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二0九0卷)  2010/1/23  華嚴講堂  檔名:12-017-2090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方廣佛華嚴經.十住品第十五》,「說分」最後的一段,「發心住」最後的一段。我們接著昨天,從清涼大師《疏鈔》的末後,我們看《鈔》,我把這一段念一遍,對對地方:

  《鈔》,「更有一問,答亦具三意」。這個問還是問的有些菩薩聽到淨土法門,但是不願意往生,有些菩薩他發願求生淨土,這是什麼意思?清涼大師為我們解答是有三個意思,第一個是「自不要生,為引眾生令修淨土因故」。自己為什麼不要生?已經破了無明,像我們前面所說的,起心動念放下了,這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生不生淨土對他來說不重要,可以生也可以不生。但是應化在六道裡面,特別是六道眾生,六道眾生的煩惱習氣深,造業也廣,所以要想超越輪迴確實非常困難。菩薩知道有這樣殊勝的一個法門,他要勸導一切眾生對這個法門生起信心,發願求生,所以他帶頭他做示範,他也求生淨土。他不是為自己,他是為度眾生。

  第二,大師用個比喻來說,「如人不善於水」,就是不會游泳,「見子墮水」,這個子是很親,見到自己的小孩掉到水裡面去,他就想趕快去救他。自己不會游泳,那不是「自他俱沒」,兩個人都淹死嗎?所以他聰明,「應求船筏而濟渡之」。這個比喻說,要找渡水的工具,你才能夠救他,才能夠幫助他。這個比喻比喻得好,為什麼?把權教菩薩都包括在內。權教菩薩還沒有真正發心修淨土,看到自己家裡的親人,父母、兄弟、妻子、兒女在生死邊緣當中,沒有法子了生死出三界,這是大苦。這些菩薩們知道自己修行得不錯,還是沒有把握超越輪迴,聽到這個法門有這樣的殊勝,真幹!他生到淨土,家裡的人、親朋好友看到了,會對這個法門生起信心、願心,也依教奉行,彼此都得度。這是一個意思。更深的一層意思,他生到淨土,見到彌陀,他就有能力幫助跟他有緣的人。什麼緣?生生世世、宿世今生家親眷屬,他都知道了,我們沒有見性的人不知道,見性的人他都知道。

  現在這個世間,我見到有些同學他們做催眠,我在旁邊參觀,真的讓這個人進入深度催眠,說出他過去生中的狀況。這我親眼看到的,大概三個半小時將近四個小時的樣子,他說出八世,過去八世,這是我們道場的一個義工。八世不相同的狀況,曾經有一世他做過女生,女孩子,有一世做士兵,這是很古老的時候,在戰場上被人殺了。問他,殺他那個人你知不知道?他說不知道。為什麼不知道?他從後面把他殺死的,沒有看到面孔。你恨不恨他?恨他。這個催眠師告訴他,你殺別人,人家恨不恨你?這樣的冤冤相報沒完沒了,應當把怨恨放下。他心裡稍微平靜一點。這個在現在很流行,證明一個人有過去世。人既然有過去世,肯定就有來世,三世因果就證明了,真的不是假的。而且做催眠的這種方法並不是很難,一般人看幾次都可以學會。到西方極樂世界不需要用這個方法,你能夠看到過去無量劫來生生世世的父母、家親眷屬。為什麼我們在這個世間,陌生人,第一次見面就很歡喜、就很熟悉?過去生中善緣。有些人,陌生人,頭一次看到,心裡就不舒服,什麼原因?肯定過去生中跟他結的是不善的緣。如果沒有前生,怎麼可能有這種現象?這種現象我們冷靜自己想想,都有。所以,三世輪迴在哪裡?就在現前。我們明白了,佛菩薩教導我們,冤家宜解不宜結,無論是善緣、是惡緣,統統要把它歸到法緣就好。家親眷屬能夠變化成法眷屬,一同學教,一同念佛,將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成佛、成菩薩,手連手、心連心來教化六道裡面苦難眾生,這就對了。不再跟一切眾生結惡緣,怨緣一定要化解。所以這是很深的一個意思。

  第三,「悲故樂住,智故往生」。佛法,特別是大乘,永遠離不開悲智這兩樁事情。他有慈悲心,不忍心看到眾生在六道裡迷惑、造業、受苦,所以他真正能跟一切眾生同甘苦、同患難。這就是《還源觀》講四德末後這一句「代眾生苦」,就這個意思,不離開六道,不離開苦難眾生。因為他有智慧,他知道往生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那就一了百了,永遠解脫。他自己成就了,也幫助有緣人都成就,這個意思我們不能不知道。

