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三八六卷) 2001/1/15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2-017-0386
請看「世主妙嚴品」,主晝神偈頌第三首:
【佛放光明照世間,見聞歡喜不唐捐,示其深廣寂滅處,此樂莊嚴心悟解。】
樂勝莊嚴主晝神,在前面長行我們讀過,他「得能放無邊可愛樂法光明」。這個地方是他的讚頌,也是他修學心得的報告。從偈頌裡面來看,我們知道這一位主晝神是諸佛如來示現的,長行裡面看不到,但是偈頌的頭一句說『佛放光明照世間』,你就想到他的身分,確確實實他不是凡人。
前面清涼大師曾經給我們說,不但身放光明,最重要的是智慧光明。身光、智光這兩種光明,我們現在由於科技的發展,確實對我們的思考範圍是有很大的幫助。就音聲、色相來說,從前沒有科技的時代,佛說這些話真正能夠聽懂體會的人,我們不能不佩服他們的智慧能力,實實在在不容易體會。現在由於科技的發明,我們也接受了不少科技的常識,佛這些話我們一聽就有很深的感受。色相、音聲都是波動的現象,波動現象確確實實是周遍法界的。這個「世間」就是法界,「世」是說時間,過去、現在、未來,這稱之為「世」;「間」就是空間,四方、四維、上下。我們中國古人講宇宙,就是世間的意思。所以波動確確實實是遍虛空法界,也遍過去、未來。
天文學家告訴我們,我們現在有時候在夜晚晴朗的天氣,看到空中許多的星星,這些星星實際上距離我們非常遙遠,有幾百光年、幾千光年,甚至於幾萬、幾十萬光年。我們今天看到它的光,實際上它是在遙遠的年代發出來,現在才達到我們這個地方。這個星現在存在不存在?不知道。這就說明色相、光波周遍法界。這些全是物理的現象,物理現象裡面它波動的速度緩慢;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念頭,念頭是心理,它不是物理,它不是色法,念頭一動,這個波動我們講心的波動,心念的波動是剎那之間就周遍虛空法界。所以上面能跟諸佛菩薩感應道交,下面能跟一切鬼神眾生也起感應,這是事實真相。所以絕對不要想,我們起心動念、造作沒有人知道,這是自己欺騙自己,是自己無知。不要說言語造作,起心動念盡虛空、遍法界都知道,一絲毫隱瞞都沒有。不知道的是凡夫,是什麼?迷了自性的人他不知道。覺悟自性的人沒有不知道的,這是感應道交的原理。
怎樣起感應作用?當我們求感應的時候,要用真誠心。為什麼?真誠心裡頭沒有界限,真誠就是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它就通了,界限就沒有了。才起一念分別,障礙就來了。諸位要曉得,這個障礙是障礙自己,不是障礙佛菩薩,佛菩薩對我們清清楚楚,我們對他產生障礙,只是自己障礙自己,沒有障礙虛空法界。《了凡四訓》裡頭講到,他舉例子講畫符的,這個畫符的人,一筆點下去之後,一道符畫成功,心裡頭沒有妄想分別執著,這符就靈。念咒也如此,為什麼有人念咒靈,有人念咒不靈?念咒裡頭不夾雜妄想分別執著,這個咒就靈;起一個妄念,這個咒就不靈。所以古人常常說,念經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為什麼?經長,那麼長要想不起妄想分別執著,難!太難了!咒短,咒雖然短,比起佛號還是長。你不相信你念《楞嚴咒》,《楞嚴咒》相當長,或者短一點的《大悲咒》,八十幾句,《大悲咒》念下來,當中不夾雜一個妄念就很困難。這一句佛號短,蓮池大師講得更妙,蓮池大師只念四個字,六個字比四個字就長,愈簡單愈容易攝心。因為它時間短,我在這個短時間裡面一個妄想雜念都沒有,這個佛號就靈,是這麼個道理。
我們提倡十念法,十念法念四個字,時間很短,追頂念佛,一句接一句,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句接一句,不夾雜一個妄念在裡頭,這個十句管用。一天我們規定念九次,當然次數愈多愈好。就是決定不夾雜妄想雜念,符合大勢至菩薩念佛的標準,「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十句一句接著一句是淨念相繼。它能起感應道交的作用,我們自己的心光跟佛光能夠融合在一起。常常這樣修,不知不覺三昧現前,不知不覺的智慧就開,這是我們要學習的。
這一句的意思很深很廣,我們應當要學習。「佛放光明」,我們看到這個字句就會想到佛在那裡放光,這個想法有沒有錯?不能說錯,也不能說對。為什麼不能說錯?佛確實是放光。你要執著佛放種種光的時候,你有這個分別執著,你錯了。大經裡頭常常講:「六根門頭,放光動地。」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前五根是色法,後面意根是心法。怎麼叫放光?身心充滿了智慧叫放光,我們應當要學習。放些什麼光?我說得粗淺一點大家好懂,放真誠的光,我們以真心、以誠意處事待人接物,人家一接觸,這個人很誠實,這個人沒有虛偽,『見聞歡喜不唐捐』;人家跟你接觸的時候生歡喜心,覺得你這個人可以信任,你這個人很可靠。「誠於中則形於外」,裡面是虛偽的,裝出誠實的樣子,一眼就被人看穿了,那個不行,決定是真誠的。
