攝其他的九句,少一句你的清淨不圓滿。跟《華嚴經》講的是一樣,一即是多,任何一句都包含其他的九句。

  譬如真誠,什麼是真誠?清淨是真誠,平等是真誠,正覺是真誠,慈悲是真誠,乃至於「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統統具足真誠。什麼是平等?也要具足其他九條,真誠是平等,清淨是平等,正覺是平等,慈悲是平等,「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是平等,少一個平等就欠缺,平等就不圓滿。「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任何一句就是圓滿的十句。所以,我們的心虛偽就不清淨,心不真是妄心,這就不清淨;心裡頭不平等,跟一切眾生還有高下,不清淨;心裡面還有迷、還有邪,不清淨;心裡頭沒有大慈大悲,還有自私自利,也不清淨。什麼時候我們能夠「轉於淨法輪」?換句話說,什麼時候我們自己身心清淨?這是真實法,重要!我們決定要修學,要修清淨心、要修清淨身,自然就生清淨慧、清淨德、清淨的相好光明,這才能「轉於淨法輪」。下面這一首偈,第三首,講兩樁事情。

  【一切諸國土,悉見佛神變,聽佛說法音,聞已趣菩提。】

  這一首偈前面三句說一樁事情,清涼大師講的,「各令一切普得見聞」。『一切諸國土』,「諸國土」裡頭一切諸眾生,一個都沒有漏掉,真正是「佛氏門中,不捨一人」。一切眾生都見到佛的神變,都聽佛說法。佛的神變就是佛的示現,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示現什麼身。畜生道裡頭,應以螞蟻身得度,佛就現螞蟻身;應以獅子身得度,佛就現獅子身;應以魚龍身得度,佛就現個魚、就現個龍。哪一道裡頭、哪一類裡頭沒有佛菩薩?統統都有。不但是有情眾生,無情眾生樹木花草、山河大地,諸佛如來法身大士沒有不現身的、沒有不說法的。現在的問題全都在我們自己身上,我們真的是很糟糕,真的是很可憐,學佛確確實實對於教義、經教裡頭所說的義趣不能理解,或者解得很淺、理解得不夠深入,因此伏不住煩惱,降不住習氣。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依舊是煩惱習氣做主宰,想隨順佛陀教誨而沒有辦法做到,這樣的同修很多。也有人來問我怎麼辦?辦法是有,問題是你肯不肯做?古來祖師大德確實有很好的對治方法,問題是你不肯做,你不能相信,這個方法對你就不能產生效用。方法之多,所謂是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你不相信、不能接受,那就一點辦法都沒有。

  最殊勝的方法是禪定,禪定的修學是達摩、六祖所傳的,六祖傳的是依《金剛經》,這最普遍。《金剛經》上教我們如何修禪定?就是經上世尊教導須菩提兩句話:「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是禪宗修學的最高指導原則。不取於相就是外不著相,如如不動是內不動心,在日常生活當中、工作裡頭、處事待人接物,你都不違背這個原理原則,你是真的在修禪定。淨宗法門大勢至菩薩在《圓通章》裡面講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你們想想淨宗修學的綱領跟禪宗有什麼差別?禪宗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淨宗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都攝六根就是不取於相,淨念相繼就是如如不動,方式不一樣,方向目標完全相同。所以佛在《大集經》裡面講:「念佛是上上深妙禪」,不是假的。所以真正的關鍵,我們最初下手,楞嚴會上所講的「最初方便」,確實章嘉大師教我的「看破、放下」。你要看不破、你要放不下,你就不得其門而入;如果你能看破、你能放下,哪有不成就的道理?這一首偈還沒講完,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