  下面第三個小段,「徵釋」,這個文我們念一念,不長。

  【何以故。欲令菩薩。於佛法中。心轉增廣。】

  經文就到此地。清涼大師告訴我們,他說「何須學此」,這個須就是我們現在講的必須,何必一定要學這個法門?底下答的是,「令得通別二種益故」,這是為了讓有緣的眾生得到兩種利益,一種是通,一種是別。先說別,「別,謂增勝廣大,此之別益,皆希後位,準下頌文,亦令不退」,這個意思好。別是什麼?增勝廣大,就是慈悲增長,智慧殊勝。菩薩的悲跟智都往上提升,提升的目的是希望證得底下一個果位,這是初住菩薩,向上提升就是二住菩薩。那不能不學,你要不學就不能提升。「有所聞下」,最後一句:

  【有所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教故。】

  這句話非常重要,太好了,這是「諸位通益」,前面是別益,這是通益,「以解從內發,故不由他」。這個解是什麼?悟,我們現在講悟,覺悟,覺悟不從外來,決定是從內。怎麼覺悟的?心地清淨就覺悟,與外面不相干,所以故不由他。他指誰?他有三種,一種是「他人」,與別人沒有關係;二者「心外」,他與心內有關係,他跟心外沒有關係;第三「性外」,覺悟是自性,自性之外沒有覺悟。所以一定曉得是從內發。我們真正要求開悟,求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不能向外求;可是外面可以做助緣幫助我們,這個倒要懂的,外面能夠幫助我們,而真正覺悟一定是從內發的。我們為什麼悟性發不出來?大乘教裡面常說,你的煩惱、習氣障礙住你,所以你悟性透不出來。諸佛菩薩千經萬論,無不是教導我們放下執著、放下分別、放下起心動念,你能放下一分就有一分的悟處,能放下兩分就有兩分的悟處。現在問題是我們放不下,怎麼辦?佛有種種法門,所謂是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這些是方法,這些方法都是幫助你放下的。放下,開悟了,悟還是自性的,從內,不是從外頭,這個不能不知道。

  佛菩薩如是教導我們,在中國古聖先賢他也懂得,他教導的這些方法跟諸佛菩薩好像沒有兩樣。老祖宗教人「讀書千遍,其義自見」,讀書是方法,一遍一遍去讀,讀懂了很好,不懂不要去研究,一直讀下去,一遍一遍讀,念到一千遍豁然開悟。這什麼原因?原來用念書這個方法,把自己的煩惱控制住,只要煩惱控制住,智慧就往前透。這個道理,覺悟的人明瞭,古聖先賢知道,佛菩薩知道。所以讀千遍,甚至於讀幾千遍,這是什麼?這是一種控制煩惱的方法,也就是斷煩惱的方法,或者是轉煩惱的方法。你得有耐心,你要依照這個方法去做,真這樣做,做的時間長了,心就定了,定能開慧。由此可知,心浮躁,就是我們現在講心浮氣躁,他怎麼會開悟?經文擺在面前,我們看一遍不懂,看十遍也不懂,看一百遍也不懂,什麼原因?心浮氣躁。你看一千遍就懂了,為什麼?心定了,浮躁消失掉,清淨心現前。

  特別是大乘經典,佛菩薩說,祖師大德給我們說,字字句句有無量義,我們連一個意思都看不出來,怎麼能看到無量義?真的無量義嗎?現在我們明白了,我們相信真的是無量義,為什麼?它稱性,性是無量的。「阿彌陀佛」這個名號是自性的德號,什麼意思?就是無量義。阿,這是梵語,翻作無,彌陀翻作量,佛翻作智、翻作覺,要完全翻出來,無量智慧、無量覺悟,就是無量義,字字句句都無量。不要說一尊佛,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來給我們說一個字,說無量劫都說不完。妙,這法真妙!為什麼?它跟性德是貫通的。所以,經典你要通了,你得大自在,長說、短說,深說、淺說,無不自在。什麼樣根性的人給他用什麼樣的方法講解,他都得利益,上根大徹大悟,中根大悟,下根小悟,他統統都有悟處,這個法妙。所謂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這是講一切經都有這種通益,這個利益。所以,在佛法裡面有句話說,「圓人說法,無法不圓」。圓通,圓是圓滿,圓滿通達的人,無論拈哪一法他都圓滿通達,真的像清涼大師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個裡頭都有喜樂,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我們學佛求什麼?就求這個。