真誠是光、清淨是光、平等是光、慈悲是光,《地藏菩薩本願經》一開端講十種光明雲,這裡頭有事有理。我們做事情樣樣守法,守法是光,守法是持戒的光明;我們念念當中樂意幫助別人,成人之美,助人成善,這是布施光明。由此可知,佛經裡面常說的無量無數光明雲,我們就知道了,都是指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一切心行,這個心的念頭是光、言語是光、行為是光,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
學習裡頭最重要的先要學佛的存心,我們常講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做好人。好的標準是佛菩薩,佛菩薩好,我們要向佛菩薩學習四好,佛用什麼心待人?我們不要說得太高,不要說得太玄,為什麼?太高太玄我們很難體會,縱然體會得也未必能做到,我們的學習要踏踏實實,學佛的真誠,待人接物沒有一絲毫虛偽,學這個。真誠心,這一個是總的,其他是別的,別跟總是一不是二。學佛的清淨,佛心沒有一絲毫的染著,我們要學習。說實在話,佛心就是自己的真心,這個要懂得。諸佛如來、諸大菩薩皆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跟我是一體,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就不是心外求法了。如果你認為我跟釋迦牟尼佛是兩個人,我向他學,他來教我,這個念頭叫心外求法,這個念頭是外道,這是錯誤的。佛跟我是一體,諸佛如來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我這個身相也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能現、能變的是一不是二。所以向佛菩薩學習是向自性學習,要懂這個道理。這叫內學,這就不是外道。向內學是應該的,跟別人學,我為什麼要跟他學?我學他做什麼?跟自性學,諸佛菩薩是性德圓滿的代表。
我們從哪裡學起?這要看自己哪一個毛病最重,跟治病一樣,哪一個毛病最重先治它,輕一點的慢慢治不要緊,要命的先治,佛法修學跟這個道理也一樣。我們今天最嚴重的毛病就是自私自利,因為自私自利,所以才有虛偽,所以才有染污,所以才有高下,都是從自私自利裡頭流出來的。我們首先要學佛,佛將自私自利念頭放下了,佛決定沒有一個念頭為自己,佛為眾生,念念都為眾生。示現在世間,示現是為眾生。換句話說,我們這一生到這個世間來,來幹什麼的?如果要是學佛,我是來為眾生的,不是為自己,為眾生服務。要把服務的工作做到盡善盡美,儒家講的「止於至善」,這是佛菩薩出現在世間,我們應當要學習的。
決定不是為「我」,我們修行人講「不為我,我什麼時候能成就?」「我」要修行,「我」要證果,能證得了嗎?我們大家就是這個「我」沒有放掉,無量劫來生生世世都是在那裡想到,「我要學佛」,「我要修行」,「我要證果」,結果統統都落空了。什麼原因?有個「我」在。讀《金剛經》應當要覺悟,連小乘須陀洹都做到了「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他才證到須陀洹。我們從這裡明白了,有我就不行,無我就入門了。無我才能夠證到菩薩、證到佛的果位,有我就不行了。第一關就通不過,第一關是小乘須陀洹果。見思煩惱裡頭,見惑頭一條是「身見」,執著這個身是我,所以不能入門。我們要把這一樁事情看清楚,我到這個世間來幹什麼的?不為我,為眾生的,念念想眾生,行行為眾生。我為什麼活在世間?為眾生;為什麼要穿衣?為眾生;為什麼要吃飯?為眾生。樣樣都是為眾生,沒有一樣是為自己,你才能入得了佛門。不論是大乘、小乘,你要不把這個錯誤觀念糾正過來,你就入不了門,這個道理要懂。
為眾生服務的事情太多了,項目數不盡,我們做哪些項目?許許多多項目之中,我們也只能夠選若干種而已,盡做做不到的。正如同一所學校,大學裡面科系有幾百個,我們只能學一個科系,將來在這一方面為大眾服務,其餘的科系其他佛菩薩示現。世間是個整體,既然是個整體,方方面面都好,方方面面都是第一,這個社會是健康的。不能說只有我好,別人好我就不高興,這是世間人這個煩惱習氣很重,看到別人好就嫉妒障礙,總不喜歡別人超過自己,這個觀念是極惡的一個念頭。如果世間所有一切人都不如我,這個社會必然墮落,一代不如一代,最後歸於毀滅,這個罪多重!