  自解,「自解亦三」,這一條重要。我們如何能夠自解?自然就明白,自然就通達。第一個,「一者熏習成性,故能自解」,這一條就是多聞的益處,所以聽東西一遍不行。現在人,他所學到的是知識,不是智慧,佛法教人要開智慧,從內開智慧,不重視知識。現在社會普遍的都是知識,佛學、儒學、道學,知識;我們要翻過來,我們要學佛、學儒、學道。儒釋道都有智慧,智慧都是從內發的,都不是從外來的。那要怎麼辦?薰習,所謂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我通常教人,無論學什麼東西,至少要學三十遍,很少,不多。古德教人,至少是三百遍,為什麼?他有悟處。現在人沒這個耐心,學三百遍他不可能,所以我要求三十遍。行嗎?行。三十遍他學會了,他就會自然去學三百遍,為什麼?甜頭嘗到了,我不教他學三百遍,他也會學三百遍;三百遍學到,那個甜頭就更甜,他會學三千遍。所以對於現代人,我們勸導他,不能一下就講三千,把他嚇到了,他一遍也不學;慢慢的來,誘導他,三十遍。甚至於很多,他三十遍不肯學,我們陪他學。

  諸位要記住,現在這個時代善知識少了,不像古時候,真的有大德、有高僧,你親近會得利益。現在沒有了,沒有怎麼辦?念書、念經,經是佛菩薩說的。《華嚴經》這部經,如果你念三千遍,你怎麼會不成佛?沒這個道理。我們怎麼辦?帶著他念,陪他一起念。我們可以把經典做成有聲書,做成光碟,文字,不要有任何形相,文字打在光碟螢幕上,有聲音,帶著他念。他能夠每天念幾遍,我相信念三個月他就有味道了,法味嘗到了,三個月法味嘗到了。嘗到之後,他不能停,停了他就退轉,他如果不停,繼續努力,三年。不要換東西,一樣東西,一門深入,為什麼?一,心是定的,看很多東西,心是浮的,差別在此地。一樣東西,心是定的,等到你在一部東西裡面開悟了,智慧開了,這時候你可以廣學多聞。所以,佛法不是一定限制你不能學,不是的,智慧開了才學;智慧沒有開,就守住一門。智慧開了之後,你學東西就很容易、很簡單,一聽就明白,一看就懂了。

  在古印度,我們看龍樹菩薩的傳記,《高僧傳》裡頭有,龍樹菩薩的傳記,龍樹菩薩開悟了。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留下來的《大藏經》,龍樹菩薩花了多少時間把《大藏經》全學會?三個月,九十天。釋迦牟尼佛講四十九年,他九十天就全通了,這個我們要記住。在中國,唐朝時候的禪宗六祖惠能大師,不認識字,沒念過書。他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了,五祖忍和尚跟他講《金剛經》大意,他不認識字,他不能看文字,講給他聽,講大意,我想頂多兩個小時,他就通了。這一通,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講的經他全通了,怎麼知道?我們在《壇經》上看到,無盡藏比丘尼一生受持《大涅槃經》,分量很大,四十卷,念得很熟,她念了很多年,沒開悟。六祖聽她念經,她念完了之後,他就把經文的意思講給她聽,無盡藏比丘尼非常訝異,向他請教,他講得太好了。拿著經本去問他,能大師說我不認識字。她更奇怪了,不認識字,怎麼意思能夠完全通達?他說這個與認不認識字沒關係。與什麼有關係?與你的心情有關係。你有妄想分別執著就不通,你天天念也念不通;哪一天把妄想分別執著念掉,就通了,就這麼回事情。所以無盡藏比丘尼也開悟了。以後他教學,遇到一個法達禪師,一生受持《法華經》,這個人聽說能大師開悟了,明心見性了,他去參訪。見面,這是給老師禮拜,行禮,行禮頭沒有著地。三拜拜完了起來,能大師就問他,你剛才禮拜頭沒著地,是不是你有什麼值得驕傲的地方?頭不著地是傲慢,被能大師看出來。他說,他讀了三千遍《法華經》。《法華經》很長,一天頂多讀一遍,七卷,那卷都很長,這個諸位都知道的。三千遍是十年的功夫,真的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能大師問他,《法華經》講些什麼?他說不出來,回過頭來向能大師請教。惠能就說:我不認識字,這個經我沒聽過,你既然念得這麼熟,你背一遍給我聽聽。《法華經》總共二十八品,他念到第二品「方便品」,第二品,還沒念完,六祖就點頭,行了,不要再念,我都知道了。跟他講《法華經》大意,他開悟了。開悟之後,再拜,頭就著地了。你看看,這是內法,不在外頭。

  我們想不想開悟?想不想見性?人只要開悟,像惠能大師這樣,這是徹悟,大徹大悟,不但六道超越了,十法界也超越。你要真的走這條路子,你要知道修清淨心的重要。我們修淨土法門,我們依靠的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修行的綱領,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在經題上,修什麼?修清淨心、平等心、覺心,清淨平等覺。清淨心沒有染污,染污是什麼?煩惱、習氣,這是染污。平等心裡面沒有高下,就平等了,肯定沒有傲慢、沒有嫉妒,傲慢、嫉妒是極不平等。看到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平等了。我看到這個人還不如我,那個人我看到討厭,那個看到歡喜,不行,你沒有開悟。開悟人的心是平等心,決定不染污,也就是我們在講席裡面常說的,順境、逆境,善緣、惡緣,都不能夠染污他,他心地清淨。下面覺,覺是不迷,覺而不迷。怎樣才覺而不迷?只要你做到清淨、平等,你就不會迷惑,無論在什麼境界,你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熏習成性太重要了。學一樣東西三十遍這個耐心都沒有,他怎麼會有成就?三十遍是個基礎,是扎根,紮下去了,並不牢固。所以我們想到中國古人教學,你就明瞭。古時候私塾教小朋友讀書,所讀的都是經書,小孩他怎麼會懂?就是教你念。你的根性,根性有上中下三等,我們現在講程度,每個人程度不一樣,標準是什麼?標準是十遍。給你讀一篇文字,教你讀,十遍你就能背,上根。背多少?五百字以上,這篇文章五百字到七百字,你十遍就能夠背誦,這是上根;三百個字,十遍能背,中根;一百個字,十遍能背,下根。古時候,教你背的書通常是什麼?通常是四書五經,選的這些。老師教學生背,十遍能背了,就知道你的根性。下根的人,老師每天教他背一百個字,中根的人背三百個字的樣子,上根的人背五百個字,所以他每個人進度不一樣。十遍會背了,要叫你背,背多少遍?背一百遍,根性利的背一百遍;根性差一點的,老師加一倍,背兩百遍。這都是屬於扎根,就是這個地方熏習成性。他背得熟,到第二天來上學的時候,昨天背過的一定要背一遍給老師聽,然後再教新的,再教底下這一段,這樣一個教法。小學完全背誦,這叫背得滾瓜爛熟,到大學的時候,中國沒有中學,只有小學到大學,十三歲進太學,那就是大學。老師給你講解、研究、討論,就有悟處。大學裡面念書不要經本,為什麼?經本你都背過,所以老師也不需要經本,學生也不需要經本,讀書樂!說到哪一部書,說到第幾行、第幾個字,每個人心裡都清楚,都背過的。那個時候學的是智慧,現在學校教學的是知識,知識不講求長時薰習,它不講求這個,因為什麼?它是外來的。知識是外來的,不是自發的,你是從外面學來的,智慧是從裡面往外透出來的,不一樣。這是自解,這一條非常重要。

  現在找不到好老師了,有沒有方法學?有。早在孟子的時代,孟子去我們二千五百年,他老人家就做了一個例子,好榜樣。他要學孔子,孔子已經過世了,孔子的著作留在世間,他蒐集到了,每天念孔子的書。有疑惑、有問題的地方,向孔子的學生請教,那個時候孔子的學生還有不少還在世間,向他們請教。他學成功了,成功的祕訣就是「熏習成性」,這是成功祕訣。而且成就超越孔子其他的學生,你看後人稱孔子為至聖,稱孟子為亞聖,今天提孔孟,沒有提孔子別的學生,這是自學成功的。現在我們有典籍存在,又有這種高科技的幫助,這是好事情,這個要我們大力來推廣。可是一個人的成就,他必須有兩個基礎,第一個是德行,沒有德行的人不會成就,為什麼?他心不定,也就是清淨平等覺他沒有。清淨、平等是德行,覺是智慧,所以心一定要清淨、要平等。用什麼方法達到清淨平等?薰習就能成就,自性清淨心會現前,德行比什麼都重要。第二個呢?第二是文字,中國古人留下來的典籍是文言文寫出來的,這個我講過很多遍,這是老祖宗真實智慧,無比殊勝的發明。中國老祖宗不發明科學技術,發明這個文字,發明了文言文。因為語言會隨著時代改變,所以他發明一種文言,文言怎麼樣?跟語言分開,語言會變,文言永遠不變,這就好了。永遠不變,幾千年前他寫出來的東西,留在二千五百年之後,人看到還如同面對面的傳授,這個了不起。那就是說你有德行,第二個條件你要學文言文。