古聖先賢教導我們,把這個念頭轉過來,希望一切人都比我好,我是世間最無用的人,人人都比我好,這個社會有前途,我有福享。決定沒有嫉妒障礙,看到別人有善行,我們一定會幫助他,圓滿他的善行。圓滿他的善行就是圓滿自己的善行,為什麼?自他不二,這個樣子光明才遍照世間。換句話說,念念行行都要為世間眾生做好榜樣,起個念頭,做一樁事情,想想這個念頭、這一樁事情,可不可以為世間人做一個好樣子?想想如果這不是個好樣子,我們就不能做,念頭就不能起。常常要想,這是從內心裡頭真的這個想法,決不是假設,「希望別人都好」,這個念頭是極善的念頭。在古代,政府官員戴的帽子叫「進賢冠」。這個帽子我們看到兩層,像樓梯一樣,前面低,後面高出來,它代表的意思,前面是自己,後面是後人,希望後人超過我們這一代,這個用心多好!所以服裝在古時候都是表法的,讓你穿在身上、戴在頭上,常常想著要用什麼樣的心態待人接物,用意非常的善、非常之美。
我們今天在許許多多服務項目當中,我們所選擇的是佛家的教學工作,我們怎樣把這個教學工作做好。從事於教育工作的人,這裡頭也分兩種;在佛法裡面講,一種是弘法,一種是護法;現在一般社會上講法,一個是教員,弘法的是教員,護法的是行政工作人員。這兩個要配合,單一這個工作決定做不成功;有教員,沒有辦事的人員,這學校不能成就;有辦事人員,沒有教學的教員,這學校也不能成就,所以弘護是一體。在這兩類的工作我們如何選擇?這要看個人的天賦緣分,我們在這兩類裡面選擇一類。講經說法是教員,教員一定要守教員的本分,要與護法行政人員密切配合,這個工作才能做得好,這個學才辦得好。學校辦好,這個學校有聲譽,能夠在國際上享譽,那就是「光明照世間」。凡是想學佛的人,都願意到你這個學校來求學,你就成功了。世間學校亦復如是,教學跟行政要密切配合。
我也常常講護法的功德超過弘法,有些人聽了還感到疑惑,不能夠相信。實在說,這個話不是我最初說的,最初說這個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在《涅槃經》裡面講的。為什麼護法功德超過弘法?這個教員再有本事,有學問、有道德、有很好的教學方法,沒有人請他,他到哪裡去教?他起不了作用。必須要有人辦學校,校長能認識人,聘請你,你的長處才能發揮。如果沒有人請你,你縱然有一身本事,你在一生當中沒有機緣,用不上,這是我們古人常說的「懷才不遇」,依舊是遺憾終身。然後你才曉得護法功德不可思議!
護法的條件確實是具足真實智慧、真實德能,沒有真實智慧,沒有真實德能,他護不了佛法。在中國歷史上我們看到,唐朝禪宗惠能大師,他得法之後,由於年輕,對他嫉妒障礙的人很多,甚至於有人存心要殺害他。這個事情搞得這麼嚴重,統統出於嫉妒障礙。他不得已,到獵人隊裡面藏身十五年,經過十五年之後,大家把他淡忘了,他才離開獵人隊,到現在的廣州,現在的光孝寺,到那邊去聽法師講經說法。印宗法師主持這個道場,這了不起的大德。這個廟前面有個旗杆,現在的旗杆大概是重新做的,不是那個時候的。旗杆上懸的幡,風吹到幡,有人就講風動,有人說幡動,這兩個爭論。爭論不休,惠能在旁邊看到這個現象,告訴他們,「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仁者心動」,這兩面都服了。印宗聽到之後,再一問之下,知道他是從黃梅來的。這樣一個大德,那是南方的泰斗,給惠能剃度,剃了頭之後,拜他為老師,把他捧上來,凡人做不到。這就是佛菩薩的示現,凡夫哪有這個心量?