  文言文的學習難不難?一點都不難。我早年在台中跟李老師學經教,老師常常勸導我們,要熟讀五十篇古文。他用的標準,課本是《古文觀止》,在《古文觀止》裡選五十篇,熟讀,要讀到能夠背、能夠講解,五十篇。你就有能力閱讀文言文,就是文言文的鑰匙你拿到了,《大藏經》文字障礙沒有了,你能看得懂,《四庫全書》你也能看得懂,文字障礙破了。如果你能夠熟讀一百篇,你就有能力寫文言文。這個鑰匙一定要拿到,沒有拿到對不起祖宗,祖宗的智慧、祖宗的經驗保留在經典裡,留傳給你,這是無盡的寶藏。老祖宗真對得起後代,無比的恩德,你要是不學,你怎麼對得起祖宗?你怎麼能對得起世世代代承傳的人?所以,我勸一些同學,年輕的同學,好好學文言文,一個星期學一篇,一年你就有能力閱讀,兩年你就有能力寫作,不難。德行這方面,只要落實《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長時薰修,你就能得清淨平等覺。至於古文,在台灣有殊勝的方便,台灣在過去,五十年前,那個時候大學、中學裡面的國文老師,教文史的人,老教授還不少,真正做學問的。國語日報那個時候出版一份雜誌,好像十天出一次,旬刊,叫「古今文選」。現在雖然不出了,可是留下來的分量夠了,現在精裝好像是十七冊,有注音,你去念的時候不必去查字典,注得好,注音;有詳細的解釋,你不需要找參考資料。你在這個裡面選五十篇、選一百篇,熟讀,不要貪多,貪多嚼不爛。李老師給我們定的是一百篇,用這個來熏習成性。

  我們有這兩個條件就能夠自修,以古人為老師。我們學《華嚴經》,跟誰學?清涼大師,唐朝人,這個註解是清涼大師作的,我們是清涼的學生。懂得這個道理,懂得方法,依教修學決定有成就。《華嚴經》裡面所說的是什麼?給諸位說,就是西方極樂世界,是真的,不是假的,《華嚴經》到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所以對於西方極樂世界的介紹講得清楚、講得透徹,就在這本《疏鈔》裡頭。經是佛說的,註解,清涼大師等於說他給我們做導遊,解依《華嚴》,行在《彌陀》,解行都要專一。如果《華嚴經》太大,不便於受持,行,有中本《華嚴》。中本《華嚴》是什麼?就是《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夏蓮居老居士會集本,中本《華嚴》。如果年歲大了,這還嫌太多,還有簡單的,小本《華嚴》,《阿彌陀經》蕅益大師的《要解》。真的是簡要詳明,這四個字蕅益大師做到了,簡單扼要,也很詳細、也明白,你就受持這個小本,這一生決定成就。《無量壽經》我過去講過很多遍,《彌陀經要解》、《疏鈔》也都講過幾遍,有光碟,也有講記,有文字,可以提供給諸位做參考。

  所以,熏習成性重要,就是一遍一遍不厭其煩,遍數愈多愈好,一定要以開悟為目標。沒有開悟的時候,那就一直念下去,不要著急,這個事情急不得的,因為急是煩惱、急是障礙。古人的標準千遍,大乘教裡面,祖師大德常常講三千遍,我們如果三千遍念完還不開悟,怎麼辦?再三千遍,你能夠有恆心、有毅力這樣堅持下去,沒有不開悟的。這是自己第一個條件必須要具備的。第二個「了唯心」,第三個「了唯性」,了是明瞭,明瞭一切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它這個地方,一個心,一個性,性就是真心,心呢?心是妄心,心是阿賴耶,性是真如自性。真如自性能生、能現,阿賴耶能變,唯識所變,變什麼?變法界虛空界一切萬法,惠能大師開悟的最後一句話說「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所以你明瞭,萬法差別無量無邊、無數無盡,但是總不外乎心性,心性是法界虛空界一切萬法的根源,都是從它變現出來。心外無法,法外無心,這個道理《華嚴經》講得多、講得透徹。這兩條是理,前面熏習成性是事,理事不二,理事圓融,這是自解的祕訣。

  我們接著看下面文。「故下云,知一切法,即心自性」,這句話我們要記住,常常別忘記。我們今天放不下,煩惱、習氣很多,就是不知道一切法即心自性,不知道。真知道了,你自然就放下,真知道了,你在一切境界裡頭決定是一念不生,就是我們常說的不起心、不動念,你就成佛了。我們今天讀到這一句,聽佛說的,不是自己的知見;如果是自己的知見的話,恭喜你,你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一切法就是阿賴耶,就是真如自性,從變化上來看是阿賴耶,從體性上去看它是自性,它跟自己是一不是二。他的心性跟你的心性、跟我的心性,是一個心性,沒有絲毫差別,這是大乘教,這是大乘究竟圓滿的教誨。所以民國初年,歐陽竟無大師告訴我們,佛法不是宗教不是哲學,而為今世所必需。為什麼不是哲學?哲學裡有能所,佛法裡頭雖然講能所,但是能所是一不是二,所以它不是哲學。佛法裡面講能生、能現、能變,那就是心性;萬法、法界,是所生、所現、所變,這有能所,能所是一不是二。「即」,這個即字在此地,即心自性,這個即,能所就沒有了,一切法就是心、就是性。特別在性上加個自,不是他性,自性,就是自己。性是自己,心是自己,一切法是自己,這才是究竟圓滿的德用。

  下面,怕人聽到之後又有問題,「若爾」,這個若爾意思是如果是這樣的話,「云何復言有所聞耶,謂汎爾聞故,或自披尋,聞乃約法,開悟約義,不必假人委曲指授,故不由他」,我們就看到此地。他說要是這樣的,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是這樣子的,「云何」,為什麼還要說有所聞耶?為什麼會這麼說法?沒有別的,迷了。知一切法,即心自性,問題解決了,什麼都不必說了。可是佛雖然這麼說,這是佛的境界,不是我們的境界,我們決定不以為然,我們對佛雖然不反對,我們也沒有說我不相信,相信怎麼樣?自己做不到。自己做不到,實際上就是不相信,信佛好難!必須證得這個境界,你才是真信。能接受,不反對,這通常講正信,不是真信;真信是什麼?真信是自己的境界,叫真信。正信是什麼?相信佛所說的,佛有智慧,佛沒有妄語,他不是假話,他不是騙人的,我們能信得過。自己一生的修學沒有別的,就是入這個境界,就是這八個字,「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是佛知佛見,也就是宗門講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知一切法即心自性,就是見性。這就是在大乘教裡面達到究竟圓滿,這個境界就叫成佛。對十法界的人來說,對六道的人來說,你還是要熏習成性,你還是從這下手,你才能夠見性。

  這個地方有教我們的方法,頭一個是「汎爾聞故」,這一句就是你親近善知識,你要跟善知識學習,要聽課,接受經教長期的薰修。下面一句,「或自披尋」,就是我們剛才講,你這一生遇不到善知識,那只有自己去讀。只有自己,我們今天說自學,沒有人教,做古人的私淑弟子,像孟子學孔子,他跟孔子沒見過面,在佛門裡面,蕅益大師私淑蓮池大師。蓮池大師是淨土宗第八代的祖師,蕅益是第九代,他學蓮池,蓮池已經往生了,蓮池大師的《全集》在,他依照蓮池大師的著作去學習,學得很成功,成為第九代的祖師。這是給我們做了最好的榜樣,這一生當中沒有這個緣分,遇不到真正的好老師,只有靠自學。自學,我跟諸位提出來了,先紮三個根,德行,這基礎,然後再把文言文學會。有這兩個條件就可以自己披尋,披是讀經,尋是尋求開悟、尋求明理。他底下有解釋,很好,「聞乃約法,開悟約義」,聞是六根接觸六境,這從方法上講的,開悟是從義理上講的,大徹大悟,圓融貫通。「不必假人委曲指授,故不由他」,不是經過別人指導你的,是你自己學習成功的,在沒有善知識指導之下,你也能夠成功。