印宗以後做什麼?護法的工作,請六祖做弘法,他做護法。你們要想想六祖一生的成就,這個機緣誰給他的?印宗給他的;沒有印宗,他出不了頭。他要自己搞個道場,讓別人來相信他,不是容易事情;至少也要費二十年的時間,才能夠奠定基礎。而印宗法師在嶺南佛教界裡面,他奠定了很深厚的基礎,全部奉獻給惠能大師。所以大師在嶺南弘法一帆風順,能夠影響到中國一千多年,這個功德是印宗法師的。六祖的成就就是印宗的成就,我們要了解這個事實。這些都是屬於「佛放光明照世間」,我們要懂得,要知道怎樣去學習。上面我所講的這些話,同學們要細心去體會、去觀察,幫助人就是真正成就自己,說明護法的功德不可思議。
過去方東美先生曾經跟我說過,中國自惠能大師之後,就沒有再出現一個惠能了。而我的看法跟老師有點不一樣,我的看法是像惠能大師這種人可能有,而沒有像印宗法師這一種慷慨成人之美,沒有這個護持的人,我的看法老師也同意。縱然是大徹大悟,這個情形真有,不是沒有。我的三個老師都曾經跟我說過,大徹大悟,修行證果,他在一生遇不到傳人,所以就沒有能傳法,他就走了,不是沒有。這種情形我們在佛經裡面看到,釋迦牟尼佛示現八相成道,菩提樹下示現成無上正等正覺的時候,沒有人知道,沒有人啟請,這個時候世尊也想只有入般涅槃,走了。世尊這個心念,淨居天人知道了,這是第四禪五不還天上天人,他們知道了,立刻下來,變化人身,啟請釋迦牟尼佛住世,弘法利生。他們來代我們啟請,他們要不代我們啟請,釋迦牟尼佛就滅度了,誰知道釋迦牟尼佛示現成佛?他馬上就滅度了。
由此可知,佛法住在這個世間,護法第一功德,沒有人護持怎麼行?我們學了這麼一點佛法,我常常說,我自己感觸很深,早年不是韓館長護持,我們也就不能成就。你學成了之後,沒有機會講經,你怎麼能學得出來?韓館長走了之後,如果要沒有李木源居士繼續發心護持,諸位想想我們是一個什麼樣子?還不是到處跟人家結結法緣,找個地方自己念佛而已,弘法利生的事情做得就非常有限,做不出成績出來,一定要靠護法。成績決不是自己的,是利益眾生的,眾生真正得到佛法殊勝利益功德,一定要靠護持。所以發心護持,那完全是真實智慧、真實功德,沒有真實智慧、真實功德他不會做這個事情。凡夫決定做不到,凡夫怎麼?怕你這個法師來了,將來人都皈依你,紅包都進你口袋,對他大不利,想盡方法要把你趕走,也壓制你,這是凡夫。所以弘法跟護法,就是一所學校,從事於教學工作或者從事於行政工作,一定要懂得要雙方密切配合,把這個教學工作做好。這個教學工作是教化一切眾生,特別是在現代社會。
現在社會災難太多了,災難從哪裡來的?從人心不善來的。人心為什麼不善?沒有學過聖賢的教誨。現在這個社會,負面是不斷在增長,所以危機愈來愈嚴重。我們生在這個世間,遇到這樣殊勝的環境,一定要認真努力,要認真的修學,拓開心量,教化一切眾生。我們的念念行行都是教化眾生的,現在在修學的過程當中,為學生做一個好樣子,這是教化眾生。不要以為我們今天在生活上,生活就是教學,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在教眾生。無論在哪個工作崗位,都要求「止於至善」,向這個方向、向這個目標去邁進,這樣才能夠成就自己、成就眾生。
說到這個地方,它的根源總不外乎「知恩報恩」。一般凡夫為什麼做不到?不知道恩德。我們天天念迴向偈,「上報四重恩」,雖然天天念,並不知道。如果真正知道四重恩,你的心態完全轉變過來,你絕對不是凡人的思想,你與聖教決定會相應。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