  後面這句話說得好,「究竟則是佛無師智」,沒有老師,智慧開了。沒有老師也能開智慧,為什麼?因為智慧是自性裡頭本具的,不是從外來的。佛在這個經後面,還很後,我們還要相當時間才能夠學習得到,在「出現品」,佛講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如來是自性,一切眾生本性裡面,有圓滿的智慧、有圓滿的德能、有圓滿的相好,你一樣都不缺乏。所以,佛覺悟之後,他對於一切眾生的恭敬就跟見佛沒有兩樣,絕對不會輕視一個眾生。蚊蟲、螞蟻不敢輕視,為什麼?牠有佛性,牠有如來智慧德相,只是牠迷,比我們迷得還重,牠完全不知道。不但這些有情眾生不能輕視,佛還對無情眾生,因為《華嚴經》上講,「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圓是圓滿,種智就是一切種智;換句話說,無情跟有情不二,同一個心性,現的相不一樣。有現有情的相,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動物,有現無情相,現在講的植物、礦物,都是從一個心性變現出來的。現相不同,能現的心性完全相同,你怎麼可以輕視?怎麼可以不尊重?普賢菩薩的「禮敬諸佛」,那是對於情與無情平等的恭敬,恭敬一切眾生,包括樹木花草、山河大地。那是恭敬什麼?對自性的尊重,對性德的讚歎,這個意思多深!沒有悟入這個境界,他不知道,入這個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佛法許多的懺儀,懺悔文,一開頭第一句「一切恭敬」、「一切禮敬」,那個一切就是情與無情全部包括在裡頭。古大德是真誠,現在我們是念這個文,言語上有了,未必有心,所以感應不如從前;如果真正有至誠恭敬心,感應不可思議。所以這個開悟是如來果地上的,就是自性裡面的無師智,這個智慧現前。

  「下諸位中,並同此釋」,這是十住,下面有十行、十迴向、十地,這個解釋跟此地講的完全相同。也就是說,菩薩任何一個位次,都可以自己修行證得。有老師當然好,我們親近善知識,沒有老師,自己修行能成就,這個道理很明顯,是你自性裡頭本自具足的。「有云,從自種生,云不由他,但是初意何足可尚。」「有云」,是有些善知識這種講法,「從自種生」,種是種子,是你自己的種子生的,「云不由他」。這個是學唯識法相的。你為什麼有智慧?你過去生中學習過,阿賴耶裡頭有種子,現在遇到緣了,這個種子起現行,所以不由他生。不像前面所講的了唯心、了唯性,唯心唯性才是根源,本有。阿賴耶是迷了之後,薰習成種,這不是第一義,這是第二義,所以有這種說法。「何足可尚」,這個意思都明瞭了,尚是遵從的意思。

  「又引下文,雖知諸法悟不由師,然求善知識無有厭足,亦非此意,彼據雙行,此約自悟故」,這都是幫助我們破除疑惑。向下經文有這個說法,「雖知諸法悟不由師」,真正開悟是自己,為什麼還「求善知識無有厭足」?這在經典裡面,佛給我們舉的例子非常之多,而菩薩、祖師大德為我們所做的示範,表演給我們看的,像《華嚴經》末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那是求善知識無有厭足,他做出來給我們看。我們要懂得,這是諸佛菩薩大慈大悲,總是教化一切眾生方便法。從哪裡教起?從孝親、尊師。廣大的這些群眾、這些眾生迷失了自性,迷得太久,迷得太深。迷了之後,給諸位說,自性裡面本有的智慧扭曲了,變成煩惱,煩惱無量無邊;翻過來,智慧無量無邊。迷了之後,智慧變成煩惱,德行變成造業,相好變成六道輪迴,全扭曲了。一念覺悟,他就又回歸到正位,一念不善,他又變成了煩惱、業習,這是事實真相。

  所以佛菩薩教人,身行。言教,身要做出榜樣給我們看,做出什麼榜樣?孝親、尊師。我們從什麼地方知道?淨宗《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佛在這部經裡面給我們講出,淨宗修學的重要的綱領,叫「淨業三福」。這個三條,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頭一條,他做出來給我們看;第二條,「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第三條,「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末後一句是教化眾生,「勸進行者」。自行化他,總共三條十一句,佛說了,這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三世是過去現在未來,一切菩薩修行成佛都要遵循這三條的教誨,菩薩表演出來給我們看,求善知識。我們今天在這個世間,沒有善知識了,善知識留下來這些文字、典籍就是善知識,我們得到這些寶貴的典籍,學習要無有厭足。在初學一定要知道,絕對不是廣學多聞,這一點大家要特別留意,沒有開悟不可以廣學多聞,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開悟之後一定要廣學多聞,為什麼?太容易了。像前面我們所講的龍樹菩薩,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講的一切經教,咱們現在的《大藏經》,人家三個月就學完了。可不可能?可能,他智慧開了,他一部經不必要看完,他看個幾段就清楚了。就像六祖惠能大師,他叫法達禪師念《法華經》給他聽,念到第二品,他說行了,不要再念,全知道了。這樣學太快了,一部經只要看個幾頁就行了,就全通了,這是智慧開了。

  諸位一定要記住,四弘誓願大家很熟,四弘誓願就教導我們學習的一個程序、次序,先要發願。願是什麼?願是推動你前進不退轉的動力,中國人講立志,佛家講發願。發的什麼願?「眾生無邊誓願度」,指什麼地方眾生?六道眾生。十方諸佛剎土很多都有十法界、都有六道,我們在《華嚴經.世界成就品》裡面看到的。六道眾生太苦了,我們要幫助他,自己沒有能力,拿什麼幫助?幫助別人,先成就自己,只有自己成佛了,才有圓滿的智慧、圓滿的德能、圓滿的神通、圓滿的福報,才能真正幫得上忙,缺少一樣都不行。所以有這個願之後,從哪裡做起?先斷煩惱,你看,斷煩惱擺在前面,「煩惱無盡誓願斷」。無盡的煩惱歸納起來不外乎三大類,妄想、分別、執著,《華嚴經》上說的。執著斷了,證阿羅漢果;分別斷了,證菩薩果位;無明斷了,就是妄想斷了,就成佛。所以,先把這三大類的煩惱放下,然後才能廣學多聞,「法門無量誓願學」,很容易就學成了。煩惱不斷,學東西很難,很辛苦。所以我們學東西一門深入,那是什麼?那是用學習來斷煩惱,是這個意思。煩惱沒有的時候,再去學法門就很容易,很容易通。最後,「佛道無上誓願成」,你成了佛,你不但可以度六道眾生,度十法界的眾生,乃至於三賢十聖統統都得到你的教化,這才叫普度,這才叫圓滿功德。所以我們要懂得。菩薩,沒有見性的菩薩「雙行」,自行化他;已經見性的菩薩,那是無盡的慈悲,應化在世間教化眾生。

  下面疏文裡頭,「自解亦三」,這是講不由他悟。「次第對上,謂一」,第一條,「由內性成故,不隨他人」,是自性裡頭圓滿成就的。第二,「了唯心故,不心外取法」,這都是很重要的開示。第三,「由了性故,如性外一法亦無」。這真正是《楞嚴經》裡面講的「淨極光通達」,豁然徹悟,見自真心本性,這是這個境界。這些經文,意思深廣無盡,確實沒有邊際的,這是在《華嚴經》上,諸佛菩薩、祖師大德才說,一般經典我們看不到這種經文。《華嚴經》上是真實教誨,它不是方便法門,一般大乘、小乘是方便法,權教的意思多,真實的意思少。《華嚴經》上全都是給你講真實的,所以這個法門確實稀有難逢。明瞭這個意思了,在我們現前這個階段,一定是求善知識無有厭足。自己覺悟之後,教化眾生無有厭足,在教學裡頭提升自己,中國古人講的教學相長。天天教就是天天學,天天學就是天天教,教跟學是一不是二,又幫助別人,又提升自己,這個裡頭就法喜充滿,真的是常生歡喜心。首先浮躁化解了,心浮氣躁慢慢化解了,化解成什麼樣?心平氣和。無論什麼境界現前,你能不生煩惱,這是功夫,真功夫!順境現前不生貪戀,逆境現前不生怨恨,無論在什麼境界當中,心平氣和。人要入這個境界,身心健康,百病不生,不但你家庭和樂,凡是跟你接觸的人,沒有一個不歡喜的。修學的人多了,和諧社會、和諧世界自然就現前。

  所以同學們要記住,紮三個根,《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花個一、二年的時間學一百篇文言文。這是什麼?這是你修學大乘的根基站穩了,你真正想成就,你就有基礎,你有本錢了。往後,只要是你的方向、目標訂了之後永遠不改,鍥而不捨,長時薰修,自行化他,你成就了。這個意思很重要,這些話,現在也到年底了,我奉獻給大家,做為今年過年的一點小禮物。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